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岛香蕉寄生线虫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宫远福[1](2020)在《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是一类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植物寄生线虫。我国根结线虫种类较多,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根结线虫并未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对东北三省的根结线虫种类和分布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其抗药性产生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2018年2019年,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共采集174样本,其中56份样本发现根结线虫,采用形态学观察、rDNA-ITS和rDNA-SSU的序列分析和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标记鉴定出3种根结线虫,分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在东北三省的温室大棚均有发现,是温室大棚里的优势种,辽宁省各个市区均有分布,吉林省仅在长春市和松原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有少量分布,寄主主要集中于番茄、茄子和黄瓜。辽宁省抚顺市、辽阳市、丹东市、盘锦市和吉林省松原市温室大棚以前没有报道该病,本次调查发现有南方根结线虫危害,说明辽宁省各个市县设施蔬菜基地均有南方根结线虫入侵,并已扩散至吉林省。北方根结线虫在辽宁省丹东市和锦州市的温室大棚中,以及抚顺市、葫芦岛市和沈阳市露地蔬菜和植物上发现,是露地上的优势种,本次在辽宁省抚顺市露地上和丹东的温室大棚里发现北方根结线虫,以前没有报道;首次在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露地花生上发现花生根结线虫,说明花生根结线虫也已扩散至东北地区并越冬存活。利用南方根结线虫的ITS和SSU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辽宁省的南方根结线虫大体分为两支:其中沈阳、铁岭、抚顺、本溪、鞍山、营口、丹东和大连的南方根结线虫归为一支,锦州、阜新、盘锦、朝阳和葫芦岛的南方根结线虫归为另一支。吉林省长春和松原种群与黑龙江省大庆发现的南方根结线虫种群与沈阳铁岭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根结线虫很有可能从辽宁省由南向北部传播过去。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革村大棚采集到的南方根结线虫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抗药性,通过触杀试验发现抗性种群比敏感种群的抗性高达到5.13倍。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GluCl)是阿维菌素作用于线虫体内的作用靶标,设计引物并克隆测序获得1259bp南方根结线虫的GluCl基因。将抗性和敏感种群GluCl进行核酸序列比对发现,抗性种群碱基发生18处同义突变,2处非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在第22位点缺失天冬氨酸,在第110位点谷氨酰胺替换赖氨酸(Q110K);通过对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发现,抗性种群GluCl与敏感种群相比,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数量多、延展数量和无规则卷曲数量相对少,两者具有明显差异;GluCl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该抗性种群突变点在GluCl蛋白亚基五聚体外部Q110K位点上,可能与南方根结线虫的抗药性产生相关。本研究鉴定到东北地区根结线虫有3个种,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各市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温室中也有少量分布,首次在辽宁省沈阳市露地花生根系上发现花生根结线虫。发现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南方根结线虫群体,解析到谷氨酸氯离子通道的基因序列、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变化。研究结果为指导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防控,尤其是抗药性线虫群体的检测提供重要数据。
漆艳香,张欣,丁兆建,曾凡云,彭军,谢艺贤[2](2019)在《香蕉病害名录》文中指出列出了香蕉生产上发生的74种香蕉病害的名称、病原(因)、寄主、危害部位、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危害性,其中侵染性病害60种,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等病原物135种;生理性病害14种,病因33种。
李宗锴,陈伟强,杜浩,刘学敏,杨绍琼,孙寅虎,张光勇,高梅,邓成菊,李芹[3](2018)在《云南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量化定级方法制定》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五点抽样法"对云南省香蕉主产区7个县(市)的根结线虫病进行普查,并用全株挖根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蕉代数、香蕉根系深度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蕉以瑞丽市弄岛镇病情指数最高(51.00±2.89),发病率也最高(100%),金平县勐拉乡最轻,二代蕉以河口县蚂蝗堡农场病情指数最高(68.97±1.01);河口县4个调查点以蚂蝗堡农场最重;根结线虫病发病随着植蕉代数增加逐渐加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根结数减少,在0~30 cm层土壤中根结数占全株根结的75%以上。同时,试验提供了一种较为量化的通过统计根结数来为香蕉根结线虫病定级的方法,即1级(1~5个根结)、 3级(5~15个根结)、 5级(15~25个根结)、 7级(25~40个根结)和9级(40个以上)。
陶冶[4](2018)在《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文中认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种植物固着性内寄生线虫,种类多、寄主范围广、致病性强且在全球分布广泛。了解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寄主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基础。本研究对我国南方7个省市部分地区的果蔬作物上的根结线虫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对鉴定到的四种根结线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全长测序,并结合其他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为根结线虫的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依据。另外,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及其他一些序列的信息,构建了奇异根结线虫(M.aberrans)和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的分子快速检测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形态学、同工酶电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89个种群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其中62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占总样本数的70.8%;12个种群为象耳豆根结线虫,占总样本数的13.5%;11个种群为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占总样本数的11.2%;4个种群为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新种——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sp.),占总样本数的4.5%。研究表明南方根结线虫是我国南方果蔬作物上的优势种。杨桃和葡萄是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寄主新纪录。2.描述了根结线虫新种——奇异根结线虫,其形态鉴别特征如下:雌虫会阴部凸起,颈部位于身体侧面,会阴花纹很弱、圆,口针中等长度(13.6-15.5μm);雄虫口针长(18.2-19.6μm),交合刺长(22.7-36.8μm),侧线11-15条;二龄幼虫唇区光滑,侧面观凹陷,口针长(15.9-16.8μm),侧线4条,透明尾极短(2.2-5.5μm)。其与一户町根结线虫(M.ichinohei)形态最相似,但与一户町根结线虫相比,奇异根结线虫的雄虫、雌虫和二龄幼虫口针均更长;雄虫体长更长、尾更短、DGO更小、侧线更多;二龄幼虫侧线更少。