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日本军事扩张的新动向

“9.11事件”后日本军事扩张的新动向

一、“9·11事件”后日本扩军新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秦玉霞[1](2021)在《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文中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直接促成了日本“满洲移民”计划的进一步发酵。其中,第一次武装移民作为在日本移民侵略东北史上一次转折性的移民活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分四部分对其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在梳理事变前试验移民的基础上,总结出日本前期移民活动失败主要是缺乏政府重视和资金支持、经验不足等因素所致。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从“满洲”战略价值出发,试图通过转移人口解决国内危机,同时,将大量移民部署在“满洲”作为后备军,在构筑抵御苏联防线的同时维护占领区局势,充分体现了其“武装”色彩。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入侵及建立“弥荣村”的完整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经过对目标地的专业化调查,选择抗日武装活跃且资源丰富的“弥荣村”作为入侵地。为从根本上确保侵略计划顺利实施,日本移民机构在招募、训练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全员入殖后,移民团在中国农村组建了日本化的“弥荣村公所”和“弥荣村共励组合”,两者相互配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转体系,并在稳定后招募家属共同入殖。第三部分具体梳理了移民团在“弥荣村”的生活实态。为达永久占领的目的,除一般军事职能外,移民团还通过寓兵于农的形式大肆经营农业,并从中衍生出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此外,移民团还建立起保证社会运转的交通通信网、住房、医院、学校以及日本神社等,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武装移民团所建立的“弥荣村”完全是日本农村的缩影。第四部分总结归纳了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及结果。作为武装移民,拥有明显的侵略性和军事性。另外,作为九一八事变后首次移民,也具有浓厚的试验性、不成熟性和矛盾性。移民团的种种侵略行径给中国民众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由于自身严重的殖民色彩,导致“屯垦病”、退团及“排斥干部运动”相继爆发,给部分参与者造成了反噬。第一次武装移民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华的产物,更是罪恶战争的产物,而“弥荣村”只是其中一隅。从其结果可以看出,任何以破坏和平为代价的移民行为最终只能伤人伤己。

余英[2](2020)在《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文中指出《外交评论》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紧密联系并受其影响,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的政论性杂志。杂志创刊于1932年6月20日,至1937年7月15日终刊,共出版发行9卷共55期,其创刊旨在宣传政府外交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对政府外交展开评论和建言,它记录着20世纪30年代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一段真实历史。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史料《外交评论》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其刊载的外交报道及评论为中心,考察政府外交政策及社会舆论反映,并借此展现1930年代中国外交复杂多变的艰难历程,进而丰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介绍《外交评论》的基本情况,从杂志创刊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刊物的办刊宗旨、作者群体和基本特点;二是对杂志刊载的评论、论着、译述、专载、外交文件、外交时论选、书报介绍与批评、通讯等各栏目内容中所呈现的外交观念、批评与建言等作归纳性研究;三是研究《外交评论》作为与外交部密切相关的政论性刊物所独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宣传政府外交政策、提高民众外交智识和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四是作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外交评论》对外交观念近代化和中国外交提供的启示和经验教训。论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动因、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共八章,第一章从杂志创办的背景、宗旨、编辑发行和作者群体等方面考察杂志的概况,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第二章主要归纳杂志诸多评论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和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综合论述《外交评论》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第三章重点考察《外交评论》基于国民政府外交力量不足所提出的增强国家实力、整理外交机能和重视文化外交等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第四章主要梳理《外交评论》对风行于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的介述和解析,考察当时社会舆论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国家的认知与评价,阐述知识分子群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对法西斯集权政治的基本认同;第五、六章主要探析《外交评论》对国际格局形势的全面考察和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评价,撰稿人群体对“攘外必先安内”“国联外交”等外交政策的舆论回应和对国际盟友的分析判断,呈现出杂志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态度;中日交涉是当时的外交重点和难点问题,《外交评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一方面,撰稿人与外交部在原则上同声共气,另一方面,在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措置欠当”的同时,提出多种外交建议供政府参考;第七章主要探讨《外交评论》提出的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展示外交界和学术界在废约低潮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较为理性的修废约方式和手段;第八章将《外交评论》与《国民外交杂志》这两份创刊时间相同、名称相近的杂志作基本比较,对《外交评论》的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特点、作用影响和局限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外交评论》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宣传员”、集权统治的“维护人”、近代国际观念和外交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政治变化的“映射镜”,归纳其在局部抗战时期所特有的地位和在外交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宋宇宁[3](2019)在《日本法治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化的地方自治制度对于日本而言,虽然是一项自普鲁士移植而来的“舶来品”,但却在近现代日本的法治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法治化与地方自治的相互关系来看,两者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当日本法治建设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时,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也能够得以顺利运行,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当日本的法治建设处于倒退甚至彻底毁灭的状态下,那么其地方自治制度也伴随着法治化的挫折而形同虚设。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进入“法西斯主义”的历史事件也恰好印证了这个事实。反过来,地方自治制度对于法治建设而言也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地方自治制度中所包含的“权力制衡”、“权利保障”、“依法行政”等理念,契合了“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为积极促进法治建设大有裨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看,这也更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近现代以来日本法治化何以建成。