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NA Molecular Markers on Bovine and Ovine Fecundity Traits(论文文献综述)
肖帆[1](2021)在《绵羊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线粒体DNA(mitochondrionDNA,mtDNA)是动物体内唯一存在的核外遗传物质,在不同品种和个体间存在广泛的多态性,其遗传效应对重要经济性状的作用不可忽视。胎产羔数(以下简称产羔数)是绵羊重要的经济性状,此性状在核基因上的研究非常多,但在mtDNA上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小尾寒羊、湖羊、蒙古羊、欧拉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和DNA测序法对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影响绵羊产羔数的核外遗传分子标记,为品种选育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5个品种绵羊群体的D-loop区中GC含量低于AT含量,检测到256个多态位点、242个单倍型,D-loop高变区在mtDNA 15925~16074位点。在5个绵羊种群中,小尾寒羊和湖羊亲缘关系最近,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蒙古羊亲缘关系最近,欧拉羊与小尾寒羊、湖羊亲缘关系最远。各品种试验绵羊mtDNA D-loop区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在D-loop区T15668C位点,产双羔的蒙古羊母羊与产单羔的蒙古羊母羊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着(P<0.05),同时此位点也对蒙古羊产羔数有显着影响(P<0.05)。在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G15977A和C16429T位点,产双羔的欧拉羊母羊与产单羔的欧拉羊母羊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显着(P<0.05),同时上述6个位点对欧拉羊产羔数也有显着影响(P<0.05)。A15923G位点,产双羔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与产单羔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着(P<0.05),同时此位点也对甘肃高山细毛羊产羔数有显着影响(P<0.05)。(3)对D-loop区与产羔数显着相关的突变位点单倍型(Hap1、Hap2、Hap3和Hap4)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示:欧拉羊的Hap2型母羊产羔数显着大于Hap1型和Hap4型母羊产羔数(P<0.05)。对mtDNA D-loop的高变区单倍型(Hap5、Hap6、Hap7、Hap8和Hap9)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蒙古羊的Hap7型母羊产羔数显着高于Hap5、Hap6和Hap9型母羊产羔数(P<0.05),欧拉羊的Hap8型母羊产羔数显着高于Hap7型母羊产羔数(P<0.05)。(4)16S rRNA基因中A1099T和T1112C位点单倍型AT对其RNA二级结构有一定影响。ND6基因中C13576T、T13837C和T13855C位点单倍型CTT对其mRNA二级结构有一定影响。以上5个突变位点对各品种试验绵羊的产羔数影响均不显着(P>0.05)。这5个突变位点主要形成7种单倍型,其中蒙古羊HB型(ACTCC)母羊产羔数显着大于HD型(ATTTC)和HG型(TCTTC)母羊产羔数(P<0.05)。综上所述,绵羊mtDNA的遗传变异对其产羔数存在着遗传效应。
孙燕勇[2](2021)在《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中繁殖激素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家畜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血液转录组不仅用来鉴定多个物种的免疫相关调控因子,近年来在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展。为解析绵羊全血转录组的动态时序表达与繁殖激素调控的关联,本研究以巴美肉羊为研究对象,对血液转录组及其表达基因型进行深入挖掘,将有助于提升血液应用于家畜繁殖性能辅助管理的新认识。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绵羊血液转录组的时序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检测3、4和5月的不同经产羔类型绵羊的血液转录组,对基因表达与可变剪接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初探。结果不同经产羔类型之间共检测到1417个差异表达基因,3332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相比无羔组,单羔组与双羔组基因表达模式更接近。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共同功能富集结果说明血液表征产羔类型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激素调节和免疫应答等相关。不同月份之间共鉴定到660个差异表达基因,3135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动态时序表达的基因在功能层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激素水平,由此推断绵羊血液时序表达基因可能与激素紧密相关。2、在研究一差异基因分析的基础上,扩大到237个样本,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并结合表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expressio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e GWAS)重点研究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ing hormone,FSH)、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血清浓度与基因动态表达、变异的关联。结果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中较多,且全局网络中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与产羔数关联度较高。通过e GWAS发现模块的显着关联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包括COIL、NELFE和GCLM等,参与调控卵母细胞成熟、颗粒细胞毛细血管再生、季节性繁殖和免疫应答等。时序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在黄色和蓝色基因模块中,且在全局网络中黄色、蓝色基因模块与激素关联度较高。e GWAS显着关联基因包括CASP9和SRP68基因等,功能富集到催产素信号通路,均影响激素调控过程。最后使用机器学习和先验的绵羊GWAS数据库的方法对样品分组与全局网络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补充,证明了小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在大样本分析中的支持度与可行性。总之,通过表达基因组层面解析了绵羊繁殖激素的关联网络,为繁殖激素时序生理状态的基因表达与变异体之间提供互补信息。3、为进一步挖掘高繁绵羊血清LH/FSH比值调控的深层机制。发现不同LH/FSH比值的差异表达基因在50~150之间。这些基因影响核糖体、催乳激素信号通路、促性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催产素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与激素调控相关的通路。共鉴定了涉及黄色与蓝色基因模块的1 823个显着关联与1 433个e QTL-SNP,且不均一的分布在各染色体,e QTL-SNP共影响到690个基因。鉴定到26 445个ASE-SNP,影响了4 970个基因,均一分布在各染色体,可见LH/FSH比值与绵羊血液基因表达关联过程中受到广泛的顺式调控作用。结果共筛选出8个候选标记物:PCNX4、FAS、RPL36AL、JCHAIN、LOC101113346、IQSEC1、RPL21和RPL8,大多数的表达基因型特征显现出等位基因不平衡现象,且受到至少一个e QTL-SNP与两个ASE-SNP的影响。4、为了挖掘高繁绵羊GDF9和BMP15影响的深层机制。我们分别对不同GDF9和BMP15血清浓度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与关联研究。结果血清中BMP15和GDF9的浓度可能依赖于调节它们共享的差异表达基因RPL23A、LOC101110403、PAQR5、LOC114116858,LOC114114874和NAIP建立内分泌信号交换。其中RPL23A、PAQR5与NAIP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卵母细胞发育和卵巢功能,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同时发现血液中广泛存在对GDF9、BMP15的ASE-SNP与e QTL-SNP的调控,共鉴定到502个ASE-SNP,包含58个同时与e QTL-SNP关联。共同调控GDF9与BMP15的e QTL-SNP与ASE-SNP表达的候选血液生物标志物JAK1,IL6R,ITGA4,GAA,PRKD3,CAMK2D,TAB2和IQGAP1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等位基因表达失衡现象。综上,本研究描绘了绵羊血液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网络全景,并对繁殖激素关联的调控元件进行深层探讨,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也为任何以血液为适合代理组织的复杂性状提供重要借鉴。
陶林[3](2021)在《全基因组筛选云上黑山羊产羔数候选基因》文中研究说明山羊是重要的反刍家畜,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羊产羔数对种群发展和行业走向影响深远。云上黑山羊是以云岭黑山羊为母本、奴比山羊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培育品种。产羔数性状在该品种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人工选择,但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认为不同繁殖力的云上黑山羊基因组信息(SNP、ROH、CNV和单倍型)存在差异,推测多羔群体受正选择基因可能与产羔数性状相关。因此,本研究组建了云上黑山羊单羔组(MG,n=20)和多羔组(PG,n=20)群体,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鉴定PG的正选择基因(PSG),利用ROH岛、CNV和SNP关联分析筛选产羔数候选基因,以期解析云上黑山羊产羔数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也鉴定了黄体期和卵泡期不同繁殖力云上黑山羊卵巢的差异表达基因(DEG),结合绵羊高产的PSG和绵羊卵巢DEG,以期探索DNA、RNA和通路水平绵羊和山羊高繁殖力的趋同信号。主要结果如下:Fst和nSL方法各鉴定了350个和76个PSG,富集到的繁殖相关条目包括顶体反应、内分泌抵抗和繁殖过程的调节等。黄体期和卵泡期PG和MG的血清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差异均不显着(P>0.05)。大群关联分析表明,GJB2、GJB6、STAB2和HS3ST2的部分位点显着影响产羔数(P<0.05),可能是潜在的分子标记。云上黑山羊卵巢RNA-seq表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成熟等过程相关基因在卵泡期差异表达。绵羊和山羊高繁殖力趋同分析表明:(1)基因组层面,PSG(CHST11和SDCCAG8)可能通过TGFβ通路影响产羔数;(2)转录组层面,DEG(IGF1、GPRIN3、LIPG、SLC7A11、CHST15、SERPINA14、RSAD2和PPIG)可能通过卵泡发育、母体免疫营养和妊娠识别等多过程影响繁殖结果;(3)通路层面,母体松弛素水平、免疫力和抗病性可能与繁殖能力有关。比较分析发现,PG的长ROH比例较MG高,两组的近交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关联分析鉴定了2个产羔数相关ROH岛,ROH岛局部关联分析进一步分别鉴定了2个(DIO3和PPP2R5C)和10个候选基因(RBMS2、ANKRD52、SLC39A5、ESYT1、ERBB3、RPS26、LOC106502106、LOC102180464、LOC102170121和LOC108636015)。云上黑山羊扩群分析发现,SLC39A5基因的g.56470212G>A位点与第2胎产羔数显着关联,PPP2R5C基因的g.66072169G>A与第4胎和第5胎产羔数显着关联。全基因组CNV分析发现,PG和MG的CNV分布模式相似。本研究筛选到44个群体特有CNVR,并注释到SLC33A1、HIBCH和NLRP12等基因。关联分析表明,10个CNVR统计显着(P<0.05),注释到8个基因(如ODF3L2、MADCAM1、TPGS1和CDC34等)。这些基因涉及免疫调节、胚胎发育和细胞周期等过程。此外,对第1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PRP1的g.1826842C>G位点扩群分析发现,其显着影响云上黑山羊头两胎产羔数(P<0.05)。本研究综合多种基因组方法筛选了云上黑山羊产羔数候选基因和位点,巩固了其品种培育成果;探索了绵羊和山羊多羔的趋同信号,为高繁殖力肉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依据。
