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条:打造“航母”的背后

下一条:打造“航母”的背后

一、下篇:打造“航母”的背后(论文文献综述)

傅伟娟[1](2020)在《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A市B镇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乡村治理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影响深远的问题。随着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相继召开,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国家治理相交融的乡村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资源配置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增进人民福祉。本文以“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A市B镇的案例分析”作为论文题目,目的有三: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所学所思,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国家治理的决策部署。二是立足实践,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和剖析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不平衡不科学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三是探索创新,对乡村治理中一些习以为常的思路和做法,换一种角度加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乡村治理各主体更好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坚持文献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现状、存在问题及造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认为,A市B镇乡村治理资源配置工作在配置公平性、乡镇被动性、农民主体地位、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建议,要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为导向,以国内外乡村治理研究成果为支撑,立足A市B镇实际,在加强乡村治理顶层设计、强化资源配置制度权威、明晰资源配置政府角色、唤醒农民群众主体意识、推动资源配置公平公正、挖掘补充乡土有益资源、科学合理安排项目进村等方面加强改进,努力推动A市B镇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

姚全[2](2019)在《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奥巴马政府上任之际,正值小布什政府在中东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未结束之时,且美国还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进行了大幅度收缩,甚至是方向性的调整,试图通过更少的战略投入来维持既有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离岸平衡战略主张作为离岸平衡手的美国应减少对离岸地区的资源投入,更多地依靠当地盟友来承担起遏制崛起大国的责任。只有在盟友无法完成有效遏制威胁任务时,美国才会亲自介入和干预,以保持离岸地区的均势平衡。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少即是多”,即离岸平衡手在离岸地区投入较少的资源,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更有利于维持其在离岸地区的权力与利益。为研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本文完善了原有的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主观动机、客观条件、主要手段以及主要优势与局限等四大要素的离岸平衡战略分析框架,以此为线索来更为理性和深入地演绎、分析和评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战略。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中东追求至少五个方面的离岸平衡目标。其一是维持中东地区均势,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地区大国的崛起;其二是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国内建设和亚太地区;其三是将中东地区的安全责任转移给盟友,减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承诺;其四是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介入中东冲突;其五是缓和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降低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其次,奥巴马政府具备实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客观条件。在地缘环境上,美国与中东地区相隔着巨大的水体,而美国又是西半球地区的唯一霸权国,并具备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的实力。在敌友关系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既面临着像俄罗斯、伊朗、叙利亚这些潜在的威胁者,也保持着像沙特、以色列这些可以依赖的中东地区盟友。在国际格局上,失衡的多极格局也使得美国更容易采取离岸平衡战略。最后,奥巴马政府为推行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减少投入,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利比亚危机实行“背后领导”,对叙利亚危机坚持不动用武力,对恐怖组织采取灵活打击手段,避免派出地面作战部队;第二是推卸责任,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与潜在威胁者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缓和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与盟友以色列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抗加剧而使美国陷入或被迫卷入冲突或战争;2.适度增加沙特和以色列的力量,加强盟友与潜在威胁者对抗的实力;3.通过沙特和以色列对抗伊朗,防止伊朗借叙利亚内战增强实力,形成“什叶派新月之弧”;第三是建立均势,通过外交渠道对伊朗研发核武器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发出警告,甚至划出“红线”试图达到战略威慑目的;同时联合沙特和以色列构建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同盟,形成美俄博弈、沙伊对抗、以叙选边站队的“外部均衡”;另外还不断增强自身的威慑能力以及保证美国在军事干预中东威胁和冲突时迅速取胜,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预算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维持有利于军事干预的强大军事投送能力,建立“内部均衡”。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虽然存在局限,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成效方面,第一是签署了伊朗核协议,实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标;第二是未卷入新的中东地区冲突;第三是在反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还沉重打击了“伊斯兰国”;第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重心从中东向亚太转移。但这一战略存在的局限也较为明显,那就是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对手权力上升,俄罗斯得以重返中东,伊朗进一步崛起,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得以保存;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出现倒退,甚至跌入历史谷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看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总体原则在现今的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仍然得以延续,离岸平衡依然是理解当前美国中东战略的逻辑和窗口。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的中东政策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中东政策。