在日本法治化进程的各个时期,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地方自治制度与法治化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在近代史上日本面临第一次重大转型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法治建设为地方自治制度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主要体现在:明治政府在政治改革中采取了“废藩置县”的措施,将权力收归中央,建立了近代化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使得新政府的改革意志得以推行,从而打破原有的“幕藩”体制,建立起近代化的地方自治制度;其次,“明治维新”还颁布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步近代化的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仿照普鲁士建立了近代化的“宪制”体制。这对于日本地方自治的建立至关重要;此外,明治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立法规范为地方自治的设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使得地方自治在法治框架下得以真正建立。从这一时期日本的地方自治的发展而言,在法治化的框架下也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在于《町村制市制》及《府县制郡制》两部地方自治法典的颁布实施。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展现在了世人眼前,成为了法治化的重要成果。从两部自治法典的主要内容来看,从机构设置到地方住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对相关权力的监督及司法救济,堪称地方自治领域的“小宪法”。明治时期在地方自治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建立了一项全新的制度,而是为法治建设增添了更大的成果。从明治时期地方自治与法治化的互动来看,双方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地方自治制度在推进“权力制约”、培养“法治公民”以及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治时期日本法治化的推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探究“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走上法治化的原因,地方自治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被学界广泛称赞的“大正民主”时期,地方自治与法治化之间依然有着无法割裂的纽带。从地方自治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日本法治化的进展,“大正民主”时代的“政党政治”不失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法治化所取得的一大历史性成果。对于地方自治而言,由于与法治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大正时代的“政党政治”也对当时的地方自治的新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视使得各个地方自治在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上有了更多的扩充;普选制的建立也对明治时期以财产决定选民资格的地方选举制度产生了革新等。大正时期“政党政治”的兴起为这一时期日本地方自治的诸多新变化奠定了改革的制度基础,使得日本地方自治在民主政治的洗礼下迈向了新的篇章。而“大正民主”时期的地方自治制度也在法治化的高速发展之下涌现出了更多的成果:首先,在“宪制”体制稳固的基础之下关于“地方分权”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改革浪潮。以安井英二为代表的新内务官僚们提出了诸多的改革主张;其次,在地方自治的重要法律规范中,市町村制度迎来了重要的修订。在有关公民权利的扩张上取得了相比明治更大的进步;此外,町村自治的强化以及地方自治体在“公营事业”上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亮点。前者进一步迎合“地方分权”改革的需要,而后者则在保障地方住民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上取得了进步。从这一时期地方自治与法治化之间的互动来看,大正时期的地方自治由于在“地方分权”改革上的浪潮使得在法治建设上有了更大的动力;此外,无论是町村自治的强化还是地方自治体通过自主经营“公营事业”取得经济上的自主性,都使得地方自治体相对中央政府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利,为“分权制衡”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近代史上日本的法治化进程绝非一帆风顺,它也遭遇过惨痛的历史教训。而地方自治与法治化天然的紧密联系也使自身深受其害。在全面进入“法西斯化”的30至40年代,日本的法治建设遭遇全面破坏,公民权利荡然无存。国家的所有制度建设都围绕“军国主义”扩张而展开。作为法治建设的成果之一,这一时期日本的地方自治也形同虚设,完全沦为了侵略扩张的工具。由此可见,法治化与地方自治之间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失去了法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不复存在。而当地方自治无法发挥作用时,法治建设也会失去向前的推动力。“二战”结束后,伴随着“军国主义”势力被肃清、日本法治走向重建,其地方自治制度也重新开始焕发活力。从有利于建设地方自治的角度看,日本战后的法治建设在“宪制”的重塑以及地方自治立法上为地方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战后的日本地方自治制度中,我们也看到了其在法治化框架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不断贯穿战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战后重建期、高速增长期、泡沫时期、低迷时期直至21世纪后的今天。战后日本在地方自治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新成果也继续推动着战后日本的法治化进程,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日本法治化又何以成功?作为学界始终长久不衰的经典话题,或许地方自治的建立和发展也能够为此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以法治化进程为视角来研究地方自治,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首先,从法治化与地方自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法治化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诸多成果中必然包含地方自治。而对于地方自治制度而言,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两者的羁绊始终不可分割;其次,地方自治也是法治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是促进法治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此外,对于日本而言,地方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外来文明,在日本的成功使得其具有十足的“日本特色”,无论与日本近代化最初的“老师”德国相比存在着差异,而且与以联邦制为代表的美国更是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德国与美国对于日本从战前到战后的地方自治发展影响最为深远。日本也大量借鉴了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最后但也是最为重要的在于:研究外国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日本与中国同为法治后发国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吸收、避免始终是研究日本地方自治时永远需要思考的课题。

付逸铭[4](2019)在《安倍第二次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和日本同属东北亚这一地区,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中日关系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的和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安倍再度执政使中日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安倍再度执政时中日之间在政治、经济、安全、历史文化、和历史认知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日本多年来谋求的“国家正常化”和“摆脱战后体制”的目标在安倍再度执政时显得格外突出。安倍的对华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安倍上任后首要目标选择巩固美日同盟,其次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与摩擦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中日两国关系越来越疏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责任在于日本的一系列对华遏制的政策。本文主要针对安倍第二次执政后的对华政策分析,找出影响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种种矛盾,最终得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从安倍初次执政到第二次执政间这一时间段入手,简要阐明日本在“一年一相”这一时期内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战方向,其中将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划分为对华友好派;菅直人和野田佳彦划分为对华强硬派。分过分析日本在这一时段对华政策的变化,得出安倍在第二次执政前的背景以及中日关系的现实。安倍自第二次执政以来在安全、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变化,以及中国面对日本政策改变的态度与立场。同时阐明了中日两国面临的问题与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矛盾。日本与中国的深层次矛盾主要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历史认知四个方面,其中影响中日之间最主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经济是维系中日关系的纽带;安全上日本为了面对中国崛起选择强化日美同盟;在历史认知方面由于日本政府的右倾化加剧了两国的不信任。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究竟是继续目前的状态还是进一步复杂,抑或转向良好。目前中日两国恢复首脑互访后,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基本问题仍然并且长期存在。

