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证券 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良好(论文文献综述)
盛昌盛[1](2022)在《推进“一主两翼” 地区龙头兼具成长和弹性——上峰水泥深度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峰水泥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于2013年4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交易,经历40余年艰辛创业,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水泥熟料、水泥、水泥制品生产和销售的大型水泥企业,在华东地区建立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2020年,公司水泥熟料产能居全国第16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企业60强、中国水泥行业"十佳水泥信息化标杆企业"。
杨斯悦[2](2020)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事件一再敲响人类警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但反过来又对自然环境带来严重伤害。近年来,由于公共环境事件发生未能及时公布环境信息而导致的危害尤为严峻。随着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企业履行环保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是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表现之一。环境信息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信息,更容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环境信息披露的目的是降低企业与社会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社会各界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需要。我国的环境会计引入和研究较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具有难以定量的特点,虽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目前针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为理论基础,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多、披露质量低的现象,以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综合评估模型,并研究近十余年来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明确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然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政府、企业内部和社会压力三方面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接着从经济后果角度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演进特征分析来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整体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拓展和延伸,从北部向南部拓展和延伸,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逐渐得到缓解,西南和华南地区企业受到其东部和北部企业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因而整体披露质量提升速度快;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随着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而变化,环保设施、气候治理、节能减排、三废治理等指标得到飞速发展。(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受政府政策、企业内部因素和社会压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其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推动了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发展,提高了整体披露质量,改进了披露表述的方式;内部因素中企业规模、高管受教育程度、高管任期和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同时担任和国有企业的特性会显着降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社会压力的增加会显着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3)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会带来企业虚增盈余的机会主义行为,实证结果得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且存在滞后效应,即企业当年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可能在当年以及下一年虚增真实盈余管理。并进一步研究了高管特征如何规避这一经济后果,其中高管政治关联会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管薪酬和高管规模会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增加高管薪酬和扩大高管规模可以规避企业因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而虚增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1)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外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模型,构建合理有效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概念模型。(2)首次归纳总结了我国全区域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8年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发展状况。(3)基于理论论证和现状评价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法及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角度研究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后果研究,从实证角度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付靖涵[3](2020)在《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投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公司价值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能够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价值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公司发展、降低企业价值。放眼望去,现如今不少企业存在着过度投资的问题。近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从CEO、CFO个人特征角度对公司财务决策展开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CEO、CFO的性别特征对企业投资效率起着非常显着的作用。基于上述现状、相关理论和大量文献,本文将深度探究CEO-CFO性别差异与过度投资的相关性。首先,选取2007-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经筛选最终得到7652条数据,并设置正确变量及度量指标。其次,结合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等多种方式,提出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作用机理的研究假设。再者,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性冋归等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女性CEO、与企业过度投资负相关,女性CEO有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2)女性CFO与企业过度投资负相关,女性CFO有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3)CEO-CFO性别差异与企业过度投资负相关,CEO-CFO性别差异有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4)非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CEO-CFO性别差异具有很强的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5)制度环境低的企业相比于制度环境高的企业,CEO-CFO性别差异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较弱;(6)CEO-CFO性别差异通过抑制过度投资起到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最后,结合本文理论依据和对实证结果的讨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创造性的对策建议。
杨靖旭[4](2020)在《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背景下,并购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且普遍的资本性交易形式。而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汽车、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并购重组,致力提高各大行业的集中度。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案例作为全国最大的水泥行业并购案例极具关注度,所以本文想在并购动因基础上对此次并购行为进行协同效应的研究,此研究会对今后我国水泥行业的并购行为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本文利用“会计指标法”和“现金流贴现模型”对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验证。文中总结了运用在协同效应识别上的相应方法,简单说明了“波士顿矩阵”、“会计指标法”和“现金流贴现模型”等方法。紧接着对金隅集团及冀东水泥的企业概况以及并购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此次并购可能产生的经营、财务、管理协同效应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最后,在经过与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建材公司财务数据均值进行比较,排除了金隅集团财务数据仅受行业影响而变化的基础上,使用了会计指标分析法对金隅集团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其是否由于并购而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判断此次并购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另外为了进一步地验证并购是否使企业获得了协同效应,本文还利用了现金流贴现模型对企业并购前后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计算,比较其内在价值经过并购是否有所增加,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在经营协同效应方面,金隅集团利用并购冀东水泥扩大了自身产业规模,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泥企业,其在区域的影响力随之加强,话语权也随之提高;在财务协同效应方面,通过并购可以利用金隅集团现金流充足的优势,帮助冀东水泥增加研发经费,扩大生产规模,为双方创造更高的效益;在管理协同效应方面,金隅集团通过并购可以利用自身企业管理的优势及经验帮助冀东水泥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减少双方的运营成本。