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红[1](2021)在《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绒山羊是我国特色优势品种,所产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具有出口定价权的畜产品。内蒙古绒山羊因产绒量高、绒毛品质优良和遗传性能稳定而享誉世界。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完成的不同山羊品种基因组、转录组数据筛选功能位点,研发出首张适用于国内地方山羊品种芯片,结合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构建了高质量参考群体,基于该芯片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内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大数据基因组选择研究,对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初步解析,确定了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选择最佳方法。本研究充分利用我国绒山羊种质资源优势,从基因组角度研究和挖掘一批与羊绒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基因资源,为今后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质高产新品系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课题组近30年测定积累的616 113条内蒙古绒山羊系谱和生产性能记录数据,通过ASREML软件,对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群、测定年份和个体年龄对各性状均有显着影响,可作为固定效应纳入模型。产绒量、绒细、毛长的遗传力分别是0.24、0.27、0.32,均属于中等遗传力(0.20-0.40),体重和绒长属于低遗传力(0.12和0.14)。产绒量、体重、绒长、绒细、毛长之间的遗传相关在-0.32~0.40之间,表型相关在-0.02~0.20之间;发现各性状加性方差较前人研究减小,说明选育后的性状遗传变异减小,有利于选育目标性状的基因型得到有效选择和纯合性状表型更加整齐。2.利用36个典型的中国地方品种(372个个体)和49个国外品种(226个个体)的山羊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同时最大化兼容Illumina山羊52K SNP芯片位点,添加课题组多年来积累的重要功能位点数据,累计约4 500万个MAF大于0.2的SNPs,采用条件性的多目标局域性优化算法,通过对SNPs严格筛选,最终保留67 088 SNPs位点,集成一款全新的山羊70K SNP芯片(GGP_Goat_70K);基于山羊70K SNP芯片,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测试,所有个体均成功分型,平均call rate98.8%。说明利用该芯片可以实现山羊的基因分型,同时获得了1 920个个体的基因型数据,可用于后续的GWAS和基因组选择研究。3.基于获得的1 920个个体的基因型数据,对内蒙古绒山羊的绒长、绒细和产绒量三个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首先对绒长、绒细和产绒量进行数据整理,检测表型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对内蒙古绒山羊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群体分层现象;然后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GWAS分析,通过分位数-分位数(Quantile-Quantile,Q-Q)图判断期望值和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在基因组水平获得了4个显着SNPs,扩大100 kb后经注释发现GALNTL5、CCDC171、STUM、CMAS、FGF12、POLN、TACC3、PRLR、EVPL、COL3A1和SOX5为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可以用于后续深入研究。4.基于70K SNP芯片在国内开展了绒山羊基因组选择研究,使用GBLUP和SSGBLUP方法估计了内蒙古绒山羊绒长、绒细、产绒量、体重和毛长5个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组育种值,同时与研究一使用的ABLUP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并用5次重复的5倍交叉验证来评价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GBLUP和SSGBLUP法估计产绒量的遗传力为0.26和0.28;体重的遗传力为0.17和0.14;绒长的遗传力均为0.09;绒细的遗传力均为0.30;毛长的遗传力为0.31和0.32。(2)SSGBLUP对5个性状评估准确性在45%-82%之间,与ABLUP相比提高19%-25%;(3)SSGBLUP相比于GBLUP和ABLUP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和无偏性,SSGBLUP是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选择的最佳方法;(4)通过实施基因组选择可以使内蒙古绒山羊育种世代间隔从4.5年缩短至2年。
付雪峰[2](2021)在《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数据筛选西藏绒山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调控因子》文中研究指明西藏绒山羊是我国着名的绒用山羊品种,其羊绒纤维直径在国内绒山羊品种中较细,属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天然动物纤维,但近几年随着国内畜牧业饲养方式的转变和羊肉价格的冲击基层育种工作出现了懈怠现象,致使羊绒纤维直径有变粗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羊绒品质,给农牧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目前对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研究较少,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开展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从遗传学的角度究竟是哪些因子对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形成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呢?鉴于此,本研究以不同羊绒纤维直径的西藏绒山羊为实验材料,运用RNA-seq、Label-free、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开展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研究,筛选调控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关键调控因子,为阐明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细绒型新品系的培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1.基于DE lncRNA和DE mRNA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转录因子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4只细绒组(F)和4只粗绒组(C)西藏绒山羊肩胛部皮肤组织进行分析,共检测到470个lncRNAs和29119个mRNAs。筛选到80个DE lncRNAs和384个DE mRNAs。对DE lncRNAs预测靶基因进行GO、KEGG及lncRNA-靶基因互作网络分析,发现lncRNA ENSCHIT00000009853和MSTRG.16794.17的8个预测靶基因与羊绒纤维直径相关。对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FOSB、CXCL10、COL4A3BP、CXCL9、FOS、KRT85、KRT33A、CXCL11、NOTCH2、NOTCH3等参与皮肤和毛囊的分化和发育过程。对DEGs构建互作网络发现PMSD3、PMSD11、PMSD14、SRC处于核心节点。随机挑选6个DE lncRNAs和6个DE mRNAs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数据趋势一致,说明lncRNA和mRNA测序结果可信。2.基于DE miRNA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转录因子利用转录组技术对4只F组和4只C组西藏绒山羊皮肤组织进行miRNA测序分析,共检测到545个miRNAs,其中包括426个已知miRNA和119个未知miRNA。对筛选到的12个DE miRNAs预测靶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靶基因显着富集到多细胞生物发育、动物器官发育、轴突发育等生物学过程(p<0.05)。KEGG分析显示靶基因显着富集到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毛囊发育相关信号通路(p<0.05)。通过构建DE miRNA预测靶基因-KEGG网络发现,8个DE miRNAs的11个预测靶基因注释到NOTCH、MAPK、PI3K-Akt、WNT、TGF-β等5个与皮肤形成、毛囊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上。随机挑选5个miRNAs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数据趋势一致,说明miRNA测序结果可信。3.基于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蛋白利用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对3只F组和3只C组西藏绒山羊皮肤组织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4327个唯一肽段和7162种蛋白。鉴定到29个DEPs中包括20个已知蛋白,9个未知蛋白,相对于C组,5个蛋白在F组表达上调,24个表达下调。