一、固体样品的氦同位素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1](2021)在《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东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活动强烈,温泉数量多,是观测深部流体活动的最佳“窗口”。地表观测的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地壳深部岩浆流体活动,对了解岩石圈物质演化和开展地震观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滇东南温泉地热流体(水和逸出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地热流体中离子来源及成因、深部热储温度、气体成因、幔源流体释放强度及稳定碳同位素平衡分馏温度等,探讨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屏边火山活动性、深源流体和地幔热流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其结果对遴选一批具有深部动力学意义的观测对象和特征观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践意义。滇东南地热水化学特征显示,温泉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的补给,水化学主、微量离子主要来自地表水循环过程对地层岩石的溶滤。地层岩性和断层构造特征对水化学特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带温泉中的SO42-、F-、Cl-等离子有深部来源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与地层性质和沉积矿物有关。以地热储温度表示的浅层地热场分布特征显示,滇东南地热异常区地震活动强度弱、发震频度低,且地震往往发生在地热梯度带上。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热来源主要为壳内生热元素(238U、232Th和40K)衰变产生的热量,热源较为稳定,产生的热应变或热应力与区域应力场趋于均衡状态。而滇东南楔形构造区内地震活动强烈,推测是红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交汇区深部有刚性岩体阻挡了川滇块体继续向南或南西向运动而造成。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滇东南温泉逸出气体主要为地壳和大气来源,来自于红河断裂带南段上的幔源氦释放强度最高仅为5%左右,表明该断裂是连通壳幔的深大断裂。稳定碳同位素显示CO2和CH4也主要来自于地壳灰岩和热成因,幔源特征不明显。结合区域深部结构及构造活动背景,认为断裂活动性较弱和放射性成因He的稀释是导致幔源流体释放强度低的主要因素。CO2和CH4气体间同位素分馏温度(表观同位素温度)显示,屏边火山区的这些含碳气体源区温度低于壳内物质的最低熔融温度,表明现今壳内不存在玄武质岩浆活动。结合幔源流体的释放强度及含碳气体源区温度可推断屏边火山活动性较弱,但来自深部的流体仍值得长期关注。对比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构造边界及新生代火山区幔源流体释放,屏边火山区处于较低水平,大地热流结构主要以地壳热流为主。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M≥6.0)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较强地幔热流,表明地幔流体及其热对流活动在地震的孕育及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在滇东南地区四期的地热流体观测,发现位于红河断裂带上的泉点中具有幔源特征的物质及含碳气体源区温度对区内的地震活动(M≥4.0)有前兆响应。因此,具有幔源特征的泉点可作为地震监测预报的观测对象,而具有幔源特征的离子、气体和反映深部热状态的温度可作为特征观测组分或观测量。
刘汉彬,李军杰,张佳,张建锋,金贵善,韩娟,石晓[2](2021)在《稀有气体同位素样品取样及分析方法改进》文中提出根据渗透性、释气性、密封性特征,不锈钢、紫铜适合作为气体、水稀有气体同位素样品取样容器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工艺玻璃容器,特别是不能使用石英玻璃容器。重晶石、黄铜矿、黄铁矿等硫酸盐和硫化物是良好的研究单矿物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实验对象,也可以根据矿床类型选择适当的单矿物,粒度一般为20~40目,质量2 g左右。铜管冷焊法是水样品取样一种比较可靠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具有极低的漏率。取样体积一般为50 mL,可以实现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与含量的测定,为水中溶解性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提供了有力支撑。水中气泡气体取样采用正压吹扫法收集气体,该方法操作方便,易收集气体,一个大气压条件下,取样体积为50 mL。不锈钢管、紫铜管等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保证样品在相对较长时间保存过程中避免大气的污染。简述了包裹体、水、气体三类样品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分析主要原理和流程。
