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加大中国乳业风险

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加大中国乳业风险

一、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使中国乳业风险加大(论文文献综述)

周洁[1](2021)在《石河子市奶户与乳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石博文[4](2020)在《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着的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推进,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稳定的、科学的过渡到现代化是各界学者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经济人类学中的“关系嵌入”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田野研究,讨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养牛农户在变迁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和改变,并借助养牛农户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思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国家政策与市场和农户结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和思考。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业历史悠久。2000年,杜尔伯特政府引进伊利乳品企业后,组成的“农户—奶站—伊利乳企”生产链,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养牛农户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矛盾逐渐显露,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牧场应运而生;新的生产模式“奶牛牧场—伊利乳企”要求农户与牧场合作,共同成为伊利乳企的主要供奶源。本应是双赢的合作,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且激化了双方的矛盾,甚至影响了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释养牛农户在适应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和选择,以及对养牛农户与牧场合作事件的分析,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杜尔伯特畜牧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养牛农户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以及畜牧业对农户的影响和面临的发展困境;第二,在市场经济面前,养牛农户从依附奶站到依附牧场的逻辑和意义;第三,农户视角下双方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养牛农户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创新。杜尔伯特畜牧业转型是在一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依附性是农户的本质特性,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畜牧业,处于市场边缘的农户,依附于更大的经济体是保证长期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依附奶站的成功经验让农户相信,依附牧场同样能够在伊利的庇护下获得利润。但是在新的生产结构中,农户的主体地位被模糊,由直接依附于伊利转变为依附于牧场。农户将牛托养或寄养在牧场不久,一场“口蹄疫”使农户和牧场损失惨重,二者关系因此恶化,产生信任危机。农村社区内这种紧张的关系网络让农户与牧场的合作难以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畜牧业发展。因此,在杜尔伯特农村社区内,社会关系的信任程度是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前提。

王黎黎[5](2020)在《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马奶,又称马乳,是草原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奶食,且在蒙古人日常饮食中,以酸马奶和马奶酒的食用形式为主。马奶营养丰富,是最接近母乳的天然绿色饮品。马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润燥美肤、清热止咳、缓解局部炎症等功效。尽管在漫长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中,马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如牛、绵羊、山羊等哺乳动物,但在内蒙古、新疆等养马大区,马奶一直是国民十分重要的乳类来源。马奶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牧区特色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奶作为草原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成为内蒙古奶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动地区养马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马奶产业的发展有益于满足消费者对奶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带动上游饲料加工产业和下游马奶加工,以及马奶和文化旅游结合的疗养产业发展。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采访有关学者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重点从从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几个方面对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加快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提出了“以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马奶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主线,实现马奶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的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通过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内蒙古马奶产业快速发展。

宝拉尔[6](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冯磊[7](2019)在《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国民体质的提高和城乡协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不是单个环节的竞争,对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分析。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是站在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高度上,虽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是对于具体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和“钻石模型”理论,对乳制品资源较为困乏地区的产业化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对乳制品行业产业化研究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乳制品产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与带动作用,进一步实行一体化经营。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乳制品品牌的影响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乳制品企业与奶牛养殖基地的利益结合程度,以乳制品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水平。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奶源基地和乳制品企业的监督力度,维护好市场秩序,保障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丰富乳制品产业的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奶源基地的发展,为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奶源基础。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资料和数据来源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同时部分资料和数据不属于公开信息,因此获取难度较大,造成了资料数据的完备性存在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再加上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在资料数据的选择上难免出现一定的疏漏。本文是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可能有一些观点和依据局限性较大,对于部分地区并不能完全适用。