王莹[3](2019)在《《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文中提出财经人物是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商业观念、商业战略对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财经人物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着个人,还记录着经济历史的变迁,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更是记录者。然而,对于财经人物的报道总是会僵化为“高、大、全”,如何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的企业家形象也成为了财经人物报道的重点。本文以《中国企业家》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生活化的财经人物报道风格,以期对今后同类报道提供参考借鉴。

卢霄[4](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人类社会真正全面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如何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及其历史走向,不仅事关中国的兴衰与成败,而且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实践。文章在阐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与全球化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具体表现,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摆脱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困境的希望所在;梳理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架构,从经济共享、政治协商、文化尊重、生态一体、信息互联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论证了“一带一路”“和平外交”“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网络主权与数据联通”等实践举措在推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战略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首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两者有着共同的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共同的运用整体性思考人类命运的理论视野、共同的以追求理想社会为目标的理论旨趣。同时,前者与后者相比实现了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的理论特质变化、从“两个阶级”到世界人民的实践主体转换、从阶级斗争到国际合作的实践方式转变、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转化。其次,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一种着眼于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享共建和合作共赢、追求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世界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目标等方面上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存在着区别。再次,“一带一路”倡议集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它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对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融合,建设了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体制机制,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民心相通,从而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性事业,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还可以与资本主义合作共赢,最终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

李毓美[5](2019)在《掌媒时代下人物专访节目的网络化特征》文中提出论文主要阐述了移动媒体盛行的掌媒时代下,人物专访节目呈现出的四大网络化特征:主题多样化特征、人物设置特征、视觉特征、传播特征,分层次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了这四大特征的成因及表现。并且结合所分析的理论成果,阐述了本课题创作的作品纪录片式人物专访《赤诚之心》网络化特征的表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发布的统计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7.88亿,移动媒体的广泛普及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掀起了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大众文化与草根文化等被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使得多种节目类型打破原有壁垒,网络视频呈现出突破传统束缚以求新的变革的趋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点对点传播特性催生了分众化的制作与传播。本论文从人物专访节目着手,探讨了移动媒体端投放的网络视频节目的现状,以人物专访为例,该节目类型从传统的电视端投放到目前网络视频平台投放,在制作、录制到传播,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了诸多变化,本论文将这些变化总结成为以上所说的四大特征,文中选取的分析材料都是近年来最新的权威数据和网络大热的节目,关注当下热点,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总结要点,在复杂的网络发展中,掌握移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为行业上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即是本文的主旨。

李淑美[6](2018)在《六家新闻网站对乐视体育发展报道的框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乐视体育在四年的发展时间里创造的成功与落败同在,经受的赞美与诟病相当。乐视体育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纪录,振奋了体育产业中的其他创业者,搅动了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触动了传统体育媒体的利益,炒热了一系列的互联网体育概念。同时,它也被称为讲故事、玩概念、骗融资的大忽悠,疯狂烧钱、蒙眼狂奔的造梦者。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刚刚拉开序幕之时,不同名词、概念在乐视体育身上的叠加,使乐视体育成为一个值得被研究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乐视体育的发展变化,既受到其内部管理运营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乐视体育成为融资记录的创造者开始,媒体对它的报道就从未断绝,它一度是媒体口中的先行者、革命者,瞬间成为媒体报道的宠儿。但之后也不断遭受媒体的批判和讽刺,甚至为媒体造谣困扰不已。冰火两重天的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乐视体育及其身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影响乐视体育发展的众多外部因素中,本文从媒体新闻报道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体是如何报道乐视体育的,媒体的报道又对乐视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新浪新闻六家新闻网站关于乐视体育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190篇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在对190篇研究样本进行新闻框架分析时,主要使用了框架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在建构研究类目时,本文参考了坦克德的“框架清单”研究取向、潘忠党的“结构分析”研究取向以及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研究取向。研究分析的指标是按照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细节特征和结构特征来进行设计的。研究发现,媒体在报道乐视体育时分别使用了体育产业框架、企业运营框架、问题危机框架和对比冲突框架。媒体使用这些新闻框架报道乐视体育的背后,反映了媒体对乐视体育进行了一场看似客观的偏失性报道,媒体在报道乐视体育的整个过程中缺乏平衡性报道。其次,媒体对乐视体育的报道更多的关注了乐视体育身上的体育产业属性,而忽略了其身上的媒体属性。最后,媒体的报道影响了乐视体育的兴衰,因为媒体既将乐视体育塑造成了体育产业中的黑马,也将乐视体育批判成了讲故事骗钱的造梦者。本文在最后对媒体的报道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首先,乐视体育及其身后的体育产业需要媒体更加平衡的报道,当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空前活跃时,媒体不仅要有歌颂式报道,也要有批评性报道;当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遇冷时,媒体不仅要有唱衰性报道,也要有鼓舞性报道,这是媒体对乐视体育及其身后的体育产业的应负之责和应有之义。其次,乐视体育发展的兴衰现象值得做更多深度性的报道和发掘,整个中国体育产业当前发展的状况以及正在面临的难题都值得被报道和挖掘。最后,虽然当今媒体对乐视体育及其身后的中国体育产业的报道处在唱衰阶段,但是媒体对乐视体育及其身后的中国体育产业所设置的新闻框架仍处在变动中,在未来媒体对它们进行报道的框架预设和构建仍存在无数可能。

