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经济报道的入点和出点(论文文献综述)
姜建伊[1](2021)在《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教育教法研究是影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问题,旨在提升影视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民族志影像是将影像视为书写工具的摄制活动,是影视学和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影像,留存少数民族文化,记录社会变迁、反映社会问题的重要学术探究活动。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梳理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缘起、发展和建立系统教学教法的过程,探究其教育教法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典型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为影视教育提供具体生动的教学个案,推动云南影视教育和全国影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论,提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如何展开的?”这一核心问题,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研究等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建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口述史研究的“时间、事件、人物”等关键概念,描绘民族志影像在云南的缘起、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第二章,以云南本土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民族志影像的实践经验与民族志影像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云南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志影像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三章,以外国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英国、德国的民族志影视教育的问题意识、感官训练和合作拍摄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法,引入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并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结合,培养云南本土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外国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四章,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影视人类学”课程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描述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分析其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第五章,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是师生合作,挖掘学生的教育潜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出发,分析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合作式影像生产与影片文化共感”的教学智慧和实践教学理念。结语,回到叙事教育有的理论框架,讨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系统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影像教育提供学理和现实案例。
侯奔奔[2](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金康[3](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中低成本电影宣发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影产业中,“二八”现象非常明显,即80%左右电影不盈利,20%左右电影盈利或收支平衡。从电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一现象或许有其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盈利的80%的电影不重要。无论是对于电影艺术生态多样性的发展、对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要,还是对于电影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绝大多数不盈利的中低成本电影都至关重要:它是电影艺术人才的孵化池、是电影工业人员的训练场、是新的艺术观念和美学风格的试验场。这些或多或少为主流商业电影所吸收,成为主流商业电影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认为,中低成本电影的商业困境与很多影片缺少充足的宣发资金和有效的宣发手段有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部分中低成本电影开始运用新的宣发策略、成功地走出了商业困境。对新媒体语境下中低成本电影的宣发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我国电影市场中生产量占主体地位的长尾产品(中低成本电影)如何改善商业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引入和改造“长尾理论”和“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对此类电影在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发行进行理论性思考,试图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绪论中本文对“长尾理论”进行修正,不单单从经济角度分析中低成本电影,而是借此说明其对产业的重要价值。第一章讨论新媒体引入下的宣发手段创新;第二章以案例辅助讨论新媒体宣发的“利基市场”挖掘;第三章讨论新媒体宣发和院线建设的结合,并对新媒体宣发规律做理论阐释。综上,本文在对中低成本电影新媒体宣发的现实探讨上,实现指导性的思考总结及展望。最后,本文认为中低成本电影作为市场中具有特殊内涵的“长尾”,其新媒体宣发需要更具创造性,只有进行理论性探索才能巩固其在电影产业中艺术审美、新兴人才、前卫风格发展的“创意发动机”地位,真正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卫红亮[4](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之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自中央提出全面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强化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吉县在响应中央号召之际,积极开展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文章以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以其驻村帮扶实践工作为研究内容,依据中央和山西省关于“第一书记”的具体工作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科学分析屯里镇“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在肯定其工作成绩的同时对“第一书记”工作期间存在的困境问题从多元主体间职责划分、协作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构建“第一书记”科学动态长效管理机制、发挥“第一书记”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等方面提出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实现乡村振兴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乃至全国今后更好的开展“第一书记”工作提供有有益借鉴和参考。