程长林[8](2018)在《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产业策略区域集聚的背景下,未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奶企自建奶源地渐趋规模化,奶源控制、生产标准、市场占有率等能力不断提高,尤其国内较大的农村市场,对提升国内乳企品牌培育能力、市场能力兼具较大潜力。本研究以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为核心,从我国乳制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为着力点,基于奶牛养殖、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以及乳制品进口贸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能力;在需求方面,基于乳制品消费需求总体特征、需求结构特征及差异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区域需求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乳制品产业发展较典型地区乳制品分布、产地特征及产业结构。通过构建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具体的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供给方面,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从全域和局域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4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从全域尺度看,2000-2014年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局域尺度看,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关系不显着,显着区域中呈现空间同质性的省域占比较大。高高集聚区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州、浙江等地区。需求方面,我国乳制品消费格局正处于新的时期,从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4年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区;河北、辽宁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总体上看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根据集聚内生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基于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验证乳制品产业集聚的形成,分析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选择集中规模化策略行为的演化博弈稳定策略。乳制品质量安全管控因素复杂,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利益分散,造成质量安全危机,损害国内乳品声誉,造成“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影响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或者奶企一方显然难以改变当前的两难困境,而是需要联合乳制品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相关主体,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快速转变。通过空间误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与需求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给集聚方面,需求拉动、政策引导以及流通保障是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从乳制品消费格局演变来看,对我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格局呈正相关的因素除收入因素外,还包括公里里程、国民生产总值等,而质量安全事件及基尼系数的扩大抑制了乳制品消费水平格局的变化。为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变化,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两个关键点,鼓励乳制品消费市场资源共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促进乳制品跨区消费。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乳制品企业、其他原料奶收购方、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其内源性集聚显着的增加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乳制品产业集聚解决微观上组织结构或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中观上产业竞争力或企业硬实力的提升,宏观上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我国乳制品主产区经济情况总体落后,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上述研究,在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集聚内生驱动、增强产业主体竞争力,多级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下,综合成本控制、市场机制、要素整合与共享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产业支持、结构调整的发展经验,得出了基于奶源地优势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环都市圈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要素共享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奶源地建设,提高集聚区年牛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集聚三产融合发展;加强乳业的质量监督,增强产业空间集聚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市场消费,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乳制品产业集聚效率等政策建议。

彭昌媛[9](2015)在《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奶业发展迅速,2008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奶农收入不稳定、增收困难,周期性“倒奶”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奶农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生鲜乳的价格,当奶农售卖生鲜乳的机会成本低于不生产时的成本时,奶农不会继续提供生鲜乳,加上生鲜乳的储藏和保鲜困难,对于奶农来说,将已经挤出的鲜奶倒掉是最好的选择。生鲜乳的价格波动是导致了奶农“倒奶”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乳业产业链发展到现今阶段依然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从乳品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以及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市场力量对比这三个方面对我国乳品产业链存在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乳品产业市场结构不集中、“低进高出”的行业壁垒和乳企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为使得奶价走低,更重要的是,我国乳品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和奶农市场地位极不平等,企业利用其强势的市场地位将成本转嫁给奶农,而将收益投资用于与其他企业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上,以“价格战”“广告战”的形式争夺市场资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主体间的市场力量对比三大原因导致我国乳品产业链始终存在着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形成1+1>2的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分析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格局成因,结合我国乳品产业链的特征和shapley值法在解决合作成员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的广泛运用,本文认为,shapley值法以合作成员对利益产生的贡献度大小作为衡量利益分配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虑因素不全,因此本文通过加入合作成员的合作程度、创新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对shapley值法确定的基础利益分配额进行调整,构建“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修正系数”的产业链合作成员的利益分配方法,使得利益分配更加兼具效益与公平。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分析乳业发达国家的乳品产业链组织结构,试找出这些国家是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在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借鉴成功的经验之后,提出一系列对我国乳业发展的有效地建议,共同促进我国产业链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实现奶业一体化、推动产业链合作成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倒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国原奶价格高企与国际市场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从利益分配角度去解决我国乳业发展不稳定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的乳业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乳业健康长久发展,真正使乳业成为有利益农民和农村发展的产业。

