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及工作对策

大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及工作对策

一、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工作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武胜[1](2020)在《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管理视角下的国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德育管理已进入改革教育新阶段,民办高职教育中的德育管理未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快速轨道上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管理,提高地方人才就业竞争力,在公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具有艰巨任务。本文以贵州6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从学生来源特点、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水平、民办高职举办者(董事长)的重视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德育管理调查分析,在管理过程中提供有力的管理机制体系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拟本文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归纳,一是对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理论和综合素质的管理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从部分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模式及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德育管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二是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据采集分析相结合,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进行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生现状及管理,选取了高职院校涵盖、文、理、工、医类型专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德育管理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三是通过德育管理效果进行访谈,在人文关怀,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并对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进行梳理,对当前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提供有效途径。四是对德育管理调查对策研究,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调查研究方案和德育管理调查过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学生、辅导员、公共基础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为访谈对象。对各学校的德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符合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研究方法。最后对整过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具有一些借鉴和指导意义。

郑黄鑫[2](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党丽娜[3](2020)在《“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文化的多元繁荣,各种文化形式纷至沓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其中“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影响不容小觑。而“丧文化”现象背后的大学生焦虑、悲观和颓丧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状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深入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全面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丧文化”现象的相关理论,编制了关于“丧文化”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选取了河南省的一所综合类院校——Z大学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进行分析,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统计学基本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性别、户籍、年级、专业类别、学生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差异性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大学生颓丧程度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丧文化”态度整体偏向积极、颓丧程度略高且思想状况消极程度整体中等偏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对“丧文化”态度的不同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专业类别、学生身份、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不同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大学生对“丧文化”态度、大学生颓丧程度以及大学生思想状况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大学生“丧文化”态度以及颓丧程度对大学生思想状况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出了“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并且立足于影响的成因,从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上提出抵制“丧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高原[4](2020)在《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风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媒体通过多种网络方式实现信息的大量发布和广泛传播,为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推波助澜,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公共事件中面临着道德认知方面的重大考验,甚至出现道德认知偏差、“知行不一”、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研究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教育对策,对提高高校道德认知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道德认知、网络公共事件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以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具体内容为指导,作为研究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教育对策的理论依据。为了较为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道德认知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设计,且调查问卷包含了“重庆公交车坠江”和“学术造假”等典型网络公共事件,共发放问卷857份,回收率100%。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提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道德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分析其原因。提出政府要从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三方面助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道德认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三全育人”和网络道德认知教育的建设;家庭要发挥道德认知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要从提高自身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践行力、搭建自我道德认知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提高自我道德认知教育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李晓颖[5](2020)在《大学生道德自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价值观不断涌入中国。多元价值观念的交织缠绕,带动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升,也促进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种个体追寻自由解放的情况下,道德主体更愿意遵从内心意愿进行道德选择,个体自决、自为、自省的道德自律体系正稳步建构。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成长轨迹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这种单一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空中楼阁式的社会认知使大学生对于真实的社会知之甚少,再加上成年之前几乎所有的重要选择与决定都交予父母代劳,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对于各种道德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因此,当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要求独立自主时,其内心意愿却常常与自身实际决断能力之间存在偏差。此种局面的出现,呼唤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生道德自律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大学生对道德自律的诉求,促使其逐步完成构建自身道德自律体系的任务。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个体的道德行为为主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现状及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并针对大学生道德自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分析国内外道德自律问题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相关概述。本章节界定了道德自律的概念,指出其与道德他律、道德内化、自我控制等相关概念的差别,并以道德主体的行为为线索,分析了道德自律的基本维度和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对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概念、要素特质及实现条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阐述大学生道德自律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此问题的深入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良好态势进行概括,并以大学生的行为为主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且试图归纳成因。第五部分分析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价值取向及目标,并指出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具体路径。