总体来看,此次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明显,巩固了金隅集团在京津冀地区水泥行业的龙头地位,拓宽了水泥业务的范围,为其今后战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妍[5](2020)在《战略选择下企业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海螺水泥连续并购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基于并购创造价值影响因素中的战略选择视角,选取了海螺水泥连续并购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对海螺水泥在不同发展战略下多次连续并购进行分析,探究公司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企业多次并购浪潮,并最终带来企业价值提升这一完整路径。企业有两种途径进行发展扩张,一种是通过企业自身内部进行新建开立组织机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外部进行并购其他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海螺水泥作为通过并购壮大的典型企业,并购对其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公司战略管理出发,得出企业连续并购动因,并对公司是否具有并购的条件进行分析,即是否相对于其他同行业公司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优先开展公司并购活动,实现公司战略管理目标,最终体现在公司各方面的实际改善,如技术、资本、市场等,从而带来公司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增加,提升了公司价值。海螺水泥成功的并购得益于其正确的公司战略,以及公司具有的比较优势即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等以及公司强大的并购执行力。海螺水泥的连续并购创造价值路径值得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学习,海螺水泥对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何通过并购保持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不同战略下企业如何通过连续并购提升企业价值这一流程进行研究,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并购扩张带来启示意义。
刘冰[6](2020)在《基于现金分红视角的价值投资策略研究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投资者如何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发展中实现收益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股票市场变化无常,投资风险较高。大多数投资者缺少相关知识和策略指导,往往无法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根据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并非杂乱无章,有些投资者利用价值投资理论取得了不菲的收益。虽然这些投资者采取的策略不同,但共同特征都是坚持价值投资。针对投资者缺少正确投资理念和倾向投机等问题,本文提出从现金分红角度构建价值投资策略。现金分红既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除资本利得之外取得收益的唯一方式。同时现金分红还是价值投资的重要内容,也更容易被投资者理解和应用。本文以股利相关论、价值投资理论和估值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对投资者无法长期获利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从宏观整体到微观公司的分析方法,建立符合投资者自身情况的价值投资策略。以贵州茅台为案例,收集A股市场和公司的资料数据,采用分类统计法和归纳法对茅台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整体、行业、公司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公司不同时期的现金分红和股价;采用价值投资理论,定性分析公司的行业状况和“护城河”;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和股票性价比。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虽然我国A股市场整体现金分红和投资价值不断提升,并存在大量如贵州茅台一样的典型企业,但投资者仍存在如下问题,影响最终获利。一是在价值投资长期有效的情况下,投资者仍普遍倾向于投机;二是投资者对现金分红的理解不全面,导致投资者忽略现金分红的长期力量;三是对价值投资理论的不了解,导致投资者不去关注公司本身,而是依赖于主观感受、小道消息和各种预测;四是对自身情况的不全面了解,导致投资者容易超出自身“能力圈”,影响最终获利。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如下:一是投资者要正确理解现金分红,与资本利得相比,现金分红是公司成长和价值的体现;二是投资者要接受并认可价值投资理念,毕竟,相对技术分析来讲,价值投资是本源;三是投资者应在自身“能力圈”内进行投资,坚持关注公司本身,正确看待股价波动。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和相关策略的研究不够,加上疫情宅家,资料的收集和获取有限,对股票回购这种新的趋势未能进行分析,影响了本文的深度,也造成了本文的种种不足。
胡林云[7](2020)在《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现代金融理论逐渐深入的研究,金融工程应运而生,其借助庞大而先进的金融信息系统,重新构造、拆解与组合现有的金融数据状况,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方法来设计开发金融产品,而量化投资作为金融工程的一项重要应用分支,在当今的策略研究和产品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策略研究通常会从选股和择时两方面进行,常见的选股策略有因子选股、筹码选股、风格轮动等,而自2004年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提出以来,行业轮动策略成为资产配置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该策略应用在各大基金公司的产品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收益。实际上,资产配置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由于行业配置可针对大类资产、股票、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在众多机构,尤其是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都在积极地探索我国A股市场的行业配置法则,由于经济周期能够反映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在行业阶段之前首先要进行宏观经济的判断,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结合宏观经济和量化投资的相关分析技术完成一轮自上而下的分析,达到完成股票配置策略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本文通过结合投资组合理论、宏观经济学、信号处理再和量化选股的方法,分别构建多因子选股策略和行业轮动策略并进行回测检验。首先依据已论证的投资经验及理论确立投资逻辑,基于Wind公司旗下的万矿量化平台,选取了2016年至2019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技术指标数据以及估值数据,建立了一个以估值因子、财务质量因子、成长因子、规模因子、资本结构因子、动量因子以及换手率因子所构成的因子库。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出有效因子构建多因子模型和行业轮动模型。在构建行业轮动策略时,本文首先使用信号处理的方法识别库存周期长度,然后根据CAPM模型理论将申万28个一级行业划分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行业,接着将工业增加值作为需求端指标,工业产成品库存作为供给端指标从而划分最近一轮的库存周期。在划分好的周期阶段对行业进行相应的配置,在进入被动去和主动补库存时配置周期性行业股票,在被动补和主动去库存阶段配置非周期性行业股票从而建立基于行业轮动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将前后两个模型的绩效指标和中证800对比,将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作为模型样本回测期,构建行业轮动策略和多因子模型结合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估值、财务质量、成长性、资本结构和技术指标等多个维度选取的39个候选因子测算发现,多因子模型中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ROE以及换手率等6个因子较为有效构建行业风格固定下的多因子策略累计收益率为45.98%,年化收益为13.09%,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到频点附近有明显的能量聚焦,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短周期集中在41.37个月,并基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作为指标划分库存周期分别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因子占优情况,构建的基于行业轮动策略多因子模型获得累计收益率为83.91%,年化收益为21.91%。两个策略都战胜了基准收益率的22.54%和基准年化收益率为6.62%;(3)多因子整个模型期没有选出有色金属、国防军工和通信这三个行业的股票,较为集中的直接原因就是没对行业风格固定下的多因子选股模型进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行业配置的这一操作所致。