张青磊[7](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苏兴莎[8](2016)在《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文中研究表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与好莱坞电影关系密切。好莱坞电影集商业和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它不仅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塑造,也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已有一定研究,但目前鲜有对这一课题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以相关史实资料和电影文本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在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中的作用,并总结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指出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发现其中有待丰富的研究空间,阐释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第二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美国历史是好莱坞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好莱坞电影从不同侧面、多种角度折射着美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并展现着其时代关注。当今,新媒体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融合成长,好莱坞电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媒体对于电影业如同一把“双刃剑”,加之其单向输出的特点,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新挑战。第二章剖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和文化内涵。好莱坞有着丰富的类型片传统,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也多种多样。现实中,好莱坞不同类型片中所阐释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部片中,我们既可窥见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又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在恐怖片、惊悚片和动作片等类型片中,常涉及暴力、性和享乐等潜在的负面元素,这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第三章阐释好莱坞机制。好莱坞机制是一种兼有多维性和灵活性的独特运作模式。首先,好莱坞电影专业灵活的制作与生产机制历经考验,满足了不同时期影业发展的需求,是好莱坞电影制作和能产性层面的有力保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好莱坞在全球市场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正在从美国的好莱坞变成世界的好莱坞。好莱坞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其成功策略备受关注。其次,奥斯卡奖寻求商业、艺术和政治间的微妙平衡,好莱坞与美国政府在互动中实现了共赢。由于奥斯卡奖和美国政府的助力,好莱坞实现了其影像的全球性扩张,把美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销到全球各地。第四章分析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兼容多民族特征,同时也是深受北美大陆自然人文环境影响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美国梦是好莱坞电影展现的重要主题,镜像中的美国梦彰显了美国人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有效建构和表达了各式美国价值观念,并在现实中极具教化影响力。美国电影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构建的关系。美国主流价值观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五章探讨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在美国价值观众多的传播渠道中,好莱坞电影成效卓着,是传播美国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好莱坞利用跨民族、跨国界的题材,吸纳其中优秀素材的养分,然后用其纯熟的制作手法和美式思维来包装电影并将其推向世界;这种“拷贝”策略获得了商业利益和美国文化传播力的双赢。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受到或多或少的抵制,但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作用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第三部分,结论。主要概括了好莱坞电影塑造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成功模式,分析了几点好莱坞电影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成功之道:1.内容为王:讲述美国成功的故事。2.全球取材,世界共享。3.创新驱动的产业和文化机制。