侯隽[5](2018)在《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以“战略性外交”的高调开展而饱受关注,成为日本大国外交里程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安倍外交的特殊属性,以至于被冠以“安倍主义”的称号。安倍外交形成的成因既受日本特殊战略环境与历史特定因素影响,同时又受到当前内外现实环境所影响,历史与现实因素共同造就了当前日本外交的历史性特征。安倍对于日本外交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其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判断实施开展其特色外交,也正如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所述,“我国面临的安全保障环境日益严峻,为了确保富裕与和平社会继续发展,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国家利益,确定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应走的道路,有必要举政府之全力推进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表露了日本安保外交所面临的外在体系层面因素,同时基于安全保障战略下的安全保障体制的打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外交开展所面临的内部因素,被冠以“安倍主义”外交,安倍个人色彩浓重的外交在内的个体层面因素对于其外交形成与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来自体系、国家、个人层面的三个因素既是安倍外交形成的重要背景,同时又贯穿于安倍外交实施的全部过程之中,时刻体现了这三个层面因素对于安倍外交的影响。从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视角来看,缺少任何一个层面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一国外交,同样适用于安倍外交的阐述。如果说对外层次分析路径下的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的具体阐述则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决定日本外交战略走向三个层面因素是如何影响日本外交的开展,其对外战略的实施处处体现着三个层次因素的决定性影响。日本外交同中俄等大国所不同,因其外交缺乏相应的独立与自主性而广为诟病,无论是从外交实践还是学术界研究来看,对于日本是否存在完整的对外战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体系、国家、个人大背景下,基于国家利益判断而展开的对外战略实施路径即是其对外战略的集中体现,是不同于纸面上战略一词明确表述的隐形战略,需要抽丝剥茧进行总结概括。作为国际社会重要大国之一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其大国战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从战后处理开始,日本作为大国的角色便一直处于束缚状态,从战后初期恢复开始,其突破束缚、试图恢复日本往昔大国地位的冲动和努力便从未停止过,战后70多年日本的对外战略的主线可以简而言之概括为突破战后体制,实现自我松绑,回归大国地位的外交,也正是基于这一主线而展开其对外战略。随着日本实力的不断增长,大国地位意识的进一步抬头,日本外交张力也愈发显现,这种张力即是日本大国外交对于国际秩序和体制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和冲击。而安倍二次上台执政后明确所界定的“安全”、“繁荣”、“价值观”的国家利益,则突出反映了日本自身在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大国化意识空前抬头的背景下对于“谁来保护日本”,“日本如何发展”、“日本存立于何种秩序”的思考与变革。本文以对外政策的层次分析为理论基础,以体系、国家、个人为基本分析单元,重点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形成及推进的内外动因进行剖析,并且围绕一条主线——追求“日本复兴”,五个实施路径为基本研究框架,力求围绕安倍对外战略做好“为什么”与“是什么”的研究。本文将战后日本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作为分析的纵轴,将体系、国家、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影响作为横轴,既有基于历史的考察,又有基于现实的考察,共同揭示安倍外交成因,探求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同时作为日本恢复大国地位外交的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对于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反过来中国对于日本外交战略的作用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外交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的落脚点回归到安倍政权对中外交,力求对于中国对日外交战略提供一些智力支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日本外交对于体系因素所具有的高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体系因素构成了日本外交演变的特殊外在动力,同时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日本内政与经济等因素构成了其政策演变的内生驱动力,并且二者相互影响,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与大国外交意识的抬头,其外交张力愈发得到释放,其对于国际体系的塑造能力愈发明显。个人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不言而喻,相对于体系和国家层面的影响力来说,个人层面的影响对于日本外交风格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带有较强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说来自于体系和国家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起到了框定性的作用,个人层面因素则是对于政策风格塑造起到了“修饰”作用,必然和或然因素共同造就了安倍政权的对外战略,共同构成了日本外交形成的基础条件,并时刻影响日本战略的实施与走向,也对于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洪洋[6](2017)在《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指明1945年日本战败,1989年冷战结束,日本经历了18届内阁,其安全政策呈现出“四大蜕变”:从完全解除武装到重新“再军备”、从制定“和平宪法”到不断突破宪法、从日美同盟“小伙伴”到西方集团的一员、从“战败国”到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蜕变,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即,安全政策方向的“再确定”、安全政策的“再形成”、安全政策的“再发展”与安全政策“大国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和平主义路线与维护战前体制的“保守逆流”一直相伴而行,国家的安全政策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复古性与保守性,在经济大国的光环下,时时闪现的旧军国主义影子,就像幽灵一样,穿梭于整个冷战时期。

郭玉强[7](2017)在《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日本的东亚地缘安全战略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谋求“普通国家”化的日本,将追求何种目标、遵循何种理念、基于何种规范、秉持何种原则设计、制定和推进东亚安全战略,已成为一个地区性的焦点问题。高调宣称“日本回来了(Japan is back)”的日本,在东亚安全中将成为“中心”还是被“边缘化”,是成为“和平的力量”还是走“军事超级大国”化的老路,再一次成为东亚国家关注日本安全的固定话题。坚持大陆还是海洋战略,谋取主导权势还是追求增加财富、迈向大日本还是小日本主义,也再一次成为思考、研究和评判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原点。从历史来看,日本的地缘安全战略设计易使之与邻国产生潜在和危险性的冲突,21世纪初的日本是否能建立起“金发姑娘共识”(goldilocks consensus)来解决这一难题仍有待观察。这种“既不太硬又不太软,既不太东方也不太西方”的大战略,是否会增强日本的自主性和威望,是否能让日本选择“自我保险的政策”而不是成为一个威胁,也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鉴于未来日本发展的不确定性、安全战略走向的非确定性,本文从日本的战略理论与历史、战略环境与认知、战略目标、原则与手段、战略设计与结构安排、未来的战略走向、战略影响与应对等六个方面,对日本的东亚地缘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总体勾画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全貌的同时,也从局部的变化透析日本转型的幅度、变化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在对日本历史战略、现实战略和未来战略的关联性探析中,对日本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清晰定位和合理评判。