李杨鑫[5](2019)在《故事片《盲道》创作实践阐述与电影音乐应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影是综合戏剧、摄影、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科技产物。电影短片,作为时下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形态,具有时长短、制作门槛低、多元化、娱乐性强的特点。这些优势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短片产业的迅速发展。故事片《盲道》是一部以宣扬人类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为题材的叙事性电影,影片时长约26分钟。主要讲述的是素质低下且自私自利的商人成贵由于着急生意上的变故而短暂性失明,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善良的盲人按摩师梁明,并在梁明师傅的感化下逐渐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发生转变,成贵在恢复光明以后,开始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维护者的故事。影片主要为了唤醒人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善良,积极为社会文明道德建设会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针对故事片《盲道》的创作流程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第一部分,对故事片《盲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路进行了说明,及笔者所要表达的人性哲学观念和社会学进行深刻阐述;第二部分,对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论述了故事片《盲道》拍摄过程以及总结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四部分,对故事片《盲道》后期制作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五部分,详细说明了故事片《盲道》中的音乐风格的创作以及音乐制作的流程。故事片《盲道》从确立主题到完成制作,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本次电影创作过程中,笔者对故事片创作中的拍摄、制作和工作流程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学习,对影片的创作以及电影音乐制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故事片《盲道》拍摄所总结的体会与经验,也会对笔者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楼培琪[6](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王超[7](2018)在《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概念股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经历了2次做空浪潮。第一次是2011年到2012年,包括浑水做空嘉汉林业、新东方;香橼做空中国恒大以及奇虎360。第二次是从2016年底到2017年上半年,多家企业被做空,包括:辉山乳业、中国宏桥、丰盛控股、瑞声科技等。做空中概股又一次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搜索引擎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部分投资者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百度正是利用这个契机,推出了百度指数。本文利用其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作为投资者关注和媒体关注的衡量指标。本文首先对21个统计样本的媒体关注、投资者关注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统计。然后借鉴Da(2011)的模型,建立了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以下三个内容:(1)做空事件中个体趋势量对媒体关注与股票收益的影响;(2)做空事件中个体趋势量对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收益的影响;(3)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的交互作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本文还对汉能股价暴跌、香橼做空中国高速频道和东南融通等极端做空事件从媒体和投资者关注两个角度结合股票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紧接着针对做空事件给出投资者启示与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童荣祥[8](2017)在《微视频艺术性研究 ——手机视频为例》文中认为微视频是近年来在影视艺术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电影艺术,特点是用短、频、快的视觉呈现,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因其相对于传统电影更具有娱乐性、创意性、更大的商业广告价值以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迅速崛起,受到了广大电影和电视爱好者的喜爱。微视频是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绝佳载体。微视频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这样快捷高效的媒介。本文通过开始研究微视频发展背景,研究意义,及发展空间对微视频进行充分描述。其中包括了对微视频的含义及其特点,发展与演变,它的商业化表现进行了阐述。手机视频作为微视频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智能化的体现。它在传播过程中与传统视频之间也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本文将微视频与手机视频对比进行了详细阐述。在两者传播的内容方面有着一定的相同点。无论微视频还是手机视频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大部分的受众群体。受众对于手机视频这样的传播形式的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在研究他们的艺术性问题上首先从内容上着重去说,每一个内容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给予观众最多的还是视频内容本身与观众观看视频以后心灵之间的一种共鸣。在实践中,通过对微视频及手机视频的含义,特点及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根据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研究,把对本文的理解性东西运用在在毕业设计作品中。毕业设计作品以手机视频拍摄为主,对宝鸡市千阳县的刺绣文化进行照片采集并且对千阳湖通过手机进行了拍摄。在这两次实践中,让我更近一步的深入到微视频与手机视频这种艺术性研究带我的理解。也发现了在手机拍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克服困难,把手机视频传递的这种美展现出来。