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姬丽丽[1](2019)在《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8周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功能、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效果的异同,为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血管早期病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用80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正常组(24只,N)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56只,D)。正常组在整个实验周期内以普通饲料喂养。2型糖尿病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以40mg/kg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T2DM)模型,正常组注射同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C)、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A)、糖尿病二甲双胍组(DM)、糖尿病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组(DAM),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正常有氧运动组(NA)。运动组先进行一周适应性运动,之后以75%最大摄氧量进行8周有氧运动干预。二甲双胍组以200mg/kg/天剂量进行灌胃。干预期间每周检测小鼠随机血糖。干预结束后运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脂质代谢指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内皮素-1、TNF-α和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 p65、VCAM-1和Caspase-3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4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多次小剂量注射STZ诱导的D组小鼠AUC和FINS水平较N组显着升高(P<0.01)。2型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后,D组TC、TG、LDL-C较N组显着升高(P<0.01),HDL-C显着降低(P<0.05);D组主动脉eNOS、VCAM-1和Caspase-3蛋白表达较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ox-LDL、LOX-1、NF-κB p6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或P<0.05)。2、干预前,NA组血糖水平较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且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NA组血糖水平较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DC组显着升高(P<0.01),且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NC组、NA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血糖水平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干预周期内,NC组和NA组血糖水平维持基本稳定;DC组血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干预前5周内维持基本稳定,从第5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3、8周有氧运动后NA组FBG、FINS、HOMA-IR和INS水平较NC组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周期结束后,DC组、DA组、DM组和DAM组FBG、FINS和HOMA-IR较N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INS水平显着降低(P<0.01)。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后,DA组、DM组和DAM组FBG、FINS和HOMA-IR较DC组显着降低(P<0.01),INS水平显着升高(P<0.01)。DA组FBG、FINS、HOMA-IR和INS水平较DM组和DA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FBG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FINS和HOMA-IR显着降低(P<0.05),INS显着升高(P<0.01)。4、8周有氧运动后NA组TC、TG较NC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LDL-C无显着性差异(P>0.05),HDL-C显着升高(P<0.01)。DC组、DA组和DM组TC、TG和LDL-C较NC组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HDL-C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M组TC较NC组显着升高(P<0.05),TG、LDL-C和HDL-C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组TC、TG、LDL-C和HDL-C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C较DA组显着降低(P<0.01),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G、LDL-C较DA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较DM组显着降低(P<0.01);DAM组HDL-C较DA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较DM组显着升高(P<0.05)。5、8周有氧运动后NA组TNF-α较NC组显着降低(P<0.05),IL-1β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TNF-α、IL-1β较NC组显着升高(P<0.05),DA组、DM组和DAM组TNF-α、IL-1β水平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DA组、DM组和DAM组TNF-α、IL-1β水平较DC组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组TNF-α、IL-1β水平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NF-α水平较DA组显着降低(P<0.05),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IL-1β水平较DA组和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FINS与TNF-α、IL-1β均具有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HOMA-IR与TNF-α具有显着正相关(P<0.05),与IL-1β不具有相关性(P>0.05)。6、8周有氧运动后NA组NO、NO/ET-1较N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ET-1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NO水平较NC组显着降低(P<0.01),DA组、DM组和DAM组NO水平较D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ET-1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NO/ET-1显着降低(P<0.05或P<0.01)。干预结束后,DA组和DAM组NO、NO/ET-1较D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ET-1显着降低(P<0.01);DM组NO、NO/ET-1较D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较DC组显着降低(P<0.01)。DA组NO、NO/ET-1水平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显着降低(P<0.01)。DAM组NO水平较DA组和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水平显着降低(P<0.01),NO/ET-1显着升高(P<0.01)。