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氯化铝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杰,练伟,刘振英,闫雨琪,丁乙凡,朱瑞,刘炎,刘银[1](2022)在《微波水热煤矸石制备聚合氯化铝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正交试验,探究了不同方法(水热、水浴、微波水热)、盐酸浓度以及熟化搅拌时间对聚合氯化铝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微波水热时间对聚合氯化铝产量及其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对得到样品进行物相和结构表征,通过浊度分析仪对其絮凝沉降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微波酸浸优于其他两种酸浸方法,在微波功率400 W,微波反应15 min,盐酸浓度为20%,熟化搅拌3 h条件下,煤矸石中氧化铝浸出率可达80.80%。将10 mg/100 mL聚合氯化铝加入生活污水,静置10 min后,生活污水的浊度从24.75 NTU下降到8.58 NTU。
申粤[2](2021)在《锆盐混凝剂的混凝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工艺是水处理中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其处理效果主要由混凝剂的种类及水环境决定。当今国内外水处理工艺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铝盐和铁盐类无机混凝剂。然而这类常规混凝剂存在诸多不足,随着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其缺点逐渐暴露,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混凝剂以适应当前水处理的需求。锆盐是一种具有优良混凝特性的新型絮凝剂,以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在近年来受到一定关注,然而相关基础研究尚未有系统开展。本文主要研究了锆盐混凝的混凝行为及其混凝机理,同时对锆盐混凝剂在处理不同水样时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针对混凝效果较差水样进一步提出了复配混凝方案,并研究了改进方案下锆盐的混凝行为。主要实验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微量滴碱法制备聚合硫酸锆混凝剂(PZS)、聚合氯化锆混凝剂(PZC)混凝剂,碱度梯度设置为(0.5、1.0、1.5、2.0、2.5)。探究了PZS、PZC的碱度、投加量、水样初始p H值对模拟生活污水的混凝效果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ZS混凝剂的最佳混凝条件为:最佳碱度为1.0,最佳投加量为32mg/L,最佳初始p H为6。在最佳条件下的混凝出水的剩余浊度为0.55NTU,TOC去除率为89.3%,总磷的去除率为98.2%;但出水p H为3.58,需后续处理。PZC的最佳混凝条件为:最佳碱度为1.5,最佳投加量为24mg/L,最佳初始p H为6。在最佳条件下的混凝出水剩余浊度0.67NTU,TOC去除率为77.9%,总磷去除率为85.1%;此时的出水p H为6.74,不需进行后续处理。通过Zeta电位分析得出PZS、PZC混凝剂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主要混凝机理为电中和原理。PZS产生的絮体最大尺寸可达到1680μm,PZC生成的最大絮体尺寸可达到1600μm且量种混凝生成的絮体都具有较高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2)研究了氧氯化锆混凝剂(ZOC)对模拟污水厂二级出水、含油废水、含氟废水、含镉废水、染料废水、地表水等的处理效果。其中混凝效果较好的有含氟废水、染料废水和地表水。对含氟废水在初始p H为6时,可达到65%的氟去除率;对染料废水(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2%;对地表水的处理后剩余浊度为1.5NTU,UV254去除率接近70%。对其他水样混凝效果较差,其中ZOC虽对二级出水的浊度的去除率达90%,但对UV254的去除率仅30%左右;对含油废水的去除效率虽接近65%,但形成的絮体不易沉降,需要进一步处理;对含镉废水的去除效率较差,最高只为25%左右。(3)研究了将ZOC与其他混凝剂复配使用的方案,以解决ZOC处理二级出水、含油(4)废水、含镉废水时存在的问题。将ZOC与壳聚糖(CTS)混凝剂进行复配使用以提升对油的去除率,其最佳复配比ZOC/CTS=1:1,最佳投量(以Zr计)为2mg/L,最佳初始p H为6,ZOC/CTS的除油率相对于ZOC提升了近50%。,复配产生的絮体最大尺寸是单独使用ZOC絮体尺寸的3倍。将ZOC/CTS用于处理二级出水,其最佳复配比为ZOC/CTS=1:2,使用后UV254去除率相对于单独使用ZOC提升了55%、相对于单独使用CTS提升了25%;同时ZOC混凝剂的抗温性较差,低温混凝效果较低,而ZOC/CTS的抗温性较强,在低温时其混凝效果基本无变化。对于含镉废水,采用了ZOC混凝剂与PAC混凝剂进行复配的方案。最佳复配比例为Al:Zr=1:4,最佳的镉去除率可达到70%。考察了不同初始p 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发现当初始p H越大,对镉的去除效率最好。复配产生的絮体最大尺寸可达到1200μm,且强度因子最大。
高奕珏[3](2021)在《壳聚糖基膜的制备及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研究》文中认为印染废水作为一种不易处理的废水,通常其色度深、毒害污染物含量高、危害大。偶氮染料是使用较广的染料种类,由于该类染料具备致癌性的前体及其降解产物-芳香胺,因而该类染料脱色的研究得到研究者关注。其中酸性黑10B和刚果红作为重要的深色双偶氮染料,由于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染色,但是这两种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芳香环,废弃在水体环境中难被降解,且对生物体具有“三致”危害,因而选取酸性黑10B和刚果红作为特定的染料进行处理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壳聚糖是在自然界来源广且储量多的一种天然碱性多糖,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赋予其较高的吸附能力。由于粉末状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吸附后易流失,难被回收利用。考虑到壳聚糖具有优良的成膜特性,本课题通过制备不同壳聚糖基膜材料,分别研究了其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双偶氮染料-酸性黑10B及刚果红处理效果,并分析了机理,此外考察比较了八种不同吸附材料对模拟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1)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试验因素对四种不同壳聚糖基膜吸附酸性黑10B和刚果红性能的影响,运用吸附模型拟合,并结合相关表征,分析机理。(2)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方法设计试验考察了壳聚糖-聚合氯化铝-沸石粉复合膜的最优制备条件及运行参数间的交互作用,运用minitab软件中D-最优搜索函数功能考察了膜的吸附性能。(3)探讨了三元复合膜重复使用及再生效果,以及运用来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种吸附材料分别对酸性黑10B和刚果红模拟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为:(1)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膜最优制备条件:3.2 g/L的聚合氯化铝溶液添加量为4 m L,反应温度为30℃,膜液熟化时间为24 h时,膜液烘干温度为75℃,经去离子水洗涤后膜烘干温度为35℃,脱膜液为2.5 mol/L的Na OH溶液;壳聚糖-沸石粉复合膜最优制备条件:壳聚糖溶液浓度为2%,沸石粉投加量为0.04 g(对于酸性黑10B)和0.07 g(对于刚果红);壳聚糖-聚合氯化铝-沸石粉复合膜制备参数的单因素试验表明:对于酸性黑10B和刚果红,最优制备参数分别为:沸石粉添加量0.05,0.08 g,3.2 g/L的聚合氯化铝溶液添加量为4 m L,5 m L,反应温度均为30℃,膜液熟化时间均为24 h。(2)四种膜材料对酸性黑10B和刚果红的吸附行为均能用Langmuir模型描述,对酸性黑10B和刚果红的吸附均可自发进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描述四种膜材料对酸性黑10B及刚果红的吸附过程,吸附作用为化学控速步骤。(3)三元复合膜中的壳聚糖、沸石粉、聚合氯化铝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且三元复合膜对模拟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中的刚果红和酸性黑10B均有较好处理效果,并能多次再生并重复利用。(4)对于酸性黑10B,当温度为63℃,初始浓度为2807.44 mg/L,时间为339.5682 min时,三元复合膜能达到对酸性黑10B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5337.6644 mg/g;当温度为58℃,初始浓度为2807.44mg/L,时间为405.3425min时,三元复合膜能达到对刚果红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534.29 mg/g。(5)通过4次的吸附、解吸、再生循环,壳聚糖-聚合氯化铝-沸石粉复合膜仍然能较好吸附酸性黑10B和刚果红实际印染废水。
