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条件对苦参果实产量和油质的影响

立地条件对苦参果实产量和油质的影响

一、立地条件对山苍子果实产量及油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雪丽,汪阳东,高暝,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王民炎,孙梦娇,黄兴召[1](2021)在《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其经济指标的关联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山苍子林可持续经营和优质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建清流、湖北太子山、浙江富阳三地的山苍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及经济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山苍子单株产量、果实精油含量及精油中柠檬醛含量与胸径、树冠高、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冠高对山苍子单株产量有极显着影响(P <0.01),年平均降水量对单株产量有显着影响(P=0.034),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对果实精油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胸径、树冠高、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886、0.470、0.330。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胸径和树冠高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255(P <0.01)和0.668(P <0.01);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051(P=0.384)和0.048(P=0.380);各因素对单株产量的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树冠高、胸径、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单株产量对果实精油含量的直接效应为负效应,其效应系数为-0.236(P <0.01)。【结论】胸径、树冠高、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与单株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且胸径和树冠高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效应大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因此,在山苍子经营过程中应注重胸径和树冠高的培育。

张北红[2](2020)在《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柠檬醛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精油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极具经济价值及开发潜力,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天然柠檬醛目前主要来源于山鸡椒,但山鸡椒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仍存在雌雄异株、采摘果实人工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因此,天然柠檬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富含柠檬醛的天然植物有十余种,其中樟组树种(Sect.Camphora(Trew)Meissn.)占近一半比例,且樟组树种的叶精油得率高,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高,叶生物量大,因此,樟组树种是天然柠檬醛值得探索的新来源之一。本研究在樟组树种天然分布区内,对于化学型多样化的樟组树种进行筛选,利用筛选获得的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样株,开展不同繁殖后代化学型分化、扦插后代叶精油及柠檬醛时空动态特征、扦插后代油细胞动态特征、叶精油合成机制等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7~2020年在樟组树种天然分布区通过闻香法获得48株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样株,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及GC-MS法,利用叶精油得率和精油中化学成分柠檬醛相对含量指标建立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划分标准,最终筛选获得优良单株8株,并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优良单株1株;二级优良单株无入选样株;三级优良单株1株;四级优良单株6株。(2)通过叶精油及主要化学成分测定,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有性繁殖后代精油得率为0.64±0.02%~2.10±0.08%,平均值为1.35%;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分化,经聚类分析,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分化为7个化学类型;而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为1.09±0.11%~1.33±0.10%,平均值为1.22%。柠檬醛相对含量为43.07%~54.46%,平均为49.42%,较好的保持了母株叶精油特性。(3)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叶精油得率及柠檬醛相对含量总体特征为生长季节较高,非生长季节较低,叶精油得率最高为夏季达1.81±0.16%;叶片发育过程中,精油动态积累呈现近“S”型积累模式,嫩叶在成熟前期存在一个精油快速积累期。柠檬醛两个顺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香叶醛的相对含量动态变化与柠檬醛相对含量变化总体趋势一致,而橙花醛的相对含量较为平稳。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精油中共分离及鉴定出127种化学成分,精油化学成分的组分、类别、结构等均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化学成分组成以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为主,其中叶精油以醛类化学成分为主,根精油以烯烃类为主;叶精油中以链状结构化学成分为主,而根精油中以环状结构化学成分为主。(4)利用组织透明法观察发现,油细胞大小可考虑作为精油得率最佳月份筛选依据,油细胞密度可考虑作为优良芳香资源筛选依据;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发现,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的芽、叶、茎、根等部位均有油细胞分布;4种化学型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叶片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可考虑将叶片解剖结构作为化学型分化的依据;利用超薄切片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油细胞发生发育及其超显微结构,油细胞中的嗜锇滴、线粒体、质体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油囊的形成。(5)两种化学型香樟扦插后代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KEGG pathway注释和GO分类,经筛选匹配共获得9个有功能注释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其中DXS是萜类生物合成的关键酶,TPS14可能是影响单萜合成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中存在叶精油富含柠檬醛的单株,筛选获得的优良单株经扦插繁殖后,精油得率及柠檬醛相对含量均能较好的保持母本优良特性,因此樟组树种是天然柠檬醛资源的理想新来源,有望缓解天然柠檬醛市场供需压力。精油的合成与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呈现出特定的时空动态特征,依据精油代谢时空动态特征,更好的指导生产。精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萜类及单萜类关键酶的作用下叶精油形成并贮藏于油细胞中,而油细胞中嗜锇滴、线粒体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油合成。

