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电业江山如火山(论文文献综述)
吴家豪[1](2020)在《浙江影视基地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以电影工业为视角》文中提出本研究立足于电影工业,对浙江省内的影视基地进行深入了的研究,总结其在现实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影视基地工业化的转型升级策略。首先,本文研究对电影工业的概念进行系统性解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创新规模化”四大电影工业的特征,再对其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并建立起与影视基地的有机联系。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好莱坞影视基地和东方影都的电影工业进行解构,归纳了一些影视基地的电影工业转型经验。通过对省内的横店影视城、海宁影视基地、湖州影视城、南北湖影视基地进行的实地考察,剖析了基地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本研究电影工业的语境下,提出了统一生产标准,规范化影片准入准出;细分观众口味,推动影片类型化产出;以影片项目为中心,施行现代化管理;提高资金建设投入,实现硬件软件双创新四个举措,推动省内影视基地工业化转型,以期促进省内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
丛乐[2](2019)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B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在深刻地影响着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营销是企业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这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也为日化行业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营销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对原有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方式进行变革。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妆品行业的市场份额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逐年增加,市场总体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产品使用感受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表达感受信息的传播渠道,因此对于B公司社会化媒体下的营销策略研究,对企业未来品牌高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对未来其它本土化品牌的良性发展与壮大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开篇是对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B公司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再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的具体营销及品牌知名度等情况进行对比描述。通过对于宏观环境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到SWOT分析法中对于B公司在现阶段所处的行业环境下,营销活动存在的机会、威胁、优势及劣势的分析结论,将以上的分析结果与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用户行为消费模型SICAS模型的五个维度相结合,找出B公司现阶段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简述B公司未来展开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优化策略。通过对于B公司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的研究,对B公司创建国产化妆品高端品牌,锁定目标消费者,提升市场份额及品牌影响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和B公司一样的受国际品牌挤压的同类型国产品牌未来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展开,以及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制定与优化,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储一鸣[3](2018)在《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三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三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式>C式。在复句中“也”分为单用、配套复用和复合构式等情形,以单用为主,其优先序列为单用标复>复合标复>配套复用标复;在前后项成分配置上,“也”标前主要为四种性质成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副词。其中,代词为最常见类型,优先序列为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副词。“也”标后成分主要为四种形式:A式(“也”+动词性结构)、B式(“也”+形容词性结构)、C式(“也”+代词)、D式(“也”+名词短语)。其中,前三种是高频类型,优先序列A式>B式>C式>D式。前后项成分的配置受到语义、语用以及构式内部诸要素的制约;在句法的韵律上,“也”标本句有四种基本韵律形式A式(……,“也”[C3·B2](?)。)、B式(……,[B2·“也”B2B2](?)。)、C式(……,[C3·“也”B2](?),……)、D式(……,[A1“也”·B2](?),……);其优先序列可分解为,重音序列:居后>居前>句(也)中;句调序列:降调>平调>升调>曲折调;音步(韵律词)数分布序列:“也”标后>“也”标前等。在基本表意功能作用下,因语用的拓展,副词“也”引申出“表示次要位置的意义”。在话语中,表现为选择次要类同项、在主要话题之外选择次要话题、或者辅助主要关联标记建构临时框架参与语用表达等情形。引申的理据主要源于人们对虚设关系意义之间的相邻或相近关系的联想认知,语言的层次结构对语义层次结构的规约,以及语用优选对静态意义多样性的选择与处置等;副词“也”在“表示次要”的意义时,其句型倾向为复句,本句前一般都存在预设性前提,限定规约着本句的语义内涵,其内部关系分为因果、转折两大类,“也”在其中发挥辅助标记作用,主要有因果类的“因为p,也(原标’所以’)q”、“既然p,也(原标 ’那么’或’就’)q”、“如果(要是、要不是、假使、假如、倘若、设使、倘若)p,也(原标’那么’或’就’)q”、“只要p,也(原标’才’、’那么’、’就’)q”等;转折类的如“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虽然p,也(原标’而且’)q”、“无论p,也(原标’都’)q”等。在这些关系框架中,副词“也”处在后标位置,其句中功能或属性均为辅助。在语用上,副词“也”与各标记结合的固化度不完全相同,像“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等让步句中,固化度高,在心里认知上,普遍被语用者接受,在其他各类复句中,固化度偏低,往往是表达者语用需要临时替代的结果。语用中,副词“也”在“表示次要”时,常隐含“无可奈何”“勉强”“只好这样”之类的语义信息,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一)组成“也罢”“也好”“也行”类“也族”词,此时,副词“也”语素化,成为构词的辅助性语素;(二)构句和连句。