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朱友城[1](2021)在《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文中提出
李青兰[2](2021)在《胡锦涛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梦[3](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刘兰炜[4](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然而,也正是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有国际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同时,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台湾从幕后走向台前,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方都希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最大的外部条件。在国内,随着中国综合国显着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备了更多更充分的条件。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现实转变,这也要求回应人民诉求,将祖国统一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在台湾岛内,新旧因素也交织存在,其中既有历史地缘因素导致的认同差异逐渐强化,又有岛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岸联系日益紧密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又有台湾社情民意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又与时俱进,深刻洞悉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述,这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广泛而深刻对台工作实践,在复杂局势中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保持了台海局势稳定,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层次,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凸显了极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又防范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更在新时代探索和丰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使得祖国统一事业迈向了新的更高层次。
王家明[5](2018)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两岸融合发展得到两岸关系学界较多关注,也是当前和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面向。在一个中国政治体系下,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层次上看,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双方各个阶层的团体和个人经由多业态、多形式、多渠道地交流互动、消除障碍、彼此融合,使得双方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相适应、相融洽、相贯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伴的经济文化共同体,为两岸政治融合创设充足条件,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解析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若干有关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此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岸高度融合格局,造福两岸人民,达臻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体而言,本文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中心,围绕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怎样的政治变迁以及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包括正文六章、加上绪论和结语一共八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关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回顾、文章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介绍。第一章是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包括两岸融合发展的定义及其特征,主要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相关要素,主要回答两岸融合发展是在什么样的结构环境中进行和谁在进行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主要回答两岸怎样融合发展的问题。第二章是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蕴,并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启示。第三章是为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寻求理论准备,阐述与两岸经济、社会、政治融合发展相关的复合理论模型。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关系;民间社会理论及其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关系;政治整合理论及其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关系。总的思路是,从层次角度出发,在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交往的增加和利益融合的深化,两岸逐步形成以文化共同体为特征的两岸间市民社会,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冀以进一步实现两岸政治整合。第四章关注进一步推进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每一领域都分析论述了若干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第五章关注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的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进一步升华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及它们分别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两岸融合发展可能面对的挑战及其因应等内容。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概括性总结。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结合新时代特征,紧紧依靠两岸人民,不断增强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两岸融合发展正当其时;两岸同胞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共创美好生活,祖国完全统一也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得以实现。本文紧贴两岸关系发展现实,尝试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路径问题,希冀有助于添加和充实两岸关系理论思想库,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的现实推进。
唐树备[6](2017)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前后》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为宗旨,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我曾长期从事对台工作,亲历了海协会从筹建到成立的过程。为便于世人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我有责任将其记录并留存下来。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台办1987年11月,蒋经国决定开放台湾老兵前往大陆探亲,从而打开了台湾居民和大陆居民间几十年来被人为强制停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毛浩然[7](2013)在《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系统论和跨文化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以两岸对话系统的核心要素分析为主线,从系统论宏观视角和语用学微观视角,兼顾两岸官方与民间两个维度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对两岸对话进行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涵盖系统论、跨文化语用学和咨政对策三个层面:1)首次从系统论角度系统研究两岸对话,提出两岸对话系统论,部分推翻了前人有关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关系的论断;2)遴选出两岸对话系统的14个核心要素,通过典型例证和直观图示详尽分析其交互作用和运行规律;3)指出两岸对话是一种介于“文化内”和“跨文化”范畴的独特交流形态,不能生搬硬套现有的“文化内”或“跨文化”话语分析模式;4)指出官方话语不仅应关注如何“发声”,还应关注受众需求、体验与回应,让官方话语也能从单声道走向双声道甚至多声道。强调软实力能产生硬效果,应注重国家叙事修辞,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5)提出两岸语言文字的抓大放小、渠成水到、扬长补短和系统研究四条求同路径,并发现对台政策的话语构建途径之一是通过对不同词汇的选择和协作使用来完成的;6)指出对台传播应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可遵循传统媒体数字化、团队打造本土化、拓宽思路多元化三个思路;7)提出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建立两岸互信和两岸认同、构建两岸共同利益平台的系列务实对策。本研究贴近当前话语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吻合加快海西建设的时局,可为两岸文宣策略提供建设性参考,也有望为话语研究中国化增添新视角。