张德印[4](2021)在《国内外绵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文中指出绵羊是最早被驯化的家养动物之一。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家绵羊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绵羊品种众多、遗传资源丰富,是研究绵羊驯化遗传机制的宝贵素材。本研究对4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每个品种10只)和6个培育绵羊品种(每个品种10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公共数据库中公布的亚洲摩弗伦野羊、非洲地方绵羊品种、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以及培育绵羊品种的基因组数据,共收集了全球范围内308只家羊和17只亚洲摩弗伦野羊的基因组数据,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鉴别绵羊在驯化改良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基因组区域和关键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测序和整合公共数据库中的基因组数据,共获得了7.25 Tb的数据量,平均测序深达11.18×,平均比对率为97.11%,平均覆盖度为96.23%,经GATK检测后,共获得11013087个高质量SNPs用于后续的分析。(2)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7只亚洲摩弗伦野羊与308只家绵羊明显区分开,但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本研究所涉及的325个个体分为4支,分别为亚洲摩弗伦野羊、非洲地方品种、中国地方品种以及培育品种。其中中国地方绵羊又分为蒙古系绵羊、藏系绵羊以及哈萨克系3支,与其地理分布和形态学特征一致。(3)将308只家绵羊的基因组数据作为一个数据集,与野羊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利用固定选择指数(Fixation index,FST)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进行选择信号扫描,筛选到89个受选择的区域,包含453个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视觉、听觉和神经发育相关;30个家绵羊品种分别与野羊进行选择信号分析发现在1号和13号染色体的54.3-54.525 Mb和50.325-50.55 Mb的区域内30个品种都受到选择,并找到了与视力相关的基因,如PANK2和RNF24,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如IFI44和IFI44L。表明家绵羊在早期驯化过程中感觉能力和免疫力等相关基因受到强烈选择。(4)通过比较野羊、地方绵羊品种、培育品种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建立了野羊-地方品种-培育品种的驯化和改良途径。野羊与地方绵羊品种相比,受选择的BMP2、PDGFD和PANK2基因主要为与视觉、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地方绵羊品种与培育品种相比,受选择基因主要与生长发育(FGF9和CDH1)和毛色(MITF和KIT)等性状相关,表明与驯化过程相比培育品种在选育改良过程中更重视对生长和毛色等农艺性状的选择。(5)对脂尾型和瘦尾型绵羊群体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并结合GWAS结果筛选出三个选择值最高的基因PDGFD、MITF和BMP2;并对PDGFD和BMP2基因进行q PCR验证发现在极端大尾脂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极端小尾脂组织。随后对BMP2基因g.48979196 C>G进行KASPar分型,结果发现其在湖羊群体中存在多态性,且与湖羊尾脂重和尾脂相对重呈极显着相关。
路大同[5](2021)在《蒙古羊肉质相关基因突变的挖掘及其与脂肪酸组分的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蒙古羊作为我国主要的绵羊品种之一,因其肉质具有美味鲜嫩、膻味轻等优点而着称,但对蒙古羊肉质基因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脂肪酸是影响肉羊肉质、营养价值和风味的重要因素。因此,挖掘绵羊肌内脂肪沉积和脂肪酸组分有关的候选基因和突变位点,进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来选育具有肉质和脂肪酸组分及组合优良的绵羊品种是肉羊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本研究以160只苏尼特羊和116只乌珠穆沁羊组成的蒙古羊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背部最长肌中的脂肪酸组分(Fatty acid,FA)和肌内脂肪含量(Intramuscular fat,IMF),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4基因(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tty acid synthase,FASN)、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Calpastatin,CAST)、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 Co A desaturase,SCD)、细胞分裂周期蛋白10(Cell division cycle 10,CDC10)、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1(Myosin binding protein C1,MYBPC1)6个基因的表达量,并与蒙古羊脂肪酸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候选功能基因之后,利用基因重测序技术和Sanger直接测序技术,挖掘蒙古羊FABP4、FASN、CAST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并利用质谱基因分型技术检测蒙古羊中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的基因型,进而分析突变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蒙古羊脂肪酸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蒙古羊背部最长肌中含有37种脂肪酸,包括17种饱和脂肪酸和20种不饱和脂肪酸。实验蒙古羊群体中部分脂肪酸与脂肪酸之间、单个脂肪酸与脂肪酸类型组合之间、单个脂肪酸与肌内脂肪之间均存在相关性。(2)FABP4、FASN、CAST、SCD、CDC10、MYBPC1基因在蒙古羊(n=3)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表达较多。(3)160只苏尼特羊群体中FABP4和FASN基因的表达量与其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CAST基因的表达量与n6-PUFA(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SCD基因的表达量与肌肉中FA组成中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MYBPC1基因的表达量与n6-PUFA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CDC10基因的表达量与MCFA和n6/n3比值分别有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P<0.05)。(4)在蒙古羊FABP4基因中发现了9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各SNP位点均呈低度或中度多态性。关联性分析发现这9个SNP位点均对蒙古羊的某种脂肪酸组分有显着影响,其中g.62827699A>C位点与低含量的月桂酸(C12:0,P<0.05)有显着关联性、并且与高含量的油酸(C18:1)和总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有显着关联性(P<0.05)。FABP4基因单倍型组合H4H4对蒙古羊脂肪酸组成有显着影响(P<0.05)。(5)在FASN基因中发现3个SNP,各位点均呈现中度多态性。关联性分析发现这3个SNP位点均对蒙古羊的部分脂肪酸组分有显着影响,其中g.12316076A>C位点与低含量的C12:0和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P<0.05)显着关联,并且与高含量的C18:1和总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P<0.05)有显着关联性。FASN基因单倍型组合H2H4对蒙古羊脂肪酸组成有显着影响(P<0.05)。同时发现FASN基因突变导致其m RNA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进而使自由能和稳定性发生变化。(6)在CAST基因中发现12个SNP,均呈低度或中度多态性。关联性分析发现12个SNP位点均对蒙古羊部分脂肪酸组分有显着影响,其中突变位点g.102045276C>T、g.102070394C>T、g.102015758T>C均与低含量的C12:0和肉豆蔻酸(C14:0),以及与高含量的油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有显着关联性(P<0.05)。CAST基因单倍型组合H7H7显着影响蒙古羊的PUFA/SFA含量(P<0.05)。CAST基因突变导致m RNA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其自由能和稳定性发生变化,其中错义突变g.102035686G>C(Glu216Arg)位点会造成CAS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FABP4基因g.62827699A>C、FASN基因g.12316076A>C和CAST基因g.102045276C>T、g.102070394C>T和g.102015758T>C位点可作为选育具有肉质和脂肪酸组分组合优良的蒙古羊品种的DNA分子标记。
种玉晴[6](2021)在《绵羊产羔数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绵羊产羔数是育种的重要性状,它是提高产能和效益的关键指标。产羔数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合数量性状,传统育种方法难以对产羔数实现高效的定向选育提高。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基因通路—单基因的研究路线,通过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挖掘绵羊产羔数候选基因,旨在解析绵羊多羔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以期为绵羊产羔数的高效选育提供候选基因或遗传标记,有助于绵羊产羔数的精准选育提高,对于绵羊产业的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400只经产湖羊母羊群体中挑选平均产羔数两尾分布的各20只湖羊,划分为单羔和多羔两个试验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筛选产羔数候选基因。结合转录组测序和选择作用分析解析BMP-BMPR-Smad信号通路基因以及ZP3基因在湖羊母羊性腺轴组织中的转录水平以及在物种间和绵羊种内的选择作用。基于蒙古系绵羊群体迁移过程中有效群体规模的变化及BMPR1B基因的FecB突变年龄的计算对FecB突变位点的选择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单羔和多羔湖羊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筛选出了包括BMP2、BMP5、BMPR1B和ZP3基因等47个绵羊产羔数候选基因;(2)BMP2、BMP5、BMP6、BMP7、BMPR1A、BMPR1B、Smad1、Smad4和Smad5这9个基因在物种间受到纯化选择作用,而在绵羊这一枝中却检测到了正选择信号;(3)BMPR1B基因的FecB突变发生的时间约为五千年前。在距今约1600和1000年前,蒙古系绵羊群体发生了两次有效群体规模的骤减。Meta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ecB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与产羔数和纬度显着相关(p<0.05)。该突变位点在物种间受到纯化选择作用,而在绵羊群体中受到正选择作用;(4)本研究在ZP3基因中筛选到了一个非同义突变位点(rs401271989),该位点的变异与湖羊的头胎产羔数显着相关(p<0.05)。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绵羊的产羔数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本研究共统计识别出47个绵羊产羔数候选基因;(2)绵羊BMPR1B基因的FecB突变能显着影响产羔数,每个拷贝可增加0.4-0.5个产羔数。估算该突变发生在约五千年前,随着蒙古系绵羊群体从蒙古高原向长江流域迁徙,选择压力的松弛驱动FecB突变在群体中迅速扩散;(3)湖羊ZP3基因中的非同义突变位点(rs401271989)与头胎产羔数显着相关,可作为产羔数选育的分子标记。综上所述,BMPR1B和ZP3基因可作为绵羊产羔数性状的主效基因或候选基因用于基因选择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提高多羔绵羊选种的准确性。