奇异根结线虫的酯酶表型为罕见的S2型,其两条带的相对迁移率(Rm)分别是40.5%和44.5%,而苹果酸脱氢酶的表型为常见的N1型。同时,本研究获得了奇异根结线虫的SSU、LSU D2D3、ITS和cox2-16S rRNA的序列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均表明该线虫与已知的根结线虫分子特征不一致。SSU和LSU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奇异根结线虫和一户町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而在ITS和cox2-16S rRNA的系统发育树上,和奇异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的分别是巨大根结线虫(M.megadora)和山茶根结线虫(M.camelliae)。另外,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奇异根结线虫诱导取食位点形成4-6个多核的巨细胞。3.利用长片段PCR技术对奇异根结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进行测序,四种根结线虫的线粒体全长分别为:17,004bp、17,494 bp、17,543 bp和18,392 bp;四种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22个tRNA均为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并且都是单拷贝;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排列方式也均相同,但tRNA的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变化;所有基因具有相同的转录方向;此外,非编码区的数量及长度也有一定的变化,其中象耳豆根结线虫具有3个大的非编码区,其余三种根结线虫只有2个大的非编码区;另外,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hood,ML)构建了线虫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的根结线虫聚在同一支,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聚在同一分支上,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和哥伦比亚根结线虫聚在另一分支上,而奇异根结线虫则单独落在基部的分支上,与其他几种根结线虫形成姐妹支的关系;整个根结线虫的分支和伤残短体线虫亲缘关系最接近,而与孢囊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设计了检测根结线虫的通用引物对Mt-RKN-F/Mt-RKN-R、检测奇异根结线虫的特异引物对Mab-Mt-F/Mab-Mt-R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特异引物对Me-Mt-F/Me-Mt-R,基于这些引物构建了检测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双重PCR体系,该体系检测灵敏度可达到单条线虫。此外,在奇异根结线虫rDNA-ITS区分别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引物对Mab-qF/Mab-qR和探针Mab-Probe;在象耳豆根结线虫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别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引物对Me-qF/Me-qR和探针Me-Probe,利用这些引物和探针构建了检测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该体系对单条线虫DNA稀释1000倍后的模板仍可灵敏检测。将两种方法用于不同土壤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100%检测到靶标线虫,即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但双重PCR无法检测到某些靶标线虫含量较低的土壤样本。
苏兰茜[5](2017)在《土壤熏蒸及施用生防菌对香蕉根结线虫及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海南省香蕉由于连年种植在酸性砂壤土中,容易受到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虽然见效快,但持效性差、环境污染严重,急需寻找一种高效环保且低成本的替代措施。本研究以碳酸氢铵和石灰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其施用模式,探究其对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效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筛选拮抗根结线虫的内生菌,研究其对香蕉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效及其生防机制;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通过土壤熏蒸结合定植含拮抗内生菌的香蕉苗,测定对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效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香蕉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熏蒸剂的施用模式筛选结果发现,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最佳施用量为:石灰0.856 g/kg soil和碳酸氢铵0.428 g/kg soil。施用碳酸氢铵和石灰组合(LAB)较单独施用碳酸氢铵(AB)的土壤线虫总数减少近50%,较不添加任何试剂的对照减少66.2%。石灰碳酸氢铵组合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即能发挥显着的杀线效果,且在较大温度范围内发挥显着的杀线效果,施用后能显着提高土壤pH值、NH4+-N、NO3--N和总氮含量。将筛选的熏蒸剂进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熏蒸后LAB处理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植食性线虫和总线虫的数量,尤其是根结属和肾形属线虫,对其他食性线虫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收获时根中和土壤中的植食性线虫和总线虫数量在LAB处理中均最低,较不添加任何试剂的对照减少根系植食性线虫数量比例达88.6%。将筛选的熏蒸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LAB的应用对酸性砂壤土,特别是线虫危害严重的土壤中的总线虫和植食性线虫有很好的防效,尤其对肾形属防效更优。石灰碳铵熏蒸提高了土壤pH,NH4+-N、NO3--N和总氮含量,而pH和NH4+-N含量与植物寄生线虫的抑制之间存在正相关。此外,第一季结果中LAB熏蒸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成熟度指数(MI),增加PPI/MI比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没有显着影响。在第二季结果中,LAB处理和不添加任何试剂的对照之间的生态指数无显着差异,表明熏蒸对土壤的扰动在逐渐减小。2.拮抗根结线虫内生菌的筛选试验结果显示,细菌丰度在高中低三个发病水平的香蕉根中较真菌丰度高,对线虫的生防潜力更大。在低发病水平的根中拮抗根结线虫内生菌的数量较少,特别是内生真菌。在中等和高发病水平的根中有超过60%的拮抗细菌和真菌。在选出的具有拮抗根结线虫能力的内生菌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最高,为30.6%,其次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对丰度分别为22.2%和19.4%。大部分细菌能够成功定殖于香蕉根内。其中一株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菌株SA,在香蕉根内有较好的定殖能力,能促进香蕉生长,对根系和土壤中的植物寄生线虫均有显着的防效,尤其对根结属线虫防效更优。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根内、阶段1及阶段3的样品总细菌和放线菌拷贝数,结果表明定植含生防菌SA的香蕉苗处理(SA)较定植无菌的香蕉苗(CK)显着减少了根内总细菌的拷贝数,对放线菌的拷贝数无显着影响;经SA影响的根围土壤(SA1)中总细菌和总放线菌拷贝数较无菌香蕉苗的对照(CK1)显着减少;将SA1处理形成的根围微生物收集并接种到无菌香蕉苗根围形成新的根围土壤(SA2),将SA2阶段的香蕉苗连同土壤移栽到供试病土中形成的新的根围土壤(SA3),SA3 土壤中的总细菌和总放线菌拷贝数较无菌香蕉苗根围微生物培育的新的根围土壤(CK3)显着减少。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功能内生菌影响的根内和根围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序,主坐标分析表明三个阶段的根围土壤样品被有效区分开,聚类树结果显示SA处理的根内和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着不同于无菌香蕉苗的对照(CK)。