袁雪丽,汪阳东,黄兴召,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王民炎,熊仕发,高暝[3](2020)在《基于数量化理论对山苍子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不同立地条件的69块山苍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生长及经济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Ⅰ分析立地因子与山苍子树高之间的关系,评价山苍子立地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坡度、地貌、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坡向5个主导因子与山苍子树高数量化拟合复相关系数为0.47,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采用坡度、地貌和土壤厚度3个因子组合,可将立地类型划分为20个;对每个立地类型立地质量评价分析得出,研究区有75%的样地立地质量在中等以上。山苍子栽培在坡度26°~45°、丘陵和平原以及中厚土层(>40 cm)立地条件下生长和产量较好。

袁雪丽[4](2020)在《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山苍子(Litsea cubeba)是我国重要的药用价值和香料价值相结合的油料树种,分布广,经济价值高。本研究以湖北京山太子山林场和浙江杭州山苍子家系试验林,以及江南丘陵地带福建清流国有林场3个区域的山苍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立的69个样地,通过立地因子、生长性状的调查,以及经济性状数据的测定和收集,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数量化理论I模型、协方差分析,对研究区山苍子人工林进行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选取山苍子优良家系,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调查山苍子生长及经济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量化理论I分析立地因子与山苍子树高之间的关系,评价山苍子立地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地貌、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坡向5个主导因子与山苍子树高数量化拟合复相关系数为0.47,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采用坡度、地貌和土壤厚度3个因子组合,可将立地类型划分为14个;对每个立地类型质量评价分析得出,结果表明,丘陵地带立地质量评价均为优或良,在坡度<16的中厚土层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均为良,山苍子林中71.4%的立地质量评价为良或优,只有28.6%的评价为中,无差得分,说明研究区域适合山苍子生长。(2)山苍子树高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土壤中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p H相关系数均呈负相关,且无显着性影响,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山苍子生长有直接的关系。以山苍子树高(y)为因变量,有机质(x1)、全氮(x2)、全磷(x3)、全钾(x4)、有效磷(x5)、速效钾(x6)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得到树高和养分之间的回归方程,其方程表达式为:y=1.634+1.004x2-0.034x4,通过树高与全氮、全钾的相关性质分析结果显示,树高与全氮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4;树高与全钾呈正相关,无显着影响,相关系数为0.058。根据土壤理化性质预测回归方程对山苍子树高作出评价,也可根据山苍子树高对土壤全氮和全钾作出判断。(3)优良家系选择,通过相关性数据分析,山苍子果实精油含量与年降雨量(-0.34)呈负相关(P<0.05),与年平均日照(0.44)呈显着正相关(P<0.05);山苍子柠檬醛含量与年平均降雨量呈负相关,无显着影响。同时,根据山苍子单株产量、精油含油率以及柠檬醛含量综合指数对参试的33个家系进行优良选择,15.2%的家系综合表现良好,并表明有33.3%的优良家系可选择作为山苍子杂交育种亲本家系预选优良群体,入选的优良家系有f3、f27、f8、f29、f4,且家系f27显着高于f3、f29、f4。

