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眼动平移的新方法

一种确定眼动平移的新方法

一、确定眼动平动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汪冰[1](2021)在《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类型,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临床表现存在“寂静”现象。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脑白质病变是脑小血管病变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影像学异常改变及临床综合征。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白质的弥漫性斑点影像或斑片状。脑白质病变具有高患病率,无症状隐匿进展,早期轻微认知功能改变难以发现。为了减少在疾病初期不能确认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通常建议采用更精确而灵敏的认知功能测试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筛查,从而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脑白质病变引起的功能缺失带来的负荷。注意功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功能临床意义研究偶尔会报告不一致的结果。可能因为早期轻度认知障碍表现不能通过常规神经心理学量表充分检测到,并且可能容易被其他临床症状掩盖。我们应该应用更准确和纯粹的工具来评估注意功能。注意网络测试(ANT)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认知任务,用来探索脑功能和行为之间特定关系。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研究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数据分析能有效描述脑功能活动的属性,揭示相关认知障碍发生的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注意网络实验范式和静息态f MRI技术,探究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并探索其脑机制。(1)研究一:大量研究己表明脑白质病变常影响认知功能,但病灶的特征与注意功能的相关性并不清楚。本研究基于ANT范式,试图对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功能进行精细评估,并探讨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其特定部位对注意功能和其他神经心理学测试的影响。(2)研究二:本研究基于静息态f MRI数据,初步了解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本研究选取39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39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ANT范式评估脑白质病变注意的三个子网络效率的受损特点。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整体和区域分布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ANT受损子网络效率的相关性。(2)研究二:本研究选取19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24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从局部脑功能整合角度研究脑白质病变患者的局域脑活动异常改变特征,并通过注意子网络效率和局部脑功能活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WMH患者注意网络受损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1)研究一:WMH组和对照组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顺背(DS-forward)和言语流畅性测试(VFT)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WMH患者蒙特利尔认知测试验(Mo CA)评分(P<0.001)、倒背(DS-backward)(P=0.004)及延迟记忆(P<0.001)降低。在Stroop点测试(P=0.014)、Stroop字测试(P=0.009)、Stroop干扰测试(P=0.004),颜色连线测验CCT-A(P<0.001)和CCT-B(P<0.001)等时间指标中,WMH组完成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按照不同病灶严重程度将脑白质病变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和广泛病变组。在大多数上述测试中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在Stroop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主要在广泛WMH患者中观察到差异(post hoc P<0.01)。对于CTT-A测试,广泛和轻度WMH的患者完成时间均显着增加(post hoc P<0.001)。在执行ANT任务时,WMH患者的执行网络效率(P<0.001)和定向网络效率(P=0.050)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警觉网络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642)。WMH患者总体平均RT相对较长(P=0.012)。随着WMH负荷的增加,定向网络(Ptrend=0.014)和执行控制网络(Ptrend<0.001)效率也显着性降低。针对定向成分,差异仅在广泛WMH组中观察到(post hoc P=0.038)。针对执行控制网络,广泛和轻度WMH患者显示效率均显着降低(广泛病变组与对照相比,P<0.001;轻度组与对照相比,P=0.024;广泛组与轻度组相比,P=0.121)。警觉效率没有发现组间差异(P=0.405)。此外,对于定向网络效率,WMH负荷与Mo CA评分(<24 vs.≥24)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32)。总WMH负荷最高的患者具有最低的定向效率和与执行控制效率。就局部WMH病变而言,随着PWMH(侧脑室体旁)和DWMH(顶叶区域)负荷增加,定向网络效率显着降低,而所有类型的PWMH(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旁)和大多数类型的DWMH(额叶,顶叶和颞叶)与执行控制效率降低显着相关。CTT-B每增加1个单位,执行控制组分的效率显着下降(β=0.49,95%CI 0.13,0.86)。在整个人群、不同认知状态和年龄类别的人群中,ROC曲线显示出执行控制网络效率指标具有较优的辨别能力。(2)研究二:WMH组Re Ho值在右侧壳核、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脑区显着降低。