郭倩蓉[6](2020)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网络。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其网络舆论空间的发展好坏更是事关青年学生的思想康健、人生道路发展。因此,如何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借助案例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阐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取得的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着重以问题入手,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以及教育合力等诸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并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内容参照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性划分,涵盖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认知、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意识三个层面,为针对性开展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实现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张静[7](2019)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平台,高职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为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等主客观原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内容、德育教学、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和时代的发展性。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共三所高校部分教师、学生、用人单位领导等进行了专项调查,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挖掘育人要素,丰富德育载体,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教育,重点论述了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本论文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本章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高职院校、德育、德育工作进行概念界定与解读,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行综述,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思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第一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德育工作。本章结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阐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特色,以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目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为深入论文研究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问题的成因分析。本章通过专项调查,找出并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总结问题的成因,为论文后续德育工作实施策略的研究提供思路。第三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加强德育组织领导、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家庭功能、完善德育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策。第四章: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德育工作案例分析。本章共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对两个德育工作案例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成效进行分析。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论文的研究成果,客观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

涂畅[8](2019)在《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德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用对话式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中心任务。本文以对话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对话来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展开研究,从对话的本质、形式、价值、要素、实施路径等方面搭建一个关于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认知架构和实践路径,试图建立和完善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首先,通过对追求“同一性”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和对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证明,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可能和必要性;其次,基于对对话与德育本源性重合和德育对对话的本真诉求两方面的探求和论证,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最后,从交互主客体关系和交往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2.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首先,基于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内涵的界定和理解,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其次,从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和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再次,从人与文本对话、人与他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最后,从平等性与民主性、开放性与互动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互惠性和共享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特征。3.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及人学理论来揭示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立论基础;同时,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及关于对话的论述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其次,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和西方对话哲学思想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知识理论借鉴;最后,用中国传统对话思想来厚实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历史渊源。4.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如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流于形式、对话深度不够、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以及对话效果不理想等等,并从传统德育模式影响、平等对话关系缺失、师生对话素质欠缺、对话内容脱离生活、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等方面揭示了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5.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是为了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不利影响,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以及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而被提出和建构的。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具有能使高校德育重获力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主体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人本价值,提升社会民主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6.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合作共享原则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原则;其次,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揭示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并从四个方面确定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再次,通过坚持对话德育内容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和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内容来设计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容;最后,通过立足于遵循针对性、以人为本原则等原则以及采取启发引导法、协商法、讨论法、论辩法、谈心谈话法、网络对话法等方法来优化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方法。7.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第一,从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开放和民主、生成和建构等理念来更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第二,从建构依据、建构方向和建构路径等方面来建构对话型师生关系;第三,从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等维度来提升师生的对话素养;第四,从空间环境、话语环境和心理环境等方面来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第五,从课堂、生活、网络等场域来拓宽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第六,从对话的准备、进行、总结反思等阶段来优化对话德育的过程;最后,从评价指标设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等方式来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总之,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现实力量,着眼于新时代高校德育优势的发挥,以对话的视角来审视新时代高校德育,突破了传统囿于方法论或认识论层面对对话德育的研究,从本体论角度将对话看作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运用对话思维提出了“在育人中对话,在对话中育人”的学术观点。一方面揭示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性意义,另一方面凸现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精神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揭示对话德育的真实内涵和价值,为探寻对话德育的根基提供学理依据,为变革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高慈[9](2019)在《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群体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通过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得人们对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传统美德意识淡化、重视自身功利等问题,这就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其所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将儒家德育思想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上,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索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新模式。