对DEPs进行GO分析发现DEPs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酒精代谢过程、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GO条目中;KEGG分析发现DEPs主要富集溶酶体、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粘附斑信号通路中。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GC、VTN、APOH和CPB2等4个蛋白处于互作网络核心节点,推测这4个蛋白对羊绒纤维直径性状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随机挑选3个DEPs通过蛋白质印迹技术进行蛋白表达量验证,结果VTN、GLB1和AEBP1在C组皮肤组织中表达量高于F组,与Label-free数据趋势一致,说明蛋白组测序数据可靠。4.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与chi-mi R-105a功能验证基于lncRNA-DEG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lncRNA MSTRG.17532.2与NOTCH2和NOTCH3基因表达水平高度相关。基于LncRNA-DEG-miRNA互作网络分析,发现2个DE lncRNAs、4个DE miRNAs和11个DEGs被构建在网络中;其中chi-mi R-105a与预测靶基因ETV6和PIP5K1B为负调控关系;chimi R-767与lncRNA ENSCHIT00000009853存在共同靶基因SELE。基于DEGDEP互作网络分析,发现13个DEPs和49个DEGs被构建在网络中,15个DEGs与DEPs存在直接互作关系,其中CALD1、GLB1和IMPA1蛋白有较多直接互作基因,推测这3个蛋白在互作网络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过表达和干扰的方法,发现在绒山羊毛乳头细胞中chi-mi R-105a能够负调控预测靶基因ETV6的表达,说明chi-mi R-105a可能是转录因子ETV6基因潜在的对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总之,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到14个候选基因(FOSB、CXCL10、COL4A3BP、CXCL9、FOS、KRT85、KRT33A、CXCL11、NOTCH2、NOTCH3、PMSD3、PMSD11、PMSD14、SRC)、4个重要的非编码RNAs(lncRNA ENSCHIT00000009853、MSTRG.16794.17、MSTRG.17532.2、chi-mi R-105a)和7个关键蛋白(GC、VTN、APOH、CPB2、CALD1、GLB1、IMPA1)与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的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在绒山羊毛乳头细胞上验证发现chi-mi R-105a可以负调控预测靶基因ETV6的表达,推测chi-mi R-105a可作为转录因子ETV6基因潜在的调控因子。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阐明西藏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性状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也为西藏绒山羊细绒型新品系的培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重要的调控因子。
赵孟丽[3](2021)在《绒山羊皮肤组织转录组分析及KRTAP基因对绒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山羊绒是高档纺织原料,为了挖掘影响产绒量和绒品质的基因,探索山羊绒的生长发育机制,本研究选取子午岭黑山羊(低产绒量)和辽宁绒山羊(高产绒量)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等方法,探究了绒山羊皮肤组织的表达谱特征,并分析了3个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keratin association protein genes,KRTAPs)对羊绒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样转录组分析筛选,共得到66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40个在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中表达量上调,328个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中与绒纤维性能存在关联的KRTAPs基因及KRTAP-like基因表达量均下调。GO和KEGG富集发现,差异上调基因主要出现在胞外基质中,与免疫、细胞迁移及细胞因子受体间相互作用和造血相关。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出现在色素颗粒及中间丝细胞骨架中,与酶活性及黑色素代谢相关。(2)采用PCR-SSCP技术在375只子午岭黑山羊中研究差异表达基因KRTAP15-1序列变异对羊绒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该基因中检测到6个变异体(分别命名为CAPHI-KRTAP15-1*A-CAPHI-KRTAP15-1*F)和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其中5个SNPs是非同义突变,导致了对应氨基酸的变化。关联分析发现,KRTAP15-1基因的变异影响羊绒的平均纤维直径,变异体A的存在与平均纤维直径的减少相关,且这种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变异体C被发现与平均纤维直径的增加相关,但其影响是隐性的。在育种工作中,若增加变异体A而减少变异体C的含量,可降低绒纤维的直径。(3)在鉴定山羊KRTAP27-1基因的基础上,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该基因的序列变异,发现3个序列变异体(分别命名为CAPHI-KRTAP27-1*ACAPHI-KRTAP27-1*C)。这些序列与人类KRTAP27-1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该基因编码序列中共检测到2个SNPs,其中1个是非同义SNP(c.413C/T;p.Ala138Val),即引起了对应氨基酸种类的改变;另一个是同义SNP(c.495C/T)。相关性分析发现变异体B的存在会造成羊绒纤维直径变粗,基因型AB和BB的平均纤维直径高于AA基因型山羊,但AB和BB基因型的平均纤维直径无差异。这表明在育种工作中,减少变异体B在山羊群体中的含量,可降低羊绒纤维的直径。(4)在鉴定山羊基因组中KRTAP1-2基因的基础上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在该基因中发现了6个序列变异(分别命名为CAPHI-KRTAP1-2*ACAPHI-KRTAP1-2*F)。这些序列与绵羊KRTAP1-2序列同源性最高。在该基因编码序列中发现一个60-bp的缺失和一个15-bp的插入,还发现了5个SNPs,其中包括2个非同义SNPs。山羊KRTAP1-2基因在子午岭黑山羊皮肤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辽宁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量(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山羊KRTAP1-2的变异与羊绒纤维重量有关,与纤维直径和长度无关。当变异体B存在时可显着降低羊绒纤维的重量,在育种中,减少变异体B在山羊群体中的含量,可提高羊绒纤维的产量。综上可见,本研究获得了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筛选了与绒品质密切相关候选基因KRTAP15-1,分析发现该基因核苷酸的变异对绒纤维直径产生影响。而新鉴定的山羊KRTAP27-1基因和KRTAP1-2基因也可作为改良绒纤维直径和重量的标记基因。
张小伟,王浩,何军敏,关鸣轩,徐新明,石刚,田月珍,付雪峰,哈尼克孜·吐拉甫,黄锡霞,田可川[4](2021)在《影响多胎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非遗传因素对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本文对新疆科创畜牧繁育中心2009—2017年的鉴定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鉴定年份、年龄及性别3个非遗传因素对多胎细毛羊头部评分、体型评分、密度评分、细度评分、匀度评分、弯曲度评分、油汗评分、总评分8个主观鉴定性状和羊毛长度、剪毛后体重、剪毛量3个客观测定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鉴定年份对各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性别对密度评分、毛长度、匀度评分、油汗评分、总评分、剪毛后体重、剪毛量均有极显着影响,对头部评分、体型评分、细度评分、弯曲评分的影响均不显着。年龄对细度评分有极显着影响,对头部评分、剪毛量有显着影响,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均不显着。
