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一、谈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允慧[1](2020)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出台,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院校的发展,我国迫切的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但是,我国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成长压力,这不利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篇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成长压力。文章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法,随机抽取768名杭州某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该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调查分析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现状及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介入,帮助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缓解成长压力。文章认为,目前杭州某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成长压力主要分为个体压力和环境压力。个体压力主要包括学习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就业方面;环境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通过对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职业技能院校学生产生个体压力的原因主要有:缺失学习动力与方法;自我认知水平不足、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就业角色定位偏差、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产生环境压力的原因主要有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方式不合理;社会对职业技能院校存在歧视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不足等。针对这些成长压力,文章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秉承“助人自助”和“同理心”的原则,运用ABC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开展“自我减压”成长小组,以及个案工作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培养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抗压技能技巧,提升抗压能力。在开展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如目前该职业技能院校学校社会工作政治色彩浓厚,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性方面还需要提高,公众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度和了解度还十分的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我们要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倡导政府加大购买校园社工岗位,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王昭莹[2](2020)在《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D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多年来,众多大学生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揭露: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但其中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商,有利于促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因此,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政府分优、为百姓解难。本文以研究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问题为研究主题,以D技师学院学生为案例分析,阐述我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并,最后提出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以此提高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能力,提升D技师学院创业管理水平。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业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营造宽松和良好的创业氛围。各种方面的因素也制约着技校学院学生创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学生等群体的共同努力;(2)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创业项目含金量,创业意识薄弱,创业观念不成熟;创业条件有限;高校创业教育亟待发展;创业帮扶力度有待加强。技师学院学生创业问题的成因包括:创业项目缺乏科学指导;传统观念对创业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欠缺主动性;对技师学院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政府对技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足;(3)促进D技校学生创业的对策包括: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方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和改善创业教育的效果;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周亮[3](2020)在《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财富之源。稳定的就业不仅是民生工作的基本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工作也面临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促进就业,既有法规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上的需求,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具体诠释和体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促进就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与此同时,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履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在职能定位、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等方面存在偏差,直接影响了促进就业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履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兜牢民生底线,稳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文献研究等手段梳理了相关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照相关理论及概念引出研究内容及重点。其次,通过详细阐述Y市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履行经济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引导职能等方面的各项具体实践,综合分析了 Y市政府就业工作总体情况及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履行现状。最后,通过研究近年来Y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凭借相关工作实例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得出当前政府促进就业履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职能定位、就业工作机制、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通过对相关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Y市实际,以政府职能的视角提出了缓解Y市政府在促进就业履职存在问题的思路,即在经济职能方面,通过从工作理念、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着眼,增加政府投入保障就业;在管理职能方面,通过市场、平台、基地和产业园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在服务职能方面,通过减负、培训和帮扶等手段,优化服务举措支持就业;在引导职能方面,通过用工保障体系和创业引导体系的完善,健全制度体系引导就业;另外,本文还提出政府应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监测研判等多种手段构建长效机制稳定就业。

