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卜文[1](2021)在《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我院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率变迁,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MICU年龄大于60岁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合格的痰液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复病原菌,进行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观察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方法讨论细菌耐药率变化情况。结果:分离出5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02株,占93.8%,革兰阳性球菌33例,占6.2%,常见病原菌前5位为鲍曼不动杆菌161株(30.1%),铜绿假单胞菌135株(25.2%),肺炎克雷伯菌86株(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5株(6.5%)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3.9%)。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偏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90%,在2018-2019年之间,对多西环素耐药率从92.9%降低到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内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从78.8%下降至55.1%;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趋势,由40.5%降至17.9%;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有下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耐药率偏低,未发现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我院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多西环素耐药率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常见病原菌对不同常见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变化。分析痰标本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加强耐药率持续监测及减少医源性感染,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菌感染率有一定意义。
杨睿智[2](2020)在《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在临床感染首选药物是磺胺类药物,由于磺胺类药物在人医临床,尤其是动物养殖的中广泛使用,介导耐药细菌耐药水平的不断升高,从而危及人医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调查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的相似性,以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讨动物生产用磺胺类药物对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的影响。考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不同磺胺药物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下sul基因的表达规律,探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耐药分子机制,为寻找降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提高感染治疗成功效果的方法提供帮助。1、本研究应用选择性培养分离,结合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从贵州省3个地区11个规模化养猪场分离到236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其中猪源176株、养猪场人源60株)。采用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对常用磺胺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23.4%、28.7%、1.8%、2.3%、1.8%、2.9%;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6.9%、23.1%、16.9%、13.8%、13.8%、13.8%;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高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由于养猪场人员未使用过动物专用的磺胺药,因此,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对动物专用磺胺药物的耐药性可能来源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采用PCR法检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人源菌株以sul 2检出率最高(15.4%),sul 1和sul 2检出率均为6.2%。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6.2%;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21.5%);其次是sul 1+sul 2(13.8%),然后是sul 1+sul 3(1.5%);未携检出此3种耐药基因的为29.2%。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呈正相关。(P<0.05)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sul 2最高(11.1%),其次是sul 1(8.2%)和sul 2(3.5%);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33.9%;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12.9%);其次是sul 1+sul 3(10.5%)与sul 1+sul 2(5.3%);未携此3种基因型的检出率为14.6%。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也呈正相关。(P<0.05)3.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考察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浓度磺胺嘧啶条件下的相对转录情况,结果显示:在磺胺嘧啶8192μg/ml的条件下,sul1、sul2和sul3基因在各个生长时期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几乎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表达的最高峰值均在64μg/ml左右,并且发现sul1与sul2在低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大多稍微高于高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均没有sul3的相对表达率高,这可能说明在细菌的sul3基因较sul1与sul2基因对磺胺药物的压力更加敏感,推测sul3基因可能与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关系更为密切。
林习[3](2020)在《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目前首选治疗药物磺胺类具有耐药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常驻菌群,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中转站,常被作为耐药指示菌。磺胺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广谱高效而被广泛使用于兽医临床,导致动物源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耐药,因此,考察猪源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Sul)能否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医临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猪鼻腔拭子、猪场饲养员鼻腔拭子分离、鉴定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人医临床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相关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四种菌株Su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MEGA6软件分析四种菌株之间Sul基因的同源性关系;采用转化试验与接合试验探究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及其转移的频率,并对比研究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和只携带Sul基因但未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和接合的频率。结果如下:(1)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分离、鉴定得到猪源大肠杆菌259株,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9株,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株。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2)猪源大肠杆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3.92%)、奥格门丁(20.25%)、多粘菌素B(39.24%)、头孢他啶(41.77%)、头孢噻呋(51.90%)、氧氟沙星(65.82%)、金霉素(68.35%)、庆大霉素(74.68%)、恩诺沙星(74.68%)、氟苯尼考(84.81%)、氨苄西林(93.67%)、多西环素(94.94%)、复方新诺明(98.73%)、四环素(100.00%)、磺胺异恶唑(100.00%)、大观霉素(100.00%);猪源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至少耐三重以上药物,主要集中在六重(46.84%)和七重耐(36.71%);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S+Q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菌株的41.77%和36.71%。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66.67%)、Sul2(75.76%)、Sul3(73.94%)。