李晓凯[5](2020)在《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性状变异及其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绒山羊是我国着名的绒、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山羊品种,经过30多年的系统选育工作,其不仅以绒毛品质优良闻名于世界,而且产绒量在所有绒山羊品种中亦具有明显优势。随着选育目标转变和市场需求变化,优质绒毛纤维生产是目前绒山羊育种的主要目标,在保持产绒量的同时如何降低绒纤维细度性状是今后分子生物学和数量遗传育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生产实践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绒山羊群体中毛被类型存在遗传多样性,统计学和遗传参数估计表明,粗毛纤维性状与绒毛品质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长毛型在各绒毛经济性状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关于毛被类型的性状变异的调控机制和遗传机理尚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绒山羊的遗传改良进展。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为从多组学的角度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2018-2019年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原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4-5月份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记录为基础,通过毛被类型的详细表型观测描述、系谱记录信息、绒毛纤维的实验室测量、全基因组DNA重测序以及皮肤毛囊周期转录组测序等数据的综合挖掘分析,揭示毛被类型表型特征、遗传方式、遗传基础及表达调控的差异,为今后的绒山羊分子育种和间接选育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不同毛被类型表型观察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长毛型的主要特征为全身粗毛被毛长且光亮,在群体各年龄段的比例中占有优势,约57.90%~78.70%;短毛型的主要特征为全身被毛粗短或仅四肢或背部粗毛较长,无光泽,在群体各年龄段占21.30%~42.12%。根据系谱和毛被类型数据进行遗传方式分析,推测毛被类型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其中长毛型显性性状。长毛型绒山羊在抓绒后体重、绒细和产绒量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可以作为今后品种选育提高的候选个体或亚群。2.全基因组重测序遗传变异检测共发现13,259,614个SNPs和2,646,292个InDels,基因组区域注释发现分别有0.60%的SNPs和0.16%的InDels属于外显子突变;其中含有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的基因分别为10,479和1,343个。基于全基因组SNP位点的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0.15筛选,发现了 80,625个SNP和4,953个基因。GO功能分析注释发现富集细胞部分、核部分、线粒体包膜、线粒体膜、裂解酶活性、水解酶活性、刺激反应、细胞交流等生物学功能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262个信号通路,其中钙信号通路、赖氨酸降解、Notch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与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相关信号通路中显着富集。3.利用FST和θπ相结合的滑动窗口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共筛选到1,227个基因,包括长毛型特有的558个候选基因、短毛型特有的686个候选基因和长毛型与短毛型共有的17个受选择基因。其中ADA、ARID1B、UNC5C和ZEB1等已知与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相关,遗传突变会引起毛发的异常。长毛型个体中的PKIG、CDX1、GCC2、PPP1 CB、LIMS1、HDAC9、GFRA1、PDGFRB、Myo10、LATS2、PROM1、FGF16、TP73等13个基因和短毛型个体中LRPAP1、TRPV4、NELFA、CPLX1、DGKQ、NFKB1、EDA、CXCR3、FGF10、FGF13、FGFBP1、LTBP1、MBTPS2、PPP1CB、SHOC2、SOS2、KRT10、SLC6A14、SLC45A1、CACNG1、CCL19、COL4A5、FABP5、CTBP1等24个基因都是潜在的与毛被类型相关的候选基因。4.通过毛被类型(试验-对照)和毛长(混合线性模型)的GWAS分析,分别检测到12个和603个候选基因,其中检测到C6H4orf48、DGKQ、LOC108636241、LRPAP1、NAT8L、NELFA、POLN、RGS12、SLBP、TACC3、TMEM129 等基因与重组率相关,推测重组热点与毛被类型存在潜在的关系;此外毛长的功能挖掘分析,发现LRPAP1、NELFA、CPLX1、DGKQ、ABCC4、ARHGAP10、AEBP1、IL-6、DUSP6、ERRFI1、ENPP2、FARP2、ZNF407、CDH7、KIF7、TSPEAR、WNT16和CDH19等可能与毛长或毛被类型存在相关。5.利用毛被类型的名义显着性候选基因和课题组前期的不同毛被类型周期性比较转录组数据,进行WGCNA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Yellow模块与毛被类型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CPLX1、LRPAP1、DGKQ、NELLFA、CDK5RAP2、COL18A1、FARP2、KIF7、RECQL5、RHBDF2、RIPK1、SEMA4B、TRPV4、UVSSA、ZFAT等候选基因可能与不同毛被类型存在潜在一定的相关性。6.候选位点关联验证分析,发现LRPAP1基因的第115544377位点的(G→A)的基因型与毛被类型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即基因型(GG)与绒山羊短毛型相关;而AA或AG与绒山羊长毛型相关。本研究通过基因组选择信号、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WGCNA等方法为从基因组层面定位了LRPAP1、TRPV4、NELFA、CPLX1、DGKQ等24个最可能与毛被类型存在相关的候选基因,为今后毛被类型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通过遗传变异检测获得了的大量功能突变位点也为今后绒山羊的品种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的潜在的分子遗传标记。
李学武[6](2019)在《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优秀地方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内蒙古绒山羊的毛长(自然长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研究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的遗传规律及重要经济性状(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和绒长)和次级性状(毛细/毛长、绒细/绒长和产绒量/体重)与之的协同变化规律,进而实施重要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有利于提高表型选择的准确性,从而消除了遗传评估时所需基础数据资料耗时长、费用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首先,利用1990~2014年的毛长数据记录研究了毛长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其毛被类型的遗传规律;其次,利用2008~2011年的抓绒和体重性状及实验室测定的毛长、毛细、绒长和绒细的数据记录,应用方差和回归分析确定了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影响规律;最后,利用多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对不同毛被类型各重要经济性状和次级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如下:1.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通过1990~2014年内蒙古绒山羊毛长数据记录对毛长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毛型指数最高,表明内蒙古绒山羊长毛型个体的毛长性状具有较高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且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尤其以长毛型超亲优势为正,说明长毛型形成了稳定的超亲优势。2.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不同毛被类型遗传参数发现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毛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1、0.16和0.22,以长毛型遗传力最高,遗传相对稳定,在育种过程中容易被固定。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毛型遗传进展较快,即选择长毛型可以加快毛长的遗传进展。3.以2008~2011年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和绒长性状的重复记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和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毛被类型对各重要经济性状具有显着影响。毛细和绒细随着毛长的增加而降低,体重和绒长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中间型的产绒量最低。4.利用多性状重复力模型分别对不同毛被类型下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发现各性状遗传力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且以长毛型最高,说明通过对长毛型的选择有利于加快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5.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毛被类型对次级性状影响极显着。毛被类型在遗传评估时应该作为固定效应。各次级性状的遗传力同样随着毛长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对毛长的选择可以实现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