唐跃华[4](2020)在《“理实一体化”下中职《机械CAD/CAM》教材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也是为国家制造业输入人才的方式。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教育的要求提高,学校为了顺应趋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加入到教学改革中来。“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常用的教学方法,教材又是关系到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中职学生专业课《机械CAD/CAM》的教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现有课程教材存在内容繁琐,学生学习兴趣低、使用率不高的现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下,设计不同于传统《机械CAD/CAM》教材章节编排顺序的教材,而是通过划分不同模块、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模型、按照理实一体化理念进行编写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不同种类模型来掌握此门课程的知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思路和实施路线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教材开发进行了理论的概述,包括教材的概念和标准,以及对于中职、理实一体化、教材等概念的界定,教材开发的基础、原则、和意义是什么,针对本次研究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主要对本次研究进行调查,包括怎么制定调查材料(问卷和访谈提纲),怎样进行调查实施、分为哪几个阶段,接着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中职个别院校的情况进行调查,进行材料的归纳总结。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此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定位和制定目标,接着对教材进行编排设计(软件选择、内容框架、模块划分、教学安排、教材开发实施条件、授课方法),最后进行教材内容、目录、案例模型、模块汇总的编写。第五部分是对教材编写的案例进行实施的概述,包括设置课程实施目标、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第六章节是对论文的总结和展望,总结论文的优点和不足,展望未来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教材学习内容顺序按模块化分类编排,划分为机械零件里的轴类、板类等形式的模块,既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条理的学习,又有利于对不同种类模型知识的掌握。本研究的最终成果结论是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了教材的案例,并在学生中实际应用,实践结果表明,教材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在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及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教师的使用需求,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可以为中职《机械CAD/CAM》课程作为参考。

张建华[5](2019)在《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革不断深化,教育行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更快捷多样的教育方式创新、更多元化融合的教育资源整合,更瞬息万变的教育管理制度试行,都是教育行业的大变化。其中成人教育发展快速,受众群体较大,层次复杂,在许多省市,产生了一类全日制非统招成人教育形式,招收的主要为高考落榜生、职业技术学院等类型学生,采用2+2或者3+1型教育模式,这类学生不同于社会闲散人员,年龄普遍偏小,接受过较完整的高中或中专教育,但因理论基础弱、学习习惯不良、家庭管理松散等一系列原因,由此产生的风险类型也较多样,管理难度大。为有效评估学生风险,保障学生正常教学活动,必须设计一套符合多数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特点的风险识别及评估体系。本文以A学院的学生工作项目为样本,研究学生工作项目中的风险问题,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为一个周期,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方法,归纳提取出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以及造成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先抽象出与学生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对象,再将这些对象进行量化,这些量化值的大小是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数据统计分析和归纳处理。通过对不同量化值所造成不同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得出影响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从这些风险因素着手,再结合学生工作项目中的风险特点,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出对应举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管理方案。基于现在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类型复杂,层次多样等特点,如何抓住、抓紧“拴牛鼻子的绳”,成为这种形式教育学院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取样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学生管理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再由点及面,通过走访其他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分析我国高校全日制成人教育的现状,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思想,本文论述所面对的对象既具有特殊性又极具普遍性,是一个时代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缩影,本文提出的分析办法使问题分析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常琳[6](2018)在《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以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中职学校不断增多,并对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发展初期,我国一直秉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倡科技创新,而时至今日,操作技能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生产力,职业道德则是对于这种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在针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就当下而言,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理想模糊、职业态度不积极以及职业水平有限等诸多突出问题。基于这一现实状况,针对中职学生道德进行深入研究是尤为必要的,与此同时,对其职业道德薄弱状况展开系统分析,从而寻找出一些可行性更高的解决措施也是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本篇文章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诸多研究方法,并重点针对中职学校四年级学生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观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更加全面的展现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观的发展状况。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基本概念的层面入手,详细论述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第二部分,采取走访用人单位、向学生发放问卷、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开展访谈等诸多手段,全面梳理与解读当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薄弱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基于上文中的一系列调查分析,详细梳理出中职学生出现职业道德薄弱状况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给出一些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的改进策略与方法,即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努力下,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NGUYEN VAN THANH(阮文清)[7](2018)在《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近几年来,汉语教学在越南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南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越南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高质量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本文对学生全时全部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种学习行为进行了分类。另外,还探究了影响学生知识领会程度的各个因素。本文全面、全时地对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课堂行为、课间休息行为、考试前行为、考试中行为、考试后行为、课外行为、睡觉行为、饮食行为、学习汉语行为、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共12种,我们对27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另外,我们还对学生知识领会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坚定程度、学习竞争程度、学习方法、个人愿望、个人感受、教师因素、同学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环境、考试频次、社会因素、知识领会程度13个影响因素,这方面我们对36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分为6章,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问题、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创新;第二章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陈述了概念界定、复杂动态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三章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分析,分析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课外学习行为、考试行为、汉语学习行为,并进行了描述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模型建立;第四章越南汉语本科生知识领会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知识领会程度,还进行了描述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模型建立;第五章越南汉语本科生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上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过程中发现了 