(3)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呋(53.06%)、恩诺沙星(61.22%)、氧氟沙星(65.31%)、庆大霉素(71.43%)、多粘菌素B(71.43%)、氨苄西林(73.47%)、多西环素(73.47%)、奥格门丁(81.63%)、复方新诺明(85.71%)、氟苯尼考(87.76%)、金霉素(87.76%)、头孢他啶(91.84%)、磺胺异恶唑(91.84%)、亚胺培南(95.52%)、大观霉素(100.00%)、四环素(100.00%);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至少耐两重以上药物,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六重(30.61%)和七重(40.82%),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Q+P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8.37%和40.82%。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57.10%)、Sul2(63.70%)、Sul3(60.70%)。(4)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奥格门丁(55.00%)、氧氟沙星(55.00%)、金霉素(57.50%)、恩诺沙星(60.00%)、多粘菌素B(62.03%)、头孢他啶(62.50%)、大观霉素(70.00%)、多西环素(70.00%)、氟苯尼考(72.50%)、复方新诺明(77.50%)、头孢噻呋(80.00%)、磺胺异恶唑(85.00%)、氨苄西林(87.50%)、庆大霉素(87.50%)、四环素(92.50%)、亚胺培南(100.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率为92.5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22.50%)和七重(45.00%),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5.00%和45.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45.45%)、Sul2(62.50%)、Sul3(42.50%)。(5)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0.00%)、金霉素(0.00%)、氟苯尼考(0.00%)、复方新诺明(8.33%)、恩诺沙星(12.50%)、氧氟沙星(25.00%)、四环素(54.17%)、磺胺异恶唑(58.33%)、多粘菌素B(62.50%)、头孢他啶(66.67%)、庆大霉素(75.00%)、奥格门丁(91.67%)、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100.00%)、头孢噻呋(100.00%)、大观霉素(100.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达到100.0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33.33%)和五重(33.33%),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P,占25.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30.00%)、Sul2(63.64%)、Sul3(31.82%)。(6)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相似的耐药表型,对猪场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用抗菌药物较敏感,并且其Sul基因检出率也较为相近;而来自医院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其对人医临床也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7)Sul基因的同源性检测和分析表明:在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场3种细菌Sul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可通过转化与接合的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传递,转化频率为1.5×10-5~5.3×10-5,接合频率为8×10-4~6.3×10-3,并且能降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9)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频率远高于有Sul基因但不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结论: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较严重,且具有相似的耐药谱型,其耐药性与猪场用药有关;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部分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敏感,说明人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与养猪场动物用药关系不明显。Sul基因携带与磺胺类药物耐药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同源性高于来自医院分离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此,养猪场磺胺药物的使用介导的耐药性可能增加养猪场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Sul基因能够通过转化和接合的方式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且同时携带有本文所检测的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菌株转移频率更高,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对Sul基因的水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屈小微,张毅[4](2020)在《某院2012年—2019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变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2019年所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标本,回顾性分析其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情况,采用SPSS 22.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6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主要分布于痰液中,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新生儿内科病房。在CLSI判定标准规定的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几种抗菌药物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678%和7.813%,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141%和67.780%。结论通过分析发现,这7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室病房,从药敏结果可看出,该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监测,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必要时联合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
黄迎峰,谢长飞[5](2019)在《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 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荆州市某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采用致病菌分离技术,对病原体进行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102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前两位科室为呼吸内科(39株,38.2%)、重症监护室(19株,18.6%),标本来源第一位为痰液(76株,74.5%),其次为血液(10株,9.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完全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性最低,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卡替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性较低,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伴有基础疾病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减少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感染发生,临床上可联合用药或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
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李春辉,孙士昌,周鹏程[6](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综合ICU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每1例病例组患者配对2例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的无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人口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1.47%(29/1 973),例次发病率为1.57%(31/1 973)。入院至感染时长为(17.86±16.51)d,入ICU至感染时长为(7.34±9.12)d。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74.19%)。病例组的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高于对照组,而治愈比例低于对照组。该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在90%以上,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不敏感的比率超过75%。病例组共有27例(93.10%)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其他细菌8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59株(71.95%);10例次(34.48%)患者分离出真菌13株。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高,入住ICU时间长,APACHEⅡ评分、空腹血糖高,血红蛋白低,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纤支镜、血液净化治疗、输血、化学治疗、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的比例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年龄大、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和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需加强监测和防控。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较重,同时该菌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