何柳[8](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陈晓明[9](2011)在《“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文中提出2008年12月25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有关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三项协议正式生效,两岸“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三通”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它不仅为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拓展了空间,而且对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为起点,考察近两年来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情况,进而分析出目前两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进一步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背景,即“三通”实现的原因及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2008年至2010年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事件,即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进而总结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第三部分,分析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两岸之间的分歧、台湾岛内的政局变化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在对前三部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政治上继续增进互信,经济上夯实交流基础,文化上加大交流力度,“外交”上维持和平发展环境等。
阮晓菁[10](2011)在《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内政,但其中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各种矛盾交织,各种思潮交锋,各种利益搏弈,使得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大,解决难度也加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也是两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用更加有效和灵活的策略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持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是本文要着力研究的问题。首先,文章对策略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台湾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的对台工作战略经历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文革”中又回到“武力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过程。本文在党和国家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战略下,根据当前的台海局势,努力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理性的工作策略。文章归纳了我们党在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建国后对台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党的对台工作总体战略部署,有利于分化瓦解“台独”势力,有利于最大限度争取台湾同胞,有利于争取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和平统一工作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策略的灵活性与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和平谈判与武力准备相结合;政党交流与民间往来相结合;对台工作与外交工作相结合;政治手段与经济文化手段相结合;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公开工作与隐蔽工作相结合。最后,文章重点从政治策略、经济策略、文化策略、外交策略、对台湾主要政党工作的策略、对台湾民众工作的策略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形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对策参考。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策略理论和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总结对台工作策略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新思路,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建议。
二、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3)“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
2.3 “台独”的危害 |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
3.1 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
3.2 法律依据 |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
3.3 实践基础 |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
小结 |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
小结 |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历史背景 |
一、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由来 |
(一)1895年前台湾的历史沿革 |
(二)1895——1945年日据台湾与“皇民化” |
(三)1945——1949年台湾回归祖国 |
(四)1949年蒋介石集团兵败退据台湾 |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沿革 |
(一)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成型时期 |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持续巩固时期 |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稳步深化时期 |
三、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重大历史成就 |
(一)形成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
(二)确立了“九二共识”并不断巩固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
(三)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
(四)取得了一系列反“台独”及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现实背景 |
一、国际方面: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
(一)风险与挑战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
(二)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 |
二、大陆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
(一)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三、台湾方面:新旧因素交织存在 |
(一)历史原因及地缘因素导致长期的认同差异日益强化 |
(二)岛内政治力量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发展再次面临阻碍 |
(三)岛内社情民意发生转变,青年政治认同“去中国化”明显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深化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 |
(一)提出“民族复兴论” |
(二)提出“大陆发展决定论” |
(三)提出“融合发展论” |
(四)提出“心灵契合论”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实践深化 |
(一)以“惠台三十一条”为蓝本的惠台政策全面落地 |
(二)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抓手 |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谋划工作 |
(四)福建先行先试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总体评价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特点 |
(一)人民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 |
(三)战略意识: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时代意义 |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 |