除绪论外,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战略轨迹三个维度,对日本与东亚的关系及其战略进行了宏观阐释。分析了日本在东亚扮演的角色,解析了其地缘战略的思想根源,审视了日本安全战略的历史变迁与其战略布局的变化。第二章主要以东亚地缘环境变迁和日本战略调整为主线,透视战略转型期日本的外部环境认知、因应政策选择的诸多相关问题。从具体的现实层面揭示了地缘安全战略之于日本的时代意义,解析了日本战略认知、思考、定位与摸索的论争及其战略决策问题。第三章主要从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手段分析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和推进方式等问题。主要是从“内在本质”的层面,阐述日本总体战略架构的领域目标、关切重点、利益建构和机制偏好等问题。第四章侧重于研究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外在形态”。重点研究其战略层级结构的设计和安排。自主还是结盟、双边还是多边、国家还是地区等的战略设计,是日本基于历史独特性所形成和继承的基本框架。日美同盟的双边安排、有限的多边安全机制、地区性的安全制度建设,是日本不同安全诉求的承载体。第五章主要探讨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据此对其进行定位。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仍处于是回归、是转向、还是整合的一个战略摸索时期;富国强兵、重构对美安全依赖成为一种趋势。两面下注的机会主义战略仍是日本惯用的做法。第六章主要从战略特征、战略效能、战略制约、战略困境等四个维度总体透视日本的战略影响,从日本战略转型的幅度、变化的程度、转变的速度等来透视其影响的广度、深度。最后,基于对日本的客观研判和理性评估,为中国设计合理、高效的应对政策提供现实可行的战略路径。

刘洪宇[8](2017)在《精英决策视角下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大国和美国的盟国,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介入南海问题,是继美国之后又一强力干预南海问题的域外大国,其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民党在2012年底重掌日本政权后,作为日本政治精英和右翼势力双重代表的首相安倍晋三在日本的对华决策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意志,尤其体现在对华关系密切的南海问题上。安倍个人及其内阁同僚以美日同盟为基石,经济手段和外交手段并重,积极拉拢印澳和东盟国家,利用各种渠道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确保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能够获取更多的外交筹码和国家利益。鉴于安倍个人在日本外交决策中凸显的巨大作用,本研究试图理清日本政治精英和外交决策之间的联系,将政治学中的政治精英论和外交学中的外交决策论相结合,归纳出新的研究视角—精英决策,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总结出日本政治精英是如何影响其外交决策的,进而分析安倍个人及其内阁是如何制定并影响本国的南海政策的。通过以上分析一方面可以为目前持续恶化的中日关系找出归因,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把握日本的南海政策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战略预判和有效应对,为维护我国的南海主权利益及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李璐[9](2016)在《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政治格局表现为美国主导下的多极体系。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物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与地区合作趋势明显增强;以中国为典范的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实力上升显着,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对国际体系未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新认识,日本加快了迈向世界政治大国和“普通国家”的步伐,呈现出朝军事大国迈进的趋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积极采取行动、广泛谋求合作扩大外交活动空间,恶化中国周边环境与中国展开影响力“竞赛”,力争在稳固其亚太地区领导权的基础上成为能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国。新一届安倍内阁制定的“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就是其大国战略在外交方面最为具体的体现,表明了日本外交的目标意图和价值取向。现阶段,安倍积极践行“俯瞰地球仪外交”,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对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安倍政府已强行通过决议修改宪法解释并解禁集体自卫权,已然使“永久放弃交战权”的和平宪法第九条徒拥虚名。假使安倍“修宪DNA”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对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危害不言而喻。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边关系的和平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安定、团结与繁荣。我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积极应对“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并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制定对日政策。因此,研究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内容、实践及其走向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阶段日本的国家外交战略实质,应对日本挑战制定有效的对日外交政策。

姜瑛[10](2015)在《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1868-19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治维新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以大陆浪人为代表的日本民间势力鼓噪对外强硬、充当日本政府对东北亚各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急先锋的实例,在广泛收集大陆浪人的相关记录、大陆浪人与政府官员的来往信函、日本政府外交文书、政府要员及大陆浪人的个人传记的基础上,揭示近代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因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以1868年至1919年日本实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历史时期、以不同阶段大陆浪人参与的外交事件为分析重点,探讨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第一章对大陆浪人相关研究的概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第二章论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第一阶段——明治前期“征韩论”再度兴起时期,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本章主要围绕朝鲜半岛爆发壬午军变、甲申政变之际大陆浪人追随自由民权运动投身对外强硬舆论的煽动活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天佑侠在朝鲜的活动,以及三国干涉还辽后大陆浪人与日本外交人员合谋通过暴力手段制造的己未事变而展开。第三章主要论述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第二阶段——日本与俄国争夺远东地区利益的明治后期,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本章主要着眼大陆浪人进行的开战策动活动,以及日俄战争后大陆浪人协助日本政府吞并朝鲜的活动。第四章主要论述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第三阶段——日本与国际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利益的大正时期,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在分析辛亥革命时期大陆浪人基于不同对华认识导致的完全相异的对华行动的同时,重点探讨此时期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近代日本外交史上,大陆浪人对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每当日本政府的外交活动陷入僵局时,大陆浪人便会出而推动政府作出铤而走险的外交举动。而日本政府一面视大陆浪人为“麻烦”,一面又利用大陆浪人出面实施一些官方无法公然开展的活动。当大陆浪人煽动舆论、做出过激举动之后,日本政府表面上撇清关系、但暗地里会通过一系列善后措施将趁乱所获得的利益确定下来。实际上,大陆浪人选择了一种寄生于国家特权阶层的存在方式:一面向高高在上的国家机构施压,作为利益交换又为藩阀政府的对外扩张担任马前卒的角色。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决策的方式与途径,从最初追随自由民权派进行舆论宣传活动,到与民权派彻底决裂后自发潜入朝鲜等地开展暴力活动,进而形成独自的对外政策主张,与政界、军界、在野党、媒体中的对外强硬势力联合向政府施压,甚至积极参与日本对华商品输出和对华资本输出。一战结束以后,大陆浪人基于其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的保守思想,对世界上的民主化潮流、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国主义潮流逆势而动,在其组织结构内部尊崇帮派观念,行动方式依旧保留暴力的恐怖主义手法。因此,偏离时代潮流的大陆浪人的活动逐渐陷入低潮。

