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化造林增效最快 前景最广 21世纪黄金树种——香花槐(论文文献综述)
崔萌[1](2014)在《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健全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够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安丘市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林业,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生态质量、调节城市小气候、水土保持等环境方面,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等人文方面,以及在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安丘市城市林业背景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林业规划研究成功经验,分析城市概况数据、绿化基础数据以及城市绿地现状图等,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方案:1.通过对安丘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状况、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安丘市林业的优劣势,摸透了安丘市林业规划发展的现状。2.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科学种树、协调发展”的规划原则,根据安丘市的林业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围绕建设安丘城市林业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林业功能区划,完成安丘市“一心、三带、三区、多片”的林业空间布局。3.对安丘市林业空间布局详细分区规划,并且完成种苗培育、林政资源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业信息化建设等支撑体系建设规划。4.根据安丘市气候特征和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对村镇森林建设、退耕还林还果、山地丘陵营造林、湿地保育与恢复、农田林网建设提升等重点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了能充分体现安丘植物特色,适应性强、应用广泛的树种为基调树种(悬铃木、侧柏、黄栌、黑松、核桃、苹果、杏树、杨树、五角枫、梨树、桃树等)并与其他新型树种相结合的树种规划方案。本文在对现代生态城市理论深入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通过对安丘市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分析,利用实证分析、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实地勘察等方式方法,对安丘林业规划进行实际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全景图。在安丘城市林业规划中,对一心、三带、多片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并对种植树种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在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了完整的林业支撑体系规划,为安丘市林业规划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晓芳[2](2013)在《竹类植物在邯郸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竹类植物具有其独特的园林美学特征,在古典或现代园林造景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部,适宜一些竹类植物的生长,而对邯郸市竹类植物的调查研究前无古人,竹类植物的造景形式成为邯郸市园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竹类植物生物学特征和景观造景两方面着手,整合梳理竹类植物生物学、生态学和美学特征,并对古典园林中竹类植物的造景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邯郸地区竹类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得出邯郸市共有竹类植物6属24种,在各个调查地点中得出:早园竹、淡竹是邯郸地区应用最广泛、数量最多的竹种,早园竹、淡竹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80.6%;阔叶箬竹次之,出现频率为62.4%;刚竹、黄槽竹、紫竹约为31.6%。并对竹种的适宜性和观赏性进行评价,得到在邯郸市观赏性好的竹种:早园竹、刚竹、淡竹、巴山木竹;在邯郸市观赏性较好的竹种:紫竹、京竹、阔叶箬竹、黄杆京竹;在邯郸市观赏性一般的竹种:黄槽竹、金镶玉竹。本文对邯郸市竹类植物在公园、道路、街头游园、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造景特色,并分析其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竹类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的配置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为了更客观的了解邯郸市竹景营造的情况。本文引用IPA评价方法,通过定量的数据对竹类植物的应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克服了仅从主观角度上进行分析的弊端。最后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结合一定生态学原理,以营造形态美观、结构稳定、节约能源、功效生态为目的,对邯郸市竹类植物造景模式进行设计与探讨。总结出六种群落模式:观赏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保健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保持水土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文化艺术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科普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生产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史学楠[3](2012)在《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正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中国传统节日被列入休闲范围后,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闲暇时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要求。休闲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人们有更多休闲时间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休闲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国家法定假日以及休闲需求和休闲产业的发展程度。休闲是消费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休闲消费需求涉及到每个人,它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这一新的消费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产品,而更多是满足休闲消费需要的文化精神产品。它将引致新的产业链产生和新的社会文化关系构建。乡村休闲是以农村为休闲目的地,以农业资源、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活动。乡村休闲发展是以乡村旅游为基础,是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之上的一种休闲方式,它不等同于旅游,但以旅游景点为依托吸引客源。乡村休闲具有很强的衍生品及产业关联度,它可以综合乡村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来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得休闲消费者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停留在一地细细品味及慢慢体验乡村休闲带来的生活放松和惬意,时间的停留将带来消费方式的改变。