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婉璐[1](2021)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内镜下成功止血后注射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寻找针对此症的更优更经济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某三甲医院住院医治的96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6),观察组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治疗,对照组在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基础上,联合口服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颗粒(0.5g,po,tid)和静脉滴注止血药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2ku,ivgtt,qd),观察5天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当,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92%vs 91%,P=0.814),反映有效性的指标如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血尿素氮和输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下:a)观察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5.28次/分降至73.72次/分,对照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7.40次/分降至74.16次/分,无明显差异(P=0.511;P=0.826)。b)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16.98mm Hg升至121.86mm 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20.02mm Hg升至127.58mm Hg,无明显差异(P=0.164;P=0.067);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3.54mm Hg升至79.58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2.00mm Hg升至78.38mm Hg,无明显差异(P=0.345;P=0.592)。c)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43*1012/L降至4.12*1012/L,对照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17*1012/L降至3.87*1012/L,无明显差异(P=0.158;P=0.146)。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33.50g/L降至124.18g/L,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27.18g/L降至116.64g/L,无明显差异(P=0.250;P=0.141)。d)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9.60vol%降至36.91vol%,对照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6.71vol%降至34.96vol%,无明显差异(P=0.078;P=0.184)。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46.28*109/L降至241.36*109/L,对照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29.20*109/L升至233.35*109/L,无明显差异(P=0.211;P=0.534)。e)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6.09mmol/L降至4.18mmol/L,对照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7.31mmol/L降至4.41mmol/L,无明显差异(P=0.056;P=0.305)。f)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有一例输血,无明显差异(P=0.952)。g)出院后30天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再出血患者均为零,无显着差异。(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a)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监测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均无明显差异(P>0.05)。b)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3.69U/L降至22.89U/L,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6.06U/L降至20.63U/L,无明显差异(P=0.614;P=0.598)。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28U/L降至19.83U/L,对照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91U/L降至18.92U/L,无明显差异(P=0.787;P=0.547)。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4.38μmol/L降至12.53μmol/L,对照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2.57μmol/L降至11.59μmol/L,无明显差异(P=0.193;P=0.407)。c)观察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59.38IU/L降至142.62IU/L,对照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65.71IU/L降至150.95IU/L,无明显差异(P=0.297;P=0.099)。观察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66.73IU/L降至62.90IU/L,对照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70.83IU/L降至69.41IU/L,无明显差异(P=0.362;P=0.113)。观察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3.81U/L降至20.35U/L,对照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8.73U/L降至25.86U/L,无明显差异(P=0.305;P=0.176)。d)观察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4.38μmol/L升至66.99μmol/L,对照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7.05μmol/L升至72.75μmol/L,无明显差异(P=0.423;P=0.051)。e)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从49人降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没有改变,依旧为42人,无明显差异(P=0.169;P=0.461)。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5人升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1人升至44人,无明显差异(P=0.538;P=0.153)。f)两组患者的电解质除钙离子浓度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电解质均无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64mmol/L升至139.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58mmol/L升至139.78mmol/L,无明显差异(P=0.886;P=0.868)。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3.95mmol/L升至4.01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4.02mmol/L降至3.97mmol/L,无明显差异(P=0.389;P=0.470)。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均值未改变为2.26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从均值2.26mmol/L降至2.19mmol/L(P=0.930;P=0.044),但两组患者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6mmol/L,无明显差异(P=0.639;P=0.156)。(3)两组患者治疗所需费用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4118.01元,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5526.23元。结论:单药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可以达到与联合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同样的效果,但可以明显节约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良好。