吴桐[3](2019)在《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杨砦峪金矿床是小秦岭地区一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之中。矿床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可以划分(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碲化物-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研究显示,杨砦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含CO2包裹体(C型)、气液两相包裹体(V+L型)、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型)、纯气相包裹体(V型)与纯液相包裹体(L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16346°C,盐度为6%8.7%NaCleqv,密度为0.720.9g/cm3,成矿压力为45160 MPa,成矿深度为2.35.7 km。成矿流体特征为中-高温、低盐度与成分富含CO2,属于CO2-H2O-NaCl体系。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第Ⅰ到第Ⅳ成矿阶段,成矿温度、盐度与压力都显示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氢氧同位素分析说明,成矿流体可能有岩浆水、大气降水等多种来源,主要源于岩浆水,大气降水在成矿晚期逐渐增加。硫铅同位素分析说明,矿石的硫同位素具有幔源硫的特征,相对富重硫,铅是来自地幔与地壳的深源混合铅,成矿流体在成因上与太华群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氦氩同位素分析说明,成矿流体中的氦是地幔氦与地壳氦的混合产物,早期来自于深部幔源流体,壳源流体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逐步加入。幔源、壳源等深源流体与大气降水等浅源流体的多元流体混合是杨砦峪金矿成矿流体演化的主要机制。杨砦峪金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床成矿模式为:中生代晚期华北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与上地幔部分熔融,使华北克拉通南缘产生伸展构造运动。随着构造运动进行,基底不断抬升,形成了一系列剪切断裂系统。在构造作用下,来自深部幔源的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期间大气降水、岩浆水等浅源流体随之加入,并与围岩发生一系列的水-岩相互作用,随着温度与压力降低,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最终在剪切带内的合适位置富集成矿。
李伯平,李黎,于阿朋,谢胜凯,冯硕,郭冬发,崔建勇[4](2018)在《地热流体资源开发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地热流体作为一种绿色资源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简述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分析测试方法及应用情况,主要涉及采样技术及阴阳离子、放射性核素、稳定同位素、微区分析和在线检测技术等方面。
王杰,刘文汇,陶成,腾格尔,席斌斌,王萍,杨华敏[5](2018)在《海相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及其对元坝气田长兴组天然气成藏年代的反演》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相叠合盆地的油气特征及成藏过程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确定油气成藏年代极其困难,建立有效的成藏定年技术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基于稀有气体He年代积累效应和油气藏保存机制,建立了油气藏4 He成藏定年地质模型及年龄估算公式,明确其为油气成藏定型时间;基于天然气40 Ar/36 Ar比值与源岩钾丰度及地质时代的关系,建立了追溯油气源岩时代的Ar同位素估算模型.磷灰石、锆石(U-Th)/He定年体系的封闭温度与含油气盆地生油气窗的温度范围较为一致,磷灰石、锆石(U-Th)/He年龄可以揭示含油气盆地抬升剥蚀时间、由构造抬升导致的油气藏调整时间,建立了固体沥青、原油中沥青质提取、溶样、Re-Os纯化富集及分离等Re-Os同位素测年前处理技术,可以直接确定固体沥青、原油等的形成时间.按照含油气系统成藏地质要素形成时间或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提出了从确定源岩形成-油气生成-运移充注-调整改造-成藏定型等成藏过程的定年技术序列.开展四川盆地元坝气田源岩时代、生排烃、运移充注、调整改造及成藏定型等关键过程的时间节点综合研究,明确了元坝气田的主力气源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两期原油充注时间分别为220175Ma、168140Ma;油裂解气发生在140118Ma,元坝地区约97Ma以来发生构造抬升,尤其15Ma以来气-水界面发生调整,约在128Ma气藏最终定型并形成现今的气藏格局.
