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林[1](2016)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得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全,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满足率不太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说明,金融机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惜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和违约率,导致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40%。如此多的青年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好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1999年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一波三折,经历了探索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阶段、完善阶段六个时期。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供给方式,即由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贫困学生的偿债能力很低,不要求贫困学生提供担保,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提供的补助仅限于利率优惠、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减免优惠,没有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为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障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地开展,从我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就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承担义务。随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越来越多,到现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了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等五项义务。我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在制度变迁上选择了强行性制度变迁的方式,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地安排预期制度。由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制度不断地变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对以往的政策予以调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频繁地发布命令和规章,相互之间难免不和谐,有的甚至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不具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实施机制的畅通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性,并且效用递减得特别快。无论从动态方面讲,还是从静态方面讲,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都不太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效率。这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提高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推高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和拖欠率的作用。为了保证所有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有必要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予以检讨,重新设置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重新设置的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义务,要起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效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像我国一样,也承担义务。不过,在这些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与我国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不同,他们承担的是提供就业信息义务、代扣利息义务、代扣代缴义务、出具证明义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只有一种,少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有两种。而且,这些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履行起来,都比较容易,不太难,费用不高,成本较低,负担不太重。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高,与这些都息息相关。这些启示我们,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义务,应当尽量少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与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紧紧挂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分期定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的诟病。分期定额还款方式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外部性有效内在化,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无法使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厌恶得到克服,有强烈的变更需求。缓解国家助学贷款价格的上升,需要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全额管理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扫清;个人所得税征收技术的进步,具备了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式具备可行性。我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组织早就已经覆盖了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税务机关基本上能够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风险,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成本低,税务机关不仅应当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而且应当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的方式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机构不必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只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大大降低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机构的管理成本。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用人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代扣代缴毕业生应当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了保障到国家鼓励的地区和岗位工作的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由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在毕业生申请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和出具证明义务,原来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可以废止。

农汉康,许院仙[2](2015)在《美国高校学生贷款政策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学生贷款最初以强国为导向,经历了扩大需求的联邦家庭教育贷款,发展出精简程序、节约成本的联邦福特直接贷款项目。两大学生贷款项目的竞争运行,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学生贷款模式和还款政策;其中的立法工作体现了美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借鉴美国的有效经验,对于加快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立法步伐,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许文杰,金天星,许峥[3](2015)在《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拖欠处理策略及其启示》文中提出助学贷款对于缓解学生的就学压力,保证优秀学子完成学业至关重要。助学贷款拖欠,特别是严重拖欠会使贷金周转困难,从根本上制约着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毕业后流动性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大、找工作难度提升所带来的择业不稳定、信用意识不强是致使我国助学贷款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加大贷款回收的力度、制定灵活多样的还贷方案、加大惩罚力度、强化咨询指导等做法对我国处置学生助学贷款拖欠问题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左涛[4](2014)在《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我国当前重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切入,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最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通过对我国已开展的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曲折历史沿革的阐述,在国际视野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机理进行全面的论述,着重分析中国特色的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构建理论、实施流程和基本功能。