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弗”

“约翰克里斯托弗”

一、《约翰·克利斯朵夫》(论文文献综述)

金浪[1](2020)在《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5年起由左翼阵营推动的纪念罗曼·罗兰活动,在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化运动的现实诉求下,隐含着内部的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双重面向的"反战"与"崇力"自"五四"以来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罗曼·罗兰"左转"道路的表彰以及对《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所传达的改造需要。针对来自后者的压力,胡风派借助对罗曼·罗兰的解释,扞卫其"主观战斗精神"的主张及其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而邵荃麟则通过对罗曼·罗兰的解读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靠拢,远离了胡风派理论,并汇入左翼阵营的主流论述。正是这些声音的交织共存,使纪念罗曼·罗兰成为投射抗战胜利前后左翼文学内部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

涂慧[2](2019)在《罗曼·罗兰在中国的三重投影》文中提出在跨文化传播与跨语际实践中,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呈现出充满意识形态纠葛、文学艺术魅力和主体接受传统的多重面向。20世纪中国罗兰百年接受史主要存在意识形态批评、文体结构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三种批评形态。在不同批评形态和时代主流话语的综合制约下,中国学界在不同时期建构出不同的作家面向、人物形象和文本空间,经由重要报刊和评论文本表达着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其中,作家评价经历了从冷遇到热捧的转变,人物形象经历了从钟爱到否定的嬗变,文本研究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流变,由此形成罗曼·罗兰在中国的三重投影。决定罗兰在中国接受态势的主要原因,虽有作家思想与作品内涵的影响,更多在于时局演变与诗学嬗变。中国学界与罗兰之间多元的价值考量与动态的阐释空间,表现出选择与疏离、认同与拒斥、正读与误读等价值取向,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学人的社会心态与思想状况。这既受中国社会态势、中法文化关系、文化传统特点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因素的强力规训,又与不同时期的知识体系与问题意识密切相关。

邱宗珍[3](2016)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听觉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抗命运并与命运决战,最终战胜命运走向光明的故事。作为出色的钢琴弹奏家,罗曼·罗兰将他自身对声音的灵敏感知写进文本,本文解答的问题便是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和音乐。“听觉叙事”的核心动作在于“听”,本文第一部分从文本中俯拾即是的听觉意象出发,分析以钟声、音乐之声和众声喧嚣为代表的听觉意象如何在叙述过程中建构叙事空间以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第二部分聚焦克利斯朵夫对听觉意象的倾听,从作者创作以及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听觉型人物的塑造策略:“听声类形”和建立听觉空间。第三部分从听觉型主人公的圆形行动轨迹出发,认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叙述章法是圆形叙述章法,克利斯朵夫一生的音乐追求贯穿其中,他对“真”音乐的追求赋予故事以动力,因此听觉联系起叙述语法与圆形叙述章法,使得叙述语法内部静止的逻辑关系得以驱动故事发展,从而成为故事叙述的内在源泉,架构起整部作品的叙述章法。总之,本文试图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听觉意象、人物塑造和叙述结构进行分析,旨在为“重听”经典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范式。

何建委[4](2016)在《满涛“痛骂”傅雷探究》文中认为1944年,《万象》杂志发表了傅雷的着名评论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深刻又中肯"的该文,不但被张爱玲撰文予以反驳,而且被不喜欢张爱玲的满涛撰文"痛骂"。关于傅雷与满涛围绕张爱玲小说的文艺交锋,至今鲜有分析探讨。然而,若立足满涛的批评焦点,细读二人的评论文章,对照《约翰·克利斯朵夫》,不难发现"痛骂"背后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审美趣味以及傅雷文章字里行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因子。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满涛何以"痛骂"傅雷,又可以探讨"痛骂"之得失,学理审视文艺评论,正视文学作品的歧义性,营造良好评论生态。

李磊[5](2016)在《为何《约翰·克利斯朵夫》更对中国现代知识人的“脾胃”》文中研究表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着名的文学批评着作《驳圣伯夫》中这样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对这样的人来说,在一定的情况下,不陷入浅薄与谎言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选择了一个难于相处的天才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他说的极其平庸的俏皮话竟然出自一个天才人物之口听来实在令人气愤不平。我说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不幸,约翰·克利斯朵夫说话刚刚停止,罗曼·罗兰先生