胡文俐[5](2019)在《山苍子幼苗对铅锌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在自然环境中,重金属铅和锌一般共存,因此很容易形成铅锌和其它元素的复合污染。目前,对修复铅锌重金属污染的超累积或富集植物做了较多筛选研究,但这些植物多因生物量小、生长速度慢,在实践应用中受到限制,导致修复铅锌重金属土壤效果不理想。樟科(Lauraceae)木姜子属植物山苍子(Litseacubeba(Lour.)Pers.)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和香料树种,具有生物量大、生长迅速、适应性好、地理分布广的特征。本课题组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山苍子在铅锌尾矿区生长良好,这表明其对铅锌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具备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对山苍子一年生实生苗进行Pb2+、Zn2+胁迫,观测Pb2+、Zn2+单一和复合胁迫下植株的生长情况、实生苗根系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植株生理生化的变化;分析山苍子幼苗解剖结构与重金属累积特点;幼苗对主要矿质元素的吸收特性;探究山苍子幼苗对铅锌胁迫的响应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单一 Pb2+浓度≤400mg·kg-1时,山苍子幼苗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P3处理下(Pb2+浓度为600mg.kg-1),植株地上、根系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此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 12.95%、13.86%。当单一 Zn2+≤200mg.kg-1时,幼苗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在Pb2+-Zn2+复合≤200mg·kg-1浓度时,幼苗地上、地下指标均受到了轻微的促进作用。当Zn2+和Pb2+-Zn2+均大于400mg·kg-1时,植株生长较对照受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且Zn2+对幼苗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比在同离子浓度Pb2+处理下大,与此同时Pb2+-Zn2+胁迫对山苍子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同离子浓度的单一Zn2+处理。高浓度的铅锌胁迫对山苍子植株的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Pb2+<Zn2+<Pb2+-Zn2+。(2)叶绿素(Chl)a含量在Pb2+、Zn2+单一处理下逐渐下降,在Pb2+-Zn2+复合胁迫下先增后减;Chlb、Chl(a+b)含量在Pb2+、Zn2+及Pb2+-Zn2+处理下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Chl a/b值均低于对照;铅锌单一和复合处理下,Pn、Gs和Tr均随着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随着各处理浓度的增加,山苍子幼苗植株Gi上升,而Pn下降,幼苗光合作用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山苍子幼苗叶片SOD、POD、CAT酶活性随着Pb2+、Zn2+及Pb2+-Zn2+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叶片中MDA含量则随着浓度增加逐渐上升;在高浓度Zn2+、Pb2+-Zn2+(浓度≥600mg·kg-1)胁迫下,叶片内的POD、CAT酶活性比同浓度单一Pb2+胁迫下更强,植物受到的损害更严重。随着Pb2+、Zn2+及Pb2+-Zn2+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大持续上升。(3)在Pb2+、Zn2+单一与复合不同浓度处理下,Pb2+、Zn2+在山苍子幼苗不同器官中的累积量存在差异,且与根系形态指标密切相关。Pb2+、Zn2+重金属在幼苗地上、地下部分的累积量与盆栽基质中Pb2+、Zn2+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大,其中幼苗地上部分Pb2+含量与Pb2+胁迫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5;根系中Zn2+的累积量与Zn2+胁迫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38。Pb2+、Zn2+处理对山苍子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大小不同,Zn2+处理对山苍子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大于Pb2+对其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山苍子幼苗根部对Pb2+耐受性较强,对Zn2+的耐受性略小于对Pb2+的耐受性。(4)Pb2+、Zn2+单一及Pb2+-Zn2+复合胁迫对幼苗体内N、P、K元素的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Pb2+、Zn2+单一胁迫下,山苍子植株地上部分、根部中N含量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地上、地下P含量仅在Zn2+800mg·kg-1处理下低于对照,较对照分别减少了13.26%、13.80%。山苍子地上部分N、P含量均大于根系中N、P含量,植株中K含量则表现为根部高于地上部分。Pb2+单一处理下,地上K含量在Pb2+800mg.kg-1下显着低于对照(P<0.05),根部中K含量在单一Pb2+处理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Zn2+单一处理下,地上部分、根部KK含量最小值出现在Zn2+800mg·kg-1处理下,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0.73%、5.26%。铅锌复合胁迫下,地上和根部中N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地上部分P含量呈下降趋势,根部P含量先增后减;植株内地上、地下K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先增后减。(5)山苍子叶片的解剖结构结果显示,三种胁迫方式对幼苗叶片横切形态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Pb2+、Zn2+单一及Pb2+-Zn2+胁迫下山苍子叶片厚度变薄,上、下表皮细胞体积减小,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逐渐不明显,细胞结构疏松,栅海比下降。山苍子幼苗为了适应外界胁迫环境,叶肉组织、表皮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唐继新[6](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老排是我国南亚热带区域适生范围极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潜力,但当前其人工林的作业法主要为传统的同龄林皆伐作业法,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中小径材,更新全为人工更新,需育苗、炼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坏、更新成本逐年高涨、森林经营目标单一和功能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潜力,也难于维持其人工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基于野外固定样地观测、实验室和苗圃控制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人工中龄林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本研究阐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的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适宜的作业时间、带宽和抚育时间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调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长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内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天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其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高峰期、消退期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保留带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5 m和20 m,其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基于指数函数转化的对数函数模型,对米老排种子雨与沉水种子相对密度值随林缘距离变化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利用水选法,去浮取沉,筛选及判定米老排新鲜沉水种子活力的可靠度>80%。(2)采伐作业方式对促进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密度和频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光照是影响米老排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与天然更新特性,使用皆伐、渐伐或带状皆伐方式,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均可达良级标准(更新密度>3 000株·hm-2,更新频度>60%)。(3)高浓度的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米老排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其萌发率受光照影响不显着。(4)在间苗作业后第3.5年,间苗抚育措施对促进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改变其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但对其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不显着。前5年为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至合理密度对其林分径向生长极为重要。(5)除萌后第3.5年,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对其优势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着(P<0.05)。前5年为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对其林分的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措施,对提高萌生幼龄林优势木比例的作用明显。(6)在南亚热带的中等立地,米老排树种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林分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着,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7)基于米老排树种的天然更新机制和生长过程特性,本研究设计的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可为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健康、稳定、高效和多功能的经营提供参考。