三个阶段根围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0.1%的门和根内门水平下的组成有明显变化,SA处理显着增加了根内富营养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阶段1 SA1处理的土壤中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无菌香蕉苗的对照(CK1)高;SA2处理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无菌香蕉苗影响的根围土壤(CK2)高;SA3处理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较无菌香蕉苗根围微生物培育的新的根围土壤(CK3)高。根内细菌群落和阶段1的根围土壤细菌群落与植食性线虫丰度显着相关。经SA上调的差异属欧文氏菌属(Erwinia)、克吕沃尔氏菌属(Kluyvera)、预研菌属(Yokenella)、Castellaniell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与植食性线虫丰度呈显着负相关。SA处理的根内具有拮抗线虫能力的菌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沙雷氏菌属(Serraria)、泛菌属(Pantoea)等的比例较无菌香蕉苗的对照(CK)高,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这两个门在SA处理中显着高于无菌香蕉苗的对照(CK)。阶段3 SA3影响的根围土壤中具有拮抗线虫能力的菌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比例较无菌香蕉苗根围微生物培育的新的根围土壤(CK3)高,分别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两个门在SA3处理中显着高于无菌香蕉苗根围微生物培育的新的根围土壤(CK3)。3.通过石灰和碳酸氢铵熏蒸结合定植含生防菌的香蕉苗(LSA)测定根系和土壤线虫及香蕉生长指标,盆栽试验结果显示,LSA处理能够促进香蕉地上部生长,且对根系和土壤中的植物寄生线虫均有显着的防效,特别是对根结属线虫的防效最优。应用LSA处理能减弱单一熏蒸对土壤造成的扰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LSA处理对根系中的植物寄生线虫有显着的防效,对土壤中的垫刃属线虫防效较优,且能够增加香蕉产量。施用LSA对土壤的扰动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对土壤理化性质最大的影响是提高土壤pH值。结论:无论是盆栽还是田间条件下,石灰和碳酸氢铵熏蒸结合定植含生防菌的香蕉苗能够促进香蕉生长,且对根系和土壤中的植物寄生线虫有显着的防效,其通过改变根内、土壤细菌和线虫群落结构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向抑病方向发展。
周峡[6](2016)在《福建省香蕉重要线虫病害及其病原鉴定》文中指出2011-2015年对福建省香蕉线虫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香蕉线虫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香蕉的重要线虫病有香蕉根腐线虫病、根结线虫病和肾形线虫病。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记述了福建省香蕉根腐线虫病害,对其症状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确认为害福建省香蕉的根腐线虫有2种:斯培杰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eijeri)和咖啡根腐线虫(P.coffeae),其中,斯培杰根腐线虫为福建省首次记录。福建省香蕉上的P. speijeri和P. coffeae具有显着的寄主与地理分布特征。P.speijeri为香蕉上的优势种,主要寄生于香蕉,分布在漳州、福州、泉州、莆田、龙岩和三明,我国香蕉主产区之一的漳州市所有香蕉根腐线虫种群均为P.speijeri。P. coffeae分布于闽西北地区,主要寄主为芭蕉,漳州地区香蕉上未发现P. coffeae。致病性实验表明,斯培杰根腐线虫和咖啡根腐线虫均可以侵染香蕉,但是斯培杰根腐线虫致病力明显的强于咖啡根腐线虫。2.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出为害香蕉的根结线虫5种,分别是南方根结线虫(Meloigogyne 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禾本科根结线虫(M. graminicola)和象耳豆根结线虫(M. enterolobii)。花生根结线虫为寄生香蕉的优势种群,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为国内外香蕉上首次记录。接种实验证实了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对香蕉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香蕉根结线虫病的新病原,这也是首次报道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对香蕉的侵染。比较了5种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别特征和形成根结的形态特征。调查结果表明香蕉组培假植苗、田间吸芽苗和大田种植的成株期香蕉植株均遭受根结线虫的严重危害,香蕉组培假植苗的根结线虫分离率高于大田香蕉样本(分离率为76.9%),带病香蕉苗是病害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3.首次在香蕉组培假植苗上发现肾状线虫为害。对病害症状作了详细描述,并通过对肾状线虫的各个虫态特征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肾状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杨秀娟[7](2015)在《施用茶籽饼防治香蕉根结线虫及其对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香蕉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香蕉土传病害日益严重,根结线虫是危害香蕉作物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目前,根结线虫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其防治效果时好时坏,且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寻找一种对环境和食品友好的新型杀线剂迫在眉睫。茶籽饼是油茶种子榨油后的残余有机物,营养丰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源杀线剂。本文研究了茶籽饼对土壤理化性质、线虫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图揭示荼籽饼防治香蕉根结线虫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鉴定了爪哇根结线虫是香蕉根结线虫的优势种经形态学观察显示,香蕉根结线虫雌虫的会阴花纹具有两条明显的侧线,二龄幼虫(J2)具有口针和明显的透明尾。通过四种根结线虫SCAR引物扩增,获得670 bp的爪哇根结线虫特异条带,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其与爪哇根结线虫的同源性为100%;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新鲜孵化的二龄幼虫回接到无线虫香蕉根部后,能够侵染香蕉根部并导致根结线虫病症状。因此,结果表明爪哇根结线虫是香蕉根结线虫的优势种。2.茶籽饼组分对爪哇根结线虫的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不同浓度茶籽饼浸提液对爪哇根结线虫的杀线效果分析表明,5 g/L茶籽饼所提取浸提液,对J2致死率为100%,虫卵孵化率几乎为0,该浓度浸提液处理爪哇根结线虫的J2和虫卵72 h后,J2的体表皱缩,肠道被溶解,虫卵内表皮轮廓由光滑清晰变得模糊,卵内容物被溶解。同时,茶籽饼浓度为1 g/L时对食真菌线虫和食细菌线虫的致死率为100%。HPLC-ESI-MS分析茶籽饼浸提液中杀线活性物质表明,其分子量为1240.50 Da,为茶皂素同系物,茶籽饼浓度为50 g/L时所含的该活性物质对J2致死率为100%。荼籽饼浓度为50 g/L时,其挥发性物质对J2致死率为100%。GC-MS分析挥发性物质共比对出18种化合物,其中8种纯化合物具有杀线活性,4-甲基苯酚的杀线活性最强,在30 mg/L时对爪哇根结线虫的J2致死率为100%。3.盆栽实验茶籽饼对爪哇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明显通过三季盆栽实验研究了荼籽饼对爪哇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第一季盆栽在灭菌土壤中接种爪哇根结线虫J2,然后种植香蕉幼苗,结果表明,5 g/kg干土(下同)的茶籽饼能够显着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同时显着减少根部卵块数。第二季和第三季采集根结线虫病害严重的蕉园土壤,施加茶籽饼后种植香蕉幼苗,结果与第一季类似,但是与对照相比,施用5 g/kg茶籽饼后土壤中总线虫数增加60.15%,形态学观察鉴定表明,茶籽饼的施用在减少植物寄生线虫的同时,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等自由生活线虫的数量,同时显着增加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推测其主要原因是荼籽饼中不仅含有杀线活性物同时富含蛋白质和氮等营养成分,为土壤食微线虫和微生物提供营养,从而使食微线虫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综合表明,无论是用灭菌土壤还是病土,施用荼籽饼均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并促进植株生长。4.