关雪梅[8](2020)在《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林业行业的晴雨表和林业企业的中坚力量,林业上市公司的责任更加重大,应更大程度上考虑森林资源的外部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保证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业上市公司亟需解决的难题。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生产经营依托森林资源,其投资兼具了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特征,并且关系到林农问题、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林业产业上市企业支持力度,代表政府直接意志的政府补助必然对其投资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责任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而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层利己动机和战略动机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接纳与认同。在当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重视加大的背景下,对宏观的政府补助对微观林业产业这一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提上日程。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理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我国沪深两市林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假设;其次,从变量的测度、主要回归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三个方面设计了研究的方案;再次,利用OLS、FE和Sys-GMM三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按照“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效率”的逻辑思路,发现并证实了政府补助不仅正向影响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而且也发挥了对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向驱动作用,即政府补助产生的资源补给效果可以优化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长期和短期积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政企关系之间这一“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研究领域,为林业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提供对策,有助于促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在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与微观企业提供一定政策指导与借鉴。
何美玲[9](2020)在《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以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纷纷将地方性金融管理机构如金融办升级为金融局,以加强辖区内金融管理,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创新和试验。许多省份都提出了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并试图建立产融结合的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地方金控集团”)来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壮大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提高竞争力、降低财政压力以及做大做强地方性金融资源等优势,无疑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参与竞争的新手段。然而,在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竞相推动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较为严重的金融风险。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作为地方政府金融控制权的最新表现形式,一方面它具有一般金融混业经营企业的特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背景决定其具有特殊的风险特征,与我国金融分权和经济转型现象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金融控股集团内风险转移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与地方国企之间复杂的所有权控制与关联交易,以及地方政府盲目金融扩张而引发的特殊风险。其具体来源于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失调和产能过剩导致的地方国企不良资产和高额负债,城市化进程中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承担过多政策性负担导致的投资效率低下,以及地方政府通过地方金控集团对隶属银行的贷款进行干预导致银行风险上升等方面。如何理解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快速发展和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构建金融监管体制来防范风险,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相较于市场交易,关联交易具有交易主体之间关系复杂、交易方式多样化以及交易信息透明度差等特点,往往是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利益输送或公司自身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地方金控集团除了具有一般企业集团的多层次金字塔结构外,还具有地方政府属性和金融属性,这使得其关联交易特征更为复杂。在本文研究的搜索范围内,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文献较为匮乏,几乎没有专门讨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文献,理论和实证都非常匮乏。基于此,本文选择从关联交易角度,研究其与地方金控集团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基本逻辑如下: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关联交易引发的集团内风险传染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是关联交易风险不仅仅限于由互相交易而产生的子公司间风险关联性和传染性,还会引起集团内部资源在母子公司以及不同层级子公司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尽管这种内部资源配置并不会直接影响合并报表结果,但会引起集团内部收益和责任的转移,进而影响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水平。除此之外,地方金控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压力以及经济禀赋等决定了其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因此关联交易风险应该呈现出异质性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地方金控集团发展历程及现状,以使读者能够直观理解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现实。其次,本文研究了关联担保、关联借贷以及附属银行关联贷款产生的风险。这三类关联交易属于非经常性关联交易,但频率和占比相对较高,是关联企业之间利益输送的重要渠道,能够对企业的盈余以及投融资计划产生重要影响,对这三类关联交易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关联交易表现出的风险特征,本文在最后部分讨论了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由于地方金控集团是地方政府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文进一步将风险防范与化解拓展到地方金融层面,不仅讨论了地方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冲突,还构建理论模型求解中央—地方间激励相容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的观点及结论如下:1.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着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地方政府竞争的新形式。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属于综合型的地方金控集团占比最高。这是由于在地方金融机构股权改革中,地方政府往往将地方财政局直接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划归给了综合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实现产融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为金融业,这是地方政府整合金融资源,打造地区金融协同效应的结果。其余占比较高的行业类型还包括商业、建筑业、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各地区支柱产业,这与地方金控集团承担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责任相一致。按照金融资产与产业资产融合程度,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可分为纯粹金融型如山西金控、金融主导型如重庆渝富、产融并重型如广州越秀集团、产业主导型如浙江国贸。2.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和现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产和负债逐年增长较快,截止2016年平均资产额突破10亿元,是各地区举足轻重的集团企业。第二,负债占资产的规模较高,存在一定依靠杠杆运营的风险。第三,从行政级别看,省级政府控制的地方金控数量要远远高于非省级。第四,地方金控整体地域分布与地区定位以及金融资源分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北京上海广州拥有的直接融资类金融牌照较多,而江苏、山东和浙江拥有的间接融资类金融牌照较多。3.关联担保引发了地方金控集团过度负债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担保方向和母子公司关系是影响该效应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关联担保与地方金控过度负债的可能性正相关,也即地方金控内关联担保占比越高,则过度负债风险程度越严重。这是由于地方金控的集团式发展模式使其更容易获得关联担保,在自身融资冲动和银行对担保贷款青睐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导致过度负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关联担保更可能造成地方金控的过度负债风险。这是由于母公司控制资源较多,增信能力更强。这种效应在决策权配置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盈利性较差或成长性较高的地方金控中,表现的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金控的政府属性和金融属性也会影响关联担保的后果。具体而言,相比于非省级地方金控,省级地方金控中,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的正向关系更强;相比于非持股银行的地方金控,持股银行的地方金控中,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风险的正向关系更强。4.关联资金借贷与地方金控过度投资风险正相关,并受到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地方金控内关联资金借贷比例越高,地方金控过度投资风险越大。这是因为,地方金控集团在挑选投资项目时,并不一定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有可能是政治收益最大化。且地方金控集团存在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关联借贷资金的使用受到的监督和约束较少,借贷资金的预算约束很软。