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视频点播(VOD)”?(论文文献综述)
管育鹰[1](2021)在《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文中认为将广播电视播放和互联网中传播的作品以扩音器、显示屏、移动终端等设备再向公众传播,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在版权产业发达的国家均被纳入广义的向公众传播权范畴。在我国,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引发的着作权争议也日益增多,该行为的定性涉及新着作权法中控制视听作品主要使用方式的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的理解与适用。参照域外相关经验,有必要明确再公开传播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法条解释难题。鉴于新着作权法中广播权概念后半段已包含再公开传播行为,而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中尚未明确,可考虑在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中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包括再公开传播,同时在权利限制相关条款或其他配套法规中明确侵权例外情形。
折蓓[2](2015)在《高校图书馆新型在线服务体系建设探讨》文中提出21世纪是知识膨胀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经发展成熟,互联网技术成为当今时代被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近年来的移动数据服务,大数据应用模式以及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兴起,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这些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新技术的引进给图书馆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深入探讨新兴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在线服务技术对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陈竞[3](2015)在《VOD点歌系统生产商的着作权侵权责任》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几年人民法院受理的大量音乐作品着作权人(包括词曲作者及唱片公司)诉KTV经营者着作权侵权案件中,作为被告的KT V经营者提出频率最高的一个抗辩理由就是:涉嫌侵权的音乐作品系由KTV使用的VOD点歌系统生产商预先复制在系统内的,这些音乐作品是否侵权,KTV经营者并不知情,音乐作品权利人应当向VOD设备生产商主张权利。对于这样一个抗辩理由,在以判决形式结案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均未予以支持。那么,VOD设备生产商在其生
黄静,陈敬嘉[4](2011)在《高清互动电视业务运营及实例剖析》文中提出在三网融合的国家意志下,政策壁垒正在倒塌,各种新兴媒体如狼似虎般蜂涌而入,随着媒介渠道越来越多(网络视频、IPTV、CMMB、直播卫星等),视频内容质量越来越高(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
马晓艺[5](2010)在《中国电视的数字化生存》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变对于广电行业来说,已经上升到生存的高度。这主要在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与契机。从内部而言,“四级办广电”的原有格局使得广电网络形成以区域为划分的孤岛,不能互融互通的结果将必然导致各地利益的割据;从外部而言,网络多元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给广电带来巨大的威胁,史无前例的通过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激烈的争夺已有用户和潜在用户;从环境而言,全球数字化已经成为趋势和战略,三网融合由国家层面全力推进,广电要融入此轮热潮中,必须具备数字化基础,与全球同行和互联网、电信网伙伴站在同一高度上,否则,“三屏合一”之时就是广电业务被分割,功能被淹没之时。幸好,中国电视数字化的研究早在10多年前已经展开,经历8年的大力发展,政策、技术、资源、思路等更已具备大转型的基础。数字化是广电产业的生存发展基础,而中国电视选择数字化发展也是必由之路,中国电视的频道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中国电视将进入内容传输渠道和赢利模式多元化,频道资源极大丰富的新时期。根据格兰研究的市场分析,在未来5一10年内,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中至少有数千亿元的市场潜力,且目前已带来以下五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播出内容方面,由泛众播出转而为广播与窄播并存,同时提供面向个性化的人群服务;第二,节目形态方面,由频道播出转而频道与内容并存,比如提供各种交互点播节目,按照用户需求收视;第三,服务方式方面,由电视台线性播出转而多媒体综合服务,比如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广播电视节目以外,还可以与社会的各界、整个现代服务业联合搭建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信息服务平台:第四,接收方式方面,由固定接收转而移动收视,我们可以拿着移动终端一边走一边看,随时随地享受音频服务;第五,盈利模式方面,由单一服务转而多元创收,比如提供各种商务服务,获取服务费等。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我国针对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文献文件,政策法规,其中的用词演变,立场演变,思想演变和行动演变,都成为本为采用从面到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行文方式的重要参考。全文共分九章:引言部分阐明中国电视数字化的核心定义,论述电视数字化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尤其是对于行业理念与人类生活的冲击与升级;第一章正文部分提出数字化成为广电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并从电视数字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优势、发展、理念和产业链平台等各个方面,论证上述命题已经得到共识。第二-七章正文部分分析了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中的经验与挫折,从切入、困局、突破、发展方向、高端应用、三网融合促成数字化质变、下一代网络的多元布局等多个方面,综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视数字化发展思路与核心问题,并引用了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成就、经验总结与案例、数据分析,突出“开启广播电视数字化时代年”、“产业与数字发展年”、“数字电视标准丰收年”、“三网融合瓶颈年”、“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年”、“三种渠道全面推广年”、“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年”等里程碑式标签,从技术、内容、运营、平台和接收等视角全面梳理中国电视数字化业务发展规律,从而得出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状态与理论发展依据。第八章正文部分提炼全球电视数字化发展经验,找出业务节点与拐点,并比对中国业务进程定位时间点与价值点,从历史理论、经济理论、传播理论、竞争规律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借鉴价值。第九章正文部分从影响中国电视数字化六大要素入手,展望我国电视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面向2015年中国电视全面实现数字化的进程表安排,谨慎归纳问题,大胆预测前景,积极拓展业务。