李文杰[4](2021)在《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产生量在逐年上升,对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煤粉炉粉煤灰相比,CFB灰差异性较大,含有大量的铁、钙等元素,不利于建材化利用;而CFB灰中的铝、铁、钙等均是絮凝剂合成需要的重要组分,利用其制备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能解决固废资源化和废水处理的双重问题。目前,利用粉煤灰制备无机絮凝剂存在铝利用率低、絮凝剂性能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平朔煤矸石电厂的CFB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方法来实现铝、铁元素的高效溶出,然后通过水解、聚合、陈化等工艺来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重点研究浸出液中组分配比对PAFC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以实现CFB灰高效清洁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方法,在实现铝铁高效溶出的基础上,采用水解-聚合-陈化工艺制备了PAFCS絮凝剂。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结果表明,采用6 mol/L的盐酸溶液在100℃下酸浸120 min,Al2O3和Fe2O3的浸出率分别为65.1%和96.1%,进一步采用40%硫酸溶液在160℃下浸出120 min,最终Al2O3和Fe2O3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了96.75%和97.9%。利用盐酸酸浸液在60-70℃下,用氢氧化铝溶胶中和p H值为3.0-3.5,引入硫酸酸浸液,保温4 h,陈化1 d后可以制备出呈红棕色的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通过XRD、FT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l3+、Fe3+和SO42-不是简单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系中,而是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新的聚合物。系统探究了不同Al/SO42-、Al/Fe、Al/Ca摩尔比对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结构与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Al/SO42-、Al/Fe摩尔比对PAFCS絮凝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较大;适当的Al/SO42-、Al/Fe摩尔比有利于体系中不同反应单元聚合反应的进行,并且生成的共聚物稳定性更好,当Al/SO42-、Al/Fe摩尔比均为10:1、Al/Ca摩尔比为20:1时,铝铁单体形态含量最少,中等聚合态铝铁共聚物含量最高,制备的絮凝剂性能更佳;过量的添加SO42-和Fe3+,在铝铁离子水解聚合时会使得体系不稳定,容易生成溶胶或沉淀。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性能影响较小,适量的添加Ca2+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当Ca2+含量过高时容易与体系中的SO42-或OH-结合生成硫酸钙沉淀或者氢氧化钙,减小了体系中铝铁可结合的SO42-或OH-量,不利于絮凝性能的提升。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CS絮凝剂应用到焦化废水处理过程,并与市售的传统絮凝剂(PAC、PAFC)絮凝性能进行了对比。相比于PAC、PAFC,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最好,其对浊度、UV254、COD、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3.2%、47.7%、44.3%、52.1%,并且可有效去除类富里酸类以及类腐殖酸有机物。通过对其絮体特性研究发现:粉煤灰基PAFCS的絮体粒径最大,使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粉煤灰基PAFCS强度因子高,具有较好的网链结构,通过电中和、吸附和卷扫作用实现了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
刘然[5](2021)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对传统污水处理厂来说,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占地面积少,环境效益好,可有效缓解邻避效应,实现土地资源共享。但是,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高、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难题也制约了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工艺(A2O工艺、MBR工艺及其组合工艺),并以昆明市第十水质净化厂为例,介绍了A2O/A-MBR工艺处理效率,对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存在运行管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可从工艺的选择、减少水质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合理确定构筑物个数尺寸及降低平面布置费用来降低建设成本。2、针对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将水量与投药量进行联动控制或者通过控制污泥浓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投药量,还可以选择更加高效经济的药剂及选择不同的投加点位来控制除磷药剂成本。而对于洗膜药剂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优化膜清洗方式(如原位清洗改为集中清洗),或者有选择性的投加清洗药剂来可以和大程度上洗膜药剂成本。针对膜组器费用高而造成MBR系统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可通过更换膜组器以延长膜使用寿命、增加膜面积使产水负荷降低、优化清洗方式、优化保护模式及改变除磷药剂投加点位来降低膜组器成本。对于电耗陈本高的问题,可通过控制合理污泥浓度,降低膜吹扫风量,从而降低电耗成本。3、对于目前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维护方面的难题,可通过生化池增加取样孔、观测孔,用耐腐蚀材料代替304不锈钢管道等方法来降低维护难度。4、对目前存在的三大安全风险问题,主要通过对进水系统的优化控制降低淹积水风险,通过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通过对周边居民的管理来降低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安全风险。
潘俊杰[6](2021)在《不同除磷剂对二级生化出水强化除磷的效能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中磷难以达到一级A标,常采用化学强化除磷措施。本研究通过优选、复配,探究各除磷剂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旨在不同化学除磷药剂中寻求除磷效率高、二次污染少、经济实惠的除磷剂。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不同单一除磷剂对模拟废水进行批试验研究表明:从实际废水的初始p H值、对TP的去除效果以及药剂成本方面综合考虑,选出氯化铁、硫酸铝、聚合硫酸铁及市售的复合铝盐和复合铁盐作为二级生化出水研究所用除磷剂。以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从废水初始p H值、投加量和反应温度三个方面研究各除磷剂对TP和CODCr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氯化铁、硫酸铝、聚合硫酸铁、复合铝盐和复合铁盐对TP去除适宜的初始p H值与模拟废水研究结果一致,分别为7、7、7.5、7.5和7.5,对CODCr去除适宜的初始p H值与TP去除适宜的初始p H值不完全一致。为满足TP浓度达到一级A标,氯化铁、硫酸铝、聚合硫酸铁、复合铝盐和复合铁盐的投加量至少分别为45mg/L、60mg/L、45mg/L、120mg/L和90mg/L。温度的升高,均对TP去除有促进作用,对CODCr去除呈波动变化。通过对各因素正交实验,氯化铁、聚合硫酸铁、复合铝盐和复合铁盐,对TP去除影响程度最大的均为投加量,而对硫酸铝影响程度最大的为初始p H值。采用铁铝摩尔比为3:1、2:1、1:1、1:2、1:3的氯化铁和聚合硫酸铁分别与硫酸铝复配作为除磷剂,对模拟废水进行批实验研究表明:为满足TP浓度达到一级A标,废水初始p H值为7.5,氯化铁和硫酸铝复配铁铝摩尔比为1:1,适宜投加量为50mg/L;聚合硫酸铁和硫酸铝复配铁铝摩尔比为1:3,投加量为65mg/L。以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复配除磷剂适宜的废水初始p H值与模拟废水研究结果一致均为7.5;为满足反应后废水中TP浓度达到一级A标,氯化铁和硫酸铝、聚合硫酸铁和硫酸铝复配投加量至少为55mg/L和65mg/L,其对应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7.5%和78.4%、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39.1%和37.4%;随着温度的升高,2种复配药剂对TP去除均有提高,氯化铁和硫酸铝复配对CODCr去除呈波动增加,聚合硫酸铁和硫酸铝复配对CODCr去除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各因素正交实验可知,2种复配除磷剂对TP去除效果影响程度最大的均为投加量。从除磷效果和药剂投加成本考虑,对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强化除磷单一除磷剂首选聚合硫酸铁,而复配除磷剂可选择氯化铁与硫酸铝复配。本论文研究结果,可为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剂的选择提供借鉴。