孙伟[7](2021)在《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我国奶牛养殖产业对优质种公牛培育和良种母牛快速扩繁的迫切需求,创新集成了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研制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新技术与新产品,为解决高产奶牛扩繁速度慢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种用胚胎生产与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青年公牛全基因组检测与遗传评估、生长发育、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及精液受精与受胎能力相关性分析。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新技术主要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与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关键技术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创新集成了高效的奶牛种用胚胎生产与ET关键技术流程,使每头供体牛平均生产体内胚胎6.6枚,比行业平均水平(5枚)高32.0%;冷冻胚胎移植受胎率为45.0-58.6%、产犊率为38.4-55.8%,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利用全基因组检测结合奶牛DHI技术,集成了种公牛遗传-生产性能对比育种评价体系。不同月龄青年公牛生长发育关键指标,与行业标准相比,体重和睾丸周径均高于行业标准平均水平,并筛选出遗传品质优秀的种公牛154头,其中育种综合指数GTPI(General Total Performance Index)≥2600指数的种公牛35头、占比22.7%;AI配种的种母牛一、二和三胎次305天产奶量与商品母牛相比分别提升了823.0 kg、1374.5 kg和976.7 kg,表明全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与生产性能实际表型值的显着关联性。3、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与AI受胎率对比分析显示,同一头种公牛精液的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高度关联,证明IVF可作为新的繁殖性状评价指标纳入奶牛种公牛育种评价体系,据此把种公牛受精能力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正常受精率(Normal fertility bulls:45-60%)、较高受精率(Higher fertility bulls:61-80%)、高受精率(Highest fertility bulls:>80%)。4、探究异种动物的精子(山羊、绵羊和鹿)对于奶牛X精子的受精推流效果表明,选择山羊精液受精推流最佳,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奶牛性控冻精生产新技术,使奶牛性控冻精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生产成本降低70%,并确定新产品的标准为:100万分离X精子混合100万山羊精子,该产品可以保持平均56.2%的AI情期受胎率和94.6%的性控准确率。5、添加抗氧化剂VE、SOD、CAT可以明显提升奶牛分离X精子的活力,特别是奶牛性控冻精的体外存活时间由原来的4-6 h延长到8-10 h,该产品的AI受胎率总体提升了5-10%,为奶牛性控冻精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云峰[8](2021)在《促绵羊iPSC生成效率的miRNAs筛选与评价及向雌性PGC样细胞定向分化研究》文中提出绵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养动物,利用基因修饰手段来改良或育种是一个方向。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分子育种,存在较难控制外源基因与效率较低等问题。基于小鼠胚胎干细胞(ESC)的基因打靶技术能进行精确有效的敲入或敲出。由于绵羊ESC很难分离获得,利用同样具有多能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代替ESC进行精确遗传工程操作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绵羊的iPSC存在诱导效率低,难以获得完全重编程的iPSC的问题。micro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的调节器,研究证明ESC特异性的miRNAs能促进体细胞重编程。因此,筛选能促绵羊体细胞重编程的miRNAs,并探讨其重编程机制,有望建立一种高效获得绵羊iPSC的体系,对优质绵羊培育具有应用价值,也为获得绵羊ESC奠定基础。生殖细胞是唯一将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细胞谱系,但在体外重建生殖细胞发育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挑战。随着小鼠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GCLC),进而发育为卵母细胞并能进行生殖系传代,为绵羊多能干细胞在体外生产PGC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研究绵羊iPSC定向分化为雌性PGCLC,为绵羊PGC的发育研究可以提供一种细胞模型,为后期分化为功能卵子奠定了基础,对提高绵羊优质配子利用,加快畜群的改良速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的:(1)筛选出能促进绵羊体细胞重编程的microRNA;(2)初步探索microRNA在绵羊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机制;(3)建立一种利用绵羊iPSC诱导分化为原始生殖样细胞的方法。方法:(1)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妊娠45d左右的绵羊胎儿肾细胞(SKC),作为重编程的起始细胞;胰酶消化法分离CF-1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丝裂霉素C处理后,作为诱导绵羊iPSC的饲养层细胞。(2)结合文献报道和数据库综合分析在小鼠和人干细胞中高表达或可促进重编程的miRNAs,筛选出可能促绵羊体细胞重编程的miR302/367簇、miR200b-200a-429簇、miR200c-141簇,并包装慢病毒;同时将Oct4、Klf4、Sox2、c-Myc、Nanog、Lin28、SV40T、h TERT等八种人源转录因子包装慢病毒;利用不同慢病毒感染SKC进行诱导重编程,通过碱性磷酸酶(AP)染色统计诱导效率,筛选出可促进绵羊体细胞重编程的最优miRNA;并对获得的绵羊iPSC从AP染色、实时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核型分析、甲基化测序分析、拟胚体分化这几个方面进行鉴定。(3)利用miRbase和Target Scan等生物信息平台预测miR-200c靶基因,并送公司合成oar-miR-200c模拟物、抑制物和阴性对照;设计引物,克隆靶基因结合位点的3’UTR区及突变3’UTR,构建ZEB1和TWISTNB靶基因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载体。(4)通过oar-miR-200c mimics转染细胞,利用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析与靶基因的作用;利用qRT-PCR检测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蛋白水平;探讨oar-miR-200c在绵羊体细胞重编程过程的作用机制。(5)设计引物,扩增克隆绵羊生殖相关基因DAZL和BOULE,并构建慢病毒载体PLVX-Dazl和PLVX-Boule,并进行包装慢病毒。(6)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原代绵羊卵巢细胞;DAZL和BOULE慢病毒感染绵羊iPSC,建立转基因绵羊iPSC;通过摸索培养体系和条件,利用绵羊iPSC定向分化原始生殖细胞;利用qRT-PCR检测绵羊生殖细胞特异因子的转录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生殖细胞特异因子的蛋白水平。结果:(1)成功分离绵羊体细胞SKC,其表达角蛋白CK18;成功分离小鼠CF-1MEF细胞,并制备饲养层细胞,能很好的支持siPSC生长。(2)筛选的三个miRNA簇,成功包装miRNA慢病毒;成功包装8种转录因子的慢病毒;慢病毒感染绵羊SKC后,通过诱导效率比较分析,筛选出miR-200c-141簇可将重编程效率提高到0.95%;获得的绵羊iPSC经鉴定呈阳性;(3)成功构建miR-200c靶基因ZEB1和TWISTNB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4)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oar-miR-200c靶向ZEB1和TWISTNB的3’UT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oar-miR-200c可显着降低ZEB1和TWISTNB基因的表达,但可增加E-cadherin的表达;oar-miR-200c通过对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提高MET转化,从而提高绵羊体细胞重编程效率;(5)成功构建绵羊生殖相关基因慢病毒载体LVX-Dazl-F2A-mcherry-IRES-NEO和PLVX-Boule-F2A-mcherry-IRES-NEO,并成功包装慢病毒;(6)成功建立稳转Dazl和Boule基因的绵羊iPSC,在培养液中添加Activin A、bFGF、BMP4、LIF、EGF等因子及卵巢细胞培养上清,可使绵羊iPSC分化为PGC样细胞,分化第八天可表达生殖相关标记蛋白PRDM1、PRDM14和VASA,其基因Dazl、Boule、Prdm14和Vasa的mRNA转录呈高水平状态。结论:(1)成功筛选出miR-200c-141可以促进绵羊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2)oar-miR-200c靶向Zeb1和Twist NB基因的3’UTR,显着降低Zeb1和Twist NB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的表达;oar-miR-200c通过对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提高MET转化,从而提高绵羊体细胞重编程效率。(3)利用生殖系相关基因DAZL和BOULE的慢病毒感染绵羊iPSC,在添加activin A、b FGF、BMP4、LIF、EGF等因子的条件下,可以将绵羊iPSC诱导分化为原始生殖样细胞。
孙婷[9](2021)在《水牛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选择信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牛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家畜,分为江河型水牛(B.bubalis bubalis,2n=50)和沼泽型水牛(B.bubalis carabensis,2n=48)两个亚种。这两种水牛在地理分布、用途、表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江河型水牛泌乳性能好,又称为奶水牛,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次大陆国家;沼泽型水牛主要为役用,是水稻产区的主要役畜,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大量水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与起源驯化方面的研究,但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水牛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驯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中国、老挝、越南、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25个品种共98头水牛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已公布的22头地中海水牛和1头摩拉水牛的全基因组数据,从全基因组SNP与CNV对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选择信号等进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基于常染色体基因组SNP,将水牛分为4个祖先群体:中国南方水牛(SC)、东南亚水牛(SEA)、南亚水牛(SA)、意大利水牛(ITA);在中国水牛群体中检测到2个祖先群体:中国南方水牛(SC)和东南亚水牛(SEA)。(2)综合常染色体基因组SNP、线粒体基因组与Y染色体SNP多态性分析,揭示江河型水牛与沼泽型水牛是独立驯化的;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地区沼泽型水牛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表明沼泽型水牛在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地区驯化;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江河型水牛遗传多样性最高,表明江河型水牛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区驯化。(3)选择信号分析发现,在江河型水牛中共鉴定到502个候选区域,包含569个候选基因,主要与免疫(AP4B1、BCL2L15、PHTF1与PTPN22)、耐热(MMS22L)、泌乳(AKT3、CACNA2D1与SOCS3)等性状相关,且在BCL2L15、PTPN22、MMS22L基因中检测到在江河型水牛中趋于固定或已经固定的错义突变,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江河型水牛的环境适应性与人工选育中有重要作用。(4)选择信号分析发现,在沼泽型水牛中共检测到171个候选区域,包含209个候选基因,主要与神经(TIAM1、RELN、DISC1、NLGN1、LOC102398542、DLGAP1、HOMER1、GRIK2与GNG7)、耐力与力量(BIN1、MYOM2、HDAC9与HOMER1)等性状相关,且在GRIK2与LOC102398542基因中检测到在沼泽型水牛中已经固定的错义突变,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沼泽型水牛的神经系统与耐力等方面的选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在水牛基因组中检测到3,734个CNVR,总长度为23,429,066 bp,平均长度为6,274 bp,占水牛基因组的0.88%。