本文从相对GDP排名、地方金控集团的相对重要重要性以及地方官员更替等多个角度刻画地方政府对地方金控集团的干预程度,结果发现,当地方金控所在地区的GDP排名较为落后时,地方金控集团的重要性越高,地方官员更替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越低时,内部关联资金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正相关关系越显着。也即地方金控集团关联资金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关系受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调节。5.地方金控集团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渠道既有关联贷款的直接影响渠道,又有贷款集中度的间接影响渠道。关联贷款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是按照对外融资依赖度和融资约束分组后发现,当银行隶属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融资约束较高的金控集团时,关联贷款显着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见,关联贷款并不必然代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当集团紧缺资金而又难以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时,集团会通过关联贷款损害银行利益。贷款集中度提高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是以上关系受到地区经济禀赋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地区工业经济比例以及地区国有经济比例较高,地方政府财政禀赋较差时,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更为明显。6.预算软约束和非金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是影响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协调度的重要因素,硬化预算约束的同时,提高非金融要素流动性是一种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方式。硬化预算约束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高努力,提高金融项目成功率;而提高非金融生产要素流动性,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本的相对边际价值,促进金融发展。从硬化预算约束方面,本文提出了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具体包括,基金金额的设置应与地方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以及金融风险暴露额等相挂钩;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金融机构也应按照其风险程度进行出资;基金的出资额要经过央行的验资,但其日常运营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受公众和政府监督。在提高要素流动性方面,本文也从优化制度环境、促进人才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出了建议。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最优监管分权取决于监管收益、利益协同程度、以及信息优势等因素。本文从鼓励代理人参与、激励委托人和代理人努力以及加强双方信息交流等三个方面对最优监管分权进行了分析。鼓励代理人参与模型的结果为:若中央政府在该项目中的相对收益较高时,应该实施集权监管;若地方政府在该项目中的相对收益较高时,需要进行分权监管。为保障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较为一致,适合分权监管;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不一致,则适合集权监管。激励委托人和代理人努力模型的结果为: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较为一致,此时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应该对该金融项目进行集权监管;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此时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的努力,应该对该金融项目进行分权监管。信息传递模型的结果为:在集权情况下,中央政府总是有激励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告知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是否将信息告知中央政府则取决于利益协调系数。如果利益协调系数较高,则地方政府也有激励将信息告知中央政府;在分权情况下,地方政府总是有激励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告知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是否将信息告知地方政府则取决于利益协调系数。如果利益协调系数较高,则中央政府也会将信息告知地方政府。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首先,本文根据金融机构股权数据,并通过股权关系追溯前十大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持股比例的方式确定了各地的地方金控集团,由此构造了地方金控集团的全样本。在本文搜索的文献范围内,针对地方金控集团的研究都是案例研究或者定性分析,暂没有研究通过金融机构向上追溯股东的方法确定地方金控集团全样本,更毋论对地方金控集团的实证研究。其次,本文对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与传统关注金融控股集团内不同金融机构间风险转移和侧重防火墙建设来防范风险的思路不同,本文认为关联交易引起的集团内部资源在母子公司以及不同层级子公司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会进一步影响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强调地方金控通过关联交易导致权利责任以及资源在不同金融公司和产业公司间转移而产生的风险。再次,本文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特殊关联交易风险,视角新颖。已有文献大多基于公司金融角度,从“效率观”或者“掏空观”的视角讨论关联交易。而本文认为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的经济后果不仅仅受公司治理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地方政府竞争因素的影响。如果忽略了关联交易的政治特征,将难以深入全面了解关联交易风险。最后,本文基于组织监管分权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型,并根据理论模型提出了监管意见。目前已有监管分权文献仅就事论事探讨监管权限的划分,不仅缺乏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央与地方的最优风险分担,而且多为就事论事的应急研究方法,缺乏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马微[10](2019)在《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发挥金融改革的重要作用,扩大和优化金融等软件基础设施的供给,形成高效的金融体系和有效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结构,是从供给侧角度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连续四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对金融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任务做出了总体部署。这为金融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然而现实是,一方面,中国当前金融运行总体是稳健的,但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金融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偏低,银行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的同时金融风险大量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也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既有文献虽关注到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总量层面,鲜有研究从结构层面探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因此,金融结构如何深化改革,特别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如何有效聚焦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已成为助力中国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关键。由此,开展“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的金融结构研究”就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盘活中国经济整个一盘大棋的重要问题。本文紧密围绕金融结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主题,按照“既有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历史演化—现状、趋势及问题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第一,对国内外相关既有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为本文的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一是从演化规律的视角分析了金融结构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二是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技术进步三个维度探讨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回答了金融结构为什么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三是构建金融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揭示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四是从直接、间接和非线性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回答了金融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从而为后文影响效应的进一步检验奠定理论基础。第三,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次剖析了不同阶段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化背景、基本特征及其变动方向。