WMH组ALFF值在左侧距状裂、右侧辅助运动区显着降低。WMH组f ALFF值在右侧壳核、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楔前叶、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左侧额中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显着减低。WMH组Re Ho值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显着升高。WMH组ALFF值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显着升高。WMH组f ALFF值在左侧角回、右侧顶下缘角回显着升高。相关分析提示WMH组在右侧颞下回、左侧距状裂和右侧辅助运动区ALFF及左侧角回f ALFF与定向网络效率呈正相关;右侧三角部额下回Re Ho与警觉网络效率呈正相关。右侧壳核Re Ho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研究一:基于计算机的ANT范式显示脑白质病变患者存在选择性的注意网络功能受损模式。且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可能与不同注意功能受损有特定的相关性。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功能受损。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定向和执行控制子网络效率值也显着性降低。侧脑室体旁和深部脑白质顶叶区域与定向网络效率呈负相关,而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旁,以及大部分深部脑白质区域(额叶,顶叶和颞叶)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呈显着负相关。ANT范式和其他神经心理学测试相比在识别脑白质病变和正常人群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研究二: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发现脑白质病变患者在多个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荡指标的异常降低,同时本研究也发现脑白质病变患者也存在局部脑静息活动增强。基于注意子网络指标和异常活动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异常的局部活动与ANT子网络效率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WMH患者注意网络受损的机制。

陈曦[2](201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性的多维精神疾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量的症状表现中,认知加工缺陷被认为是造成其社会功能损害的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观点,即,着眼于患者的高级加工脑区,认为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控制着信息加工过程,并据此确定信息加工对象的意义。相应的,患者的低级感知觉加工功能得到的关注较少。事实上,大量的相关文献,包括神经心理测量、稳态诱发电位和功能磁共振研究均发现,感知运动加工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核心特征。据此,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拟借助神经成像技术,从局部神经活动和全脑网络两个层面考察感觉运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工作如下:1.基于空间维度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局部功能连接特征。采用局部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方法计算基于全脑体素的局部FCD图谱,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和健康对照组是否在全脑自发局部空间一致性特征上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相比健康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额叶区域有升高的局部FCD,在初级感知运动区域和视觉区域有降低的局部FCD。进一步的功能连接分析则发现,患者视觉区域和初级感知运动区域间的功能连接相比健康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这些结果可能意味着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初级感知运动系统信息加工整合的受损,而这种受损可能与患者常见的自我障碍相关症状相关。2.结合时间和空间维度,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局部时空一致性特征。采用局部神经活动四维一致性分析计算基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图谱。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和健康对照组是否在全脑自发局部时空一致性特征上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小脑--皮层环路有局部一致性改变。同时,患者在这些脑区之间的因果功能连接也存在改变。这些结果意味着海马和感知运动区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失调中可能扮演重要作用。3.前两个研究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运动皮层存在功能异常。为了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运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认知任务时的作用,本研究对比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三个任务执行过程中其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情况。结果发现,在执行任务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感知觉皮层和视觉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相比健康对照组有显着的降低。并且这种降低的功能连接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症状严重程度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这表明感知运动系统的异常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加工时仍然存在。4.前面三项分析主要集中在较为初级的感知运动皮层。