田涛[9](2015)在《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布局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全国30多座城市都斥巨资重建古城,近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名村保护条例》也都明确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古城复兴规划编制方面尚且存在七个方面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以“保”为主的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建设的迫切性与文化沉淀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3)文化资源的“无形性”与城市价值兑现的“有形性”之间的矛盾;(4)文化资源的“散点性”与文化系统的“体系性”之间的矛盾;(5)古城特色品牌建设与千城一面的文化抉择之间的矛盾;(6)古城复兴规划的重要性与古城复兴规划方法缺失的矛盾;(7)保护规划编制容易与落实难的矛盾。古城复兴规划是城市规划行业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规划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路径和体系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古城复兴为例,以“基础研究(问题梳理)-理论构建(哲学思辨)-文化梳理(基因凝炼)-空间规划(实证解析)-方法总结(理论完善)”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论证法、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法、GIS三维模拟等方法,对古城复兴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古城复兴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与解析,总结了我国在古城复兴理论构建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框架,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剖析了古城复兴的哲学解析,明确古城复兴的含义具体特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针对不同条件的古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达到古城“生态、历史、民俗文化”及“文化、空间、功能”的双三维动态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的永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借鉴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城市文化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复兴思想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城市综合性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古城复兴中的“生态、历史与民俗”等三个文化维度的概念,搭建了文化锥形体模型;总结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搭建了古城复兴理论体系;再次,提出了基于古城文化资源梳理,运用层析分析法凝炼古城文化基因的方法;总结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目标、流程、基本方法、空间规划体系及支撑系统,确立了从古城文化资源挖掘与梳理——城市文化基因凝炼——古城复兴规划目标及策略——古城功能及空间整合——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古城复兴支撑体系等一套完整的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明确了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包括宏观的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市域文化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中观的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及文化廊道规划,微观的文化遗址公园规划、特色文化街区展示规划、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城墙景区展示规划、工业遗产活化规划、城市空间风貌分区管控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进而,分析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概况、存在的问题,梳理了西安的文化资源,重点提出了西安的生态、历史及民俗文化基因,并在宏观结构模式,中观脉络模式,微观提炼符号方面进行了赋形,为在西安城市空间设计中传承或演绎西安城市文化基因奠定了基础。然后,论文提出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总体目标为“世界文化古都、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战略为“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策略为“古城功能整合、空间重构及搭建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并从宏观的“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脉络控制及微观文化场景塑造”等三个方面搭建了西安的古城复兴空间构架;提出了西安城市管理“两套体系、三个层级、网格管控”的刚性与弹性并重、立体化、网格化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最后,基于问题梳理、哲学思辨、基因凝炼、实证解析等,论文系统总结了古城复兴原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古城复兴策略:文化基因梳理方法及空间规划模式;古城复兴技术应对: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即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及八个阶段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具体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包括:(1)全面梳理古城文化资源,(2)分析文化资源现存的文化载体,(3)剖析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高度,(4)构建城市文化基因库,(5)运用层次分析法凝炼具体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6)将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形式化,模式化,形成若干文化基因空间模块,(7)通过文化模块的运用组合实现文化单元的文化复兴;(8)出台古城复兴规划实施的导则或政策,并将规划管控内容融入法定程序,实现构建“天人合一”传统活力城镇的目标。论文对于古城复兴的时空结构理论搭建、古城复兴的文化基因凝炼方法及空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点学术观点,直接为西安古城复兴规划提供编制参考,为全国其他古城复兴规划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古城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持续进步。

谢彩[10](2013)在《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在“史”的层面,着重梳理美国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线索,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本土化的创意写作学?在“论”的层面,则探索了本土化创意写作学的定位,探讨它与中文系既有专业如文艺学、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除绪论和结语以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讨论的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基础,指出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建设思路。下篇则探讨创意写作学科的“软件”。“软件”指能够驱动创意写作学科“硬件”的东西,它应当包括:教师、教学,以及对创意人才的管理机制。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括,总结本研究的具体思路与结论,以及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创意学作学研究的理论空间——建设本土化“创意潜能激发”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从“修辞学”到“创意学”研究路径的理论转换。