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9](2017)在《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蒙中两国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两国古代和现代文献里对白脉病的针刺疗法异同,以期为未来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疗效提升,以及促进蒙中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献检素中,中国古代文献以电子检索方式为主,手工查阅为辅;使用的古代文献数据库为《中华医典》第5版,其中共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共计4.5亿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蒙文古代文献的检索,因缺少相关文献数据库故采取手工查阅方法,主要涉及书目包括《医学四典》,《蓝琉璃》,《甘露四部》,《兰塔布》等。现代文献部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从EMSHIUS(ЭМШУИС),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蒙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完成检索后,对上述纳入文献中关于治疗方法、取穴特点、刺法手法、针具、配合治法及疗效评价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论:1.古代蒙古国对白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自16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印度医学,藏医和中医的影响而形成了更系统的记载,并总结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2.古代蒙医和中医对于白脉病(中风)的治疗均记载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两国的针刺治疗方法在刺法、取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3.在现代研究中,中医针灸多从体针、头针、电针、各家针刺组方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研究为主。蒙古国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传统针刺疗法的探索。4.在现代临床针刺取穴的应用特点上,中医针灸师主要继承发扬了循经取穴和局远配穴等学术思想,而蒙古国则侧重于在东方针刺法的常用穴位上使用放血疗法。
姜波[10](2017)在《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形式、积累与转化 ——以MMORPG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交换信息、建立规范、发展友谊、信任甚至是亲密关系,建构着新型的社会关系。按照布尔迪厄、普特南等的界定,这些以关系网络、信任、社会支持等形式存在的资源属于社会资本,它们是社会关系建构的重要基础。在去地域、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社会资本的形式有哪些,人们如何通过网络互动积累与转化社会资本,并在此过程中建构社会关系成为本论文关注的重要议题。本论文以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玩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和对访谈资料的研读、分析和整理,从网络互动的角度深入考察和分析玩家社会资本的形式、积累与转化,以期明晰社会资本在网络空间的运作机制,揭示游戏玩家如何在关系网络、信任、规范、社会支持这些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转化过程中建构社会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架构,界定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场域和方法进行简要的讨论。第二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建构从互动视角研究游戏玩家社会资本形式、积累与转化的合法性。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出发,描述和分析玩家在游戏互动中形成的关系网络、信任、规范和社会支持四种社会资本形式。第四章主要从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互动、玩家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互动两个视角探析影响玩家社会资本积累的因素。其中,玩家的角色扮演、互动行为、互动方式、玩家对游戏的沉浸和"二度创作"都对他们社会资本的积累有深远影响。第五章探讨玩家社会资本转化的路径以及影响转化发生的因素。玩家可以直接将信任转化为经济资本,也可以采用性别策略和借助文化资本的中介作用实现社会资本向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化。第六章探讨玩家的社会资本对其游戏参与行为的影响。玩家所拥有的关系网络、信任等社会资本既可以激发和鼓励他们的游戏参与行为,也可以抑制甚至终止他们的游戏参与行为,进而对游戏玩家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第七章是结语。在概要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使人们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各个层面拓展着他们的社会关系。游戏玩家形成、积累与转化社会资本的过程也是他们社会关系建立、充实与再生产的过程。
二、找准经济报道的入点和出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找准经济报道的入点和出点(论文提纲范文)
(1)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叙事研究: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
二、影视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 |
三、民族志影像及其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的呈现与社会问题的探究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学的发端、基础和建设 |
第一节 发端:“北吴南杨”的社会学与民族学调查 |
一、“北吴”的乡村研究 |
二、“南杨”的文化历史研究 |
三、影像:作为人类学研究工具出现 |
第二节 民族志影像的基础:民族学调查与纪录片摄制 |
一、“西南学”的跨学科方法实践 |
二、民族纪实片的拍摄实践(1957-1981) |
三、影视人类学拍摄实践(1980-) |
第三节 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
一、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星星之火” |
二、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机构的建立 |
三、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师资建设 |
第二章 云南本土教师“怎么教” |
第一节 从理论中学习 |
一、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积累 |
二、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理念 |
三、影视人类学早期教学实践 |
第二节 在田野中学习 |
一、拍摄目标:影片的文化解释 |
二、拍摄实践:长期的田野调查 |
三、教学方法:人类学视角的拍摄成果 |
第三节 边学边教 |
一、教学内容:素材融汇于心 |
二、教学方法:重视田野 |
三、授课:理论和实践并重 |
第三章 外国教师“怎么教” |
第一节 保罗·亨利:理论与实践的双线教学 |
一、实践经验:印第安本土研究 |
二、教学理念:分阶段培养 |
三、教学实践:参与式观察 |
第二节 芭芭拉·艾菲:感觉人类学的教学实践 |
一、实践经验:卡什纳华人田野 |
二、教学内容:“主题讨论”教学 |
三、教学方法:田野合作法 |