曾德恢[7](2021)在《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我国的原煤生产总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8.60%,与之相伴而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产自原煤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量约为原煤的20%~25%。而每入选1 t原煤则产生3.0~5.0 m3的煤泥废水。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煤矸石的累积量和煤泥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壤、大气、水体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单一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水处理,但其仍然存在聚合度不高、絮凝性能差等不足之处。因此,性能更为显着的无机高分子复合型絮凝剂的发展受到业界相关人士的广泛青睐。量大价廉的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的有价元素铝和铁,将其作为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制备的原料,以期达到煤矸石变废为宝和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以贵州盘州高铁型煤矸石和硫酸酸浸液为研究对象,探究煤矸石酸浸液用于制备PAFS絮凝剂的过程,首先通过与酸浸液相同铝、铁含量的模拟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以PAFS絮凝剂产品的盐基度和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絮凝性能作为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煤矸石酸浸液(真实体系)制备PAFS的初始实验条件,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将其制备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为了探究自制的PAFS产品对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为适宜的水处理条件,初步对自制PAFS处理煤泥废水沉降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究了自制PAFS的稳定性。为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并应用于煤泥废水提供一定的基础。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以FeSO4×7H 2O、Al2(7)SO4(8)3×18H2O为原料,模拟煤矸石酸浸液中铝铁含量制备絮凝剂PAFS并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其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60℃、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pH为2.30、聚合过程中搅拌速度为250 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PAFS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产品的盐基度达到43.56%,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8.99%,COD去除率达到了81.67%。(2)通过对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可知,PAFS中铝、铁离子发生了聚合反应,且通过羟基桥连方式结合;通过SEM表征图可知,生成的聚合物微观结构呈致密网状,该结构使其表面积增大,增强了吸附、网捕卷缩凝聚力,表现出良好的絮凝性能;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产品表面铁的化学形态呈三价,即羟基桥连的是三价铁和三价铝的形态。(3)以煤矸石酸浸液作为制备PAFS的原料,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过程搅拌速度、OH/(Al+Fe)摩尔比等因素,在模拟体系的基础上设定各因素取值范围。制备PAFS的最佳条件为: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250 r/min、OH/(Al+Fe)摩尔比值为2.4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硫酸铝铁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相比模拟体系产品颜色均变浅。产品的盐基度达到32.18%,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5.62%,COD去除率达到了77.50%。(4)通过正交实验对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条件进行优化。最优方案为:OH/(Al+Fe)摩尔比为2.50,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150 r/min。(5)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80 mg/L,水体pH为8.00,沉降温度为25℃,以400 r/min快速搅拌1.50 min,再以200 r/min慢速搅拌2.50 min,静置沉降0.50 h。在以上条件下处理的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达到98.73%,COD去除率达到78.46%。(6)自制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钢渣废水、某高校湖泊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均达到96.20%以上,COD去除率均达到77.80%以上。(7)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沉降过程采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R2=0.8703,采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为R2=0.9624。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沉降动力学更适合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8)产品中铝、铁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静置9天后,有0.80%的单体态(Al+Fe)a转化为中低聚合态(Al+Fe)b,有1.87%的中低聚合态(Al+Fe)b转化成高聚态或者沉淀溶胶,而高聚物或沉淀溶胶态增加了2.67%。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产品中的单体或者低聚物会逐渐发生熟化聚合,朝着更高聚合态方向转化,其中起主要絮凝作用的活性态铝铁含量不断减少,容易出现沉淀物或者溶胶而导致稳定性变差。(9)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自制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浊度去除率从97.19%降至了95.94%。表明PAFS的絮凝性能降低。通过Zeta电位数据显示,PAFS的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差。
刘冰[8](2020)在《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是甲醇制烯烃反应中重要的催化剂。SAPO-34晶化母液是在水热法制备SAPO-34分子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液,其主要成分为水、模板剂(三乙胺)、铝源(Al2O3)、磷源(磷酸)、硅源(SiO2)及残留的SAPO-34分子筛。母液的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原料浪费,所以有必要对母液进行循环利用。目前对于SAPO-34母液回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液循环法合成SAPO-34分子筛,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中,一方面回收母液中的三乙胺(TEA),利用无机元素制备絮凝剂,将制备的絮凝剂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另一方面利用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将其作为载体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并进一步提出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新工艺。