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在过去十年间非常热门的数字电视概念与基础辨析,梳理了刚刚明确的标准与产业链构成,同时得出“数字化是广电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的结论,其次针对我国特有的国情和原有的广电网络建设布局特点,通过研究整理了从2003年到2009年中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的概况与发展进程,深入研究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的关键问题加以分析提炼,最后重点讨论了今年的重大事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三网融合的百家争鸣与国家战略布局立场,在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对于全球电视数字化经验,尤其是英国做了探讨并亲身前往体验最新数字化增值业务,对比我国现状判断2010年的发展。整篇论文的结束章节,以更积极、乐观和不容有失的态度提炼出影响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的6大基本要素并对2020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业务类设想,基于2003-2009的发展跨度,论证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状态。本文超越了同一选题多篇文章仅仅从某一方面或环节入手的谨慎,纵观全局得出最接近实际的结论,凸显了本文的创新与紧密结合实践的特征,论证得出:我国电视数字化具有高度战略意义,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是广电系统坚持宣传属性,扩大经济属性的战略布局,它的发展按经济规律和政府干预下的相对竞争规律前行,是广电改变后项收费模式,拓展多元经济支柱的奇兵。
姜凡[6](2010)在《基于Android的网络化遥控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也正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传统的电视遥控器采用独立的工作模式,它们无法获取外界的信息,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与普通遥控器相比,结合了先进的移动终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网络化遥控器不仅具有传统遥控器的功能,同时还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用户获取电视节目预告信息,有助于人们合理安排,节省时间和资源。Android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界面开发组件,灵活的内部机制和完备的数据库引擎。而且Android是一个开源平台,不但可以降低软件成本,而且方便进行底层移植。本文首先给出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然后对当前流行的移动终端平台的现状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进而详细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功能特征、体系结构。接着解析了Android应用程序的组成,重点介绍Activity的生命周期和Intent的意义。最后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化遥控器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主要包括Home、Search、TV Info、Prog Info、My Selection My Control六个应用模块。Home模块负责初始化数据,同时用来显示推荐的视频点播节目。Search模块负责提供视频点播节目的搜索功能。TV Info模块负责显示频道节目的预告信息。Prog Info模块负责显示某个节目的详细信息,并提供观看和收藏该节目的功能。My Selection模块负责管理用户收藏的所有节目,同时自带有一个闹钟模块,用于提醒用户收看到点的收藏节目。TV Control模块主要负责遥控电视,包括切换频道和开启/关闭机顶盒。本程序提供的界面环境友好、操作简便,响应迅速;系统基本上实现了需求设计的全部功能,而且已经有实物样本出产;系统经过反复测试,可以保证运行稳定。
王虎[7](2008)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手机电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所带来的传播变革,更是为经营空间日益饱和的广电行业和业务增长渐趋乏力的电信产业带来了融合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文定位在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以传播学、经济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对手机电视在内容生产、商业运营、产业链建构、政策监管、人才培养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运作思路。文章首先分析了手机电视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互动问题。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必须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手机媒体的移动化、互动化特点结合起来考察。本章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手机电视用户的市场规模、细分定位、内容偏好及收视行为特征,为手机电视的信息组织结构创新、节目内容和形态创新、服务链创新提供策略支持。在产业链的建构问题上,一方面,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等环节应当紧密联结,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纵向链条,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力催熟市场;另一方面,面对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的有力竞争,传统广电媒体也应当积极地进行内外资源整合,依托政策扶持和内容资源优势,将手机电视纳入自身产业体系,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横向联结争取手机电视产业的主导权,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建立实现自身产业增值。在商业运营问题上,本文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及其阶段性发展策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具有赢利点增多、一次性贩售、定制式消费等特征,应当以内容传播的互动化和差异化满足受众需求,将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原来的单向、被动转化为双向、索取。因此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核心应当是开发多元化的互动增值业务。同时,手机电视需要庞大的固定成本投资,但其边际成本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呈递减趋势,这就使得现阶段市场份额的占有比眼前利润更有意义,运营商可以通过较低的推广价格获得累积效应,尽快将手机电视用户规模推向快速发展所需的临界值。本文随后从微观角度探讨手机电视如何在行业规则的引领下,制定具体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手机电视在分众渗透性、目标对象的锁定能力、互动性和广告效果的量化统计等方面,都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乃至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与新媒介生态下“整合互动”的营销诉求不谋而合。先进的关系数据库营销方式,使得细化目标群的设定更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信息,真正将受众范围缩小至“个众”,营销效率大为提升。