二、“9·11事件”后日本扩军新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11事件”后日本扩军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第一次武装移民背景及政策出台
    (一)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移民活动
        1.“除兵队”移民
        2.“爱川村”移民
        3.“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
        4.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满洲移民”的特点
    (二)日本发动武装移民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军事原因
    (三)第一次武装移民政策的出台
        1.“武装移民”概念界定
        2.相关决议的出台
    小结
二、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入侵“弥荣村”
    (一)选址“弥荣村”的原因
        1.自然环境
        2.政治原因
    (二)招募和训练移民
        1.招募移民工作
        2.移民在日本国内的训练情况
    (三)移民团的行进过程
    (四)在佳木斯的准备工作
        1.分配任务与警备情况
        2.派遣先遣队
    (五)移民团正式武装入侵“弥荣村”
        1.完善组织机构
        2.招募家属入殖
    小结
三、“弥荣村”移民团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构建基础设施
        1.修建房屋
        2.铺设交通网
        3.发展通信事业
    (二)经营农牧业
        1.分配土地
        2.开垦种植
        3.发展畜牧业
        4.拓展农产品加工业
        5.农业经营形态的变迁
    (三)移民生活实态
        1.教育事业
        2.医疗卫生事业
        3.精神生活
        4.日常饮食及文化娱乐生活
    小结
四、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及结果
    (一)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
    (二)对中国民众造成的伤害
        1.丧失生产资料
        2.沦为雇佣劳动力
        3.遭受人身迫害
    (三)对抗与冲突
    (四)给日本“开拓民”带来的灾难
        1.无法适应“开拓”生活而大量退团
        2.第一次武装移民团的覆灭和“弃民政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应时而生的《外交评论》
    第一节 创办背景
    第二节 办刊宗旨
    第三节 编辑发行
    第四节 办刊栏目和作者群体
第二章 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
    第一节 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
    第二节 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
第三章 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
    第一节 增强国家实力
    第二节 整理外交机能
    第三节 重视文化外交
第四章 介述与解析法西斯主义
    第一节 何为法西斯主义
    第二节 对法西斯主义国家的评价
    第三节 独裁统治是法西斯主义之实质
    第四节 引发战争是独裁统治之趋势
第五章 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
    第一节 应和“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
    第二节 争取国际盟友
    第三节 积极推介国联
    第四节 对国联外交从“希望到失望”的无奈应答
第六章 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
    第一节 揭露日本外交野心
    第二节 批评对日外交“措置欠当”
    第三节 建议对日外交的几种方案
    第四节 “敌乎?友乎?”传递中日外交新宣示
第七章 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
    第一节 废约进程的戛然变奏
    第二节 条约特权的重点关注
    第三节 修废方式的理性思考
    第四节 修废主张的特点、影响及局限
第八章 对《外交评论》的基本评价
    第一节 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的特点
    第二节 作用与影响
    第三节 局限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1932-1937 年《外交评论》目录列表
后记

(3)日本法治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明治时期日本法治化与地方自治的成长
    第一节 明治时期日本地方自治中的法治化发展
        一、建立地方自治的政治改革
        二、建立地方自治的的“宪制”体制
        三、建立地方自治的其他立法成果
    第二节 明治时期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框架下的展开
        一、町村制市制在法治化背景下的形成
        二、府县制郡制在法治化背景下的形成
    第三节 明治时期地方自治与法治化的互动
        一、地方自治推进权力制约
        二、地方自治培养“法治公民”
        三、地方自治促进依法行政
第二章 二战结束前日本法治化与地方自治的变迁
    第一节 二战结束前日本地方自治中的法治化发展
        一、大正时期推动地方自治新变化的法治化发展
        二、昭和前期至“二战”结束前地方自治中的法治化挫折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框架下的展开
        一、大正时期地方自治的新变化
        二、“二战”结束前日本地方自治的新发展
    第三节 大正时期日本地方自治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
        一、地方分权对日本法治发展的推动
        二、农村自治对日本法治发展的推动
        三、经济自治对日本法治发展的推动
    第四节 昭和初期日本地方自治与法治化之间的消极互动
        一、地方自治对法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二、地方自治在战争下荡然无存
第三章 二战后日本法治化与地方自治的发展
    第一节 二战后日本地方自治重建的法治基础
        一、日本“宪制”的重建
        二、日本“地方自治”法制的回归
    第二节 二战后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发展之下的新成果
        一、战后重建期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中的成果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中的成果
        三、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中的成果
        四、低迷时期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中的成果
        五、21世纪至今日本地方自治在法治化中的成果
    第四节 二战后日本地方自治与法治化之间的互动
        一、地方自治中的“权力制衡”对战后日本法治的推进
        二、地方自治中的“居民自治”对战后日本法治的推进
        三、法治化是地方自治的保障
        四、法治化对地方自治的促进是“民主主义”的体现
第四章 结语
    一、日本法治化框架下实行地方自治的必然性
    二、从法治化角度研究地方自治的必要性
    三、地方自治是法治化的具体体现
    四、地方自治推动法治进步
    五、日本地方自治的特色
    六、日本法治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安倍第二次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安倍第一次执政到第二次执政之间的中日关系
    2.1 安倍第一次短暂执政给中日关系埋下的伏笔
    2.2 安倍第一直执政到第二次执政期间中日关系的回顾
        2.2.1 从福田康夫到鸠山由纪夫时期
        2.2.2 从菅直人到野田佳彦时期
第三章 安倍第二次执政与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
    3.1 安倍的安全政策的继承与延续
        3.1.1 “摆脱战后体制”打造“正常化国家”
        3.1.2 巩固日美同盟体系
    3.2 安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与改变
        3.2.1 与中国的外交冲突
        3.2.2 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3.3 中国的对日政策以及态度和立场
        3.3.1 加强中日两国首脑往来
        3.3.2 营造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3.3.3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4 中日之间面临的问题
        3.4.1 中国与日本的战略冲突
        3.4.2 中日之间的三大基本问题
第四章 安倍第二次执政期间中日矛盾的深层因素分析
    4.1 政治因素
        4.1.1 中日之间在东亚地区主导权的争夺
        4.1.2 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
    4.2 经济因素
        4.2.1 中日之间经贸关系的变化
        4.2.2 中日之间深层次的经济竞争
    4.3 安全因素