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介绍先秦时期、汉唐时期以及宋明等时期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并辩证地对儒家德育思想进行评价,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第三,通过对沈阳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现阶段在高校中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实现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单一,校园儒家德育氛围营造不够,大学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等结论,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对策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阐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对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教育主体层面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协同作用;在传播渠道层面要增加开设儒家德育思想文化选修课程,开办儒家德育文化社团,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重视社会氛围及家庭氛围的营造,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徐远超[10](2019)在《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赋予了新时代大学生新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时代的弄潮儿,身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有无责任担当意识及发展好坏对国家的发展、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宣扬要“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故此,深入探讨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赋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堪担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本文在探讨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问题,从新时代的新特点、新矛盾、新任务与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思想、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思想和习近平的青年责任担当思想为理论基础展开论述。基于云南六所高校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深入探讨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整体情况,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时效性不强、培育知行脱节等问题。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可行性的培育对策,笔者认为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需要全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更好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工作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工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德育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德育管理现状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德育管理要素
        二、德育管理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国内德育管理
        二、国外德育管理
第三章 实践调查分析
    第一节 德育管理总体情况及访谈设计
        一、贵州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
        二、贵州民办职业院校管理特征
        三、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数据分析
        二、访谈调研过程设计
    第三节 德育管理调查方法
        一、管理调查对象
        二、实践调查的设计
        三、实践调查程序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有效样本学生情况分析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分析
        三、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第五节 学生德育管理统计分析
        一、关于学院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德育管理统计分析
        二、关于学院党团建设发展和管理统计分析
        三、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统计分析
        四、教师与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成效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结论
        一、德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三、德育管理及师生关系有待加强
    第二节 对策
        一、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德育管理价值观念
        二、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探索学校德育管理与实践渠道
        三、加强德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3)“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丧文化”现象的兴起缘由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建设带来挑战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综合分析法
    七、创新点
第一章 “丧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设计
    第一节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试测问卷及检验
        一、试测样本分析
        二、试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试测问卷的因子分析
第二章 “丧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实施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状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其思想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丧文化”态度问卷各因子得分情况
        二、大学生思想状况问卷各因子得分情况
    第四节 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其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一、“丧文化”态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二、大学生思想状况在不同人口学信息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五节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六节 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丧文化”的现状
        二、大学生对“丧文化”的态度
        三、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四、大学生颓丧程度以及对“丧文化”态度与其思想状况的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章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
        一、“丧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的消极影响
        三、“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四章 抵制“丧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个人层面——提升自我意识
        一、减少冗思保持正念
        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第二节 学校层面——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强化认识,明确教育原则
        二、深化研究,充实教学内容
        三、拓宽阵地,优化疏导途径
        四、多元引导,树立朋辈榜样
        五、改善环境,丰富课余生活
    第三节 社会层面——加强宏观引导
        一、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针对“丧文化”制定筛查机制
        四、从根源改善大学生生存状态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丧文化”调查问卷
附录 B:“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访谈提纲
本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二)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调查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数据分析
三、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对策
    (一)净化道德认知教育的外部环境
    (二)优化道德认知教育的校园环境
    (三)构建道德认知教育的家庭环境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认知教育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大学生道德自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相关概述
    2.1 道德自律的释义
        2.1.1 道德自律的界定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1.3 道德自律的基本维度
        2.1.4 道德自律的集中体现
    2.2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阐释
        2.2.1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概念
        2.2.2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特殊性
        2.2.3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要素特质
        2.2.4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实现条件
第3章 大学生道德自律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自律的主要论述
        3.1.1 马恩的道德自律思想
        3.1.2 列宁的道德自律思想
        3.1.3 党的领导人的道德自律思想
    3.2 中国学者关于道德自律的主要论述
        3.2.1 中国古代的道德自律思想
        3.2.2 中国近代的道德自律思想
    3.3 西方学者关于道德自律的主要论述
        3.3.1 古希腊时期的道德自律思想
        3.3.2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道德自律思想
        3.3.3 近代西方的道德自律思想
        3.3.4 现代西方的道德自律思想
第4章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现状及原因
    4.1 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良好态势
        4.1.1 德育效果初显,个体道德认知总体良好
        4.1.2 重视道德修养,日益关注自身精神世界
        4.1.3 关注现实问题,价值追求趋于理性务实
    4.2 大学生道德自律存在的问题
        4.2.1 隐性从众:多数意见压力之下的主体判断退让
        4.2.2 知行不一:知识认同与精神对抗之下的知善与行善割裂
        4.2.3 行为波动:自我同一性缺失之下的明堂道德与暗室自私
        4.2.4 逃避责任:为我与利他观念交织之下的道德责任推脱
    4.3 大学生道德自律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主体迷惘:多元价值交织之下精神的迷茫
        4.3.2 上行下效:不良家风浸染之下榜样的缺场
        4.3.3 重智轻德:知识本位取向之下德育的窘境
        4.3.4 反向报偿:善恶行为评判之下结果的困惑
        4.3.5 开放环境:虚实世界反差之下行为的差异
第5章 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基本策略
    5.1 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价值取向
        5.1.1 规范性精神: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逻辑起点
        5.1.2 主体性精神: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价值基础
    5.2 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目标确立
        5.2.1 基本目标: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崇