段超,刘锋,韩丹,李延河[6](2016)在《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技术及其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稀有气体包含He、Ne、Ar、Kr、Xe、Rn六种元素,由于其化学性质十分的稳定,一般不参与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其在地球不同圈层及地外物质中的丰度和同位素组成差别巨大,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示踪剂。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分阶段加热熔融、真空压碎、激光微区熔蚀等气体采集方式,获得的气体经多级纯化后在静态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中进行测试。在矿床学研究中,作为灵敏示踪剂的稀有气体同位素大多用于判别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来源,特别是幔源物质的贡献大小及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的关系,用于揭示矿床在成矿各阶段(期)中的物质和流体源区差异,用以追踪和揭示成矿流体的演化、反演成矿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成矿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的行为。稀有气体同位素为精细成矿作用研究、不同矿种成矿作用差异分析、探寻大规模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手段。
李军杰,李剑,刘汉彬,张佳,金贵善,张建锋,韩娟[7](2015)在《Helix SFT惰性气体质谱仪分析矿物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氦同位素组成在地球大气圈、地壳及地幔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元素丰度和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达数个量级,而且氦作为惰性气体中质量最轻的元素,其稳定性好,迁移能力强,因此将其同位素作为地质过程和物质来源的天然示踪剂倍受重视,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能否对于岩石样品中氦同位素组成进行准确分析,成为了氦同位素作为示踪剂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利用Helix SFT惰性气体质谱仪对岩石矿物包裹体内的氦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样品的压碎及气体提取纯化装置,通过进一定体积的标准氦气,计算出仪器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对整套系统的静态本底进行了测定。对仪器本身的离子倍增器的接收效率进行了探讨,使其可以准确对3 He进行准确测定。以大气中氦同位素为标准并进行多次测定,获得了氦同位素测量的质量歧视校正因子。通过对实际样品黄铁矿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获得了稳定性很好的同位素比值数据,其精度可达99%。通过建立合理的压碎装置,利用该仪器对氦同位素组成分析的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对于岩石矿物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的精确测定,满足其在地质科研领域的应用研究需要,进而对基础科学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王云,赵慈平,刘峰,陈坤华,冉华[8](2014)在《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江断裂带属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同时也是一条破坏性地震多发带。为探究特定地区的地球化学场与地震的耦合关系,寻找特定的前兆观测组分,笔者选取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95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利用温泉的水化学数据(K+、Na+、Ca2+、Mg2+、SO2-4、Cl-、HCO-3),结合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规律,对温泉的水化学、水温、热储温度、稳定同位素(δ13C,3He/4He)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泉中主要离子含量、TDS含量、水温及热储温度的高值区域在空间上主要沿小江断裂带展布,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水温和热储温度高值区内中强地震(M≥4.7)分布少;相反,低值区内中强震活动频繁,且强度相对较大。碳、氦同位素特征显示,CO2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具有明显的生物成因特征;幔源氦(百分含量)同素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壳幔连通程度低,脱气作用几乎都发生在地壳范围。
郭冬发,刘汉彬,范光,崔建勇,李伯平,葛祥坤,夏晨光[9](2012)在《核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检测》文中提出简要回顾了元素分析、核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有机分析和微区分析等核地质分析测试技术,探讨了这些技术用于页岩气勘查开发检测的可能性。简述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检测参数、方法及所需仪器设备。所述页岩气检测参数包括总有机碳含量、含气量、稳定同位素(C,H,He)、热成熟度(Ro)、吸附等温线、孔隙度、渗透率、矿物组成、三维微结构等。