        4.3.1 美日同盟的不断深化
        4.3.2 中日之间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冲突
    4.4 历史认知因素
        4.4.1 靖国神社问题以及对侵略战争的美化
        4.4.2 中日民众之间关系的改变
第五章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5.1 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三种可能性
        5.1.1 第一种可能:中日关系将继续延续目前的状态
        5.1.2 第二种可能:中日关系将进一步复杂
        5.1.3 第三种可能:中日关系将转向良好
    5.2 针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焦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5.2.1 钓鱼岛、南海问题
        5.2.2 历史问题
    5.3 中日关系的新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
        (一)确定分析对象
        (二)层次分析法
        (三)历史研究法与归纳逻辑推理结合法
        (四)理论分析+文献案例分析方法
    五、写作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安倍对外战略的由来与构成
    第一节 战后日本外交发展主线
        一、外交总体基调奠定阶段
        二、大国外交抬头与发展阶段
        三、安倍的大国外交主张——“战略性外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目标
        一、摆脱战后体制、回归传统国家
        二、再造强大日本
        三、树立日本在国际社会及现有秩序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原则
        一、挟美自重,借船出海
        二、固本强基、内外联动
        三、层次分明、先难后易
第三章 对外战略形成的动因
    第一节 国家层面因素与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内社会
        二、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体系层面因素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际格局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二、国际秩序的变迁
        三、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
        四、中日结构性矛盾冲突的加剧
        五、美国对于日本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
    第三节 个体层面因素与安倍对外战略
        一、安倍的性格特点
        二、政治理念与信条的形成
        三、“安倍一强”下的独特领导气质
第四章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
    第一节 变革强化日本安保体制
        一、制定安保外交大战略,确定国家长远安保规划
        二、完善立法,加强政府及中央权力
        三、提升外交力,强化外交实施体制
        四、渐进修宪,谋求终极修宪
    第二节 变革深化日美同盟
        一、扩大自主性与对等性,促进同盟的新质变
        二、扩大国际协调与合作,维护既有政治经济秩序
    第三节 推进价值观同盟
        一、价值观外交的重拾与确立
        二、价值观外交的实施——从俯瞰地球仪外交到印太战略
        三、价值观外交的特点
    第四节 战略性经济外交的开展
        一、经济外交战略的提出
        二、安倍经济外交的实施与开展
    第五节 日本对外战略中的海洋战略
        一、海洋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安倍任内日本的海洋战略推进体制
        三、海洋战略的动向与演进
第五章 安倍对外战略下的对中外交
    第一节 日本对华战略及中日关系历史进程回顾
        一、两极格局下的对抗阶段
        二、战略协调基础上的稳定发展期
        三、冷战结束后的摩擦与调整期
        四、安倍时期中日关系演进过程
    第二节 、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与特点
        一、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
        二、当前中日关系发展总体特点
    第三节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内容
        一、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同对中外交的内在关联
        二、安倍对华外交关系考量
    第四节 安倍对华外交与中国的应对
        一、保持战略定力,不随安倍所起舞
        二、把握好对美关系大局
        三、增强战略互信和互谅
        四、继续加强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
结论
    第一节 安倍对外战略的影响
        一、安全利益的实现
        二、经济利益的实现
        三、所谓国际秩序的维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6)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提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美国占领下日本国家安全方向的确立(1945-1952 年)
    1.1 构建非武装“和平国家”与“民主国家”
        1.1.1 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法律依据
        1.1.2 和平宪法的制定
        1.1.3“非军事化”及“民主化”措施
        1.1.4 冷战形成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1.2 日本国内诸势力安全重建构想
        1.2.1 保守与革新势力的国家安全构想
        1.2.2 美军占领下日本政府的国家安全构想
    1.3 美国占领下日本“再军备”进程
        1.3.1 朝鲜战争推动日本“再军备”
        1.3.2 战后日本海军的雏形
        1.3.3 日本自卫队正式形成
    1.4 美日单独媾和与“五一年体制”
        1.4.1 战后初期美日早期媾和
        1.4.2“五一年体制”的形成
        1.4.3“五一年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1.5 小结
第2章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初步形成(1952—1960 年)
    2.1 日本国内形势变化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2.1.1“55 年体制”保守政治的形成
        2.1.2“神武景气”与国民安保意识
        2.1.3 美国东亚战略与对日政策的调整
    2.2 吉田茂时期“自卫力量渐增”军事路线
        2.2.1“对美追随,与美结盟”的安全路线
        2.2.2 强化反共意识,坚持“集体安全”
        2.2.3“自卫力量渐增原则”下的“再军备”
        2.2.4“从物到心”坚固“再军备”基础
    2.3 鸠山时期“积极再军备”政策
        2.3.1 努力修改宪法,促进核工业发展
        2.3.2“积极再军备”与日苏“邦交正常化”
        2.3.3“防卫六年计划”与“国防会议”
    2.4 岸信介时期“日本再建军事路线”
        2.4.1 岸信介的“核武器拥有论”
        2.4.2 颁布《国防基本方针》与《第一次防卫力整备3年计划》
        2.4.3 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
    2.5 小结
第3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安全政策的发展(1960-1975 年)
    3.1 经济高速增长与美国对日政策修正
        3.1.1“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3.1.2 越南战争“内需”助推日本走向国际舞台
        3.1.3 肯尼迪与尼克松对日政策的调整
    3.2 池田时期构筑新日美安保体制的实践
        3.2.1 主张“对等伙伴关系”,丰富日美同盟内涵
        3.2.2《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与日美军事一体化
        3.2.3“三矢研究”计划与池田“拥核立场”
    3.3 佐藤时期“自主防卫”安全政策倾向
        3.3.1《日韩基本条约》与亚洲集体安全
        3.3.2 冲绳基地问题与适用“远东条款”
        3.3.3 主张“自主防卫论”与修改“国防基本方针”
        3.3.4“核开发政策”的“自主防卫论”
        3.3.5 从“三次防”到“四次防”的军备扩张
    3.4 田中时期“四次防”推进军备现代化
        3.4.1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日美安保同盟再评价
        3.4.2“四次防”的实施与推进军备现代化
        3.4.3 有关“和平时期的防卫力构想”的论争
    3.5 小结
第4章 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大国化”安全政策(1975-1989 年)133
    4.1 稳定增长时期安全政策“大国化”的背景
        4.1.1 日美贸易摩擦与美国“敲打日本”政策
        4.1.2“苏联威胁论”与美日安全关系的强化
    4.2 三木时期从“量”到“质”安全政策的转变
        4.2.1 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强化与西方集团的合作
        4.2.2《基础防卫力量构想》与《防卫计划大纲》
