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梅[1](2021)在《基于“5E”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大气压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准确的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并能将其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某些物理概念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且很少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和应用科学概念,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出现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5E教学模式,它通过引入、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利用5E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对大气压强进行教学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研究其概念建构和应用的效果。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查阅关于5E教学模式和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对初中物理教学可借鉴的方面,论证5E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学生学情的分析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目前大气压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对于大气压强的概念没有进行具体的解释;(2)对于大气压强的测量,多数教师为探究而探究,并不注重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只是为了那么一个框架;(3)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大气压强相关实验的改进上,而不是进一步解决学生的错误认知;(4)关于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设计教学。再次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运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于实验班中,而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在教学实践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验证学生对5E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且运用SPSS软件处理实验班和对照班检测试卷所得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验证基于5E教学模式的大气压强教学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发现,5E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和教师在大气压强学习和教学时面临的相关问题,如帮助学生较好运用大气压强相关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现象;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5E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
尤洪浩[2](2021)在《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筱夏[3](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李月梅[4](2021)在《“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依托建构主义和问题教学理论,通过“问题—活动—提升—运用”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核心素养的一种更加成熟的问题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探究“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主要研究如何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问题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主问题引领式教学”等相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为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第二,整合问题教学、建构主义、核心素养教育三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实施路径、评价以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制定了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方案。第三,分析了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的特点,依据“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制定了概念、规律、实验三个高中物理课型的教学流程;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高中物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课题,编写了教学设计,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评价。本研究的结论:综合教学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学设计案例的量化评价分析,以及评价者和笔者对各个教学设计做出的质性评价分析表明,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其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王延松[5](2021)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逐渐凸显,于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便成为了物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BOPPPS教学模式由于其自身的连贯性和参与式环节的突出被广大一线教育者运用于不同领域的教学。本文调查了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现状,并以所在实习学校的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将BOPPPS教学模式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检验了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整理和分析了有关BOPPPS教学模式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明确本论题的研究背景。与此同时,提出BOPPPS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并论述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然后在进一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BOPPPS教学模式、课堂参与、物理课堂参与度进行概念界定并对BOPPPS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进一步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托。第二部分:首先,为了解高中学生物理课堂参与现状,编写了关于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和回收,进行了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及调查结果分析,同时进行了对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工作。结果表明,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物理课堂参与现状都不容乐观,深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足、物理学科的难度较大、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极其迫切。其次,将BOPPPS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为提高物理课堂参与度使用BOPPPS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最后,讨论了有关BOPPPS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策略。第三部分:论述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选取依据,分析了第一次月考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作为两个班级的前测结果,结果表明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均衡,问卷调查结果无显着差异。以此为基础,为了论证使用BOPPPS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作用,对实验班采取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取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第四部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两班无论是在学习成绩还是问卷调查均出现显着差异,实验班学生的物理课堂参与度得到显着提升。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量以及学生动手实验时间进行记录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以上行为出现明显提升,而对照班基本保持不变。说明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总之,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BOPPPS教学模式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期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理论参考。
李红[6](2021)在《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科技、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笔者长期进行初二初三的循环教学,发现学生在对物理新鲜好奇之后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枯燥,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害怕上物理课,成绩也不理想。究其原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仍然实行“以教为中心”,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遏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活动教学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行动研究,以期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持久、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本论文中笔者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进行了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应用杨莉娟教授提出的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苏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适合运用活动教学的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运用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并对应用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2、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活动教学的这三种典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应用。3、并不是课堂活动进行的越多越好,要注意恰当的选择、组织活动,注意活动的可控性、层次性、有效性。4、需要采取适当的活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学生当小老师的活动环节、建立新的提问策略、搭建QQ问题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多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等教学策略。