李红盛,汪阳东,徐刚标,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高暝[7](2018)在《山苍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山苍子不同家系幼林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及稳定性分析,为山苍子优良家系选择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13个半同胞山苍子家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重庆万州、湖北京山和福建清流3个试验点营建家系试验林。对23年生山苍子幼林的树高和地径性状进行测定和多点联合分析,并采用AMMI模型对山苍子各家系的生长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山苍子家系的树高和地径在家系和地点效应上均达到显着(0. 01 <P<0. 05)或极显着(P <0. 01)水平,地径的家系和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水平(0. 01 <P <0. 05); 3个试验点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为20. 98%~29. 27%,遗传变异系数为0. 62%~20. 35%,其中,地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普遍大于树高;树高的家系遗传力为0. 003~0. 578,地径的家系遗传力为0. 455~ 0. 806。(2)综合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得出:家系JY2和GX4地径表现较好且稳定性较高。[结论]山苍子家系的树高和地径在家系和地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 <0. 01),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家系水平上,树高受低等到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地径受中等到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各家系在福建清流试点生长表现最好,湖北京山试点居次,重庆万州试点最差,其中家系JY2和GX4在3个试验点地径均表现较好且稳定性较高。

徐华聪,杜一新[8](2015)在《山苍子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苍子是中国特有的名贵香料经济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西南直至西藏等广大区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几年来,在部分地区由于分布零散,资源存量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顺其自然生长,只取不抚,出现了资源存量趋减现象。鉴此,笔者通过借鉴他山之石,结合实践摸索,试就山苍子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技术作一叙述,以期助推产业化基地发展,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

刘德胜,方建民,丁增发,骆绪美[9](2011)在《山苍子的栽培和利用(下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苍子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天然木本芳香油料树种。具有投资少、结实早、收效快的特点。科学采种、及时加工、薄膜育苗,对壮苗培育、提高优质出油率,至关重要。

王旭,杨关锋[10](2010)在《我国山苍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给我国山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详细介绍了山苍子的习性、栽培现状、主要用途,就我国山苍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品种选优、开展集约化经营技术研究、加强山苍子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立地条件对山苍子果实产量及油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地条件对山苍子果实产量及油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其经济指标的关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林分和环境因子的测定和选择
        1.3.2 山苍子经济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和环境因子的选择
    2.2 林分和环境因子对山苍子经济指标的影响
    2.3 林分和环境因子与山苍子经济指标的相关性
    2.4 林分和环境因子与山苍子经济指标的结构方程
3 结论与讨论