侯芳[7](2018)在《应用REML法和动物模型BLUP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文中提出新疆拜城种羊场是最早培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的羊场之一,为探讨其适合的遗传评定方案,本研究应用REML法和动物模型BLUP对拜城种羊场1992年至2010年19年的母羊鉴定记录和剪毛记录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利用SAS 9.0软件GLM程序分析了出生年份和群别对中美利奴羊(新疆型)头毛评分(CS)、毛长度(WSL)、毛密度评分(WDS)、毛弯曲评分(WBS)、毛细度(WFS)、体格大小评分(BSS)、体型外貌评分(BCS)、品种等级评分(BGS)、鉴定时体重(EW)、剪毛后体重(CFW)、剪毛量(GFW)这11个性状的影响,出生年份对CS、WSL、WDS、WBS、WFS、BSS、BCS、BGS、EW、CFW、GFW这11个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群别对除BGS外的其他10个性状(CS、WSL、WDS、WBS、WFS、BSS、BCS、EW、CFW、GFW)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根据各因素的显着水平划分了固定效应,利用动物模型BLUP法,通过DMU软件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分析了WSL、WFS、BSS、BCS、CFW、GFW的方差组分,并估计了遗传参数及相互间的遗传相关,计算了各固定效应的效应值,估计了个体WSL、WFS、BCS、CFW、GFW的育种值(BV),根据育种目标确定的3个性状(WFS、EW、GFW)的育种值估计了中美利奴羊(新疆型)的综合育种值(CBV),对在群羊进行了核心群的选留。CS、WSL、WDS、WBS、WFS、BSS、BCS、BGS、EW、CFW、GFW 11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76、0.292、0.280、0.256、0.286、0.273、0.270、0.220、0.296、0.321、0.355。拜城种羊场1992~2010年19年间使用公羊前十名的羊号依此为:4558、4113、3350、3051、8481、3957、6070、3293、3293、5899。其CBV分别为:15.725、10.296、10.072、9.891、8.632、8.365、8.254、7.878、7.826、7.592;母羊号居于前十位的羊号依此为:215、73460、263、3501、7266、27558、44687、20733、99317、2605。其CBV分别为:12.420、12.092、11.592、8.776、8.523、8.012、7.853、7.447、7.370、7.280。
王志英[8](2016)在《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早期选择原理与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绒山羊是一个绒肉兼用型的地方山羊品种,以其所产优质羊绒闻名全世界。因此,内蒙古绒山羊育种的首要目标性状应为绒毛品质性状。考虑到该性状性能测定复杂,且属于重复测定性状,实施早期选种计划难度大,有必要研究一套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早期选择的理论与方法,来提高选择准确度,实现早期选种,进而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本研究以2008-2012年内蒙古绒山羊的毛长、毛细、绒长和绒细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发现各绒毛品质性状是否可以实现早期选择。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以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能的周岁和重复(1-7岁)记录为基础,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确定影响各性状的非遗传因素。结果表明:测定年份、群、(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各绒毛品质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另外,利用各性状的周岁性能记录,结合系谱记录,通过考虑母体遗传效应、母体永久环境效应以及个体加性遗传和母体加性遗传效应相关,建立6个动物模型。似然比检验确定模型1(仅包含固定效应和加性遗传效应)是各绒毛品质性状遗传评估的最佳模型。(2)比较无重复力动物模型(周岁)和重复力动物模型(1-7岁)绒毛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发现利用周岁记录和重复记录获得的遗传参数结果近乎一致。两种情况下,毛长、毛细、绒长和绒细的遗传力分别为0.28(0.30)、0.27(0.27)、0.17(0.18)和0.34(0.32),说明周岁记录进行遗传评估具有一定的统计功效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3)对不同年龄绒毛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发现,除绒长外,其它三个性状均属于中等遗传力,说明遗传选育可以加快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进展。绒毛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发现,毛长与毛细呈强的负遗传相关,然而绒长和绒细呈正遗传相关,而且毛长与绒细呈负遗传相关,说明选育细绒型个体会导致长度下降,进而减少产绒量,长毛型个体的羊绒品质较好。(4)应用多性状无重复力动物模型对1-5岁各绒毛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揭示各性状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毛长、绒长的表型值和遗传力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表型值随年龄的变化可以反应其遗传变化规律;然而,毛细和绒细的表型值和遗传力随年龄的变化不一致,说明不同年龄环境对其影响存在差异。(5)将同一绒毛品质性状的相邻年龄组合,进行分组,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比较各模型的方差和协方差结构,确定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变化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可以实现早期选择。研究表明,毛长和绒长的遗传特性表现为三个阶段:周岁、两岁和两岁以上,毛细和绒细的遗传特性表现为两个阶段:周岁和成年,说明纤维长度和细度分别根据三周岁和两周岁之前的记录,可以获得准确的遗传评估。(6)通过建立线性混合模型,讨论不同绒毛等级下,产绒量和其它重要经济性状(绒长、绒细和抓绒后体重)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不同羊绒等级下,绒长、绒细和抓绒后体重对产绒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任意羊绒等级下,绒长对产绒量影响极显着;在粗绒型群体中,绒细对产绒量影响不显着;在超细和粗绒型群体中,抓绒后体重对产绒量影响不显着。除粗绒型群体发现产绒量与绒细呈负相关外,其它任意一种情况,绒长、绒细和抓绒后体重对产绒量均有正的影响。
娜清[9](2016)在《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绒山羊群体毛被类型有明显的长短之分。本文首先在对内蒙古绒山羊种羊场羊毛测量记录进行初步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将绒山羊种羊按毛长测定值由小到大给予1-9的评分,并分为9个分组。将毛长评分作为单因素,对绒山羊各经济性状作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毛长对内蒙古绒山羊各经济性状影响均极显着(P<0.01)。其中,抓绒后体重除3、4、5组之间不显着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绒厚除第3、4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外,其它每一组间都存在显着差异,产绒量7-9组的个体产绒量最高,1、2、3组的产绒量低于7-9组,’但高于4-6组。绒长除3-5之间和7-9之间不显着外,其余各组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绒细度除两极端评分间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内蒙古绒山羊分为:长毛型(7、8、9),短毛型(1、2、3)以及中间型(4、5、6)。应用似然比检验,比较研究应用不同模型(是否考虑毛被类型作为固定效应)估计内蒙古绒山羊各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遗传参数估计过程中,应将毛被类型作为固定效应加以考虑。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估计毛长对各经济性状的线性和二次回归系数,得出毛长与产绒量、抓绒后体重和绒长均呈非线性相关关系,而与绒厚度呈简单线性关系,与绒细的线性二次回归均不显着。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的遗传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如下规律:当父母双方均为短毛型,其后代平均毛长最短,而当父母毛被类型均为长毛类型其后代毛长平均值最高;同一毛被类型公羊的后代毛长随母亲毛被类型增长而增长。同样,同一毛被类型母羊的后代毛长随其父亲毛被类型增长而增长;中毛型公羊与长毛型母羊的后代平均毛长仅此于父母均为长毛型的后代(19.75cm),该值高于母亲为中毛型,父亲为长毛型的绒山羊后代的平均毛长。长毛型父母有一定量的短毛后代,而短毛父母的后代中却几乎不存在长毛型。无论哪种类型的组合,后代的中间型绒山羊占的比例最多。控制毛被类型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不同毛被类型父母亲组合产生的后代毛被类型分布比例差异较大,说明可能存在一些控制羊毛性状的主效基因。