构句多为单用,连句多为复合。构句时,一般要满足本句前拥有前提句的条件,前提句主要为整个句子的主要话题,是言语者表述时的第一选择,“也”字本句是次要话题、第二选择,“也”字本句在“前提句”的规约下,具有语义的顺延性或反转性。在具体语用中,前提句可以省略,但根据语境可以补出;连句时,副词“也”需要配合其他关系标志词,组构成临时框架,“也”在句中倾向于表连接关系,均处于后标位置,发挥辅助作用,具有完形、定位等功能。此外,在表示“位置次要意义”时,副词“也”还可以在语篇中发挥衔接、预设的作用。在衔接上,既可以呈上,也可以启下,或呈上启下并用。预设既可以语义预设,也可以语用预设,在言语表达上往往以显性触发语面貌出现。语气功能是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再次引申,主要有委婉和强调两种类型,其作用在于调整语句的情感度。委婉是在“选择次要位置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也是基本表意功能在语用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在具体话语中,可以完成传事、传问、传疑等语用任务,主要存在批评性委婉、提醒性委婉、祈使性委婉、征询性委婉、无奈性委婉等类型。其句法多以小句为主,常具有隐含性前提、省略话题信息等特征;当两个事物之间通常没有类同关系,而现在发现其存在类同关系时,常用“也”来强调这种类同关系的出现或存在,由此,副词“也”又引申出加强语气的功能,具有强调“出现了新的类同项”的意义。在句法上,多数情况是由副词“也”配合其他成分和结构共同完成,其强调语气体现出整个构式共同作用的特征,主要特殊句式有“连……也……”构式、任指句式、重动句式、数量+也构式等,副词“也”其间发挥拷贝、标记话题、焦点、导引评注等作用。此外,副词“也”在语用中,还可以“配套复用”,以“也P,也q”为典型结构,其中,“P”,“q”成分在语义特征上存在像似性和似矛盾性,其前成分具有类同化、对称化倾向,该格式可以表示同时存在,远时陈述,或表示让步语气,客观陈述,具备叙述、解释、描写、评价、列举等多种表达功能。在认知上,因“类同”的基本作用,副词“也”激活了的言语者比较的思维框架,存在单比、通比两种类型,语用句法的核心配置常为“也”+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其语义特征分别是“+单比、+类同”、“+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因果、转折、并列等框架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也”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也”侧重句外语境,言语交际力上后者强于前者;此时,副词“也”蕴含的主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字句蕴含主观化视角,即言说者与文本重合型视角、言说者与文本分裂型视角。(二)凸显情感,反映说话者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三)存在主观化量级,使其在共时平面还存在—条虚化链,即表类同→表关联→表语气→话题或焦点标记。因主观性的存在,使得副词“也”的语用张力加强,自由灵活的空间被扩大,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形式得以重新配置,语义内容得以重新调整,语用功能得以多层次发挥。
刘洪涛[4](2016)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充电算法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硬件技术的进步,WSN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基于WSN的应用也从美国军方领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环境监测、森林火灾预警、家庭应用自动化、身体健康监测甚至旱农作业等。然而,传感器节点的电量有限问题已经成为阻碍WSN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受节点体积的影响,采用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节点仅仅存储有极小容量的电池。此外,传感器网络通常由大规模数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往往随机散布在危险、恶劣甚至无人员到达过的原始环境中,一经部署便极难维护甚至不可维护。基于此限制,通过更换电池为传感器节点持续供能完全不现实,节点能限问题早已变成WSN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解决WSN节点的能量受限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能量管理方面,国内外研究人员致力于节点环境能量收集和节能这两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然而,节能仅仅可以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寿命,而能量采集由于技术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也是不稳定、不可靠的。近期在无线能量传输和可充电锂电池技术的突破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供能提供了可能:携带者高电量的移动车辆或机器人来充当移动充电器周期性的为传感器节点传输能量。本文首先从体系结构、特征等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做了简要的概述,然后详细的介绍了移动充电领域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能量收集技术以及无线充电技术等。通过引入能量上下限的概念,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充电问题问题转化为基于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多旅行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中各个传感器节点具有不同能量消耗率的前提下,基于传感器节点具有充电阈值上下限的事实,合理的为每个传感器节点定义需要充电的时间上限和下限,设计出最合理的路径规划算法,完成对传感器节点的充电。随后,本文定量分析了网络半径及所需的移动充电器数量与传感器节点的数量,移动充电器所携带的能量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近似算法。通过添加虚拟点的方式,将该多旅行商问题转化为单旅行商问题,通过近似算法构造出可行解;将所构造出的可行解使用2-opt的局部优化方法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考虑移动充电器之间的相互协作。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证明本文所提出移动充电算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王东林[5](2014)在《1979-2013:电视广告审美意识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广告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文化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描绘时代的画笔,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反映并推动着社会的变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电视广告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经历了从苏醒恢复到繁荣昌盛、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之路。