刘海礁[10](2014)在《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时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使命,这深刻的话语,将会深刻影响“三农”工作。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探索“三农”问题的解决方式,把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也给一直为“三农”工作发展服务的合作社提供新的机会。乳业是农业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乳业的发展,标志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乳业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乳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乳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对鲜奶交易市场进行整顿。乳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奶农参与市场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乳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定义作为依据,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政府作用相关理论作为视角,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分析了乳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度特征和运作机制;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和列举经典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现状、发展特点、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再次,对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调查结果显示,肇州县组织、机构、章程、制度规范健全的乳业合作社发展有66个,是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7.9%;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组成形式是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由股份制、股份合伙制、会员制或社员制或股份合作制三种形式组成。其中,股份制的专业合作社56个,全县乳业合作社总数的84.8%,是最主要的组成形式。列举出肇州县兴牧富民奶牛专业合作社、实现村大华奶牛专业合作社两个在全县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乳业合作社,它们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是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方式和过程的整体写照,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很好的说服力。总的来说,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形成的一系列机制拥有很强的实用性,得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工作力度、转变乳品加工企业的角色,转变乳业合作社的角色三个方面提出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二、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使中国乳业风险加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使中国乳业风险加大(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小农经济行为
        二、蓄牧业现代化
        三、杜尔伯特畜牧业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田野点介绍和论文框架
        一、田野点介绍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养牛农户的根源——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变迁
    第一节 从游牧到半农半牧
        一、游牧溯源
        二、农牧互动
    第二节 “以牧为主”
        一、畜牧业的崛起
        二、畜牧业的“徘徊”
    第三节 “畜牧强县”
        一、畜牧业的复兴
        二、畜牧业的式微
    小结 杜尔伯特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养牛农户的依附体——从奶站到牧场
    第一节 奶站时期的依附关系
        一、龙头企业“伊利”
        二、农户与伊利的媒介——奶站
        三、农户的生活节律
    第二节 奶牛牧场下的依附关系
        一、新的依附体——奶牛牧场
        二、尖山子奶牛牧场
    第三节 依附体的发展困境
        一、奶牛牧场的经营问题
        二、奶牛牧场的应对措施
    小结 农户依附的逻辑和意义
第三章 养牛农户的经济行为
    第一节 农户对资源配置的理性分析
        一、年计算的收费标准
        二、日计算的收费标准
    第二节 从关系网络看经济行为
        一、关系网络的破裂
        二、关系网络的紧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农户的主体力量
        一、农户日常支出
        二、从依附到独立自主
        三、从“卖奶”到“卖肉”
    小结 农户经济行为的内涵和意义
结语 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经济行为的启示
    一、历史脉络中的养牛农户
    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经济行为
    三、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马奶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马奶
        2.1.2 马奶产品
        2.1.3 产业
        2.1.4 农业产业化
        2.1.5 马奶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马奶的研究综述
3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概述
    3.1 马奶和马奶产业特征
        3.1.1 马奶的产品特性
        3.1.2 马奶产业特征
    3.2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
        3.2.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资源
        3.2.2 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现状
        3.2.3 内蒙古马奶产品加工与利用现状
        3.2.4 内蒙古马奶产业科研现状
    3.3 内蒙古马奶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3.3.1 马奶牧户成本构成
        3.3.2 不同养殖规模的马奶牧户成本收益分析
    3.4 内蒙古马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3.4.1 市场优势
        3.4.2 政策优势
        3.4.3 区位优势
        3.4.4 基础优势
        3.4.5 文化优势
    3.5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4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研究
    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4.1.1 马奶产品结构特征
        4.1.2 马奶产品的市场交易特征
        4.1.3 马奶产业市场经营主体特征
        4.1.4 马奶产业独特的文化特征