论文按照资产证券化等相关理论,探讨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在我国的实践,回顾了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从理论的角度和现实的层面,论证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利弊分析)和可行性,探索了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的模式构建的几个关键要素:(1)国家助学贷款的特点。即国家公益性、信贷资产性、贷款人群体特殊性、未来现金流可预测性、贷款人信用建设的集中强化性、中外助学贷款的可比性。(2)有效的贷款回收管理体系。从中央、省、地、县各级教育资助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职责,借鉴美国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经验,构建市场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3)发起人和投资人的行为约束。论述国家助学贷款在满足发起人需求和发行约束方面有三大优势,以及在金融市场中吸引各方面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4)发行场所约束。(5)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设计。考虑到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尚处于规划阶段以及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了静态现金流折现法,通过对资本资产模型中的β设定不同的理论值,分析在不同风险情况下,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的相关建议:(1)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2)规范助学贷款发放标准化管理。(3)理顺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4)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还款模式。(5)防范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6)完善资产证券化信用的模式和制度。本文借国家“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在实现全国学生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内容为坚实证据,论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人“第一个人生信用”的可控性,是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核心之一。

沈琦[5](2014)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依靠国家资助完成学业的学生人数也日益增长。我国的大学生资助制度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向资助制度更为成熟的国家学习,而美国在大学生资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美国联邦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包括了联邦学生资助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时代发展变化背景下的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整创新。第二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奥巴马政府的大学生资助新政策新变化的分析,通过对奥巴马政府颁布的高等教育相关法令中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解读,特别是对《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和《学生资助和财政责任法案》的具体分析,归纳出联邦大学生资助困境、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中总结出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得以切实有效实施的深层原因,为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新政策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法、对比法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提供借鉴。

刘国清[6](2012)在《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文中研究说明ICL (Income contigent loan)是一种以未来收入一定比例偿还债务的信用贷款,被国内学者称为“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该贷款模式在国际上已被成功广泛用于学生贷款,其与高等教育投融资制度相结合,可实现在不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从而本文将探索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首先基于地区差异化视角采用菲德模型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总效益、溢出效应、相对要素生产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经济贡献作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地区差异显着,呈现中部地区最高、东部其次、西部最低的特征;高等教育对非高等教育部门的溢出效益呈现西部最高、中部其次、东部最低的特征,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表现为负相关;高等教育的相对要素生产力低于非高等教育部门。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整体水平和构成进行地区差异化比较,发现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溢出效益不相匹配,投入规模有限,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机制存在结构性问题,陷入融资瓶颈。与ICL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融资创新存在优于传统模式的特点,本文试图构建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以突破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融资瓶颈,为此需对ICL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创新的国际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国际经验表明政府财政财力保障、完善的税收征集系统、良好的道德环境、较高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等条件是成功实施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创新的重要条件。另外,国际失败经验表明管理和法律的先决条件、正确的实施步骤也是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是否成功实践的影响因素。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其能否成功构建和实施的必要条件。本文分别从外部性理论、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理论论证,结论一致表明该融资创新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结合国际实践经验,对我国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创新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初步具备实施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条件。ICL是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决定其是否可持续有效运行。当前存在四种基本类型ICL,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ICL类型,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探讨。理论分析表明风险转移型ICL模式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教育公平、收入再分配等问题上优于其他ICL。根据实证分析和模拟测算结果,风险转移型ICL模式下本科生和研究生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度高于我国当前的“学费+税收”的融资模式,同时该模式下个人高等教育收益率相对当前教育模式下个人收益变化较小。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在研究生毕业生中HCC的高等教育贡献额度高于其它模式。因此,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固定比例还款的风险转移型ICL与HCC混合的ICL是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帕累托最优选择。选择ICL和HCC结合的混合ICL,构建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设计出以高等教育贡献计划、ICL贷款发放机制和回收机制为核心的基本运行框架,并给出了高等教育贡献计划、ICL贷款发放机制和回收机制的具体制度安排。为寻求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持续运行的微观条件,运用动态博弈方法对不同微观条件下风险转移型ICL和HCC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纳什均衡进行求解。结合博弈分析结论和基本运行框架,提出支持我国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方面,从建立有效的学生信息管理体系、构建ICL资金的长效补偿机制、引导非正规约束促进融资效率改进、推行市场导向的高等教育自主办学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确保基于ICL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从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以及税收环境完善我国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运行环境。