脑岛功能涉及对内外初级感知觉信息的过滤,本部分研究使用功能连接的方法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岛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并计算其与患者各类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右侧背侧前脑岛和右侧后脑岛表现出与初级感觉运动皮层之间功能连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的功能联系与患者改变的自我经验相关。该结果表明,脑岛,尤其是右侧后脑岛,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5.前面四项研究考察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运动系统的改变。为了考察相关功能改变是否是精神分裂症所独有的,我们对比了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连接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的连接模式。结果发现,相比健康对照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表现出了一致的感知运动系统内部的功能失连接,且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感知运动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连接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之间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感知运动系统内部的失功能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个共有的脑部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总之,结合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我们从数据驱动和假设驱动两个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运动系统内部及其与其它系统之间存在显着的功能连接异常。这些结果提示我们,精神疾病患者的感知运动系统功能存在损伤,而这些初级的信息加工功能的受损很可能是患者更高级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的基础。在未来针对精神类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以往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这个领域——患者的感知运动加工功能,同时关注不同精神疾病的共性与特异性脑机制。

訾旭博[3](2017)在《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超高层建筑结构一般采用外部框架中间核心筒的框筒结构,为提高外部框架和内部核心筒之间的联系使二者能够共同抵抗侧向力,传统的方式是在二者之间增设伸臂桁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利用结构上部的弯曲变形使框架柱轴向力参与抗侧力,减小核心筒的倾覆力矩和结构的侧向位移。但该方式增大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和内力突变。Jeremiah提出在伸臂桁架与外框架柱之间通过黏滞阻尼器连接,这种方式利用由于结构的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伸臂桁架与外围框架柱之间的相对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菲律宾马尼拉Saint Francis Shangri-la双塔中采用该方案,韩国东北亚贸易大厦也在伸臂桁架与外框柱之间设置黏滞阻尼器,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本文在总结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种具有放大层间位移效果的黏滞阻尼器布置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一些对工程有益的结论。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对典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布置伸臂减震层时的抗震性能分析,对伸臂布置位置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在总体阻尼系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伸臂布置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可知伸臂布置位置需要合理设置,才能得到最佳的抗震效果。(2)通过对比分析模型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可知由于黏滞阻尼器的阻尼力与速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伸臂减震层的效果不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3)由于阻尼力吸收了大量的振动能量,伸臂减震层对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塑性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通过改变阻尼器与框架柱的夹角,研究阻尼器布置角度的变化对伸臂减震层抗震性能的影响,可知阻尼器与框架柱的夹角越小伸臂对层间位移的放大作用越明显,抗震性能越好。(5)改变核心筒合围面积所占结构平面总面积的比值,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可知,伸臂减震层同样拥有良好的减震性能,且整体效果与改变之前相近。(6)在外框架柱之间设置伸臂减震层,并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小层间位移角和顶层位移,但是对层剪力的控制效果不是很好。