马艳云[2](2021)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并从中选取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止血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止血;对照组单独采用钛夹止血,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的即时止血(止血后镜下观察5分钟)、术后早期再出血(术后24小时内活动性出血)、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无即时止血失败发生,对照组中有4例即时止血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P=0.041)。观察组出现2(5.56%)例术后早期出血,低于对照组8(22.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两组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9±2.0)d,低于对照组的(11.0±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25)。结论:1.尼龙绳联合钛夹可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溃疡面的封闭。2.尼龙绳联合钛夹止血可提高止血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黄根[3](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宋元[4](2021)在《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内镜治疗疗效,旨在为日后针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儿童患者内镜下治疗规范早日形成统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03.01-2020.03.01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诊断为食管胃静脉曲张且年龄小于18岁患者共21例,统计归纳21例患儿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术后疗效,并研究分析静脉曲张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例患儿,男13例,女8例,男:女为1.63:1,年龄最小6岁,最大17岁,平均年龄12.19±3.40岁,住院次数共47次,共行电子内镜42次。病因分别为门静脉海绵样变6例(28.57%)、隐源性肝硬化5例(23.81%)、肝豆状核变性4例(19.05%)、血吸虫肝硬化2例(9.52%)、乙型肝炎肝硬化2例(9.52%)、特发性门静脉高压1例(4.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4.76%)。呕血和/或黑便(13例)是最常见起病症状,其它症状包括腹痛/腹胀(5例)、黄疸(2例)及双下肢水肿(1例),发病年龄为3~17岁,平均年龄10.10±4.08岁。近10年我院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二大病因分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65.54%)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57.14%的患儿被诊断为GOV1型,19.05%的患儿被诊断为GOV2型,66.67%的患儿出现红斑,门脉高压性胃病占80.95%。腹部彩超与腹部CT/CTA在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分流、门静脉增粗方面,二者不存在一致性;在显示脾脏增大方面,二者一致性较强。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国际标准化率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血小板计数随年龄呈线性下降。53.19%患儿在入院时体重在年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21.27%患儿入院时属于低体重。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止血组内镜止血成功率93.3%。择期治疗组均治疗成功,无发生术后出血。两组发生术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术后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止血术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经对症处理3-4天后不良反应症状基本缓解。6周及1年内再出血率均为6.7%,43.8%患者进行了2次以上的内镜下序贯治疗,共行3.71次内镜复查,平均经历3次内镜下治疗,复诊共持续19.8月。治疗前静脉曲张平均最大直径1.64cm,最后一次内镜下曲张静脉平均直径0.47cm,根据治疗前后平均直径得出P=0.003<0.05,认为两组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患儿经历1.5次内镜治疗后实现了食管胃静脉曲张完全根除。在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中,没有死亡病例。结论:1.我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是门静脉海绵样变。2.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是我院近10年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十二指肠溃疡(65.54%)。3.无论采用何种内镜技术,内镜下治疗/预防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4.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邹龙,张晟瑜,陈洋,李骥,杨爱明[5](2021)在《十二指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来源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胃镜且内镜下判断出血来源于十二指肠的病例,统计病例的基本信息、病灶相关信息、内镜下止血方法等,分析内镜止血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8例患者,其中男性106例(82.8%),中位年龄55(39,67)岁。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79.7%)、占位病变(14.1%)、血管畸形(3.9%)和憩室(2.3%),共53例(41.4%)患者接受内镜下止血,6例(4.7%)接受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接受内镜下止血的病例中,35例(66.0%)为钛夹机械止血,15例(28.3%)为钛夹联合其他方式止血,3例(5.7%)为药物局部注射。内镜止血的技术成功率为94.3%,但10例(18.9%)病变发生再出血。病灶位于球部后壁是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OR=31.333,95%CI=2.172~452.072,P=0.021);而溃疡≥1 cm是病变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7.000,95%CI=1.381~35.478,P=0.023)。结论十二指肠出血病因仍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亦存在如憩室出血等特殊原因。病灶位于球部后壁是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大的溃疡是止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Forrest分级与短期再出血无相关性。