具体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分馏法回收SAPO-34母液中的三乙胺,利用剩余的无机元素制备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果表明分馏法回收了母液中80.5%的三乙胺,残留三乙胺经过水洗溶出,之后利用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将其分解。在絮凝剂的制备过程中,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出最佳制备条件:[P]/[Al]和[OH]/[Al]的摩尔比分别为0.25和1.05,反应温度85℃。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Al、O、P、Na和S,且形成了无定形聚合物。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时,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为40 mg·L-1,浊度、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9.3%、79.7%和72.6%。此外,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比聚合氯化铝低20 mg·L-1。(2)以SAPO-34母液为实验对象,考察了[SiO2]/[Al2O3]摩尔比、[TEA]/[Al2O3]摩尔比和晶化时间对SAPO-34分子筛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配比为Al2O3:P2O5:SiO2:TEA=1.00:1.00:0.16:3.00时,在200℃条件下,反应6 h合成出相对结晶程度较高,平均粒径为2-3 μm的SAPO-34分子筛。将合成的SAPO-34与一种商品级SAPO-34进行对比,发现合成的SAPO-34比表面积更大,晶粒的尺寸更小,而且拥有更多的中强酸中心。在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中,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催化寿命为商品级SAPO-34催化寿命的2.2倍。(3)以自制的SAPO-34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 FeOx/SAPO-34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是:NH4+/SAPO-34在0.05 mol·L-1的硝酸铁溶液中反应15 h。利用电子顺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氧空位是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并检测到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考察了[O3]/[NO]摩尔比、停留时间、水蒸气体积分数和SO2的浓度对NO氧化率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O的氧化率达到55.0%。反应50 h后,NO氧化率仅下降了 10.2%,表明FeOx/SAPO-34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水抗硫性。(4)提出了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同时脱除燃煤烟气中SO2和NOx的方法。氧化反应后的气体全部通入氨水/过硫酸铵混合溶液中,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吸收剂的pH为9.0,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20 mol·L-1,氨水体积分数为0.8%,反应温度15℃,吸收剂体积为150 mL,NO的转化率和SO2的吸收率分别达到92.6%和100.0%。研究了同时脱硫脱硝中的化学反应:当溶液的pH范围为7.0-9.0时,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发挥主要的氧化作用;而pH低于7.0时,臭氧和过硫酸铵起氧化作用。吸收液经过10次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产物可以制备出含氮量为24.5%的复合肥料。
康慧敏[9](2020)在《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的文件要求,当地环保局要求昌乐城东污水厂在原有污水处理水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质排放标准,对现有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要求提标后排放水的化学需氧量(COD)≤40mg/L。提标方案及处理效果构成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为满足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改造需要,采用了深度混凝+臭氧接触活性炭过滤为主要COD去除方式的技术方案,针对其中技术细节进行了研究。通过化学混凝小试、现场投药中试进行了影响因素对去除率性能影响实验,对深度混凝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小试及中试结果均表明,当聚合氯化铝、M180混凝剂、聚硅酸硫酸铁和聚丙烯酰胺药剂等4种絮凝剂投加量为75-100 mg/L时,满足出水COD去除率提高20%的设计目标,说明更换絮凝剂种类及优化絮凝剂投加量可以提高混凝沉淀的效果,满足设定要求。在原有的臭氧投加系统基础上增加活性炭滤池,现场实验来测试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改造的COD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当臭氧投加浓度在30mg/L时,臭氧氧化-活性炭组合工艺可以保证出水稳定COD在40 mg/L以下。现场实现的深度处理工艺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强化混凝+臭氧氧化+后置活性炭过滤工艺可以满足现场对排放水COD深度达标要求,并且能够保证出水指标稳定。深度处理各工艺段COD去除率分别为混凝沉淀池COD去除率40%,强化混凝和连续流砂滤池COD去除率25%,臭氧氧化池及炭池和消毒COD去除率30%,深度处理各工艺段串联后COD去除率可达69%。工程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核算结果显示,深度处理部分臭氧投加的单位运行成本远高其他成本,说明臭氧氧化指标控制更加关键。经过上述研究和实验,确定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方案,实现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COD≤40 mg/L排放要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陈国栋[10](2020)在《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水开发是樊学油区主要开发方式,采油污水处理达标后回注不仅可以降低油田开发成本,同时保护环境,这就需要对油区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水质达标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现场处理淤泥量,实现效益与环保双赢更有意义。对一污水站污水处理的现状调查表明,站内水量不稳定,水质也有变化;污水站水处理设备简单,混凝净化剂单一,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现状,室内实验进行了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具体进行了水质指标分析,无机净化剂的种类与用量,有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水解度与分子量,有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度与用量,混凝加药顺序与搅拌速度,氧化除铁剂的种类及氧化时间等六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除铁剂加量30mg/L,聚合氯化铝铁加量80mg/L,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加量10m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量5mg/L的加药方案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有效的净化效果。现场工艺流程的改进,突出在双向流斜板沉降装置和连续气浮浮选装置,现场试验证实净化效果良好;应用半年以上,水质达标,站场内淤泥量减少,达到了有效的降泥增效效果。
二、聚合氯化铝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氯化铝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水热煤矸石制备聚合氯化铝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样品制备 |
1.2 测试表征 |
1.3 生活污水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 微波水热时间对聚合氯化铝产量的影响 |
2.3 反应前后残渣的物相分析 |
2.4 聚合氯化铝FT-IR分析 |
2.5 聚合氯化铝水处理性能研究 |
2.6 絮团形貌分析 |
3 结论 |
(2)锆盐混凝剂的混凝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混凝的概念与原理 |
1.1.1 混凝的概念 |
1.1.2 混凝的原理 |
1.2 混凝的影响因素 |
1.2.1 混凝剂种类 |
1.2.2 混凝剂投加量 |
1.2.3 原水温度 |
1.2.4 原水pH |
1.2.5 水力条件 |