7、8周有氧运动后,NA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1),ox-LDL、NF-κB p65、VCAM-1显着降低(P<0.05或P<0.01),LOX-1、Caspase-3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降低(P<0.01),较DA组和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1)。DC组、DA组、DM组和DAM组ox-LDL、LOX-1、NF-κB p65、VCAM-1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5或P<0.01),DC组和DM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5或P<0.01),DA组和DAM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DA组、DM组和DAM组eNOS蛋白表达较DC组显着增加(P<0.01),ox-LDL、LOX-1、NF-κB p65、Caspase-3较DC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组和DAM组VCAM-1蛋白表达较DC组显着降低(P<0.01),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DA组和DM组相比,DAM组eNOS蛋白表达显着性增加(P<0.01),ox-LDL、LOX-1、NF-κB p65、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性降低(P<0.05或P<0.01);DAM组VCAM-1蛋白表达较DM组显着降低(P<0.01),较DA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组eNOS、NF-κB p65、Caspase-3蛋白表达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ox-LDL、LOX-1、VCAM-1蛋白表达较DM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研究结论:1、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紊乱,主动脉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状态。2、有氧运动、二甲双胍以及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4周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出现平稳下降。3、有氧运动、二甲双胍以及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抑制血管细胞凋亡,改善血管舒张功能。4、有氧运动在降低血管炎症方面较二甲双胍作用效果显着,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较单一有氧运动或二甲双胍干预在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降低机体炎症,改善血管舒张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周珺[2](2011)在《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T2DM)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状况,探讨其HPA轴功能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的关系;2.比较不同水平HbA,。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影响因素。探讨长期血糖水平不同对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3.研究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功能状况,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可能的危险因素;4.探讨基于HPA轴的干预措施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方法1.收集符合要求的75例T2DM及健康志愿者的基本资料,采集早6:30血样,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比值(apoA1/B)],以及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组之间的HPA轴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状况与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2.收集符合要求的14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测定患者血压(S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脂,包括TG、TC、HDL-C、LDL-C、apoA1、apoB、apoA1/B、LP (a); HPA轴激素水平,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按HbA,。水平分为高HbA1c(HH)组(HbA1c>11%)、中HbA1c (MH)组(7%<HbA1c≤11%)和低HbA,。(LH)组(HbA1c≤7%)三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HPA轴、血糖、血脂差异,并分别对HPA轴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3.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按血压状况分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HP+DM组,71例,年龄62.15±9.75岁)与非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组(DM组,69例,年龄59.52±11.87岁),收集所有入选对象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既往史,取标准体位测定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入选对象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空腹血脂水平,包括TG、TC、HDL-C、LDL-C、apoA1、apoB、apoA1/B、LP (a);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PA轴水平,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别对基本信息、血脂因素、血糖代谢、HPA轴因素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 (30 mg·kg-1)腹腔注射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NOR)组、模型(MOD)组、米非司酮(MIF)组、美替拉酮(MET)组、褪黑素(MEL)组,均为灌胃给药,剂量为MIF(25 mg·kg-1·d-1), MET (54 mg·kg-1·d-1), MEL (10 mg·kg-1·d-1);每周测定一次大鼠血糖和体重,给药5周后断头处死,称量脏器,计算脏器指数,取肝脏组织,测定肝糖原含量,测定血浆中血脂(TC、TG、HDL-C)、胰岛素、CRH、ACTH、皮质酮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活性亢进,50-59岁T2DM清晨HPA轴各激素水平较其他年龄组显着升高,≥70岁T2DM的HPA轴各激素水平为各年龄组中最低。T2DM的皮质醇水平与FBS(r=0.240)、C-P水平(r=0.0276)呈正相关,与HDL-C(r=-0.225)呈负相关(P≤0.05),与apoAl/B(r=0.367)呈显着正相关(P≤0.001);ACTH与FBS(r=0.312)和TG水平(r=0.293)呈显着正相关(P≤0.001),与apoA1(r=0.284)正相关(P≤0.05);CRH与FBS(r=0.242)和apoA1/B(r=0.328)正相关(尸≤0.05),与HDL-C(r=-0.265)呈负相关(尸≤0.05)。2.各组间BMI均具有显着差异,各组年龄、HbA1c、病程、SBP、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H组相比,HH组C-P、HDL-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H、FINS、FBS、apoA1、apoA1/B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LH组相比,HH组ACTH、apoA1、apoA1/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BS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H组ACTH、FBS、HDL-C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在LH组,CORT仅与CRH相关,ACTH与CRH、apoA1相关;在MH组,CORT与CRH、apoB相关,ACTH与CRH、HbA1c、BMI、TG相关;在HH组,CORT与ACTH、HbA1c、TC相关,ACTH与CORT、CRH相关。