本文试图描述中国30年间电视广告审美意识的演变,希望勾勒出其旧貌与新颜,并结合美学、心理学、广告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电视广告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回顾和反思大众消费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变化与发展。一个时代的电视广告创作有着迥异于其他时代的创意个性与美感表达,从电视广告审美意识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视—时代—社会—群体的审美记忆和创意水平,而这对提高我国电视广告的艺术实践水准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王琦[6](2014)在《中国A股市场泡沫研究 ——基于创业板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望中外股票市场漫长的发展史,似乎从来没有少过“资产泡沫”的身影。它带给过人们狂欢时的酣畅淋漓,也带给过人们盛宴散后的暗自神伤,甚至可以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股市泡沫也是一直为学者所热议的话题。2013年以来,在A股走出了长达六年的熊市之时,创业板却成了中国股市的一支独秀,年涨幅高达80%以上。这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不禁引发忧虑:创业板此轮的扶摇直上到底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崛起,还是只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幻化的泡沫?对此问题,业界不乏争论,学术界却尚未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探究深证创业板和各行业目前的泡沫存在情况,这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首先梳理泡沫问题国内外的理论发展情况;第二章分析历史上着名的泡沫案例,总结出股市泡沫的一般特征,并对文中使用各种概念做背景介绍:第三章解释本文所用模型的理论依据和模型推导;第四章进行股市泡沫的实证检验并结合市场信息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第五章总结上文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实证部分,本文使用动态自回归模型和对数周期幂律模型对创业板指数和深证各行业指数的泡沫存在性进行判定。动态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创业板指数2010年至2014年2月全部区间上没有检测出泡沫,但2013年至2014年2月间存在非理性泡沫。深证信息指数和深证电信指数得到的结论相似。对数周期幂律模型实证结果显示,2013年至2014年2月时间区间上,创业板指数和深证医药指数、深证信息指数、深证电信指数存在非理性泡沫。由此可以得到模型检验结果为创业板指数存在泡沫,且主要由信息电信板块贡献。进一步,将创业板与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环境进行比较,发现创业板泡沫目前还没有达到美国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鼎盛情况,可以说目前我国创业板泡沫正处于膨胀时期。通过本文对创业板指数泡沫情况的分析,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未来的投资方向。除了可以得到创业板的泡沫情况,本文中所用的判断泡沫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标的资产泡沫的判断,例如房地产价格泡沫;研究泡沫的走势和前景的对比法,也可以用于中国的其他证券市场。
万小罗[7](2012)在《现代汉语物体名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名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了物体名词的构造类型、成词规律和物体名词的整合以及语序先后等问题。物体名词成词的功用在于命名,而命名是满足于人类精确认知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物体的命名不是随机的、任意的,也不是习惯的、约定的。它是人类早期认知世界的反映。物体名词的成词存在着一个选择机制,而正是借助于选择机制,物体名词的表达才能够精确区分同类中类似的事物。物体名词成词需要物体本身的百科知识的帮助。选择机制就是在物体的百科知识中选取具有最能凸显物体特征的语素,构成物体名词。选择机制的存在不仅构造了汉语中最基本的名词结构——双音节名词,而且还为物体名词的丰富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形式。而形成物体名词的选择机制来源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即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邻、接触与相似的关系上,早期的世界就是以这些最基本的方式呈现在人类面前,而这也正是人类造词的最基本的根据。物体名词的成词过程并不是两个基本单位的两两相加,它要求人们以整合的态度去看待物体名词的成词。整合机制不仅使得物体名词的成词严密、精确、精简,更使得物体名词在成词方面可以大批的存在,使无限的物体得以用有限的词语来表达、指称。物体名词的形成不仅有选择上的根据,还有语序先后的考虑。语序先后反映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规律的基本顺序。物体名词的成词不仅普遍的体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而且还广泛的存在于方言、外语、新词、以及专业性词汇当中。物体名词是名词范畴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物体名词的成词构造与规律出发,可以发现其他类的名词也可以从物体名词的构造与成词中受到启发。从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略微可以窥见一斑。
刘耀龙[8](2011)在《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文中提出人类已经从无数次灾害中吸取教训,从中认识到灾害风险管理,预防与控制是应对灾害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认识到加强灾害风险研究,提高风险管理与预警能力,对于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各级政府减灾决策能力,减轻灾害事件带来的不利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多级行政区划对于灾害风险的意义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区域防灾减灾资源,构建灾害风险管控技术体系,促进降险文化体系的形成,把政府、企业、社区以及个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应对灾害风险。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编号:407305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编号:40571006)和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编号2010035)的资助下,系统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多次深入实证研究区(温州市)组织和参与典型台风灾害情景和灾情损失调研;针对台风暴雨-洪涝灾害系统,开展大尺度-温州市、中尺度-平阳县和小尺度-水头镇三级尺度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构建多尺度自然灾害风险表达范式和方法体系,编绘温州市多级行政区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谱,提出不同区域应对灾害风险的关键措施,拟为温州地区降险减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探讨了灾害风险表征因素的构成和内在关系。