第三节 其他教师:快速成片和影像库教学 |
一、人类学影片教学 |
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像库教学 |
三、菲律宾的一分钟短片法 |
第四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的教学体系 |
第一节 教学理念:师徒传承 |
一、培养能够实践的人才 |
二、人类学视野下影像拍摄的“起点”与“终点” |
三、教师的拍摄反思 |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人类学理论与影视学技术的结合 |
一、选题探索 |
二、拍摄技法 |
三、“看作业”的案例讲解 |
第三节 实践教学 |
一、进入田野 |
二、作业反馈 |
三、教学分析 |
第五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
第一节 教学理念的传承 |
一、选题的合作碰撞 |
二、拍摄基础:人类学理论的学习 |
三、田野调查实践与“四个成片”的拍摄 |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创新 |
一、讲故事的课堂 |
二、放在身边的田野实践 |
三、教学中的文化视角 |
第三节 教育拓展:“乡村之眼”的教学实践 |
一、乡村影像的“眼” |
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
三、影像理论的成长 |
第六章 结语:学习国外到云南经验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
四、贺友直的书信 |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新媒体语境下中低成本电影宣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从全面发行到差异行销:电影宣发的新媒体革命 |
一、传统宣发方式的局限 |
二、新媒体宣发的优势 |
三、我国新媒体宣发的历史路径 |
(一)我国中低成本电影新媒体宣发的历史简述 |
(二)我国中低成本电影新媒体宣发的主要模式 |
第二章 新媒体宣发与“利基市场”挖掘 |
一、挖掘“利基市场”的新媒体策略 |
(一)目标用户数据的精准挖掘 |
(二)物料宣发定位的用户思维 |
(三)社交媒介的用户社群培养 |
二、《白日焰火》的宣发经验 |
(一)概念宣发灵活化定位 |
(二)电影节获奖“事件营销” |
(三)宣发物料下沉连接用户 |
三、《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教训 |
(一)全局宣发脱离分众市场 |
(二)概念宣发的定位失焦 |
(三)病毒营销传播不良口碑 |
第三章 新媒体宣发与院线建设的互动 |
一、中低成本电影新媒体宣发的机构化 |
(一)从自产自销到众筹放映的大象点映 |
(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院线加盟 |
二、“艺联”与“大象”的“社交化点映”机制 |
(一)大象点映的交互性个性点映 |
(二)艺联专线发行的差异化行销 |
三、差异化宗旨下的新媒体联动宣发 |
(一)大象点映的市场化灵活运作 |
(二)官方支持下的艺联宣发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中央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概述 |
2.1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第一书记”定位 |
2.2 驻村“第一书记”概念界定 |
2.2.1 “第一书记” |
2.2.2 村支部书记 |
2.2.3 “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关系 |
2.3 中央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论述 |
2.3.1 建强基层组织,实现组织振兴 |
2.3.2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富裕 |
2.3.3 为民办事服务,实现和谐稳定 |
2.3.4 提升治理水平,实现治理有效 |
2.4 山西省关于“第一书记”作用的细化 |
3 屯里镇“第一书记”实践作用及成效 |
3.1 屯里镇基本情况 |
3.2 屯里镇“第一书记”实际发挥的作用分析 |
3.2.1 传达中央政策与报送地方舆情 |
3.2.2 带领巩固强化党建工作 |
3.2.3 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
3.2.4 加强全民思想文化建设 |
3.2.5 提高部门为民办事服务效能 |
3.2.6 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
3.2.7 引领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
3.3 屯里镇“第一书记”工作实践成果 |
3.3.1 提升巩固党建工作 |
3.3.2 确立发展的基本思路 |
3.3.3 培育发展一批振兴产业 |
3.3.4 引进致富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
3.3.5 发展旅游,拓宽农民眼界 |
3.3.6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
3.3.7 激化内生动力,育化文明乡风 |
3.3.8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 |
4 影响屯里镇“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 |
4.1.1 多元主体之间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
4.1.2 主体协作的获得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
4.1.3 多方协作低效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
4.2 关于“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个人自身的原因 |
4.2.2 与所驻村大环境能否融合原因 |
4.2.3 乡镇、派出单位和组织部门的协调保障原因 |
5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的建议 |
5.1 构筑“第一书记”科学动态长效管理机制 |
5.1.1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学习培训机制 |
5.1.2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权力责任机制 |
5.1.3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 |
5.1.4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监督考核机制 |
5.2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自身优势,整合乡村振兴力量 |
5.2.1 理清思路,不忘初心,利用内外资源振兴乡村 |
5.2.2 教育为本,扶智与扶志先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
5.2.3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
5.3 引领强化党建,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
5.3.1 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
5.3.2 以法治为要,维护乡村公平正义 |
5.3.3 以德治为基,涵养乡村文明乡风 |
5.3.4 三治有机统一,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
5.4 “第一书记”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
5.4.1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正确认识农村实际 |
5.4.2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规律正确对待农村工作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故事片《盲道》创作实践阐述与电影音乐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故事片《盲道》的创作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故事片《盲道》的创作思路与方法 |