乡村休闲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休闲有了新的认识,休闲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乡村休闲既带动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转型,又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民生提供了契机。同时,发展乡村休闲离不开市场和资源。发展乡村休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客源为保障。发展乡村休闲需要发达的信息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使乡村地区商品流、信息流、人流等得以迅速传输。目前,中国学界研究乡村旅游经济的成果较多,且研究范围多以某一局部或某一省(市)区进行探讨,而从整体或一般层面研究乡村休闲经济及乡村旅游经济的成果较少,特别是针对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体系构架的研究成果更少。乡村休闲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理论与实践典范,其发展规模、经验和模式可以为中国发展乡村休闲提供经验借鉴。本论文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定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论文以供给需求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休闲乘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以文献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比较全面梳理国内外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休闲、乡村休闲、休闲经济等概念体系切入,在分析其内涵、外延和基本特征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实践范例,同时从乡村休闲市场、乡村休闲资源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客观分析了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发展休闲经济比较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较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国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的对策建议及体系构建。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目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乡村旅游经济的成果较多,且研究的范围多以某一局部或某一省(市)区进行探讨,而针对整体或一般层面上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针对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体系构架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二是研究内容明确,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定位明确,思路清晰,现实意义重大;三是提出的对策建议和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胡文芳[4](2011)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生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领域。论文立足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规划程序,内容与深度、从管理的视角探讨规划实施政策与策略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基础、方法与途径及保护实践。通过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合理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在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解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及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纲要,并总结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般工作程序。通过对唐山、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实证研究,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是重要的基础规划,在此基础上专项规划可分为四个体系:核心专项规划(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支撑体系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不但表现在技术领域内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而且在行政和社会经济范畴表现为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只有技术策略与政策策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创新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概括为一个空间基础规划及四个规划体系: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和核心专项规划(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
郝敬堂,王进勇[5](2010)在《西风烈:崛起的鄂尔多斯》文中研究表明序大风起兮一股强劲的风从西部高原吹来,一座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西部高原崛起。10年前,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构想;10年后的今天,沉睡百年的西部高原升起了一轮金色的太阳。
马成亮[6](2007)在《山东长岛列岛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5年4月—2007年4月期间作者多次深入长岛列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采集和植被样地调查,共采集标本1082份。经对标本的整理鉴定和对样方数据分析,对长岛列岛维管植物的区系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岛列岛有野生维管植物有51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86科294属,其中蕨类植物有5科5属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66科220属394种,单子叶植物12科66属107种。发现1新种、2新变种,2属、19种为山东省分布新记录。2.通过科、属、种区系成分分析表明,长岛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又与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亲缘。长岛列岛本地区南北植物交汇,具有复杂区系成分,优势现象明显,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且拥有较多的滨海植物。本地区在属级水平上特有现象不明显。同时与邻近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作了比较。Raunkiaer生活型组成依次为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地上芽植物。3.12个典型的森林植物群落出现的物种总数为106种。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其中样地6、样地4、样地2和样地3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样地12、样地10和样地5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这说明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及生境有密切的关系。