18个问题,并提出了 18个相应的对策;第六章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课堂参与行为方面,有87%的学生能准时上课;在课堂学习行为方面,有84%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在课间休息行为方面,有67%的学生常与同学聊天;在课外学习行为方面,有77%的学生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睡觉行为方面,有57%的学生常复习好所有内容才安心去睡觉;在饮食行为方面,有62%的学生在家或宿舍或出租屋内煮饭,只有15%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在消极行为方面,有13%的学生常乱放书本和学习工具、需要时常常找不到;在积极行为方面,有63%的学生看书时常对重要的内容作标注;在考试前行为方面,有39%的学生快要考试时才集中精神去复习,有41%的学生常在考试的前一晚睡不着觉;在考试中行为方面,有83%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试题;在考试后行为方面,有62%的学生常与同学比较答案;在学习汉语行为方面,有81%的学生常看中国电影、听中文歌;在学习动机方面,有90%的学生学汉语专业是为了多学一种语言,·在学习坚定程度方面,有86%的学生坚持按时毕业;在学习竞争程度方面,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竞争可以使自己向他人学习;在学习方法方面,有70%的学生常按自己的特殊方法来做笔记;在个人感受方面,有77%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困难能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在个人愿望方面,有86%的学生喜欢学习新知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的性别、户口类型、上大学前是否学过汉语、有无中国教师教学、汉语专业类型、年级、自习时间、做兼职时间、兄弟姐妹人数、年龄、睡眠时间、学习简体字或繁体字、家庭每月提供生活费的多少、总分数、汉语听力课分数、汉语口语课分数、汉语阅读课分数、汉语写作课分数在学生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本文通过相关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学习汉语行为与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课堂行为、课间休息行为、课外行为、考试前行为、考试后行为、睡觉行为、饮食行为、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相关;学生知识领会程度与学习动机、学习坚定程度、学习竞争程度、学习方法、个人愿望、教师因素、同学因素、学习环境、考试频次、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相关。本文利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尔斯模型法,建立了学生学习行为模型和学生知识领会程度模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越南学生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中,存在18个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 18个相应的对策。简而言之,本文全时、全面地对越南汉语本科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的数据和信息,希望这些成果能够给越南开设汉语专业的高校提供参考。

骆科[8](2017)在《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素质高,有活力,有潜力,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能否顺利的、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更应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本文以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例,以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实施效果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执行状况、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建议,期望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以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和分析当前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就业政策的改进提供建议和参考。研究发现,目前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中取得了卓有成效成果。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就业服务政策存在缺陷,人才激励政策不健全,就业市场监管政策不完善以及就业保障政策供给不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缺乏必要的支持与配套,就业政策存在缺位现象,就业政策存在越位现象以及就业政策存在错位现象等。通过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最后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完善人才激励与管理制度安排,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等四个宏观维度以及若干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完善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应对之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及其结论方面的创新。河源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河源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地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意见和期望。同时,其研究结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咨询价值。

王玉霞[9](2012)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和需求研究 ——基于江苏政府支持的培训机构的样本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政府自2003年开始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促进非农转移、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自费培训的高成本、高风险及企业培训的小范围、小机会和强专业性相比,参加政府以补贴甚至免费等形式提供的培训应该是理性的。但现实状况却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参与培训的热情,政府培训的参与率较低,而定点培训机构承担政府培训任务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政府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农民缺乏参与培训热情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供需矛盾,探讨制约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政府培训计划的供需因素,评估政府转移培训政策的农民满意度,旨在为改善政府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参与率的政府培训政策的机制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政府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涉及地方政府、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三方,政府委托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政府(培训供给方和委托方)、培训机构(代理方)和农村劳动力(需求方和参培方)三方的培训目标、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要通过参培农村劳动力实现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个效率目标来实现。政府培训的三方性以及培训三方在培训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构成本研究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从培训供给的角度看,因一般培训具有的经济外部性导致的培训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培训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纠正由于外部性所造成的培训资源配置低效,除了政府直接提供培训计划外,委托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是有效运用市场机制的方式。在委托-代理的培训模式下,政府培训计划的适当性和培训效果就取决于培训项目的代理方(培训机构)供给的培训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受训方(农村劳动力个人)培训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变化的程度。从培训需求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作为政府培训的参培方,其对政府支持的培训项目缺乏热情,本质上仍是比较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引致需求,培训收益最终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非农就业来实现。在政府补贴的培训项目中,农村劳动力的参培费用部分或全部由政府承担,能否实现劳动力市场就业以及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就业,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寻工成本和收入预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备、市场分割加剧并且就业前景不明了的情况下,就业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培训风险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决策的影响是通过加大培训成本、降低培训预期收益而起作用。