    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4.3 马奶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4.4 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4.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链和市场交易主体关系
        4.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构建
5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5.1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5.1.1 市场发展思路
        5.1.2 生产发展思路
    5.2 产业组织发展思路
6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6.1 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
    6.2 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6.3 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6.4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6.5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一)民族学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一)从业人员特点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一)加工工艺来源
        (二)加工工艺流程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五、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研究展望及结论
    一、研究展望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优化的概念
        2.1.2 乳制品产业组织模式相关概念
        2.1.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相关概念
    2.2 农产品产业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乳制品产业的研究
        2.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2.2.3 关于农业品牌化的研究
        2.2.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述
        2.3.2 农业产业链综述
        2.3.3 “钻石模型”综述
3 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3.1.1 奶牛养殖地域特征
        3.1.2 奶牛养殖自然条件
        3.1.3 乳制品生产状况
        3.1.4 品牌建设及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生产要素分析
        3.2.2 需求条件分析
        3.2.3 相关行业及支持条件分析
        3.2.4 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分析
        3.2.5 机会因素分析
        3.2.6 政策因素分析
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股权结构
        4.1.3 企业员工情况
        4.1.4 主要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4.1.5 公司系列产品
    4.2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4.2.1 采购模式
        4.2.2 生产模式
        4.2.3 销售模式
    4.3 与其他乳制品龙头企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3.1 样本企业简介
        4.3.2 乳制品生产运营状况对比
        4.3.3 乳制品产销状况对比
    4.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及战略选择
    5.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SWOT矩阵分析
    5.2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战略选择
        5.2.1 基础夯实,装备发展
        5.2.2 质量提升,品牌发展
        5.2.3 乳旅互促,融合发展
    5.3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具体措施
        5.3.1 加强宏观管理
        5.3.2 落实政策扶持,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引力
        5.3.3 加大对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5.3.4 积极引进人才,强化质量监管
        5.3.5 实施品牌战略,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注入凝聚力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优化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6.2.2 加速品牌整合,完善营销体系
        6.2.3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优化产出结构
        6.2.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配套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规模效应与产业集聚
        2.1.2 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
        2.1.3 产业政策与产业集聚
        2.1.4 溢出效应与产业集聚
    2.2 概念确定
        2.2.1 乳制品产业
        2.2.2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
第三章 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3.1 乳制品市场供给
        3.1.1 奶牛养殖
        3.1.2 原料奶生产
        3.1.3 乳制品加工
        3.1.4 乳制品进口贸易
    3.2 乳制品市场需求
        3.2.1 乳制品消费需求总体特征
        3.2.2 乳制品消费需求差异分析
    3.3 乳制品市场均衡分析
        3.3.1 牛奶局部均衡模型构建
        3.3.2 变量选取与解释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4 乳制品市场趋势预测
        3.3.5 结果与启示
    3.4 典型地区乳制品产业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4.1 乳制品产业集聚指标确定
        4.1.1 评价原则
        4.1.2 方法选择
        4.1.3 指标确定
    4.2 供给集聚特征
        4.2.1 集聚测度方法
        4.2.2 全域尺度下乳制品产业供给空间相关性分析
        4.2.3 局域尺度下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集聚效应分析
    4.3 需求集聚特征
        4.3.1 空间集聚特征
        4.3.2 空间格局演变
        4.3.3 消费水平类型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内生影响因素分析
    5.1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理论研究
    5.2 集聚内生影响假说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三方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5.3 三方博弈视角下我国乳制品产业内生集聚分析
        5.3.1 演化博弈稳定策略分析
        5.3.2 产业空间集聚内生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6.1 供给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解释
        6.1.3 乳制品供给空间集聚效应驱动因素分析
    6.2 需求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6.2.1 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
        6.2.2 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3 结论
第七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分析
    7.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7.1.1 内源性形成
        7.1.2 外源性驱动
        7.1.3 研究假设
    7.2 集聚的增长效应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取与分析
        7.2.3 结果分析
    7.3 集聚的竞争效应
        7.3.1 变量选取与解释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3.3 结果分析
    7.4 集聚的安全保障效应