在江河型水牛与沼泽型水牛中高度分化的CNVR有667个,包含886个基因,与运动耐力、免疫、神经、泌乳等性状显着相关,其中许多基因在江河型水牛与沼泽型水牛中的拷贝数不同,表明两种水牛具有不同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历史。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系统解析了水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驯化历史及选择信号,为中国沼泽型水牛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地方水牛的选育改良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张筱艳[10](2020)在《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繁殖性能是养羊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和机理研究,对发展现代绵羊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检测分析了不同产羔性状绵羊母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探索性研究了绵羊血液中是否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蛋白,绵羊血液BMPR1B蛋白与发情季节和性成熟的相关性,以及绵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与生殖激素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为研究BMPR1B基因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的机制和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研究(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已知产羔性状的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蒙古羊产双羔母羊和常年发情的多胎小尾寒羊、多胎湖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SNP和产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品种的母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均存在A→G突变,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母羊群体中++型、B+型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000、0.1939、0.0061,0.7682、0.2185、0.0132,0.0625、0.5438、0.3938,0、0.1311、0.8689。在各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MPR1B基因Fec B位点G等位基因是多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但该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产双羔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2)通过提取产单羔蒙古羊等绵羊母羊血液中RNA、用RT-PCR结合c DNA测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证明在绵羊血液中有BMPR1B基因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周血液血清,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BMPR1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依据。2.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1)用ELISA方法对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春季,4月份)和发情季节(秋季,11月份)成年母羊血清BMPR1B蛋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力的绵羊母羊的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极显着高于发情季节(P<0.01)。表明绵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变化和绵羊发情季节有关。因此,推测绵羊血液的BMPR1B蛋白含量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绵羊发情季节,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与产单羔蒙古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双羔蒙古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和产单羔蒙古羊(P<0.05)。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多胎性是由于BMPR1B基因Fec B突变导致,而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对蒙古羊母羊产双羔有显着影响。在绵羊的乏情季节,产多羔湖羊显着高于产多羔小尾寒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蒙古羊(P<0.05),而产多羔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双羔母羊、产单羔母羊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血液中BMPR1B蛋白对蒙古羊卵泡活动静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血液BMPR1B蛋白可能起到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使卵巢卵泡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出现乏情,而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可能由于BMPR1B基因的Fec B突变,导致卵巢卵泡仍然能生长发育排卵,表现出发情。(2)对春季4月份不同年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从3月龄到12月龄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3个品种母羔羊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规律;并且不同繁殖力母羔羊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的时间与其性成熟基本一致,说明不同年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性成熟有关。表明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可能对其性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用ELISA方法测定分析已知产羔性状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血清中BMPR1B蛋白和LH、FSH、PROG生殖激素研究结果表明:(1)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从发情开始第0 d到第2 d产单羔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快速增加,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到第4 d,这可能与排卵有关,然后从第4 d~16 d(再次发情前)持续上升,出现第二个峰,达到最高峰值,说明在发情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血液BMPR1B蛋白逐渐增加。从16 d到再次发情开始时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急剧下降。表明母羊发情开始0 d血液中BMPR1B蛋白处在最低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可能低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母羊的发情开始,较高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卵泡的生长。从整个发情周期中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来看,血液中BMPR1B蛋白可能对母羊的发情、卵泡的发育生长及排卵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2)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基本相似。但在发情周期0 d~16 d中产双羔蒙古羊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P<0.01),表明在蒙古羊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与排卵数增加和产双羔有关。(3)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和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和PROG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基本相似,LH和FSH变化趋势相似。从总体来看,通过本论文研究首次发现了绵羊血液中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BMPR1B蛋白,并且绵羊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产羔性状、发情季节、性成熟、发情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和母羊的发情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科学依据。
二、DNA Molecular Markers on Bovine and Ovine Fecundity Trai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NA Molecular Markers on Bovine and Ovine Fecundity Traits(论文提纲范文)
(1)绵羊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mtDNA概述 |
1.1 mtDNA结构 |
1.2 mtDNA遗传特点 |
1.2.1 母系遗传 |
1.2.2 独特的密码系统 |
1.2.3 突变率高,进化速率快 |
1.2.4 结构紧密,编码效率高 |
1.2.5 无组织特异性 |
1.2.6 异质性 |
1.2.7 具有阈值效应 |
1.3 mtDNA研究进展 |
1.3.1 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3.2 mtDNA与家畜经济性状的关系研究进展 |
1.3.3 mtDNA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2 养羊业生产现状及绵羊品种简介 |
2.1 绵羊起源 |
2.2 养羊业生产现状 |
2.3 绵羊品种简介 |
3 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
3.1 RFLP |
3.2 SSR |
3.3 SNP |
4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绵羊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试验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提取血液基因组DNA |
1.2.2 血液基因组DNA检测 |
1.2.3 引物合成 |
1.2.4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1.2.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及其测序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产物检测及其测序结果 |
2.3 不同品种绵羊 D-loop 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
2.3.1 5个品种绵羊D-loop区序列分析 |
2.3.2 5个品种绵羊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3 5个品种绵羊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 |
2.4 绵羊D-loop区变异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
2.4.1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D-loop区变异位点分析 |
2.4.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D-loop区变异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 |
2.4.3 绵羊D-loop区变异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4 绵羊D-loop区单倍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 D-loop区变异与产羔数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mtDNA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试验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的提取及检测 |