基于培训供需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理论、外部性和一般培训市场失灵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培训供给和培训需求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制约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政府培训计划的影响因素,评估政府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农户满意度。以此分析结果为依据,基于政府培训计划的三方互动原则,提出完善政府培训政策的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培训供给看,在委托-代理的培训模式下,受托培训的职技校等定点培训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培训行为,是影响政府培训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定点培训机构的反馈效果表明:生源短缺是培训机构面临的最大困难;培训补贴标准过低导致的激励不足是培训机构培训行为短期化的主因;培训机构软硬件设施不足、对职业技能鉴定和结业证书的关注度较少制约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机构的反馈效果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暴露出政府培训计划存在的机制缺陷,表现为①缺少一个技能获取赖以依存和发展的坚实的农村基础教育机制;②缺少一个三方积极参与的有效的互动协作机制;③缺少一个能有效促使培训制度提供中长期高水平技能的激励机制;④缺少一个能够对技能培训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和监督的评价机制。(2)从劳动力市场就业看,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就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非正规就业所导致的低就业保障、高就业流动、高就业波动性凸显了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高脆弱特征。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型分割不断加剧的条件下,高就业脆弱特征通过加大培训投入风险和产出风险,降低培训收入预期而对其培训决策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①市场对低技能劳动力排斥趋势渐显,加大就业难度,降低培训收入预期;②非正规部门低培训回报率降低收入预期,抑制个体投资;③高就业流动性降低企业和雇员对培训的投资意愿。(3)从培训需求看,农村劳动力的潜在培训需求意愿高但实际培训比例低;对政府培训效果的认可程度低于企业培训;培训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投资决策的首要制约因素。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受训者的年龄、对培训效果的看法、前期培训经历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资质要求等。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培训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变量是感知培训质量,其次是培训预期,最后才是感知培训价值。农村劳动力对政府培训政策的满意度指数为3.42,折合百分数为68%,属于中等水平。基于政府培训的三方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①完善三方互动机制的社会伙伴关系,保证培训质量;②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培训;③完善信息服务,加强培训管理;④针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加大教育投入,突出培训重点的政策建议。

操家齐[10](2012)在《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公民权的实现问题。本文主要以历史制度主义和冲突与回应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实证调研、文献分析为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国家与农民之间半个多世纪来的互动关系,跟踪中国逐步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他们既有紧密合作的一面,也有冲突和博弈的一面,合作促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冲突和博弈也同样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国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同样,占中国人口主体的广大农民也从传统的农民,开始向一个现代公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可以说,农民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争取平等公民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现代国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农民改变了国家,国家同样也改造了农民,“国民同构”,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本文以农民工的公民权为具体研究视角,先从国家出于快速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的目的,为稳定农业生产,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自由迁徙,使农民无法自己把握经济自由、人身自由谈起,而农民通过争取“包产到户”为手段,顽强争取经济权利,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包产到户”,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从而在经济上实现独立,人身上重新获得自由。从而也为“农民工”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农民成为农民工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为争取合法打工的权利,实现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通过努力,农民工的身份终于得到认可,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然而,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依然不能得到平等的保障,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分析、描述了农民工各项权利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近年来农民工争取权利、维护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与过去相比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本文通过富士康事件、增城事件、本田罢工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把握其中显示出的新趋向。这些事件说明解决农民工公民权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也说明如果引导得法,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农民的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可以说,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成长与发育。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回应的过程。农民在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扮演着传统不合理制度框架的冲撞者的角色,国家也不断为此调整着既有的制度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双方不断磨合、调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公民权取得的过程是一个宪政赋权、行政赋权、市场赋权、社会赋权、外力赋权、自力赋权合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总体来看当今农民工公民权的进步主要还是来自市场赋权,但长远来看更需要国家主动赋权而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市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进步将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农民工在现在和过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从经济权利向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转移,必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带来了社会的分化,使人们由于身份的不同、财富的多寡而出现社会地位的参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平等、人权、公民、法治等现代性意识深入人心。农民工一方面多数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城市生活的熏陶下,其权利意识又得以普遍增强,同时维护自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也得到提高。农民工公民权的回归过程与现代国家的成型过程是同步的,农民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之日,也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之时。可以说,在今日中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农民的权益保障的不完善是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的不完善,当农民工公民权得以平等实现之时,也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

二、谈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样本来源
        2.1.2 男女比例
        2.1.3 年级比重
        2.1.4 压力状况
    2.2 成长压力现状
        2.2.1 学习方面的压力
        2.2.2 心理方面的压力
        2.2.3 就业方面的压力
        2.2.4 家庭层面的压力
        2.2.5 学校层面的压力
        2.2.6 社会层面的压力
第三章 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原因分析
    3.1 学习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1.1 .缺乏学习动力