        7.4.1 变量选取与解释
        7.4.2 计量模型设定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路径与政策选择
    8.1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
        8.1.1 基本原则
        8.1.2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的影响因素
        8.1.3 国外经验的借鉴
        8.1.4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选择
    8.2 政策选择
        8.2.1 加强奶源地建设,提高集聚区奶牛生产效率
        8.2.2 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集聚区三产融合发展
        8.2.3 加强乳业的质量监督,增强产业空间集聚竞争力
        8.2.4 引导乳制品市场消费,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8.2.5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乳制品产业集聚效率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原料奶
        2.1.2 乳制品
    2.2 相关理论
        2.2.1 供给理论
        2.2.2 蛛网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3. 中国原奶市场波动情况
    3.1 我国原奶市场发展现状
        3.1.1 我国原奶市场供给情况
        3.1.2 我国原奶市场需求现状
    3.2 三次“奶农倒奶”的对比分析---原奶价格波动的直接表现
    3.3 基于蛛网模型的原奶价格波动分析
        3.3.1 蛛网模型的基本概念
        3.3.2 原奶价格波动的蛛网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乳业产业链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成因分析
    4.1 乳业市场结构
        4.1.1 乳业市场集中度
        4.1.2 产品差异化
        4.1.3 乳业进入和退出壁垒
        4.1.4 规模经济壁垒
    4.2 企业的市场行为
        4.2.1 乳品加工企业的竞争行为
        4.2.2 乳品加工企业的要素市场的定价行为
    4.3 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市场力量对比分析
        4.3.1 奶农和农业生产环节的发展现状
        4.3.2 乳品加工企业的为区域垄断买方
    4.4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5.1 乳业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
    5.2 Shapley值原始模型
    5.3 改进的Shapley值模型
        5.3.1 模型的创建思路
        5.3.2 shapley值的修正
        5.3.3 模型参数
    5.4 应用实例
        5.4.1 模型参数的确定
        5.4.2 shapley值法基础利益分配额
        5.4.3 实际利益分配额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国外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6.1 印度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6.1.1 印度首建的乳品收集和处理的层级结构系统
        6.1.2 乳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6.1.3 国家对乳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
    6.2 美国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6.2.1 美国乳业的价格支持计划和保险制度
        6.2.2 合作社模式比较成熟
        6.2.3 乳业服务体比较健全
    6.3 新西兰乳业发展经验启示
        6.3.1 规模牧场的发展
        6.3.2 乳业国家政策力度大
        6.3.3 奶业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乳业产业链利益合理分配的对策建议
    7.1 提升农户在乳业产业链上的地位
        7.1.1 自身素质的提升
        7.1.2 转变养殖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7.1.3 乳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7.2 推进乳业市场结构不断集中、打造强势核心企业
        7.2.1 控制奶源基地,提高产业进入壁垒
        7.2.2 鼓励和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
        7.2.3 开拓奶业消费市场,打造品牌效应
    7.3 政府政策支持
        7.3.1 加强乳业宏观控制
        7.3.2 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7.3.3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主要研究动态
        1.3.2 国内主要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合作社的定义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2.1.3 乳业合作社的定义
        2.1.4 政府行为
    2.2 相关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
    3.1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1.1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3.1.2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组建形式情况
        3.1.3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成员素质情况
    3.2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3.2.1 组织形式呈多元化发展
        3.2.2 兴办力量呈多样化发展
        3.2.3 服务功能呈升级化发展
        3.2.4 发展趋势呈产业化发展
        3.2.5 政府作用呈有力化发展
    3.3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的典型案例
        3.3.1 肇州县兴牧富民奶牛专业合作
        3.3.2 实现村大华奶牛专业合作社
    3.4 本章小结
4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到位
    4.2 乳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短缺
    4.3 乳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4.4 乳业合作社内部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5.1 强化政府工作力度
        5.1.1 完善合作社的法律体系建设
        5.1.2 在财税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扶持
        5.1.3 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5.2 转变乳品加工企业的角色
        5.2.1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5.2.2 完善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5.2.3 企业尝试成为乳业合作社法人
    5.3 转变乳业合作社的角色
        5.3.1 提高乳业合作社社员的综合素质
        5.3.2 健全乳业合作社要的规章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使中国乳业风险加大(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河子市奶户与乳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研究[D]. 周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D]. 石博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D]. 王黎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D]. 冯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研究[D]. 程长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9]我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彭昌媛.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7)
  • [10]肇州县乳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海礁.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加大中国乳业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