不同处理模式下施用茶籽饼显着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应用三种模式比较荼籽饼在盆栽条件下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模式1:施用茶籽饼后立即种苗,模式2:施用茶籽饼后静置7天种苗,模式3:施加茶籽饼覆膜7天后种苗。每个模式均设无茶籽饼的对照、5 g/kg、10 g/kg和20 g/kg茶籽饼施用量共4个处理,每隔10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加入荼籽饼覆膜7天模式的总体效果最优。施用荼籽饼后能够显着增加香蕉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等生物量,土壤线虫丰度,尤其是食细菌线虫丰度,同时降低植物寄生线虫的丰度。茶籽饼施用量为10 g/kg和20 g/kg的处理在整个香蕉种植期间均未发现植物寄生线虫。茶籽饼的施用能够增加土壤pH、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线虫生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茶籽饼的施用对土壤线虫的多样性(H’)和均匀度(J’)影响显着,同时增加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MI),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PPI)。线虫通道指数(NCR)分析表明,施用荼籽饼促进了细菌分解通道在生态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整体分析表明,覆膜模式中,茶籽饼对土壤线虫生态系统的干扰低于其他处理模式。此外,茶籽饼的施用能够显着增加富集指数(EI),而对结构指数(SI)基本没影响,表明茶籽饼能够为土壤提供营养物质,线虫对其产生积极响应。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荼籽饼施加量的增加,总细菌和放线菌丰度逐渐升高;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丰度逐渐趋于稳定。对土壤线虫各类群和土壤细菌、真菌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寄生线虫与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呈显着负相关,而自由生活线虫与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呈显着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茶籽饼能够显着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进一步证明了荼籽饼的添加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5.施用茶籽饼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共获得细菌单个样品的优质序列为32015~79776条,真菌单个样品的优质序列为22579~56473条。在相似度97%水平以上,共获得13747个细菌OTU和2031个真菌OTU。所有样品的覆盖度都大于0.91。施加茶籽饼后,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Chao、ACE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随着时间变化先下降后上升,而对照组的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在门水平上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最优势类群分别为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根据PCoA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茶籽饼处理与对照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与植物寄生线虫呈显着负相关,施用茶杆饼能够显着增加以上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属和镰刀菌属。线虫营养类群与微生物各属相关性分析表明,茶籽饼的施用能够增加与植物寄生线虫负相关、与食微线虫正相关的15个细菌属和7个真菌属的相对丰度。由此推测茶籽饼能够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之向防治植物寄生线虫方向发展,并促进土壤健康。6.田间条件下施用茶籽饼对相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明显大田施用茶籽饼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茶籽饼能够显着降低香蕉根结指数,抽蕾期和果实成熟期降低率分别为76.7%和77.3%。对香蕉根结线虫J2的防效在抽蕾期和果实成熟期降低率分别为18.0%和71.8%。施用茶籽饼后,土壤pH、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施用茶籽饼能够优化田间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有效减少根结属线虫、螺旋属线虫、肾形属线虫等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增加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等自由生活线虫的相对丰度。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统计分析表明,施用茶籽饼能够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促使生态过程更加依赖于细菌分解途径。同时,施用茶籽饼能够显着增加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的总细菌的丰度。结论:施用茶籽饼能够有效防治香蕉根结线虫,尤其是在施用量为10 g/kg效果最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施用茶籽饼降低爪哇根结线虫的数量和活性,同时提供丰富的营养并改善土壤线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肖雅敏[8](2014)在《福建省香蕉病原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文中提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福建省香蕉寄生线虫种类的进行了调查鉴定,共鉴定出14属16种香蕉寄生线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肾状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ns dihystera)、多带螺旋线虫(H. multicinctus)、光顶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leviterminalis)、塞氏纽带线虫(Hoplolaimus seinhorsti)、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gaddi)、艾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alleni)、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蘑菇拟滑刃线虫(Aphlenchoides composticola)、内茎线虫(Ditylenchus emus)、广东杆垫刃线虫(Rhabdotylenchus guangdongensis)、六线头垫刃(Cephalenchushexal hexalineatus)。其中,多带螺旋线虫、塞氏纽带线虫、加德拟鞘线虫、艾氏针线虫、内茎线虫、广东杆垫刃线虫、六线头垫刃均为我国香蕉上首次报道。根结线虫、肾形线虫、螺旋线虫是侵染香蕉的优势种群,根结线虫在福建省蕉园为害最严重。利用病组织染色技术以及通过接种试验研究了根结线虫、短体线虫、螺旋线虫在香蕉上的侵染特征和组织病理学。通过接种试验和病组织染色法首次证实了螺旋线虫对香蕉的致病性,同时还发现螺旋线虫具有内寄生的特性。根据调查结果,将香蕉上的寄生线虫种群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Ⅰ.以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的种群结构;Ⅱ.以肾形线虫为优势种的种群结构;Ⅲ.以短体线虫为优势种的种群结构;Ⅳ.以螺旋线虫为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对4种类型的种群结构进行定期定点观察,揭示了线虫种群消长及结构变动与气候变化、寄主根系生长的相关性。各种类种群结构的消长趋势:寄生线虫总虫口密度在5~7月、10~11月出现2次高峰,而8~9月和12~2月总虫口密度下降。香蕉上不同寄生线虫的种群结构及消长规律研究,为香蕉线虫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周峡,林艳婷,刘国坤,肖顺,张绍升[9](2013)在《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文中认为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殷晓飞,殷晓敏,金志强[10](2013)在《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对近年来海南省香蕉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综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防治香蕉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南岛香蕉寄生线虫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岛香蕉寄生线虫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根结线虫分类与阿维菌素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的研究历史 |