在监管方面,电信与广电分治导致的主导权之争成为阻碍手机电视发展的体制壁垒。本文认为,逐渐由高效协同的多核心监管机制向单一核心监管体制过渡,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手机电视等融合类产业特点的阶段性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一条可行之路。定量调查表明,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错位成为制约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当整合高校相关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跨越新闻传播、计算机、电子通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培养该类产业发展亟需的复合型人才,并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新媒体产业的分析和运作能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首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我国手机电视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将其置入到产业融合的系统框架内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为手机电视乃至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受众市场和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该产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手机电视的阶段化运营模式和具体营销策略。3、针对新媒介生态下受众的“碎化”与手机电视发展所需的规模化内容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数据库营销手段,以及细致的受众调查,将用户需求以量化的方式“聚合”起来,进行节目的创新组合和类型化制作。4、提出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构建设想,强调新旧媒体的横向价值联结在理顺产业关系、降低生产成本和规避投资风险中的重要作用。5、首次对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研,提出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桑晓姝[8](2006)在《我国IPTV的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宽带网络、流媒体的发展,以TCP/IP协议网络为承载基础的IPTV即网络电视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我国IPTV业务起步于2004年,因其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包括广电与电信在内多个行业和运营商的广泛兴趣和参与,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正在进行IPTV业务的测试或试商用,发展势头惊人。许多专家分析,IPTV将成为今后电信、广播电视以及家电和互联网产业共同的热点,在全球成为下一个极具前景的朝阳产业。 虽然IPTV作为新兴媒体的出现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在我国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IPTV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商业应用处在探索阶段,在政策体制、技术手段、运营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IPTV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成熟的、适合我国发展环境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我国关于IPTV已有的理论和专业探讨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本文围绕IPTV这一全新业务形式对其发展及商业模式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IPTV的概念进行阐释,将其与有线数字电视进行区分,并对IPTV关键技术、业务特征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然后对IPTV产生的行业背景进行分析,提出IPTV是网络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和宽带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IPTV将带来我国三网融合新契机的观点。接下来,本文对IPTV业务在全球各地区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着重对我国IPTV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研究和剖析。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针对目前已有模式的分析,从IPTV的业务模式、产业链、商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商业模式的创新见解和思路。
陈晓慧[9](2005)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多种文化学说与传播学理论、媒介理论,对信息化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实践系统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首次实现了文化学定义上的探讨。教育信息化即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成果,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里,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论文从文化学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八章。导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定义,说出了关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等几个必要的解释。第一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出发,系统介绍了信息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以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给出了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概述。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文化思潮进行回顾,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而进一步指出了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些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表现。第三章:网络及网络社会,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对当前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它所提供的文化范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应用到教育中之间产生了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特别是教师角色问题应为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果是必须要面对的。