陈后华[10](2011)在《四川黄龙转花池温泉稀有气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川黄龙景区转花池泉水的研究历年来被专家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四川黄龙转花池温泉地质构造背景,泉水来源以及泉水类型。通过对转花泉温泉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VG5400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测定。发现黄龙景区转花泉泉水中的氦气,由地幔成因和地壳成因两部分组成。并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属古生界和三叠系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层,地质结构复杂。黄龙古寺南侧的望乡台断裂带是重要的地下水通道,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通过深部循环,在此出露形成转花泉群,并成为黄龙钙华堆积的源泉。2.水化学特征与碳酸泉有所不同,矿化度低,仅0.304g/L,为HCO3-Mg.Ca型水。3.转花池泉点的3He/4He值在10-7量级,R=0.09Ra,。4He浓度大于120ppm,远远大于兰山空气标准国际公认值的4He浓度,说明该地区的地下氦气大部分是壳源的,同时可计算出地幔成因3He浓度约为兰山空气标准国际公认值3He浓度的2倍,表明有幔源成分的加入。20Ne浓度约为兰山空气标准国际公认值20Ne浓度的三分之一。4.得出转花池的幔源氦比例约为0.75%,即推出幔源C02比例约为0.75%。
二、固体样品的氦同位素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样品的氦同位素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热水化学分析及应用 |
1.2.2 地热气体同位素示踪 |
1.2.3 地热气体CO_2-CH_4同位素地质温标 |
1.2.4 地热流体时空演化与地震活动 |
1.2.5 滇东南地热流体研究现状 |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活动 |
2.2.1 小江断裂带南段 |
2.2.2 红河断裂带南段 |
2.2.3 曲江-建水断裂带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1 燕山期侵入岩 |
2.3.2 第四纪火山岩 |
2.4 区域水热活动 |
第三章 滇东南温泉水化学特征 |
3.1 温泉水样品采集和分析 |
3.1.1 样品采集与收集 |
3.1.2 样品分析与测试 |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
3.2.1 地下水的理化特征 |
3.2.2 水化学类型 |
3.2.3 水热成因初判 |
3.2.4 氢氧同位素分析 |
3.3 温泉微量元素特征 |
3.3.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3.3.2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
3.3.3 微量元素地理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滇东南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 |
4.1 资料选取与平衡判别 |
4.1.1 温泉资料选取 |
4.1.2 水岩平衡判断 |
4.2 热储温度 |
4.2.1 经典地热温标 |
4.2.2 热储温度计算与选取 |
4.2.3 硅焓模型图解 |
4.2.4 温泉循环深度 |
4.3 地热场特征 |
4.3.1 地热场分布 |
4.3.2 地热异常成因 |
4.4 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 |
4.4.1 地热与地震活动特征 |
4.4.2 地球动力学模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滇东南温泉气体地球化学 |
5.1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5.1.1 温泉逸出气收集 |
5.1.2 样品分析测试 |
5.2 气体样品的化学组成 |
5.2.1 气体化学组成 |
5.2.2 N_2-He-Ar组分的源区判别 |
5.3 气体样品的He、Ne同位素 |
5.3.1 He、Ne同位素组成 |
5.3.2 He、Ne气体源区判别 |
5.3.3 幔源氦的释放特征 |
5.4 气体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5.4.1 CO_2和CH_4的同位素组成 |
5.4.2 CO_2和CH_4的成因分析 |
5.5 气体源区温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源流体与地震活动 |
6.1 氦同位素组成与地热结构特征 |
6.1.1 青藏高原东南缘幔源氦地理分布 |
6.1.2 滇东南地区热流结构 |
6.1.3 热流结构对地震的影响 |
6.2 地热流体的时间演化 |
6.2.1 水化学特征随时间的演化 |
6.2.2 深源气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稀有气体同位素样品取样及分析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取样容器材料 |
2 取样方法 |
2.1 单矿物选择 |
2.2 水样取样 |
2.3 气体样品取样 |
3 分析方法概述 |
3.1 矿物包裹体样品分析 |
3.2 水样分析 |
3.3 气体样品分析 |
4 结论 |
(3)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与成果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层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岩 |