1.2.2 绵羊mtDNA16S rRNA和 ND6 基因引物合成 |
1.2.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1.2.4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及其测序 |
1.2.5 RNA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
1.3 数据分析及软件使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产物检测及其测序结果 |
2.2.1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检测及其测序结果 |
2.2.2 ND6 基因PCR扩增产物检测及其测序结果 |
2.3 绵羊mtDNA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
2.3.1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
2.3.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 |
2.3.3 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 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位点单倍型对其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1 16S rRNA基因变异位点单倍型对其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2 ND6 基因变异位点单倍型对其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5 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位点单倍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绵羊mtDNA16S rRNA和 ND6 基因变异与产羔数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附录1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检测绵羊血液DNA |
附录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 |
附录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2)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血液转录组的应用研究 |
1.1.1 预测疾病生物标记物 |
1.1.2 鉴定免疫调控因子 |
1.1.3 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1.2 绵羊繁殖转录组研究进展 |
1.2.1 巴美肉羊概况 |
1.2.2 基于性腺轴的研究进展 |
1.2.3 可变剪接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调控研究 |
1.3 绵羊产羔与排卵的调节机制 |
1.3.1 BMP15、GDF9 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
1.3.2 FSH、LH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一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初探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RNA提取 |
2.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2.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和过滤去噪 |
2.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
2.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1.8 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
2.1.9 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
2.1.10 短时序表达分析 |
2.1.11 功能富集分析 |
2.1.12 统计显着性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绵羊产羔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2.2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
2.2.3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
2.2.4 绵羊转录组时序表达变化 |
2.2.5 绵羊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模块分析 |
2.2.6 绵羊转录组时序可变剪接变化 |
2.2.7 绵羊产羔类型与时序性表达的整合分析 |
2.2.8 试验重复性验证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研究二大样本动态血液基因整合e GWAS解析绵羊繁殖激素共表达网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3 RNA 提取与建库测序 |
3.1.4 测度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
3.1.5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
3.1.6 血清LH、FSH、GDF9与BMP15 的浓度测定 |
3.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1.8 eGWAS分析 |
3.1.9 基因功能注释与候选位点的确定 |
3.1.10 构建主题文献摘要与全文的绵羊GWAS数据库 |
3.1.11 机器学习验证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全局样本构建繁殖激素调控的共表达网络 |
3.2.2 基于表达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3.2.3 产羔类型相关的模块 |
3.2.4 激素调控相关模块 |
3.2.5 产羔类型与月份之间的关联模块 |
3.2.6 绵羊GWAS数据库验证全局网络的功能属性 |
3.2.7 机器学习验证小样本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对于大样本的支持度 |
3.3 讨论 |
3.4 结论 |
4 研究三 LH/FSH 血清浓度比值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样品 |
4.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RNA提取 |
4.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4.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
4.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
4.1.7 LH、FSH激素浓度的测定 |
4.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1.9 差异ASE分析 |
4.1.10 eQTL分析 |
4.1.11 功能富集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H与FSH血清浓度相关性分析 |
4.2.2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方差分析 |
4.2.3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
4.2.4 LH/FHS比值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
4.2.5 ASE证实血液存在广泛的顺式调控影响 |
4.2.6 eQTL-SNP和 ASE-SNP联合分析 |
4.2.7 eQTL-SNP与 ASE-SNP富集分析 |
4.2.8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基因型 |
4.2.9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遗传调控网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研究四 GDF9、BMP15 血清浓度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样品 |
5.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RNA提取 |
5.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5.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
5.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
5.1.7 血清GDF9、BMP15 激素浓度的测定 |
5.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1.9 差异ASE分析 |
5.1.10 eQTL分析 |
5.1.11 功能富集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2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
5.2.3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4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
5.2.5 GDF9与BMP15 的联合分析 |
5.3 讨论 |
5.4 结论 |
6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论文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全基因组筛选云上黑山羊产羔数候选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提高山羊产羔效率的繁殖和遗传途径 |
1.1.1 突破季节性繁殖 |
1.1.2 提高单胎产羔数 |
1.2 山羊全基因组研究 |
1.2.1 选择信号 |
1.2.2 GWAS |
1.2.3 ROH |
1.2.4 CNV |
1.3 趋同进化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选择信号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表型和样品收集 |
2.1.2 全基因组测序与SNP检测 |
2.1.3 群体结构分析 |
2.1.4 选择清除分析 |
2.1.5 大群验证 |
2.1.6 同期发情、激素测定与卵巢转录组 |
2.1.7 绵羊山羊高繁殖力的遗传趋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组测序数据概要 |
2.2.2 群体遗传结构 |
2.2.3 选择清除分析 |
2.2.4 P_4 和E_2 测定 |
2.2.5 候选基因与山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
2.2.6 RNA-seq |
2.2.7 绵羊山羊高繁殖力的遗传趋同 |
2.3 讨论 |
2.3.1 山羊产羔数的选择信号 |
2.3.2 遗传趋同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全基因组ROH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表型和测序数据 |
3.1.2 ROH检测及近交评估 |
3.1.3 SLC39A5和PPP2R5C与产羔数的关联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全基因组CNV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表型和测序数据 |
4.1.2 CNV检测与关联分析 |
4.1.3 荧光定量PCR验证CNVR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3.1 CNV分布模式 |
4.3.2 CNVR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PRP1 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表型和基因型数据 |
5.1.2 GWAS |
5.1.3 PRP1 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国内外绵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羊的起源与分类 |
1.1 绵羊的起源与驯化 |
1.2 绵羊的分类 |
2 全球绵羊品种资源概述 |
2.1 全球绵羊的地理分布 |
2.2 中国地方绵羊品种遗传资源与特性 |
2.3 引进绵羊品种遗传资源与特性 |
3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家畜育种的研究进展 |
3.1 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概念 |
3.2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动物中的研究 |
3.2.1 猪 |
3.2.2 牛 |
3.2.3 鸡 |
3.2.4 绵羊 |
4 绵羊尾脂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绵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样品及数据 |