3.HP+DM组与DM组比较,SBP、DBP、BMI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HbA1c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的多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SBP、DBP、TG、TC、HDL-C、LDL-C、apoA1、apoB、载脂蛋白比值、LP(a)、FBS、FINS、C-P、HbA1c、CRH、ACTH、CORT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4.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的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1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PA轴功能亢进,皮质酮生成增多,血糖水平较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增高,脏器指数增加,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较肥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糖原含量较少,血脂水平较高,即TG、TC、LDL-C含量相对较高,而HDL-C含量较少。给予米非司酮(MIF)、美替拉酮(MET)、褪黑素(MEL)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改善肝肿大、脾肿大、肾肿大、肾上腺肿大现象,改善血脂代谢,有增加机体肝糖原含量,改善HPA轴高活性趋势。结论1.T2DM患者的HPA轴较亢进,且亢进程度与糖脂代谢关系密切;2.不同程度糖代谢紊乱的T2DM患者的HPA轴紊乱程度不同,且影响因素各不相同;3.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HPA轴功能较无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亢进,且有多独立危险因素;4.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并伴有HPA轴功能亢进,米非司酮(MIF)、美替拉酮(MET)、褪黑素(MEL)可不同程度缓解糖尿病症状。
刘玥[3](2008)在《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方剂学中的重要逻辑命题。方剂的功用不仅与方药配伍有关,还与其所作用的证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即方剂效用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作用对象的病机与其方药配伍关系之间的针对性.本文以“方证相关”理论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为背景,利用目前常用的高脂饲料和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探查成模过程中的中医病机的时间动态演变规律,观察根据模型复制中不同阶段中医病机特点拟定的干预方药对该模型各阶段证的的防治效用,从动态角度论证据证立法、组方用药的合理性。全文分为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主要包括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动态演变规律的探究;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药干预等两个方面。研究一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动态演变规律的探究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40只)与模型组(5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30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前5w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5w末腹腔注射STZ(30mg/kg),72h后禁食12h测定其FPG,选取符合FPG〉11.1mmol/L的大鼠进入实验。分别于第6w、8w、10w、12w末取材,用生化法测定血清FPG、Fins、TC、TG、HDL-C、LDL-C,用试剂盒放免法测定血清cAMP、cGMP、TNF-α、IL-6,用血流变仪测定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结果:1外观行为学观察:模型组大鼠造模5w后出现少动、脱毛、眯眼,饮食量、尿量增加,粪便干硬;9w开始出现被毛油腻,拱背、扎堆、倦卧,粪便稀薄;11w开始大鼠尾部从尖部至根部偶现不同程度的瘀斑。大鼠体重从第4w开始明显增加。第9w开始不断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糖代谢: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PG、Fins、IRI及IAI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PG、Fins及IRI于6w末开始不断显着升高(P〈0.01),至12w末达到高峰;IAI于6w末开始明显不断降低(P〈0.01),至12w末降低最为显着。3脂肪代谢:正常组大鼠的TC、TG、LDL-C及HDL-C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自10w末开始血清TC、L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至12w末升高最为显着;血清TG含量自12w末显着升高(P〈0.05);血清HDL-C含量于8w末不断降低,自10w末有明显降低(P〈0.05),至12w末降低最为显着。4细胞因子:正常组大鼠血清TNF-a、IL-6、cAMP、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于6w末开始显着升高(P〈0.05),至12w末达到高峰;血浆cGMP含量于8w末开始显着下降(P〈0.05),至12w末降低最为明显.5血液流变学: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于12w末显着升高(p〈0.05)。结论:采用以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具有现代生理病理和中医证候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即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相继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而其中医病机阶段性演变规律则表现为中医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痰浊证→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证的变化。研究二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30只)与模型组(10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30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前5w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5w末腹腔注射STZ(30mg/kg),72h后禁食12h测定其FPG,选取符合FPG〉11.1mmol/L的大鼠进入实验。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M1)、模型组2(M2)、模型组3(M3)、益气养阴方组(A)、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西药吡格列酮组1(P1)、西药吡格列酮组2(P2)、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共九组,每组10只。分别于7w初(A、P1)、9w初(B、P2)及11w初(B、P3)开始相应组分别灌服相应干预药物,连续2w。分别于8w末(M1、A、P1)、10w末(M2、B、P2)及12w末(M3、C、P3)分别处杀相应组取材。用上述方法测定相应指标。