第四,从总体上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一是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三个层面出发,全面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变,总结出中国金融结构的复杂化趋势;二是从三次产业分布、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主导产业发展四个层面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中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趋势;三是总结了中国当前的金融结构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五,构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7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运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技术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二是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中小企业成长、技术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三个层面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效应的存在性;三是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检验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揭示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规律、约束机制及地区差异等问题。第六,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进态势,提出了金融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体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并通过产业资本形成机制、产业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三层递进机制,促进国民储蓄和资本积累,引导资金优化配置,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中国的金融结构经历了巨大变迁,初步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竞争性银行业结构和复合型资本市场结构,且随着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变,呈现出交叉融合的复杂化趋势和显着的地区差异;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变迁,并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但同时中国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第三产业占比过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低端化等结构性问题。第三,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影响,一是无论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还是资本市场结构,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影响,且产业结构的升级受惯性影响表现出了延续性与累积性的特征;二是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竞争性银行业结构和复合型资本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第四,金融结构能够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产生中介效应,从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融资结构层面,对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确实是融资结构推动产业层次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路径;二是银行业结构层面,银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确实会通过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和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资本市场结构层面,资本市场结构通过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是成立的。第五,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联,且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初步构建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逻辑框架,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总量层面,本文从结构层出发探讨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影响路径与影响效应,厘清了与不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较为深入地剖析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理,本文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技术进步三个层面剖析了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回答了金融结构为什么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同时探究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间接和非线性影响路径,回答了金融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这对理论界深入认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第三,弥补了传统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代金融结构呈现出超越传统金融结构理论的复杂化特征,而现有金融结构理论研究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本文结合实践中金融结构的内生演变,系统阐述了现代金融结构交叉融合的复杂化趋势。第四,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在从融资结构、银行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对金融结构进行全景式衡量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直接、间接和非线性三个维度实证考察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无疑为该前沿研究领域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证据。
二、新疆证券 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证券 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良好(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一主两翼” 地区龙头兼具成长和弹性——上峰水泥深度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股权结构稳定治理体系优良 |
水泥主业仍具成长性的地区龙头 |
1.“T型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华东稳健增长 |
2. 布局西南、西北,价格回升迎新增长 |
3.快速扩张骨料、环保高毛利业务 |
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 |
新经济投资稳步推行收益即将显现 |
1.合肥存鑫-合肥晶合集成(拟科创板上市) |
2.合肥璞然-广州粤芯半导体 |
3. 君璞然创投-睿力集成电路 |
4. 芯程创投-芯耀辉、昂瑞微、全芯智造 |
宽信用信号明确基建地产需求有望复苏 |
(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概念与定义 |
1.4.1 环境信息 |
1.4.2 信息披露制度 |
1.4.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
1.4.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信号传递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博弈理论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
2.2.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2.2.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后果 |
2.2.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 |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
2.3.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2.3.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后果 |
2.3.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概念模型 |
3.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外部各方博弈分析 |
3.1.1 企业股东与高管的博弈 |
3.1.2 企业与企业的博弈 |
3.1.3 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博弈 |
3.1.4 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博弈 |
3.1.5 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
3.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概念模型 |
第四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综合评估 |
4.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估方法 |
4.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估原则 |
4.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体系 |
4.3.1 国内外主流评价体系 |
4.3.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
4.3.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 |
4.4.1 时间特征分析 |
4.4.2 空间特征分析 |
4.4.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 |
第五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 |
5.1 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
5.1.1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发展演进 |
5.1.2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政策效果评估 |
5.1.3 新《环保法》政策效果评估 |
5.2 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3 社会压力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2 研究设计 |
5.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
6.1.2 高管特征的调节作用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与衡量 |
6.2.3 模型设计 |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3.2 回归结果 |