1.2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1.3 根结线虫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
1.3.2 鉴别寄主鉴定方法 |
1.3.3 同工酶表型分析鉴定方法 |
1.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4 根结线虫的防治 |
1.5 阿维菌素的靶标 |
1.6 阿维菌素抗性机理的研究 |
1.6.1 代谢抗性 |
1.6.2 靶标抗性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鉴定与分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根结线虫的样本的采集 |
2.1.2 根结线虫的分离 |
2.1.3 根结线虫的杀死、固定 |
2.1.4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
2.1.5 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根结线虫的鉴定结果 |
2.2.2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特征 |
2.2.3 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南方根结线虫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线虫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南方根结线虫抗药性的室内测定试验 |
3.1.4 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克隆 |
3.1.5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和敏感种群靶标基因扩增 |
3.1.6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
3.2.2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和敏感种群氯离子通道基因序列分析 |
3.2.3 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2.4 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4.2 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 |
4.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2)香蕉病害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名录 |
2 讨论与结论 |
(3)云南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量化定级方法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香蕉根结线虫调查方法及病害定级方法 |
1.2不同植蕉代数香蕉根结线虫的影响方法 |
1.3云南省香蕉根结线虫普查地点与方法 |
1.4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香蕉根结线虫病量化定级方法 |
2.2不同植蕉代数、香蕉根系深度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2.3云南省香蕉根结线虫为害情况调查 |
3讨论 |
(4)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根结线虫的农业危害及经济重要性 |
1.2 根结线虫的发生和分布 |
1.3 根结线虫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
1.3.1 根结线虫的形态分类与鉴定 |
1.3.2 同工酶电泳技术 |
1.3.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 |
1.3.3.1 DNA的提取 |
1.3.3.2 DNA靶标序列的选择 |
1.3.3.3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 |
1.4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 |
1.4.1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方法 |
1.4.2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
1.4.3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在线虫学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南方果蔬作物根结线虫的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种群来源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线虫的纯化与扩繁 |
2.2.5 线虫标本的制作及形态观察 |
2.2.6 形态学观察和数据测量 |
2.2.7 同工酶电泳实验 |
2.2.8 扫描电镜观察 |
2.2.9 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
2.2.10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
2.2.11 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
2.2.12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根结线虫新种—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 sp.) |
2.3.1.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1.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1.4 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
2.3.2 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1919)Chitwood,1949] |
2.3.2.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2.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3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Treub, 1885)Chitwood, 1949] |
2.3.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3.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4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gyne enterolobii(Yang, 1983)] |
2.3.4.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4.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4.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二龄幼虫的分离与收集 |
3.2.4 线虫大量DNA的提取 |
3.2.5 锚定区cox1-16s RNA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3.2.5.1 锚定区cox1-16s RNA的PCR扩增 |
3.2.5.2 锚定区cox1-16s RNA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3.2.6 锚定区 16s RNA- cox1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3.2.6.1 锚定区 16s RNA- cox1的PCR扩增 |
3.2.6.2 锚定区 16s RNA- cox1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3.2.7 序列的拼接 |
3.2.8 序列的注释和分析 |
3.2.9 基于四种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 |
3.2.9.1 系统发育树的序列来源 |
3.2.9.2 序列的比对,处理和模型建立 |
3.2.9.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1.1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1.2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1.3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1.4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t RNAs和r RNAs |