灾害风险表征因素包括空间范围、未来时间跨度、灾害损失强度和灾害发生概率。空间范围包括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是风险的空间情景;未来时间跨度和灾害发生概率是风险的时间情景;灾害损失强度是风险的灾害情景。只有在特定情景组合条件下,灾害风险才有表征的价值,没有情景界定的灾害风险是缺乏针对性的宏观、全灾风险,也缺乏区域风险管理的实际意义。自然灾害风险情景分析的总体思路为: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承灾体脆弱性分析、灾害损失分析和灾害风险分级与区划。(2)系统梳理了灾害风险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问题。灾害风险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风险因子存在着显着的空间尺度效应。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灾害风险效应表现在数据精度、风险表征、风险分级和风险地图等方面。灾害风险尺度耦合包括空间降尺度和空间升尺度两个方面。灾害风险的空间尺度包括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三种类型,其中,大尺度又可以分为全球级、大洲级、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中尺度则主要指区县级;小尺度包括乡镇级、街道级、社区级等。本研究针对次国家区域开展相对的大、中、小尺度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3)完成了次国家区域大空间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地市级大尺度实证区为浙江省温州市,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因子包括危险性、脆弱性和灾害损失;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取决于潜在极大损失和灾强发生概率判别矩阵的组合状况。100年一遇台风暴雨平均过程降雨量为500mm,洪涝淹没水深为0.5m;主要承灾体灾害损失程度为50%,平均极大损失值达200万元/km2。大尺度灾害风险评价把握“量级不错、分布合理、等值划分”原则,评价结果用于辨明区域灾害风险特征,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4)完成了次国家区域中空间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区县级中尺度实证区为温州市平阳县,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因子包括危险性、脆弱性和灾害损失;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取决于潜在极大损失和灾强发生概率函数。100年-遇台风暴雨情景平均过程降雨量为520mm,平均洪涝淹没水深为4.0mm,农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灾损率均在90%-100%之间,林业用地灾损率为70%-80%;平均极大损失集中在100万元/km2-300万元/km2之间。中尺度灾害风险评价把握“区域差异,概率因素,不等值划分”原则,评价结果供区域防洪工程建设和设施布局参考。(5)完成了次国家区域小空间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乡镇级小尺度实证区为平阳县水头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因子包括危险性、脆弱性和灾害损失;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取决于主成份因子的强度特征。超50年一遇台风暴雨-洪涝情景平均淹没水深为2.0-2.5m,房屋财产平均灾损率20%,商业资产平均灾损率30%;潜在极大损失集中在4千-1万元/户之间。小尺度灾害风险评价把握“区域特征、案例积累、长期记录”原则,评价结果为区域暂时性灾害移民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6)建立了次国家区域多尺度区域灾害风险应对方案体系。大尺度区域灾害风险应对措施是建立灾害风险预警机制,中尺度区域风险应对措施是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小尺度区域风险应对措施是开展暂时性灾害移民活动。完善多级行政单元灾害风险图谱与应急预案体系是加强灾害预防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如下:(1)理论分析方面,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理解,系统梳理和界定了灾害、风险、情景、尺度等相关概念,提出灾害风险的情景组合条件,重点探讨不同空间尺度条件下灾害情景类型、情景风险表达和风险尺度效应。(2)实证研究方面,基于大量野外第一手调研信息和室内计算机分析处理工作,完成次国家区域三级空间尺度区域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情景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针对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地型城市——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和水头镇三级空间尺度,估算不同重现期条件下洪涝灾害潜在极大损失值,确定高风险区域分布状况。(3)结果应用方面,基于多空间尺度灾害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不同区域应对灾害风险的针对性方案。大尺度区域为《温州市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预警信号和应对指南》,中尺度区域为《平阳县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固堤降险设计方案》,小尺度区域为《水头镇50年一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临时性移民方案》。
郑慧[9](2010)在《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 ——以温州商会为例》文中指出商会研究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和现代市场组织制度建设与完善意义重大,但由于商会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学文献中无论是契约理论还是集体选择理论,均未把商会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商会研究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意欲运用俱乐部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把商会作为供给俱乐部产品的共同利益性组织、从企业与商会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回答商会的经济学性质是什么?本文认为商会具有俱乐部和利益集团双重属性:作为俱乐部,商会有最优规模和边界、企业对商会进行“用脚投票”;作为利益集团,商会代表谁的利益、以及集体行动的绩效讨论。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对象主要是基于中国温州地区自发衍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商会。