李彦飞[10](2015)在《用不同动物模型对新疆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收集新疆阿克苏山羊研究中心南疆绒山羊1998-2014年的产羔记录、整群记录、配种记录和鉴定记录,采用SAS8.1软件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非遗传因素对新疆南疆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繁殖性状、抓绒性状的影响,并用DMU软件估计不同动物模型下各性状的方差组分,找出适合这些性状的最佳模型,并对遗传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遗传参数估计的准确性,为南疆绒山羊的生产实践和饲养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将来优化育种方案、改进遗传进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南疆绒山羊的早期生长性状、繁殖性状、抓绒性状,得到以下结果:1.新疆南疆绒山羊的初生重、断乳重、平均日增重、出生成活率、母羊平均妊娠期、平均抓绒量、平均抓绒后体重和平均绒细度分别为2.29、15.12 kg、106.85 g、0.87、153.53 d、409 g、22.02 kg和14.81μm。用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固定效应对各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亲年龄对初生重、断乳重、平均日增重、抓绒量、抓绒后体重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绒细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出生类型对初生重、断乳重、抓绒量、绒细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平均日增重和抓绒后体重没有显着影响(P>0.05);性别对新疆南疆绒山羊的初生重、断乳重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对绒细度没有显着影响;出生年份和出生月份对初生重、断乳重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鉴定年份和鉴定时年龄对抓绒量、抓绒后体重以及绒细度有显着影响(P<0.01);母羊生产年份和生产月份对母羊妊娠期和羔羊出生成活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母羊年龄对出生成活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妊娠期没有显着影响(P>0.05)。2.用不同动物模型对各性状进行方差组分估计,并用似然比检验确定适合各性状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初生重的最佳模型是有母体遗传效应和母体永久环境效应的模型;断乳重和母羊妊娠期的最佳模型是有母体遗传效应的模型;平均日增重的最佳模型是不考虑母体遗传和母体永久环境效应的模型;羔羊出生成活率的最佳模型是考虑个体永久环境效应的模型;抓绒量和抓绒后体重的最佳模型是有个体永久环境效应的模型;绒细度的最佳模型是考虑母体遗传和个体永久环境效应的模型。3.根据性状的最佳模型,得出初生重、断乳重、平均日增重、出生成活率、妊娠期、抓绒量、抓绒后体重和绒细度的直接遗传力分别为0.37、0.41、0.32、0.018、0.024、0.26、0.17和0.35。根据总遗传力的公式得出初生重、断乳重、平均日增重、出生成活率、妊娠期、抓绒量、抓绒后体重和绒细度的总遗传力分别为0.39、0.26、0.32、0.018、0.001、0.26、0.17和0.15。4.通过分析新疆南疆绒山羊的表型趋势和遗传趋势,得出新疆南疆绒山羊的初生重、断乳重、平均日增重、出生成活率、抓绒量的表型趋势和遗传趋势都是随着年份而递增的,只有母羊妊娠期的表型趋势、抓绒后体重和绒细度的遗传趋势是随着年份而递减的。
二、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绒山羊育种研究进展 |
1.1.1 绒山羊概述 |
1.1.2 绒山羊育种现状 |
1.2 SNP芯片的研究进展 |
1.2.1 SNP分型芯片的特点 |
1.2.2 SNP分型芯片的分类及原理 |
1.2.3 SNP分型芯片在畜牧领域的概况及应用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4 羊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
1.4.1 基因组选择理论 |
1.4.2 基因组选择方法 |
1.4.3 基因组选择影响因素 |
1.4.4 羊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评估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非遗传因素分析-广义最小二乘法 |
2.1.3 多性状重复力混合模型估计遗传参数 |
2.2 结果 |
2.2.1 基本统计分析 |
2.2.2 固定效应的确定 |
2.2.3 遗传参数估计 |
2.3 讨论 |
2.3.1 遗传力 |
2.3.2 遗传相关 |
2.4 小结 |
3 研究二 山羊70KSNP芯片的研发设计与测试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芯片设计数据来源 |
3.1.2 芯片测试数据来源 |
3.1.3 主要分析软件及工具 |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5 位点筛选 |
3.1.6 位点优化 |
3.1.7 DNA提取 |
3.1.8 基因分型 |
3.2 结果 |
3.2.1 70K SNP芯片的设计 |
3.2.2 70K SNP芯片与Illumina 52K SNP芯片的比较 |
3.2.3 位点检出率 |
3.2.4 位点MAF统计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研究三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表型数据处理 |
4.1.3 数据质控 |
4.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1.5 GO、KEGG富集分析 |
4.2 结果 |
4.2.1 表型数据的基本统计 |
4.2.2 数据质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2.3 绒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4 绒细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5 产绒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6 功能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研究四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选择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构建参考群 |
5.1.2 基因型数据 |
5.1.3 GBLUP |
5.1.4 SSGBLUP |
5.1.5 基因组准确性评估 |
5.1.6 世代间隔 |
5.2 结果 |
5.2.1 群体结构和遗传参数 |
5.2.2 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比较 |
5.2.3 世代间隔 |
5.2.4 选择效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数据筛选西藏绒山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调控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绒山羊品种及生产性能 |
1.1 世界绒山羊 |
1.2 国内主要绒山羊 |
1.3 西藏绒山羊 |
2 转录组学介绍 |
2.1 mRNA |
2.2 lncRNA |
2.3 miRNA |
3 绒毛性状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3.1 毛囊发育相关研究进展 |
3.2 次级毛囊周期循环研究进展 |
3.3 绒毛品质性状相关研究 |
4 蛋白质组学技术介绍及应用 |
4.1 蛋白质组学在羊研究中的应用 |
4.2 蛋白组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6.1 研究内容 |
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DE lncRNA和 DE mRNA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转录因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样品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羊绒纤维直径测定 |
2.2 总RNA提取与质检 |
2.3 mRNA和 lncRNA文库构建 |
2.4 lncRNA测序及分析 |
2.5 lncRNA和 mRNA测序结果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纤维直径测定及分析 |
3.2 实验羊只的选取 |
3.3 lncRNA和 mRNA测序数据质控 |
3.4 lncRNA和 mRNA的基因组特征比较 |
3.5 lncRNA和 mRNA差异表达分析 |
3.6 DE lncRNA靶基因功能分析 |
3.7 DE lncRNA及其靶基因功能网络构建 |
3.8 DEG功能分析 |
3.9 DEG互作网络构建 |
3.10 lncRNA和 mRNA q 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lncRNA和 mRNA基因组特征比较分析 |
4.2 绒毛纤维直径相关lncRNA分析 |
4.3 纤维直径相关mRNA分析 |
4.4 DE mRNA互作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E miRNA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转录因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样品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与质检 |
2.2 miRNA文库构建 |
2.3 miRNA文库测序 |
2.4 miRNA测序数据分析 |
2.5 miRNA q RT-PCR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西藏绒山羊皮肤组织小RNA测序数据统计 |
3.2 小RNA注释与鉴定 |
3.3 DE miRNA筛选 |
3.4 DE miRNA靶基因功能分析 |
3.5 DE miRNA靶基因-KEGG调控网络构建 |
3.6 miRNA q 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DE miRNA分析 |
4.2 DE miRNA靶基因富集分析 |
4.3 DE miRNA靶基因-KEGG网络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蛋白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样品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蛋白质提取与检测 |
2.2 数据库检索和蛋白质鉴定及定量 |
2.3 蛋白功能分析 |
2.4 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2.5 蛋白组学结果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质浓度测定 |
3.2 蛋白质鉴定结果统计 |
3.3 DEP筛选与鉴定 |