杨子林[7](2019)在《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整合基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同时研究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整合子(integron,int)和耐药基因,确定SMA中主要的耐药基因类型,分析其耐药性与整合基因的相关性,为阻断整合子传播途径提供新思路,控制SMA多药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临床确认为SMA感染患者送检的标本,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菌株选取首次分离株,采用迈瑞天地人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共334株。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根据2018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CLSI)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用Ⅰ、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可变区、dfrA1、qacE△1-sul1和sul1的引物对菌株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对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结果:从SMA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334株SMA,其中老年组分离出232株,所占比例为69.46%,中青年组分离出102株,所占比例为30.54%;老年组感染率为0.41%,中青年组感染率为0.32%,对两组的感染率比较,老年组感染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菌株主要来自呼吸科和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六种抗生素耐药率进行比较,老年组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对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79株,比例为34.05%。对菌株DNA进行PCR扩增,老年组有104株检出Ⅰ类整合子(integronⅠ,intⅠ),阳性率为44.83%,中青年组仅10株检出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9.80%,对两组Ⅰ类整合子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和Ⅲ类整合子。在老年组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检测到qacE△1-sul1有18株、sul1有9株、dfrA1有3株,老年组Ⅰ类整合子阴性菌株中,检测出qacE△1-sul1、sul1分别为7株、2株。老年组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和阴性菌株中耐药基因盒的检出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未检测出dfrA1、qacE△1-sul1和sul1。老年组中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中整合子检出率明显高于其敏感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老年组中大于等于3种抗生素耐药组与小于3种抗生素耐药组的整合子及耐药基因检出率,前者检出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7株耐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菌株MIC分布进行分析,Ⅰ类整合子和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具有较高的MIC值,MIC≥8/152μg/ml的菌株占82.98%。老年组有13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携带aacA4-catB-aadA1基因有5株,携带ant(3′′)有6株,携带aac(6′)-Ⅰb有2株。结论:1.老年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率和耐药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2.老年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和米诺环素较敏感,临床上经验性治疗SMA感染时可优先选择这两种药物。3.Ⅰ类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盒增加了老年患者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qacE△1-sul1、sul1和dfrA1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主要原因。
姚文腾[8](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超过48小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首发症状、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结果等相关指标,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常见感染部位、首发症状及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单因素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98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260例,总感染率为26.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401例,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率32.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22.1%),P值<0.05。2、年龄≥60岁、住院天数≥30d、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接受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3、呼吸道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感染部位,26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161例(61.9%),泌尿系感染33例(12.7%),血流感染26例(10.0%),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6.9%),感染部位不明22例(8.5%)。4、在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150例(57.7%),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的71例(27.3%),以尿频、尿痛为首发症状的21例(8.1%),其他症状18例(6.9%)。5、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27例(87.3%),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5.4%),单纯真菌感染19例(7.3%)。其中145例获得病原学资料,检出致病菌167株。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G-)125株,占74.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tive,G+)24株,占14.4%,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18株,占10.8%,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6、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除氨苄西林外,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而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7、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球菌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81.8%),而MRSA除对苯唑西林耐药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与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除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外,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急性白血病患者高于非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患者高于非化疗患者。2、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长期住院、中性粒细胞缺乏、应用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后依次为泌尿系、血流、皮肤软组织。3、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G-菌。4、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增高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菌敏感。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对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而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与此相反,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两者相近。