并对样地群落的区系、叶型和生活型作了分析。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草本层对群落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并做了显着性t检验。在12个典型群落中,包含了黑松林、刺槐林、麻栎林、黑松—刺槐—栎林4种森林类型,对它们的物种多样性作了比较,结果可看出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高,但最稳定群落的多样性不是最高。最后对长岛地区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进行了探讨。4.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灌草丛、盐生和沙生植被。5.本地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有62科、155属、194种,按观赏特性进行了分类,并对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其他经济类野生植物可分为食用类、药用类、纤维植物类、淀粉及含糖类、油脂类、芳香油类等6大类。6.该地区植物入侵种类有24科、41属、51种,按危害程度不同分为3类,并针对不同的危害程度、不同的物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最后从植被的生态恢复角度探讨了该地区人工林和次生林的保护和经营的策略,并对该森林公园景观改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
二、绿化造林增效最快 前景最广 21世纪黄金树种——香花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化造林增效最快 前景最广 21世纪黄金树种——香花槐(论文提纲范文)
(1)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安丘市林业发展战略 |
1.3.1 安丘市林业规划总体要求 |
1.3.2 林业生态建设 |
1.3.3 林业产业建设 |
1.3.4 生态文化建设 |
1.3.5 林业能力建设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实证分析法 |
2.3.3 现场调查法 |
2.4 技术路线 |
3 安丘市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
3.1 安丘市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质地貌 |
3.1.3 气候水文 |
3.1.4 土壤状况 |
3.1.5 动植物资源 |
3.1.6 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 |
3.1.7 社会经济情况 |
3.2 安丘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优势和劣势 |
3.2.1 林业建设发展优势 |
3.2.2 林业建设发展劣势 |
3.3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3.1 林业发展现状 |
3.3.2 存在问题 |
3.4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
3.5 城区绿化现状分析 |
4 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 |
4.1 安丘林业规划总则 |
4.1.1 规划指导思想 |
4.1.2 规划原则 |
4.1.3 规划定位 |
4.1.4 规划目标 |
4.1.5 规划空间布局 |
4.2 安丘市城区林业建设“一心规划” |
4.2.1 城区绿化现状 |
4.2.2 规划目标 |
4.2.3 规划内容 |
4.3 三带规划 |
4.3.1 环城绿带 |
4.3.2 路域绿化带 |
4.3.3 水系绿化带 |
4.4 多片规划 |
4.4.1 湿地公园 |
4.4.2 森林公园 |
4.4.3 生态庄园 |
4.4.4 退耕还林还果基地 |
4.5 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
4.5.1 种苗培育 |
4.5.2 有害生物防治 |
4.5.3 森林防火 |
4.5.4 林政资源管理 |
4.5.5 科技支撑 |
4.5.6 林业信息化建设 |
4.5.7 生态监测 |
4.6 重点工程规划 |
4.6.1 村镇森林规划工程 |
4.6.2 退耕还林还果工程 |
4.6.3 山地丘陵营造林工程 |
4.6.4 湿地保育与恢复工程 |
4.6.5 农田林网建设提升工程 |
4.6.6 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
4.6.7 经济林建设工程 |
4.6.8 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 |
4.6.9 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
4.6.10 林产品加工建设工程 |
4.6.11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工程 |
4.6.12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
4.7 树种规划 |
4.7.1 现状 |
4.7.2 树种规划的依据 |
4.7.3 规划原则 |
4.7.4 树种选择标准 |
4.7.5 树种比例 |
4.7.6 树种区域规划 |
4.7.7 各类森林绿地应用植物 |
4.7.8 树种配置要求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竹类植物在邯郸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竹类植物资源研究 |
1.3.2 竹类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
1.3.3 国外竹类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7 研究方法 |
2 竹类植物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 |
2.1 竹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2.1.1 形态特征 |
2.1.2 生态学特征 |
2.2 竹的美学特性 |
2.2.1 形态之美 |
2.2.2 色彩之美 |
2.2.3 生命之美 |
2.2.4 意境之美 |
2.3 古典园林中竹景营造应用 |
2.3.1 移竹当窗 |
2.3.2 竹影粉墙 |
2.3.3 深竹寻幽 |
2.3.4 竹石结合 |
3 邯郸市竹类植物种类调查 |
3.1 邯郸市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特点 |
3.1.3 邯郸地区社会概况 |
3.2 邯郸市竹类资源介绍 |
3.2.1 调查地点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结果 |
3.3 竹类植物在邯郸市观赏性评价 |
4 竹类植物在邯郸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
4.1 竹类植物在公园中的应用形式 |
4.1.1 在公园中竹林景观的营造 |
4.1.2 公园中竹类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搭配 |
4.1.3 小结 |
4.2 竹类植物在道路中的应用 |
4.2.1 单侧为屏 |
4.2.2 双侧成荫 |
4.2.3 转弯点景 |
4.2.4 坡边遮瑕 |
4.2.5 小结 |
4.3 竹类植物在居住区中的应用 |
4.3.1 以竹类植物作为主体的住宅区 |
4.3.2 竹类植物作为配景 |
4.3.3 小结 |
4.4 竹类植物在企事业单位绿地中的应用 |
4.4.1 大学校园中的竹类植物的应用 |
4.4.2 机关单位中竹类植物的应用 |
4.4.3 小结 |
4.5 竹类植物与园林要素组合方式 |
4.5.1 竹与石组合 |
4.5.2 竹与水组合 |
4.5.3 竹与建筑组合 |
5 竹类植物在邯郸市景观绿化中的应用评价 |
5.1 评价的目的 |
5.2 评价方法 |
5.3 问卷 |
5.4 数据分析与结论 |
5.5 小结 |
6 邯郸市竹类植物造景模式设计 |
6.1 竹类植物配置原则 |
6.1.1 适地适竹,着重考虑竹子生态习性 |
6.1.2 师法自然,彰显竹景随性之美 |
6.1.3 寓情于景,创造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
6.2 邯郸市可用的竹种 |
6.2.1 邯郸市现存竹种 |
6.2.2 推荐的竹种 |
6.2.3 小结 |
6.3 与竹共同配置的植物 |
6.3.1 与竹配置的乔木 |
6.3.2 与竹配置的灌木 |
6.3.3 与竹配置的草本 |
6.4 不同功能的竹类植物配置模式设计 |
6.4.1 观赏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
6.4.2 保健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
6.4.3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
