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阮祈琦[1](2021)在《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陈欣[2](2021)在《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深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市场竞争并非纯粹的技术、价格竞争,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否也是高质量发展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那么,境外投资者会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带来什么影响呢?影响机制是什么呢?境外投资者在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与企业内外部治理的关系又如何呢?媒体关注作为一种外部机制对公司治理有重要影响,那么境外投资者与媒体关注在影响社会责任过程中是何种关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遗憾的是类似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两市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初始样本,实证研究了外资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效果,并检验了媒体关注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在行业异质性、市场竞争地位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下媒体关注对外资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持股与媒体关注均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关注能够增强外资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关系;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在不同行业性质、市场竞争地位、区域中均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在重污染行业、中西部地区以及市场竞争地位较低的企业更明显;最后从政府、企业和媒体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本文从外资持股的视角出发,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拓展了外资持股治理效应的相关研究,引入媒体关注这一非正式制度,考察非正式制度对企业治理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推动外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完善外资进入制度,加强对媒体环境的监管。
陶雪[3](2021)在《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承担对顾客、公众、员工、股东以及社会的责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整体来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2019年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有一部分先行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应促进社会责任与企业改革发展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和管理中,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等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因此,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入改革,引入非国有股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成为解决国有企业中治理问题的关键。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并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实行分类改革”,由此开启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篇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入非国有股东监督约束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提高国有企业市场活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却少有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可能影响。以往的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但目前缺乏对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深入探讨非国有股东在股权结构与高层治理层面对国企社会责任的治理效果,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非国有股东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背景,通过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归纳和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模型,研究混改国有企业非国有股东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路径。以2015-2019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探讨非国有股东治理效果。首先从内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在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层面上非国有股东对国企社会责任的影响;然后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国企分类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下,混改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东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论表明:(1)在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东治理能显着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并且相比于非国有股东持股,与国有股东形成股权制衡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更加有效。(2)基于国有企业分类视角发现,相对于非竞争性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企社会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在竞争性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3)市场化进程会强化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间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更加显着。
熊健[4](2021)在《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牌竞争,所有企业的股东层、管理层都在寻求合理有效的企业治理方式,确保企业在长期稳步发展的同时获得高收益。从企业治理角度看,西方偏向于权力制衡即董事会拥有经营管理权,监事会拥有监督权,股东大会拥有决策权;在我国,基层党建发挥高质量引领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因此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战略发展方式。但现有文献都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基层党组织设立与企业创新绩效、财务信息披露等衡量企业各项能力的指标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营企业的党建问题。与国有企业性质不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税负重,为留存现金流,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采取税收规避行为,对此相关文献已证实,国有企业党组织嵌入治理能有效抑制税收规避行为的激进程度,却少有民营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相关研究;因此该论文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有关民营企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否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产生抑制作用的研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相关文献综述,并沿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嵌入治理的方式,以党组织“双向进入”即民营企业中是否设立党组织,和“交叉任职”即董事长是否兼任党委书记的方式,嵌入民营企业治理的角度出发,探究党组织嵌入治理对民营企业税收规避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收集上市民营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即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税收规避行为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是新时代的热点话题,从2005年起国家就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企业家勇担社会责任。大量现有文献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倾向于国有企业高管团队特征、政治不确定性等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倾向于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外部媒体监管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商业融资、企业创新等的影响,却缺乏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因此该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国有企业党组织嵌入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以及对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来研究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样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就是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参与各项重大决策、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家以及员工会受到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影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企业当担;根据企业文化观理论,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企业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意识到要树立利己利他兼顾的价值取向,从而会积极承担纳税义务,相应地会避免采取税收规避行为;为证明该假设,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社会责任评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得到了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抑制税收规避行为的结论。根据以上两个实证研究,猜想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税收规避行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提出假设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为证明该假设,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中介模型,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并采用Stata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了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税收规避行为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税收规避行为同样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对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税收规避行为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可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在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基层党组织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有效抑制税收规避行为的发生,这从理论上肯定了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增强民营企业基层党建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从现实意义看,为民营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建议;为税收监管部门开展税收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对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