董立[4](2016)在《EEG-fMRI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无创脑成像技术用于理解大脑功能与功能紊乱。这些成像技术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因此不同脑成像技术的融合有可能产生高时空分辨率的无创综合神经成像技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具有时空互补性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多模态融合技术。该融合技术目前已在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和精神类疾病以及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基于EEG与fMRI数据,以大脑时-空间信息的挖掘与融合为线索,发展了一系列的EEG与fMRI信息融合的技术方法,并将这些新发展的方法指标用于研究癫痫的脑机制。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时空间匹配的统一融合理论框架。本论文各项工作总结如下:1.针对fMRI数据,提出一种新的时空指标:局部神经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指标(four-dimensinal(spatio-temporal)consistency of local neural activities,FOCA)。该指标整合了局部相邻体素的时间一致性信息与相邻时间点局部脑活动状态的空间一致性信息。首先通过仿真实验数据、静息态fMRI数据和任务态fMRI数据对该指标进行了测试,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我们利用FOCA指标对额叶癫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了与生理现象一致的结果,显示了FOCA指标的临床应用前景。2.基于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我们发展了能够同时关注不同模态时间信息的共性和特性的同步EEG-fMRI融合分析方法:局部多模态串行分析(local multimodal serial analysis,LMSA)方法。该方法的显着特点是能够估计不同脑区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并能够缓解同步EEG-fMRI数据信噪比较低的问题。仿真数据以及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同步EEG-fMRI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LMSA方法优于传统的EEG相关fMRI分析方法,可望在同步EEG-fMRI数据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3.在融合分析中通常需平等对待多模数据的时间信息,以考察两数据集之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基于此,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特征空间最大信息系数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eigenspace maximal inform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emiCCA)。仿真数据与任务fMRI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非线性信息挖掘能力,而且在单一模态分析和多模态融合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潜力。4.借助发展的emiCCA分析方法,基于同步EEG-fMRI数据,我们从癫痫网络角度研究了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患者发作间期的放电对其脑功能网络的影响。我们发现在JME患者中,发作间期放电会影响诸如默认模式、自参考、基底节以及额叶等网络;同时基底节、自参考与默认模式网络在癫痫放电的传播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进而扰乱了凸显网络的正常转换功能。这些结果表明,emiCCA提供的新视角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JME等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5.基于同步EEG-fMRI数据,以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和fMRI网络源定位技术(network-based source imaging,NESOI)为时空匹配的例子,依据融合过程的时空信息匹配情况,提出了一个多模态融合的层级可信框架。该框架实现了对多模态融合结果的归纳评估,以及对不同多模态融合方法的统一描述。仿真实验和真实数据结果表明,该框架不仅能提供重要的层级融合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功能,而且能推广到不同的多模态融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对后续融合方法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阳[5](2016)在《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研究与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结构选型的主要体系仍然是RC框架结构,但对建筑抗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建筑所在场地的平稳性等原因使得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不足以抵抗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运用虚拟激励法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从弹性阶段到破坏阶段的反应过程,以及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方法和它的特征;验证了虚拟激励法在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上更为简便、效率更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根据资料得出所需要的参数,绘制出双重过滤白噪声的模型加速度曲线,建立加速度输入模型。采用随机振动方法得到的RC框架层间位移与采用SAP2000计算出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研究RC框架结构可以采用功率谱分析模型。(2)基于虚拟激励法的理论基础,将RC框架结构简化为剪切层模型,对RC框架结构做一个非平稳振动方面的响应分析:采用SAP2000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自振分析与采用虚拟激励法对模型进行自振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简化的剪切层模型是合理的。(3)采用SAP2000软件,对RC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作深入分析探究,可以进一步提升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杨文璐,郑加悦,占婵,夏斌,谢宏[6](2015)在《基于Kinect传感器的瞳孔定位算法》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算法通常需在头部稳定或光线明亮的情况下进行,较难在自然条件下对多姿态头部运动时的人眼进行跟踪。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Kinect传感器的瞳孔定位算法,使用三维主动表观模型(AAM)对眼轮廓匹配得到眼部特征点,粗定位分割出眼睛,再对瞳孔进行精确定位。实验表明:在多姿态与头部带有遮挡物的情况下仍能较好地跟踪和定位人眼。