2.1.1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2 DNA文库的构建 |
2.2.3 DNA测序和质量控制 |
2.2.4 序列比对及变异检测 |
2.2.5 群体进化树分析 |
2.2.6 群体主成分分析 |
2.2.7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 结果 |
3.1 DNA的提取结果 |
3.2 样本信息及重测序结果 |
3.3 SNPs 检测及注释 |
3.4 绵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1 家绵羊与野羊基因型变化统计 |
3.4.2 系统进化树 |
3.4.3 主成分分析 |
3.4.4 群体结构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绵羊群体的选择信号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
2.3 受选择区域分析 |
3 结果 |
3.1 亚洲摩弗伦野羊与家绵羊的选择信号分析 |
3.1.1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选择信号分析 |
3.1.2 候选区域基因的富集分析 |
3.2 30 个家绵羊品种在驯化过程中共享的全基因组选择信号 |
3.3 地方绵羊品种和培育品种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尾型绵羊的选择信号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测序数据 |
2.2 选择消除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2.1 基于Fst& π的选择消除分析 |
2.2.2 尾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2.3 候选区域基因的富集分析 |
2.3 绵羊尾脂重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2.3.1 试验群体 |
2.3.2 样品的采集 |
2.3.3 血液DNA提取及检测 |
2.3.4 尾部脂肪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2.3.5 反转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3.6 基因型检测及关联分析 |
3 结果 |
3.1 脂尾型和瘦尾型绵羊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
3.2 选择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 |
3.3 不同尾型绵羊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4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3.5 绵羊PDGFD、BMP2和LOC101117953 基因的验证 |
3.6 绵羊BMP2 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尾脂重和尾脂相对重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蒙古羊肉质相关基因突变的挖掘及其与脂肪酸组分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肉质性状与肉质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1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近况 |
2 蒙古羊及同源品种概述 |
2.1 蒙古羊 |
2.2 苏尼特羊 |
2.3 乌珠穆沁羊 |
3 绵羊肉质及其影响因素 |
3.1 品种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3.2 年龄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3.3 性别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3.4 营养水平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4 脂肪酸组成及其与肉质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
4.1 羊肉肌内脂肪的含量及其功能 |
4.2 羊肉脂肪酸的成分及含量 |
4.3 羊肉中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5 肉质相关基因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5.1 FABP4 基因对绵羊脂肪酸成分的调控 |
5.2 FASN基因对绵羊脂肪酸成分的调控 |
5.3 CAST基因对绵羊脂肪酸成分的调控 |
5.4 其他肉质相关基因对绵羊脂肪酸成分的调控 |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概述 |
7 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论文 蒙古羊肉质相关基因突变的挖掘及其与脂肪酸组成的关联性分析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组织样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的测定 |
2.2 候选基因表达量及组织差异性表达的测定 |
2.3 蒙古羊肉质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挖掘 |
2.4 MassARRAY质谱基因分型技术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预测 |
2.6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蒙古羊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分检测 |
3.2 蒙古羊肌肉组织脂肪酸间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
3.3 蒙古羊肌肉组织中肉质相关候选基因m RNA表达检测 |
3.4 蒙古羊FABP4 基因多态位点与蒙古羊脂肪酸组分的关联性分析 |
3.5 蒙古羊FASN基因多态位点与蒙古羊肉质性状脂肪酸的关联性分析 |
3.6 蒙古羊CAST基因突变位点与脂肪酸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
3.7 肉质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4.1 蒙古羊肌内脂肪含量的分析 |
4.2 蒙古羊脂肪酸组分及脂肪酸组合的分析 |
4.3 提高蒙古羊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合的现代育种技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绵羊产羔数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2 绵羊产羔数性状的研究进展 |
2.1 绵羊的产羔数性状 |
2.2 绵羊产羔数性状主效基因的研究进展 |
2.2.1 BMPR1B基因 |
2.2.2 BMP15基因 |
2.2.3 GDF9基因 |
3 全基因组重测序和选择信号检测 |
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
3.2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在畜牧领域的应用 |
3.3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
3.3.1 基于等位基因频率谱的方法 |
3.3.2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方法 |
3.3.3 基于群体分化的方法 |
3.3.4 各类选择信号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绵羊产羔数候选基因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湖羊群体选择与产羔数资料记录收集 |
1.1.2 血液样本采集 |
1.1.3 本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1.5 主要化学试剂的配置 |
1.1.6 本试验中所用主要分子生物学网站与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1.2.2 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
1.2.3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
1.2.4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验 |
2 结果 |
2.1 单羔和多羔组湖羊群体产羔数分布情况 |
2.2 湖羊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2.2.1 DNA样品质量与浓度 |
2.2.2 重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2.3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结果 |
2.3.1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扫描 |
2.3.2 通路富集 |
2.3.3 正选择基因鉴定 |
3 讨论 |
3.1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策略 |
3.2 多羔候选基因的筛选 |
4 小结 |
第三章 BMP-BMPR-Smad通路基因在湖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中的转录水平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羊选择 |
1.1.2 组织样本采集 |
1.1.3 本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1.5 本试验中所用主要分子生物学网站与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1.2.2 cDNA的合成及质量检测 |
1.2.3 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湖羊BMP家族基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中转录水平的变化 |
2.2 湖羊BMPR家族基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中转录水平的变化 |
2.3 湖羊Smad家族基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中转录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绵羊BMP-BMPR-Smad通路基因选择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40个物种的BMP-BMPR-Smad通路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
1.1.2 蒙古系绵羊重测序数据 |
1.1.3 本试验中所用主要分子生物学网站与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物种间BMP-BMPR-Smad通路基因选择信号检测 |
1.2.2 绵羊群体间BMP-BMPR-Smad通路基因选择信号检测 |
2 结果 |
2.1 BMP-BMPR-Smad通路基因在物种间的选择信号 |
2.2 BMP-BMPR-Smad通路基因在蒙古羊群体间的选择信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绵羊BMPR1B基因FecB突变对产羔数的遗传效应及其选择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绵羊群体选择与产羔数资料记录收集 |
1.1.2 本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化学试剂的配置 |
1.1.5 本试验中所用主要分子生物学网站与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BMPR1B基因正选择位点注释及连锁不平衡检验 |
1.2.2 BMPR1B基因Fec B突变位点及其相邻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
1.2.3 Fec B突变对绵羊产羔数效应的Meta分析 |
1.2.4 Fec B突变年龄估算 |
1.2.5 蒙古系绵羊有效群体含量估计 |
1.2.6 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三维结构预测 |
2 结果 |
2.1 BMPR1B基因正选择位点鉴定 |
2.2 FecB突变位点在蒙古系绵羊群体中的分布 |
2.3 FecB突变位点对绵羊产羔数的遗传效应 |
2.3.1 纳入文献统计 |
2.3.2 异质性检验结果 |
2.3.3 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
2.3.4 FecB突变位点对绵羊产羔数的遗传效应统计 |
2.4 FecB突变对BMPR1B蛋白理化性质和三维结构的影响 |
2.5 BMPR1B基因FecB突变选择作用 |
3 讨论 |
3.1 绵羊BMPR1B基因FecB突变对产羔数的遗传效应 |
3.2 绵羊BMPR1B基因FecB突变的起源及其选择作用 |
4 小结 |
第六章 绵羊ZP3基因对产羔数的遗传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羊群体选择与产羔数资料记录收集 |
1.1.2 湖羊血液样本采集 |
1.1.3 本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1.5 主要化学试剂的配置 |
1.1.6 本试验中所用主要分子生物学网站与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湖羊ZP3 基因多态性检测 |