本章从文化传播的意义、历史、媒介与文化学、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网络传播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教育信息化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信息环境下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文化实践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文化实践中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精神,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表现形式是本章的基本论述内容。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关键领域。本章从教育整合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意义。提供了若干课程整合模式,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第七章:人际交往,是人们文化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从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八章:由于本论文中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因此教育文化中既包含了物质要
黄凯,兆奇[10](2005)在《谈谈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文中认为
二、何谓“视频点播(VO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谓“视频点播(VOD)”?(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放映权控制的是机械表演行为 |
(一)关于放映的“技术设备”之理解 |
(二)关于“公开再现”中“公开”之理解 |
(三)放映与广播、信息网络传播之边界尚待明晰 |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是交互式传输行为 |
(一)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交互式传输方式 |
(二)“向公众提供”的含义有待达成共识 |
(三)“置于信息网络中”判定规则需要细化 |
(四)明确提供来源于信息网络的视听作品之观看行为的性质 |
三、广播权范围的扩张及“再公开传播权”概念的塑造 |
(一)我国对着作权法上广播权的讨论和研究不足 |
1.通过自建的有线电视站播放 |
2.单纯开机将接收到的电视台播放内容提供观看 |
3.将接收到的电视台播放内容进行再公开传播 |
(二)我国着作权法应明确对信息网络传播内容的再公开传播权 |
四、余论 |
(2)高校图书馆新型在线服务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基本特征 |
1.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
2.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的一般特征 |
第一,服务对象发生变化 |
第二,服务形式发生变化 |
二、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
1.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在线服务 |
2.在线视频服务——VOD服务 |
3.网站服务 |
三、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子系统的有机结合 |
1.电脑终端与客户端基于门户网站服务功能的整合 |
2.客户端阅读资源环境与互式电视点播系统的整合 |
3.个性化服务与移动、咨询服务的整合 |
四、高校图书馆新型在线服务体系的建设策略 |
1.集中财力,提高数字化水平 |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建设 |
3.注重资源利用,强化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供应 |
4.加强宣传,强化培训 |
(3)VOD点歌系统生产商的着作权侵权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VOD点歌系统的技术特征 |
二、VOD点歌系统生产商在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着作权问题 |
三、VOD点歌系统生产商可能承担的侵权责任 |
四、结语 |
(5)中国电视的数字化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数字化成为广电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
第一节 电视数字化的分类 |
一 电视数字化的概念 |
二 电视数字化的分类 |
第二节 电视数字化改变生活 |
一 深化互联网影响 |
二 深化电信网影响 |
三 深化广电网影响 |
四 加速改变全球传播秩序 |
五 产业链经济的造富影响 |
第三节 电视数字化产业链构成与平台业务形态 |
一 产业链构成 |
1 内容提供商 |
2 节目集成平台 |
3 传输平台 |
4 服务平台 |
5 监管平台 |
6 系统提供商 |
7 最终用户 |
二 平台业务形态 |
1 基本业务 |
2 增值业务 |
3 扩展业务 |
第四节 电视数字化优势与未来 |
一 电视数字化的优势 |
二 电视数字化的前景 |
第二章 中国电视数字化的契机与突破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数字化元年:确定发展切入点 |
一 2003年是中国电视数字化元年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元年厘清基础数字化概念 |
第二节 以有线作为电视数字化的切入点 |
一 有线数字电视现状:突破与困局同样明显 |
二 有线数字电视策略:内容与服务齐头并进 |
三 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技术与市场核心并重 |
四 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奇迹与挫折交替前行 |
第三节 有线电视数字化运营个案分析 |
一 青岛模式 |
二 佛山经验 |
三 杭州做法 |
第三章 中国电视数字化的前景:是协同发展还是激烈竞争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数字化发展年:平衡业务关系 |
一 中国电视数字化发展年是2004年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发展年确认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地面与卫星数字电视依靠政策各有发展 |
一 直播星力推数字化产业 |
二 地面数字电视迎来春天 |
三 车载移动电视固定商业模式 |
第三节 有线、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的关系定位 |
一 有线数字电视与卫星数字电视的竞争 |
二 有线数字电视与地面数字电视的补充 |
三 卫星数字电视与地面数字电视的和谐 |
第四章 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的商业模式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手段得到共识 |
一 中国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是2005年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转换年全面奠定发展基础 |
第二节 付费电视是我国广电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
一 付费电视发展现状 |
二 付费电视发展策略 |
三 付费电视政策演变 |
第三节 付费电视运营个案分析 |
一 CCTV证券资讯频道 |
二 天盛欧洲足球频道 |
第四节 付费电视直面I PTV竞争 |
一 IPTV在竞争中发展中国电视数字化 |
二 IPTV发展策略运营个案分析 |
三 电视数字化确定标准后赢得竞争优势 |
第五章 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的高端应用 |
第一节 奥运契机推动高端应用进入寻常百姓家 |
一 中国电视数字化转折点在2008年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带动大规模高清应用 |