3.4 DEP功能分析 |
3.5 DEP互作网络构建 |
3.6 蛋白测序结果验证 |
4 讨论 |
4.1 DEP功能分析 |
4.2 DEP互作分析 |
5 小结 |
第五章 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与mi R-105a功能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品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LncRNA/miRNA-DEG-DEP联合分析 |
2.2 miRNA关键靶基因验证 |
2.3 miRNA对关键靶基因的作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ncRNA-DEG联合分析 |
3.2 LncRNA-DEG-miRNA联合分析 |
3.3 DEG-DEP互作网络构建 |
3.4 mi R-105a靶基因功能验证 |
3.5 mi R-105a的过表达和抑制表达效果 |
4 讨论 |
4.1 转录组联合分析 |
4.2 DEG-DEP联合分析 |
4.3 mi R-105a靶基因验证分析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值得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绒山羊皮肤组织转录组分析及KRTAP基因对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主要缩略词 |
主要氨基酸缩写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山羊绒的发展与现状 |
2 羊绒结构及影响产绒性能的因素 |
2.1 毛囊的发育、生长及相关生物学途径 |
2.1.1 毛囊的结构 |
2.1.2 毛囊的发育与周期性生长 |
2.2 羊绒纤维的结构 |
2.3 影响产绒性能的因素 |
2.3.1 遗传因素 |
2.3.2 非遗传因素 |
3 绒山羊皮肤转录组研究进展 |
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4.1 研究背景 |
4.2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转录组特征分析 |
2.1.1 总RNA的提取及质检 |
2.1.2 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
2.1.3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 |
2.1.3.1 原始数据的质控、过滤及序列比对 |
2.1.3.2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分析 |
2.1.4 RT-qPCR法验证测序结果 |
2.1.4.1 总RNA的提取 |
2.1.4.2 cDNA的合成 |
2.1.4.3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2.2 KRTAP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2.2.3 SSCP分析 |
2.2.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2.3.2 银染显色 |
2.2.4 变异体核苷酸的序列测定 |
2.2.5 遗传特征分析 |
2.2.5.1 序列多态性分析 |
2.2.5.2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
2.2.5.3 有效等位基因数及遗传杂合度 |
2.2.5.4 群体多态信息含量 |
2.2.5.5 生物信息学的分析 |
2.2.6 基因变异与羊绒性状的关联分析 |
2.2.7 KRTAP基因的表达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转录组特征分析结果 |
1.1 Total RNA提取结果 |
1.2 皮肤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 |
1.3 基因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
1.3.1 表达基因的分析 |
1.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1.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1.4.1 GO富集分析 |
1.4.2 KEGG富集分析 |
1.5 RT-q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2.KRTAP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1 KRTAP15-1 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1.1 KRTAP15-1 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分析 |
2.1.2 KRTAP15-1 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
2.1.3 KRTAP15-1 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羊绒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2.2 两个KRTAP基因的鉴定 |
2.2.1 山羊KRTAP27-1 基因的鉴定 |
2.2.2 山羊KRTAP1-2 基因的鉴定 |
2.3 两个新鉴定的KRTAP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3.1 KRTAP27-1 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3.2 KRTAP1-2 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
2.4 新鉴定的KRTAP基因在不同山羊品种中的表达特性 |
2.4.1 KRTAP27-1 基因在不同山羊品种中的表达特性 |
2.4.2 KRTAP1-2 基因在不同山羊品种中的表达特性 |
2.5 新鉴定的KRTAP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羊绒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2.5.1 KRTAP27-1 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羊绒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2.5.2 KRTAP1-2 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羊绒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皮肤转录组特征 |
1.1 转录组测序结果 |
1.2 基因表达分析 |
1.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4 功能富集表达分析 |
2 KRTAP基因遗传特征 |
2.1 KRTAP15-1 基因 |
2.2 KRTAP27-1 基因 |
2.3 KRTAP1-2 基因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创新性和展望 |
1 创新性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一) |
导师简介(二) |
(4)影响多胎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2.2 影响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
2.3 不同性状的多重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5)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性状变异及其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哺乳动物被毛的起源与演化 |
1.2 哺乳动物被毛的生物学特征与开发利用 |
1.2.1 哺乳动物被毛的生物学特征 |
1.2.2 哺乳动物被毛的开发利用 |
1.3 哺乳动物皮肤毛囊的生物学特征 |
1.4 皮肤毛囊发生发育的基本规律 |
1.4.1 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 |
1.4.2 毛囊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
1.4.3 皮肤毛囊与绒毛生长发育的相关因子 |
1.5 山羊起源与绒山羊遗传资源现状 |
1.6 动物毛被特征多样性研究进展 |
1.6.1 哺乳动物毛被特征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 |
1.6.2 绒山羊毛被类型多样性研究进展 |
1.7 遗传标记种类 |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山羊中的研究应用 |
1.8.1 全基因组重测序 |
1.8.2 转录组测序 |
1.8.3 基因芯片 |
1.9 家畜育种的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 |
1.10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方法 |
1.11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被毛类型的性状差异分析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检测指标 |
2.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毛被类型绒山羊的表型特征描述 |
2.4.2 不同毛被类型绒毛样品的实验室观察 |
2.4.3 毛被类型的遗传方式 |
2.4.4 不同年龄毛被类型的比例 |
2.4.5 不同毛被类型的特征分布 |
2.4.6 不同毛被类型对产绒量、绒厚和抓绒后体重的影响 |
2.4.7 不同毛被类型极端个体表型性状的统计与方差分析 |
2.5 讨论 |
2.5.1 不同毛被类型的分布与遗传方式 |
2.5.2 不同毛被类型的绒毛品质差异 |
2.6 小结 |
3 研究二 内蒙古绒山羊的遗传变异检测及FST分化位点的挖掘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2 全基因组测序 |
3.3.3 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与注释 |
3.3.4 功能突变的基因注释与GO/KEGG富集分析 |
3.3.5 全基因组SNP位点FST筛选与GO/KEGG富集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DNA提取结果 |