1.3 混凝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机混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2 有机混凝剂研究现状 |
1.3.3 混凝的复配 |
1.4 锆系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2 锆盐混凝剂的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聚合硫酸锆PZS的混凝行为及机理研究 |
2.2.1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2.2.2 最佳碱度的确定 |
2.2.3 最佳pH的确定 |
2.2.4 絮体SEM分析 |
2.2.5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2.2.6 絮体激光粒度仪分析 |
2.3 聚合四氯化锆PZC的混凝效果及机理分析 |
2.3.1 确定最佳投加量 |
2.3.2 最佳碱度的确定 |
2.3.3 水样初始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2.3.5 絮体SEM电镜分析 |
2.3.6 絮体激光粒度仪分析 |
2.4 PZS、PZC的混凝效果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锆盐混凝剂对典型污水样的处理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模拟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 |
3.2.1 混凝效果 |
3.2.2 出水Zeta电位及pH |
3.3 含氟污水 |
3.3.1 不同投加量/pH的影响 |
3.4 含油污水 |
3.4.1 油含量去除效果 |
3.5 含镉污水 |
3.5.1 镉去除率 |
3.6 染料废水 |
3.6.1 亚甲基蓝去除率及出水Zeta电位 |
3.7 地表水水样 |
3.7.1 实验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节 |
4 锆盐混凝剂的复配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氧氯化锆/壳聚糖复配混凝剂处理腐殖酸水样 |
4.2.1 最佳C值 |
4.2.2 三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对比 |
4.2.3 三种混凝剂出水pH及 Zeta电位 |
4.2.4 絮体SEM电镜分析 |
4.2.5 激光粒度仪分析 |
4.2.6 污泥回用、絮体光催化性探究 |
4.3 氧氯化锆/壳聚糖复配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
4.3.1 最佳比例 |
4.3.2 三种混凝剂除油对比 |
4.3.3 不同温度下复配混凝剂的油去除效果 |
4.3.4 最佳原水pH |
4.3.5 絮体SEM电镜分析 |
4.3.6 絮体激光粒度仪分析 |
4.4 ZOC/PAC复配处理含镉废水 |
4.4.1 两种混凝剂的除镉对比 |
4.4.2 不同投加比例及投加顺序的对比 |
4.4.3 最佳原水pH |
4.4.4 絮体SEM电镜 |
4.4.5 絮体激光粒度仪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3)壳聚糖基膜的制备及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化学处理法 |
1.2.3 生物处理法 |
1.3 吸附理论简述 |
1.3.1 吸附类型 |
1.3.2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 |
1.3.3 吸附热力学 |
1.3.4 吸附动力学 |
1.4 壳聚糖及衍生物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1 壳聚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4.2 壳聚糖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
1.4.3 壳聚糖的复合 |
1.4.4 壳聚糖复合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主要药剂 |
2.1.2 主要设备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2.2.1 酸性黑10B的测定 |
2.2.2 刚果红的测定 |
3 单一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对酸性黑10B及刚果红废水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3.1 单一壳聚糖膜的制备 |
3.1.1 壳聚糖膜液的配制 |
3.1.2 膜的制备 |
3.2 运行参数对膜吸附酸性黑10B及刚果红的影响及组合优化 |
3.2.1 废水初始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2 单一壳聚糖膜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3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4 运行参数的组合优化 |
3.3 单一壳聚糖膜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模型及机理研究 |
3.3.1 吸附等温线 |
3.3.2 吸附热力学 |
3.3.3 吸附动力学 |
3.3.4 吸附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壳聚糖基二元复合膜的制备及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4.1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
4.1.1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膜制备参数的优选 |
4.1.2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膜的表征 |
4.2 运行参数对复合膜吸附酸性黑10B及刚果红效果的影响 |
4.2.1 废水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2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3 复合膜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膜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模型及机理研究 |
4.3.1 吸附等温线 |
4.3.2 吸附热力学 |
4.3.3 吸附动力学 |
4.3.4 吸附机理分析 |
4.4 壳聚糖-沸石粉复合膜的制备 |
4.4.1 壳聚糖-沸石粉复合膜制备参数的优选 |
4.5 运行参数对复合膜吸附酸性黑10B、刚果红效果的影响及组合优化 |
4.5.1 废水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5.2 复合膜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5.3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5.4 运行参数的组合优化 |
4.6 壳聚糖-沸石粉复合膜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模型及机理研究 |
4.6.1 吸附等温线 |
4.6.2 吸附热力学 |
4.6.3 吸附动力学 |
4.6.4 吸附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壳聚糖基三元复合膜的制备及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5.1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沸石粉复合膜的制备 |
5.1.1 壳聚糖-聚合氯化铝-沸石粉复合膜的制备参数的优选 |
5.2 运行参数对复合膜吸附酸性黑10B、刚果红效果的影响 |
5.2.1 溶液初始pH |
5.2.2 复合膜投加量 |
5.2.3 离子强度 |
5.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5.3.1 试验设计及相关模型 |
5.3.2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
5.3.3 变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
5.3.4 变量的组合优化 |
5.4 复合膜对酸性黑10B、刚果红的吸附模型及吸附机理研究 |
5.4.1 吸附等温线 |
5.4.2 吸附热力学 |
5.4.3 吸附动力学 |
5.4.4 吸附机理分析 |
5.5 复合膜的再生与重复使用 |
5.6 复合膜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可行性研究 |
5.7 不同吸附材料对酸性黑10B、刚果红模拟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5.7.1 不同吸附材料对酸性黑10B模拟废水和刚果红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5.7.2 不同吸附材料对实际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
1.2.1 粉煤灰的产生及其性质 |
1.2.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3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 |
1.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发展现状 |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