陈宏伟[6](2021)在《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收集本院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本地区ANVUGIB的临床特点。2.收集入院后明确诊断为ANVUGIB并经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完善统计学分析,识别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加深临床医生对本地区ANVUGIB认识的同时,提高诊治水平,对再出血高危患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及时的救治,并最终提高再出血高风险人群的生存率。方法:1.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检索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完善一般信息、病因诱因和疾病转归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分析。2.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诊断为ANVUGIB且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的137名患者进行纳入。对住院期间经内镜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收集,制定调查表,详细登记符合入排标准的每一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并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18例)和未出血组(119例)。3.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调查资料表,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21.0统计软件被用来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rsonχ2检验或连续校正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后继续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NVUGIB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先设立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一)临床特点1.性别年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其中男性561人(75.91%),女性178人(24.09%),男女比例3.15:1,平均年龄51.28±17.72岁,平均住院天数9.30±5.93天。其中<40岁(青年)组193例,40岁-60岁(中年)组307例,≥60岁(老年)组239例。2.入院主诉:47.50%的患者以黑便为第一主诉入院,27.20%的以呕血为第一主诉,24.22%的患者入院时同时存在呕血和黑便,多数ANVUGIB患者以明确消化道出血主诉入院。3.循环及HB含量:13.26%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压,24.76%的患者存在心动过速,10.15%的患者休克指数>1.0,0.95%的患者休克指数>1.5,多数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75.78%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贫血,中度以上贫血者占比50.48%,2.03%的患者存在极重度贫血(HB<30g/L)。入院时HB<70g/L的患者占比27.33%,33.02%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进行了限制性输血治疗。4.发病诱因:53.18%的病人在出血前并未发现存在明确出血诱因,在出血前服用阿司匹林、NSAIDs药物、糖皮质激素、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药物的患者占据21.92%,饮酒后出血的患者占据16.10%,进食生冷食物2.84%、服用华法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2.30%、劳累2.17%、情绪激动1.49%。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出血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出血(P<0.05)。5.病因:在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后发现,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73.34%),在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占29.89%,十二指肠溃疡占54.80%,复合型溃疡占13.65%。消化道恶性肿瘤为第二常见原因(10.83%),急性胃粘膜病变排名第三(9.74%)。此外,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住院ANVUGIB占据了1.49%的比例,包括ESD/EMR术后出血、EST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所有ANVUGIB的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入院后使用了促凝血类药物。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急性胃粘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更常见与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显着更高(P<0.05)。6.结局转归:在73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141例患者经过了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率19.08%。137例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当即成功止血,内镜下立即止血率为97.16%。有18人在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发出血,72小时再出血率为13.14%。对比内镜治疗止血后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未在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二)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比较72h内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在性别、入院主诉、首测心率、首测血压、首次查HB水平、PLT水平、PT/APTT延长与否、血白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10);将单因素分析p<0.10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显示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四个方面,实验组(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未出血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是影响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地区ANVUGIB发病诱因前3位依次为药物、饮酒和进食生冷食物,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ANVUGIB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2.本地区ANVUGIB病因前3位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少见的原因有Dieulafoy病、Mallory 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常见于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组的发生率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显着更高。3.ANVUGIB经内镜止血治疗后立即止血率为97.16%,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出血率为13.14%,提示经上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警惕再出血。4.初次止血治疗后72h内再出血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住院期间出现内镜止血成功后早期再出血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给予更频繁和密切的关注,必要时进行内镜复查。5.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是接受内窥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医师因予以更密切和频繁的关注,以早期发现再出血,提高患者预后。