        3.1.2 .学习能力待提高
    3.2 心理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2.1 自我认知水平不足
        3.2.2 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3.3 就业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3.1 就业角色定位偏差
        3.3.2 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3.4 家庭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4.1 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3.4.2 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
    3.5 学校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5.1 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3.5.2 学校的办学方式不合理
    3.6 社会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3.6.1 社会对职业技能院校存在歧视
        3.6.2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第四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实践
    4.1 小组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
        4.1.1 小组筹备
        4.1.2 方案设计
        4.1.3 小组实施
        4.1.4 小组评估
    4.2 个案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
        4.2.1 个案背景
        4.2.2 个案计划
        4.2.3 个案介入
        4.2.4 结案与评估
第五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总结
    5.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优势
        5.1.1 传统管理方式存在不足
        5.1.2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主动性
        5.1.3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发展性
    5.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不足
        5.2.1 学校社会工作行政色彩浓厚
        5.2.2 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5.2.3 大众对学校社会工作认知度不足
    5.3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建议
        5.3.1 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5.3.2 倡导政府加大购买校园社工岗位
        5.3.3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问卷
附录2 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
致谢

(2)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D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技工院校
        2.1.2 创业
        2.1.3 政策
        2.1.4 创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策执行理论
        2.2.3 协同创新理论
第三章 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3.1 D技师学院简介
    3.2 D技师学院创业现状调查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4.1.1 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金量低
        4.1.2 技工院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4.1.3 政府创业政策帮扶层面的问题
    4.2 D技师学院学生创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技工院校学生选择创业项目缺乏科学指导
        4.2.2 技工院校层面存在问题的成因
        4.2.3 政府创业政策帮扶层面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促进学生创业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5.1.1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5.1.2 构建与技校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5.2 提高创业政策对技工院校扶持层面的能力
        5.2.1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5.2.2 完善大学生创业金融政策
        5.2.3 统筹创业政策体系
        5.2.4 提高创业政策执行能力
        5.2.5 构建创业政策评估机制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就业
        2.1.2 政府职能
        2.1.3 政府促进就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
    3.1 Y市就业现状
    3.2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具体举措
        3.2.1 履行经济职能“带就业”
        3.2.2 履行管理职能“保就业”
        3.2.3 履行服务职能“帮就业”
        3.2.4 履行引导职能“促就业”
第4章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促进就业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大
        4.1.2 政府促进就业机制建设和专业能力不健全
        4.1.3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载体和服务效能不完善
        4.1.4 政府促进就业政策推动和引导成效不明显
    4.2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4.2.2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运转机制存在缺陷
        4.2.3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4.2.4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制度保障落实欠缺
第5章 提升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效能的对策
    5.1 增加政府投入
        5.1.1 树立就业优先施政理念
        5.1.2 提升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5.1.3 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5.2 完善工作载体
        5.2.1 促进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5.2.2 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2.3 完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5.2.4 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
    5.3 优化服务举措
        5.3.1 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5.3.2 提升培训工作实效
        5.3.3 实施精准就业帮扶
    5.4 健全政策体系
        5.4.1 健全用工保障体系,提升促进就业力度
        5.4.2 健全创业引导体系,提升带动就业能力
    5.5 构建长效机制
        5.5.1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5.5.2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监督检查
        5.5.3 强化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监测研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理实一体化”下中职《机械CAD/CAM》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实施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实施路线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材开发理论概述
    第一节 教材的相关概念
        一、教材的定义
        二、教材的标准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教材开发的相关理论
        一、教材开发的基础
        二、教材开发的原则
        三、教材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机械CAD/CAM》教材“理实一体化”设计的目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机械CAD/CAM》专业课课程和教材情况调查
    第一节 制定调查材料
        一、中职学校《机械CAD/CAM》课程和教材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二、中职学校《机械CAD/CAM》课程和教材情况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
    第三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学情和教材内容
        二、课程组织形式
        三、课程评价方式
        四、教材开发的建议或者意见
    第四节 访谈结果及数据分析
    第五节 调查总结分析
        一、现有个别中职院校《机械CAD/CAM》课程相关情况调查总结
        二、学情
        三、课程教材情况调查
        四、学校的实际情况
        五、教材开发的建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机械CAD/CAM》教材开发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 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一、师生的发展以及对教材的需求