1.3.2 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3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4 粉煤灰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表征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分析仪器及其测试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
2.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5 扫描电镜(SEM-EDS) |
2.2.6 三维荧光光谱(EEM) |
2.2.7 絮凝实验中所用表征测试方法 |
2.3 絮凝剂盐基度的测定 |
第三章 粉煤灰两段强化酸浸及其PAFCS的制备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CFB灰两段强化酸浸实验 |
3.1.2 PAFCS的制备及其絮凝实验 |
3.2 CFB灰理化性质及铝、铁的溶出行为 |
3.2.1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
3.2.2 盐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3.2.3 硫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3.3 PAFCS絮凝剂工艺条件优化 |
3.3.1 SO_4~(2-)的添加方式对絮凝剂的影响 |
3.3.2 反应温度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性能优化调控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3 絮凝实验 |
4.1.4 实验方法 |
4.1.5 Fe、Al共聚物的水解形态测试 |
4.2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的水解、聚合机理 |
4.3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
4.3.1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
4.3.2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
4.4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
4.4.1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
4.4.2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
4.5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
4.5.1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
4.5.2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1.4 絮体在线监测实验 |
5.1.5 实验方法 |
5.1.6 测试方法与表征手段 |
5.2 PAFCS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性能探究 |
5.3 不同类型絮凝剂絮凝性能比较 |
5.4 絮体在线监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概念、特点 |
1.1.1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概念 |
1.1.2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特点 |
1.2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
1.2.2 国外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
1.3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 |
1.3.1 A2O工艺 |
1.3.2 MBR工艺 |
1.3.3 MBBR工艺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概况 |
2.1 污水处理厂地理位置及服务范围 |
2.2 进出水情况 |
2.3 工艺流程 |
2.4 工艺系统主要设备及构筑物 |
2.4.1 预处理系统 |
2.4.2 生化池系统 |
2.4.3 MBR膜池及配套系统 |
2.4.4 鼓风机房 |
2.4.5 设备间 |
2.4.6 深度处理系统 |
2.4.7 生物除臭系统 |
2.4.8 通排风系统 |
2.4.9 脱水系统 |
2.4.10 排水泵井 |
2.4.11 废液池 |
2.4.12 接触消毒池 |
2.4.13 排水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对策 |
3.1 建设费用分析 |
3.1.1 建设费用分析 |
3.1.2 减少建设费用的对策 |
3.2 运营成本分析 |
3.2.1 聚合氯化铝成本分析 |
3.2.2 降低聚合氯化铝成本的对策 |
3.2.3 膜清洗药耗分析 |
3.2.4 降低膜清洗药剂成本的对策及效益分析 |
3.2.5 MBR系统成本分析 |
3.2.6 降低MBR系统运行成本 |
3.2.7 电耗成本分析 |
3.2.8 降低电耗成本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难点及对策 |
4.1 维护难度分析 |
4.1.1 生化池无法观测曝气情况、无法取样 |
4.1.2 膜池反洗管道被氯腐蚀 |
4.1.3 膜组器无离线清洗位置 |
4.1.4 其他问题及相应对策 |
4.2 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4.2.1 避免淹水事故的发生 |
4.2.2 地下有限空间管理 |
4.2.3 对周边居民的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分析 |
5.1 进水水质分析 |
5.2 出水水质分析 |
5.3 出水水质稳定性分析 |
5.4 沿程水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6)不同除磷剂对二级生化出水强化除磷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镇生活污水厂除磷工艺 |
1.2.1 生物除磷原理 |
1.2.2 生物除磷工艺 |
1.3 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除磷方法 |
1.3.1 吸附法 |
1.3.2 结晶法 |
1.3.4 化学沉淀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不同除磷剂对模拟废水中TP的去除效能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所用药剂 |
2.1.2 实验用水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分析测定方法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废水初始pH值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2 不同除磷剂投加量对废水中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3 废水温度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4 药剂成本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优选除磷剂对二级生化出水中TP和 COD_(Cr)的去除效能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所用药剂 |
3.1.2 实验用水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分析测定方法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初步确定除磷剂投加量 |
3.2.2 废水初始pH值对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3.2.3 不同除磷剂投加量对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3.2.4 废水温度对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3.2.5 正交实验 |
3.2.6 成本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优选除磷剂复配对模拟废水中TP的去除效能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所用除磷药剂 |
4.1.2 实验用水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分析测定方法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比例复配除磷剂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2 废水初始p H值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3 不同除磷剂投加量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4 废水温度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优选除磷剂复配对二级生化出水中TP和 COD_(Cr)的去除效能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所用除磷药剂 |
5.1.2 实验用水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分析测定方法 |