5、为了顺利实施活动教学,需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把控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杨迪[7](2021)在《“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人才,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开始实行了“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现在已经实施了三年,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中“三环”即课堂教学分为学、讲、练三个环节;“六步”包含导入定标、活动探究、汇报交流、精讲拓展、知识梳理、达标检测这六个步骤。“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从导入定标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探究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精讲拓展使学生进入深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知识梳理环节整合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最后利用达标检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查缺补漏,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对“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查阅之后,详细地总结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基本组成,并制定出教学设计和配套导学案作为实践的准备。以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对学校八、九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对学习物理兴趣程度、上课听讲情况、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看法以及对知识掌握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实践前与实践后得到的数据,来进行对比得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听讲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的改变。笔者利用对比实验法,通过对18-19学年与19-20学年学生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来对比学生针对不同类型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利用对比实验法,对比学生在18-20年来八、九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市25所学校的排名情况,来全面观测学生的进步情况。最后将班级里的学生依据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选取部分同学借助访谈法与他们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应用“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真实感受。通过各项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实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些方面都有所提高,说明该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闫淑佳[8](2021)在《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肯定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育发展以及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国内外教育专家也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并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于是相继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展开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一个“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把教师从讲台上“拉下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变多了,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愉悦的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本文首先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然后对支架式教学涉及到的五个环节进行详尽论述,并以“自由落体运动”和“牛顿第二定律”为例,来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采用文献法对支架式教学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再利用与不同年级、不同教龄的物理教师交流谈话,掌握当前一线教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并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现状,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为其他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思路。
韩曙宇[9](2021)在《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出现了许多将网络智能技术和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都发生了变化,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O2O”教学模式(Online to Offline)诞生了,该模型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教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将着重研究“O2O”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中,推进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本文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并总结“O2O”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确定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综述部分,对“O2O”教学模式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简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掌握式学习理论,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O2O”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在实施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别从教师综合能力、学生基本能力和教学软硬件设备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五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O2O”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楞次定律》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为例,展示了概念课、规律课和实验课三个不同类型的物理教学设计。第七部分为结论,总结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结论,并反思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对该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在未来实践过程中的期望。
刘勋[10](2021)在《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成为了时代的新浪潮,这对国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的变了,手段也需要改变,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过于窄化、矮化;唯分是图、高分低能、有分无德的问题已经是众人皆知,为打破这一现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传承“做中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认知,去解决面对的问题,进而激发出新思想与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论文将项目式学习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融合,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并以岳阳市某中学两个班级共81名初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组:项目式学习教学,对照组:一般教学法),在教学前后分别在两组测试科学学习态度问卷、物理学业成就测试问卷,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教学反思,最终总结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成果与实施建议。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分如下: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文献调研,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发展脉络,界定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完成了文献综述。调查了中学物理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的态度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读和梳理以及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融入中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总结出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操作流程、项目式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设计策略以及实施流程,设计了科学学习态度问卷与物理学业成就问卷进行教学的评价,为本文的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关于项目式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现状”的调查问卷,选择了“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三个合适的项目主题进行教学实践,以某中学两个班级共81名初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组:项目式学习教学,对照组:一般教学法),在教学前后分别在两组测试科学学习态度问卷、物理学业成就测试问卷,来对比接受项目式学习教学与一般教学法后,学生在物理学业成就和科学学习态度方面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第四部分:总结并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分析教学的优劣,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在科学教学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成果以及实施建议。结果表明,在科学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组在科学学习态度问卷中表现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比一般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初三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在物理学业成就方面,实验组在该量表的各维度与对照组后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教学模式之下,项目式教学对初三学生物理学业成就促进作用更加显着。
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5E”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大气压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5E教学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5E教学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和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教学模式 |