3.3.1.5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2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2.1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2.2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2.3 象耳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2.4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2.5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3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3.1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3.2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3.3 南方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3.4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3.5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4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4.1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4.2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4.3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4.4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4.5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5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 |
3.4 讨论 |
第四章 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单条线虫的DNA提取 |
4.2.2 双重PCR检测 |
4.2.2.1 双重PCR引物的设计 |
4.2.2.2 保守引物稳定性检测 |
4.2.2.3 特异引物特异性检测 |
4.2.2.4 普通双重PCR体系的构建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4.2.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4.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4.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检测 |
4.2.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3.5 土壤样品中根结线虫的快速鉴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普通双重PCR检测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 |
4.3.1.1 根结线虫保守引物的扩增 |
4.3.1.2 奇异根结线虫特异引物的扩增 |
4.3.1.3 象耳豆根结线虫特异引物的扩增 |
4.3.1.4 双重PCR检测结果 |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 |
4.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分析 |
4.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分析 |
4.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中根结线虫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南方果蔬作物上根结线虫的鉴定 |
5.2 根结线虫新种 — 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 sp.)的鉴定 |
5.3 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 |
5.4 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的检测 |
5.4.1 双重PCR检测 |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5.4.3 土壤样本的检测 |
5.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6 本研究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土壤熏蒸及施用生防菌对香蕉根结线虫及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香蕉寄生线虫病害概述 |
2 根结线虫概述 |
2.1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2.2 根结线虫的侵染及生物学特性 |
3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 |
3.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
3.2 农业防治 |
3.3 物理防治 |
3.4 化学防治 |
3.5 生物防治 |
3.6 有机废弃物料利用 |
4 土壤线虫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4.1 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生态类型 |
4.2 土壤线虫多样性的评价 |
4.3 土壤线虫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4.4 土壤线虫的生态功能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 |
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5.1 传统微生物选择培养法 |
5.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 |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其他研究方法 |
6 本研究的目和意义 |
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7.1 研究内容 |
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壤熏蒸剂的筛选及其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节 土壤熏蒸剂的筛选及施用模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的石灰碳铵组合对线虫活性的抑制效果 |
2.2 土壤含水量对石灰碳铵组合抑制线虫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温度对石灰碳铵组合抑制线虫效果的影响 |
2.4 石灰碳铵组合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5 不同产氨物质在培养皿中对线虫活性的抑制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盆栽条件下土壤熏蒸剂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熏蒸对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影响 |
2.2 熏蒸对土壤线虫类群的影响 |
2.3 收获时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数量分析 |
2.4 收获时土壤线虫类群的数量分析 |
2.5 收获时根系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分析 |
2.6 熏蒸后土壤线虫群落的PCR-DGGE分析 |
2.7 收获时土壤线虫群落的PCR-DGGE分析 |
2.8 收获时香蕉生长指标和病情调查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田间条件下石灰碳铵熏蒸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石灰碳铵熏蒸对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影响 |
2.2 石灰碳铵熏蒸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2.3 收获时石灰碳铵处理对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影响 |
2.4 收获时石灰碳铵处理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2.5 收获时石灰碳铵处理对根系植食性线虫的防效 |
2.6 石灰碳铵处理对苗期香蕉生长指标和收获期产量的影响 |
2.7 石灰碳铵处理对土壤总细菌和总真菌数量的影响 |
2.8 石灰碳铵处理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
2.9 土壤理化、微生物量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拮抗根结线虫内生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拮抗根结线虫的内生菌筛选及其盆栽防治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病害水平的香蕉根内可培养微生物的分布 |
