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芯样试验成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育功,吴金灶,向前[1](2022)在《中国碾压混凝土超长超级芯样统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中国碾压混凝土超长超级芯样统计与分析,表明芯样长度的不断增加实质反映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表明层间结合质量是影响碾压混凝土获得超长超级芯样长度的关键因素所在。影响层间结合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浆砂比PV值、掺和料掺量、石粉含量、VC值、凝结时间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层间结合质量、防渗性能和超长超级芯样的获得。现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经朝着可振可碾的方向发展,为碾压混凝土超级芯样获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碾压混凝土坝核心技术"层间结合、温控防裂"含义的更深理解。
胡炜[2](2019)在《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是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坝仓面施工中的三大核心目标。然而,目前缺乏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以及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且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困难,缺乏考虑施工质量影响的进度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围绕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提出层面压实刚度感知方法,解决分层施工条件下振动轮与混凝土动力学响应特征感知的难题,实现层面压实刚度、碾压参数、混凝土性能参数的全面感知;建立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智能分析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混沌布谷鸟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提出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在线更新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多元非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传统预测模型,建立的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升约6.3%、4.8%和13.8%;且通过在线更新,模型对新样本的预测残差绝对值约为3%,模型泛化能力得到增强。(2)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基于混凝土生产时间和层面卸料平仓位置时空匹配,提出层间结合时间感知方法;针对不平衡样本数据,基于过采样-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建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实现对不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智能判断;在Ada Boost.RT集成学习算法框架下建立层间结合质量相关向量回归(RVR)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小样本条件下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精确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G-mean值达到0.90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不平衡数据分类能力;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RVR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8881,表明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构建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建立RCC坝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模型;基于狄利克莱混合(DPM)模型和排列熵法改进序贯更新和贪婪搜索算法,提出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方法;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提出针对补碾和铺垫层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得到的仿真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偏差率在3%~4%,模型仿真精度高,证明了提出的自适应仿真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建立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自适应参考点法改进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求解高维多目标下的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采用相对随机占优度量化和逼近理想值(TOPSIS)法对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进行多属性决策,优选出最优仓面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实际值,得到最优施工方案的工期在同为平层施工时缩短约14%,且机械利用率增大约9%,压实度增大约0.5%,抗拉强度比增大约2%,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目标均得到显着改善,证明了提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辛长青[3](2017)在《汾河二库碾压混凝土坝坝体抗渗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文中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坝渗水的原因和后果,较详细地介绍了山西省汾河二库碾压混凝土坝坝体抗渗性评估的方法及资料分析。
钟志云,秦根泉,冯朝辉[4](2016)在《浯溪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成果分析》文中指出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是判定挡水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施工质量和抗渗性的有效手段,浯溪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采用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的方法对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了检测.本文介绍了浯溪口碾压混凝土坝体混凝土分区设计、钻孔压水试验方案及钻孔位置的选取,通过对其碾压混凝土芯样外观、层面和缝面结合质量、芯样获得率、透水率等检测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碾压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并依据试验情况对碾压混凝土坝的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提出了建议.