6.4.4 文化艺术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
6.4.5 科普型竹类植物配置模式 |
6.4.6 生产型竹类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六、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乡村休闲经济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休闲与休闲经济 |
二、休闲服务 |
三、休闲市场 |
四、休闲需求与供给 |
第二节 休闲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
一、乡村休闲供需理论 |
二、乘数效应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四、行为科学理论 |
五、 区位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论 |
第二章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必要性及实践 |
第一节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背景 |
一、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
二、微观主体消费需求背景 |
第二节 中国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的意义 |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
二、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三、有利于关联产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实践 |
一、东部发达地区乡村休闲发展实践——以北京市郊区乡村为例 |
二、西部地区乡村休闲发展实践——以贵州省贵定县音寨村为例 |
第三章 中国乡村休闲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乡村休闲业的市场分析 |
一、市场机遇 |
二、广阔的客源市场 |
第二节 中国乡村休闲资源分析 |
一、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分析 |
二、东部地区优势资源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乡村休闲业发展的政策条件分析 |
一、初期以农业观光政策为主 |
二、各种主题年活动推动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
三、国家各部委出台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
第四章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一、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乡村休闲经济发展 |
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 |
第二节 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一、休闲经济发展国际经验 |
二、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三节 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的对策 |
一、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原则 |
二、发展乡村休闲的宏观策略 |
三、促进乡休闲产业发展的措施 |
第四节 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体系构建 |
一、乡村休闲经济立体化发展体系 |
二、打造乡村休闲区域 |
三、创新乡村休闲模式 |
四、培育乡村休闲产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4)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背景 |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物多样性 |
2.1.2 城市生物多样性 |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
2.2.1 保护生物学 |
2.2.2 恢复生态学 |
2.2.3 景观生态学 |
2.3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2.4.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
2.4.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
2.5 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程 |
2.5.1 城市外围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2 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3 城市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4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2.6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
2.6.1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与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 |
2.6.2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2.7 本章小结 |
3 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 |
3.1 评价的范畴 |
3.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
3.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
3.1.3 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价 |
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 |
3.2 评价的指标 |
3.2.1 遗传多样性 |
3.2.2 物种多样性 |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3.2.4 景观多样性 |
3.3 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 |
3.4 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约束性指标比较 |
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研究 |
4.1 以物种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4.1.1 植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1.2 动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1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2 景观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3 城市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系统的关系探讨 |
5.1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5.2 与土地利用规划 |
5.3 与城市总体规划 |
5.4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5.5 本章小结 |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程序研究 |
6.1 资料搜集 |
6.1.1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 |
6.1.2 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获取 |
6.2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6.2.1 城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 |
6.2.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评价 |