(二)防范和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 |
(三)探索和推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 |
(四)争取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概念 |
第一节 融合发展的定义与特征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要素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 |
第二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和启示 |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启示 |
第三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复合理论模型 |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
第二节 民间社会理论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
第三节 政治整合理论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 |
第四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讨 |
第一节 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二节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三节 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五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政治发展 |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 |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 |
第六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一节 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及其因应 |
结语 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中两岸同胞共创美好生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台办 |
担任国务院台办发言人 |
参与起草江泽民第一份关于台湾问题的公开讲话 |
杨尚昆接受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采访 |
中央第一次全国对台工作会议 |
主持起草“六·七讲话” |
台湾当局成立海基会 |
当时我和一些大陆学者对台湾当局成立海基会的判断 |
海基会访问北京 |
研究和确定对台中介团体的对策 |
对海协会成立时的形势估计 |
中央批准成立海协会 |
确定名誉会长、会长人选 |
(7)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两岸对话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章 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的系统论宏观分析 |
第一节 两岸对话系统结构的核心要素 |
第二节 两岸对话系统行为的核心要素 |
第三节 两岸对话系统环境的核心要素 |
第四节 两岸对话系统动态平衡调控模式 |
第五节 两岸对话经典案例的系统论分析 |
第五章 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的语用学微观分析 |
第一节 两岸对话系统中的社会认知语境分析 |
第二节 两岸语言文字的求同存异与意义建构 |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的话语秩序与词汇建构 |
第四节 大陆官方媒体的话语模式与修辞权威 |
第五节 两岸官方与民间的多元媒体话语通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两岸对话重要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小结 |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小结 |
综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9)“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本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1. 本题的理论意义 |
2. 本题的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
2. 台湾学者及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三) 研究方法及论文重难点及创新 |
1. 本题的研究方法 |
2. 本题的重难点 |
一、两岸关系新背景:"三通"实现的原因及意义 |
(一) "三通"实现的原因 |
1. 两岸政治互动的必然结果 |
2. 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3. 两岸同根文化的历史渊源 |
(二) 两岸"三通"正式实现的意义 |
1. 为两岸的和平发展构筑坚实政治基础 |
2. 为两岸的经贸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
3. 为两岸民众间的交流搭建真实的平台 |
二、"三通"实现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 |
(一) 两岸政治互信逐步建立 |
1. 祖国大陆实行积极创新的两岸政策 |
2. 台湾当局实行理性务实的大陆政策 |
3. 两岸形成多种沟通机制 |
4. 两岸两党高层互动增进 |
(二) 两岸经贸往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
1. 两岸经贸实现正常化、制度化 |
2. 两岸经贸交流成果丰硕 |
3. 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
(三) 两岸文化事业深入交流 |
1. 两岸教育交流日趋活跃 |
2. 两岸文化交流异彩纷呈 |
(四) 两岸军事互动接触性运行 |
1. 两岸军事探讨时机来临 |
2. 两岸军事交流逐步展开 |
三、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两岸在敏感政治问题上仍有分歧 |
1. "一个中国"及两岸关系定位的差异 |
2. 两岸政治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 |
3. 台湾国际生存空间问题 |
(二) 台湾岛内政局发展及民意变化仍面临变数 |
1. 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消极影响 |
2. 台湾岛内政局变数仍在 |
3. 台湾岛内主流民意走势复杂 |
(三) 外部因素尤其美国与日本影响犹存 |
1. 美国因素的影响 |
2. 台日关系的影响 |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
(一) 政治方面,继续增进政治互信 |
1. 坚持共识暂时搁置争议 |
2. 适时启动两岸政治对话 |
(二) 经济方面,夯实两岸发展基础 |
1. 深化两岸经济制度化发展 |
2. 陆资入岛问题进入新阶段 |
(三) 文化方面,继续加深相互了解 |
1. 发扬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纽带作用 |
2. 积极争取台湾民众民意 |
(四) 外交方面,维持和平发展环境 |
1. 妥善处理与美、日的关系 |
2. 妥善解决台湾国际空间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主要创新点 |
五、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策略的基本内涵与重要作用 |
第一节 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
第二节 对台工作策略的重要作用 |
第二章 党的对台工作策略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经验 |
第一节 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对当前对台工作的启示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 |
第三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正确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变化的有利因素 |
第二节 清醒认识两岸关系中的不利因素 |
第四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政治策略 |
第二节 经济策略 |
第三节 文化策略 |
第四节 外交策略 |
第五节 对台湾主要政党和民众的工作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D]. 朱友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胡锦涛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研究[D]. 李青兰. 南昌大学, 2021
- [3]“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D]. 刘兰炜. 武汉大学, 2020(05)
- [5]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D]. 王家明. 厦门大学, 2018(07)
- [6]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前后[J]. 唐树备.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4)
- [7]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D].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8]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9]“三通”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D]. 陈晓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10]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D]. 阮晓菁.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