孙启冀[5](2014)在《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建设速度快和造价相对低廉的原因,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问世不久便受到世界各地坝工界的青睐。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裂缝,裂缝会降低坝体的完整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对大坝的安全度和寿命极为不利,在工程中备受关注。寒冷干旱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年气温变化幅度很大。不设纵缝,薄层通仓浇筑,冬季长间歇式的施工方法,与一般地区的混凝土坝有较大差别,使在寒冷干旱地区修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具有独特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同时也更增加了温控防裂的难度,因此使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与防裂成为个新课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围绕着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场、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和温控与防裂措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研究和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场求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ANSY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制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成熟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全过程仿真分析计算程序。并结合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高坝工程,研究了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2.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裂缝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对30#、31#坝段坝基薄层浇筑块的横河向裂缝进行了成因的仿真分析,裂缝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固结灌浆长间歇期间,发生寒潮时仓面保温不利造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监督,对确定的温控措施必须坚决执行,在寒潮来临时加强仓面的保温工作,以防止气温骤降导致表面裂缝的产生3.对碾压混凝土防裂的特点和温度控制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从混凝土原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坝体防裂的工程措施,同时对国内外多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实际的温控防裂措施和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且在研究讨论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抗渗及抗裂性能要求和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实用配合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现场施工的相关要求,并对比总结了新疆北部某RCCD的筑坝工艺,对今后类似新建工程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王改先[6](2009)在《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某水电站工程碾压混凝土拱坝,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及使用部位的不同,通过对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确定出各种材料的最优组合,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减少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并符合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和优化的混凝土配合比。研究表明:科学地进行碾压混凝土基本配合条件的确定和配合比参数的选择即确定碾压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是碾压混凝土现场试验和确定施工配合比的基础,更是碾压混凝土质量保证的前提。我国碾压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上已经形成少水泥用量、高粉煤灰掺量的特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梁浩[7](2007)在《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洞庭湖是全国洪灾最严重的地区,澧水突发性的大洪水与长江洪水在这一地区遭遇,经常形成毁灭性的洪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加速澧水治理和缓解洞庭湖的洪灾,水利部和湖南省联合组建澧水公司,合资兴建澧水上第一个防洪控制工程江垭水库。江垭大坝坝高131m,是目前世界上己建成的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坝。江垭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和营运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本文就是通过总结、学习和再提高过程编写而成。本文可供类似工程参考。江垭水利枢纽大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混凝土总量134万m3,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再建最高的碾压混凝土(RCC)大坝之一。坝体部分为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部分为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经坝体钻孔取心和压水试验混凝土质量良好,最长心样长为6.67m。江垭大坝部分RCC施工,将铺筑层由水平改成1:20~1:10的缓坡进行斜层平推铺筑。江垭大坝采用这种施工工艺浇筑的RCC累计达到43.84万m3,占坝体RCC总量的51.3%。钻心取样及压水试验成果表明,斜层平推铺筑法的施工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水平层铺筑法。斜层平推铺筑法还大幅度提高了RCC施工设备的综合效率,降低了设备配置容量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
黄志强[8](2006)在《碾压混凝土诱导缝与层面断裂性能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由于结合了混凝土坝和土石坝的优点,其优越性非常明显,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碾压混凝土拱坝和重力坝的设计和施工中仍有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目前关于诱导缝等效强度模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于坝高的不断增大,碾压混凝土的层面不断的增多,使得沿着坝体层面的断裂稳定分析变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碾压混凝土坝诱导缝断面等效强度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1 非穿透型诱导缝等效强度 进行了两种形式的非穿透矩形诱导缝碾压混凝土试件轴拉实验。根据轴拉试验结果,建立了双向间隔非穿透矩形诱导缝的应力强度因子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得到了断裂参数的修正系数,并利用无限大体深埋椭圆裂缝模型和双参数断裂准则,得到可以用于碾压混凝土拱坝双向间隔诱导缝断裂分析的双参数等效强度。 