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九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宇,呼婵娟,张俊红,王凤昌[1](2021)在《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表达变化,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42例EBV感染致IM患儿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2例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2组血常规、B淋巴细胞、NK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比例、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IgA、IgG、IgM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B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IgA、IgG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NK细胞、CD4+T淋巴细胞计数、IgM表达水平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IgA、IgG表达水平随之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免疫球蛋白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2](2021)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为本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1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3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白细胞、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不同年龄组患儿发热、皮疹、眼睑颜面浮肿、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肌酸激酶同工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患儿的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出现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与EB病毒抗体和DNA载量阳性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DNA载量阳性率比抗体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差异,EB病毒DAN载量比抗体、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高。
徐晓梅,高健,陈必全[3](2021)在《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7 d。比较2组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42/45)比80.0%(36/45)](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比值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D+8及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平衡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4](2021)在《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2019年10月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组,以年龄、性别配对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人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数量及EBV-DNA水平。结果病例组CD3+、CD8+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浓度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袁丽萍,王金坤,范晓晨[5](2021)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近年来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IM患儿1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按照<3岁、3~6岁、>6岁年龄分组,分析各年龄组IM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 193例患儿中,男100例(51.81%),女93例(48.19%);<3岁68例(35.23%),3~6岁81例(41.97%),>6岁44例(22.80%);2016年至2018年IM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分别为49例(25.39%)、62例(32.12%)、82例(42.49%);全年均有发生,以6~7月、11~12月各有一相对高峰;症状表现有发热156例(80.83%),淋巴结肿大160例(82.90%),咽峡炎124例(64.25%),脾大92例(47.67%),眼睑浮肿49例(25.39%)等;并发症以肝损伤[100例(51.81%)]和心肌损伤[59例(30.57%)]为主,此外,中性粒细胞减少43例(22.28%),腹盆腔积液19例(9.84%),肺炎6例(3.11%),血小板减少5例(2.59%),胆囊泥沙样改变、胆囊壁增厚/水肿5例(2.59%),心包积液2例(1.04%)。合并感染的病原体有:巨细胞病毒(CMV) 34例(17.62%)、肺炎支原体(MP) 40例(20.73%)、链球菌感染4例(2.07%);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为阳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患儿115例(59.59%)。结论 IM患儿以3~6岁儿童多见,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肝损害和心肌损害是IM常见并发症,CMV和MP是其常见合并感染的病原体,EB病毒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
鲍玉侠,毛国顺,朱影[6](2021)在《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35例EBV感染所致的IM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3岁),对3组儿童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5例IM儿童中,发病年龄以4~6岁多见,占发病总数的46.0%;男女性别之比为1.9∶1,男性发病多见;发病季节以春夏为发病高峰,冬季发病少。各年龄组儿童临床症状以发热、咽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为主,学龄期组脾脏肿大发生率、谷丙转氨酶升高率均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婴幼儿组皮疹、腹泻和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打鼾及张口呼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和学龄前期组腹痛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结论儿童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学龄前期儿童为高发人群,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儿童IM部分临床特征和年龄相关,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I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于提高儿童IM诊断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钟田花,罗有文,柴慧颖,穆小萍[7](2021)在《异型淋巴细胞与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E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IM的住院患儿40例为IM组,以40例EB病毒检测阴性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分析IM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按EBV-DNA载量的高低分为低病毒量组和高病毒量组,分析两组各参数水平的差异。结果 IM组淋巴细胞总数11.57(8.26,15.60)×109/L、淋巴细胞比值67.00%(63.60%,71.77%)、异型淋巴细胞比值15.00%(9.25%,22.7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82(1.65,4.15)×109/L、35.75%(24.05%,54.87%)和0%(0.0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505,P<0.01),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不相关(r=0.005、-0.130,P均>0.05);高病毒量组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显着高于低病毒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相关IM中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有助于儿童EB相关IM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8](2021)在《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男63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1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结果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组与3~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4.7%(36/38)、63.1%(24/38),均高于男性患儿73.0%(46/63)、34.9%(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为(7.23±3.89)d,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5.56±1.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伴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关,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加强其监护。
向峰[9](2021)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为该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65例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作为研究组(IM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百分比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儿童淋巴细胞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儿童相比,IM组儿童异形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显着增加,而CD4+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显着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形淋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与CD4+/CD8和NK细胞呈负相关;与T淋巴细胞总数、活化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与调节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石秋萍,杨阳,谷培云,王超,齐文杰,李培兰[10](2021)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九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九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IM诊断标准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常规指标、异型淋巴细胞指标比较 |
2.2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3 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EBV抗体和核酸检测 |
3 讨论 |
(3)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2.3 炎症因子水平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评价标准 |
1.3 IM诊断标准[11] |
1.4 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 |
2.2 临床症状 |
3 讨论 |
(5)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IM的诊断标准[5] |
1.3 研究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IM患儿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分析 |
2.2 IM患儿临床表现特点 |
2.3 IM患儿实验室检查 |
2.4 IM患儿并发症 |
2.5 IM患儿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
3 讨 论 |
(6)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1.1 性别分布 |
2.1.2 年龄分布 |
2.1.3 发病季节分布 |
2.2 临床特征分析 |
2.3 实验室指标分析 |
2.3.1 血常规检查 |
2.3.2 肝功能检查 |
2.3.3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2.3.4 EBV抗体和EBV DNA检测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7)异型淋巴细胞与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各参数的分布情况 |
2.2 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和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的相关分析 |
2.3 低病毒量组、高病毒量组各参数比较 |
3 讨论 |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异形淋巴细胞测定: |
1.2.2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IM组和对照组儿童异形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2 IM组患者异形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九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研究[J]. 刘晓宇,呼婵娟,张俊红,王凤昌. 传染病信息, 2021(06)
- [2]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J].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21(06)
- [3]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徐晓梅,高健,陈必全. 中国医药, 2021(12)
- [4]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J].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4)
- [5]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J]. 袁丽萍,王金坤,范晓晨.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8)
- [6]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 鲍玉侠,毛国顺,朱影. 传染病信息, 2021(04)
- [7]异型淋巴细胞与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相关分析[J]. 钟田花,罗有文,柴慧颖,穆小萍. 热带医学杂志, 2021(07)
- [8]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2)
-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J]. 向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8)
- [10]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J]. 石秋萍,杨阳,谷培云,王超,齐文杰,李培兰.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2)
标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 异型淋巴细胞论文; 淋巴细胞百分比论文; 传染病论文; 肝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