        5.2.2 理想目标: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德性
    5.3 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的具体路径
        5.3.1 求知积善:深化个体认知,促进知行转化
        5.3.2 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氛围,树立良好家风
        5.3.3 智德并重: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环境
        5.3.4 制度保障:强化政策监管,健全奖惩机制
        5.3.5 虚实共治:协同多方影响,加强外部促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依据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四)人的主体性对构建网络舆论生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条件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培养个体责任意识创造新平台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不断提高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新思路
        (三)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为培育网民责任意识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锤炼品德修为,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二)有利于净化舆论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延伸育人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四)有利于健全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复兴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有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整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媒介平台不断扩展
        (四)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自我培养不足
        (二)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四)网络监管模式发展水平不成熟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直接原因:教育能力不足和网络自身潜在负面影响的存在
        (三)内部原因:特定阶段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明确价值引领方向
        (二)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者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四)加强网络社会交往共同体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德育
        (三)德育工作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视角和思路
    六、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主体性德育理论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一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德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三)人才培养特色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内容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第二章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调查方案
        (一)调查方式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不够,发挥的作用不强
        (二)德育管理的合力育人程度不深,发挥的作用不够
        (三)德育课程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德育工作的理念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五)德育活动引起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满意
        (六)德育评价未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领导组织协调不够,认识不足缺乏联动
        (二)生源结构多样复杂,学业较差问题较多
        (三)德育教师组成复杂,经验不足方法陈旧
        (四)社会家庭环境影响,中西文化思想冲击
第三章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组织领导,拓宽途径全员育人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
        (二)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德育渗透
        (三)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
    二、依据高职学生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一)强化德育教育,实施德育管理
        (二)强化以人为本,实现自我教育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一)加强选拔培养,完善激励保障
        (二)明确职责定位,加强师德建设
        (三)改进管理方法,提高育人成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
    四、发挥社会家庭功能,营造健康德育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五、完善德育考评机制,促进德育健康发展
        (一)遵循评价原则,拓展评价形式
        (二)拓宽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法
第四章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一、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有效实施
        (一)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内容诠释
        (二)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实施办法
        (三)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实施效果
    二、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有效开展
        (一)“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内容诠释
        (二)“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三)“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
        (二) 本文研究的方法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
    一、思想道德对话的可能性
        (一) 关于追求“同一性”的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
        (二) 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证明
    二、对话与德育的内在契合
        (一) 对话与德育的本源性重合
        (二) 对话是德育的本真诉求
    三、对话德育的生成条件
        (一) 交互主客体关系是对话德育生成的基础条件
        (二) 交往实践是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界定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理解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
        (一) 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
        (二) 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
        (三) 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
        (一) 人与文本对话
        (二) 人与人对话
        (三) 人与自我对话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一般特征
        (一) 平等性与民主性
        (二) 开放性与互动性
        (三) 沟通性和理解性
        (四) 生成性和创造性
        (五) 互惠性和共享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
    一、高校对话德育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二)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对话的重要论述
    三、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论借鉴
        (一) 认识论中的主体间性
        (二) 生存论中的主体间性
        (三) 社会学中的主体间性
    四、西方对话哲学的思想吸纳
        (一) 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
        (二) 戴维·伯姆的对话认识论
        (三) 马丁·布伯的关系对话
        (四) 巴赫金的语言学对话
        (五)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话理论
    五、中国传统对话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老子的对话思想
        (二) 孔子的对话思想
        (三) 王阳明的对话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现状的调查概述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内容
        (三) 调查的方法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取得的成效
        (一) 对话教学的地位和必要性受到重视
        (二) 教师的对话教学观念初步树立
        (三) 学生的对话意识开始觉醒
        (四) 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日益增多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问题
        (一) 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比重不足
        (二) 对话流于形式,意义生成不充分
        (三) 对话囿于表面,对话深度不够
        (四) 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
        (五) 对话效果不凸显,出现相对主义倾向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影响
        (二) 平等对话关系的缺失
        (三) 师生对话素质的欠缺
        (四) 对话内容脱离生活
        (五) 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
        (一)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影响
        (二) 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
        (三) 增强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重要价值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教育价值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人本价值
        (三)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社会价值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一、坚持科学的高校对话德育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生活世界原则
        (三) 合作共享原则
    二、制定明确的高校对话德育目标
        (一) 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
    三、设计合理的高校对话德育内容
        (一) 设计高校对话德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二) 设计面向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
    四、采取有效的高校对话德育方法
        (一) 高校对话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