1.2.2 数据统计与性状关联分析 |
1.2.3 蛋白理化性质和三维结构预测 |
1.2.4 ZP3基因在0-180日龄阶段湖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中的转录水平检测 |
1.2.5 ZP3基因选择信号检测 |
2 结果 |
2.1 湖羊ZP3基因外显子区域SNPs检测结果 |
2.2 湖羊ZP3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遗传效应 |
2.3 rs401271989位点变异对ZP3蛋白理化性质及三维结构的影响 |
2.4 湖羊ZP3基因在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研究 |
2.5 ZP3 基因选择信号 |
2.5.1 物种间ZP3基因选择信号 |
2.5.2 绵羊群体间ZP3基因选择信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八章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1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2-1 |
附表2-2 |
附表3-1 |
附表4-1 |
附表4-2 |
附表4-3 |
附表4-4 |
附表4-5 |
附表4-6 |
附表4-7 |
附表4-8 |
附表4-9 |
附表4-10 |
附图4-1 |
附图4-2 |
附图4-3 |
附图4-4 |
附图4-5 |
附图4-6 |
附图4-7 |
附图4-8 |
附图4-9 |
附图4-10 |
附图4-11 |
附图4-12 |
附图4-13 |
附图4-14 |
附表5-1 |
附图5-1 |
附表6-1 |
附图6-1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
致谢 |
(7)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
1.1.1 人工输精技术 |
1.1.2 MOET育种技术 |
1.1.2.1 胚胎移植国内外应用情况 |
1.1.2.2 胚胎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1.2.3 胚胎移植技术前景 |
1.1.3 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 |
1.1.3.1 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情况 |
1.1.3.2 体外受精技术存在的问题 |
1.1.3.3 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前景 |
1.1.4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
1.2 奶牛分子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分子辅助标记 |
1.2.2 全基因组选择 |
1.2.2.1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1.2.2.2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 |
1.2.2.3 基因组选择的应用 |
1.2.3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 |
1.2.3.1 动物克隆操作技术 |
1.2.3.2 动物克隆研究的生物学意义 |
1.2.3.3 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影响种公牛培育的种用胚胎质量及受胎率相关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体母牛选择 |
2.2.2 实验材料 |
2.2.2.1 仪器与设备 |
2.2.2.2 主要试剂耗材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试剂配制 |
2.2.3.2 超数排卵处理 |
2.2.3.3 供体牛人工授精 |
2.2.3.4 牛胚胎采集和鉴定 |
2.2.3.5 牛胚胎冷冻保存 |
2.2.3.6 牛体外胚胎生产 |
2.2.3.7 牛胚胎解冻和移植 |
2.2.3.8 妊娠检查 |
2.2.4 实验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影响奶牛种用胚胎生产因素的研究 |
2.3.1.1 奶牛不同性别X/Y冷冻精子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比较 |
2.3.1.2 添加与未添加抗氧化剂性控冻精对体外性控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1.3 添加与未添加抗氧化剂对奶牛体内性控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2 奶牛种用胚胎移植效果的比较 |
2.3.2.1 不同季节对牛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2.3.2.2 不同月龄受体母牛对胚胎移植效果比较 |
2.4 讨论 |
第三章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及受精能力检测在奶牛育种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试剂的配制 |
3.2.3.2 青年种公牛生长发育测定 |
3.2.3.3 全基因组检测 |
3.2.3.4 DHI测定方法 |
3.2.4 实验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种公牛全基因组检测及生长发育研究 |
3.3.1.1 青年种公牛生长发育指标分析 |
3.3.1.2 青年种公牛全基因组检测及遗传评估 |
3.3.2 核心种母牛全基因组检测及其生产性能研究 |
3.3.3 种公牛精液AI受胎率与IVF受精率相关性研究 |
3.3.3.1 常规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3.3.2 性控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3.3.3 常规与性控冷冻精液AI受胎率与参配奶牛胎次的影响 |
3.3.3.4 常规和性控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添加异种动物精液及抗氧化剂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药品试剂及耗材 |
4.2.1.2 器材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原精的准备 |
4.2.2.2 染色处理 |
4.2.2.3 精子分离操作 |
4.2.2.4 精子分离平衡和冷冻保存 |
4.2.2.5 产品质量检测 |
4.2.2.6 输精时精液处理 |
4.2.3 实验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添加异种动物精液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及品质影响 |
4.3.1.1 山羊、鹿和绵羊异种精子对牛精子辅助受精推流作用效果比较 |
4.3.1.2 奶牛高效性控冷冻精液新产品与常规性控冻精受胎率及性别比例研究 |
4.3.2 添加抗氧化剂对奶牛性控冻精品质的影响 |
4.3.2.1 添加V_E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2.2 添加SOD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2.3 添加CAT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3 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内外育种同行企业比较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促绵羊iPSC生成效率的miRNAs筛选与评价及向雌性PGC样细胞定向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2.1.1 体细胞重编程的机制 |
2.1.2 多能干细胞由不同信号通路调节 |
2.1.3 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的研究 |
2.2 家畜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
2.2.1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 |
2.2.2 绵羊和山羊诱导多能干细胞 |
2.2.3 牛诱导多能干细胞 |
2.3 miRNAs与多能干细胞 |
2.3.1 miRNA简介及生物学功能 |
2.3.2 miRNA在多能干细胞中的作用 |
2.3.3 miRNAs促进体细胞重编程 |
2.4 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原始生殖细胞的研究进展 |
2.4.1 形成原始生殖细胞的关键因子和基因 |
2.4.2 ESC/iPSC定向分化原始生殖细胞的途径 |
2.4.3 ESC/iPSC体外诱导分化为生殖细胞的培养体系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促进绵羊体细胞重编程miRNAs的筛选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和细胞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耗材 |
1.1.4 质粒 |
1.2 方法 |
1.2.1 绵羊肾细胞(SKC)分离培养及鉴定 |
1.2.2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分离培养与饲养层细胞制作 |
1.2.3 促绵羊体细胞重编程miRNAs的初步筛选 |
1.2.4 慢病毒质粒提取与酶切鉴定 |
1.2.5 慢病毒包装 |
1.2.6 慢病毒收集及病毒滴度测定 |
1.2.7 miRNAs促绵羊肾上皮细胞重编程效率比较 |
1.2.8 siPSC的鉴定 |
1.2.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绵羊体细胞的分离纯化 |
2.2 MEF细胞分离培养及饲养层细胞的制备 |
2.3 慢病毒质粒提取与酶切鉴定 |
2.4 成功包装各类慢病毒 |
2.5 促绵羊SKC重编程的miRNAs筛选 |
2.5.1 慢病毒成功感染SKC |
2.5.2 比较不同miRNA诱导绵羊SKC的效率 |
2.5.3 miR-200c-141+8因子诱导绵羊iPSC |
2.6 由miR-200c-141促进重编程获得的siPSC的多能性鉴定 |
2.6.1 AP染色鉴定 |
2.6.2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siPSC中多能性蛋白因子表达 |
2.6.3 qPCR鉴定siPSC中多能性因子基因转录 |
2.6.4 siPSC中多能基因Nanog启动子甲基化分析 |
2.6.5 siPSC核型分析 |
2.6.6 siPSC向拟胚体(EB)三胚层分化鉴定 |
3 讨论 |
3.1 绵羊iPSC的特征及诱导效率 |
3.2 miRNA提高干细胞诱导效率 |
4 小结 |
试验二 miR-200c提高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和载体 |
1.1.2 重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R-200c靶蛋白的预测 |
1.2.2 合成绵羊miR-200c模拟物、抑制物和阴性对照 |
1.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1.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200c靶基因 |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00c靶基因的m RNA水平 |
1.2.6 Western blot检测miR-200c靶基因的蛋白水平 |
1.2.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iR-200c靶基因的预测 |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2.2.1 靶基因ZEB1和TWISTNB3’UTR区扩增测序 |
2.2.2 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
2.3 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ZEB1、TWISTNB及 E-cadherin转录水平 |
2.5 Western blot检测ZEB1、TWISTNB及 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 |
3 讨论 |
3.1 TGF-β信号通路与细胞重编程 |
3.2 miRNA提高重编程的机制 |
4 小结 |
试验三 绵羊iPSC定向分化雌性PGC样细胞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和载体 |
1.1.2 重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绵羊生殖相关基因DAZL和 BOULE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1.2.2 PLVX-Dazl和 PLVX-Boule的慢病毒包装 |
1.2.3 慢病毒滴度测定 |
1.2.4 绵羊卵巢细胞的分离培养 |
1.2.5 绵羊iPSC定向分化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GCLC) |
1.2.6 绵羊iPSC定向分化雌性PGC样细胞鉴定 |
1.2.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绵羊生殖相关基因DAZL和 BOULE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2.1.1 绵羊生殖相关基因DAZL和 BOULE的扩增 |
2.1.2 成功构建绵羊生殖相关基因DAZL和 BOULE慢病毒载体 |
2.1.3 成功包装慢病毒LV-DAZL和 LV-BOULE |
2.2 绵羊卵巢细胞分离培养 |
2.3 稳转DAZL和 BOULE基因siPSC的建立 |
2.4 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GCCL)的鉴定 |
2.4.1 绵羊PGC样细胞的分化条件和过程 |