(2)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天然柠檬醛产业现状及问题
        1.2.2 樟组树种资源开发利用及良种选育
        1.2.3 樟组树种精油及其化学型分类
        1.2.4 樟组树种叶精油特征
        1.2.5 油细胞及其特征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意义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精油得率和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比较分析
        2.2.2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初选优株的确定
        2.2.3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的选择
        2.2.4 优良单株分布情况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后代化学型分化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
        3.2.2 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化学型
        3.2.3 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
        3.2.4 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精油时空动态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扦插后代叶精油代谢年动态
        4.2.2 扦插后代叶发育过程中精油代谢动态
        4.2.3 扦插后代精油代谢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油细胞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后代油细胞年动态特征
        5.2.2 扦插后代叶发育过程中油细胞特征
        5.2.3 扦插后代不同部位油细胞的分布
        5.2.4 不同化学型香樟叶片油细胞分布比较
        5.2.5 油细胞的发生发育与其超显微结构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叶片转录组的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叶精油代谢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柠檬醛型及杂合型香樟的叶精油成分分析
        6.2.2 两种化学型香樟转录组样本关系
        6.2.3 测序数据分析
        6.2.4 两个化学型香樟叶精油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精油及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差异的原因
        7.2.2 油细胞、结构发育、精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3)基于数量化理论对山苍子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3 立地分类标准
    1.4 主成分分析和数量化理论I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导立地因子筛选
    2.2 数量化理论I预测方程
    2.3 立地分类结果与立地质量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4)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立地分类研究
        1.2.1 植被因子途径
        1.2.2 环境因子途径
        1.2.3 综合多因子途径
    1.3 立地质量评价研究
        1.3.1 直接评价法
        1.3.2 间接评价法
        1.3.3 立地质量评价现状
        1.3.4 土壤养分统计
    1.4 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1.5 山苍子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实验材料
        2.2.2 样地调查
        2.2.3 山苍子精油测定
        2.2.4 土壤因子调查及测定
    2.3 山苍子立地分类方法
        2.3.1 立地类目划分
        2.3.2 立地主导因子确定
        2.3.3 立地分类系统划分
    2.4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2.4.1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指标
        2.4.2 评价模型和检验
        2.4.3 数据整理
    2.5 山苍子优良家系选择
        2.5.1 数据整理与分析
        2.5.2 参数估值
    2.6 技术路线
3 山苍子立地类型划分
    3.1 影响山苍子生长的立地主导因子
        3.1.1 立地因子分析
        3.1.2 立地因子间的KMO检验
        3.1.3 立地因子主成分分析
    3.2 山苍子立类型的划分
4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
    4.1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指标
    4.2 基于数量理论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
        4.2.1 山苍子立地因子特征
        4.2.2 山苍子各项的贡献排序
        4.2.3 预测方程的建立
        4.2.4 山苍子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
        4.2.5 山苍子立地质量等级评价表
        4.2.6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4.3 基于土壤理化性质立地质量评价
        4.3.1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4.3.2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4.3.3 山苍子生长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线性逐步回归
5 山苍子经济性状分析
    5.1 山苍子经济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分布特征
    5.2 山苍子经济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3 山苍子经济性状多重比较
    5.4 山苍子优良家系选择
6 讨论
    6.1 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
    6.2 山苍子经济性状分析
7 结论
    7.1 山苍立地类型划分
    7.2 山苍立地质量评价
    7.3 山苍子经济性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山苍子幼苗对铅锌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铅锌土壤污染
        1.1.2 山苍子特性
    1.2 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发展过程
        1.2.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1.3.1 植物修复重金属土壤污染技术
        1.3.2 重金属Pb、Zn累积植物
    1.4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1.4.1 重金属对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水平的影响
        1.4.3 重金属对植物解剖结构的影响
        1.4.4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铅锌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山苍子营养生长的影响
        1.6.2 铅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山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6.3 铅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山苍子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1.6.4 铅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山苍子体内铅锌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1.7 项目支撑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盆栽试验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生长参数测定
        2.2.5 生理指标测定
        2.2.6 铅锌重金属及主要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2.2.7 叶片解剖结构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地上生长的影响
        3.1.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1.3 铅锌胁迫下山苍子幼苗的耐性指数
    3.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3.2.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重金属累积量的影响
        3.3.1 山苍子对铅锌的吸收与分配
        3.3.2 山苍子根系形态指标与铅锌胁迫浓度及幼苗体内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转运能力的影响
        3.3.4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4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4.1.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地上生长的影响
        4.1.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地下生长的影响
    4.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4.2.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4.2.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2.4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4.3.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体内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4.3.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4.4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解剖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5.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5.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5.2.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5.2.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3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5.3.1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体内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5.3.2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5.4 铅锌胁迫对山苍子幼苗解剖结构的影响
6 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6.1 创新点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的天然更新、密度调控及作业法研究概况
        1.2.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概况
        1.2.2 森林密度调控研究概况
        1.2.3 森林作业法研究概况
    1.3 米老排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生态学特性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
    2.2 试验林及试验材料概况
        2.2.1 试验林概况
        2.2.2 种子萌发试验材料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1 米老排天然更新研究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研究及带状皆伐作业法设计
    3.1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预测
        3.1.1 种子雨的数量及组成
        3.1.2 种子雨的季节动态
        3.1.3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的空间分布
        3.1.4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空间分布的预测模型
    3.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3.2.1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分布的影响
        3.2.2 采伐方式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生长的影响
        3.2.3 林缘距离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及更新频度的影响
        3.2.4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直径及树高结构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对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
    3.3 光照强度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遮荫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
        3.4.1 设计依据
        3.4.2 适用条件
        3.4.3 目标林相
        3.4.4 主要经营技术措施及指标
        3.4.5 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小班作业设计案例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1 间苗对林分平均生长的影响
        4.1.2 间苗对林分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1.3 间苗对林分径阶结构的影响
    4.2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萌生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2.1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影响
        4.2.2 密度对萌生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2.3 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生长的影响
        4.2.4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4.3 不同更新方式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优势木生长的差异分析
        4.3.3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径阶分布的差异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影响
    5.1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木生长的影响
        5.1.1 密度对平均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对平均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密度对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2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5.2.1 密度对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2.2 密度对优势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2.3 密度对优势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
    5.5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径阶分布的影响
    5.6 不同密度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回归拟合及预测
        5.6.1 QS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6.2 SP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分布的时空动态
        6.1.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6.1.3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1.4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1.5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应用
    6.2 讨论
        6.2.1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及抚育的适宜作业参数
        6.2.2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缘外的扩散模型
        6.2.3 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效果及分布
        6.2.4 光照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5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2.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7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及应用
    6.3 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山苍子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资源保护
2 野生资源抚育
3 人工栽培技术
    3.1 种苗繁育
        3.1.1 种子播种
        3.1.2 扦插繁殖
    3.2 地块选择
    3.3 整地栽种
    3.4 肥水管理
    3.5 整形修剪
    3.6 病虫防治
    3.7 果实采收