        二、社会的发展
        三、现有教材的不足
    第二节 教材开发的定位与思路
        一、教材定位
        二、教材思路
    第三节 教材目标的制定
    第四节 教材的编排与设计
        一、教材软件的选择
        二、教材内容框架的设计
        三、教材模块的划分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五、教材开发设计实施条件和组织策略
        六、授课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教材的编写
        一、教材目录的编排
        二、内容编写
        三、案例模型编写
        四、内容模块的汇总编写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职《机械CAD/CAM》课程教材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
    第二节 教学实践
    第三节 使用的教学效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中职学校《机械CAD/CAM》课程和教材情况调查
    附件二:中职学校《机械CAD/CAM》课程和教材具体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中职学校《机械CAD/CAM》教材实施情况使用情况调查
    附件四:中职学校《机械CAD/CAM》教材案例(针对UG NX10.0版本)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概述
    2.2 风险管理与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2.1 风险管理
        2.2.2 项目风险管理
    2.3 层次分析法理论概述
        2.3.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2.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3.3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2.4 本章小结
3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的风险识别
    3.1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分析
        3.1.1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问卷调查
        3.1.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3.2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的特点
    3.3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因素
    3.4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的种类
    3.5 本章小结
4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的评估
    4.1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目标和意义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评估的维度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模型
        4.2.1 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4.2.2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权重判断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防范
    5.1 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防范基本情况
        5.1.1 安全风险防范
        5.1.2 心理风险防范
        5.1.3 学业风险防范
        5.1.4 就业风险防范
        5.1.5 校外实习风险
    5.2 A学院学生工作项目项目风险管理的创新举措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风险问题及风险意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风险排查及风险防控调查问卷
致谢

(6)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以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职业与中职学生职业道德
        (一) 职业与职业道德
        (二) 中职学生及其职业道德
        (三)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 成人成才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能兼备的优秀人才
第二章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薄弱点
    一、自身能力、素质的限制
    二、职业理想模糊
    三、职业忠诚度缺乏
    四、职业良心薄弱
第三章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薄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 市场经济导致义利观发生偏差
        (二) 社会舆论导向失误
        (三) 优秀道德传统被遗弃
    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被弱化
        (一) 教育目标偏离社会需求
        (二) 重技能竞赛轻职业道德
        (三) 教育者道德形象失范
    三、家庭教育的缺位
        (一) 重物质满足轻精神引导
        (二) 重成绩轻品德培养
    四、中职学生道德意识模糊
        (一) 道德认知度低
        (二) 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脱节
第四章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进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 提高认识,完善措施
        (二) 开设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课程,发挥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三)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 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
        (五) 在实习中培养职业道德习惯
        (六) 善于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
        (七)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八)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重视家庭影响力
        (一) 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道德修养
        (二)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课堂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课外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三、考试行为的相关研究
        四、汉语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五、学生知识领会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六、本文重点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习的定义
        二、行为的定义
        三、学习行为的定义
    第二节 复杂动态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索及阅读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统计分析法
        六、研究假设、统计假设、假设检验
第三章 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分析
    第一节 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分析
        一、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
        二、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三、学生的课间休息行为
        四、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
        五、学生的汉语学习行为
        六、学生的睡觉行为
        七、学生的饮食行为
        八、学生的消极行为
        九、学生的积极行为
        十、学生的考试前行为
        十一、学生的考试中行为
        十二、学生的考试后行为
    第二节 学生学习行为的比较分析
        一、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节 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分析
        一、汉语学习行为与课堂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汉语学习行为与课外、睡觉、饮食、消极和积极行为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学生汉语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回归分析
        一、学习汉语行为与学生课堂行为的回归分析
        二、汉语学习行为与课外、睡觉、饮食、消极和积极行为的回归分析
        三、学习汉语行为与学生考试行为的回归分析
        四、学习汉语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的贝叶斯模型分析
第四章 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知识领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学生知识领会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一、学生学习动机
        二、学生学习坚定程度
        三、学生学习竞争程度
        四、学生学习方法
        五、学生个人感受
        六、学生个人愿望
        七、教师因素
        八、同学因素
        九、学习环境
        十、考试频次
        十一、家庭因素
        十二、社会因素