孙尚国[7](2021)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探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的流行病学、对胆道疾病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插管的影响,以及探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近10年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970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资料以及ERCP诊治报告等材料,探究我院肝胆外科ERCP插管成功率、PAD对ERCP插管有无影响,及PA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无年龄及性别偏向。统计插管成功与失败的例数,计算ERCP插管成功率;按有无PAD分为PAD组和非PAD组,通过对性别、年龄、原发性结石还是继发性结石、有无胆管炎、有无胰腺炎、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及数量、是否插管成功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探究PAD的流行病学及与胆道疾病的影响;按照ERCP取石术6个月后,有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发生,把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为复发和未复发两组,通过对性别、年龄(60岁)、有无胆道手术史、结石大小及数量(2枚为界)、PAD有无、胆管炎有无、胆总管直径、单次住院行ERCP的次数(2次为界)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接着将P<0.05的统计观察值代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计算出P值、OR值、OR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等统计学数值,最终找出影响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0例患者,成功插管912例,成功率94%,PAD组与非PAD组插管成功率相似,也为94%,但t检验后P>0.05;在男性患者中PAD发病率30.6%,高于女性患者22.1%,P<0.01;PAD促进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的发生(P<0.01),而与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腺炎、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胆总管最大横径>1.5cm、结石个数2枚以上、结石最大横径>1.0cm(P<0.05)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表明,胆管炎症、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史、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及以上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OR的95%C.I.下限>1且P<0.05)。结论:PAD好发于老年患者,无性别偏向;PAD对ERCP成功胆管插管无影响;PA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有密切联系;胆管炎、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丽[8](2020)在《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文中提出背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早期胃癌、胃腺瘤等胃粘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出血是其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ESD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6%-26.9%,大部分ESD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被指南推荐用于减少ESD术后出血,但PPI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标准方案。目前ESD术后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参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案。指南推荐对高出血风险消化性溃疡,采用大剂量、持续输注PPI(80mg+8mg/h)进行治疗。但ESD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与消化性溃疡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消化性溃疡大部分和高酸状态相关;而人工溃疡是ESD术后产生的医源性溃疡,ESD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胃癌,而早期胃癌常伴有重度萎缩性胃炎,多为低酸状态。其次是两者患者年龄不一样,消化性溃疡好发于中青年人;而胃早癌ESD术后人工溃疡以高龄患者居多。第三是消化性溃疡可以穿透整个胃壁,损伤的血管可为穿透肌层的大血管;而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通常来自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血管,很少穿透至固有肌层,在这种环境下的止血通常是比较容易的。第四,人工溃疡创面是通过内镜医师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处理的,出现喷射性出血、活动性渗血以及血管残端等活动性出血的机会较消化性溃疡明显减少。因此我们认为ESD术后人工溃疡,发生大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溃疡更容易愈合。ESD术后如何应用PPI,目前没有明确证据。仅有2篇来自韩国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两个研究都是在ESD术前开始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两个试验均没有明确定义ESD术后出血的随访时间,二次内镜检查时间均在ESD术后第二天进行,两个试验结果显示间断和持续PPI预防ESD术后出血无明显差异。一篇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系统评价,亦显示在高出血风险的消化性溃疡中,间断PPI的治疗效果不劣于持续PPI的治疗。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PPI有增加肠道感染、腹泻、肺炎的风险;影响微量元素和钙的吸收,增加骨折等风险。同时研究显示使用PPI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较对照组提高了80%以上。因此,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间断PPI预防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疗效,对于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治疗实践以及PPI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综合评价间断PPI(40mg 2/日)在ESD术后人工溃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SD术后人工溃疡PPI应用提供科学证据。研究方法:以国内九家三甲医院拟行内镜下胃ESD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组,综合评价间断PPI治疗胃粘膜病变ESD术后人工溃疡的出血率、溃疡愈合率和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从2017年09月30日到2019年07月30日期间,在全国9家中心共筛选了526例诊断为胃粘膜病变的患者,其中487例患者适合内镜下ESD治疗。