结果:1糖代谢: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12w大鼠FPG、Fins、IRI均显着升高(p〈0.01),IAI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大鼠FPG、Fins、IRI、IAI无明显变化,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FPG、Fins、IRI显着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FPG、Fins、IRI、IAI无明显变化,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FPG、Fins、IRI明显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FPG、Fins、IRI显着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2脂肪代谢: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造模10w、12w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3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12w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cGMP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4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造模12w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均明显降低(p〉0.05),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益气养阴方(A方)以及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B方)对相应阶段模型大鼠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无明显改善作用,但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B方)能纠正模型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并且两方均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NF-α及IL-6水平。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C方)不仅能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还能显着纠正模型大鼠脂质紊乱及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综上,本研究发现以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具有现代生理病理和中医证候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为病证结合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性模型;发现分阶段干预的不同方药的作用特点及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明显的干预效应,不仅为理解中医方证相关及其内涵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也为临床2型糖尿病IR中医药干预中综合多法运用来提高疗效的方案制定及组方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发现中医有效干预方药防治模型2型糖尿病IR的效用可能涉及到对cAMP/cGMP和TNF-α与IL-6等方面的调节,为从该环节进一步揭示中医方药防治2型糖尿病IR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杨善军[4](2007)在《针刺夹脊穴对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针刺夹脊穴对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将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防治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予清洁饲料喂养,不作特殊处理。针刺组、模型组和防治组采用高脂喂养10天。用正糖钳、毛细血管法检测造模是否成功。模型组造模后,高脂喂养不予以任何治疗;治疗组造模24小时后,进行夹脊穴针刺治疗,共4周;防治组从高脂饲料喂养的第1日起进行夹脊穴针刺治疗,方法同上,疗程6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全部指标。2、检测指标:胰岛素敏感性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PG);采用放免法血浆胰岛素(FINS),C肽(C-P);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3、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组间用方差分析,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高脂喂养10天,结果发现模型组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C肽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ISI却明显下降(P<0.01),经正糖钳、毛细血管法检测提示模型组存在典型的IR。给予针刺夹脊穴治疗4周后,大鼠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胰岛素/C肽显着下降(P<0.01),ISI显着上升(P<0.01),表明针刺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状况,使之趋向正常。针刺组疗效均优于模型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组疗效均优于针刺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效干预IR大鼠代谢紊乱,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2)及早地进行针刺夹脊穴干预对治疗大鼠IR有较好的疗效。(3)通过本实验证实夹脊穴是治疗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疾病具有较好疗效的经穴,从而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及相关疾病提供有益的尝试。
孟晓红[5](2007)在《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群与其原方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作用的差异,旨在探讨传统方剂与现代方剂作用谱的不同,以期为在传统方剂中寻找适合现代疾病谱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和研究思路,从而为经方的二次开发提出一种新模式。方法:采用10%果糖水喂饲建立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根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建立模型及药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药理学、生化学、组织学、分子病理学等方法和手段检测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血糖、腹部脂肪、血脂等,进行药物作用评价,并进行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MS各组分作用谱及作用强度的比较。检测MS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皮质醇、C-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瘦素及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等,分析药物作用部位及作用机理;并探讨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作用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10%果糖水喂饲6周,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增加;血糖、甘油三脂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符合MS诊断指征。