赵亮[7](2012)在《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文中提出助学贷款制度建设问题是国内教育资助领域的难点,至今尚无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出台,这一方面使得依靠行政手段全面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方主体利用政策缺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实践困境,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深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还贷,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各方积极性三个方面,整体上属于“风险控制型”的研究模式。但以往研究要么过分倚重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方法,容易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研究范式,从而忽视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价值维度;要么属于一种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来剪裁事实,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权利保障问题。由于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法又是以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所以,本文确立了以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为研究领域,基于法理分析的“权利保障型”研究模式。而教育资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宪政问题,政府如何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受助权问题其实就是政府如何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宪政问题,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之确立虽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须以宪政为前提和基础,以贫困大学生受助权为原点,实现制度建设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根本转型。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本文以社会主义宪政原理与教育资助政策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以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对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策文本上看,助学贷款行政立法呈现出一种“管理法”特征,不仅公民权利的实现以政府行政为根本前提,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行政权控制之下,而且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存在明显偏差。从政策实践上看,助学贷款管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对抗型”特征,包括行政与法的对抗、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对抗、行政主体间的对抗。其次,对国内有关助学贷款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晰了已有研究的整体进展。并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进行考察,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府际关系、府银关系、府校关系、校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必须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府校关系是需要保留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助学贷款校生关系则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法”是国内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公认的、面向民生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部门。然后,对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以及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作法理分析。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心理贫困,最重要的是权利贫困,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我国明确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贫困生的人权问题并非是受教育权的享有意义上的,而是受教育权的保障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之实现,需要以贫困生的受助权之实现为前提,要求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为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行使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助学贷款法在调整目的、手段、原则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行政法、民商法和经济法,应属社会法部门。再次,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了作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最重要参考源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美国法律意义上的学生资助制度始于冷战时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非完全基于受教育权之实现的考虑。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偏离了原定目标,脱离了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要。近二十年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下跌与再次上涨,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变迁,二是营利性高校违约率的起伏。但美国的营利性高校定位于终身教育体系,而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所覆盖的高校则是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奥巴马政府也因此再度将贷款权收归政府。总体来看,美国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等因素,是美国学生贷款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产阶级,且缺乏连贯性,并继而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前文已有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基础上,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首先明确了受教育权在我国所具有的独立的宪法权利地位,受教育权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紧密相连,是公民有效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次,明确宪政虽来源于西方,且在我国发展坎坷,但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公认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宪政的中国式内涵则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决定着国家的义务形式和法治建设路径。再次,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生受助权的保障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法理分析从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义务、贫困生受助权的救济途径两方面阐述了有关贫困生受助权保障的宪政安排问题。