2 诱导缝布置方式的数值模拟 在诱导缝的预留缝长度、间距变化的情况下,利用材料破坏全过程分析的软件系统MFPA2D,模拟在拉剪应力的作用下,诱导缝的开裂、扩展方向以及应力场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确定了比较合理的诱导缝布置方式。 3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型断裂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通过七种工况的碾压混凝土层面的Ⅰ型断裂试验,得出相应的Ⅰ型断裂参数,并利用MFPA2D系统,从细观的角度对碾压混凝土层面接缝二和层面接缝三等情况的层面Ⅰ型断裂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和良好,从试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层面的Ⅰ型断裂参数和破坏形态的差异;并且通过对试验测试结果和解析结果的比较得到,利用电测法测得的起裂荷载对于起裂韧度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碾压混凝土层面Ⅱ型断裂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通过七种工况的碾压混凝土层面的Ⅱ型断裂试验,得出相应的Ⅱ型断裂参数,并利用MFPA2D系统,从细观的角度对碾压混凝土层面接缝二和层面接缝三等情况的层面Ⅱ型断裂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和良好。从试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层面的Ⅱ型断裂参数和破坏形态的差异。
王俊峰[9](2005)在《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压水试验及钻芯评价》文中提出阐述了汾河二库碾压混凝土大坝现场压水试验及钻取芯样的过程,通过压水试验和芯样的外观及物理力学指标的检测,充分说明了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罗继鸣,杨爱庆[10](2005)在《压水试验和钻芯取样技术在碾压混凝土大坝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在碾压混凝土大坝质量检查中,进行的现场压水试验和钻取芯样的方法。从湖南江垭、山西汾河二库、云南大朝山、湖北高坝洲、三峡工程三期围堰、陕西蔺河口、云南景洪电站等工程实践,探索和研究出了一套适合碾压混凝土的现场压水试验、钻取芯样的方法及设备和工艺。
二、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芯样试验成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芯样试验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压实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4 大坝智能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5 施工进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1 研究框架 |
2.2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2.1 全面感知框架 |
2.2.2 振动轮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 |
2.2.3 层面压实刚度感知 |
2.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2.3.1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
2.3.2 基于混沌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参数优化 |
2.3.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流程 |
2.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4.1 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的模型更新判断 |
2.4.2 核极限学习机模型在线更新 |
2.5 案例分析 |
2.5.1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5.2 压实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2.5.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5.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1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框架 |
3.1.1 问题分析 |
3.1.2 建模对策 |
3.1.3 研究框架 |
3.2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2.1 全面感知框架 |
3.2.2 层间结合时间参数感知 |
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 |
3.3.1 Borderline-SMOTE算法 |
3.3.2 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模型 |
3.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流程 |
3.4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3.4.1 相关向量回归模型 |
3.4.2 Ada Boost.RT集成算法 |
3.5 案例分析 |
3.5.1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5.2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分析 |
3.5.3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3.5.4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 |
4.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 |
4.2 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建模 |
4.2.1 建模对策分析 |
4.2.2 精细化仿真模型 |
4.2.3 仿真流程 |
4.3 基于感知数据分析的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 |
4.3.1 基于DPM模型的概率密度估计 |
4.3.2 改进的SUGS算法 |
4.4 考虑质量控制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 |
4.4.1 基于压实质量智能分析的补碾工序自适应调整 |
4.4.2 基于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的铺垫层工序自适应调整 |
4.5 案例分析 |
4.5.1 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分析 |
4.5.2 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分析 |
4.5.3 进度仿真有效性分析 |
4.5.4 仿真输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建模 |
5.1.1 仓面施工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2 数学模型 |
5.2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框架 |
5.2.1 多目标优化分析流程 |
5.2.2 求解难点分析 |
5.3 基于改进NSGA-Ⅲ算法的高维多目标寻优 |
5.3.1 模型确定性转换 |
5.3.2 NSGA-Ⅲ算法 |
5.3.3 自适应参考点法 |
5.3.4 改进NSGA-Ⅲ算法流程 |
5.4 基于随机占优-TOPSIS法的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 |
5.4.1 随机占优理论 |
5.4.2 TOPSIS法 |
5.5 案例分析 |
5.5.1 仓面施工高维多目标寻优分析 |
5.5.2 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 |