1.2.1 创作思路 |
1.2.2 创作方法 |
1.3 故事片《盲道》的导演阐述 |
1.3.1 影片主题 |
1.3.2 灵感来源 |
1.3.3 剧情简介 |
1.3.4 影像风格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故事片《盲道》的前期准备 |
2.1 剧本创作 |
2.1.1 人物设置 |
2.1.2 人物小传 |
2.1.3 剧本结构 |
2.2 文学剧本 |
2.3 演员及场景的选定 |
2.3.1 演员的选定 |
2.3.2 场景的选定 |
2.4 分镜头设计 |
2.4.1 分镜头概述 |
2.4.2 分镜头脚本 |
2.5 剧组人员构成 |
2.6 拍摄计划及经费预算 |
2.6.1 拍摄计划 |
2.6.2 经费预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事片《盲道》的中期拍摄 |
3.1 拍摄前期准备 |
3.1.1 设备选择 |
3.1.2 服装化妆 |
3.1.3 道具选择 |
3.1.4 演员排演 |
3.2 拍摄过程 |
3.2.1 场记 |
3.2.2 拍摄通告单 |
3.3 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故事片《盲道》的后期制作 |
4.1 素材的整理与挑选 |
4.2 剪辑 |
4.3 调色 |
4.4 声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故事片《盲道》的音乐创作 |
5.1 电影中的音乐设计 |
5.2 电影中的音乐表现 |
5.3 电影中的音乐制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 |
3.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 研究专着 |
2. 研究论文 |
3. 学位论文 |
附录 |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
致谢 |
(7)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做空机制对股票市场影响研究现状 |
1.2.2 媒体关注对股票市场研究现状 |
1.2.3 投资者关注对股票市场影响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理论分析 |
2.1 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相关理论分析 |
2.1.1 议程设置理论 |
2.1.2 信号传递理论 |
2.2 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相关理论分析 |
2.2.1 有限注意力理论 |
2.2.2 过度关注弱势假说 |
2.3 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作用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模型建立 |
3.1 研究假设 |
3.1.1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研究假设 |
3.1.2 做空事件中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研究假设 |
3.1.3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交互作用对股票收益影响研究假设 |
3.2 样本筛选 |
3.2.1 样本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2.3 样本走势 |
3.3 变量设计 |
3.3.1 解释变量 |
3.3.2 被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建立 |
3.4.1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模型 |
3.4.2 做空事件中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模型 |
3.4.3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交互作用对股票收益影响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实证检验 |
4.1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实证研究 |
4.1.1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的直接影响 |
4.1.2 异常媒体关注度与股票异常流通市值对股票收益的交互作用 |
4.1.3 异常媒体关注度与股票异常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的交互作用 |
4.2 做空事件中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实证研究 |
4.2.1 做空事件中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的直接影响 |
4.2.2 异常投资者关注度与股票异常流通市值对股票收益的交互作用 |
4.2.3 异常投资者关注度与股票异常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的交互作用 |
4.3 做空事件中媒体和投资者关注交互作用对股票收益影响实证研究 |
4.3.1 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收益的因果关系分析 |
4.3.2 做空事件中投资者关注和媒体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对比分析 |
4.3.3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度和投资者关注度交互作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分析 |
4.3.4 做空事件中媒体关注度和投资者关注度交互作用稳健性检验 |
4.4 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为例进一步验证 |
4.4.1 辉山乳业媒体关注、投资者关注以及股价走势情况 |
4.4.2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媒体关注对其股票收益影响 |
4.4.3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投资者关注对其股票收益影响 |
4.4.4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交互作用对其股票收益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部分数据缺失的做空企业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度对股票收益影响补充研究 |
5.1 中国高速频道因业绩过好提出质疑被做空 |
5.2 东南融通利润率过高遭质疑被做空 |
5.3 汉能股价暴跌最终停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投资者的启示与建议 |
6.1 从媒体关注视角对投资者的启示与建议 |
6.1.1 投资者要对媒体自身和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甄别与分析 |
6.1.2 投资者要理性看待媒体的局限性 |
6.2 从投资者关注视角对投资者的启示与建议 |
6.2.1 散户投资者找准时机规避风险 |
6.2.2 机构投资者凭借其自身优势面对做空事件获取更多投资机会 |
6.3 从极端事件视角对投资者的启示与建议 |
6.3.1 投资者要充分利用做空报告与澄清公告提供的投资机会 |
6.3.2 投资者要转变投资观念 |
6.3.3 做空机构搭建做空产业链条获取投资收益 |
6.3.4 做空企业大股东针对做空事件的应对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微视频艺术性研究 ——手机视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 |
1.2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 |
1.2.1 手机微视频发展现状 |
1.2.2 手机微视频应用内容现状 |