6.3.3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高阶理论 |
2.1.4 行为金融理论 |
2.1.5 融资约束理论 |
2.1.6 自由现金流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性别差异对高管心理与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现状 |
2.2.2 性别差异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
2.2.3 过度投资概念及其衡量的研究现状 |
2.2.4 高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女性CEO和 CFO与过度投资 |
3.1.2 CEO-CFO性别差异与过度投资 |
3.1.3 产权性质、CEO-CFO性别差异与过度投资 |
3.1.4 制度环境、CEO-CFO性别差异与过度投资 |
3.1.5 CEO-CFO性别差异、过度投资与企业价值 |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
3.3.1 过度投资 |
3.3.2 CEO-CFO性别及性别差异 |
3.3.3 企业价值 |
3.3.4 制度环境 |
3.3.5 产权性质 |
3.3.6 控制变量 |
3.4 模型建立 |
4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多元回归分析 |
4.3.1 CEO性别与过度投资 |
4.3.2 CFO性别与过度投资 |
4.3.3 CEO-CFO性别差异与过度投资 |
4.4 进一步研究分析 |
4.4.1 不同产权性质下,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
4.4.2 不同制度环境下,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
4.4.3 CEO-CFO性别差异的经济后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过度投资的稳健性检验 |
4.5.2 PSM倾向匹配得分法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并购动机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
2.1.2 协同效应文献综述 |
2.2 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 |
2.2.1 并购的定义 |
2.2.2 并购的基本类型 |
2.3 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
2.3.1 并购动因理论 |
2.3.2 并购协同理论 |
3 并购协同效应识别及检验方法 |
3.1 并购协同效应的识别方法 |
3.1.1 经营协同效应的识别方法 |
3.1.2 财务协同效应的识别方法 |
3.1.3 管理协同效应的识别方法 |
3.2 协同效应的检验方法 |
3.2.1 会计指标分析法 |
3.2.2 现金流贴现模型 |
4 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案例简介 |
4.1 并购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并购公司概况 |
4.1.2 并购前经营及财务状况 |
4.2 目标公司基本情况 |
4.2.1 目标公司概况 |
4.2.2 并购前经营及财务状况 |
4.3 并购过程与结果 |
5 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协同效应识别与检验 |
5.1 协同效应的识别 |
5.1.1 经营协同效应的识别 |
5.1.2 财务协同效应的识别 |
5.1.3 管理协同效应的识别 |
5.2 基于会计指标法检验并购协同效应 |
5.2.1 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
5.2.2 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5.2.3 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
5.3 基于现金流贴现模型检验并购协同效应 |
5.3.1 主要财务比率估计 |
5.3.2 估测资本成本 |
5.3.3 估测并购前后二者未来现金流量 |
5.3.4 并购前后在内在价值的对比分析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战略选择下企业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海螺水泥连续并购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管理 |
1.3.2 并购动因 |
1.3.3 并购创造价值影响因素 |
1.3.4 并购创造价值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司战略 |
2.1.2 连续并购 |
2.1.3 企业并购价值创造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并购协同效应理论 |
2.2.2 并购资源基础理论 |
2.2.3 核心能力理论 |
2.2.4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 |
3.3.1 数据收集来源和方式 |
3.3.2 数据编码 |
3.4 关键概念界定 |
3.5 数据描述分析 |
3.6 小结 |
4 海螺水泥连续并购案例介绍 |
4.1 水泥行业现状分析 |
4.1.1 水泥行业基本介绍 |
4.1.2 水泥行业并购环境分析 |
4.2 海螺水泥基本介绍 |
4.3 海螺水泥并购过程 |
4.3.1 规模报酬递增战略阶段的并购活动 |
4.3.2 内涵式发展战略阶段的并购活动 |
4.3.3 市场覆盖战略阶段的并购活动 |
4.4 小结 |
5 海螺水泥连续并购优势及路径分析 |
5.1 海螺水泥并购优势分析 |
5.1.1 管理优势 |
5.1.2 资金优势 |
5.1.3 区位优势 |
5.1.4 技术优势 |
5.2 海螺水泥并购路径分析 |
5.2.1 规模报酬递增战略阶段(1992~1997 年) |
5.2.2 内涵式发展战略阶段(1998~2007 年) |
5.2.3 市场覆盖战略阶段(2008~2018 年) |
5.3 小结 |
6 连续并购后公司价值的估算 |
6.1 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
6.2 两阶段连续并购后的公司估值 |
6.2.1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6.2.2 计算营业收入和相关指标 |
6.2.3 计算利润表相关指标 |
6.2.4 计算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 |
6.2.5 计算自由现金流量 |
6.3 三阶段连续并购后的公司估值 |
6.3.1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6.3.2 计算营业收入和相关指标 |
6.3.3 计算利润表相关指标 |
6.3.4 计算资产负债相关指标 |
6.3.5 计算其他相关数据 |
6.3.6 计算财务报表和自由现金流量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现金分红视角的价值投资策略研究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利相关概念 |
2.1.2 价值投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股利相关论 |
2.2.2 价值投资理论 |
2.2.3 股票估值理论 |
2.3 文献综述和评述 |
2.3.1 文献综述 |
2.3.2 文献评述 |
3 贵州茅台现金分红和投资价值案例分析 |
3.1 贵州茅台简介 |
3.2 贵州茅台案例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贵州茅台所处A股市场的整体情况分析 |
3.2.2 贵州茅台所处A股市场的行业情况分析 |
3.2.3 贵州茅台所处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分析 |
3.3 贵州茅台现金分红与股票价格关系分析 |
3.3.1 贵州茅台现金分红分析 |
3.3.2 贵州茅台股票价格分析 |
3.3.3 贵州茅台现金分红与股票价格关系分析 |
3.4 贵州茅台投资价值分析 |
3.4.1 贵州茅台行业情况分析 |
3.4.2 贵州茅台“护城河”分析 |
3.4.3 贵州茅台财务报告分析 |
3.4.4 贵州茅台估值与股票性价比分析 |
3.5 贵州茅台最新情况分析 |
4 基于贵州茅台案例的分红型价值投资策略构建 |
4.1 分红型价值投资策略构建的影响因素 |
4.1.1 策略解决的问题 |
4.1.2 策略构建的方法 |
4.2 策略构建 |
4.2.1 宏观策略分析 |
4.2.2 行业策略分析 |
4.2.3 公司策略分析 |
4.2.4 投资者分析 |
4.3 策略要点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多因子选股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1.2.2 行业轮动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2 行业轮动策略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多因子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1 马科维茨均值方差理论 |
2.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1.3 套利定价模型理论 |
2.1.4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
2.1.5 小结 |
2.2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
2.2.1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 |
2.2.2 朱格拉周期理论 |
2.2.3 基钦周期理论 |
2.2.4 小结 |
2.3 行业轮动理论研究 |
2.3.1 行业轮动原理 |
2.3.2 产业链视角下的行业轮动 |
2.3.3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
2.3.4 经济周期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业轮动研究 |
3 多因子选股模型方案设计 |
3.1 多因子选股模型原理和方法 |
3.2 建立候选因子库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异常值处理 |
3.3.2 缺失值处理 |
3.3.3 标准化处理 |
3.4 因子有效检验 |
3.4.1 相关性检验 |
3.4.2 因子收益率分析 |
3.5 冗余因子剔除 |
3.6 构建多因子模型 |
3.7 模型评价指标设定 |
4 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分析 |
4.1 实证研究 |
4.1.1 实证数据选取 |
4.1.2 候选因子的选取 |
4.1.3 实证数据预处理 |
4.1.4 因子有效性检验 |
4.1.5 因子收益率检验 |
4.1.6 进一步筛选有效因子 |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
5 基于行业轮动的多因子选股策略 |
5.1 库存周期的选取与划分 |
5.1.1 库存周期的经济含义 |
5.1.2 库存周期验证 |
5.1.3 库存周期划分 |
5.1.4 行业大类划分 |
5.2 行业轮动策略的构建 |
5.3 行业轮动策略实证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行业轮动因子IC测试结果 |
附录2 :行业轮动策略因子收益率测试结果 |
附录3 :行业轮动策略因子相关性测试结果 |
附录4 :策略选股情况 |
附录5 :模型构建的相关代码 |
(8)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
1.3.2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
1.3.3 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
1.3.4 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投资效率 |
2.1.2 企业社会责任 |
2.1.3 政府补助 |
2.2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
2.2.1 投资效率的基础理论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