5.5.3 多目标优化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汾河二库碾压混凝土坝坝体抗渗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碾压混凝土坝渗水的原因和后果 |
2 碾压混凝土坝抗渗性评估的目的、依据和方法 |
1) 目的 |
2) 依据 |
3 主要试验设备的选择 |
4 碾压混凝土现场压水试验的方法 |
4.1 压水试验方案 |
4.2 布置试验孔位 |
4.3 试验段长度的确定 |
4.4 试验段试验水压力 |
4.5 试验方法 |
4.5.1 钻孔及清洗 |
4.5.2 试验段隔离装置的安装。 |
4.5.3 压水试验设备调试 |
4.5.4 流量、压力观测读数 |
4.5.5 试验后封孔 |
5 资料分析 |
6 结语 |
(4)浯溪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及坝体混凝土分区 |
1.1 工程概况 |
1.2 坝体混凝土分区 |
2 钻孔取芯及压水试验方案 |
2.1 试验目的及方法 |
(1)取芯试验 |
(2)压水试验 |
2.2 钻孔分类及孔位布置 |
3 试验成果及分析 |
3.1 钻孔取芯完成情况 |
3.1.1 获得芯样长度分析 |
3.1.2 芯样断口类别与折断形态 |
3.1.3 芯样分析 |
3.2 现场压水试验及分析 |
4 结语 |
(5)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历史 |
1.2.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控制研究进展 |
1.2.3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的特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基于ANSYS平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程序开发研究 |
2.1 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
2.1.1 温度场计算理论 |
2.1.2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3 徐变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4 有限元法概述 |
2.1.5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 仿真计算程序的编制 |
2.2.1 前处理 |
2.2.2 混凝土浇筑过程模拟 |
2.2.3 混凝土水化热和水管冷却的处理 |
2.2.4 弹模增长和徐变模型的处理 |
2.2.5 程序所需的数据文件 |
2.2.6 仿真计算的主要步骤 |
2.3 程序验证算例 |
2.3.1 水化热模型的验证 |
2.3.2 冷却水管模型的验证 |
2.3.3 无限大混凝土板的散热 |
2.3.4 小结 |
2.4 混凝土浇筑模拟 |
2.4.1 相关概念 |
2.4.2 问题的描述 |
2.4.3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基本资料 |
3.2.3 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案 |
3.2.4 温度场结果与分析 |
3.2.5 应力场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 |
第4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裂缝成因分析 |
4.1 裂缝情况概述 |
4.2 30#、31#坝段基础区裂缝成因仿真计算 |
4.2.1 裂缝概况 |
4.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4.2.3 计算边界条件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 |
5.1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特点 |
5.2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标准 |
5.3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措施 |
5.3.1 材料及配合比方面 |
5.3.2 坝体结构设计方面 |
5.3.3 几个实际工程的温控防裂措施 |
5.4 裂缝处理措施研究 |
5.4.1 裂缝处理方法 |
5.4.2 施工方法与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施工工艺研究 |
6.1 设计方面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要求 |
6.1.1 配合比设计方面 |
6.1.2 抗渗、抗冻、抗裂的要求 |
6.2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特点和要求 |
6.2.1 施工特点 |
6.2.2 碾压试验 |
6.2.3 混凝土入仓 |
6.2.4 碾压混凝土的卸料、平仓及碾压 |
6.2.5 现场VC值和密实度控制 |
6.2.6 人工骨料的弃料利用 |
6.2.7 主要工序用时长短的控制 |
6.2.8 雨季和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
6.2.9 碾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 |
6.2.10 质量缺陷的处理 |
6.3 新疆北部RCCD施工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1.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 |
1.1.2 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 |
1.1.3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 |
1.2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与选择 |
1.2.1 水泥 |
1.2.2 骨料 |
1.2.3 掺合料 |
1.2.4 外加剂 |
1.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
1.3.1 配合比设计要点 |
1.3.2 配合比设计方法 |
1.3.3 国内外工程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水文、地质 |
2.2 工程设计及碾压混凝土技术要求 |
3 试验材料 |
3.1 水泥 |
3.2 粉煤灰 |
3.3 骨料试验 |
3.4 拌和用水 |
3.5 外加剂 |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 |
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
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及性能研究 |
4.2.1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
4.2.2 变态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2.3 常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 掺钢纤维混凝土对比试验 |
4.4 垫层砂浆和过渡层砂浆 |
5 配合比优化试验 |
5.1 最佳级配比例选择试验 |
5.2 砂率选择 |
5.3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5.4 推荐配合比 |
5.4.1 采用"豹盾"P.032.5水泥、"珞电"粉煤灰、北京科宁空港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外加剂的推荐配合比 |
5.4.2 备用材料推荐配合比 |
5.4.3 掺增密剂混凝土的推荐配合比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概况 |
1.2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
1.3 筑坝技术的重大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施工的理论 |
2.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应力分析方法 |
2.2 重力坝的应力控制标准 |
2.3 地基变形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