2.2 不同病害水平的香蕉根内拮抗根结线虫内生菌的比例 |
2.3 内生菌根内定殖能力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2.4 收获时拮抗根结线虫内生菌对香蕉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治效果 |
2.5 收获时生防菌SA处理对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影响 |
2.6 收获时生防菌SA处理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2.7 收获时香蕉生长指标和病情调查结果 |
2.8 菌株SA生理生化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生防菌SA定殖后对根内和根围细菌区系的影响及其抑制线虫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内和土壤总细菌和总放线菌拷贝数 |
2.2 菌株SA定殖香蕉根系对根内和根围细菌区系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土壤熏蒸结合施用生防菌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节 盆栽条件下土壤熏蒸结合生防菌对香蕉根结线虫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收获时根系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分析 |
2.2 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数量分析 |
2.3 收获时土壤线虫类群的数量分析 |
2.4 收获时香蕉生长指标和病情调查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田间条件下土壤熏蒸结合生防菌对香蕉根结线虫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收获时根系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分析 |
2.2 收获时土壤不同营养类群线虫的数量分析 |
2.3 收获时土壤线虫类群的数量分析 |
2.4 收获时土壤理化因子与线虫类群数量的相关性 |
2.5 石灰碳铵熏蒸结合生防菌对香蕉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与授权发明专利 |
(6)福建省香蕉重要线虫病害及其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现状 |
1.1 香蕉寄生线虫种类 |
1.2 我国香蕉寄生线虫种类 |
1.3 重要的香蕉线虫病害 |
1.3.1 香蕉穿孔线虫病 |
1.3.2 香蕉根结线虫病 |
1.3.3 香蕉根腐线虫病 |
1.3.4 香蕉肾状线虫病 |
1.3.5 香蕉螺旋线虫病 |
1.4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2 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二章 香蕉根腐线虫病及其病原种类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症状观察与根组织染色 |
2.2.1 症状观察 |
2.2.2 组织染色观察 |
2.3 线虫的分离 |
2.4 线虫的繁殖和纯化 |
2.5 线虫的杀死和固定 |
2.5.1 线虫的杀死与固定方法 |
2.5.2 固定液配制 |
2.6 线虫标本的制作 |
2.6.1 临时玻片制作 |
2.6.2 永久玻片制作 |
2.7 线虫的形态学观察与特征值测量 |
2.8 电镜样本处理 |
2.9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9.1 DNA提取 |
2.9.2 特异性引物检测 |
2.9.3 rDNA的扩增 |
2.9.4 PCR产物回收、克隆及测序 |
2.9.5 序列提交、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10 致病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蕉根腐线虫病分布 |
3.2 香蕉根腐线虫病的症状 |
3.3 香蕉根腐线虫种类快速检测和分布 |
3.3.1 香蕉根腐线虫种类的快速检测 |
3.3.2 福建省香蕉根腐线虫不同种类的分布 |
3.4 根腐线虫对香蕉组培假植苗的致病性测定 |
3.4.1 P.speijeri对香蕉组培假植苗的致病性 |
3.4.2 P.coffeae对香蕉组培假植苗的致病性 |
3.5 芭蕉属植物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 |
3.5.1 Pratylenchus speijeri的形态学鉴定 |
3.5.2 Pratylenchus coffeae的形态学鉴定 |
3.5.3 寄生芭蕉属植物的根腐线虫种内与种间形态学比较 |
3.7 福建香蕉根腐线虫的rDNA扩增 |
3.7.1 ITS区PCR扩增结果 |
3.7.2 D2D3区PCR扩增结果 |
3.7.3 18s区PCR扩增结果 |
3.8 系统发育树分析 |
3.8.1 基于ITS-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8.2 基于D2D3-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8.3 基于18S-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香蕉根结线虫病及其病原种类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线虫种群的采集 |
2.2 症状观察与病根组织内线虫染色 |
2.3 线虫种群纯化和繁殖 |
2.4 线虫种类鉴定 |
2.5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观察和特征值测量 |
2.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6.1 DNA提取 |
2.6.2 PCR扩增引物及特异性引物检测 |
2.6.3 PCR扩增体系 |
2.6.4 PCR扩增参数 |
2.7 致病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蕉根结线虫病诊断 |
3.2 病害的发生及分布 |
3.2.1 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 |
3.2.2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的分布 |
3.3 病原线虫种类鉴定 |
3.3.1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
3.3.2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
3.3.3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
3.3.4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 |
3.3.5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
3.3.6 福建省香蕉上5种根结线虫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比较 |
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
3.4.1 基于ITS-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4.2 基于D2D3-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4.3 基于mtDNA(COII/lR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5 特异性引物检测 |
3.6 致病性测定 |
3.6.1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对香蕉假植苗的致病性 |
3.6.2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香蕉假植苗的致病性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香蕉肾形线虫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地点 |
2.2 症状观察 |
2.3 线虫的分离、杀死、固定及保存 |
2.4 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
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症状 |
3.2 病原种类鉴定 |
3.2.1 形态测量值 |
3.2.2 形态描述 |
3.3 香蕉肾形线虫的rDNA扩增 |
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
3.4.1 基于ITS-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4.2 基于D2D3-rDNA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果 |
1.1 香蕉根腐线虫病 |
1.2 香蕉根结线虫病 |
1.3 香蕉肾形线虫病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施用茶籽饼防治香蕉根结线虫及其对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土壤线虫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指示作用 |