        十三、学生的知识领会程度
    第二节 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一、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节 学生知识领会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二、学校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第四节 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一、学生知识领会与学生自身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学生知识领会与学校因素的相关分析
        三、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第五节 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学生知识领会与学生自身因素的回归分析
        二、学生知识领会与学校因素的回归分析
        三、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一、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贝叶斯模型分析
        二、学生知识领会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五章 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中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主动性问题
        二、学生课外科研积极性问题
        三、学生汉语资料使用问题
        四、学生考试习惯问题
        五、学生睡眠习惯问题
        六、学生饮食习惯问题
        七、学生学习计划问题对学生知识领会的影响
        八、学校的教师和设施问题对学生知识领会的影响
        九、家庭经济问题对学生知识领会的影响
        十、社会重视程度问题对学生知识领会的影响
        十一、男、女生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二、城乡学生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三、学生专业类型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四、学生年级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五、学生汉语学习背景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六、学生学习成绩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七、学生兼职时间在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十八、学生简繁字体识别能力在知识领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第二节 越南汉语本科生汉语学习行为对策
        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
        三、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汉语,提高自身汉语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考试习惯
        五、改变学生的不良睡眠习惯
        六、改变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七、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提升自身知识领会程度
        八、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提升学生知识领会程度
        九、家庭应根据学生实际花销提供适当生活费
        十、社会应重视汉语人才,提供充足就业机会
        十一、根据男女之间的差异,合理教学
        十二、根据不同的生源,合理地进行教学
        十三、根据学生专业特征,合理地教学
        十四、根据学生年级特征,合理地教学
        十五、将汉语学习背景不同的学生分开上课
        十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十七、鼓励学生减少兼职时间,专心学习汉语
        十八、培养学生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识别能力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成果在越汉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一、对越汉语教学设计的应用
        二、对越汉语教材编写的应用
        三、对越汉语课程设计的应用
        四、对越汉语课堂管理的应用
        五、对越学生课外管理的应用
        六、对越学生考试管理的应用
    第三节 越南汉语本科生汉语学习行为特征
        一、越南汉语本科生听力课学习行为特征
        二、越南汉语本科生口语课学习行为特征
        三、越南汉语本科生阅读课学习行为特征
        四、越南汉语本科生写作课学习行为特征
    第四节 越南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比
        一、各国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对比
        二、各国学生课外学习行为对比
        三、各国学生考试行为方对比
    第五节 研究创新、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观察和访谈后获得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知识领会程度的相关信息
    附录2: 越南汉语本科生行为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3: 越南汉语本科生行为调查问卷(越文版)
    附录4: 对汉语专业学生知识领会程度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中文版)
    附录5: 对汉语专业学生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越文版)
    附录6: 教师、学生、同学访谈问题
    附录7: 每天行为观察表
    附录8: 学生行为综合观察表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8)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学生
        2.1.2 促进就业
        2.1.3 公共政策
        2.1.4 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厘析
    3.1 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概况
    3.2 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本
        3.2.1 创业扶持政策
        3.2.2 就业扶持政策
    3.3 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现状
        3.3.1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全面推行
        3.3.2 大学生“三支一扶”政策有效落实
        3.3.3 人才激励与管理政策深入实施
        3.3.4 人力资源市场规范与监管政策严格执行
4 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意识不足
        4.1.2 就业政策执行不到位
        4.1.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仍然过多
        4.1.4 就业政策缺乏必要的支持与配套
    4.2 河源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就业服务政策存在缺陷
        4.2.2 人才激励政策不健全
        4.2.3 就业市场监管政策不完善
        4.2.4 就业保障政策供给不足
5 完善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路径探讨
    5.1 完善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原则把握
        5.1.1 注重强化就业服务理念
        5.1.2 注重完善就业服务方式
        5.1.3 注重加强政策引导作用
    5.2 完善河源市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具体路径
        5.2.1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
        5.2.2 完善人才激励与管理制度安排
        5.2.3 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政策
        5.2.4 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和需求研究 ——基于江苏政府支持的培训机构的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村劳动力转移
        1.3.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
        1.3.3 培训
        1.3.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
        1.5.1 研究框架
        1.5.2 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1.2 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理论
        2.1.3 一般培训市场失灵理论
        2.1.4 委托—代理与政府培训失灵
        2.1.5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的定性研究
        2.2.2 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2.2.3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2.3 小结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状况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变迁和转移状况
        3.1.1 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
        3.1.2 2003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和特征
    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环境和培训特点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环境