商会的俱乐部性质,是从商会内部组织的角度进行的经济学分析。企业和企业家通过消费商会的俱乐部产品来规避风险、解决组织松弛和增进效用,企业对俱乐部产品的需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加,需求相对最强烈的是中等规模企业。商会成员数影响其最优规模,商会规模的扩大将导致拥塞。企业对商会的进入、忠诚、呼吁和退出分析,揭示了商会组织绩效不断增进的重要性:企业进入商会只需很小的成本,企业家对商会的忠诚度取决于随着商会组织绩效的提高企业家的效用可以增进多少;当商会组织绩效下降时,企业不是马上退出商会,而是进行呼吁;呼吁机制是商会主要的避免组织绩效衰退机制,但商会组织替代性的存在使退出机制也能起到阻止组织衰退的功能。商会的利益集团性质,则是商会在集体行动中显现的经济学性质。商会利益集团的形成,取决于集体行动的预期收益会大于预期成本,也受产业兴衰和政府干预的影响。本文还讨论了成员异质性的商会中企业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少数人一致同意和价格跟随是商会形成“同一个声音”的最主要方式;而双寡头竞争可能会发生非合作博弈导致非效率。商会集体活动的绩效是商会运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为组织本身的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果两方面。最后,本文还对影响温州商会组织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会的组织绩效与全职的工作人员数、离职率、商会总收入等因素有相关性,尤其是“会长为商会工作的时间”与商会的组织绩效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张海燕[10](2010)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些年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环境教育日益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开展学校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的实行为学校环境教育创造了新的思路。本课题在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研究如何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并实施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获得环保的知识,提高环保的意识,提升环保的能力,并且这些内容的获得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相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开发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相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通过课程的参与,增强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和教育实践研究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环境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内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为开发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在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首先通过课程开发前的调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通过研究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的年级、开发的内容;编制了三、六、八三个年级校本课程的教材,分别是三年级的《环境启蒙》、六年级的《环境科学》和八年级的《环境问题与法规》;确定了教与学的方法;制定了课程的评价体系。经过一个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得出如下结论: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九年一贯制的环境教育让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学习环境知识,使学生环境保护的素养随年级的增长而递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在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学习,加强合作,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完善评价方式,使评价多元化;更好地运用环境教育的资源。
二、家电业江山如火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电业江山如火山(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影视基地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以电影工业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影工业 |
1.2.2 电影工业的特征 |
1.2.3 影视基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影视基地和电影工业相关研究 |
2.1 影视基地的相关研究 |
2.2 电影工业的特征研究 |
2.2.1 生产标准化 |
2.2.2 作品类型化 |
2.2.3 管理现代化 |
2.2.4 创新集聚化 |
2.3 影视基地和电影工业的联系 |
3 好莱坞和东方影都影视基地的电影工业分析 |
3.1 好莱坞影视基地的电影工业分析 |
3.1.1 好莱坞影视基地的基本介绍 |
3.1.2 好莱坞影视基地电影工业分析 |
3.1.3 好莱坞影视基地电影工业的启示 |
3.2 东方影都影视基地的电影工业分析 |
3.2.1 东方影都的基本介绍 |
3.2.2 东方影都电影工业分析 |
3.2.3 东方影都电影工业的启示 |
4 从电影工业角度看浙江省影视基地现存的问题 |
4.1 生产方面 |
4.1.1 半工业化式运作,生产效率差质量低 |
4.1.2 各剧组各自为营,尚无统一生产标准 |
4.2 作品方面 |
4.2.1 内容准入门槛低,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
4.2.2 目标市场笼统化,尚未实行影片分类 |
4.3 管理方面 |
4.3.1 管理模式较落后,导演中心制度盛行 |
4.3.2 组织架构不完善,缺乏专业评估人员 |
4.4 创新方面 |
4.4.1 基础设施不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匮乏 |
4.4.2 影片制作能力弱,扶持政策奏效甚微 |
5.浙江省影视基地的工业化转型策略 |
5.1 确立统一生产标准,规范化影片准入准出 |
5.2 细分市场观众偏好,推动影片类型化产出 |
5.3 以影片项目为中心,施行现代化基地管理 |
5.4 提高基地建设投入,打造硬件软件双创新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社会化媒体营销理论 |
2.2 网络口碑营销理论 |
2.3 SICAS模型 |
2.4 价值共创理论 |
3 B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B公司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因素 |
3.2.2 经济环境因素 |
3.2.3 社会环境因素 |
3.2.4 科技环境因素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欧美化妆品 |