    4.3 福田时期日美联合作战体制的形成
        4.3.1“综合安全”概念与“福田主义”的提出
        4.3.2 推行右翼政策,强化日美防务合作
        4.3.3《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北约化”趋势
    4.4 大平时期“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推动
        4.4.1“环太平洋联盟构想”与西方共同防卫战略
        4.4.2“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概念的提出
        4.4.3《防卫整备中期业务计划》的落实
    4.5 铃木时期“环太平洋联盟”构想
        4.5.1“日美同盟”的提出与争议
        4.5.2 扩大海上防卫范围,提出“太平洋合作设想”
    4.6 中曾根时期“国际国家”大国化安全政策
        4.6.1“国际国家”目标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4.6.2“日美命运共同体”与“专守防卫”的突破
        4.6.3“GNP1%”与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双突破
        4.6.4“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与“能动防卫力”提升
    4.7 竹下登时期日美军事同盟体制的深化
        4.7.1“国际合作构想”与“亚洲故乡论”
        4.7.2 日美同盟安全合作的实战化
    4.8 小结
第5章 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总结(1945—1989)
    5.1 日本安全政策的“四轮驱动”现象
        5.1.1 和平宪法的“虚”与“实”
        5.1.2 日美同盟的“源”与“流”
        5.1.3 自卫队的“量”与“质”
        5.1.4 国际合作的“点”与“面”
    5.2 日本安全政策的基本特征
        5.2.1 安全政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5.2.2 安全政策的继承性与隐蔽性
        5.2.3 安全政策的保守性与复古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7)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
    六、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历史、理论和战略审视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东亚国际体系变迁与日本的角色
        一、东亚国际体系的存在形态及其历史演进
        二、东亚国际体系中日本的身份与身份悖论
        三、联盟与东亚国际体系中日本的战略角色
        四、大国的东亚治理强度与日本的安全模式
    第二节 理论视角:日本地缘政治安全理论解析
        一、日本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及其演进
        二、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发展
        三、日本地缘政治理论核心概念及其辨析
    第三节 战略轨迹: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历史变迁
        一、延续与断裂: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由战前向战后的转向
        二、依赖与自主: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由冷战向后冷战的转变
        三、渐变与激变:21 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论争
第二章 东亚地缘安全环境变迁与日本的战略认知
    第一节 中国崛起与日本的战略忧虑
        一、21 世纪初中国崛起态势评估.
        二、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忧虑
    第二节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与日本的战略考量
        一、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日本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考量
    第三节 东亚地区纷争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一、东亚合作路径之争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二、钓鱼岛主权争端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三、南海问题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原则与手段
    第一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
        一、国家利益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二、威胁认识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三、盟国需求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四、未来安全需求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目标
    第二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
        一、“吉田主义”与“一国和平主义”原则
        二、“威胁基础”转向“能力基础”的安全战略原则
        三、“安倍主义”与“积极的和平主义”原则
    第三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手段
        一、日本东亚战略手段的“平衡”与“失调”
        二、综合安全保障与综合性的战略手段
        三、国家安全战略与统合性安全手段
第四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设计
    第一节 国内基础:安全法制突破与防卫态势的转型
        一、安全法制突破:从安保法到新安保法
        二、防卫态势的转型:从消极性防御向进攻性防御
    第二节 双边同盟:日美同盟强化与防卫合作新方针
        一、日美同盟的强化:重新定义在东亚安全中地位
        二、防卫合作新指针:日美军事一体化的新路线图
    第三节 多边架构:准联盟的扩展与菱形安全共同体
        一、准联盟的扩展:日本与韩、澳、印的多边合作
        二、菱形安全共同体:“亚洲版北约”的雏形
    第四节 机制整合:地区安全体制结构与TPP的构建
        一、“地区安全体制结构”与东亚安全
        二、日本构建东亚“地区安全体制结构”的基本形态
        三、TPP与日本“东亚地区安全体制结构”的塑造
第五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战略回归:富国强兵与地缘战略地位的重构
        一、日本在东亚地缘战略地位的重构
        二、日本东亚地区主导权谋求的战略基石
    第二节 战略转向:依附强者与地缘战略角色的重塑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基轴的再稳固
        二、日本东亚地缘战略角色的重塑
    第三节 战略整合:“两面下注”与地缘战略空间的拓展
        一、日本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内涵
        二、日本采取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动因
        三、日本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影响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第一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基本特征与战略效能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基本特征
        二、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效能
    第二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制约与战略困境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制约
        二、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困境
    第三节 中国对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应对
        一、中国崛起层面
        二、中日关系层面
        三、东亚地区层面
        四、国际体系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精英决策视角下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日本政治精英对外交决策影响研究
        2.日本南海政策研究
    三、研究方法、难重点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难重点
        3.可能的创新点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研究理论介绍
    一、政治精英论
    二、外交决策论
    三、精英决策论
第二章 日本家族政治与精英决策
    一、日本家族政治概述
        1.家族政治的概念
        2.日本家族政治中的家族制度
        3.日本家族政治的现状与特点
    二、日本家族政治对精英决策的影响
        1.直接参与外交决策
        2.家族间的争斗间接影响外交决策
        3.影响下一代政治家的思想
    三、日本政治精英对日本南海政策的历史影响
        1.冷战前日本的南海政策
        2.冷战中日本的南海政策
        3.冷战后日本的南海政策