2.2.3 政府补助的基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
3.1 林业上市公司的的基本情况 |
3.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
3.2.1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现状 |
3.2.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现状 |
3.2.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本情况 |
3.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分析 |
3.3.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
3.3.2 林业上市公司拥有的森林资源 |
3.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现状分析 |
3.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
3.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产权性质分布情况 |
3.4.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种类和数量情况 |
3.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利润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机理及假设 |
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4.1.1 非效率投资的主要成因 |
4.1.2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 |
4.1.3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投资效率 |
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
4.2.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 |
4.2.2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 |
4.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4.3.1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
4.3.2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研究假设 |
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4.4.1 林业产业投资的特点和国家投入资金的主导地位 |
4.4.2 政府介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
4.4.3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 |
4.4.4 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和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5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设计 |
5.1 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的测度 |
5.1.1 林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测度 |
5.1.2 林业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 |
5.2 中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测度 |
5.2.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识别 |
5.2.2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方法 |
5.2.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结果分析 |
5.3 解释变量政府补助与其他控制变量设计 |
5.4 主要回归分析方法 |
5.4.1 面板数据所特有的内生性问题 |
5.4.2 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 |
5.5 模型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6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
6.1.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6.1.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6.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6.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结果 |
6.3.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6.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6.4.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结果 |
6.4.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6.5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 |
6.6 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探讨 |
6.7 稳健性检验 |
6.8 本章小结 |
7 基于政府补助和社会责任的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策略 |
7.1 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 |
7.1.1 维持并加大政府补助的力度 |
7.1.2 提升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 |
7.1.3 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 |
7.2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
7.2.1 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
7.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 |
7.2.3 加强对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7.2.4 政府法制体系的完善 |
7.2.5 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 |
7.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 |
7.3.1 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 |
7.3.2 提高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与管理 |
7.3.3 加强公司营运资本和现金流量管理 |
7.3.4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2.1 技术路线图 |
1.2.2 研究方法 |
1.3 逻辑框架与章节安排 |
1.3.1 逻辑框架图 |
1.3.2 章节安排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2.文献综述 |
2.1 关联交易 |
2.1.1 关联交易表现形式与类型 |
2.1.2 关联交易产生原因 |
2.1.3 集团关联交易的经济后果 |
2.1.4 商业银行关联贷款 |
2.1.5 关联交易文献评述 |
2.2 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风险 |
2.2.1 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及监管 |
2.2.2 过度负债风险 |
2.2.3 过度投资风险 |
2.2.4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
2.3 地方金融监管 |
2.3.1 组织分权与监管分权理论 |
2.3.2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研究 |
2.3.3 地方金融监管文献评述 |
2.4 文献评述 |
3.地方金控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地方金控界定 |
3.1.1 一般金融控股集团定义及分类 |
3.1.2 地方金控定义与统计方式 |
3.2 地方金控统计性描述 |
3.2.1 地方金控集团参控股情况 |
3.2.2 地方金控集团获得金融牌照方式 |
3.2.3 地域分布、成立时间、行政级别、行业以及规模 |
3.3 关联交易统计性描述 |
3.3.1 各类型关联交易年度变化 |
3.3.2 各类型关联交易横向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风险的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 |
4.3.3 回归模型 |
4.3.4 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基本回归结果 |
4.4.2 担保方向与过度负债 |
4.4.3 企业集团权利配置与过度负债 |
4.4.4 子公司相对盈利能力与过度负债 |
4.4.5 子公司相对成长性与过度负债 |
4.4.6 稳健性分析 |
4.4.7 进一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关联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制度背景 |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5.4 研究设计 |
5.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5.4.2 指标说明 |
5.4.3 回归模型 |
5.4.4 描述性统计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基本回归结果 |
5.5.2 关联资金借贷、GDP增长压力与过度投资 |
5.5.3 关联资金借贷、地方金控集团重要性与过度投资 |
5.5.4 关联资金借贷、政策不确定性与过度投资 |
5.6 稳健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地方金控集团控制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制度背景 |
6.2.1 银行进入地方金控集团的制度背景 |
6.2.2 关联贷款和贷款集中度的相关限制 |
6.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4 研究设计 |
6.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6.4.2 回归模型及变量介绍 |
6.4.3 描述性统计 |
6.5 实证结果 |
6.5.1 关联贷款基本回归结果 |
6.5.2 关联贷款异质性分析 |
6.5.3 贷款集中度基本回归结果 |
6.5.4 贷款集中度异质性分析 |
6.6 稳健性分析 |
6.6.1 关联贷款的稳健性分析 |
6.6.2 贷款集中度的稳健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
7.2.1 金融机构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
7.2.2 产业公司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
7.3 中央及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演变 |