1.2.3 手机视频受众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 |
2 微视频发展与演变 |
2.1 微视频的含义及特点 |
2.2 微视频的演变 |
2.3 微视频种类 |
3 手机视频创意特点 |
3.1 手机视频定义与智能化 |
3.2 手机视频创意特点 |
3.3 手机视频艺术化方式 |
4 手机视频艺术性研究及案例分析 |
4.1 手机微视频应用用户行为调查问卷设计 |
4.2 手机视频内容定位策略概述 |
4.2.1 内容定位引发受众创意 |
4.2.2 内容定位结合受众使用习惯 |
4.2.3 内容定位打造好的传播平台 |
4.3 手机视频的叙事模式 |
4.4 手机视频拍摄技巧 |
4.5 手机视频后期剪辑 |
4.6 手机视频音效控制 |
4.7 千阳县刺绣手机视频创作 |
4.7.1 千阳县民间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
4.7.2 千阳县刺绣手机微视频内容定位策略 |
4.7.3 千阳县刺绣手机微视频叙事模式 |
4.7.4 千阳县刺绣手机微视频拍摄技巧 |
4.7.5 千阳县刺绣手机微视频后期剪辑 |
4.7.6 千阳县刺绣手机微视频音效设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9)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蒙医与中医比较研究现状 |
1. 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
2. 药物方面的比较研究 |
3. 针刺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白脉病相关的文献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
1. 白脉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
2. 白脉病的现代文献分析 |
二、蒙医白脉病的针刺治疗 |
1. 放血疗法 |
2. 针刺治疗 |
3. 配合及其他疗法 |
4. 现代蒙医学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对中风病的相关文献研究一 |
一、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古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2. 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二、中医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 |
1. 对针刺治疗的论述 |
2. 古代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3. 现代中风病的针刺治疗概述 |
第三章 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文献对比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二、中医对中风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三、蒙医与中医古代文献比较 |
四、蒙医与中医现代文献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
蒙医放血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针灸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穿刺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10)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形式、积累与转化 ——以MMORP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问题、架构与方法 |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2 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架构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架构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场域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收集 |
2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网络游戏研究综述 |
2.1 网络游戏玩家的社会资本形式 |
2.1.1 社会资本形式的研究 |
2.1.2 网络游戏玩家社会资本形式的研究 |
2.2 网络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积累 |
2.2.1 社会资本积累的研究 |
2.2.2 网络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积累的研究 |
2.3 网络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转化 |
2.3.1 社会资本转化的研究 |
2.3.2 网络游戏玩家社会资本转化的研究 |
3 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形式 |
3.1 关系网络 |
3.1.1 信息网络 |
3.1.2 情感网络 |
3.2 信任 |
3.2.1 人际信任 |
3.2.2 团队信任 |
3.3 规范 |
3.3.1 强制性规范 |
3.3.2 契约性规范 |
3.3.3 道德性规范 |
3.4 社会支持 |
3.4.1 信息资源的分享 |
3.4.2 虚拟物品的赠送 |
3.4.3 情感的支持 |
4 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积累 |
4.1 玩家之间互动 |
4.1.1 角色扮演 |
4.1.2 互动行为 |
4.1.3 互动方式 |
4.2 玩家与游戏内容互动 |
4.2.1 游戏沉浸 |
4.2.2 游戏"二度创作" |
5 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转化 |
5.1 具有经济价值的信任 |
5.2 性别策略 |
5.2.1 性别转换策略 |
5.2.2 女性玩家策略 |
5.3 以文化资本为中介的转化 |
5.3.1 文化资本成为中介的依据 |
5.3.2 文化资本的中介作用 |
6 社会资本对玩家游戏参与行为的影响 |
6.1 激发与鼓励 |
6.1.1 情感的力量 |
6.1.2 弥补现实缺憾 |
6.2 抑制与终止 |
6.2.1 信任的代价 |
6.2.2 团队中派系和亲密关系的危害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找准经济报道的入点和出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D]. 姜建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媒体语境下中低成本电影宣发研究[D]. 金康.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D]. 卫红亮.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故事片《盲道》创作实践阐述与电影音乐应用探究[D]. 李杨鑫.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6]《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7]做空事件中媒体与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影响[D]. 王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8]微视频艺术性研究 ——手机视频为例[D]. 童荣祥.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9]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D].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游戏玩家社会资本的形式、积累与转化 ——以MMORPG为例[D]. 姜波. 浙江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