3.4.2 测序质量与结果统计 |
3.4.3 遗传变异的基因组区域分布特征 |
3.4.4 错义突变SNP基因注释与GO/KEGG研究 |
3.4.5 移码突变InDels的基因注释与GO/KEGG功能研究 |
3.4.6 功能突变的韦恩图分析 |
3.4.7 全基因组SNP位点F_(ST)分布特征 |
3.4.8 FST遗传分化SNP位点的基因组区域注释 |
3.4.9 候选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 |
3.5 讨论 |
3.5.1 遗传变异的基因组特征 |
3.5.2 错义突变基因的挖掘分析 |
3.5.3 移码突变基因的挖掘分析 |
3.5.4 具有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基因的挖掘分析 |
3.5.5 遗传分化较大的候选基因 |
3.5.6 FGF5基因突变信息 |
3.6 小结 |
4 研究三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全基因组扫描分析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连锁不平衡分析 |
4.3.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3.3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扫描分析 |
4.3.4 受选择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群体遗传结构特征 |
4.4.2 不同毛被绒山羊选择信号 |
4.4.3 长毛型绒山羊受选择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4.4 短毛型绒山羊受选择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5 讨论 |
4.5.1 绒山羊遗传结构特征 |
4.5.2 长毛型绒山羊的受选择候选基因 |
4.5.3 短毛型绒山羊的受选择候选基因 |
4.5.4 共有的受选择基因 |
4.6 小结 |
5 研究四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及毛长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试验方法 |
5.3.1 不同毛被类型的试验-对照GWAS分析 |
5.3.2 毛长性状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典型毛被类型表型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5.4.2 不同毛被类型的GWAS分析 |
5.4.3 不同毛被类型的候选基因的蛋白互作分析 |
5.4.4 毛长性状的GWAS |
5.4.5 毛长候选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 |
5.5 讨论 |
5.5.1 毛被类型GWAS的候选基因 |
5.5.2 毛长性状GWAS的候选基因 |
5.6 小结 |
6 研究五 整合GWAS和WGCNA分析挖掘毛被类型相关的候选基因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 |
6.3 试验方法 |
6.3.1 数据筛选与获得 |
6.3.2 权重共表达网络构建 |
6.3.3 毛被类型相关模块的筛选及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6.3.4 模块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
6.3.5 模块基因互作网络关系图的构建 |
6.3.6 基因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6.4.2 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模块筛选 |
6.4.3 模块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6.4.4 模块基因GO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 |
6.4.5 基因网络关系图 |
6.4.6 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6.5 讨论 |
6.5.1 WGCNA的Yellow模块的候选基因 |
6.5.2 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
6.5.3 共有基因的潜在功能研究 |
6.6 小结 |
7 研究六 候选基因的表达趋势及与毛被类型的关联分析验证 |
7.1 前言 |
7.2 试验材料 |
7.3 试验方法 |
7.3.1 候选基因的RPKM表达趋势分析 |
7.3.2 DNA提取与质检 |
7.3.3 引物设计 |
7.3.4 PCR反应 |
7.3.5 Sanger测序 |
7.3.6 相关性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样本DNA质量与完整性 |
7.4.2 Sanger测序结果 |
7.4.3 候选基因的表达趋势分析 |
7.4.4 候选SNP位点与毛被类型关联分析 |
7.5 讨论 |
7.6 小结 |
8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
9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绒山羊种质资源 |
1.1.1 国外绒山羊资源 |
1.1.2 国内绒山羊资源 |
1.2 绒山羊毛被的生长规律 |
1.2.1 绒山羊毛囊类型 |
1.2.2 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规律 |
1.3 影响绒山羊毛被生长的因素 |
1.3.1 影响绒山羊被毛生长的非遗传因素 |
1.3.2 遗传因素 |
1.4 家畜遗传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统计模型 |
1.4.2 方差组分分析方法 |
1.4.3 育种值估计方法 |
1.5 绒山羊育种研究进展 |
1.5.1 早期表型选择 |
1.5.2 基因组选择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分布情况及不毛被类型频率分布 |
2.2.2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毛长差异性分析 |
2.2.3 表型多样性指数结果 |
2.2.4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杂交优势 |
2.3 讨论 |
2.3.1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表型规律分析 |
2.3.2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毛长差异性分析 |
2.3.3 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4 杂交优势分析 |
2.4 小结 |
3 研究二 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进展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毛长的表型进展 |
3.2.2 遗传评估结果及遗传进展结果 |
3.3 讨论 |
3.3.1 毛长表型规律分析 |
3.3.2 遗传参数评估结果及遗传进展分析 |
3.4 小结 |
4 研究三 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规律分析 |
4.2.2 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方差分析 |
4.2.3 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规律分析 |
4.3.2 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
4.3.3 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回归分析 |
4.4 小结 |
5 研究四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表型变化规律 |
5.2.2 不同毛被类型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结果 |
5.2.3 遗传参数评估结果 |
5.3 讨论 |
5.3.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表型规律分析 |
5.3.2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
5.3.3 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研究五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次级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统计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毛被类型对各次级性状的表型变化规律 |
6.2.2 各次级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6.2.3 毛被类型对各次级性状的回归分析结果 |
6.2.4 各次级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结果 |
6.2.5 不同毛被类型次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 |
6.3 讨论 |
6.3.1 不同毛被类型各次级性状表型规律分析 |
6.3.2 不同毛被类型对次级性状影响的统计分析 |
6.3.3 不同毛被类型各次级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 |
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应用REML法和动物模型BLUP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羊毛生产现状 |
1.2 中国主要的毛用羊品种 |
1.3 中国绵羊产地分布 |
1.4 中国羊毛产量变化及分布 |
1.5 中国羊毛需求缺口的制约因素 |
1.6 细毛羊品种资源概括 |
1.7 国内外细毛羊的发展趋势 |
1.8 国内外羊毛遗传评定研究进展 |
1.9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1.10 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