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周丽娟,梁河,钟丽球[9](2019)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的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12—2017年某院住院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以及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革兰阴性菌23 994株,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 331株(占5.55%),主要来源于痰(54.02%),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21.49%)。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1.79%、7.66%和13.37%,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现年度升高的趋势(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恶唑烷酮类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均P<0.05);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与大环内酯类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变化与某些常用类别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现正相关,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
陈宗云,叶晓艺,苏明宽,王若涛,郑锦利,朱婵虹,陈勇[10](2019)在《重症医学科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2017年ICU送检的4 328份感染性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引流液等分离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4 328份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751株,检出率17.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81株,占64.0%;革兰阳性球菌179株,占23.8%;真菌63株,占8.3%;其他病原菌28株,占3.9%。主要革兰阴性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129株(26.8%)]、大肠埃希菌[89株(18.5%)]、铜绿假单胞菌[60株(12.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4株(13.3%)]、鲍曼不动杆菌[53株(11.0%)]。主要革兰阳性球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9株(3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株(23.5%)]、粪肠球菌[34株(19.6%)]。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除外)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阿米卡星(AMK)高度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除外)对亚胺培南(IMP)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VAN)、替加环素(TGC)、呋南妥因(FD)灵敏度达1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VAN)、替加环素(TGC)、呋南妥因(FD)灵敏度达83%100%。结论 ICU患者主要的感染途径是呼吸、血源性、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也相对较高,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及相关仪器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
3.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 |
3.2.1 2017-2019 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2 2017-2019 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3 2017-2019 年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4 2017-2019 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
3.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耐药现状及防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细菌耐药性 |
2 磺胺类抗菌药 |
2.1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 |
2.2 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 |
2.2.1 磺胺嘧啶 |
2.2.2 复方新诺明 |
2.2.3 磺胺噻唑 |
2.2.4 磺胺二甲嘧啶 |
2.2.5 磺胺间甲氧嘧啶 |
2.2.6 磺胺异恶唑 |
2.3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现状 |
2.4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 |
3 SMA的生理学特性与临床意义 |
4 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1.1 试验菌株 |
1.2 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
2.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分离 |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 |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 |
2.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 |
2.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 |
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PCR鉴定 |
2.3.1 引物设计 |
2.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提取 |
2.3.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2.3.4 PCR产物电泳 |
2.3.5 PCR产物胶回收和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情况 |
3.1.1 选择培养基培养情况 |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情况 |
3.2.1 革兰氏染色镜检情况 |
3.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情况 |
3.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情况 |
3.3 PCR鉴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主要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与活化 |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1 抗菌药液的制备 |
2.2.2 菌株MIC值测定 |
2.2.3 菌株MIC值结果的判定 |
3 结果 |
3.1 细菌敏感性测定结果 |
3.2 MIC_(50)与MIC_(90)分析 |
3.3 猪源和人源SMA的多重耐药性分析情况 |
3.4 同一养殖场人源、猪源SMA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情况 |
3.4.1 对于QC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
3.4.2 对于Q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
3.4.3 对于W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
3.4.4 对于JH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 |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的提取 |
2.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2.4 PCR产物凝胶电泳 |
2.5 磺胺类耐药基因统计 |
3 结果 |
3.1 sul基因PCR扩增 |
3.2 三种sul基因检测出率 |
3.2.1 人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
3.2.2 猪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
3.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
3.4.1 猪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
3.4.2 人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 |
2.2 标准质粒载体的构建 |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的提取 |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反转录 |
2.2.3 sul1、sul2、sul3和16SrDNA PCR基因的检测 |
2.2.4 sul1、sul2、sul3和16SrDNA的 PCR产物凝胶电泳 |
2.2.5 PCR产物胶回收、克隆和测序 |
2.2.6 sul基因与p Gen T-easy vector的链接 |
2.2.7 目的基因的转化 |
2.3 重组质粒标准曲线和溶解峰的建立 |
2.4 sul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
2.4.1 sul1、sul2、sul3和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 |
2.4.2 相对表达量的计算方法 |
3 结果 |
3.1 基因扩增结果 |
3.2 重组质粒RT-PCR方法学的建立 |
3.2.1 扩增曲线的建立 |
3.2.2 溶解曲线的建立 |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不同药物浓度诱导不同时间下SMA su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4 讨论 |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危害 |
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
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
3.1 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
3.2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3.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现状 |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治疗 |
4.1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
4.2 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 |
4.3 临床治疗 |
4.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兽医临床的意义 |
5 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