2.6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矿物 |
3.3.2 矿石结构与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 样品采集 |
4.2 测试方法 |
4.3 包裹体类型 |
4.4 流体包裹体分布与显微测温结果 |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 |
4.5.1 激光拉曼分析 |
4.5.2 流体包裹体群成分分析 |
5 岩石地球化学 |
5.1 常量元素 |
5.2 微量元素 |
5.3 稀土元素 |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6.1.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6.1.2 实验分析结果 |
6.1.3 氢氧同位素示踪 |
6.2 硫、铅同位素组成 |
6.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6.2.2 实验分析结果 |
6.2.3 硫同位素示踪 |
6.2.4 铅同位素示踪 |
6.3 氦、氩同位素组成 |
6.3.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6.3.2 实验分析结果 |
6.3.3 氦氩同位素示踪 |
7 矿床成因探讨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1.1 金的来源 |
7.1.2 成矿热液来源 |
7.1.3 硫、铅同位素 |
7.1.4 氦、氩同位素 |
7.1.5 碳同位素 |
7.1.6 其他证据示踪 |
7.2 成矿流体特征 |
7.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7.3.1 温度 |
7.3.2 酸碱度 |
7.3.3 压力 |
7.4 构造控矿作用 |
7.4.1 褶皱 |
7.4.2 剪切构造带 |
7.5 成矿作用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参与项目 |
图版1 |
图版2 |
图版3 |
图版4 |
图版5 |
附表1 杨砦峪金矿床碲化物电子探针数据表 |
附表2 杨砦峪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 |
附表3 杨砦峪金矿床氦氩同位素组成表 |
(4)地热流体资源开发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 |
1.1 气体样品采集 |
1.2 液体样品采集 |
1.3 固体样品采集 |
2 气体组分测定方法及应用 |
3 水质水简测定及应用 |
4 水质微量元素测定 |
5 稳定同位素测定 |
5.1 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
5.1.1 稳定同位素质谱法 |
5.1.2 激光法测定水中碳、氢和氧同位素 |
5.2 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应用 |
5.2.1 氢 (D/H) 氧 (18O、16O) 同位素 |
5.2.2 硼 (10/11) 和锶 (86/87/88) 同位素测定及应用 |
5.2.3 氦同位素 |
5.2.4 碳同位素 (13C) |
5.2.5 其他稳定同位素, 氮、氩 |
6 放射性核素测定及应用 |
6.1 放射性核素的测定方法 |
6.2 放射性核素子地热流体中的应用 |
6.33H、14C的应用 |
7 固体水垢、腐蚀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 |
7.1 主、微量元素测定 |
7.2 微区形态测试及应用 |
7.3 微区包裹体测定 |
8 结语 |
(5)海相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及其对元坝气田长兴组天然气成藏年代的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气成藏定年新方法 |
1.1 Ar同位素定年模型反演气源岩时代 |
1.2 固体沥青、原油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推断油气生成时间 |
1.3 流体包裹体古温压恢复反演油气运移充注时间 |
1.4 磷灰石等 (U-Th) /He定年方法推断由构造抬升导致的油气藏调整改造时间 |
1.5 He同位素用于约束油气成藏定型时间 |
2 元坝气田天然气成藏关键过程时间的确定 |
2.1 元坝气田天然气的源岩时代 |
2.2 元坝气田油气运移充注的时间 |
2.3 元坝气田油气藏调整改造时间 |
2.4 元坝气田油气藏稳定定型时间 |
2.5 元坝成藏时间及关键过程反演 |
3 结论 |
(6)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技术及其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技术 |
2 稀有气体同位素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
2.1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源区判别 |
2.1.1 成矿流体来源的示踪以及矿床成因的判别 |
2.1.2 区域成矿规律的推断 |
2.2 成矿过程演化研究 |
3 结语与展望 |
(7)Helix SFT惰性气体质谱仪分析矿物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介绍 |
2测试方法 |
2.1测试标准制备 |
2.2岩石矿物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的测试 |
3测试结果及讨论 |
3.1系统本底值测定 |
3.2离子倍增器效率校正 |
3.3空气标准中氦同位素的测定及质量歧视效应校正 |
3.4实际样品测试 |
4结论 |
(8)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2.1 温泉地球化学资料及选取 |
2.2 水—岩反应平衡的判定 |