其中16例患者由于严重的合并症,25例患者由于服用抗凝药,8例患者为ESD术后复发病变,24例患者拒绝ESD手术治疗,一共73例患者被排除。最后41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09例患者为间断PPI治疗组(A组),205例患者为持续PPI治疗组(B组)。两组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BMI、民族、工作性质、学历、吸烟和饮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包括既往胃切除术、病变部位、术前病理诊断、病变部位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ESD术后人工溃疡短径、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短径和ESD术后留置胃管情况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4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持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6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两组术后追加根治性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ESD术后7天共有14例患者出血(14/209,6.7%,95%CI 3.3%-10.5%),持续PPI治疗组有12例患者出血(12/205,5.9%,95%CI 2.9%-9.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绝对危险度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0.84%(-3.83,5.5)。NNH(number need to harm,NNH)为119。在ESD术后1天、3天、7天的出血风险用生存曲线计算,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进一步明确出血与治疗方法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术后7天出血率和病变部位萎缩程度(P=0.004,OR=1.807,OR 95%CI 1.205-2.712)和BMI(p=0.04,OR=1.209,OR 95%CI 1.009-1.450)相关。为更进一步评估ESD术后出血和治疗措施之间的关系,我们校正了年龄、性别、学历、吸烟、饮酒、BMI、病变部位、萎缩程度、病理诊断、Hp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溃疡长径、肝功、肾功、血糖和凝血功能。经上述相关因素校正后,我们未发现ESD术后出血与治疗措施(连续与间断PPI)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8例(8/14,57.14%)患者ESD术后出血接受了内镜治疗,有5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1例患者没有呕血黑便症状为ESD术后第七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创面渗血。有1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失败进行了外科手术止血。持续PPI治疗组有6例患者(6/12,50%)ESD术后接受了内镜止血治疗,有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1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3例患者为ESD术后第7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出血。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愈合情况采用畸田隆夫的分期方法,在ITT分析中,间断PPI治疗组有121例病变(121/209,57.9%)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愈合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瘢痕期。持续PPI治疗组,有122例病变(122/205,59.5%)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5,21.5%)处于愈合期,有39(39/205,19%)例病变处于瘢痕期。结果显示两组溃疡愈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875)。在414例患者中,有212例(212/414,51.20%)患者ESD术后1月完成了胃镜检查,纳入PPA分析。PPA分析结果和ITT分析结果一致。有5例患者同意进行ESD术后72小时胃内p H监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PPI注射后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均超过50%。其中3例患者(1例为间断PPI治疗,2例为持续PPI治疗)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超过90%。所有414例患者ESD术后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出院后未观察到出血,没有穿孔和感染发生。在间断PPI治疗组,住院中位时间为10.0天(8.0-12.0),和持续PPI治疗组相似,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973)。间断PPI治疗组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3129.0元(19331.9-29888.7),持续PPI治疗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5707.3元(21391.0-31525.2),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16)。结论间断PPI在预防ESD术后出血的疗效不劣于持续PPI治疗,并且不影响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的愈合率。因此我们认为间断PPI在ESD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方面可以达到和持续PPI治疗一样的效果。背景: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23%,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9%-6.5%。胃肠道淋巴瘤是异质性非常强的一组疾病,对于不同的地理分布、人群种族和环境因素,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有比较大的区别。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大部分肿瘤细胞来源于NK细胞,少部分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该肿瘤在亚洲及南美洲发病率较高,在西欧和北美罕见。研究显示ENKTCL在中国内地的发病率占全部淋巴瘤的7%-15%,在中国香港为13%左右,该肿瘤是具有“亚洲特色”的一类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结外非B细胞淋巴瘤。ENKTCL-N主要发病部位在面部中线的器官和组织,尤其是鼻腔,常常累及副鼻窦、鼻咽部、口咽部和腭部。其次可发生在胃肠道、皮肤、睾丸、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极少累及骨髓,部分患者可出现嗜血综合征。相对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的NK/T细胞淋巴瘤少见,但该病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缓解率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有限,导致该类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极差。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没有大宗的临床病例报道,多以个案或小样本病例报道为主,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了解甚少。但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亚洲人,在中国人群的比例较高,且该病预后极差,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们中心13例确诊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患者的生存曲线和治疗。