7.4 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冲突的模型解释 |
7.5 中央和地方最优监管分权体制 |
7.5.1 基于代理人参与的角度 |
7.5.2 基于委托人激励的角度 |
7.5.3 带有交流的激励模型 |
7.6 本章小结 |
8.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论文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
8.2.2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结构安排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2.1.1 货币金融与货币增长理论 |
2.1.2 金融结构理论 |
2.1.3 金融深化理论 |
2.1.4 金融约束理论 |
2.1.5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关 |
2.2.2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
2.2.3 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增长 |
2.2.4 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
2.2.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双向因果关系 |
2.3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1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无关 |
2.3.2 法律渊源与金融经济相关 |
2.3.3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
2.3.4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
2.3.5 金融结构随经济发展阶段动态演变论 |
2.4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
2.4.1 金融结构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争论 |
2.4.2 银行和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争论 |
2.4.3 金融结构随产业结构升级动态演变 |
2.5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三章 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分析 |
3.1.1 金融结构的基本特征 |
3.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 |
3.2 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 |
3.2.1 产业资本形成机制 |
3.2.2 产业资源配置机制 |
3.2.3 产业技术进步机制 |
3.3 金融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
3.3.1 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3.3.2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 |
3.4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研究 |
3.4.1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与理论假说 |
3.4.2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与理论假说 |
3.4.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与理论假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 |
4.1 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下的财政集权控制期(1949-1978 年) |
4.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金融结构重构期(1979-1991 年) |
4.1.3 市场化改革下的金融结构加速调整期(1992-2000 年) |
4.1.4 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结构深化发展期(2001 年至今) |
4.2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
4.2.1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产业结构探索期(1978-1984 年) |
4.2.2 消费升级下的轻工业化期(1985-1990 年) |
4.2.3 投资拉动下的重工业化期(1991-2000 年) |
4.2.4 供需失衡下的产能过剩期(2001-2012 年) |
4.2.5 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期(2013 年至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分析 |
5.1 中国金融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
5.1.1 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 |
5.1.2 中国金融结构的复杂化趋势 |
5.2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
5.2.1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5.2.2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趋势 |
5.3 金融结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
5.3.1 融资渠道分布不均衡 |
5.3.2 银行业整体集中度过高 |
5.3.3 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
6.1 核心变量的指标构建与测算 |
6.1.1 金融结构指标构建与测算 |
6.1.2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构建与测算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6.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6.2.3 研究方法与实证策略 |
6.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检验 |
6.3.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
7.1 中介变量的指标设定 |
7.1.1 中小企业成长指标设定 |
7.1.2 技术创新指标设定 |
7.1.3 主导产业发展指标设定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方法 |
7.2.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7.2.3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7.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效应检验 |
7.3.1 基于融资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3.2 基于银行业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3.3 基于资本市场结构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
8.1 研究设计 |
8.1.1 研究方法 |
8.1.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8.1.3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8.2 基于金融结构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2.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2.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3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3.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3.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4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检验 |
8.4.1 基于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4.2 基于分地区层面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金融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
9.1 构筑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9.1.1 弥补产业发展短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
9.1.2 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9.2 深化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 |
9.2.1 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匹配 |
9.2.2 加强对重点领域与关键行业的资金支持 |
9.2.3 防范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风险 |
9.3 完善差异化与动态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
9.3.1 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
9.3.2 实施动态化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新疆证券 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一主两翼” 地区龙头兼具成长和弹性——上峰水泥深度研究报告[J]. 盛昌盛. 中国建材, 2022(01)
- [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D]. 杨斯悦. 西北大学, 2020(12)
- [3]CEO-CFO性别差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D]. 付靖涵.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的协同效应研究[D]. 杨靖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战略选择下企业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海螺水泥连续并购的案例分析[D]. 高妍.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6]基于现金分红视角的价值投资策略研究及案例分析[D]. 刘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基于行业轮动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实证研究[D]. 胡林云. 西南大学, 2020(01)
- [8]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关雪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D]. 何美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D]. 马微. 西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