2.3 地热温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水化学特征 |
3.2 离子空间分布 |
3.3 水温分析及热储温度估算 |
3.4 同位素 |
4 结论 |
(9)核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主要构成 |
1.1 元素分析技术 |
1.2 核素分析技术 |
1.3 同位素分析技术 |
1.4 微区分析技术 |
1.5 有机组分分析技术 |
2 页岩气勘探开发主要检测参数 |
3 页岩气勘探开发检测方法简介 |
3.1 总有机碳 (TOC) |
3.2 总含气量与组成分析 |
3.3 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 |
3.3.1 测试仪器 |
3.3.2 酸解烃提取方法 |
3.3.3 GC/TC-IRMS测试流程 |
3.3.4 土壤中酸解烃碳、氘同位素的应用 |
3.4 氦同位素组成与气源示踪 |
3.5 吸附等温线测定 |
3.6 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的测定 |
3.7 流体饱和度测定 |
3.8 全孔隙结构与孔隙率的测定 |
3.9 渗透率的测定 |
3.1 0 岩石矿物组成分析 |
3.1 1 微区分析 |
3.1 1. 1 氩离子抛光 |
3.1 1. 2 微结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10)四川黄龙转花池温泉稀有气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温泉研究现状 |
1.1.1 温泉的定义 |
1.1.2 温泉的形成 |
1.1.3 温泉的分类 |
1.2 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概况和进展 |
1.2.1 稀有气体与地下水古温度 |
1.2.2 稀有气体与地下水测年 |
1.2.3 关于地下水中的过剩气 |
1.2.4 其他 |
1.3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标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
2.2 黄龙沟温泉位置 |
2.3 四川黄龙地质成因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部分 |
3.1.1 采样容器 |
3.1.2 水样采集 |
3.1.3 真空脱气 |
3.1.4 脱出气的净化 |
3.1.5 ~3H/~4He和~4He/~(20)Ne的质谱测量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真空脱气的效果 |
3.2.2 水中的氦浓度 |
3.2.3 脱出气的净化效果 |
4.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景区的地球化学背景 |
4.1.1 低温元素的特征 |
4.1.2 中温元素的特征 |
4.1.3 高温元素的特征 |
4.1.4 铁族元素的特征 |
4.1.5 常量元素的特征 |
4.1.6 其他元素的特征 |
4.2 元素地球化学的评价 |
4.2.1 元素丰度的评价 |
4.2.2 农业必需元素的评价 |
4.2.3 元素生态环境的评价 |
4.3 转花池的泉水 |
4.4 结论 |
5. 稀有气体 |
5.1 氦同位素起源 |
5.2. 氦同位素(~3He/~4He)比值 |
5.3 地表水体中的稀有气体 |
5.4 稀有气体及其示踪作用 |
5.5 转花池稀有气体分析 |
5.6 稀有气体示踪CO_2来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7.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固体样品的氦同位素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
- [2]稀有气体同位素样品取样及分析方法改进[J]. 刘汉彬,李军杰,张佳,张建锋,金贵善,韩娟,石晓.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1(01)
- [3]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吴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地热流体资源开发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J]. 李伯平,李黎,于阿朋,谢胜凯,冯硕,郭冬发,崔建勇.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8(04)
- [5]海相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及其对元坝气田长兴组天然气成藏年代的反演[J]. 王杰,刘文汇,陶成,腾格尔,席斌斌,王萍,杨华敏. 地球科学, 2018(06)
- [6]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技术及其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J]. 段超,刘锋,韩丹,李延河. 地质学报, 2016(08)
- [7]Helix SFT惰性气体质谱仪分析矿物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J]. 李军杰,李剑,刘汉彬,张佳,金贵善,张建锋,韩娟. 地质学报, 2015(10)
- [8]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J]. 王云,赵慈平,刘峰,陈坤华,冉华. 地震研究, 2014(02)
- [9]核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检测[J]. 郭冬发,刘汉彬,范光,崔建勇,李伯平,葛祥坤,夏晨光.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2(04)
- [10]四川黄龙转花池温泉稀有气体分析[D]. 陈后华. 兰州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