第二部分,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评价了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最后通过我们单中心的病例报告和文献系统评价初步了解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结果: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2011.1-2016.12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确诊27例肠道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其中13例(13/27,48%)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本研究。纳入患者确诊中位年龄为39岁(15-71岁),其中9例患者为男性,4例患者为女性。从患者有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8月(2-9月)。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13,76.9%)、胃肠道出血(6/13,46.2%)和腹泻(3/13,23.1%)。在确诊时,6例患者(6/13,46.2%)有B症状(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4例患者(4/13,30.8%)乳酸脱氢酶升高。根据Mussoff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进行临床分期,Ⅰ期有10位患者(10/13,76.92%),Ⅱ期有2位患者(2/13,15.38%),Ⅲ期有1位患者(1/13,7.69%)。在13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通过一次胃镜和内镜下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5.3块组织;3例患者通过两次内镜和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7.7块组织;7例患者最后通过外科手术标本确诊,每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1-3次内镜检查。所有13例患者均为多发性病变,9例患者病变在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患者病变在小肠,1例患者病变在十二指肠。13例患者在内镜下均表现为多发性溃疡,溃疡直径大小约1.5cm-6cm。内镜下形态,有9(9/13,69.2%)例患者表现为溃疡型病变,4(4/13,30.8%)例患者表现为溃疡浸润型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中,13例标本均有坏死,12例观察到溃疡。有9例病变位于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病变位于小肠,1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7例外科手术标本中有5例观察到病变侵犯至浆膜层,1例标本中发现亲上皮表现,有3例标本发现隐窝萎缩表现。有7例(7/13,53.8%)标本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11(11/13,84.6%)例标本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的多形性肿瘤细胞。11例标本中发现血管中心性表现,3例发现神经趋向性,2例发现神经节细胞增生。这些病例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3、TIA-1、颗粒酶B阳性,CD20、CD5阴性。有10(10/13,81.3%)例标本表达CD56。13例标本的Ki-67指数为30%-70%。所有标本均可以见到EBER弥漫阳性。12例患者进行了T细胞基因重排,均为多克隆。7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是因为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由于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治疗。7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1周死于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2例患者不愿意接受术后化疗。6例患者只接受了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包括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强的松),CTOD(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COT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强的松),TAOD+L-ASP(阿糖胞苷,吡柔比星,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and CVTL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截至我们随访时,13例患者中有10(10/13,77%)例已经死亡,另外3例生存患者为近9个月确诊患者。所有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为1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有5例患者确诊后1周内死亡,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3例患者是由于消化道穿孔行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在院外因为穿孔行手术治疗,术后1月消化道大出血至我院再次急诊手术治疗。按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是否接受紧急手术以及是否接受化疗对总生存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获得306篇文献,查阅参考文献补充2篇文献,初步检索得到共308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共获得166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145篇;共有21篇文献纳入进行全文筛选,排除个案报道6篇、综述3篇,样本量<10的文献2篇,最后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文献共包含292例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有2篇来自韩国,其余8篇均来自中国。10篇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1篇为多中心研究,其余9篇均为单中心研究;10篇文献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有1篇文献未描述病变的内镜下特点;1篇文献未详细描述生存期及随访情况。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位年龄为33-45岁,发病最小年龄为7岁,最大年龄为79岁。总共纳入的292例患者中,男性202例,女性90;男:女比例为2.24: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穿孔。病变位于食管的患者有2例,胃有10例,小肠(包括十二指肠)有108例,回盲部有33例,结直肠有109例,多部位累及有60例。报道了病变内镜下具体形态的患者有119例,其中溃疡有111例,包块有8例。胃肠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191例(191/292,65.4%),大部分为在病程中发生消化道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20.9%(61/292),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为44.5%(130/292),单纯化疗患者为23.3%(68/292),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占10.3%(30/292)。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月-12.7月,最短的生存期为1天,最长的生存期为66月。结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它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多见于青年男性,临床特征不典型,内镜多表现为溃疡病变,预后极差。