肖俊杰[8](2011)在《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关于学费改革和大学生资助等政策体系也逐渐随之发展起来。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显然是目前主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但随着助学贷款规模的日渐扩大,贷款拖欠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从制度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美国的助学贷款体系发展时间最长,相关的研究最为充分,其相应的制度设计也最为完善。因此本文试图在全面梳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深入对其回收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进而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提供借鉴。本论文首先对两个核心概念即“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与“还款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指出“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范围,狭义的“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仅仅指助学贷款制度体系内部能够促进贷款顺利回收的相关制度。“还款能力”则包括客观还款能力与主观还款能力,客观还款能力受制于借款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和个人的基本消费水平如抚养人口数,主观还款能力就是一般研究者所说的还款意愿。随后论文全面梳理了美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指出其核心为联邦助学贷款制度并在一系列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出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变化和现状并进一步对拖欠原因做了探索性分析。在上述背景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即还款拖欠率主要跟学生的主观还款意愿、客观还款能力以及具体还款条款的设计等有关,而这三部分又分别跟学生的个人因素,学习和就业能力、助学贷款及回收保障等相关的制度因素以及整体经济社会状况有关。除此之外,影响学生收入的学习和就业支持制度也非常重要。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学生的还款能力。本论文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四条影响借款学生还款拖欠的基本途径:途径①: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还款拖欠。途径②: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主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途径③: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客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途径④:学习与就业支援制度→学习与就业能力→毕业后收入水平→客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论文还详细论述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以及各方面是如何分别通过每个途径充分发挥作用的。在上述理论框架分析和作用途径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成功发展的如下几个经验:1,在确立助学贷款有关制度时尽可能从降低还款拖欠的角度着眼。如尽可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制定方便还款者的一些具体规定或设置灵活的还款拖欠规定以及通过设置完善系统的还款减免制度等来降低还款拖欠率;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风险。如既强调建设完善的征信调查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担保以及信用惩罚和法律惩罚体系,也强调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只有这样综合手段的全面使用才能真正在实践操作上影响还款拖欠者的违约风险从而降低还款违约率;3,适应借款学生多元化的还款能力确立多样化的还款计划。即考虑根据学生客观还款能力的多样化特点建立多样化的灵活还款计划,如考虑建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还款计划。这方面世界各国目前成功推行的按收入比例还款、收入敏感还款和以收入为基础的还款等制度设计都可借鉴;4,完善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还款拖欠问题。如大力加强补偿教育制度、建设学习中心并进行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等来全面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完成程度;比如建立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教育等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客观还款能力等。只有学生的学习完成程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收入和客观还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贷款拖欠率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最后在深入分析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论文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可考虑的经验启示并结合具体实践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当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助学贷款发展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认真具体地分析各个政策和制度的适用性,但整体而言,美国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还是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简而言之,以有利于借款学生还款为宗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与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和健全担保制度等事先预防措施和加强行政法律强制回收的事后惩罚措施等两个方面为短期需要和能够实现的目标,建立与借款学生毕业后的个人收入相适应的灵活的还款和回收制度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建设的中期完善目标,建立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学业和就业质量的相关制度是长期目标。

吴悠[9](2011)在《助学贷款拖欠问题分析》文中认为进入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本文对助学贷款还款拖欠问题进行,通过调研确认了在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下还款拖欠问题的普遍存在。助学贷款还款拖欠不仅给商业银行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更妨碍了商业银行为其他需要贷款学生的工作。现实状况的存在必然有其内部的原因。本文在研究商业银行的运作基础上,以政府、商业银行、高校、学生完全了解对方的策略方式为前提,将分析限定在信息完全沟通的状态下,利用模型及案例对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拖欠这一特定环境进行信用分析。鉴于此,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研,通过经济学分析结合的方法,从助学贷款的局限性、制度环境等方面,在信用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银行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提出助学贷款信用分析的具体方法,进行应用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基于信用分析改善助学贷款拖欠问题的适应性和现实性。本文对基于助学贷款拖欠问题信用分的研究探讨,以理论为依据,以全面的助学贷款拖欠信用分析为基础,为商业银行构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模式,力求能够为商业银行提够一种稳定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理论性和操作性性结合的形式,以提高商业银行助学贷款还款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信用分析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助学贷款还款拖欠问题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的信用自觉性,讲信用的缺失抑制于萌芽中。

王丽杰[10](2011)在《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是美国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制之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机制。其资助机制的实施与发展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其成功的范式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概况,从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初步建立到其资助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法案的颁布为线索进行介绍;第二章笔者对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做了深层动因分析,美国联邦政府为什么会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其大学生资助机制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从文化、经济两个维度对其资助机制做深层动因分析;第三章重点介绍了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现状,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笔者以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例,从资助项目的资金来源、伯克利大学参与的联邦资助项目种类、资助项目运作机制以及伯克利大学资助项目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案四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第四章是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对我国的启示部分,这一章节是本论文的难点部分,这一章的写作要立足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历史的现实,以国际视野借鉴吸收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优点,从而探索出我国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发展逻辑,以及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如何发展与改革。

二、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主要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及用人单位的义务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