        3.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特点
    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体状况——基于官方数据的分析
        3.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状况
        3.3.2 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参与意愿和考虑因素
    3.4 小结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培训供给分析
    4.1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对培训制度的压力
    4.2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同制度安排的效率比较
        4.2.1 以职技校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正式培训制度的效率
        4.2.2 以企业、政府供给为主的非正式培训制度的效率
    4.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反馈效果—基于培训机构的调查
        4.3.1 定点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
        4.3.2 定点培训机构农村一般劳动力培训的基本情况
        4.3.3 定点培训机构受托培训的反馈效果
    4.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机制缺陷
    4.5 小结
5 劳动力市场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的影响
    5.1 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市场表现和脆弱特征
        5.1.1 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市场表现
        5.1.2 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脆弱特征
    5.2 就业不确定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决策的影响
        5.2.1 不确定性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投资风险
        5.2.2 就业脆弱特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决策的影响
    5.3 小结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个人需求分析
    6.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认知、评价和需求分析
        6.1.1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6.1.2 样本概况和样本特征的一般性描述
        6.1.3 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认知、评价和需求意愿状况
    6.2 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择及说明
        6.2.3 变量选择及说明
        6.2.4 计量检验
    6.3 小结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户满意度分析
    7.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户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7.1.1 潜变量的确定
        7.1.2 潜变量的测量变量
        7.2.3 模型构建与假设
    7.2 数据来源
        7.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7.2.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7.2.3 可靠性检验
    7.3 模型估计
        7.3.1 模型拟合分析
        7.3.2 潜变量影响关系及假设检验
        7.3.3 模型总结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培训供给分析
        8.1.2 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的影响分析
        8.1.3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个人需求和农户满意度分析
        8.1.4 研究结论总结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三方互动机制的社会伙伴关系,保障培训质量
        8.2.2 创新培训补贴和考核方式,降低培训机构道德风险
        8.2.3 提高补贴标准,改善补贴方式,提升个人培训参与意愿
        8.2.4 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提供培训
        8.2.5 针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加大教育投入,突出培训重点
        8.2.6 完善信息服务,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农村进城(镇)务工人员培训需求调查访谈问卷
    附录Ⅱ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培训”培训机构调查问卷
    附录Ⅲ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培训”培训机构调查
    附录Ⅳ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满意度调查访谈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国家的规制与农民的回应
    一、缘起:正视“熟悉的陌生人”
    二、意义:农民与国家的现代化
    三、文献综述
        (一) 公民权
        (二) 农民公民权
        (三) 农民工公民权
        (四) 问题的根源
        (五) 解决之道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方法
        (二) 实证方法
第二章 不屈的抗争:包产到户的实现与自由身份的获得
    一、弱者的武器:农民“反行为”
    二、把颠倒的颠倒过来:包产到户的顽强回归
    三、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民自由身份的初步恢复
第三章 遏制与突破:农民工流动大潮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工政策的演进
    二、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兴起
        (一) 清退“盲流”
        (二) 离土不离乡
        (三) 离土又离乡
        (四) 阻遏中的前行
        (五) 拐点:孙志刚事件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第四章 中国奇迹的创造者与“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农民工的贡献
    二、“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 政治权利
        (二) 经济权利
        (三) 社会权利
第五章 抗争的新趋势——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无望弃世与消极抗争:富士康跳楼事件剖析
        (一) 恐怖的“十连跳”与“富士康”代工王国
        (二) 泰勒制流水线下的三重“异化”悲剧
        (三) 各方回应与富士康后危机时代的“围城困境”解析
    二、失范性抗争:“砍手党”案例剖析
        (一) 黑道乡村:砍手党的家族背景
        (二) 堕落渊薮:砍手党在城市的聚居区
        (三) 从受辱者到抢劫犯:几位主犯的人生曲线
        (四) 原因透析
    三、暴力型集体抗争的典型范本:潮州事件及增城事件
        (一) 不应发生的“雄起”
        (二) 非典型维权
        (三) 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回应与反思
    四、新生代农民工理性集体抗争:本田罢工样本
        (一) 劳资理性互动
        (二) 意义:现行制度框架内的维权样本
        (三) 标志:新兴产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第六章 合力赋权:农民工公民权实现路径
    一、宪政赋权:道义的高度与事实的限度
    二、外力赋权:全球化的力量
    三、行政赋权:责任与利益的博弈
    四、市场赋权:权利的现实来源
    五、社会赋权:成长的力量
    六、自力赋权:以公民的名义
第七章 基本结论
附录一:农民工访谈笔记选登
附录二: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诗两首
附录三:一位农民工的返乡过年日记
附录四:农民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D]. 张允慧. 青岛大学, 2020(02)
  • [2]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D市技师学院为例[D]. 王昭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D]. 周亮. 扬州大学, 2020(05)
  • [4]“理实一体化”下中职《机械CAD/CAM》教材开发与研究[D]. 唐跃华.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A学院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张建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6]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以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常琳. 苏州大学, 2018(04)
  • [7]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研究[D]. NGUYEN VAN THANH(阮文清). 厦门大学, 2018(12)
  • [8]河源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研究[D]. 骆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和需求研究 ——基于江苏政府支持的培训机构的样本分析[D]. 王玉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D]. 操家齐.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论技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