第二节 高清是电视数字化生存的必然趋势 |
一 高清电视发展现状 |
二 高清电视发展契机 |
三 高清电视发展思考 |
第三节 高清电视运营个案分析 |
一 央视"高清影视" |
二 文广"新视觉"、中影"高清电影" |
第六章 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的多元发展布局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数字化的下一个方向 |
一 中国电视数字化完成基本目标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进入新阶段 |
第二节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带来数字化多元发展 |
一 在广播电视网络开展NGB的条件已具备 |
二 NGB重B(广播)而非N(网络) |
三 NGB多家试点树立信心 |
第三节 CMMB,最"睛彩"的NGB业务应用 |
一 CMMB发展现状 |
二 CMMB发展思考 |
第七章 三网融合促成电视数字化从量变到质变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数字化全面推广奠定三网融合基础 |
一 中国电视数字化全面推广年是2007年 |
二 中国电视数字化全面推广年使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
第二节 三网融合大趋势高于一切部门利益 |
第三节 双向进入,广电先行 |
第四节 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进入高速期 |
第八章 全球电视数字化概况与经验分析 |
第一节 全球电视数字化发展状况 |
一 数字化发展核心 |
二 欧洲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
三 亚太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
第二节 英国数字电视发展分析 |
一 政府与数字电视 |
二 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
三 数字电视平台、观众与服务 |
四 数字电视发展困惑 |
第三节 国外数字电视发展启示 |
一 产业发展启示 |
二 商业运营启示 |
三 经验理念启示 |
第九章 面向未来的中国电视数字化生存要素 |
第一节 影响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的六要素 |
一 政策及标准要素 |
二 运营及竞争要素 |
三 内容及生产要素 |
四 资金及产业链要素 |
五 网络整合及技术要素 |
六 统筹布局与激烈竞争 |
第二节 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在于拓展增值业务 |
一 如期实现时间表目标 |
二 拓展增值业务成为增长点 |
第三节 我国电视数字化生存发展链条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基于Android的网络化遥控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简介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相关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的现状分析 |
1.3.1 Symbian OS |
1.3.2 iPhone OS |
1.3.3 Windows Mobile |
1.3.4 Palm OS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Android平台概述 |
2.1 Android的功能特征 |
2.2 Android体系结构介绍 |
2.2.1 应用程序(Application) |
2.2.2 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s) |
2.2.3 程序库(Libraries) |
2.2.4 Android运行环境(RunTime) |
2.2.5 Linux内核 |
2.3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 |
2.3.1 Android软件开发包 |
2.3.2 更新Eclipse并下载ADT |
2.3.3 设置Android SDK Home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ndroid应用程序结构剖析 |
3.1 Android应用工程文件组成 |
3.2 Android应用程序组成 |
3.2.1 Activity |
3.2.2 Broadcast Intent Receiver |
3.2.3 Service |
3.2.4 Content Provider |
3.3 Activity的详解 |
3.3.1 Activity的状态和生命周期 |
3.3.2 Activity的进程回收机制 |
3.4 Intent详解 |
3.4.1 Intent的属性 |
3.4.2 Android解析Intent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化遥控器应用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遥控器硬件系统架构 |
4.3 遥控器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 |
4.4 遥控器界面设计 |
4.4.1 Home |
4.4.2 Search |
4.4.3 TV Info |
4.4.4 Program Info |
4.4.5 My Selection |
4.4.6 My Control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化遥控器应用系统实现 |
5.1 红外模块的实现 |
5.1.1 通过Java JNI调用红外驱动动态链接库 |
5.2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5.2.1 数据库结构 |
5.2.2 数据库的实现 |
5.2.3 数据库的接口 |
5.3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5.3.1 数据下载器 |
5.3.2 数据解析器 |
5.4 遥控器界面设计基础 |
5.4.1 布局组件 |
5.4.2 全屏显示 |
5.4.3 显示系统剩余电量 |
5.5 Home模块的实现 |
5.5.1 Android线程间的通信机制 |
5.5.2 显示数据库数据到ListView |
5.5.3 显示网络图片 |
5.5.4 长按监听和自定义提示框(Toast) |
5.5.5 开机自带启动 |
5.6 Search模块的实现 |
5.6.1 监听EditText的内容变化 |
5.6.2 隐藏软键盘 |
5.7 TV Info模块的实现 |
5.7.1 屏幕手势识别功能 |
5.7.2 通过代码设计界面 |
5.7.3 水平和垂直同时可滚动功能 |
5.7.4 文件存储 |
5.7.5 界面动画效果 |
5.8 Program Info模块的实现 |
5.8.1 对话框(Dialog)的使用 |
5.9 My Selection模块的实现 |
5.9.1 为ListView添加上下文菜单(Context Menu) |
5.9.2 定时闹钟功能 |
5.9.3 音乐播放功能 |
5.10 TV Control模块的实现 |
5.10.1 ListView显示三列多行的图标阵列 |
5.11 Settings模块的实现 |
5.11.1 调用系统页面 |
5.12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Remote Control实物图 |
(7)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论文结构说明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手机电视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手机电视的技术实现方式分析 |
一、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方式 |
二、基于地面数字广播的方式 |
三、基于卫星广播的方式 |
第二节 国外手机电视运营情况分析 |
一、日本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
二、韩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
三、美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
四、欧洲各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