        2.1.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强制性变迁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过程
    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具体内容
        2.2.1 催收义务
        2.2.2 告知义务
        2.2.3 接受联系义务
        2.2.4 代偿义务
        2.2.5 曝光附带义务
第3章 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分析
    3.1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变迁的现象
        3.1.1 路径依赖
        3.1.2 连锁效应
        3.1.3 时滞
    3.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静态效率分析
        3.2.1 普适性分析
        3.2.2 制度设计合理性分析
        3.2.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
        3.2.4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促使制度履行完善程度分析
    3.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动态效率分析
        3.3.1 动态效率表现
        3.3.2 动态效率成因
第4章 部分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 用人单位在分期定额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1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2 韩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3 印度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 用人单位在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2.1 泰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2 匈牙利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3 南非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 用人单位在混合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2 英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3 澳大利亚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4 加纳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4 部分国家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经验
        4.4.1 用人单位义务的特点
        4.4.2 用人单位义务的启示
第5章 重构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5.1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的选择
        5.1.1 还款方式的优缺点
        5.1.2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
        5.1.3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选择的有关方案
        5.1.4 国家助学贷款应当选择的还款方式
    5.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选择
        5.2.1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
        5.2.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选择的有关方案
        5.2.3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方案的分析
        5.2.4 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方式
    5.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新设想
        5.3.1 承担代扣代缴义务
        5.3.2 不承担现有的五项义务
        5.3.3 承担出具证明义务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策建议
        6.2.2 建议实施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拖欠处理策略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助学贷款拖欠的状况及原因
二、美国各界应对措施
三、对我国的启示

(4)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范畴的界定
        1.3.1 国家助学金
        1.3.2 国家励志奖学金
        1.3.3 国家奖学金
        1.3.4 国家助学贷款
        1.3.5 资产证券化
        1.3.6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4.1 相关理论
        1.4.2 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及我国的实践
    2.1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
        2.1.1 基础资产的审核
        2.1.2 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结构设计
        2.1.3 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管理
        2.1.4 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增级
    2.2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规避
    2.3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助学贷款及资产证券化实践
    3.1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
    3.2 美国助学贷款及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3.2.1 美国助学贷款的历史
        3.2.2 美国助学贷款的主要类别
        3.2.3 美国助学贷款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3.2.4 美国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
    3.3 欧洲部分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3.4 亚太地区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第4章 中国助学贷款的发展及其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国家助学贷款的产生与发展变迁
        4.1.1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4.1.2 国家助学贷款的全面推广
        4.1.3 国家助学贷款初遇挫折
        4.1.4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创新
        4.1.5 国家助学贷款双轨制运行
    4.2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4.2.1 契合普通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教育改革
        4.2.2 有助于减轻国家财政和高校的负担
        4.2.3 有利于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4.2.4 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4.2.5 提高助学贷款发放银行放款积极性的需要
    4.3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利弊分析
        4.3.1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优势
        4.3.2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弊端
    4.4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4.4.1 国家助学贷款满足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
        4.4.2 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能够为贷款银行提供激励
第5章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构建
    5.1 有效的贷款回收管理体系: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持续运行的保障
    5.2 提升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5.3 发起人和投资人的行为约束
        5.3.1 发起人的需求与发行约束
        5.3.2 投资者类型及行为约束
    5.4 发行场所约束
    5.5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设计
        5.5.1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结构设计
        5.5.2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流程设计
第6章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
    6.1 定价方法介绍
    6.2 模型构建(CAPM)
        6.2.1 国家助学贷款现金流分析
        6.2.2 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定价模型研究
    6.3 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定价数据特征及关键变量估计
        6.3.1 统计性描述
        6.3.2 关键变量估计
    6.4 产品定价估计——以某省助学贷款数据为标的实证分析