5.1.5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废水初始pH对 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2 复配除磷剂投加量对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3 废水温度对TP和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正交实验 |
5.2.5 经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矸石的来源与特性 |
1.2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
1.3 煤矸石的利用现状 |
1.3.1 充填材料 |
1.3.2 发电 |
1.3.3 建材领域 |
1.3.4 化工行业 |
1.4 污水及污水处理现状 |
1.4.1 水资源污染现状 |
1.4.2 污水处理现状 |
1.5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
1.5.1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 |
1.5.2 聚合硫酸铝铁的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其意义 |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实验原料 |
2.1.1 原料及组成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流程框图及实验装置 |
2.2.1 工艺流程框图 |
2.2.2 实验装置图 |
2.3 实验方法 |
2.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方法 |
2.3.2 絮凝沉降方法 |
2.3.3 沉降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2.3.4 Zeta电位及粒径的测定方法 |
2.4 分析及计算方法 |
2.4.1 盐基度的分析及计算 |
2.4.2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
2.4.3 Ferron比色法测定铝铁形态 |
2.4.4 水质余浊度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
2.5 产品分析表征方法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5.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三章 化学纯物质制备絮凝剂PAFS及表征 |
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原理 |
3.2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方法 |
3.2.2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
3.2.3 聚合p H对 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
3.2.4 聚合搅拌速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
3.2.5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
3.3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产品图 |
3.4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产品的表征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4.2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3.4.3 扫描电镜 |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 |
4.1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1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
4.1.2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
4.1.3 聚合过程转速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
4.1.4 OH/(Al+Fe)摩尔比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
4.2 正交实验 |
4.3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产品图 |
4.4 真实体系制备所得产品表征分析 |
4.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应用研究及评价 |
5.1 絮凝沉降原理 |
5.2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处理煤泥废水的研究 |
5.2.1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
5.2.2 水体p H的影响 |
5.2.3 水体温度的影响 |
5.2.4 快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
5.2.5 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
5.2.6 慢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
5.2.7 慢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
5.2.8 沉降时间的影响 |
5.3 PAFS对煤泥废水、钢渣水、某高校湖泊水处理效果评价 |
5.4 PAFS、 PAS、工业硫酸铝、 PAC对煤泥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沉降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
6.1 沉降动力学分析 |
6.1.1 余浊度和时间的关系 |
6.1.2 双曲线模型拟合 |
6.1.3 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
6.2 稳定性研究 |
6.2.1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原理 |
6.2.2 时间对Al+Fe形态的影响 |
6.2.3 不同静置时间对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
6.2.4 时间对Zeta电位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产生及特点 |
1.1.2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其研究概况 |
1.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类 |
1.2.2 混凝机理 |
1.2.3 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与研究现状 |
1.3.1 SAPO-34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
1.3.2 SAPO-34的应用 |
1.4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
1.4.1 燃煤烟气的排放现状及危害 |
1.4.2 NO_x的脱除 |
1.4.3 SO_2的脱除 |
1.4.4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1.4.5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絮凝剂技术及其混凝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
2.2.2 工艺流程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5 产物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预处理 |
2.3.2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制备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2.3.3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构 |
2.3.4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
2.3.5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在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上的应用 |
2.3.6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生产成本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
3.2.2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 |
3.2.3 SAPO-34分子筛的表征 |
3.2.4 SAPO-34分子筛应用于MTO反应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利用母液合成SAPO-34分子筛 |
3.3.2 合成的SAPO-34与商品级SAPO-34物化性质的对比 |
3.3.3 合成的SAPO-34分子筛与商品级SAPO-34催化活性的对比 |
3.3.4 SAPO-34的生产成本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FeO_x/SAPO-34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NO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分析方法 |