宋奇坤[5](2021)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对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往往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因此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履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是从源头治理的有效方式。作为绿色经济的代名词,ESG投资理念可以助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就ESG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做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探索ESG的经济价值,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财务绩效的提升寻找新的路径。本文首先回顾了ESG的发展背景指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对ESG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然后讲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涉及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部分呈现了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ESG相关理论,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指明了ESG的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E、S、G表现分别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以及ESG综合表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其次基于理论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提出研究假设。以2016至2019年的沪深300指数成份公司为样本,选定了相对公允的华证ESG评分数据,通过截面数据分析与面板数据分析实证检验了ESG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对企业财务绩效在短期、长期皆有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更显着。随着“先发展后治理”“先赚钱再捐赠”模式的落后,很多企业管理层对ESG和企业发展有先后次序的观点亟待改变。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了解参与ESG的意义和影响。从获取经济利益的角度激励企业自觉履行ESG理念。建议企业将ESG理念内化到顶端设计和日常经营管理中,以此打造从上而下的驱动力,来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吕芳[6](2021)在《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加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组织,其对拉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新时代我国民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期望也逐渐增加,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舆论监督。财务绩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顺应新时代要求,将社会责任履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已对财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另外,财务绩效还会受到股权结构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决定了股东对管理者的约束程度进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最终影响财务绩效。鉴于此,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股权集中度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对于引导我国上市公司正确认识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治理结构、提升财务绩效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法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股权集中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产权异质性对这种调节效应的影响,以2013-2019年中国沪深A股2021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和政府六个利益相关者并相应设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指标和权重,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综合指标。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tata1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全样本回归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检验研究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可提高财务绩效;股权集中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考虑产权异质性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样本组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加显着,因此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更有利于提升财务绩效;股权集中度的负向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的显着性大于国有企业样本组,国有企业性质缓解了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借助利益相关者分组回归结果发现:企业对内、外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均能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最后,本文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财务绩效提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政府应该侧重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引导与支持。例如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建立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补贴项目。企业应该实践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例如分散股权集中度,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转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王宇菲[7](2021)在《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资助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未来几十年,大幅度降低碳强度将成为中国的核心目标,这种气候雄心对于中国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作为全面绿色转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主要载体,是吹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冲锋号,其核心在于通过采取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积极降低气候环境风险,进而保护维系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根基。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已经就企业的环境管理对策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例如,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对于企业以及所处环境来说,积极主动的环境行为通常会比被动消极的环境行为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等。但现如今,随着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以及在动态竞争市场中经营和获利结构的不断转变,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早就不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反而可能会为企业在经济方面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不仅如此,在实施环境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也没有必要一味的寻找更加积极的环境策略来应对环境问题,考虑到中国的组织情境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寻找合适的战略类型才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平衡企业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找到适合企业的环境治理发展路径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纵观现有关于生态环境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驱动因素以及一些结果因素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现有研究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尤其是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究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环境责任以及企业环境责任究竟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产生的战略决策,其作用效果也并不是仅仅是体现在企业某一年度或某几个年度的绩效水平上,忽视了企业环境责任在企业内部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学界对于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对于二者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均进行了较为丰富的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将二者进行维度划分,并就不同维度之间的影响系数进行比较。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环境战略还是绿色创新都是多元化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将其作为单一变量进行研究和验证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以偏概全的问题,没有办法彻底厘清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现有研究在结果变量的选择上都比较偏向于企业绩效,比较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进行测量。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侧重于企业通过生产和运营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企业可持续性这一变量来衡量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更加侧重于企业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所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量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此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治理将是伴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话题,企业想要在长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环境治理也并不是依存于个别政策或者是个别战略决策而单独形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而应该是企业核心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前文阐述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理论框架中引入了利益相关者整合作为调节变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解决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和实践矛盾,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在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悖论观点中明确表明,不同的可持续性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这些目标虽然看似相互冲突,但也相互依存。通过接受和认知这种紧张关系,悖论视角使决策者能够同时实现相互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悖论的观点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贡献创造了余地,因为它把环境和社会问题本身视为企业目的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在将悖论理论的三个悖论基本范式,归属悖论,学习悖论和绩效悖论应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当中后,本研究提出了三个企业在环境领域面临的悖论,第一,企业在选择忠于股东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存在目标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二,企业在选择稳固型变革和对整个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进行更新升级之间存在成本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稳定变革,应对环境变化和积极进行全面变革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三,企业在可持续性的三个维度重要性之间存在选择决策悖论。