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群高、中、低剂量组显着提高模型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降低血糖、皮质醇及瘦素水平,降低腹腔内脂肪重量与体重比值;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群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甘油三酯、FFA及血清胰岛素、TNF-α、C-P、ACTH水平,降低腹腔内脂肪重量,升高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阳性目标平均灰度;中、高剂量组降低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剂量组显着提高大鼠葡萄糖耐量;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体重,改善肝脂肪变性;高剂量组显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葛根芩连汤组显着提高模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降低空腹血糖、血清FFA、皮质醇浓度,降低腹腔内脂肪重量与体重比值。结论:10%果糖水喂饲6周可成功建立MS大鼠模型。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群能提高MS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减轻腹部肥胖,有效控制MS主要组分。其作用与其能够增加胰岛素受体密度、改善瘦素抵抗、降低体内抗胰岛素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受体前及受体缺陷有关。葛根芩连汤通过提高模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降低空腹血糖、血清FFA、皮质醇浓度,降低腹部脂肪重量与体重比值,对MS部分组分也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作用机理与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群不同。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有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因二者制备工艺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各有效成分的配比关系发生变化所致。
郭家娟[6](2007)在《夏膝口服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尚需深入。夏膝口服液为导师黄永生教授治疗高血压肝肾失调、毒伤血络证的经验方,临床应用表明有较好的降压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前期的实验研究表明,本方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出发,从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文献综述从古代和现代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学、证的客观化、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在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展望。从现代医学角度对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进行研究,并据此对近年来关注较多的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内分泌系统及其在高血压病病理过程中的相互调节作用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理论研究在归纳、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毒伤血络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论证了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滋阴潜阳与解毒通络的内在联系。提出调整肝肾、解毒通络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途径,夏膝口服液就是在此理论指导下创立的。该方在立意上,体现了调整肝肾阴阳盛衰的主旨,在组方上昭示了以解毒通络为先的特点,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实验研究40只12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SHR空白组、夏膝口服液组、卡托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8周观察下述指标。1夏膝口服液对SHR心肾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对SHR行为和一般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夏膝口服液能改善SHR行为和一般状态,表明夏膝口服液对SHR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1.2对SHR血压的影响夏膝口服液能抑制SHR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给药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即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降压效果平稳持久。1.3对SHR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夏膝口服液能降低SHR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夏膝口服液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左心室肥厚(LVH)。1.4对靶器官损害的形态学观察:给药8周后,夏膝口服液能明显减轻SHR心肌细胞肥大,改善血管内膜状态,减轻肾脏间质纤维化,提示夏膝口服液能减轻靶器官损害。2夏膝口服液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2.1对儿茶酚胺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HR血浆儿茶酚胺(CA)浓度。结果表明,SHR血浆CA浓度显着高于WKY对照组(P<0.01);灌胃给予夏膝口服液20天即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浆CA浓度(P<0.01),至第40天降至正常水平,与WKY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稳定维持至第60天。揭示CA浓度升高可能是SHR神经兴奋、肝阳上亢及血压升高的物质基础,夏膝口服液能通过降低CA浓度而发挥对SHR神经系统的调理作用,起到降低血压及改善大鼠行为状态的作用。2.2对肿瘤坏死因子、细胞间粘附因子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SHR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用免疫组化法(ICH)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夏膝口服液具有降低血清TNF-α浓度,调节血管内皮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揭示TNF-α及ICAM-1的高表达所引起的内皮损伤,可能是毒伤血络的客观病理基础;夏膝口服液能在降压的同时,通过调整TNF-α及ICAM-1的表达而实现对SHR免疫机制紊乱的调节作用。2.3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心血管系统发挥着循环和局部体液调节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和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用免疫组化法(ICH)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的蛋白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T1RmRNA基因表达的含量。结果表明夏膝口服液对SHR具有降低PRA、血浆和心肌局部AngⅡ含量、ACE活性的作用,并降低心肌AT1R蛋白及基因表达。揭示夏膝口服液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发挥全身性调节的功能而降低SHR血压,具有类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降压机制。结论SHR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夏膝口服液能通过多组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向的特点降低SHR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靶器官损害,使SHR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网络恢复正常。