二、下篇:打造“航母”的背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篇:打造“航母”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A市B镇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研究支撑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资源
        2.1.2 乡村治理资源
        2.1.3 资源配置
    2.2 相关理论
        2.2.1 善治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有限政府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3.1 A市B镇乡村治理基本概况
    3.2 资源配置在A市B镇乡村治理中的地位
        3.2.1 资源配置对乡村社会维稳调控的影响
        3.2.2 资源配置对乡村社会村民自治的影响
        3.2.3 资源配置对乡土社会文明传承的影响
        3.2.4 资源配置对国家治理项目下乡的影响
    3.3 A市B镇乡村治理中主要资源内容
    3.4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方式
    3.5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结果
    3.6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影响
    3.7 对A市B镇资源配置的认识和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4.1.1 乡村治理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
        4.1.2 乡镇在资源配置中被动性问题
        4.1.3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地位问题
        4.1.4 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2 造成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
        4.2.1 资源配置中产生目标替代
        4.2.2 科学指引和人才支撑欠缺
        4.2.3 现阶段体制运行不够顺畅
        4.2.4 乡村治理机制仍不够完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借鉴启示
    5.1 国外乡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5.1.1 日本的“造村运动”理念
        5.1.2 加拿大的平等协作模式
        5.1.3 韩国的自主协同新模式
    5.2 国内部分地区乡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5.2.1 浙江省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方式
        5.2.2 广东省清远市的资源配置方式
        5.2.3 四会市江谷镇的资源配置方式
        5.2.4 江阴市华西村的资源配置方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工作的建议
    6.1 加强乡村治理顶层设计
    6.2 强化资源配置制度权威
    6.3 明晰资源配置政府角色
    6.4 唤醒农民群众主体意识
    6.5 推动资源配置公平公正
    6.6 科学合理安排项目进村
    6.7 挖掘补充乡土有益资源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A市B镇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2019年度B镇村(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工作综合考评方案(节选)
附录4 四着妙棋走活乡村振兴困局——四会市江谷镇乡村振兴经验
附录5 A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职责清单(节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存在的潜在风险
    小结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一节 防止伊朗成为中东地区大国
    第二节 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
    第三节 强调盟友分担责任
    第四节 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
    第五节 缓和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
    小结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
    第二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挑战者与盟友
    第三节 失衡的多极格局使美国更易实施离岸平衡战略
    小结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一节 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
    第二节 竭力向盟友推卸责任
    第三节 多管齐下建立地区均势
    小结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一、特朗普对奥巴马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继承与背离
    二、美国实施离岸平衡中东战略的前景
    三、美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对中国的防范
参考文献

