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冬明春气候异常和沙尘气候形势模式预测初报

我国今冬明春气候异常和沙尘气候形势模式预测初报

一、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贺圣平,王会军[1](2012)在《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着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着。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郎咸梅[2](2012)在《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动力结合统计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中国东部6个气候关键区,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指出,冬季降水既与前期气候因子有关,又受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气候预测研究。然后,从实时预测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前期预测因子的观测信息和具有数值可预测性的同期气候因子的数值模式结果,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就各区域平均冬季降水逐一建立了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在预测模型中考虑了模型结果中系统误差的订正。交叉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各区域预测模型普遍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冬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以及异常符号的预测准确率上。就6个区域平均而言,1982—2008年交叉检验结果与实况间的相关系数和距平同号率分别为0.69和78%,表明该预测思想具有可行性。

孙泓川,周广庆,曾庆存[3](2012)在《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新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分量)的发展和结构,之后主要对该模式在模拟大气、海洋、陆面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季节循环以及主要的年际变率等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没有明显的气候漂移,各分量的气候平均态整体上都比较合理。模式能相对真实地模拟出沿赤道SST的季节循环,海冰覆盖的季节循环。东亚季风降水的季节迁徙特征在模式中的再现,说明模式对东亚季风气候有着不错的模拟能力。除了ENSO周期略短,平均振幅偏强外,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SST的年际变率的各种特征。特别是得益于模式对于沿赤道SST的季节循环的较好模拟能力,国际上公认较难模拟ENSO的季节锁相特征在CAS-ESM-C中得到了真实的再现。模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以"双ITCZ(赤道辐合带)"现象为代表的热带偏差,这是当今气候系统模式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单独大气模式IAP4对于降水和云的模拟存在一定的原有误差,这些误差耦合后在海洋—大气反馈作用下演变,最终形成了模式的热带偏差。CAS-ESM-C未来改进工作的重点宜首先放在云和降水过程,可以考虑对大气模式中的低云方案和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调整。

王会军,孙建奇,郎咸梅,陈丽娟,符伟伟[4](2008)在《几年来我国气候年际变异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文中指出为了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80周年(1928~2008年),作者谨就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完成的关于我国气候变异和气候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若干新成果作一些非常概要性的介绍,个中也包含一点所外科学家的工作。不周和不当之处只有请读者海涵和批评指正了。本文介绍的主要进展有三个方面:关于我国气候年际变异的研究、ENSO预测研究和数值气候预测研究。

郎咸梅,陈红[5](2008)在《我国冬季气候数值预测潜力的初步分析》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在1984年冬季和2008年冬季发生了两次过程相似的极端天气事件。为了考察该类天气事件的气候预测潜力,分别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2层和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跨年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预测能力,但针对我国不同的区域和气候因子,预测能力存在差异,例如,2层模式对我国东部近地面风场异常的预测潜力相对较大,而9层模式对月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测能力则更为突出一些。综合两个模式的集合回报结果来看,包含该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区月平均降水异常和近地层风场异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气候可预测性。与降水的预报技巧相比,模式对近地面风场的预测能力要更为稳定一些。

郎咸梅[6](2008)在《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的气候预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频次进行气候预测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也是十分困难的一项课题.以北京站和天津站的情况为代表,首先分析了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DWF)与季节平均表面温度、降水、北极涛动、南极涛动、南方涛动、近地面经向风以及欧亚西风指数的相关性,旨在利用这些气候要素或大气环流因子建立中国华北春季DWF的预测模型.然后,分别基于观测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AGCM)的32a(19702001年)跨年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建立了两个适合于预测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预测模型—模型Ⅰ和模型Ⅱ.其中,模型Ⅰ的试预报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33,因此有望提前一个季度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如果基于气候模式的跨年度预测结果,在模型Ⅰ的预测思想上引入春季沙尘天气发生的同期气候信号,预测模型(模型Ⅱ)的试预报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0.948,不但表现出了更大的预测潜力,还可将模型Ⅰ实时气候预测的时间提前到半年.最后,检验了两个模型的实时气候预测能力.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对中国华北春季DWF的年际变化和线性趋势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并且各具优势.其中,模型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IAP9L-AGCM原预测方法对春季DWF的实时预测准确度,可以考虑将其预测思想在中国其它沙尘天气多发区的气候预测中推广应用.