在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当中,企业不一定要无条件将经济可持续性放在核心的地位,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同样是值得企业追求的重要指标,且三者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本研究以主要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00多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性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能够分别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以及共同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第二,在对各个维度的主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时,研究发现,企业环境责任对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并不显着,并且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也不显着,这也导致反应型环境战略和绿色产品创新及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除此之外,企业环境责任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反应型环境战略,前瞻型环境战略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均被证实,以及绿色产品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仍然能够起到显着的中介作用。在对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时,除了反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成立之外,其他变量维度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均被证实是正向显着的;第三,在对不同维度中介变量的中介系数进行分析时,研究发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之间的中介关系中,反应型环境战略比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产品创新比绿色过程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过程创新比绿色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第四,在对调节效应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得出结论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够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环境战略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且各个维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均被验证是成立的;最后,企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表明三个维度之间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一方面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由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和利益相关者整合为主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当中,在悖论理论的基本悖论范式基础上,总结了现今环境管理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悖论,对基本理论框架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进行了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变量进行了维度划分,不仅对各个维度的单独影响进行了分析,还对不同变量维度影响系数进行了对比,为企业寻找针对环境问题的最优路径提供了思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了有关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的研究领域,对于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对管理者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思维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企业更加全面且辩证地认识企业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绿色化”。
钱逸珠[8](2021)在《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闫梦菲[9](2021)在《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一系列公司负面新闻不断曝出,使得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重视企业作为社会一员是否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并且注册制的实施使审计意见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此外,媒体对企业的持续关注可以引发社会舆论,各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重视媒体的报道,这使得媒体关注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成为学术界热点。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创新性的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意见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中,并引入媒体关注,去探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对审计意见的参考价值。基于相关理论基础提出本文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两大假设,本文以2016-2019年间和讯网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评分的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CSMAR数据库获取研究样本公开的财务数据,利用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收集的样本媒体关注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Stata14.0及SPSS21.0软件开展数据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假设的准确性,通过稳健性检验来验证前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完善结论的适用性。通过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的研究,本文研究显示:(1)企业社会责任评分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着负相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2)引入调节变量媒体关注度,结论表明媒体关注越多的企业,其社会责任评分抑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的效应越明显。(3)正面媒体关注与负面媒体关注均存在调节效应。(4)在国有企业中,媒体关注的调节效应存在;但在非国有企业中,媒体关注的这种调节效应并不存在。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企业、注册会计师、媒体角度,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同时,本文也对一些考虑不周到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许轶哲[10](2021)在《谭木匠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不断扩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是什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有何区别?民营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什么经济后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三个中心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构建整体分析框架,选取谭木匠这一民营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探寻其自成立以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的影响并为相关企业履行社会提供建议。首先,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大环境下的实际表现入手,寻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围绕三个中心圈等相关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选取谭木匠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履责企业,经过案例分析,探究社会责任履行对其带来的经济后果影响;接着,本文通过谭木匠履责情况与年报的结合分析,从财务绩效指标和非财务绩效指标两个大方面探究履责情况与经济后果间的联系;最后,本文结合社会责任履行动机,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政府、利益相关者履行、监督、识别社会责任提供了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1)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相较于十余年前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从数量和质量上对比国外较为成熟的履责体系而言仍有发展空间;(2)企业社会责任是把双刃剑,部分企业为追求市场反应,通过“伪善”行为粉饰履责行为;(3)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产出足够弥补利益相关者的短期损失。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2)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研究 |
2.2 关于外资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
2.3 关于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企业社会责任 |
3.1.2 外资持股 |
3.1.3 媒体关注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依赖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外资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 |
4.1.2 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 |
4.1.3 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 |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调节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4.4 模型构建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1 外资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 |
5.3.2 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 |
5.3.3 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 |
5.4 拓展性检验 |
5.4.1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分组检验 |
5.4.2 基于市场竞争地位异质性的分组检验 |
5.4.3 基于区域异质性的分组检验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内生性检验 |
5.5.2 其他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3)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文献综述 |
(一)非国有股东治理效果的文献回顾 |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回顾 |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
2.国企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因素 |
3.国企社会责任履行的经济后果 |
(三)公司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关系的文献回顾 |
(四)文献述评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 |
2.国有企业功能分类 |
3.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
(二)理论基础 |
1.公司治理理论 |
2.委托代理理论 |
3.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1.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 |
2.非国有股东治理、市场化进程与国企社会责任 |
3.非国有股东治理与不同类型国企社会责任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调节变量 |
4.控制变量 |
5.模型的构建 |
五、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企社会责任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企社会责任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三)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企社会责任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
1.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社会责任 |
2.非国有股东治理、市场化进程与国企社会责任 |
3.非国有股东治理、国企分类与国企社会责任 |
(四)稳健性检验 |
1.替换变量指标衡量方法 |
2.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放宽条件,引进积极的非国有股东 |