白国超[7](2014)在《基于基本单元的结构功能型机构的综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一类特殊机构——结构功能型机构(Structure-based Mechanism, SBM)的拓扑结构、几何结构、构型综合、尺度综合和设计方法的系统的研究,以期推动机构学理论及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具有SBM性质的机构:放缩机构和远程中心机构。针对放缩机构进行了拓扑结构、几何结构特性、单元组合类型及优化、闭环过约束机构综合方法、机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软件开发的研究。针对远程中心机构提出了双远程中心机构的类型,并对双远程中心机构的构型综合、尺度综合方法、优化设计方法、微创手术应用开发做了研究;提出了多远程中心机构并对其进行了角度分析、位置分析、尺度综合方法研究、多远程中心放缩机构的应用与开发。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图论中的拓扑结构描述方法,分析了一类闭环过约束机构——放缩机构在展开过程中的拓扑结构,并用拓扑图描述其拓扑结构特性。发现了一类具有平面拓扑性质的放缩机构的拓扑图,该拓扑图可以嵌入到棱柱面上,被称为棱柱图(Prism Graph);类具有非平面性质的拓扑结构,该结构符合Kuratowski定理,用于描述该结构的拓扑图可以嵌入到Mobius曲面上,被称为莫比乌斯图(Mobius Graph)。通过三角剖分法得到具有非平面拓扑性质的图的欧拉示性数与莫比乌斯拓扑的欧拉示性数相同。并对具有这两类拓扑性质的机构类型分析得出一类具有相同拓扑性质的机构类型。第二部分针对结构功能型机构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机构演化特性,提出了用于表示机构演变过程的邻接图及其铰链邻接矩阵,该方法可实现机构演变过程的数学描述。与变胞机构的拓扑图描述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直观、全面的表达机构的结构信息,且应用更加广泛。用此方法对放缩机构、变胞机构、折纸机构等进行实例验证,得到更多的机构类型。第三部分研究了具有SBM性质的放缩机构在平面和空间图形放缩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从平面延伸到空间,首先研究了平面图形放缩机构构成的基本单元问题,提出了四边形单元构造平面图形放缩机构的方法。该方法将任意图形放缩机构的设计简化,仅需查阅表格即可构造任意平面图形放缩机构模型。对设计平面或空间图形的剪式单元进行优化,得到一类能增大机构放缩比的混合剪式放缩单元。应用此单元设计Fullerene多面体放缩机构。并对该类机构进行参数化模型设计及界面设计。第四部分对在微创外科手术应用广泛的远程中心(RCM)机构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构及运动特性,提出了通过增加SLAE构造双远程中心(dual-RCM)机构的方法,并对该类机构的构型及尺度综合方法进行分析。设计了一套可实现远程中心位置可调的双远程中心支架。进一步将该机构类型与眼科手术结合,提出了克服眼科手术过程中双眼不自主运动的概念设计。第五部分进一步分析dual-RCM机构的几何和运动性质,提出了基于多环运动链的多远程中心机构尺度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平面开环及闭环多远程中心机构的设计。进一步分析多远程中心机构、闭环运动链和放缩机构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多远程中心放缩机构及折叠看台这两种具体应用。本文将由可动单元组合得到的具有结构变化性质的一类机构归纳为结构功能型机构。并对与其相关的拓扑学和机构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到机构间的关联关系。机构学与建筑结构学结合为建造空间可展机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机构学与艺术学结合为机构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机构学理论研究及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仅是为实现某些功能,更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延续人类文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长元,李京京,贾宏博,张璟,毕红哲,薛鹏翔[8](2012)在《头眼运动研究方法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眼睛是外界信息进入人脑的主要通道,眼睛的运动通常受头部运动的影响,头部运动会带动眼部运动.文中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头眼运动设备,并简要概述了一种基于头眼一体化的测量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眼部运动、头部运动研究的发展和方向,对头眼协调运动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并对比了头部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基于统计的头部姿态检测方法和基于注册跟踪的头部姿态检测方法;着重分析了近年来眼部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方法,证明了基于点Hough变换的瞳孔中心快速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并阐述了头眼协调运动的概念和方法.最后对头眼运动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王长元,张景,李京京[9](2011)在《瞳孔中心快速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眼球运动是获得和揭示大脑工作信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研究多将眼球建模成圆或椭圆,利用Hough变换检测圆或椭圆,从而达到瞳孔中心定位的目的。传统的Hough变换(含随机Hough变换)的实时性较差,而为了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眼球运动信息,采集帧率往往需要超过100 f/s。为此,利用VOG的暗瞳特性及二值化后瞳孔图像圆的唯一性,通过Video Oculo-graphic(VOG)设备采集眼部视频,对Hough变换进行改进,对预处理过的二值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同时选取边缘上的三点通过点Hough变换得到一个参数组,再用数学期望替代传统Hough变换投票方式,对所有参数组求数学期望,得到最终瞳孔中心。实验证明,该方法可行、精确、稳定。

王长元,史学颖[10](2011)在《基于视频眼震图的瞳孔中心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瞳孔定位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分析与处理等多个学科。对眼睛瞳孔中心的定位是用灰度聚类法粗定位虹膜中心,并用Canny算子进行边缘提取,然后利用Hough变换基于瞳孔的正圆特性精确定位瞳孔中心。