        (二) 当前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
        (一) 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 树立开放和民主的理念
        (三) 树立生成和建构的理念
    二、构建高校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
        (一)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依据
        (二)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方向
        (三)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路径
    三、培养师生的对话素质
        (一) 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
        (二) 提升师生的对话能力
    四、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
        (一) 对话的空间环境创设
        (二) 对话的话语环境创设
        (三) 对话的心理环境创设
    五、拓宽高校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
        (一) 高校对话德育的课堂场域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生活场域
        (三) 高校对话德育的网络场域
    六、优化高校对话德育的过程
        (一) 对话的准备阶段
        (二) 对话的进行阶段
        (三) 对话的共享和反思阶段
    七、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
        (一)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二)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 采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

(9)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儒家德育思想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概述
    2.1 儒家思想与儒家德育思想
        2.1.1 儒家思想
        2.1.2 儒家德育思想
    2.2 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2.2.1 先秦时期
        2.2.2 汉唐时期
        2.2.3 宋明时期及以后
    2.3 辩证认识儒家德育思想
        2.3.1 继承发扬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2.3.2 批判摒弃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糟粕部分
第三章 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3.1 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1.1 自强不息精神
        3.1.2 厚德载物精神
        3.1.3 诚实守信精神
        3.1.4 见利思义精神
        3.1.5 勤劳俭朴精神
        3.1.6 入孝出悌精神
    3.2 充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2.1 充实教育者在教学方面的方法
        3.2.2 充实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方法
    3.3 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3.3.1 营造浓厚的学术舆论氛围
        3.3.2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章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对沈阳市6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运用的调查
        4.1.1 沈阳市6所高校的基本情况概述
        4.1.2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2 儒家德育思想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2.1 促进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升
        4.2.2 促进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
        4.2.3 促进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4.3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3.1 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4.3.2 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单一
        4.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氛围营造不够
        4.3.4 大学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
    4.4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4.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德育思想缺乏系统运用
        4.4.2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4.4.3 高校对儒家德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有所欠缺
        4.4.4 大学生缺乏对文化辨别和选择的能力
第五章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思考
    5.1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德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5.1.1 将儒家德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
        5.1.2 坚持儒家德育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5.2 发挥多重主体的有效协同作用
        5.2.1 教师主体层次的协同
        5.2.2 学生主体层次的协同
    5.3 拓宽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播渠道
        5.3.1 增加开设儒家德育思想文化选修课程
        5.3.2 开办校园儒家德育文化社团
        5.3.3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
    5.4 调动其他力量,多方教育合力发展
        5.4.1 营造弘扬儒家德育思想的社会氛围
        5.4.2 发挥家庭良好家风家教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现状的调査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责任
        (二)责任担当意识
        (三)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
第一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理论分析
    一、新时代与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一)新时代的内涵
        (二)新时代的新特点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三)新时代的新矛盾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四)新时代的新任务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二、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思想
        (三)习近平的青年责任担当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必要性及基本要求
    一、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
        (一)对自我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五)对世界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三)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四)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基本要求
        (一)培育方向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二)培育过程贯彻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育效果体现实践的渗透性
        (四)培育方法运用榜样示范
        (五)培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第三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范围的选取
        (三)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和样本结构
    二、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总体上积极健康向上
        (二)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云南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足
        (一)云南高校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二)云南高校部分大学生责任认知与现实践行冲突
        (三)权利对义务与责任的优先性认知模糊
    二、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效果不佳
        (一)家庭教育理念存有偏差
        (二)父母责任担当意识的榜样失范
    三、高校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不足
        (一)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方法单一
        (二)责任担当意识培育重视度不够
        (三)责任担当意识培育重智轻德
    四、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环境不佳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三)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二)践行实践活动,唤醒责任担当意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改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效果
        (一)家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三、完善高校培育引导,发挥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创新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方法
        (二)更新高校培育内容
        (三)变革高校培育理念
    四、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优良环境
        (一)弘扬责任担当风尚
        (二)高效运用自媒体
        (三)健全机制,净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工作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D]. 杨武胜.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 党丽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D]. 高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大学生道德自律研究[D]. 李晓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6]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郭倩蓉. 兰州大学, 2020(11)
  • [7]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D]. 张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D]. 涂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9]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高慈.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10]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D]. 徐远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及工作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