1.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影响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用动物模型BLUP法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群体进行遗传评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育种值估计 |
4.3 综合育种值估计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早期选择原理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绒山羊的品种资源简介 |
1.1.1 绒山羊的种类和分布 |
1.1.2 绒山羊品种的特点 |
1.1.3 绒山羊的饲养管理 |
1.2 绒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 |
1.2.1 绒山羊与环境的关系 |
1.2.2 气候变化与排放物的干扰 |
1.2.3 气候变化对山羊疾病的影响 |
1.2.4 社会和经济因素 |
1.3 中国羊绒业的生产发展概况 |
1.3.1 中国羊绒价格变化趋势 |
1.3.2 中国羊绒的生产情况 |
1.3.3 中国羊绒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影响绒山羊生产性能的因素 |
2.1.1 非遗传因素 |
2.1.2 遗传因素 |
2.2 遗传评估模型 |
2.2.1 单性状无重复力动物模型 |
2.2.2 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 |
2.2.3 多性状动物模型 |
2.2.4 母体效应模型 |
2.2.5 随机回归模型 |
2.2.6 降秩动物模型 |
2.3 动物模型的求解方法 |
2.3.1 最大似然比方法 |
2.3.2 Bayes方法 |
2.4 现代育种技术在绒山羊育种中的应用 |
2.4.1 标记辅助选择 |
2.4.2 基因组选择 |
2.4.3 山羊基因组测序的成果 |
2.4.4 绒山羊育种展望 |
3 内蒙古绒山羊周岁绒毛品质性状遗传参数的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饲养管理 |
3.1.2 数据来源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固定效应的确定 |
3.2.2 模型比较分析 |
3.2.3 单性状动物模型的方差组分估计 |
3.2.4 多性状动物模型遗传参数的估计 |
3.3 讨论 |
3.3.1 固定效应的分析 |
3.3.2 最佳模型的确定 |
3.3.3 方差组分分析 |
3.3.4 遗传参数的估计 |
3.4 小结 |
4 运用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的重复记录估计其遗传参数和遗传进展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 |
4.2.1 非遗传因素分析 |
4.2.2 方差组分的估计 |
4.2.3 遗传参数的估计 |
4.2.4 遗传进展的确定 |
4.3 讨论 |
4.3.1 影响绒毛品质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
4.3.2 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的遗传参数估计 |
4.3.3 多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的遗传相关的估计 |
4.3.4 各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进展 |
4.4 小结 |
5 内蒙古绒山羊绒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各性状不同年龄遗传力的估计 |
5.2.2 各性状随年龄的变化规律 |
5.2.3 各年龄性状间遗传相关的估计 |
5.2.4 各性状不同年龄间的遗传相关 |
5.3 讨论 |
5.3.1 不同绒毛品质性状随年龄的变化规律 |
5.3.2 不同年龄绒毛品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5.3.3 各绒毛品质性状不同年龄间遗传相关的估计 |
5.4 小结 |
6 不同年龄分组内蒙古绒山羊绒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统计分析 |
6.1.3 模型选择方法 |
6.2 结果 |
6.2.1 模型的比较选择分析 |
6.2.2 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的估计 |
6.2.3 遗传相关的估计 |
6.3 讨论 |
6.3.1 模型的选择比较 |
6.3.2 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的估计 |
6.3.3 不同年龄组遗传相关的估计 |
6.4 小结 |
7 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和其它重要经济性状的关系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模型设计 |
7.1.3 统计分析 |
7.2 结果 |
7.2.1 各影响因素中心化分析结果 |
7.2.2 模型的比较分析 |
7.2.3 最佳模型下参数的估计 |
7.2.4 不同羊绒等级下其它经济性状的表现 |
7.3 讨论 |
7.3.1 影响产绒量的各因素的测量中心化 |
7.3.2 模型的比较分析 |
7.3.3 最佳模型下各参数的估计 |
7.3.4 不同羊绒等级下参数的估计 |
7.4 小结 |
8 结论 |
9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 |
1.1.1 开士米型绒山羊 |
1.1.2 绒毛型绒山羊 |
1.2 绒山羊毛被生长规律 |
1.3 绒用动物毛被性状研究进展 |
1.3.1 遗传因素研究 |
1.3.2 非遗传因素研究 |
1.3.3 育种值估计 |
1.3.4 分子数量遗传学方面 |
1.4 绒山羊毛被性状研究进展 |
1.5 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2 研究一、内蒙古白绒山羊毛被类型划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内蒙古白绒山羊群毛长的分布 |
2.2.2 评分结果 |
2.2.3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对其他最重要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 |
2.2.4 内蒙古绒山羊各经济性状不同毛长评分之间的多重比较 |
2.2.5 对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分类 |
2.3 小结 |
3 研究二、毛被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建立模型 |
3.2.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 |
3.2.3 方差组分与遗传参数 |
3.2.4 似然比检验选择最佳模型 |
3.3 小结 |
4 研究三、毛长性状对各生产性能以及绒毛品质的线性和二次回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小结 |
5 研究四、不同毛被类型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毛被类型的定义 |
5.2.2 不同毛被类型公母羊杂交后代的毛长平均值和毛被类型分化 |
5.3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用不同动物模型对新疆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绒山羊概况 |
1.2 绒山羊育种目标的发展及育种现状 |
1.3 绒山羊的遗传分析概述 |
1.4 绒山羊育种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1.5 新疆南疆绒山羊的研究进展 |
1.6 遗传参数估计的方法及软件介绍 |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影响新疆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模型对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的方差组分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D]. 王凤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数据筛选西藏绒山羊绒纤维直径性状相关调控因子[D]. 付雪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绒山羊皮肤组织转录组分析及KRTAP基因对绒品质的影响[D]. 赵孟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影响多胎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J]. 张小伟,王浩,何军敏,关鸣轩,徐新明,石刚,田月珍,付雪峰,哈尼克孜·吐拉甫,黄锡霞,田可川.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3)
- [5]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性状变异及其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D]. 李晓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6]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D]. 李学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7]应用REML法和动物模型BLUP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D]. 侯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8]内蒙古绒山羊绒毛品质性状早期选择原理与方法的研究[D]. 王志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9]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D]. 娜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10]用不同动物模型对新疆南疆绒山羊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D]. 李彦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