二、确定眼动平动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眼动平动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1 脑白质病变
    1.2 脑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
    1.3 注意理论
    1.4 注意网络
    1.5 研究问题及假设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假设
研究一: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磁共振评估
        1.2.3 研究方法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不足与展望
研究二: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受损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注意网络测试
        1.2.3 功能磁共振扫描
        1.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局限性及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感觉运动信息过滤机制与精神分裂症
        1.2.1 感觉运动门控机制
        1.2.2 大脑的高级信息过滤机制
    1.3 听觉信息加工机制与精神分裂症
    1.4 视觉信息加工机制与精神分裂症
    1.5 运动功能与精神分裂症
    1.6 感觉运动信息整合与精神分裂症
    1.7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研究
    1.8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9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空间局部功能连接特征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2.2.3 局部FCD分析
        2.2.4 功能连接分析
        2.2.5 功能特性和临床指标间的相关
    2.3 结果
        2.3.1 局部FCD图谱
        2.3.2 功能连接分析
        2.3.3 功能特性和临床指标间的相关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时空局部功能一致性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3.2.3 FOCA分析
        3.2.4 有向连接分析
        3.2.5 功能属性和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
    3.3 结果
        3.3.1 FOCA分析
        3.3.2 有向连接分析
        3.3.3 功能属性和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
    3.4 讨论
        3.4.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改变的局部一致性
        3.4.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改变的因果连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加工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任务
        4.2.3 数据采集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实验任务的行为结果
        4.3.2 影像数据分析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信息高级过滤机制的功能改变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5.2.3 聚类分析
        5.2.4 功能连接分析
        5.2.5 功能属性和临床变量间的相关
    5.3 结果
        5.3.1 聚类分析
        5.3.2 功能连接分析
        5.3.3 功能属性和临床变量间的相关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感知运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特异性功能变异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6.2.3 功能连接分析
    6.3 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振动控制概述
    1.3 阻尼器消能装置分类
    1.4 带伸臂加强层高层建筑的研究与应用
    1.5 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关于减震分析的基本理论
    2.1 黏滞流体消能阻尼器简介
        2.1.1 黏滞阻尼器的分类
        2.1.2 黏滞阻尼器的理论模型
    2.2 性能化抗震设计与动力弹塑性分析
        2.2.1 性能化抗震设计
        2.2.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阻尼器布置
        3.1.2 模态分析
        3.1.3 地震波选取
    3.2 地震响应分析
        3.2.1 多遇地震下地震响应
        3.2.2 罕遇地震下地震响应
        3.2.3 罕遇和多遇地震响应对比
    3.3 弹塑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尼器布置角度及合围面积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4.1 阻尼器布置角度的影响
    4.2 合围面积及刚性伸臂长度对减震结构性能的影响
        4.2.1 模态分析
        4.2.2 地震响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框架设置伸臂桁架减震层
    5.1 外框架柱伸臂减震层布置形式及模型的建立
    5.2 外框架柱伸臂减震层布置方案的减震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EEG-fMRI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模态神经成像技术发展背景
    1.2 多模态数据简介与采集
        1.2.1 脑结构数据
        1.2.2 脑功能数据神经生理基础背景
        1.2.2.1 EEG神经生理基础
        1.2.2.2 fMRI神经生理基础
        1.2.3 功能数据采集方法
        1.2.3.1 分开采集
        1.2.3.2 交替采集
        1.2.3.3 同步采集