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年轻的亚洲男性不明原因的多发、深、大不规则溃疡,且易于发生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应该考虑NK/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在这类患者中,建议在溃疡底部和溃疡边缘突出组织进行重复的深挖活检,必要时可进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张佳慧[9](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肖山秀[10](2019)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及其内镜治疗疗效评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总结近6年ANVUGIB患者临床资料,分析ANVUGIB临床特点、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判定Blatchford评分系统、Rockall评分系统预测ANVUGIB近期(7天内)再出血和死亡的意义;2.评判ANVUGIB内镜治疗疗效,分析内镜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后近期死亡危险因素,对其采取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疗效及其预后。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住址;(2)病史:既往史(上消化道疾病、出血、穿孔、手术史等)、合并基础疾病、可能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服用史;(3)初诊时情况:主诉与临床症状、血压及脉搏、上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5)胃镜检查或治疗:胃镜检查或治疗时间、出血原因、胃镜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Forrest分级、内镜止血方案、内镜即时治疗结局、内镜检查/治疗后7天内转归情况(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并发症、是否再出血、是否需要转外科手术或行血管介入治疗、是否死亡等)。2.分析、归纳ANVUGIB的临床发病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BRS和RS评分,探讨其预测ANVUGIB近期再出血及死亡的价值。3.分析ANVUGIB内镜治疗疗效,统计分析各临床变量与内镜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及内镜治疗后近期死亡的相关性。结果:1.共有2608例ANVUGIB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958例(75.08%),女性650例(24.92%),男:女=3.01:1;年龄1093岁,中位年龄54岁,平均年龄51.99±17.23岁;大部分ANVUGIB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和/或呕血、头晕乏力、腹部不适,少部分患者存在出冷汗或大汗淋漓、心慌心悸、晕厥、肢体湿冷等症状。2.ANVUGIB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1445例,57.78%)、上消化道肿瘤(629例,24.12%)、急性上消化道粘膜病变(202例,7.75%)、Dieulafoy’s病(191例,7.32%)。ANVUGIB最常累及十二指肠,其次是胃,而累及食管、胰腺、胆道较少见。消化性溃疡致ANVUGIB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而上消化道肿瘤中以胃部肿瘤最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ANVUGIB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2),且上消化道肿瘤并出血在ANVUGIB中所占的比例呈显着上升趋势(P=0.001),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在ANVUGIB中所占的比例呈显着下降趋势(P=0.000)。3.2608例ANVUGIB患者,随访期(1周)内再出血242例(9.28%),随访期内死亡者62例(2.38%),其中直接死于消化道出血57例(2.18%)。1253例患者行内镜止血治疗,其中内镜止血成功者1222例(97.53%),内科治疗无效而转急诊外科手术或行血管介入治疗者34例(2.71%);内镜止血成功后1周内再出血132例(10.80%),内镜治疗后1周内死亡40例(3.19%),死因中直接与大出血相关36例(2.87%)。4.BRS、RS预测ANVUGIB近期再出血和死亡的准确性良好,且BRS优于RS,BRS、RS分值越高,近期再出血及死亡的风险越高;BRS、RS预测近期死亡的价值高于预测近期再出血的价值。另外,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所致的ANVUGIB患者,随着Forrest分级的增加,近期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渐次下降。5.内镜下见喷射性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既往有可能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服用史、低血压、心动过速、上消化道重度出血、普通胃镜干预、血红蛋白低、APTT延长是内镜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动过速、血红蛋白低、APTT延长和近期再出血是内镜治疗后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NVUGIB的主要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急性上消化道粘膜病变、Dieulafoy’s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部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ANVUGIB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消化道肿瘤并出血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ANVUGIB整体近期再出血率为9.28%,整体死亡率为2.38%,全因死亡率为2.18%。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率97.53%,内镜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率10.80%,内镜治疗后1周内死亡率3.19%,全因死亡率2.87%。3.BRS、RS预测近期死亡的价值高于预测近期再出血的价值,BRS预测ANVUGIB近期再出血和死亡的准确性优于RS;对于由消化性溃疡出血引起的ANVUGIB患者,近期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随着Forrest分级的增加而降低。4.内镜下见喷射性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既往有可能致消化道出血药物服用史、低血压、心动过速、上消化道重度出血、普通胃镜干预、血红蛋白低、APTT延长是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动过速、血红蛋白低、APTT延长、近期再出血是内镜治疗后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1 胃酸和胃蛋白酶 |
1.3.2 幽门螺杆菌 |
1.3.3 非甾体类抗炎药 |
1.3.4 其他危险因素 |
1.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
1.5 诊断与治疗现状 |
1.6 兰索拉唑的概述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目的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入选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分组 |
2.5 治疗方案 |
2.6 收集数据 |
2.7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2.7.1 有效止血判断标准 |
2.7.2 疗效判定标准 |
2.7.3 临床再出血判断标准 |
2.8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临床疗效对比 |
3.2.1 总体疗效对比 |
3.2.2 心率治疗前后比较 |
3.2.3 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
3.2.4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3.2.5 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比较 |
3.2.6 血尿素氮水平比较 |
3.2.7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3.2.8 再出血发生率 |
3.3 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的指标比较 |
3.3.1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频率比较 |