第三章 新时期安倍政府的南海政策
    一、精英决策视角下安倍政府南海政策出台的动因分析
        1.亚太地区层面
        2.日本国家层面
        3.安倍个人层面
    二、基于国家利益的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的战略目标
        1.借助南海争端,遏制中国崛起
        2.三海捆绑联防,对冲钓鱼岛压力
        3.保障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
    三、新时期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的路径设计
        1.假借国际外交场合,造势南海问题国际化
        2.实施新安保法案,强化美日同盟
        3.文武并用,外交拉拢与军事演习并进
第四章 新时期安倍政府的南海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战略应对
    一、新时期安倍政府的南海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1.助推南海争端向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发展
        2.加大中国在东南部战略方向上的安全压力
        3.损害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
    二、中国的战略应对
        1.瓦解日本“三海联动”战略
        2.坚持协商对话与保钓巡航并举的方针
        3.管控中美南海分歧
        4.中国应做好自身行为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提出的背景
    2.1 历史回顾:小泉以来日本外交新动向
    2.2 国际因素
        2.2.1 中国崛起
        2.2.2 国际与地区合作增强
    2.3 国内因素
        2.3.1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2.3.2 日本文化的内在影响
        2.3.3 日本政治右倾化
第三章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内容与本质
    3.1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思想框架
    3.2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三大支柱
        3.2.1 强化日美同盟
        3.2.2 深化与近邻各国间的合作关系
        3.2.3 加强经济外交
    3.3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目标意图
        3.3.1 遏制与孤立中国
        3.3.2 实现日本“政治大国”梦想
        3.3.3 利用国际舞台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第四章“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实践
    4.1 全方位开展首脑外交
    4.2 深化同东盟国家间的合作
    4.3 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4.4 积极开展对非资金援助
    4.5 多措并举牵制中国
第五章“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困境与趋势
    5.1 安倍“俯瞰地球仪外交”的推进与挫折
    5.2 安倍“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局限性
        5.2.1 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多元并立的制约
        5.2.2 日本能否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考验
        5.2.3 缺乏稳定的国内民意支持
    5.3 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政策趋势
第六章 中国的应对建议及重建双边关系的思考
    6.1 强本固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2 稀释遏制性效应:团结友邦、携手合作
    6.3 增信与和解:中日跨文化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1868-19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序论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定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陆浪人”相关先行研究的回顾
    一、“大陆浪人”研究的概况
    二、“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研究的概况
    三、大陆浪人组织“玄洋社”研究的概况
    小结
第二章 大陆浪人影响明治前期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
    第一节 “征韩论”再兴时期大陆浪人的活动
        一、壬午军变时期玄洋社的义劳兵派遣计划
        二、甲申事变时期玄洋社的舆论宣传活动
        三、大阪事件时期玄洋社与自由民权派决裂
        四、松方内阁时期玄洋社与政府的合作
        小结
    第二节 “天佑侠”时期大陆浪人在朝鲜的活动
        一、朝鲜与天佑侠的成立
        二、天佑侠在朝鲜的行动
        三、战争爆发后天佑侠与日本陆军的合作
        小结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大陆浪人的活动
        一、日本的对朝政策及朝鲜半岛的局势
        二、驻朝公使更迭时期大陆浪人参与谋划乙未事变
        三、日本政府的善后策及对朝方针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大陆浪人影响明治后期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
    第一节 日俄开战前夕大陆浪人的备战活动
        一、深入俄国腹地铺设谍报大网
        二、在日本政府内部安插代理人
        三、联合其他组织向主和派施压
        四、促使陆海外三省强硬派集结
        五、制造舆论蛊惑民心煽动民情
        小结
    第二节 日俄战争时期大陆浪人的外交政策主张
        一、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对俄危机意识
        二、日英同盟时期的绥靖开战两手准备
        三、俄国中止撤兵时期的对俄强硬主张
        四、朴茨茅斯媾和谈判时期的停战主张
        小结
    第三节 日本吞并朝鲜时期大陆浪人的幕后活动
        一、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与朝鲜一进会
        二、内田良平策动政府内部对朝强硬派压制渐进派
        三、内田良平参与策动朝鲜统监的更迭
        小结
第四章 大陆浪人影响大正时期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大陆浪人的对华认识
        一、武昌起义后日本各阶层的对华态度
        二、武昌起义后赴华大陆浪人的对华外交政策意见
        三、辛亥革命结束后大陆浪人的不同对华认识
        小结
    第二节 大陆浪人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日本政府对华外交
        一、山本内阁时期大陆浪人的暴力活动
        二、大限内阁时期大陆浪人的对华协约主张与“二十一条”要求
        三、寺内内阁时期大陆浪人对华政策的破产
        小结
    第三节 大陆浪人通过经济手段影响日本政府对华外交
        一、协助日本政府平息抵制日货运动
        二、借三井则阀策动政府援助革命派
        三、担任三井向革命派借款的“代理人”
        四、运作日本财阀对临时政府三大借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9·11事件”后日本扩军新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D]. 秦玉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D]. 余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日本法治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研究[D]. 宋宇宁.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4]安倍第二次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分析[D]. 付逸铭. 延边大学, 2019(01)
  • [5]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D]. 侯隽. 外交学院, 2018(12)
  • [6]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D]. 于洪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7]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D]. 郭玉强. 吉林大学, 2017(09)
  • [8]精英决策视角下安倍政府南海政策研究[D]. 刘洪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9]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研究[D]. 李璐. 兰州大学, 2016(08)
  • [10]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1868-1919)[D]. 姜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9.11事件”后日本军事扩张的新动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