2.4 纵缝和分期施工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
2.5 碾压混凝土渗流特性 |
2.6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分类 |
2.7 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三章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布置及坝型选择 |
3.1 工程概况 |
3.2 坝址及坝线选择 |
3.3 枢纽布置及坝型选择 |
3.4 枢纽工程总布置 |
第四章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的设计 |
4.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 |
4.2 大坝抗滑稳定及应力计算 |
4.3 应力及变形的有限元计算 |
4.4 PMF大坝安全核算 |
第五章 施工工艺 |
5.1 概述 |
5.2 人工砂石骨料生产 |
5.3 坝体分缝与止水 |
5.4 坝体防渗与排水 |
5.5 Rcc混凝土施工现场试验 |
5.6 混凝土浇筑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书目 |
(8)碾压混凝土诱导缝与层面断裂性能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的发展 |
1.1.1 碾压混凝土材料 |
1.1.2 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 |
1.2 碾压混凝土坝的温度裂缝问题及裂缝控制措施 |
1.2.1 温度裂缝的产生 |
1.2.2 温度裂缝的危害和控制裂缝的意义 |
1.2.3 控制温度裂缝的主要措施 |
1.3 国内外诱导缝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国内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坝诱导缝设置 |
1.3.2 碾压混凝土拱坝中诱导缝的位置 |
1.3.3 碾压混凝土拱坝诱导缝等效强度理论及数值计算的研究现状 |
1.4 碾压混凝土层面研究 |
1.4.1 碾压混凝土层面存在的问题 |
1.4.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层面问题研究概况 |
1.4.3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1.5.1 诱导缝问题的研究 |
1.5.2 碾压混凝土层面断裂特性的研究 |
2 诱导缝等效强度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情况 |
2.2.2 试验加载装置 |
2.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计算 |
2.3.1 试验破坏现象 |
2.3.2 试验结果计算 |
2.3.3 非穿透型诱导缝等效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4 诱导缝等效强度双参数断裂模型的建立 |
2.4.1 单一非穿透矩形诱导缝试件断裂参数的修正系数 |
2.4.2 双向间隔非穿透矩形诱导缝试件应力强度因子计算表达式的建立 |
2.4.3 基于双参数理论的等效强度模型 |
2.5 结论 |
3 诱导缝布置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值方法简介 |
3.3 计算模型概述 |
3.4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1 材料非均匀性的表述 |
3.4.2 细观单元的本构关系 |
3.4.3 计算模型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6 诱导缝的设置讨论 |
3.7 小结 |
4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型断裂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型断裂破坏的试验研究 |
4.2.1 原材料的基本情况 |
4.2.2 试件的制作 |
4.2.3 试验装置 |
4.2.4 电测法测试碾压混凝土层面裂缝的起裂荷载 |
4.2.5 试验步骤 |
4.2.6 试验曲线 |
4.2.7 碾压混凝土层面及本体的双K断裂参数的确定 |
4.2.8 计算结果及试验现象分析 |
4.3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型断裂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
4.3.1 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细观结构 |
4.3.2 数值模型 |
4.3.3 模拟结果分析 |
4.3.4 软弱层破坏过程分析 |
4.4 结论 |
5 碾压混凝土层面Ⅱ型断裂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Ⅱ型断裂问题的发展及现状 |
5.2.1 概述 |
5.2.2 Ⅱ型断裂的试验方法和试件型式 |
5.2.3 Ⅱ型断裂韧度K_(ⅡC)的计算公式 |
5.2.4 小结 |
5.3 碾压混凝土层面Ⅱ型断裂破坏的试验研究 |
5.3.1 试件形式 |
5.3.2 试件的制作 |
5.3.3 试验装置 |
5.3.4 试验结果 |
5.3.5 剪切断裂韧度的计算 |
5.3.6 碾压混凝土层面裂缝Ⅱ型断裂的尺寸效应问题研究 |
5.4 碾压混凝土层面Ⅱ型断裂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
5.4.1 数值计算模型 |
5.4.2 破坏结果分析 |
5.5 结论 |
6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Ⅱ复合型断裂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Ⅱ复合型断裂破坏的试验研究 |
6.2.1 试件形式 |
6.2.2 试验装置 |
6.2.3 试验过程 |
6.2.4 试件断裂模式 |
6.2.5 计算与分析 |
6.2.6 混凝土拉剪复合型断裂准则的尺寸效应问题 |
6.2.8 小结 |
6.3 碾压混凝土层面Ⅰ—Ⅱ复合型断裂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
6.3.1 数值计算模型 |
6.3.2 计算加载方案 |
6.3.3 计算结果分析 |
6.3.4 小结 |
6.4 碾压混凝土层面拉剪复合断裂判据 |
6.5 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7.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芯样试验成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碾压混凝土超长超级芯样统计与分析[A]. 田育功,吴金灶,向前. 水库大坝和水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新进展, 2022
- [2]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D]. 胡炜. 天津大学, 2019(01)
- [3]汾河二库碾压混凝土坝坝体抗渗性评估[J]. 辛长青. 山西水利科技, 2017(03)
- [4]浯溪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成果分析[J]. 钟志云,秦根泉,冯朝辉. 江西水利科技, 2016(06)
- [5]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D]. 孙启冀.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6]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改先.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7]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 梁浩. 河海大学, 2007(06)
- [8]碾压混凝土诱导缝与层面断裂性能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黄志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9]汾河二库大坝碾压混凝土压水试验及钻芯评价[J]. 王俊峰. 山西建筑, 2005(22)
- [10]压水试验和钻芯取样技术在碾压混凝土大坝的应用[A]. 罗继鸣,杨爱庆. 2005年度碾压混凝土材料及质量检测专题会议论文汇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