第7章 稳定发展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对策与建议
    7.1 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
        7.1.1 制定并颁布将国家助学贷款纳入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的相关政策
        7.1.2 加快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7.1.3 建立健全与资产证券化配套的会计和税收制度
    7.2 规范助学贷款发放标准化管理
    7.3 理顺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
    7.4 完善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信用的模式和制度
        7.4.1 信用体系的建设: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
        7.4.2 信用增级评级体系的建设: 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手段
    7.5 完善我国高校贷款学生还款模式
        7.5.1 延长还款期限
        7.5.2 实施灵活的还款方式
    7.6 借鉴美国在风险防控方面的最新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三) 相关概念界定
        1. 学生资助
        2. 助学贷款
        3. 后金融危机时期
    (四)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历史研究法
        3. 因素分析法
        4. 比较研究法
二、 21 世纪前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体系分析
    (一) 联邦大学生资助的发展历程
        1. 《退伍军人权利法》——联邦大学生资助的里程碑
        2. 《国防教育法》——联邦大学生资助的真正开端
        3. 1965 年《高等教育法》——开创了联邦大学生资助新时代
        4. 《高等教育法》的多次修订——联邦大学生资助日益完善
        5. 《学生贷款改革法》、《减税法》、《1998 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克林顿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
    (二) 联邦大学生资助的主要类型
        1. 联邦助学贷款
        2. 联邦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计划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化
    (一) 后金融危机时期联邦大学生资助的困境与挑战
        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下联邦大学生资助的困境
        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下联邦大学生资助的挑战
    (二) 奥巴马政府的联邦大学生资助体系改革
        1.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America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ARRA)的颁布
        2. 《学生资助和财政责任法案》(Student Aid and Fiscal Responsibility of 2009,SAFRA)的颁布
        3. 税收抵免项目
        4. 《2013 两党助学贷款确定性法案》(Bipartisan Student Loan Certainty Act of 2013,BSLCA)
四、 奥巴马政府联邦大学生资助状况分析
    (一)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的现状
        1. 经济大环境不容乐观,联邦大学生资助发展受阻
        2. 高校学费持续增长,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度增加
        3. 联邦政府的权力重心上移影响高校的自治权
    (二) 联邦大学生资助的特点
        1. 多样化
        2. 贷款化
        3. 公平化
        4. 立法化
    (三) 奥巴马政府联邦大学生资助总体趋势
        1. 坚持学生资助不动摇
        2. 坚持制度创新和改革
    (四) 奥巴马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势
        1. 强大的国家财力,保证联邦资助的资金投入
        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障高校的调整优化
        3. 积极学习观和新型择业观,保证了联邦资助的运行
        4. 社会重视和信用体系,为联邦资助提供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5 章节安排及研究架构
        1.5.1 章节安排
        1.5.2 研究架构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构成及经济作用现状分析
    2.1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分析
        2.1.1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整体构成
        2.1.2 基于地区差异化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构成分析
    2.2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分析
        2.2.1 模型选择及数据说明
        2.2.2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效率分析
    2.3 高等教育投融资经济效应及溢出效益的差异化视角分析
        2.3.1 描述性分析
        2.3.2 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分析
        2.3.3 基于菲德模型的高等教育投资经济效应及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基于ICL高等教育融资创新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基于ICL高等教育融资创新实践国际经验
        3.1.1 成功实施基于ICL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实践
        3.1.2 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失败经验
    3.2 国外基于ICL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3.2.1 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3.2.2 失败案例给我国实践基于ICL高等教育融资创新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4.1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4.1.1 外部性理论与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
        4.1.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
        4.1.3 成本分担理论与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
    4.2 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现实条件
        4.2.1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条件要求
        4.2.2 我国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所具备的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的ICL选择
    5.1 ICL的理论分析与选择
        5.1.1 经典ICL的对比分析
        5.1.2 ICL选择的理论分析
    5.2 基于个人收益和高等教育贡献度测算的ICL最优选择
        5.2.1 各类ICL的数理模型
        5.2.2 个人禀赋与人力资本总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风险转移型ICL模式下个人禀赋对毕业生偿还概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2.4 ICL下及当前融资模式下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和教育贡献的估算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设计
    6.1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运行框架设计
        6.1.1 融资模式运行的基本思路
        6.1.2 ICL融资模式管理主体设置
        6.1.3 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运行框架
    6.2 我国高等教育贡献机制设计
        6.2.1 高等教育贡献计划的目标和参与要求
        6.2.2 高等教育贡献计划的内容设计
    6.3 ICL资金的证券化融资
        6.3.1 ICL债权证券化的关键环节
        6.3.2 ICL债权证券化融资结构及运作流程
    6.4 ICL学生贷款运行机制
        6.4.1 贷款发放机制设计
        6.4.2 贷款回收机制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7.1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下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
        7.1.1 基本假设
        7.1.2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关系
        7.1.3 高等教育贡献机制下学生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7.2 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下政府、学生、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模型
        7.2.1 风险转移型ICL中政府与学生的博弈模型
        7.2.2 HCC中投资者与学生的博弈模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支持我国推行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