    1.3 多模数据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研究
        1.3.1 空间信息融合
        1.3.2 时间信息融合
        1.3.3 时空间信息融合
        1.3.4 融合分析开源软件
    1.4 多模态融合技术在癫痫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局部时-空一致性的fMRI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方法原理
    2.3 仿真数据实验
        2.3.1 仿真数据
        2.3.2 仿真结果
    2.4 真实数据实验
        2.4.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2.4.2 图像采集
        2.4.3 数据处理
        2.4.4 结果
    2.5 额叶癫痫研究
        2.5.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2.5.2 图像采集
        2.5.3 数据处理
        2.5.4 结果
    2.6 讨论
        2.6.1 FOCA指标
        2.6.2 额叶癫痫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CA的同步EEG-fMRI信息融合方法
    3.1 引言
    3.2 方法原理
    3.3 仿真数据实验
        3.3.1 仿真数据
        3.3.2 仿真结果
    3.4 真实数据实验
        3.4.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3.4.2 数据采集
        3.4.3 数据处理
        3.4.4 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征空间最大信息系数的典型相关分析
    4.1 引言
    4.2 方法原理
    4.3 仿真数据实验
        4.3.1 仿真数据
        4.3.2 仿真结果
    4.4 真实数据实验
        4.4.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4.4.2 图像采集
        4.4.3 数据处理
        4.4.4 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miCCA在癫痫同步EEG-fMRI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图像采集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癫痫放电影响的网络
        5.3.2 FNC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步EEG-fMRI信息融合的层级可信度框架
    6.1 引言
    6.2 方法原理
        6.2.1 试次水平的权值提取
        6.2.2 时间匹配
        6.2.3 空间匹配
        6.2.4 时空匹配与层级信息框架
    6.3 仿真数据实验
        6.3.1 仿真数据
        6.3.2 仿真结果
    6.4 真实数据实验
        6.4.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6.4.2 图像采集
        6.4.3 数据处理
        6.4.4 结果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研究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振动响应的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振动响应的快速算法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的理论研究
    2.1 概述
    2.2 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的基础知识
    2.3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应用原理
        2.3.1 单点平稳激励对RC框架结构的响应作用
        2.3.2 多点平稳激励对RC框架结构的响应作用
        2.3.3 单点非平稳激励对RC框架结构的响应作用
        2.3.4 多点非平稳激励对RC框架结构的响应作用
    2.4 RC框架结构对一维地震作用下的虚拟激励法
    2.5 RC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震作用下的虚拟激励法
    2.6 RC框架结构使用虚拟激励法的优点
    2.7 本章小结
3 虚拟激励法分析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
    3.1 概述
    3.2 RC框架结构振动模型概述
        3.2.1 RC框架结构平稳振动模型
        3.2.2 RC框架结构非平稳振动模型
    3.3 RC框架结构地震动平动分量的模型研究
    3.4 模型简化
    3.5 分析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RC框架结构数值分析理论
    4.1 概述
    4.2 RC框架结构体系
    4.3 RC框架结构力学模型
    4.4 RC框架结构模型的计算简化
    4.5 RC框架结构模型的振动响应的数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的数值模拟
    5.1 概述
        5.1.1 功率谱密度分析
    5.2 加速度地震动输入
        5.2.1 水平加速度功率谱
        5.2.2 扭转加速度功率谱
    5.3 RC框架结构数值分析
        5.3.1 水平振动响应分析
        5.3.2 RC框架结构多维振动数值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Kinect传感器的瞳孔定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粗定位
    1. 1 人眼特征点提取与跟踪
    1. 2 头动校正
    1. 3 眼部粗定位
2 精定位
    2. 1 眼部分割与预处理
    2. 2 瞳孔精定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多种环境下的瞳孔跟踪定位
    3. 2 多姿态瞳孔跟踪定位
4 结束语

(7)基于基本单元的结构功能型机构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应用
    1.2 结构功能型机构(Structure-based Mechanism,SBM)的概念及研究思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功能型机构的拓扑结构研究
    2.1 图论及机构拓扑结构的数学描述
        2.1.1 图的基本概念及在机构学中的定义
        2.1.2 机构的拓扑结构的数学描述方法