3.3.2 日韩化妆品 |
3.3.3 同质国产化妆品 |
3.4 B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4 B公司社会化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品牌与用户感知问题 |
4.2 产生兴趣并形成互动问题 |
4.3 建立联系并交互沟通问题 |
4.4 购买渠道问题 |
4.5 体验与分享问题 |
5 B公司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
5.1 洞察用户需求 |
5.1.1 创建信息管理系统 |
5.1.2 加强网络直复营销 |
5.1.3 挖掘消费者真实需求 |
5.2 增强消费者兴趣 |
5.2.1 建立互动创意机制 |
5.2.2 制定奖励规则 |
5.2.3 加深平台节日推广 |
5.2.4 提升短视频虚拟触觉 |
5.2.5 选取粉丝进行企业考察 |
5.3 加强联系与沟通 |
5.3.1 增加客服人员 |
5.3.2 定期推送信息 |
5.3.3 提升整合营销效果 |
5.3.4 品牌与消费者价值共创 |
5.4 拓宽和加深购买渠道 |
5.4.1 精准把握微博营销 |
5.4.2 加强与生活方式平台合作 |
5.4.3 抓住直播平台契机 |
5.5 提升用户体验与分享 |
5.5.1 实时分析消费者信息 |
5.5.2 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 |
5.5.3 进行产品追踪实验 |
5.5.4 驱动用户分享感受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回顾 |
四、研究视角与框架 |
五、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副词“也”的出现及其基本表意功能的来源 |
第一节 副词“也”的出现与语用占位 |
一、副词“也”的出现 |
二、语用占位 |
第二节 基本表意功能的形成 |
一、频现判断语境:吸收语境义特征 |
二、游离句中:获得状位的句法特征 |
三、“类同”义的获得 |
四、动因说明 |
小结 |
第二章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早期案例中表意功能考察 |
一、早期案例:基本表意功能的确立 |
二、基本表意功能的早期形式表现 |
第二节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时代流变 |
一、表意功能的语用起步期 |
二、表意功能的语用分化期 |
三、表意功能的语用拓展期 |
小结 |
第三章 副词“也”的基本表意功能的现时状态 |
第一节 “类同”义的下位类型 |
第二节 “类同”作用中的“也”字句位分布 |
一、小句中句位分布 |
二、复句中句位分布 |
三、小句与复句分布和值比 |
第三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项成分的配置 |
一、“也”前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
二、“也”后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
三、“也”前后项形式配置的制约条件和限制 |
第四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成分的韵律模式 |
一、韵律词、重音与停顿 |
二、“也”标句的轻重音、停顿与语调 |
三、韵律倾向统计数据与优先序列 |
第五节 “类同”义的价值 |
一、引申价值 |
二、预设价值 |
小结 |
第四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引申:表示次要 |
第一节 引申的理据 |
一、联想思维的存在 |
二、语义层级的制约 |
三、优选的配置 |
第二节 “表示次要”的句法类型 |
一、因果型 |
二、转折型 |
第三节 “表示次要”的语用功用 |
一、“表示次要”下的组词功能 |
二、“表示次要”下的句、篇功能 |
小结 |
第五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再引申:表语气 |
第一节 从“次要”到“委婉” |
一、“委婉”功能的来源和类型 |
二、“委婉”功能的句法 |
第二节 从“无类同”到“强调类同 |
一、“强调”功能的来源与类型 |
二、“强调”功能的句法 |
小结 |
第六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配套复用 |
第一节 配套复用的句法 |
一、配套复用的句法表现形式 |
二、配套复用的结构成分 |
第二节 配套复用的条件 |
一、语义条件 |
二、语用条件 |
第三节 配套复用的功能 |
一、形式上的整齐规整作用 |
二、语义上的并类列举作用 |
三、语篇上的衔接作用 |
小结 |
第七章 与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相关的认知问题 |
第一节 副词“也”的比较问题 |
一、“比较”是“类同”的前提和基础 |
二、汉语表达“类同”的方式 |
三、副词“也”诱发的比较类型 |
四、单比与通比结构的核心组配与语义特征 |
五、单比、通比句模与规约 |
六、单比、通比“也”的语用差 |
第二节 副词“也”的主观性 |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 |
二、副词“也”的主观量级 |
三、主观性对句法限制的消解 |
第三节 副词“也”的推理模型 |
一、推理:从语用到经验 |
二、副词“也”常见的推理模型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刊发的文章和主持的课题: |
致谢 |
(4)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充电算法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工作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充电领域相关技术 |
3.1 节能技术 |
3.1.1 数据处理节能技术 |
3.1.2 数据传输节能技术 |
3.2 能量收集技术 |
3.3 无线充电技术 |
3.3.1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 |
3.3.2 无线充电技术标准 |
3.4 移动充电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间窗限制的移动充电算法 |
4.1 研究内容 |
4.1.1 移动充电模型研究 |
4.1.2 移动充电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4.1.3 移动充电算法评价体系研究 |
4.2 移动充电模型 |
4.2.1 网络模型和充电模型 |
4.2.2 移动充电算法新的评价指标 |
4.3 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
4.3.1 时间窗的计算 |
4.3.2 所需移动充电器的数量 |
4.3.3 传感器网络所在区域的半径 |
4.4 移动充电路径规划算法 |
4.4.1 算法的基本规则 |
4.4.2 局部优化 |
4.4.3 移动充电器间的协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1 ChaHingrCluster?η)(g算法简介 |
5.1.1 移动充电模型 |
5.1.2 算法思想 |
5.2 仿真性能指标介绍 |
5.3 仿真场景设计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TEC性能分析 |
5.4.2 EUE性能分析 |
5.4.3 所需移动充电器数量M比较 |
5.4.4 充电节点比率FNR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1979-2013:电视广告审美意识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四、研究现状 |
(一) 相关专着 |
(二) 相关论文 |
第一章 电视广告审美意识概述 |
第一节 电视广告审美意识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电视广告审美意识的特征分析 |
一、功利性 |
二、运动性 |