李磊[6](2015)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与中国现代知识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曼·罗兰进入国人视野,是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在这将近百年的岁月里,罗曼·罗兰及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深受欢迎却又饱受批判。这部小说深受现代中国知识人喜欢毋庸置疑,而傅雷译本又将这部小说在中国的影响推向了极致。但也不可否认,解放后对这一部小说的批判也是颇具规模,特别是在1958年达到了批判的顶峰。这一年《读书月刊》开设专栏讨论这部小说,作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怎样认识“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原因就是小说中的个人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对青年人造成的危害太大,必须集中批判,藉以清除流毒。以此为背景,本文讨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中国现代知识人的影响,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五个鲜明的个案来具体入微地呈现《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自身的品质和中国现代知识人的文化传统及遭遇的时代境况这两个方面入手,粗略探讨《约翰·克利斯朵夫》符合中国现代知识人“脾胃”的原因。第二章论述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精神气质,为此笔者提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气质”这一概念,这为后面分析中国现代知识人对小说的接受打下了基础,喜欢他或批判他也就不再空洞抽象。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批评家胡风、作家路翎、学者王元化等“胡风分子”的影响,以及罗曼·罗兰与他们的精神领袖鲁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说,这一章是论述鲁迅文学传统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气质所发生的一次碰撞以及产生的思想火花。第四章主要以学者罗大冈的《论罗曼·罗兰》为个案,论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所遭受的扭曲或误解,这一章与第三章就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形成互补的紧张态势,可以加深我们对约翰·克利斯朵夫气质的理解,自然也对中国现代知识人在特殊时代下的命运遭遇有同情之理解。找出这误读扭曲的地方,从误读之处探寻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社会思潮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发展和变化。这于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可知本文不是以深入探讨原着为目的,即完成解码《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任务,而是要考察《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现代中国语境中如何被不断地解读、改造、扭曲的过程,即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一句话,本文关注的焦点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什么,而是它变成了什么,以及背后“如何是”的问题。

麻书豪[7](2015)在《灵魂谱写的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独特风格》文中提出《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以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名德国音乐家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小说作者罗曼罗·兰巧妙地将小说和音乐融合使,得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和交响乐旋律交织形成一个整体读,者的思绪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波涛起伏读,者的灵魂和小说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通,过音乐作,者抒发了内心潜藏的情感进,一步表达出人类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涂慧[8](2011)在《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国的百年诠释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20世纪初的社会革命、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携《约翰·克利斯朵夫》(John Christophe)进入中国知识界,以鲜明的个性式话语从主流话语中悄

涂慧[9](2008)在《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 ——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扎实而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整理,以比较文学中的“传播研究”为切入点,在钩沉史料剔抉文献的基础上,历时性地剖析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接受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视角变迁。通过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接受状况,本文力图揭示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何以会出现从高度赞扬到部分质疑到全盘否定到重新肯定的曲折历程,考察民国期间罗曼·罗兰形象的建构过程,探析中国评论界对罗曼·罗兰接受层面的变迁及时代背景与诗学思潮因素,考察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曲折接受历程。本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前言部分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研究罗曼·罗兰的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说明本文的写作意义。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具体论述如下:第一章梳理罗曼·罗兰作品的汉译史,总结各阶段汉译特点,介绍几位译者的贡献。第二章分析民国期间的罗曼·罗兰研究状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探讨民国期间对罗曼·罗兰思想的选择与梳理及其形象在民国期间的变异。第二,探析罗曼·罗兰形象在中国变异的原因。第三,考察民国期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嬗变过程及其原因。第四,揭示从国外引进的专着茨威格《罗曼·罗兰》对中国评论界的影响。第三章包括两节,第一节分析建国后到1978年间,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接受状况与研究特点,探讨意识形态操控下评论者的评介策略与批评模式。此时期的评论家普遍采用社会历史学派的批评模式,在挖掘并肯定《约翰·克利斯朵夫》暴露性与批判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挖掘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并加以抨击,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学批评不是以批评文学为目标,而是借助文学之外的力量对其进行批判。第二节探讨改革开放到至今,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接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题探索上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罗曼·罗兰研究呈现视野开阔、方法更新、观点多元等新特点,但研究深度仍然有挖潜的余地。第四章对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具有如下五种特点:一、时代社会性价值取向;二、政治功利性选择;三、本土化的过度阐释性;四、艺术趣味的狭窄化;五、文本的悖论式解读。悖论式解读主要体现在对《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复旦》与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两种对立解读,探讨对立解读背后蕴含的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结语部分在总结罗曼·罗兰文化哲学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罗曼·罗兰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缺憾与有待开垦的领域,期待在新的时代语境与学术话语中激活罗曼·罗兰作品与思想的价值。