2.落实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职权 |
3.完善国企分类改革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1.数据收集的局限 |
2.研究对象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二、文献综述 |
(一)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相关性研究 |
1.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的研究 |
2.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研究 |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税收规避行为相关性研究 |
1.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 |
2.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税收规避行为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二)研究假设 |
1.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 |
2.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 |
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4.企业社会责任在党组织嵌入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关键变量定义 |
1.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 |
2.税收规避行为衡量 |
3.中介变量 |
4.控制变量的选择 |
(三)模型构建 |
五、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1.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 |
2.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
3.企业社会责任对税收规避行为关系影响 |
4.企业社会责任对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关系影响 |
(四)稳健性检验 |
六、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参加科研与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对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ESG的相关概念 |
1.2.2 企业财务绩效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理论基础小结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1 环境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 |
2.2.2 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 |
2.2.3 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 |
2.2.4 ESG与企业财务绩效 |
2.2.5 文献综述评论 |
3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 研究变量与指标选取 |
3.3.1 被解释变量:企业财务绩效 |
3.3.2 解释变量:ESG评分 |
3.3.3 控制变量 |
3.4 研究模型 |
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与VIF检验结果 |
4.3.1 验证假设H1 回归分析与VIF检验结果 |
4.3.2 验证假设H2,回归分析与VIF检验结果 |
4.3.3 验证假设H3,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
4.4 回归结果的总体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对策与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5.2.3 社会大众层面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2.1.2 股权集中度 |
2.1.3 财务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2.2.5 委托代理理论 |
2.2.6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股权集中度与财务绩效实证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1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 |
3.1.2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的调节效应 |
3.1.3 产权异质性对股权集中度调节效应的影响 |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3 变量设计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调节变量 |
3.3.4 控制变量 |
3.4 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股权集中度与财务绩效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
4.4 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4.5 分组回归分析 |
4.5.1 产权异质性分组回归 |
4.5.2 利益相关者分组回归 |
4.6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
4.6.1 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
4.6.2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4.7.1 假设1 稳健性检验 |
4.7.2 假设2 稳健性检验 |
4.7.3 假设3 稳健性检验 |
4.8 本章小结 |
5 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 |
5.1.2 增加补贴,鼓励非国有企业履责 |
5.2 企业层面 |
5.2.1 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履责的价值创造 |
5.2.2 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环境责任 |
2.2 企业可持续性 |
2.3 企业环境战略 |
2.4 绿色创新 |
2.5 利益相关者整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框架 |
3.3 研究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设计与测量 |
4.3 数据收集与控制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假设检验 |
5.4 研究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建议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
2.1.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 |
2.1.3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
2.2 审计意见研究综述 |
2.2.1 审计主体与审计意见 |
2.2.2 审计客体与审计意见 |
2.3 媒体关注研究综述 |
2.3.1 媒体关注与公司治理 |
2.3.2 媒体关注与审计质量 |
2.3.3 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 |
2.4 总体评价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企业社会责任 |
3.1.2 审计意见 |
3.1.3 媒体关注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4 企业声誉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依据 |
4.1 研究假设 |
4.1.1 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意见 |
4.1.2 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调节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4.4 研究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意见 |
5.3.2 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缓解内生性问题 |
5.4.2 剔除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样本 |
5.5 进一步分析 |
5.5.1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 |
5.5.2 正面媒体关注与负面媒体关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谭木匠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
1.3.2 关于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研究 |
1.3.3 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因素研究 |
1.3.4 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
1.3.5 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社会责任 |
2.1.2 企业绩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三个中心圈理论 |
2.2.2 金字塔理论 |
2.2.3 三重底线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制度背景 |
3.1.1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历程 |
3.1.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相关法律法规 |
3.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3.2.1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整体情况 |
3.2.2 基于时间跨度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分析 |
3.2.3 基于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分析 |
3.2.4 基于所有制差别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分析 |
第4章 谭木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案例介绍 |
4.1 公司简介 |
4.2 公司经营状况 |
4.2.1 加盟店数量 |
4.2.2 营业收入情况 |
4.2.3 现金流情况 |
4.3 公司治理情况 |
4.3.1 公司管理简介 |
4.3.2 内部控制情况 |
4.4 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4.4.1 回馈社会初尝试 |
4.4.2 产品质量引争议 |
4.4.3 坚定战略回初心 |
第5章 谭木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分析 |
5.1 谭木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动因 |
5.1.1 提高市场声誉 |
5.1.2 提高生产率 |
5.1.3 增强企业竞争力 |
5.2 谭木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外部动因 |
5.2.1 经济全球化 |
5.2.2 利益相关者压力 |
5.2.3 追求可持续发展 |
第6章 谭木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分析 |
6.1 谭木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6.1.1 营运能力分析 |
6.1.2 盈利能力分析 |
6.1.3 成长能力分析 |
6.1.4 偿债能力分析 |
6.2 谭木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
6.2.1 公司治理 |
6.2.2 市场反应 |
6.2.3 风险控制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的影响 |
7.1.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市场的影响 |
7.1.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7.2 相关建议 |
7.2.1 增强履责意识,加强责任投入 |
7.2.2 加强国企引导,强化政府监管 |
7.2.3 提高辨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D]. 阮祈琦. 广西大学, 2021
- [2]外资持股、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D]. 陈欣.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D]. 陶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治理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D]. 熊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对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例[D]. 宋奇坤.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6]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D]. 吕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7]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宇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8]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钱逸珠.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9]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注与审计意见[D]. 闫梦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谭木匠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D]. 许轶哲.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