第二章 当代审美思潮与电视广告的发展 |
第一节 80年代美学复苏与电视广告破冰 |
一、80年代“美学热” |
二、电视广告初创 |
第二节 90年代审美世俗化与电视广告猛进 |
一、“美学热”退烧与审美的世俗转向 |
二、电视广告兴盛 |
第三节 新世纪审美泛化与电视广告变革 |
一、审美泛化概述 |
二、电视广告转型 |
第三章 电视广告创作的审美特征演变 |
第一节 从自觉到自信的美学创意 |
第二节 从形式美到内容美的制作倾向 |
一、电视广告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
二、从形式美转向内容美 |
第三节 从单一到多元的审美风格 |
一、80年代:简单与重复 |
二、90年代:华丽与夸张 |
三、新世纪:让流行成为时尚 |
第四章 电视广告中人物形象的审美流变 |
第一节 男性形象刻板印象的模糊化 |
一、社会角色的转变 |
二、家庭角色的变迁 |
三、性格角色的改变 |
第二节 女性荧幕形象的巨变 |
一、“贤妻良母”是最初的印象 |
二、“职业白领”形象的树立 |
三、迎面吹来“清新”之风 |
四、柳腰款摆的“妖艳女郎” |
五、“阿尼姆斯”来了 |
第五章 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历史性转化 |
第一节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沟通的审美态度转变 |
一、“刺激——反应”审美模式的形成 |
二、审美态度的转变 |
第二节 由近及远的审美心理距离变化 |
一、审美心理距离概述 |
二、以功利为尺度的审美距离判断 |
第三节 由知觉感受到情感认同的审美心理过程流变 |
一、“知觉”与“情感” |
二、超越审美知觉的情感审美阶段 |
第六章 电视广告的审美里程碑 |
第一节 电视广告审美的时代印象 |
一、80年代新奇广告:燕舞牌收音机 |
二、90年代情感广告:南方黑芝麻糊 |
三、新世纪个性广告:凡客诚品 |
第二节 电视广告审美的时代先锋 |
一、“白马”当先:创意就是要“好看” |
二、怪杰“李蔚然”:让广告像电影一样精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A股市场泡沫研究 ——基于创业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4 文章结构与创新 |
第2章 基本知识 |
2.1 历史泡沫事件分析 |
2.2 基本知识 |
2.2.1 泡沫的数学定义 |
2.2.2 理性泡沫 |
2.2.3 非理性泡沫 |
2.2.4 泡沫周期 |
2.2.5 创业板与创业板指数 |
第3章 泡沫检验模型 |
3.1 动态自回归模型 |
3.2 LPPL模型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 |
4.2 统计检验 |
4.3 动态回归模型泡沫检验 |
4.3.1 实证步骤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LPPL模型的泡沫检验 |
4.4.1 实证步骤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5 创业板泡沫与美国互联网泡沫对比 |
4.6 中国股市泡沫成因分析 |
4.6.1 市场参与者行为因素 |
4.6.2 市场制度因素 |
4.6.3 国家政策因素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现代汉语物体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研究对象界定 |
0.2 研究任务 |
0.3 研究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0.5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
0.6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0.7 文章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物体名词的复合、构成及类型 |
1.1 复合词的产生 |
1.2 物体名词的构成和类型 |
1.2.1 物体名词语素词性的确定 |
1.2.2 物体名词的构成 |
1.2.3 物体名词的类型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物体名词的语义构成及成词机制 |
2.1 物体名词的语义构成 |
2.1.1 “N本居右”格式的语义选择 |
2.1.2 “N本居左”格式的语义选择 |
2.1.3 不含“N”的格式的语义选择 |
2.2 意义支点与物体名词 |
2.2.1 意义支点与语素义的联系与区别 |
2.2.2 意义支点的选择 |
2.2.3 意义支点与物体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体名词的整合与应用 |
3.1 物体名词的整合机制 |
3.2 物体名词的意义网络——以“水”为例 |
3.3 物体名词的语序 |
3.3.1 “NN”物体名词的语序 |
3.3.2 “NV”偏正结构的语序 |
3.3.3 主谓型物体名词的语序 |
3.3.4 其它类物体名词的语序 |
3.4 物体名词意义构建的普适性 |
3.4.1 新词的生成 |
3.4.2 方言中的物体名词 |
3.4.3 同物异名的物体名词 |
3.4.4 不能成为物体名词的结构 |
3.4.5 多音节物体名词的成词 |
3.5 物体名词存疑的问题 |
3.5.1 某些引人误会的物体名词 |
3.5.2 物体名词里的泛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与关键问题 |
第二章 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基本思路 |
2.1 灾害风险与风险情景 |
2.2 灾害风险评估总体思路 |
2.3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
2.4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
第三章 灾害风险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问题 |
3.1 空间尺度划分标准 |
3.2 灾害风险尺度类型 |
3.3 灾害风险尺度效应 |
3.4 灾害风险尺度耦合 |
第四章 大尺度自然灾害风险情景分析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台风暴雨-洪涝灾害系统 |
4.3 台风暴雨-洪涝危险性分析 |
4.4 洪涝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
4.5 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
4.6 洪涝灾害情景风险评价 |
4.7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中尺度自然灾害风险情景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台风暴雨-洪涝危险性分析 |
5.3 洪涝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
5.4 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
5.5 洪涝灾害风险分级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小尺度自然灾害风险情景分析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莫拉克"台风暴雨-内涝灾情调查 |
6.3 "莫拉克"灾害风险分析 |
6.4 "莫拉克"灾害情景风险评价 |
6.5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应用 |
7.1 大尺度区域风险预警 |
7.2 中尺度区域堤防加固 |
7.3 小尺度区域灾害移民 |
7.4 多尺度区域风险图谱 |
7.5 多尺度区域应急预案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9)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 ——以温州商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商会的概念界定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商会研究的相关评述 |