2.4.2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绵羊PGC样细胞 |
2.4.3 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绵羊PGC样细胞 |
3 讨论 |
3.1 原始生殖细胞与多能干细胞 |
3.2 体外重构原始生殖细胞的方法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水牛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选择信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牛的分类及分布 |
1.1.1 家养水牛概述 |
1.1.2 中国水牛 |
1.2 水牛的驯化和传播 |
1.3 水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亚洲水牛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1.3.2 水牛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
1.3.3 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研究 |
1.3.4 Y染色体微卫星与SNP标记研究 |
1.3.5 全基因组SNP芯片的相关研究 |
1.4 家养动物全基因组研究进展 |
1.4.1 猪 |
1.4.2 牛 |
1.4.3 绵羊 |
1.4.4 山羊 |
1.5 CNV研究进展 |
1.5.1 CNV产生的机制 |
1.5.2 家养动物CNV研究进展 |
1.5.2.1 猪 |
1.5.2.2 牛 |
1.5.2.3 .绵羊 |
1.5.2.4 山羊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水牛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历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本采集与测序 |
2.1.2 水牛伪染色体构建 |
2.1.3 全基因组比对与变异检测 |
2.1.4 水牛群体结构分析 |
2.1.4.1 系统发育树分析 |
2.1.4.2 f3 statistics |
2.1.4.3 主成分分析 |
2.1.4.4 祖先成分分析 |
2.1.5 线粒体基因组装 |
2.1.6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2.1.7 Y染色体雄性特异区变异位点信息的获取 |
2.1.8 Y染色体系统发育分析 |
2.1.9 群体历史模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牛常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与遗传多样性 |
2.2.2 水牛全基因组群体遗传结构 |
2.2.3 水牛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聚类 |
2.2.4 水牛Y染色体基因组MSY区 SNP变异与支系分布 |
2.2.5 水牛全基因组的群体历史重构 |
2.3 讨论 |
2.3.1 水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2.3.2 水牛线粒体全基因组支系与驯化 |
2.3.3 水牛Y染色体基因组变异 |
2.3.4 水牛群体历史重构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水牛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富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江河型水牛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
3.2.2 沼泽型水牛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
3.3 讨论 |
3.3.1 江河型水牛的选择信号 |
3.3.1.1 与江河型水牛免疫相关的通路与候选基因 |
3.3.1.2 与江河型水牛耐热性相关的通路与候选基因 |
3.3.1.3 与江河型水牛泌乳相关的通路与候选基因 |
3.3.2 沼泽型水牛选择信号 |
3.3.2.1 与沼泽型水牛神经系统相关的通路与候选基因 |
3.3.2.2 与沼泽型水牛耐力相关的通路与候选基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牛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CNVR集合的获取 |
4.1.3 主成分分析(PCA) |
4.1.4 群体受选择分析 |
4.1.5 基因注释及功能富集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CNV变异检测 |
4.2.2 主成分分析 |
4.2.3 群体受选择分析 |
4.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3.1 运动耐力相关的CNVR |
4.3.2 神经系统相关的CNVR |
4.3.3 免疫相关的CNVR |
4.3.4 泌乳相关的CNVR |
4.4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家畜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
1.1 遗传因素 |
1.2 环境因素 |
1.2.1 光照 |
1.2.2 温度 |
1.3 营养因素 |
1.4 生理及管理因素 |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调控 |
2.1 卵泡发育 |
2.2 卵泡发育的调控 |
2.2.1 卵泡发育的激素调控 |
2.2.2 卵泡发育的相关因子调控 |
3 绵羊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
3.1 BMPR1B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 |
3.2 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
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 |
4.2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
4.3 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
4.4 孕激素(progesterone,PROG) |
4.5 雌激素(estrogen,E) |
5 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简介 |
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
5.1.2 ELIS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5.2 免疫印迹技术 |
5.2.1 免疫印迹的原理及方法 |
6 本研究绵羊品种简介 |
6.1 蒙古羊(Mongolian sheep) |
6.2 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 |
6.3 湖羊(Hu sheep) |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BMPR1B基因多态位点检测 |
1.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1.3.2 引物合成 |
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
1.3.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1.4 BMPR1B基因m RNA在绵羊血液的表达 |
1.4.1 血液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1.4.2 引物设计 |
1.4.3 反转录-PCR(RT-PCR) |
1.5 BMPR1B蛋白在绵羊血清中的表达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绵羊BMPR1B基因FecB位点的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分析 |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1.2 BMPR1B基因FecB位点扩增结果 |
2.1.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1.4 BMPR1B基因FecB位点遗传多态性 |
2.1.5 BMPR1B基因FecB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
2.1.6 BMPR1B基因FecB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关系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2.2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2.2.3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
2.3 绵羊血液BMPR1B基因m RNA的表达 |
2.3.1 总RNA提取结果 |
2.3.2 目的产物RT-PCR扩增的结果 |
2.3.3 RT-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3.1 BMPR1B基因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绵羊BMPR1B基因的表达 |
4 小结 |
第三章 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血液BMPR1B蛋白含量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 |
2.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2.3 发情季节和乏情季节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2.4 不同年龄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3 讨论 |
3.1 绵羊不同繁殖力对血液BMPR1B蛋白影响 |
3.2 绵羊季节性发情对BMPR1B蛋白的影响 |
3.3 绵羊不同年龄BMPR1B蛋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血液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含量的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单羔蒙古羊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天数比较 |
2.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变化规律 |
2.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PROG含量变化规律 |
2.4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LH含量变化规律 |
2.5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FSH含量变化规律 |
2.6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 |
3 讨论 |
3.1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BMPR1B蛋白变化规律 |
3.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PROG变化规律 |
3.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FSH和LH变化规律 |
3.4 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附录2 绵羊血液RNA提取方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DNA Molecular Markers on Bovine and Ovine Fecundity Traits(论文参考文献)
- [1]绵羊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D]. 肖帆.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D]. 孙燕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全基因组筛选云上黑山羊产羔数候选基因[D]. 陶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国内外绵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D]. 张德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蒙古羊肉质相关基因突变的挖掘及其与脂肪酸组分的关联性分析[D]. 路大同.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绵羊产羔数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D]. 种玉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D]. 孙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8]促绵羊iPSC生成效率的miRNAs筛选与评价及向雌性PGC样细胞定向分化研究[D]. 张云峰.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9]水牛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选择信号研究[D]. 孙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筱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