1 土壤线虫概述 |
2 土壤线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 |
3 土壤线虫对土壤健康和干扰的指示 |
4 土壤线虫对作为指示剂的优势 |
第二节 根结线虫的防治及茶籽饼概述 |
1 香蕉根结线虫病害概述 |
2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 |
3 茶籽饼概述 |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
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简述 |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籽饼组分对爪哇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香蕉根结线虫群体的分离鉴定 |
1.3 茶籽饼的杀线效果研究 |
1.4 茶籽饼挥发性化合物的杀线效果研究 |
1.5 茶籽饼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盆栽实验设计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根结线虫群体的分离鉴定 |
2.2 茶籽饼的杀线效果 |
2.3 茶籽饼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杀线效果 |
2.4 盆栽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土壤处理模式下施用茶籽饼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植株生物量 |
2.2 土壤理化性质 |
2.3 土壤线虫丰度及生态指标计算 |
2.4 土壤微生物丰度 |
2.5 土壤线虫各类群丰度与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的相关性 |
2.6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施用茶籽饼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稀释曲线 |
2.2 α-多样性指数 |
2.3 基于PCoA分析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
2.4 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
2.5 不同处理的细菌和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 |
2.6 土壤微生物门水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2.7 土壤微生物门水平与线虫群落相关性分析 |
2.8 不同处理细菌和真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 |
2.9 土壤微生物属水平与线虫群落相关性分析 |
2.10 与植物寄生线虫负相关或与食微线虫正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各属相对比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施用茶籽饼对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时间、地点及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情调查结果 |
2.2 茶籽饼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纵深研究的建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福建省香蕉病原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现状 |
1.1 香蕉寄生线虫种类的研究概况 |
1.2 香蕉病原线虫分类鉴定依据 |
1.3 植物寄生线虫群体动态规律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香蕉寄生线虫的调查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线虫样本的采集 |
1.2 症状观察 |
1.3 线虫分离计数及保存 |
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5 致病性测定 |
1.6 线虫标本制作 |
1.7 线虫扫描电镜观察 |
1.8 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
1.9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 结果 |
2.1 香蕉根结线虫病 |
2.2 香蕉短体线虫病 |
2.3 香蕉螺旋线虫病 |
2.4 香蕉上其他植物寄生线虫的鉴定 |
2.5 福建省各地香蕉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群结构 |
3 讨论 |
第三章 香蕉寄生线虫的种群结构及群体动态规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线虫样本的采集 |
1.2 线虫的分离和计数 |
2 结果 |
2.1 以短体线虫为优势种群的1号样本种群结构及其季节动态 |
2.2 以肾形线虫为优势种群2号样本的种群结构及其季节动态 |
2.3 以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3号样本的种群结构及其季节动态 |
2.4 以螺旋线虫为优势种群4号样本的种群结构及其季节动态 |
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1.1 对福建省香蕉寄生线虫种类及其种群结构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鉴定 |
1.2 基本了解了香蕉寄生线虫的种群结构类型及群体动态规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和样本采集 |
1.2 病组织内线虫染色检查 |
1.3 线虫的分离及玻片制作 |
1.4 形态学观察和鉴定 |
1.5 株发病率和分离率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害诊断 |
2.2 病原线虫种类鉴定 |
2.2.1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南方根结线虫的测量值如下: |
2.2.2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
2.2.3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
2.3 病害分布调查 |
3 讨论与结论 |
(10)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蕉叶斑病 |
1.1 症状 |
1.2 病原学 |
1.3 发病规律 |
1.4 防治措施 |
2 香蕉枯萎病 |
2.1 症状 |
2.2 病原学 |
2.3 发病规律 |
2.4 防治措施 |
3 香蕉黑星病 |
3.1 症状 |
3.2 病原学 |
3.3 发病规律 |
3.4 防治方法 |
4 香蕉线虫病 |
4.1 症状 |
4.2 病原学 |
4.3 防治措施 |
5 香蕉束顶病 |
5.1 症状 |
5.2 病原学 |
5.3 发病规律 |
5.4 防治措施 |
6 香蕉花叶心腐病 |
6.1 症状 |
6.2 病原学 |
6.3 防治措施 |
四、海南岛香蕉寄生线虫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D]. 宫远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香蕉病害名录[J]. 漆艳香,张欣,丁兆建,曾凡云,彭军,谢艺贤. 热带农业科学, 2019(01)
- [3]云南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量化定级方法制定[J]. 李宗锴,陈伟强,杜浩,刘学敏,杨绍琼,孙寅虎,张光勇,高梅,邓成菊,李芹. 热带农业科学, 2018(12)
- [4]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D]. 陶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土壤熏蒸及施用生防菌对香蕉根结线虫及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D]. 苏兰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8)
- [6]福建省香蕉重要线虫病害及其病原鉴定[D]. 周峡.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7]施用茶籽饼防治香蕉根结线虫及其对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杨秀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福建省香蕉病原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D]. 肖雅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0)
- [9]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J]. 周峡,林艳婷,刘国坤,肖顺,张绍升. 热带作物学报, 2013(11)
- [10]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J]. 殷晓飞,殷晓敏,金志强.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