赵翔[10](2008)在《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文中研究表明《约翰·克利斯朵夫》呈现了一个强健的生命反抗周遭混乱的环境,实现人生突围的宏大画卷。本文拟从所经历的磨难,反抗磨难的动力和克服磨难的目标三个方面来解析克利斯多夫突围这个主题。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约翰·克利斯朵夫》(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道主义的双重面向:“反战”与“崇力”
二、“左转”道路及其启示: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扬弃
三、扞卫“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派的理解与坚持
四、“伸向黑土深处”:邵荃麟向《讲话》的靠拢
结语

(2)罗曼·罗兰在中国的三重投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冷遇到热捧:作家评价的转变
二、从钟爱到否定:人物形象的嬗变
三、从一元到多元:文本研究的流变
结 语

(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听觉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听觉意象分析
    第一节 听觉意象的分类
    第二节 听觉意象的叙事
        1.乐声曼妙——听觉意象作为情感动力源泉
        2.钟声复起——听觉意象建构叙事空间
        3.众声喧嚣——听觉意象推进情节发展
    第三节 听觉意象的编码与解码
第二章 听觉与人物塑造
    第一节 核心动作:克利斯朵夫的“听”
    第二节 听觉型人物塑造策略之一:听声类形
    第三节 听觉型人物塑造策略之二:建立听觉空间
第三章 听觉与叙述语法
    第一节 听觉型主人公的圆形行动轨迹
    第二节 听觉与圆形叙述章法的生成
    第三节 听觉构成“真”与“谎”的对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满涛“痛骂”傅雷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涛、傅雷争论梳理
二、“约翰·克里斯朵夫”与傅雷、满涛的艺术观
三、罗曼·罗兰与张爱玲的显着区别
四、“欣赏罗曼·罗兰就不该再欣赏张爱玲”?
五、对满涛批评的时代思考

(6)《约翰·克利斯朵夫》与中国现代知识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简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国内译介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代知识人接受《约翰·克利斯多夫》原因
    第一节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内在品质
    第二节 现代知识人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时代问题
第二章 何为“约翰·克利斯朵夫气质”?
    第一节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成长性
    第二节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英雄性
第三章 瘸腿的雅各:对鲁迅一脉的激荡
    第一节 “精神界之战士”——罗曼·罗兰与鲁迅
    第二节 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因素
    第三节“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一一路领《财主底儿女们》与《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四节 “王元化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四章 毕竟是书生: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误读
    第一节 个人主义、人道主义概念辨析
    第二节 关于1958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集中批判
    第三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破产到复苏——以罗大冈《论罗曼?罗兰》为例
余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
后记

(7)灵魂谱写的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独特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二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三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行板、快板与终曲”
四解读充满神秘意味的“大河”

(9)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 ——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传播的变迁:罗曼·罗兰在中国的译介
    1.1 译介进程概述
    1.2 译介特点总结
    1.3 译者业绩分析
2 接受的嬗变:民国期间的罗曼·罗兰研究
    2.1 选择与疏离:民国期间的罗曼·罗兰思想
    2.2 接受的嬗变:民国期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2.3 接受的捷径:茨威格的《罗曼·罗兰》
3 接受的嬗变:建国至今的罗曼·罗兰研究
    3.1 解放后至改革前的罗曼·罗兰研究
    3.2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罗曼·罗兰研究
4 跨文化传播: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特点
    4.1 时代社会价值取向
    4.2 政治功利性的选择
    4.3 本土化的过度阐释
    4.4 艺术趣味的狭窄化
    4.5 文本的悖论式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罗曼·罗兰生平与着作年表
附录2 罗曼·罗兰作品中译本目录
致谢

(10)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论文提纲范文)

一、磨难
二、何以反抗——突围的凭依
三、路在何方——突围的路向

四、《约翰·克利斯朵夫》(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J]. 金浪. 文艺研究, 2020(04)
  • [2]罗曼·罗兰在中国的三重投影[J]. 涂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听觉叙事研究[D]. 邱宗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4]满涛“痛骂”傅雷探究[J]. 何建委.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5)
  • [5]为何《约翰·克利斯朵夫》更对中国现代知识人的“脾胃”[J]. 李磊. 中国图书评论, 2016(02)
  • [6]《约翰·克利斯朵夫》与中国现代知识人[D]. 李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 [7]灵魂谱写的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独特风格[J]. 麻书豪. 作家, 2015(04)
  • [8]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国的百年诠释嬗变[J]. 涂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01)
  • [9]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 ——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中心[D]. 涂慧. 北京师范大学, 2008(09)
  • [10]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J]. 赵翔.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1)

标签:;  ;  ;  ;  

“约翰克里斯托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