4.2.4 催化剂组成及性质表征 |
4.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制备方法的筛选 |
4.3.2 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筛选 |
4.3.3 制备条件对FeO_x/SAPO-3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3.4 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3.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氧化NO效率的影响 |
4.3.6 催化机理的研究 |
4.3.7 FeO_x/SAPO-34催化剂的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5 催化臭氧氧化结合NH_3/(NH_4)_2S_2O_8溶液脱硫脱硝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
5.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液相吸收剂的筛选 |
5.3.2 操作条件对NO转化率的影响 |
5.3.3 同时脱硫脱硝的机理分析 |
5.3.4 复合肥料的制备及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需求 |
1.2 国内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与分析 |
1.2.1 絮凝沉淀技术 |
1.2.2 过滤技术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1.2.4 活性炭吸附技术 |
1.2.5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分析 |
1.3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现状分析 |
1.3.1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
1.3.2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工艺现状 |
1.3.3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存在的问题 |
1.3.4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必要性 |
1.4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技术比选 |
1.4.1 混凝沉淀 |
1.4.2 过滤 |
1.4.3 臭氧氧化 |
1.4.4 活性炭吸附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OD深度处理工艺效果分析 |
2.1 实验准备与实验方法 |
2.1.1 实验药剂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实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2.1.4 实验水质及变化规律分析 |
2.1.5 现场污泥运行情况 |
2.2 深度处理絮凝剂实验室小试 |
2.2.1 实验室小试 |
2.2.2 试验步骤 |
2.2.3 COD去除率 |
2.3 深度处理絮凝剂现场投加中试实验 |
2.3.1 深度处理絮凝剂废水处理现场中试 |
2.3.2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现场絮凝剂投加实验结论 |
2.4 絮凝剂投加影响因素研究 |
2.4.1 水温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4.2 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5 絮凝剂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评价 |
2.5.1 二沉池出水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 |
2.5.2 絮凝沉淀池出水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 |
2.6 絮凝剂产泥量变化分析 |
2.7 臭氧氧化池运行调整分析 |
2.7.1 臭氧氧化池投加量优化内容 |
2.7.2 臭氧氧化池投加量优化实验 |
2.7.3 臭氧氧化池投加试验结论 |
2.7.4 臭氧氧化池与活性炭滤池深度处理效果优化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OD深度处理改造方案与运行效果分析 |
3.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
3.2 活性砂滤池运行调整分析 |
3.2.1 活性砂滤池运行存在的问题 |
3.2.2 活性砂滤池工艺问题整改 |
3.3 深度处理COD运行效果分析 |
3.4 目前在线监测数据 |
3.5 污水处理厂水质达标监控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本、工程应用技术经济分析 |
4.1 药剂吨水成本对比 |
4.2 工程设备材料及运行成本对比 |
4.2.1 工程设备费对比 |
4.2.2 运行成本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絮凝剂及作用机理 |
1.3.1 絮凝剂的种类 |
1.3.2 絮凝剂作用机理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樊学油区水处理现状 |
2.1 地质概况 |
2.2 水处理现状简介 |
2.2.1 油田含油污水特点 |
2.2.2 樊学油区水处理工艺流程 |
2.2.3 气浮除油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2.2.4 樊学油区污水站水质调研分析 |
第三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 实验材料仪器 |
3.2 药剂配制方法 |
3.3 水质测试方法步骤 |
3.4 透光度数据测量方法 |
第四章 室内净化实验及现场应用 |
4.1 现场水质测试 |
4.2 无机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 |
4.2.1 处理剂种类筛选 |
4.2.2 药剂加量筛选 |
4.3 有机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 |
4.3.1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筛选评价 |
4.3.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解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3.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筛选评价 |
4.4 混凝条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4.1 净化剂加药顺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4.2 搅拌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5 除铁剂的筛选评价 |
4.6 优选配方的净化效果评价 |
4.7 药剂配方的确定 |
4.8 现场应用及效果 |
4.8.1 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的改进 |
4.8.2 处理后水质化验结果 |
4.8.3 试验阶段污泥量的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聚合氯化铝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水热煤矸石制备聚合氯化铝及其性能研究[J]. 王文杰,练伟,刘振英,闫雨琪,丁乙凡,朱瑞,刘炎,刘银. 安徽化工, 2022
- [2]锆盐混凝剂的混凝行为及机理研究[D]. 申粤.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3]壳聚糖基膜的制备及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研究[D]. 高奕珏. 常州大学, 2021(01)
- [4]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文杰. 山西大学, 2021
- [5]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D]. 刘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不同除磷剂对二级生化出水强化除磷的效能研究[D]. 潘俊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7]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D]. 曾德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D]. 刘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9]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D]. 康慧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D]. 陈国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标签:刚果红论文; 聚合氯化铝论文; 活性炭吸附法论文; 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