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培养基的配制 |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
2.3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
2.4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2.5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 |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1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性试验 |
3 结果 |
3.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及Sul基因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MIC测定 |
2.2 Sul基因检测 |
3 结果 |
3.1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 |
3.2 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
3.3 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
3.4 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
3.5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情况对比结果 |
3.6 受试菌株Sul基因PCR检测结果 |
3.7 Sul基因与磺胺类耐药相关性分析 |
3.8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Sul基因相似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大肠杆菌 |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
4.3 耐药性差异比较 |
4.4 四种菌株Sul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四章 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培养基与药物配制 |
2.2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 |
2.3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转化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
2.4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接合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
3 试验结果 |
3.1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
3.2 转化试验结果 |
3.3 接合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某院2012年—2019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菌株分离、培养与鉴定 |
1.3 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原菌标本分布 |
2.2 病原菌临床科室分布 |
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
3 讨论 |
(5)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 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标本鉴定 |
1.3 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感染科室分布 |
2.2 感染标本来源 |
2.3 耐药率 |
2.4 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6)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及药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疾病负担 |
2.3 药敏试验结果 |
2.4 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定植情况 |
2.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7)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整合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中及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的年龄分布 |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 |
3.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
3.4 药敏结果 |
3.5 Ⅰ类整合子、dfrA1、qacE△1-sul1和sul1 基因PCR扩增结果 |
3.6 老年组中Ⅰ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与 SMA 的耐药性分析 |
3.7 Ⅰ类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序列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一般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一般资料 |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 |
1.2.3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1.3 讨论 |
1.3.1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分析 |
1.3.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1 目的和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常见感染部位 |
2.2.2 首发感染症状 |
2.2.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2.3 讨论 |
2.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分析 |
2.3.2 医院感染患者的首发症状分析 |
2.3.3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
2.4 小结 |
三、医院感染的致病菌特点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感染类型及致病菌类型 |
3.2.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 |
3.3 讨论 |
3.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析 |
3.3.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特点 |
3.3.3 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及治疗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表1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2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表.3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三) |
表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
表5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6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综述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
1.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情况 |
2.2 标本来源和临床分布 |
2.3 耐药率变化趋势 |
2.4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
2.5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10)重症医学科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鉴定方法及药敏试验 |
1.3 质量控制 |
1.4 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情况 |
2.2 多重耐药菌构成情况 |
2.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2.4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3 讨论 |
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D]. 高卜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D]. 杨睿智. 贵州大学, 2020(01)
- [3]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D]. 林习. 贵州大学, 2020(04)
- [4]某院2012年—2019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变迁[J]. 屈小微,张毅. 实用医药杂志, 2020(04)
- [5]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 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 黄迎峰,谢长飞. 基层医学论坛, 2019(31)
- [6]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 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李春辉,孙士昌,周鹏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05)
- [7]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整合基因研究[D]. 杨子林. 南华大学, 2019(01)
- [8]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D]. 姚文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的影响[J]. 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周丽娟,梁河,钟丽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03)
- [10]重症医学科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 陈宗云,叶晓艺,苏明宽,王若涛,郑锦利,朱婵虹,陈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02)
标签:医院感染论文; 抗药性论文; 磺胺类药物论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论文; 麦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