2.2.2 5E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
2.2.3 5E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的价值 |
2.2.4 5E教学模式的意义 |
2.2.5 教学设计 |
2.2.6 教学设计的依据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发展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开展教学设计前的分析与研究 |
3.1 教学活动对象的分析 |
3.1.1 初二学生的思维介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中间段 |
3.1.2 初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要求 |
3.1.3 初二学生对大气压强相关知识的分析 |
3.2 对教材的分析 |
3.2.1 新课导入的对比分析 |
3.2.2 学生科学探究对比分析 |
3.2.3 视野拓展对比分析 |
3.2.4 课后练习对比分析 |
第4章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实践 |
4.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
4.1.2 实验班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
4.1.3 对照班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
4.2 教学实践研究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对象 |
4.2.3 第1 课时的实施思路及要点 |
4.2.4 第1 课时的课堂实录及评析 |
4.2.5 第1 课时的实施效果 |
4.2.6 第2 课时的实施思路及要点 |
4.2.7 第2 课时的课堂实录及评析 |
4.2.8 第2 课时的实施效果 |
4.3 教学后的结果和分析 |
4.3.1 教学后学生测试成绩结果与分析 |
4.3.2 教学后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气压强检测试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 |
致谢 |
(3)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能学习 |
三 “P+R+2S”教学模式 |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
一 流程图 |
二 流程说明 |
第五节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的“学”——“P+S” |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
三 学生的“再学”——“R+S” |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
第六节 教学后记 |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 |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4)“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问题与主问题 |
二、 “问题引领式”教学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体系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问题教学理论 |
三、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
第三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以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作为主问题 |
二、主张教师在后的课堂教学 |
三、将生成和再创造作为学习发生的标志 |
第四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究 |
一、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线 |
三、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五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
第三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问题情境性和导学原则 |
二、学习深度性原则 |
三、教学有效性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流程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第三节 主问题的设计 |
一、主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
(一)主问题应具有主导性 |
(二)主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
(三)主问题应具有整体性 |
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
(二)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
(三)依据学生实际设计主问题 |
(四)依据原始物理问题设计主问题 |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
二、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 |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
(二)评价工具及分析 |
(三)评价者 |
第四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第一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概念教学流程 |
二、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二节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规律教学流程 |
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课堂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
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实验教学流程 |
二、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五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不能止步 |
二、“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TDES评价指标及详细说明 |
附录B CTDES评分细则举例 |
附录C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D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E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F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OPPPS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学生课堂参与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课堂行为观察法 |
1.4.5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课堂参与 |
2.2 物理课堂参与度 |
2.3 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内涵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3章 高中学生物理课堂参与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问卷编制与修订 |
3.1.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1.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1.6 调查结果分析 |
3.2 访谈 |
3.2.1 访谈实录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BOPPPS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应用分析 |
4.1 BOPPPS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 |
4.2 BOPPPS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
4.3 BOPPPS教学模式提高物理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 |
4.3.1 B(Bridge-in)引入策略 |
4.3.2 O(Objective)目标策略 |
4.3.3 P(Pre-assessment)前测策略 |
4.3.4 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策略 |
4.3.5 P(Post-assessment)后测策略 |
4.3.6 S(Summary)总结策略 |
第5章 BOPPPS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探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过程 |
5.3.1 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量表结果分析 |
5.3.3 学生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
5.3.4 实验案例设计与实施 |
5.3.5 访谈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课堂行为观察量表 |
致谢 |
(6)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培养科学素养人的需要 |
1.1.2 物理课堂教学现实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 |
1.4.2 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
1.4.3 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活动教学 |
2.1.2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 |
2.1.3 行动研究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实践观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 |
3.1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依据 |
3.1.1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
3.1.2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3.1.3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
3.2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明确化原则 |
3.2.3 发展性原则 |
3.2.4 多样化原则 |
3.2.5 反馈补偿原则 |
3.3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案例 |
3.3.1 “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下的《压强》教学设计 |
3.3.2 “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下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3.3.3 “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 |
第4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计划与设计 |
4.1.2 行动与观察 |
4.1.3 反思与再设计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与设计 |
4.2.2 行动与观察 |
4.2.3 总结与反思 |
4.3 实践效果 |
4.3.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
4.3.2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物理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自主检测 |
致谢 |
(7)“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
1.1.2 时代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
1.1.3 物理学科的特征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
2.1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3章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组成 |