(3)《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概况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发展概况
        一、《中国企业家》的创刊
        二、《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生活化报道风格的形成
        一、企业文化对报道风格的影响
        二、生活化的财经人物报道风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财经人物报道对象分析
    第一节 报道对象的所处领域
        一、报道对象的领域分布统计
        二、“新商业”领域为关注重点
    第二节 报道对象的性别情况
        一、报道对象的性别比例统计
        二、女性报道过于集中,日常关注不足
    第三节 报道对象的类型
        一、财经人物成功、失败经验总结
        二、热点事件中的财经人物报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
        一、企业创立
        二、企业危机与企业创新
        三、企业继承
        四、灰色地带
        五、商界女性
    第二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
        一、注重外围人士的采访,保证报道的客观
        二、注重深度挖掘,展现事实的完整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报道的体裁统计及分析
        一、通讯,展示报道深度
        二、特写,反映人物思想
        三、专访,突出有价值信息
    第二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栏目和篇幅统计及分析
        一、报道栏目丰富,以封面、特写为主
        二、报道篇幅大于三个版面以上的居多
    第三节 体裁与栏目的分布形式分析
        一、体裁与栏目分布情况梳理
        二、体裁与栏目相对应的利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语言分析
    第一节 对话
        一、彰显人物个性
        二、展示人物态度
    第二节 直接引语
        一、增强现场感
        二、调节文章进程
    第三节 流行语
        一、流行语使用情况
        二、使文风更加活泼
    第四节 提问
        一、多种提问方式灵活运用
        二、以设置悬念、引发好奇为主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相关概念的基本规定
        2.1.1 必须从内涵上把它和现代性联系起来
        2.1.2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后结果将是所有民族及其特性的自行消亡
        2.1.3 世界历史进程中单个国家内部行为外溢对其他民族国家的重大后果
        2.1.4 民族国家充分的主动性受限而服从于世界历史进程
        2.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2.2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阐释
        2.2.1 大工业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
        2.2.2 交往的普遍发展
        2.2.3 科学技术的作用
    2.3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2.3.1 全球化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2.3.2 全球化是一个总体性、普遍性的概念
        2.3.3 “全球化”与“跨国化”概念的区别
        2.3.4 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向全世界的扩展
        2.3.5 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超越
    3.1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3.1.1 全球化伴生概念: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
        3.1.2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现实反思
    3.2 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3.2.1 地区冲突与难民危机
        3.2.2 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
        3.2.3 生态安全危机
        3.2.4 网络信息空间的冲突
    3.3 全球治理方案的探索
        3.3.1 西方霸权理论体系的衰落
        3.3.2 回应和破解文明冲突的理论
    3.4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3.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进程
        3.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意义
第4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系
    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4.1.1 经济共享: 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
        4.1.2 政治协商: 平等互信的国际秩序
        4.1.3 文化承认: 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4.1.4 生态一体: 同呼吸共命运的绿色世界
        4.1.5 共建共享: 全球网络安全与互信
    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
        4.2.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之声
        4.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思想之魂
        4.2.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理想之光
第5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
    5.1 “一带一路”筑牢经济共赢基础
        5.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目标
        5.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实施
        5.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用
        5.1.4 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组织助推“一带一路”的发展
    5.2 和平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5.2.1 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
        5.2.2 在和平外交上彰显中国特色
        5.2.3 在国家安全上倡导国际安全观
    5.3 文化自信建构共同体话语体系
        5.3.1 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5.3.2 文化自信构建的理论支撑
    5.4 倡导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文明
        5.4.1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5.4.2 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5.5 网络空间主权主导大数据联通
        5.5.1 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5.5.2 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
        5.5.3 网络空间主权的维护主导
第6章 结论
    6.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6.2 中国全球治理改革方案与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的区别
    6.3 “一带一路”建设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5)掌媒时代下人物专访节目的网络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创作探索的背景和意义
        一、本课题创作探索的背景
        二、本课题创作探索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本课题领域创作探索的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节 纪录片式人物专访《赤诚之心》创作探索的意义
        一、用观众视角讲述普通大众的故事
        二、主题表现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三、影像风格:突出纪实性和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特性
第二章 人物专访节目网络化的主题多样化特征分析
    第一节 选题更加开放
    第二节 容许多种文化发声
    第三节 节目定位各有特色
        一、《十三邀》“逆潮流化”的定位特点
        二、《局面》多方面发声的深度调查定位特点
    第四节 人物专访网络化:节目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一、加入流行元素,符合网络化传播特质
        二、突破传统人物专访类型壁垒,丰富节目内涵
        三、捏合多种形式,打造全新形式
第三章 人物专访节目网络化的人物设置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主持人设置特征
        一、主持人来源
        二、整体文化素质成为主持人专业性的要求
        三、主持人角色的转化
    第二节 采访对象设置特征
        一、普罗大众中讲故事的小人物
        二、具有草根背景的网络红人
        三、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立场人物
    第三节 观众设置特征
        一、现场观众退出舞台
        二、观众参与内容生产
第四章 人物专访节目网络化的视觉特征分析
    第一节 录制场景的多空间特征
    第二节 碎片化的镜头叙事特征
    第三节 多种版本的剪辑特征
第五章 人物专访节目网络化的传播形式与受众分析
    第一节 把脉掌媒时代的移动端播放形式:短视频
    第二节 迎合掌媒时代的移动端收视习惯:多屏传播
    第三节 受众对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纪录片式人物专访《赤诚之心》网络化特征的表现
    第一节 策划与创意
    第二节 作品特色与风格追求
    第三节 符合移动媒体特色的剪辑合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毕业作品策划书
    李毓美毕业作品策划书
        一、创作原由
        二、基本影像风格
        三、创作目的及意义
        四、拍摄过程要点
附录 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 C 作品分镜头剧本
附录 D 毕业作品剧照
附录 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成果