薛志宏,赵娜,关子忠,李明志[7](2001)在《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测定血清胰岛素 (INS) ,C-肽 (C- P)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的应用价值 ,对 3 2例EH患者的空腹和餐后 2小时血糖 (BG)、INS、C- P等指标进行测定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并与 40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EH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 ,而空腹 INS及餐后 2小时 BG、INS、C- 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1 )。提示 EH除血管和血液动力学异常外 ,尚存在多种物质代谢异常。同时血清 INS、C- P的 RIA测定 ,在糖尿病以外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黄建敏,孙述强,刘晓梅[8](2001)在《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测定血清胰岛素 (INS) ,C -肽 (C -P)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的应用价值 ,对 32例EH患者的空腹和餐后 2小时血糖 (BG)、INS、C -P等指标进行测定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并与 40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EH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 ,而空腹INS及餐后 2小时BG、INS、C -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EH除血管和血液动力学异常外 ,尚存在多种物质代谢异常。同时血清INS、C -P的RIA测定在糖尿病以外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也很广扩。
易玮[9](2002)在《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状态,亦称胰岛素不敏感。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可能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血管意外等)相关联,并可能成为上述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因此开展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机理及其干预措施等方面的探讨显得较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出许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而且也为临床治疗多种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不断提供新的思路。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因其简、便、验、廉等优势在几千年的中医传统诊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众多的研究也证实针灸具有良好的调节内分泌代谢的作用,在治疗诸多现代疾病中已逐渐显示出优势。虽然目前针刺治疗胰岛素抵抗等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但针刺对糖尿病、肥胖、脑梗塞等相关疾病的疗效早已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因此本文依据这些研究基础,选择从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入手,着重探讨针刺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疾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文分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小结三大部分进行。 一.文献研究 通过对大量关于胰岛素抵抗的文献综合研究,从胰岛素抵抗概念、胰岛素抵抗与相关疾病关系、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胰岛素抵抗发生机理及防治等多方面阐述了胰岛素抵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对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针刺不失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中英文摘要 二.实验研究“ 本实验采用高糖饲料喂养大鼠的方法,诱导出胰岛素抵抗模 型,并通过观察在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上针刺对大鼠空腹血 糖、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受体、抗体以及 TNF-a和GLUT。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 作用机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二 1.由于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 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状态,因此观察大鼠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 胰岛素/C肽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反映出胰岛素敏感 性,具体方法依据我国学者李光伟提出的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方 法,即ISI-l八FPGXFINS厂 我们在本实验中即以此方法作为评估 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具体方法:通过给予实验大鼠高糖饲料喂养 3 5 天后,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胰岛素川 肽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SI则明显降低(P<O.01),证明 大鼠已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给予针刺“脂三针”加“肾俞”穴 治疗 10天后,大鼠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胰岛素屹肽值较模型 组明显降低,lsl 明显升高(P<0.01),提示针刺能有效改善实验 大鼠胰岛素抵抗状况。 2.胰岛素抗体的形成,在受体前水平即干扰了胰岛素与其受 体的正常结合,从而削弱了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导致胰岛素抵抗 的产生。针刺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但这种改善作用机制是 否通过针刺影响胰岛素与其抗体的结合途径而实现,我们拟通过实 验证实。实验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胰岛素抗体结合率,结果发 现无论是模型组大鼠还是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样品中胰岛素抗体结合 率阳性者均为零,针刺后胰岛素抗体结合率仍未见变化,提示针刺 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并非是通过改变抗体结合率而是通过其他 1 作用途径影响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发挥。 3.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是启动胰岛素作用的关键步 骤,如果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胰岛素受体亲和力下降等原因,导 致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障碍,则会影响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发挥,从 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结合实验证实了针刺能促进胰岛素 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治疗后的专一结合量与总结合之比从模型组” 的36.03o提高至48.giO,差异具有显着统计意义(P<0.of)。 .2. Z j 一一 ,提示针刺?