3.1 三环 |
3.1.1 学 |
3.1.1.1 学什么 |
3.1.1.2 怎么学 |
3.1.2 讲 |
3.1.2.1 谁来讲 |
3.1.2.2 怎么讲 |
3.1.3 练 |
3.1.3.1 练什么 |
3.1.3.2 怎么练 |
3.2 六步 |
3.2.1 导入定标 |
3.2.1.1 复习导入 |
3.2.1.2 魔术导入 |
3.2.1.3 实验导入 |
3.2.2 活动探究 |
3.2.2.1 希沃白板与物理课堂教学融合:实时投屏向学生展示实验现象 |
3.2.2.2 NB 仿真实验室环境下的物理教学:实现学生触手可及完成实验 |
3.2.3 汇报交流 |
3.2.4 精讲拓展 |
3.2.5 知识梳理 |
3.2.6 达标检测 |
第4章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实践准备 |
4.1 备课准备 |
4.1.1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4.1.2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
4.2 实践前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4.2.1 实践前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
4.2.1.1 调查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程度 |
4.2.1.2 调查学生上课听讲情况 |
4.2.1.3 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看法 |
4.2.1.4 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
4.2.2 实践前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第5章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
5.1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实践 |
5.1.1 实践目的 |
5.1.2 实践对象及步骤 |
5.2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
5.2.1 实践后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
5.2.1.1 调查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程度 |
5.2.1.2 调查学生上课听讲情况 |
5.2.1.3 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看法 |
5.2.1.4 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
5.2.2 学生试卷分析对比情况 |
5.2.2.1 试卷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
5.2.2.2 学生试题分析 |
5.2.3 学生成绩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
5.2.4 学生的访谈记录及其分析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学生问卷调查(前测) |
附录 2 学生问卷调查(后测)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致谢 |
(8)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一)支架概念界定 |
(二)支架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一、搭建支架 |
二、进入情境 |
三、独立探索 |
四、协作学习 |
五、效果评价 |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应性的研究 |
(一)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
(二)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 |
(三)支架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
(四)支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一)教师访谈调查实施 |
(二)教师访谈内容整理 |
(三)调查结论 |
(四)支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三、支架式教学对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调查研究 |
(一)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五章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中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 |
(一)选定课题 |
(二)实施对象 |
(三)实施时间 |
(四)学前调查 |
(五)教学设计思路 |
(六)物理核心素养 |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
(八)教学过程 |
(九)案例评价 |
二、教学案例二“牛顿第二定律” |
(一)选定课题 |
(二)实施对象 |
(三)实施时间 |
(四)学前调查 |
(五)教学设计思路 |
(六)物理核心素养 |
(七)教学重难点 |
(八)教学过程 |
(九)案例评价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当前教育模式普遍不满意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三)支架式教学创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
(四)当前的课堂适宜采取支架式教学模式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在理论方面 |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 |
(三)在样本数量和层次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支架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内容 |
(五)研究的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综合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二、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掌握式学习理论 |
三、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
(二)推进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
(三)适应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求 |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需求 |
(五)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需求 |
四、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条件 |
(一)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
1.完善的知识体系 |
2.基本信息技术能力 |
3.良好的师德修养 |
(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
1.基本操作和使用的能力 |
2.信息检索的能力 |
3.信息加工和提炼的能力 |
4.客观评价的能力 |
(三)必备的教学软硬件条件 |
1.扩大物理资料库,建立共享体系 |
2.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交互 |
3.开发虚拟实验室,营造物理环境 |
4.智能监督系统,追踪反馈学习情况 |
5.智能习题推送,课后强化学习 |
五、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教学平台结构设计 |
1.教师端 |
2.学生端 |
3.后台数据库 |
(二)课前教学环节 |
1.课前线上预习,师生资源交互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三)课中教学环节 |
1.课中线下教学,师生合作探究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四)课后教学环节 |
1.课后线下复习,师生强化拓展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五)小结 |
六、高中物理教学“O2O”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一)概念课——《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二)规律课——《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三)实验课——《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
1.研究过程 |
2.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
1.项目 |
2.项目式学习 |
(二)国内外研究概括 |
1.国外研究概括 |
2.国内研究概括 |
(三)项目式学习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
1.项目式学习的构成要素 |
2.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
(四)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结果 |
(一)项目式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现状的调查问卷 |
(二)科学学习态度问卷 |
(三)物理学业成就问卷 |
(四)正式测试的研究流程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
(一)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设计策略 |
1.确定合适的项目 |
2.制定合理的项目学习目标 |
3.设计层次清晰的项目问题 |
4.设计多元化的覆盖全程教学评价 |
(二)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实施流程 |
第五章 基于物理课堂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案例 |
项目一:电磁铁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项目二:电动机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项目三:磁生电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
(一)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 |
2.实验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3.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测差异分析 |
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后测差异分析 |
6.项目式学习对于初三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综合分析讨论 |
(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业成就的影响分析 |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 |
2.实验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3.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测差异分析 |
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后测差异分析 |
6.项目式学习对于初三学生物理学业成就综合分析讨论 |
(三)研究初步结论与教学建议 |
1.研究初步结论 |
2.教学建议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5E”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大气压强为例[D]. 张艳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尤洪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4]“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月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D]. 王延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7]“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D]. 杨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闫淑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韩曙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10]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 刘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