(6)六家新闻网站对乐视体育发展报道的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2.1.1 框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2 框架理论的研究取向划分
    2.2 国内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2.2.1 框架理论的引进与介绍
        2.2.2 框架理论的实证研究
        2.2.3 港台地区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2.3 国内关于乐视体育的研究现状
        2.3.1 关于乐视体育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
        2.3.2 关于乐视体育平台运营的研究
        2.3.3 关于乐视体育内容制作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理论依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框架分析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样本
        3.4.1 确定研究总体
        3.4.2 选择时间跨度
        3.4.3 确立研究样本
    3.5 类目建构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六家新闻网站报道乐视体育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4.1.1 对原始报道媒体的分析
        4.1.2 对报道时段的分析
        4.1.3 对报道体裁的分析
        4.1.4 对报道篇幅的分析
    4.2 六家新闻网站报道乐视体育新闻文本的细节特征分析
        4.2.1 对消息来源的分析
        4.2.2 对关键词的分析
        4.2.3 对引语类型的分析
        4.2.4 对标签使用的分析
    4.3 六家新闻网站报道乐视体育新闻文本的结构特征分析
        4.3.1 对背景材料的分析
        4.3.2 对主要事件的分析
        4.3.3 对引语内容的分析
    4.4 六家新闻网站报道乐视体育使用的新闻框架
        4.4.1 体育产业框架
        4.4.2 企业运营框架
        4.4.3 问题危机框架
        4.4.4 对比冲突框架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件1:标签分析材料
    附件2:背景分析材料
    附件3:主要事件分析材料
    附件4:引语内容分析材料(部分)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8)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沿革
        一、美国电影初创期(1891-1931)
        二、经典好莱坞时期(1932-1966)
        三、新好莱坞时期(1967-1989)
        四、当代好莱坞时期(1990年以后)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与时代关注
        一、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
        二、好莱坞电影的时代关注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好莱坞电影面临的挑战
        一、观影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
        二、单向式输出带来的挑战
    小结
第二章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分类
        一、电影类型
        二、好莱坞电影类型划分
        三、不同类型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正能量”:以西部片为例
        一、西部片中的传统英雄
        二、西部片中的当代英雄
        三、美国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变迁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负面元素:暴力、性与享乐主义
        一、血腥的暴力
        二、泛滥成灾的性
        三、享乐的消费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好莱坞机制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与生产机制
        一、大制片厂制与明星制
        二、独立电影
        三、数字好莱坞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
        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
        二、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成功秘籍
    第三节 奥斯卡奖:竞争平台与精神殿堂
        一、奥斯卡奖的前世今生
        二、奥斯卡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
    第四节 好莱坞与美国政府的互动:共谋与双赢
        一、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二、华盛顿对好莱坞的扶持
        三、好莱坞对华盛顿的回报
    小结
第四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第一节 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内涵
        一、价值观的定义
        二、美国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第二节 美国价值观的灵魂:美国梦
        一、美国梦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
        三、美国梦的吸引力
    第三节 案例分析:好莱坞经典影片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一、历史题材片
        二、现实题材片
        三、动画题材片
        四、科幻题材片
        五、经典作品改编影片
    小结
第五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一、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历程:以民主观念为例
        二、好莱坞电影:美国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好莱坞电影与其他民族价值观的互动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海外传播:潮流背后的抵制
        一、早期的抵制(1946年以前)
        二、冷战时代的抵制(1946-1990)
        三、后冷战时代的抵制(1990年以来)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美国软实力的助推器
        一、软实力的概念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软实力建构
        三、好莱坞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四、好莱坞电影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启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9)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古城复兴概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古城复兴基础理论综述
        2.1 城市文化
        2.2 古城保护
        2.3 城市更新
        2.4 城市复兴
        2.5 城市文化规划
        2.6 综合评述
        2.7 小结
    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3.1 古城复兴的内涵解析
        3.1.1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
        3.1.2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
        3.1.4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
        3.1.5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
        3.1.6 古城复兴深层内涵
        3.2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3.2.1 相关理论借鉴
        3.2.2 古城复兴理论特质
        3.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3.3.1 古城复兴理论基本框架
        3.3.2 古城复兴理论基础
        3.3.3 古城复兴域
        3.3.4 古城复兴两组维度
        3.3.5 古城复兴静态结构理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
        3.3.6 古城复兴动态结构理论: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
        3.4 时空结构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1 古城文化资源初步梳理
        4.1.2 古城文化基因价值甄别
        4.1.3 古城文化基因评价筛选
        4.1.4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2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模式
        4.2.1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概念
        4.2.2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借鉴
        4.2.3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体系
        5.1 古城复兴规划的角色与定义
        5.1.1 古城复兴规划作用
        5.1.2 古城复兴规划定位
        5.1.3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5.1.4 古城复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5.2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
        5.2.1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体系的构成
        5.2.2 古城复兴规划战略
        5.2.3 古城复兴规划策略
        5.3 古城复兴规划流程
        5.4 古城复兴规划基本方法
        5.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及体系
        5.6 古城复兴规划的支撑体系
        5.7 本章小结
下篇:西安古城复兴规划实践
    6 西安古城复兴的现状与问题
        6.1 西安城市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地形地貌
        6.1.3 社会经济发展
        6.2 研究范围界定
        6.3 西安古城复兴经验
        6.4 西安古城复兴存在的问题
        6.5 西安城市发展机遇
        6.6 西安古城复兴问题的规划应对
        6.7 本章小结
    7 西安古城文化基因梳理及空间表征
        7.1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
        7.1.1 西安文化资源概述
        7.1.2 西安文化资源分类梳理
        7.1.3 西安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7.1.4 西安文化资源演变特征
        7.2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
        7.2.1 生态文化:山水塬城禀赋
        7.2.2 历史文化:东方营城理念
        7.2.3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积淀
        7.3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表征
        7.3.1 宏观:空间格局与产业体系
        7.3.2 中观:脉络
        7.3.3 微观:符号
        7.4 本章小结
    8 西安古城复兴的规划实践
        8.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与策略
        8.1.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
        8.1.2 发展战略: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
        8.1.3 发展策略
        8.2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8.2.1 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
        8.2.2 市域文化体系规划
        8.2.3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
        8.3 中观文化结构控制
        8.3.1 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
        8.3.2 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
        8.3.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
        8.3.4 文化廊道规划
        8.4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8.4.1 文化遗址公园
        8.4.2 特色文化街区
        8.4.3 古镇名村
        8.4.4 城墙景区
        8.4.5 工业遗产
        8.4.6 城乡空间风貌管控
        8.4.7 古树名木
        8.4.8 非物质遗产
        8.5 本章小结
    9 西安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管控
        9.1 古城复兴导向下的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
        9.2 古城复兴导向下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应用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期待做出的有价值工作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项目
附录1 本文研究的古城释义
附录2 老城区文化极核复兴规划
附录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
附录4 文化遗址公园复兴规划
附录5 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
附录6 古镇名村复兴规划
附录7 城乡空间风貌分区管控