杨浩[10](2020)在《提壶揭盖法改善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湿型)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研讨提壶揭盖法在痰湿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提壶揭盖法改善痰湿型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痰湿型早期代谢综合征病例(76例)。采用随机分两组,每组38人,入组受试者均予以饮食运动疗法,试验组予以上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三仁汤加减干预,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干预,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腰围、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糖耐量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糖耐量2小时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组内及组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年龄、性别、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等方面的基线资料分析,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受试者腰围、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腰围、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受试者TG、TG、HDL-C、LDL-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HDL-C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受试者FPG、2h PPG、FINS、P2h INS、IRI、ISI治疗前后相比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FINS、P2h INS、IRI、ISI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重大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提壶揭盖法为治疗原则,三仁汤加减联合二甲双胍可改善痰湿型代谢综合征受试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腰围、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代谢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
二、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2 型糖尿病及其血管损伤 |
2.2 2 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与脂代谢紊乱 |
2.3 2 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与炎症反应 |
2.4 有氧运动在2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
2.5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
3 问题提出与技术路线图 |
3.1 问题提出 |
3.2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 |
2.3 有氧运动训练方案 |
2.4 给药方式和剂量 |
2.5 胰岛素抵抗和腹腔糖耐量实验 |
2.6 样品制备 |
2.7 指标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 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 |
1.1 空腹胰岛素水平 |
1.2 腹腔糖耐量实验 |
1.3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TC、TG、LDL-C、HDL-C水平 |
1.4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 |
1.5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NO和ET-1 水平 |
1.6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p65、VCAM-1、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变化 |
2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3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TC、TG、LDL-C、HDL-C水平的影响 |
4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 |
5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血清NO、ET-1 水平的影响 |
6 有氧运动对2 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p65、VCAM-1、Caspase-3 蛋白的影响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2 型糖尿病小鼠造模评价 |
2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
3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4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
5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炎症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四章 小结 |
1 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糖尿病 |
1.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糖尿病 |
1.5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免疫及心血管等系统的关系 |
1.6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药物 |
2 课题原理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临床研究—HPA轴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3.2 基础研究—HPA轴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
3.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激素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 |
2.2 2型糖尿病患者晨6:30的HPA轴、TG、FBS水平比较 |
2.3 HPA轴与糖代谢的关系 |
2.4 HPA轴与脂代谢的关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HPA轴功能的关系 |
摘要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HPA轴水平及糖脂代谢水平 |
2.3 脂代谢水平 |
2.4 相关与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合并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的影响 |
摘要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
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信息 |
2.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 |
2.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 |
2.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HPA轴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HPA轴药物干预对高脂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
摘要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
2.2 大鼠体重、血糖 |
2.3 大鼠脏器指数 |
2.4 血脂的测定 |
2.5 大鼠血浆中胰岛素、CRH、ACTH及皮质酮含量的测定 |
2.6 肝糖原含量测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体重变化 |
3.2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血糖水平变化 |
3.3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
3.4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血脂水平变化 |
3.5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激素水平变化 |
3.6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肝糖原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1 发表的论文 |
2 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综述 不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特点比较 |
摘要 |
1 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 |
2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2.1 致高血糖因子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2.2 化学试剂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2.3 病原体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3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3.1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3.2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4 转基因动物模型 |