范可,王会军[7](2007)在《异常弱的南极涛动和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文中指出从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的变异出发,讨论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进而考察南极涛动对我国沙尘气候的预测能力。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非常弱,在两半球间的经向遥相关的作用下,出现南半球中高纬西风减弱,欧亚西风减弱,欧亚冷空气活跃,西伯利亚、蒙古国、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华北)2005年冬季12月气温较多年平均偏低,这样就造成沙源地区的冻土层增厚,春季回暖后,沙尘物质条件丰富。因此,在弱南极涛动的影响下,春季蒙古气旋活跃,地面大风增加,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秦正坤[8](2007)在《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值预测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数值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处理就成了目前模式水平下提高短期气候数值预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论文利用3个不同版本的IAP大气模式多年回报结果、DEMETER计划的7个海气耦合模式回报结果,以及日本Frontier的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SINTEX-F的多年回报资料,在分析比较各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模态订正方法,检验了模态订正方法对IAP模式在东亚地区季节降水预测的改善作用;同时由于单模式预测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在利用订正改进单模式效果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超级集合方法,并分别进行了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集合预测试验。最后还利用IAP不同版本模式,结合已有的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建立了一个IAP短期气候超级集合数值预测系统。全文主要得到以下的结论:1.改进了模态订正方法,并且对东亚地区各季节降水进行了模态订正试验。模态订正方法是利用模态分析方法对变量场进行分解,通过对分解所得时间系数的拟合调整得出订正后的结果。通过时间系数调整和进一步考虑余差,改进后的模态订正方法不仅能够表现出明显高于模式原始回报的预测技巧,与原有的IAP模式订正方法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订正后各个季节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值都可以达到0.2以上,其中冬季的订正回报平均ACC可以达到0.4以上。多年的订正效果也表明模态订正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实用价值。但是由于变量时间连续性的不同使得模态订正方法对高度场和温度场的订正效果不佳,另外对降水的订正也存在技巧上限的现象。2.提出了一个新的超级集合预测方法。由于模式系统误差和各类随机误差的存在,单个模式预测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因此在利用订正改进单个模式预测效果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超级集合方法,利用多个模式预测结果进行超级集合预测。理想试验表明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同化集合能够更好的消除随机误差对模式权重选取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模式权重,更好的结合各个模式的优点,同时同化集合从整个预测空间选取模式最优权重,避免了原有的单点进行的回归拟合和平均集合引起的局地化现象。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实际集合预测试验结果也证明了同化集合结果明显优于单个模式结果,而且与已有的等权与不等权集合方法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3.建立了一个LAP短期气候超级集合预测系统。在研究订正和超级集合改进数值预测效果的基础上,根据IAP模式在东亚地区预测较好的特点和实时预测系统的独立性,论文利用不同版本的IAP模式,结合上述订正方法和超级集合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IAP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系统。首先对模式原始结果进行模态订正,然后利用新的同化集合方法得到最后的集合预测结果。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同化集合有出较好的回报效果,其平均ACC可以达到0.3以上,明显优于单个模式订正前后的预测技巧,与平均集合和回归集合相比也有一定的提高。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论文提出一个改进的模态订正方法,并首次将模态订正方法应用于我国的实时气候预测中,明显提高了IAP的短期气候数值预测技巧;2,针对单模式预测的不足论文进行了超级集合预测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超级集合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预测改善效果;3,最后本论文还首次建立了一个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

陈红,林朝晖,秦正坤,周广庆[9](2007)在《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文中研究表明作者概述了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观测特征。与2000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相对频繁,强度偏强。首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这是造成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多于前几年的动力原因。此外,春季我国西北及内蒙古的沙源地区降水偏少,干旱少雨,加之春季气温偏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利用IAP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6、2007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趋势的气候背景进行了预测,检验了系统对2006年沙尘趋势的预测能力,并对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测出2006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土壤偏干的状况,但对风场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的差距,由预测的气候距平结果推断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次数正常略偏少,与实况相反;对2007年春季的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沙源地区土壤湿度偏湿,冷空气活动势力偏弱,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由此预测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趋势与常年相比略偏弱。

范可,王会军[10](2006)在《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相关和合成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冬、春季的全球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北京沙尘频次有年际变化的特点,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相联系,特别是南、北半球的中高纬的环流异常.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在冬、春两季有很好的持续性和显着性,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冬季较春季显着.春季对流层高层的东亚西风急流增强能使低空的蒙古气旋加强和锋生,从而引起地面大风,为沙尘天气频次的增加提供动力条件.