(10)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导言
    (二) 论文的缘起与意义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上篇:硬件
    导言
    第一章 课程体系
        第一节 本土教材现状
        第二节 美国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突破爱荷华模式
    第二章 文学史教材的准备
        第一节 区分目标读者群
        第二节 “创意经济”语境中的定位
        第三节 类型史研究:现状与未来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批评理论的运用
        第一节 来自理论的挑战
        第二节 理论如何派上用场
        第三节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想
    第四章 “创意”的源流
        第一节 旧瓶如何装新酒
        第二节 转换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 儒道佛题材资源的开发
下篇 软件
    导言
    第一章 教师
        第一节 从“教训”到“分享”
        第二节 培养目标
        第三节 中西方对创作的讨论
    第二章 教学
        第一节 咖啡馆氛围
        第二节 服务型学习
    第三章 管理创意
        第一节 生存
        第二节 中国“写手”
        第三节 经纪人定位
    第四章 创意写作的未来
        第一节 欢迎博士点
        第二节 多元化产、学、研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下篇:打造“航母”的背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治理中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A市B镇的案例分析[D]. 傅伟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姚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D]. 王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卢霄. 东北大学, 2019(12)
  • [5]掌媒时代下人物专访节目的网络化特征[D]. 李毓美.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6)
  • [6]六家新闻网站对乐视体育发展报道的框架分析[D]. 李淑美.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8]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D]. 苏兴莎. 吉林大学, 2016(08)
  • [9]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田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10]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D]. 谢彩.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  

下一条:打造“航母”的背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