    2.2 放缩机构的拓扑结构研究
        2.2.1 放缩机构的拓扑图及其机构类型分析
        2.2.2 放缩机构的拓扑曲面表示
    2.3 Mobius曲面拓扑的欧拉示性数证明
    2.4 总结
第三章 结构功能型机构的邻接图表示及其矩阵演算
    3.1 邻接图表示方法及矩阵运算规律
        3.1.1 机构的拓扑图表示的局限性
        3.1.2 机构的邻接图、邻接权矩阵表示和矩阵运算
    3.2 放缩机构的邻接图描述及演变过程
    3.3 变胞机构的邻接图描述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3.3.1 复合铰链的矩阵表示及矩阵演算
        3.3.2 铰链不重合的矩阵表示及演算
        3.3.3 铰链复合演化
        3.3.4 铰链拆分演化
    3.4 一种折纸机构的邻接图表示、机构演化及综合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基本单元的邻接图表示及矩阵演算
        3.4.3 单元组合机构的拓扑结构演变
        3.4.4 由折纸机构综合出的机构类型
    3.5 总结
第四章 基于基本单元的平面与空间放缩机构的综合
    4.1 基于四边形单元的平面放缩机构综合
        4.1.1 基本径向放缩单元的分类
        4.1.2 四类基本四边形单元的分析
        4.1.3 基于四边形单元的平面图形放缩机构的综合
        4.1.4 结论
    4.2 多面体放缩机构的结构分析及综合
        4.2.1 基本放缩单元特性分析
        4.2.2 空间放缩机构基本单元选型研究
        4.2.3 增大基本单元放缩比的设计
        4.2.4 平面图形放缩机构的综合
        4.2.5 空间多面体放缩机构的综合方法研究
        4.2.6 空间球形放缩机构综合软件设计
    4.3 总结
第五章 基于剪式单元的双远程中心机构的综合
    5.1 远程中心机构概述
    5.2 SLAE单元组成的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5.3 Dual-RCM机构的构型分析及综合
        5.3.1 Dual-RCM位置分析
        5.3.2 三平行四边形dual-RCM机构的构型综合
    5.4 Dual-RCM机构的尺度综合
        5.4.1 综合方法
        5.4.2 综合实例分析
    5.5 位置可调dual-RCM机构的设计
        5.5.1 远程中心支架分析
        5.5.2 同比传动机构及在远程中心支架中的应用
        5.5.3 总体设计方案及创新点
        5.5.4 样机试验
    5.6 Dual-RCM机构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5.6.1 系统概述
        5.6.2 Dual-RCM机构及手术设备概念设计
    5.7 总结
第六章 基于多环运动链的多远程中心可展机构的综合
    6.1 远程中心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6.1.1 Dual-RCM机构的几何分析
        6.1.2 Dual-RCM机构的运动分析
    6.2 远程中心机构与多环运动链的关联关系分析
    6.3 多远程中心机构的综合方法
        6.3.1 多远程中心机构的综合流程设计
        6.3.2 多远程中心机构的综合实例
        6.3.3 多远程中心机构的综合
    6.4 多远程中心机构的应用
        6.4.1 多远程中心放缩机构设计
        6.4.2 可折叠看台设计
    6.5 总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8)头眼运动研究方法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头眼运动系统和设备
    1.1 System 1.0头部跟踪陀螺系统
    1.2 经典的眼动仪
        1.2.1 德国SMI公司的MEye Track型眼动仪
        1.2.2 美国ASL公司的H6型眼动仪
        1.2.3 加拿大SR公司的EyeLink眼跟踪仪
    1.3 国内近期研究进展
2 头部运动研究方法
3 眼部运动研究方法
    3.1 ERD/ERS模式
    3.2 眼动在战斗机座舱中的应用
    3.3 基于EOG的研究
    3.4 一种视频眼震数据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
    3.5 几种眼动研究方法比较
4 头眼协调运动研究方法
    4.1 头-眼的协调运动
    4.2 头部倾斜时眼睛的反向转动
5 结 语

(10)基于视频眼震图的瞳孔中心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像预处理
3 Canny算法进行边缘检测
4 基于霍夫变换检测圆的方法定位瞳孔中心
5 实验过程及结果
    5.1 实验过程
    5.2 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语

四、确定眼动平动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D]. 汪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 陈曦.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6)
  • [3]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D]. 訾旭博. 湖南大学, 2017(07)
  • [4]EEG-fMRI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研究[D]. 董立.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5]RC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研究与数值分析[D]. 王阳.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6]基于Kinect传感器的瞳孔定位算法[J]. 杨文璐,郑加悦,占婵,夏斌,谢宏.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5(02)
  • [7]基于基本单元的结构功能型机构的综合[D]. 白国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8)
  • [8]头眼运动研究方法及进展[J]. 王长元,李京京,贾宏博,张璟,毕红哲,薛鹏翔.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2(03)
  • [9]瞳孔中心快速定位方法研究[J]. 王长元,张景,李京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24)
  • [10]基于视频眼震图的瞳孔中心定位方法研究[J]. 王长元,史学颖.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1(03)

标签:;  ;  ;  ;  ;  

一种确定眼动平移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