二、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资料
3 东亚冬季风基本特征及其强度综合指数
    3.1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850hPa经向风、东亚大槽和东亚急流切变的基本特征及其表征
        3.1.1 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
        3.1.2 东亚冬季经向风
        3.1.3 东亚大槽
        3.1.4 300hPa东亚急流经向切变
    3.2 各系统强度指数 (I1、I2*、I3*、I4*、I5) 与同期表面温度的关系
    3.3 EAWMII与现有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关系
4 东亚冬季风在过去几十年的变化特征
5 EAWMII与东亚气温场以及大气环流的关系
6 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大气环流场异常对比分析
7 EAWMII与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ENSO的关系
8 结论与讨论

(2)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动力结合统计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资料和方法
3 中国冬季降水的动力-统计结合预测模型
    3.1 冬季降水前期气候预测因子的确定
        3.1.1 目标区域冬季降水与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相关
        3.1.2 目标区冬季降水与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相关
        3.1.3 目标区冬季降水与海洋表面温度的相关
    3.2 冬季降水同期气候预测因子的确定
    3.3 动力-统计结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4 结论与讨论

(3)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模式结构简介
3 试验和资料简介
4 结果分析
    4.1 长期趋势和能量平衡
    4.3 热带偏差成因分析
    4.4 季节变化
    4.5 年际变化
5 总结和讨论

(4)几年来我国气候年际变异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我国气候年际变异的研究
    1.1 急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2 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3 南极涛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4 越赤道气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5 关键海区海温异常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 ENSO预测研究
    2.1 海气耦合模式和ENSO模拟
    2.2 基于高分辨率太平洋模式的ENSO预测
3 数值气候预测研究
    3.1 主要进展概要
    3.2 模式简介及试验设计
    3.3 实时气候预测效果及检验
        3.3.1 夏季降水的实时气候预测
        3.3.2 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数值气候预测
        3.3.3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的数值气候预测
        3.3.4 小结
    3.4 应用海气耦合模式进行气候预测的研究
        3.4.1 模式简介及试验设计
        3.4.2 实时气候预测效果及检验
        3.4.3 动力相似预报和降尺度预报 (downscaling)
4 结语

(6)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的气候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研究方法
2 中国华北春季DWF预测模型的建立
    2.1 DWF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2.2 基于观测资料的DWF预测模型
    2.3 基于大气环流模式回报结果的DWF预测模型
    2.4 利用预测模型对中国华北春季DWF的实时预测
3 结论与讨论

(7)异常弱的南极涛动和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北京站1月1日~4月19日时段近17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
3 2005/2006年冬季南极涛动
4 2005/2006年冬季大气环流变异
5 2006年北方春季沙尘气候形势
6 结语

(8)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性
    1.2 短期气候预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短期气候预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拟研究的问题和章节安排
    1.5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IAP短期气候预测系统集合回报数据简介
    2.2 DEMETER计划回报数据简介
    2.3 SINTEX-F模式回报资料简介
    2.4 所用观测资料介绍及检验方法简介
第三章 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测误差订正
    3.1 基于EOF/SVD的订正方法
    3.2 IAP模式各季节降水订正效果分析
    3.3 订正方法性质分析
    3.4 IAP模式冬季风场预测及其对降水预测的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超级集合方法
    4.1 引言
    4.2 ENKF的原理简介
    4.3 不同模式降水预测潜力的比较分析
    4.4 基于ENKF的超级集合方法
    4.5 超级集合方法试验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AP超级集合预测系统及预测试验
    5.1 引言
    5.2 中国地区耦合模式集合预测效果分析
    5.3 IAP短期气候超级集合预测系统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特点和创新
    6.3 问题与展望
博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致谢

(9)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模式和资料
3 观测事实
4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利用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4.1 前冬及春季大气环流异常
    4.2 前期降水和温度
    4.3 积雪覆盖和近地面空气干燥度异常
5 2006我国春季沙尘天气趋势预测检验
6 2007我国春季沙尘天气趋势预测展望
7 结论与讨论

(10)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资料
3北方沙尘的年际变化与全球环流的联系
4沙尘频次多年和少年的全球环流场的对比分析
    4.1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差异
    4.2风场差异
5全球范围内与北京沙尘频次显着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和气候要素
6结论和展望

四、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J]. 贺圣平,王会军. 大气科学, 2012(03)
  • [2]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动力结合统计预测方法研究[J]. 郎咸梅. 气象学报, 2012(02)
  • [3]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J]. 孙泓川,周广庆,曾庆存. 大气科学, 2012(02)
  • [4]几年来我国气候年际变异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一些新成果[J]. 王会军,孙建奇,郎咸梅,陈丽娟,符伟伟. 大气科学, 2008(04)
  • [5]我国冬季气候数值预测潜力的初步分析[J]. 郎咸梅,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04)
  • [6]中国华北春季沙尘天气频次的气候预测模型[J]. 郎咸梅.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4)
  • [7]异常弱的南极涛动和2006年我国春季沙尘气候形势[J]. 范可,王会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04)
  • [8]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D]. 秦正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9]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J]. 陈红,林朝晖,秦正坤,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03)
  • [10]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J]. 范可,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2006(04)

标签:;  ;  ;  ;  

我国今冬明春气候异常和沙尘气候形势模式预测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