第三节 我国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背景分析 |
二、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两大阶段 |
三、我国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二章 手机电视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互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发现"下一代"受众——手机电视经营的核心 |
一、"碎化"与"重聚":"下一代"受众的特征分析 |
二、"下一代"受众的态度、行为与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手机电视内容生产体系的建立 |
一、手机电视内容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 |
二、手机电视平台的组织结构创新 |
三、手机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新 |
四、手机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 |
五、手机电视节目的编排原则 |
六、手机电视节目版权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三节 手机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生产 |
一、新闻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
二、资讯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
三、娱乐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
四、体育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
第三章 手机电视产业链的建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产业链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 |
二、供应链(Supply Chain)理论 |
三、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理论 |
第二节 基于供应链的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模式分析 |
一、手机电视产业链要素分析 |
二、我国手机电视的产业结构分析 |
三、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模式分析 |
四、手机电视产业链的组织建构原则 |
五、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中的价值整合 |
第三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企业与手机电视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分析 |
一、媒介融合与手机电视产业链研究 |
二、电视传媒企业价值链整合系统分析 |
三、基于电视传媒企业内部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整合 |
四、手机电视产业价值链的对外资源整合 |
第四章 手机电视的商业运营模式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经济学基础 |
一、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
二、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正反馈效应 |
第二节 手机电视商业运营模式的特征分析 |
一、商业模式中的赢利点增多 |
二、内容产品的一次性销售 |
三、定制化的信息消费 |
四、合作共赢的分账模式 |
第三节 手机电视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分析 |
一、用户付费业务模式 |
二、免费广播业务模式 |
三、互动业务赢利模式 |
第四节 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阶段化运营策略 |
一、市场导入期的运营策略 |
二、快速成长期的运营策略 |
三、发展成熟期的运营策略 |
第五章 手机电视的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病毒式推广策略 |
一、注重用户体验是手机电视推广的关键因素 |
二、体验的目标在于消费者身份的转变 |
三、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使病毒式营销成为可能 |
四、手机电视病毒式营销策略分析 |
第二节 以"一对一"关系为核心的数据库营销策略 |
一、市场营销理论逐渐转向"精细化"的关系营销 |
二、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策略的提出 |
三、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的运作原则 |
四、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的运作策略 |
第三节 以多媒体融合互动为核心的整合营销策略 |
一、媒介融合生态下广告主诉求的转变 |
二、手机电视整合互动营销策略的实施 |
第四节 手机电视广告的运作模式创新 |
一、手机电视广告的投放优势:数据库支持下的分众、互动与量化统计 |
二、手机电视广告的运作模式创新 |
三、手机电视广告的效果计费与第三方监测 |
第六章 手机电视的监管体制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手机电视发展遭遇管理壁垒 |
一、多重管理体制带来的权力分散、监管乏力 |
二、相关法规及政策效力低下、协调性差 |
第二节 国外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
一、美、英、日等国的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
二、国外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带来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手机电视监管体制的对策分析 |
一、监管内容的分离 |
二、高效协同的多核心监管机制的建立 |
三、单一核心监管体制的形成 |
第七章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
一、调查说明 |
二、主要数据分析 |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调查 |
一、调查说明 |
二、主要数据分析 |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
第三节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
一、整合教学体系,构建综合性教学平台 |
二、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
三、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四、注重新媒体的产业化研究 |
五、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 |
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
三、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手机电视行业相关法规及通知 |
附录二 对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员工访谈内容摘要 |
附录三 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四 网络视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五 IPTV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六 手机电视受众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IPTV的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IPTV的概念和特点 |
1.1 IPTV的概念 |
1.1.1 何谓IPTV |