6.2.3 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
6.3 相关规划解读 |
6.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 |
6.3.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12) |
6.3.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
6.3.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
6.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制定、规划编写 |
6.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的制定 |
6.4.2 规划期限与范围 |
6.4.3 规划编制依据 |
6.4.4 规划目标的确定 |
6.4.5 指导思想与原则 |
6.4.6 规划重点内容 |
6.5 本章小结 |
7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研究 |
7.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规划——空间布局规划 |
7.1.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依据 |
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原则 |
7.1.3 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
7.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规划——动、植物保护规划 |
7.2.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7.2.2 城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7.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规划 |
7.3.1 城市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多样性规划 |
7.3.2 乡土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规划 |
7.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专项规划 |
7.4.1 矿区及采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专项规划——以唐山为例 |
7.4.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
7.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 |
7.5.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规划 |
7.5.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规划 |
7.5.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策略规划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西风烈:崛起的鄂尔多斯(论文提纲范文)
序大风起兮 |
第一章风从高原起 |
和草原有个约会 |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 |
突破重围 |
“羊、煤、土、气”变奏曲 |
睿智的选择 |
华丽的转身 |
弯道超车 |
第二章离离原上草 |
痛苦的抉择 |
第六次产业革命 |
沙海绿洲 |
人沙之战 |
绿色宣言 |
第三章青春之城 |
康巴什的太阳 |
“数字”鄂尔多斯 |
风景这边独好 |
第四章吉祥草原 |
乌兰木伦河的传说 |
高原新移民 |
民族花开别样红 |
并不遥远的记忆 |
开满鲜花的村庄 |
“灵魂”工程 |
庄严的承诺 |
第五章草原圣火 |
八百年的传说 |
风送琴声远 |
世博会上的婚礼 |
文化“独贵龙” |
平安家园 |
(6)山东长岛列岛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长岛列岛自然概况 |
1 岛屿分布 |
2 岛屿形成 |
3 地质 |
4 地貌 |
5 土壤 |
6 气候 |
7 降水 |
8 湿度 |
9 霜期冰期 |
10 植被特点 |
第二章 长岛列岛植物区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植物区系研究概述 |
第二节 长岛列岛植物区系的研究 |
1 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2 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
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2.2 科的大小分析 |
2.3 长岛列岛种子植物属的大小分析 |
2.4 长岛列岛植物属分布区类型 |
2.5 长岛列岛种的分布区类型 |
3 长岛列岛维管植物种的生活型分析 |
4 长岛列岛与邻近地区属的相似性比较 |
5 结论 |
第三章 长岛列岛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植物群落学研究简要综述 |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
1 群落学的调查方法 |
2 数据处理 |
第三节 长岛列岛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
1 群落的外貌 |
2 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 |
3 各样地层间的相似性 |
4 群落的区系分析 |
5 群落的叶型分析 |
6 群落的生活型分析 |
第四节 长岛列岛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1 多样性研究简单概述 |
2 长岛列岛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3 长岛列岛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五节 长岛列岛植物群落演替的探讨 |
1 长岛列岛植物群落演替的调查方法 |
2 长岛列岛植物群落的演替 |
第六节 结论 |
第四章 长岛列岛的植被类型 |
1 针叶林 |
2 落叶阔叶林 |
3 针阔混交林 |
4 疏林 |
5 灌丛 |
6 灌草丛 |
7 山地草甸 |
8 盐生和沙生植被 |
第五章 长岛列岛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一节 可开发为园林应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
第二节 其他经济类的野生植物资源 |
第三节 长岛列岛稀有濒危植物资源 |
第六章 长岛列岛植物入侵的研究 |
第一节 长岛列岛植物入侵研究概述 |
第二节 长岛列岛植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
第七章 长岛列岛植被生态恢复与保护策略 |
第一节 长岛列岛森林公园植被恢复策略 |
第二节 长岛列岛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原则和措施 |
第八章 新种、新变种和山东省分布新记录 |
1 新种 |
2 新变种 |
3 山东省新记录 |
第九章 长岛列岛维管植物名录 |
第一节 蕨类植物门 |
第二节 裸子植物门 |
第三节 被子植物门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绿化造林增效最快 前景最广 21世纪黄金树种——香花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D]. 崔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4)
- [2]竹类植物在邯郸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徐晓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3]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 史学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4]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 胡文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6)
- [5]西风烈:崛起的鄂尔多斯[J]. 郝敬堂,王进勇. 中国作家, 2010(22)
- [6]山东长岛列岛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D]. 马成亮.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