    8.1 确保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
        8.1.1 建立有效的学生信息管理体系
        8.1.2 引导非正规约束促进融资效率改进
        8.1.3 推行市场导向的高等教育自主办学机制
    8.2 完善基于ICL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运行环境
        8.2.1 法律环境
        8.2.2 信用环境
        8.2.3 税收环境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制度实践背景
        (二) 理论研究背景
        (三) 研究领域的确定
    二、研究综述
        (一) 助学贷款主体关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
        (二) 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法学分析
        (三) 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模式的确立
        (二) 中心论点的确立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制定概貌
        (三) 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四) 我国助学贷款行政立法的“管理法”特征
    二、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践概貌
        (三) 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四) 我国助学贷款管理运作的“对抗型”特征
第二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宏观背景
    一、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一) 银行放贷的影响因素
        (二) 学生还贷的影响因素
    二、财政体制与府际关系
        (一) 财政体制改革
        (二)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府际关系
        (三) 公共财政体制与高等教育投入
    三、金融体制与府银关系
        (一) 金融体制改革
        (二) 银行体制改革下的府银关系
        (三) 政策性银行与助学贷款政策性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府、校、生三方关系
        (一)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府校关系
        (二)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与校生关系
    五、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确立与发展
        (一) 社会法的起源与国际发展概况
        (二) 社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 以贫困生受助权为中心的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一、“贫困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辨析
        (一) 以经济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 贫困生的弱势群体特征
    二、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贫困生权利
        (一) 公平、效率与倾斜保护
        (二) “管理法”与权利保护
    三、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一) 贫困生受助权的人权基础
        (二) 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四、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
        (一)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民法
        (二)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行政法
        (三)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经济法
        (四) 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本质
第四章 宪政视野下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
    一、中美助学贷款比较研究概况
        (一) 特点总结
        (二) 经验借鉴
    二、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的宪政视角
        (一) “分权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
        (二) “国家本位”下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
        (三) 家庭收入、贷款拖欠率与学生就学特征
        (四) 中产阶级、选票与联邦资助对象的偏离
        (五) 违约率大幅下降的背后
        (六) 贷款过度市场化的隐忧
第五章 宪政视野下的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一、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
        (一) 受教育权的独立宪法权利地位
        (二) 宪政的中国语境
        (三) 宪政的“中国式”内涵与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义务
        (四) 社会主义本质视阈下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反思与重构
    二、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宪政安排
        (一) 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方式
        (二) 助学贷款给付行政的启动
        (三) 助学贷款的启动与发放
附录一: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法规分类汇总(1999年-2011年)
附录二:助学贷款相关专着汇总(截止到2011年)
附录三: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样式)
参考文献
后记

(8)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ion
序论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三、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制度分析
    第一节 来自联邦政府的贷款资助在多元资助模式中占据核心地位
        一、美国大学生资助的多元资助模式
        二、联邦政府在大学生资助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三、联邦政府主要采取助学贷款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资助
    第二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联邦帕金斯助学贷款
        二、联邦家庭教育助学贷款项目
        三、威廉·福特联邦直接学生助学贷款项目
    第三节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简史及基本结构
        二、州与联邦政府的职责分工
第二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现状和历史研究
    第一节 助学贷款还款拖欠概念界定
        一、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相对性
        二、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操作性
    第二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现状
        一、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整体状况
        二、不同类型联邦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率
        三、不同高校类型大学生的拖欠情况
    第三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
        一、规模不断扩大的联邦助学贷款
        二、曲折变化的还款拖欠趋势
    第四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特征
        一、与商业贷款回收相比,存在较高的还款拖欠率
        二、完善的回收保障制度是降低还款拖欠的重要保障
        三、还款拖欠率的高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第三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现象的影响因素探索
    第一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中影响还款的主要因素
        一、借款学生个人因素
        二、相关制度的因素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还款能力大小是影响还款拖欠的最核心因素
        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直接影响助学贷款回收的有关制度
    第一节 本章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有利于减少还款拖欠的人性化制度规定
        一、为借款者还款方便的具体制度规定
        二、灵活的还款拖欠规定
    第三节 完善的还款减免制度
        一、公共服务助学贷款还款豁免制度
        二、教师还款豁免制度
        三、民间法律援助律师助学贷款还款豁免制度
第五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提高借款学生还款意愿的策略
    第一节 本章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征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完备的征信体系
        二、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