2.1 基础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1 俱乐部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2 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3 私人秩序的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
2.1.4 威廉姆森的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
2.2 商会研究综述 |
2.2.1 商会性质的研究 |
2.2.2 商会集体行动功能的研究 |
2.2.3 商会内部组织机制的研究 |
2.2.4 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
2.2.5 中国商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3 温州的商会——研究的背景与对象 |
3.1 温州商会兴起的制度背景 |
3.1.1 温州市场组织制度的自增强演进 |
3.1.2 温州市场组织制度的锁定与新一轮创新 |
3.1.3 温州商会的兴起 |
3.2 商会的经济学假定——基于温州商会 |
3.2.1 商会兴起于企业对俱乐部产品的需要 |
3.2.2 商会具有私人志愿契约特性 |
3.3 温州商会的集体选择行为 |
3.3.1 竞争中的合作 |
3.3.2 行业治理 |
3.3.3 抵御外来危机 |
3.4 温州的商会与其他商会的比较 |
3.4.1 与历史上的商会比较 |
3.4.2 与上海商会的比较 |
3.4.3 借鉴发达国家的商会发展 |
4 商会的俱乐部性质 |
4.1 俱乐部产品与企业的需求 |
4.1.1 俱乐部产品 |
4.1.2 商会视角的企业 |
4.1.3 企业家的效用与需求 |
4.1.4 不同规模企业对商会俱乐部产品供给的偏好 |
4.2 商会规模与拥塞 |
4.2.1 布坎南的俱乐部规模理论 |
4.2.2 商会的最优规模 |
4.2.3 经济风险的影响 |
4.2.4 商会的拥塞 |
4.3 商会活动的边界 |
4.3.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4.3.2 私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排序选择 |
5 "用脚投票"——商会俱乐部的进入与退出 |
5.1 企业家的忠诚 |
5.2 企业的退出机制 |
5.3 企业的呼吁机制 |
6 商会的利益集团性质 |
6.1 商会利益集团的形成 |
6.1.1 产业兴衰 |
6.1.2 政府干预 |
6.2 "谁的声音"与"搭便车" |
6.2.1 成员异质性的商会 |
6.2.2 "谁的声音" |
6.2.3 双寡头竞争的非合作博弈 |
6.2.4 "搭便车" |
7 商会的集体行动与绩效 |
7.1 商会集体行动的对象 |
7.2 商会集体行动绩效的评估 |
7.3 温州商会组织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07年"温州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状况(商会卷)"调查问卷 |
附录2:2007年"温州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状况(企业卷)"部分统计表 |
附录3:2008年乐清工商联(总商会)"如何发挥会员企业在总商会中的作用"调研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4:2009年"温州商会(行业协会)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 |
(10)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色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一、校本课程概述 |
(一) 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二)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沿革与发展趋势 |
(三)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
(五)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
二、环境教育概述 |
(一) 国外环境教育发展轨迹 |
(二) 国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
(三) 对环境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认识 |
第三章 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 |
一、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前期调查 |
二、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 |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
(二) 课程内容的建设 |
(三)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二) 课程的组织管理形式 |
(三) 教与学的方法 |
(四) 教学案例 |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 |
(一) 对学生环境保护素养的评价 |
(二) 对课程的评价 |
第四章 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三、建议 |
附录 |
附录一 “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前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环境保护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校本课程教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家电业江山如火山(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影视基地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以电影工业为视角[D]. 吴家豪.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B公司为例[D]. 丛乐. 河南大学, 2019(01)
- [3]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D].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充电算法研究与设计[D]. 刘洪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5]1979-2013:电视广告审美意识嬗变[D]. 王东林. 黑龙江大学, 2014(08)
- [6]中国A股市场泡沫研究 ——基于创业板的实证分析[D]. 王琦. 复旦大学, 2014(03)
- [7]现代汉语物体名词研究[D]. 万小罗.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D]. 刘耀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 ——以温州商会为例[D]. 郑慧. 浙江大学, 2010(08)
- [10]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通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张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