4.1 IGF-1R功能缺失小鼠(MKR小鼠) |
4.2 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
4.3 Glis3基因缺陷小鼠 |
5 其他糖尿病小鼠模型 |
6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下篇 实验研究 |
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 |
一 前言 |
二 研究设计 |
三 研究内容 |
研究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 研究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夹脊穴对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一) 概念 |
(二) 历史沿革 |
(三)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 |
(五) IR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及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
(六) 胰岛素抵抗的西药治疗 |
二、中医药防治IR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医证治研究 |
(二) 有效方药研究 |
(三) 针刺对 IR干预作用的研究现状 |
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5)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1.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2. 葛根芩连汤方中各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3.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4. 祖国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研究概况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性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制备 |
2. 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大鼠的作用 |
3. 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 |
讨论 |
1. 实验性代谢综合征模型的制备 |
2. 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 |
3. 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大鼠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夏膝口服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3 述评 |
参考文献 |
综述2 高血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1 高血压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
2 高血压与细胞因子 |
3 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 |
2 毒伤血络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 |
3 肝肾阴虚是证候演变中心环节,毒伤血络是主要相兼证候 |
4 调整肝肾、解毒通络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夏膝口服液对SHR心肾血管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夏膝口服液对SHR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图 |
(7)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EH组 |
1.1.2 对照组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和处理 |
1.2.2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2 讨论 |
(8)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对象 |
1.1 EH组 |
1.2 对照组 |
2 方法 |
2.1 标本采集和处理 |
2.2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讨 论 |
(9)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IR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
二. IR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三. IR发生的影响因素 |
四. IR的机理研究 |
五. IR的干预措施 |
六. 中医药防治IR的研究进展 |
七. 针刺对IR干预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一. 动物模型选择 |
二. IR的检测方法 |
三. 针刺穴位的选择 |
第二节 针刺对IR大鼠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C肽及ISI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节 IR大鼠血清胰岛素抗体含量变化及针刺对其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四节 IR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变化及针刺对其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五节 IR大鼠骨骼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及针刺对其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六节 IR大鼠骨骼肌GLUT_4mRNA的改变及针刺对其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小结 |
一. 文献研究 |
二. 实验研究 |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 展望 |
五. 结语 |
附篇 |
一. 参考文献 |
二. 致谢 |
(10)提壶揭盖法改善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湿型)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收集 |
3.2 随机分组 |
3.3 基础治疗方案 |
3.4 干预措施 |
3.5 合并用药原则 |
3.6 治疗疗程 |
3.7 试验设计路线图 |
3.8 观察指标 |
3.9 疗效判定标准 |
3.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11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4.2 疗效指标试验结果 |
4.3 安全性指标结果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疗效性指标分析 |
5.3 安全性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代谢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
6.2 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 |
6.3 .吾师对代谢综合征的认知 |
6.4 提壶揭盖法的探析 |
6.5 提壶揭盖法立法依据 |
6.6 本次用药组方分析 |
7 结语与展望 |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D]. 姬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D]. 周珺. 兰州大学, 2011(11)
- [3]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D]. 刘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4]针刺夹脊穴对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杨善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5]葛根芩连汤与其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代谢综合征的比较研究[D]. 孟晓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夏膝口服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实验研究[D]. 郭家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4)
- [7]放免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J]. 薛志宏,赵娜,关子忠,李明志.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8]测定血清INS、C-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J]. 黄建敏,孙述强,刘晓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1(01)
- [9]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D]. 易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10]提壶揭盖法改善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湿型)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杨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