    第三节 担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担保制度是现代贷款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
        二、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的本质矛盾
        三、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的多样化担保形式
    第四节 惩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信用惩罚制度
        二、行政与法律惩罚制度
第六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建立在客观还款能力基础上的多样化还款计划
    第一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多样化的还款计划
        一、借款学生的客观还款能力的多样性
        二、建立多样化还款计划
    第三节 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还款计划
        一、按收入比例还款计划
        二、收入敏感还款计划
        三、以收入为基础的还款计划
    第四节 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还款计划的思想基础讨论
        一、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性质判断
第七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完善学习和就业支援制度的长期制度
    第一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美国高校中借款大学生困难的多重性
        二、美国高校中多重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节 学习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补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二、学习指导中心的建立与功能的发挥
        三、以教学与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
    第四节 就业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第八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完善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主要经验
        一、在确立助学贷款有关制度时尽可能从降低还款拖欠的角度着眼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风险
        三、适应借款学生多元化的还款能力确立多样化的还款计划
        四、完善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还款拖欠问题
    第二节 从美国经验观察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整体制度迅速发展
        二、回收中还款拖欠率一直居高不下
        三、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三节 美国制度特征对我国完善相关制度的启示
        一、今后制度完善的目标、内容与主体
        二、短期完善目标
        三、中期完善目标
        四、长期完善目标
        五、制度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主要网站
后记

(9)助学贷款拖欠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结构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研究的基本结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拖欠率控制理论概述
    2.1 公共政策视野中的国家助学贷款
        2.1.1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1.2 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共政策属性
    2.2 助学贷款的拖欠与信用
        2.2.1 拖欠、拖欠率与触发率
        2.2.2 信用的定义
        2.2.3 违约与信用风险
    2.3 信用风险控制
        2.3.1 客观信用风险控制理论
        2.3.2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简介
第3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实施情况
    3.1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
    3.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情况
        3.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探索阶段
        3.2.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启动阶段
        3.2.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广阶段
        3.2.4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停滞阶段
        3.2.5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改革阶段
    3.3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经过实施取得的成绩
    3.4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美国控制学生贷款违约的措施、成效及启示
    4.1 美国学生贷款政策及实施概况
    4.2 美国控制学生贷款违约的主要措施
    4.3 美国控制学生贷款违约取得的成效
    4.4 美国控制学生贷款违约的启示
第5章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控制的对策建议
    5.1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博弈分析
    5.2 国家助学贷款博弈分析的结论
        5.2.1 国家助学贷款博弈中的可置信威胁
        5.2.2 国家助学贷款博弈中可置信威胁的构成要件
    5.3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控制的对策建议:构建可置信威胁
        5.3.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威胁的构建
        5.3.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完全信息的构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重要概念及其界定
        (一) 家庭低收入大学生
        (二) 学生资助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概况
    一、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初步确立
    二、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章 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的动因分析
    一、文化原因
        (一) 宗教文化
        (二) 政治文化
        (三) 教育公平
    二、经济原因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成本分担理论
第三章 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现状
    一、伯克利大学资助项目的资金来源
    二、伯克利大学参与的联邦资助项目
        (一) 赠与性资助项目
        (二) 推迟性付费资助项目
    三、伯克利大学联邦资助项目运作机制
        (一) 申请程序
        (二) 偿还制度
    四、伯克利大学资助项目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 现存问题
        (二) 解决方案
第四章 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的特点及其评析
    二、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与改革
        (一) 提高我国政府对于助学金的责任认识
        (二) 改革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提高国家助学金的力度
        (三) 制定多样的贷款种类,细化贷款资助金额
        (四) 严格资助资格审核制度,资助信息公开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D]. 刘新林. 武汉大学, 2016(06)
  • [2]美国高校学生贷款政策研究及启示[J]. 农汉康,许院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3]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拖欠处理策略及其启示[J]. 许文杰,金天星,许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4]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与实践[D]. 左涛. 吉林大学, 2014(03)
  • [5]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 沈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6]基于ICL的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创新[D]. 刘国清. 中南大学, 2012(02)
  • [7]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D]. 赵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D]. 肖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9]助学贷款拖欠问题分析[D]. 吴悠.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7)
  • [10]美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资助机制研究[D]. 王丽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