(9)山苍子的栽培和利用(下篇)(论文提纲范文)

4.1.2山苍子种实处理措施和贮藏
4.1.3壮苗培育
    4.2造林方法
        4.2.1造林地选择
        4.2.2整地
        4.2.3造林季节
        4.2.4造林方法
        4.2.5造林密度
        4.2.6配置形式
        4.2.7山苍子复合经营
        4.2.8抚育管理
    4.3天然山苍子林保护、改造、利用、提高
5 山苍子果实的采收及加工
    5.1 果实采收
    5.2 山苍子果实加工
        5.2.1 蒸馏山苍子芳香油
        5.2.2 榨取核仁油 (脂肪油)
    5.3 山苍子油和核仁油的规格
        5.3.1 山苍子油的规格
        5.3.2 山苍子核仁油的规格
6 山苍子芳香油的利用

(10)我国山苍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苍子的习性
2 山苍子的栽培现状
3 山苍子的主要用途
    3.1 合成香料
    3.2 医疗保健
    3.3 袪杀病虫
    3.4 生态功能
    3.5 其它用途
4 山苍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对 策

四、立地条件对山苍子果实产量及油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其经济指标的关联特征[J]. 袁雪丽,汪阳东,高暝,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王民炎,孙梦娇,黄兴召. 经济林研究, 2021(01)
  • [2]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D]. 张北红.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基于数量化理论对山苍子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J]. 袁雪丽,汪阳东,黄兴召,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王民炎,熊仕发,高暝.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5)
  • [4]山苍子立地质量评价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D]. 袁雪丽.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5]山苍子幼苗对铅锌胁迫的响应[D]. 胡文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D]. 唐继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7]山苍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稳定性分析[J]. 李红盛,汪阳东,徐刚标,陈益存,吴立文,余孟杨,高暝.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5)
  • [8]山苍子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技术[J]. 徐华聪,杜一新.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5(02)
  • [9]山苍子的栽培和利用(下篇)[J]. 刘德胜,方建民,丁增发,骆绪美. 安徽林业科技, 2011(02)
  • [10]我国山苍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王旭,杨关锋. 经济林研究, 2010(03)

标签:;  ;  ;  ;  ;  

立地条件对苦参果实产量和油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