1.1.2 IPTV与有线数字电视的区别 |
1.2 IPTV的基本特征 |
1.2.1 IPTV的技术特点 |
1.2.2 IPTV的业务特征 |
第2章 IPTV产生的行业背景分析 |
2.1 传统电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 |
2.1.1 观众的主体意识增强 |
2.1.2 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为电视上网提供技术基础。 |
2.1.3 有利于提高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
2.1.4 IPTV,顺势而为 |
2.2 互联网宽带应用新模式 |
2.2.1 IPTV推动宽带应用向纵深发展 |
2.2.2 IPTV剌激宽带用户增长 |
2.3 IPTV带来三网融合新契机 |
2.3.1 IPTV整合三网资源 |
2.3.2 三网融合势在必行 |
2.3.3 实现三网融合尚需时日 |
第3章 IPTV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IPTV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国外IPTV业务发展概况 |
3.1.2 我国IPTV发展现状 |
3.2 我国IPTV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3.2.1 政策监管滞后 |
3.2.2 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
3.2.3 内容及应用缺乏 |
3.2.4 商业模式不清晰 |
第4章 我国IPTV发展商业模式分析 |
4.1 我国IPTV模式和现状分析 |
4.1.1 我国现有IPTV运营模式 |
4.1.2 运营主体互不相让,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
4.1.3 IPTV市场和效益的辩证关系 |
4.1.4 牌照制度形成垄断,无益于市场发展 |
4.2 IPTV的赢利模式分析 |
4.3 IPTV的业务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
4.3.1 IPTV的业务模式创新 |
4.3.2 IPTV商业模式创新 |
4.3.3 IPTV商业合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
第一节、信息化社会概述 |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变革 |
第三节、信息文化概说 |
第四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 |
第五节、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概览 |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背景分析 |
第一节、关于文化 |
第二节、20 世纪文化思潮回顾 |
第三节、教育文化概说 |
第三章 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工具—网络对教育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网络社会的概览 |
第二节、网络文化概览 |
第三节、网络与教育 |
第四节、因特网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
第五节、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重塑 |
第六节、网络文化在认知与观念上的特点 |
第七节、网络文化的结构形态 |
第八节、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教育的学校特征 |
第四章 文化传播与信息化教育 |
第一节、文化与文化传播 |
第二节、传播与教育文化 |
第三节、媒介文化概述 |
第四节、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 |
第五节、媒介即信息 |
第六节、几种传播学理论回顾 |
第五章 信息化课程——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 |
第一节、课程文化概述 |
第二节、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 |
第三节、信息化课程文化透视 |
第四节、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 |
第五节、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课程文化表现形态——电子课程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崭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 |
第一节、现代教育整合观的初步研究 |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第四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
第五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 |
第六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文化内化与文化整合 |
第七章 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交往 |
第一节、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 |
第二节、一般教育交往活动概述 |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 |
第八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文化构成 |
第一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
第二节、技术和文化之关系辨析 |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技术文化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谈谈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IPTV技术 |
1.何谓IPTV |
2.IPTV系统的构成 |
3.DTV和IPTV的比较 |
I P T V市场发展概况 |
1.IPTV的主要商业模式 |
2.国外IPTV市场概况 |
3.国内IPTV发展概况 |
问题与思考 |
四、何谓“视频点播(VOD)”?(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J]. 管育鹰.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1(04)
- [2]高校图书馆新型在线服务体系建设探讨[J]. 折蓓. 出版广角, 2015(09)
- [3]VOD点歌系统生产商的着作权侵权责任[J]. 陈竞. 人民司法, 2015(03)
- [4]高清互动电视业务运营及实例剖析[J]. 黄静,陈敬嘉. 中国数字电视, 2011(04)
- [5]中国电视的数字化生存[D]. 马晓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基于Android的网络化遥控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姜凡.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7]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王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2)
- [8]我国IPTV的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D]. 桑晓姝.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07)
- [9]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 陈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10]谈谈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J]. 黄凯,兆奇. 电子世界,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