3.3.2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 |
3.3.3 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
3.3.4 肌酐水平比较 |
3.3.5 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比较 |
3.3.6 电解质(钠、钾、钙、镁)比较 |
3.4 治疗所需费用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药物治疗分析 |
4.2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二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人口学特点 |
2.3.2 临床表现特点 |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
2.3.6 治疗方法特点 |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
3.3 讨论 |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病例来源 |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临床指标 |
2.3.1 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 |
2.3.2 收集检验及检查结果 |
2.3.3 收集患者内镜情况 |
2.3.4 随访 |
2.4 关于判定指标的定义及参考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征 |
3.2 儿童门静脉高压征起病症状及发病年龄 |
3.3 我院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构成比 |
3.4 影像学检查 |
3.5 凝血功能、脾脏亢进及生长发育情况 |
3.6 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
3.7 疗效 |
3.8 随访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综述 儿童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流行病学及内镜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5)十二指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6)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739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ANVUGIB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诊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 方法 |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 |
4.结果 |
4.1 ERCP 插管成功率及PAD对 ERCP 插管成功率的影响 |
4.2 PAD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 |
4.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
4.4 PAD 组和非PAD 组胆胰疾病的比较 |
4.5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复发 |
5.结论 |
6.讨论 |
7.总结 |
8.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文献复习 |
参考文献 |
(8)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间断和持续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粘膜病变内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试验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
3.2 ESD术后7天出血率 |
3.3 ESD术后人工溃疡愈合情况 |
3.4 胃内pH值监测 |
3.5 随访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第二部分 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第一部分单中心研究 |
2.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
3.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课题申请 |
致谢 |
(9)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因统计结果 |
3.2 相关诱因统计 |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病因分析 |
4.2 诱因分析 |
4.3 相关因素分析 |
4.4 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及其内镜治疗疗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2.1 ANVUGIB诊断标准 |
2.2.2 内镜下止血成功判定标准 |
2.2.3 内镜下止血失败判定标准 |
2.2.4 再出血的判定标准 |
2.2.5 Blatchford评分系统(BRS) |
2.2.6 Rockall评分系统(RS) |
2.2.7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
2.2.8 消化性溃疡出血征象Forrest分级 |
2.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
2.3.1 临床资料收集 |
2.3.2 研究终点和随访时间 |
2.3.3 资料整理和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临床征象分析 |
3.2.1 临床表现 |
3.2.2 病因构成 |
3.2.3 病变部位分布 |
3.2.4 ANVUGIB年发病状况 |
3.2.5 ANVUGIB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
3.2.6 ANVUGIB疾病转归 |
3.3 BRS、RS与 ANVUGIB预后 |
3.3.1 BRS、RS与预后 |
3.3.2 BRS、RS分层与ANVUGIB预后 |
3.3.3 BRS、RS预测ANVUGIB近期再出血和死亡的准确性分析 |
3.4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Forrest分级与ANVUGIB预后 |
3.5 ANVUGIB内镜治疗疗效评估 |
3.5.1 内镜治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5.2 随访与转归 |
3.6 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
3.7 ANVUGIB内镜治疗后近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D]. 蔡婉璐. 宜春学院, 2021(08)
- [2]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D]. 马艳云.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4]21例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分析[D]. 宋元. 南昌大学, 2021(01)
- [5]十二指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 邹龙,张晟瑜,陈洋,李骥,杨爱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02)
- [6]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宏伟. 皖南医学院, 2021
- [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D]. 孙尚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D]. 杨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10]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及其内镜治疗疗效评判[D]. 肖山秀.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消化性溃疡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论文; esd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