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_(60)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籍仙荣[1](2018)在《高校图书馆声环境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普通图书馆的搜集、整理、保存、借阅和提供信息检索等功能,而且还是高校师生学习和科研的主要场所,更为使用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学术讨论、交流思想信息以及举行一些社会活动的氛围和空间;前者要求图书馆有安静的声环境,使其可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而后者则需要更为开放的环境,更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会需要电脑、多媒体等设施,也会产生更多的噪声,这些都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声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论文首先对高校图书馆的声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和客观声学参数测量,了解图书馆噪声的来源和学生对不同噪声的烦扰程度。对于不同的噪声,从建设程序全过程论述了不同阶段的噪声控制策略,研究方法涉及到案例研究、实验测量、数值模拟预测以及计算等手段。由于使用者对声舒适度的评价不仅受客观声学指标的影响,还受其它许多非声学因素的影响,因此论文又从物理环境、使用者个体因素、室外景观特征、建筑特征等角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声景观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高校图书馆室内、外声景观模型。论文在分析建设程序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噪声控制策略时,尤其对隔声薄弱的轻质墙体、门窗以及楼板的隔振进行实验、模拟预测和计算。研究中发现面密度不同的轻质墙隔声性能虽然遵循质量定律,即面密度越大,隔声效果越好;但当抹灰后,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单面抹灰还是双面抹灰,各种不同面密度的轻质墙体隔声效果相差不大,即面密度大小对隔声效果的影响减弱,通过分析可知,抹灰对于轻质隔墙隔声效果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其对材料表面的封闭作用,由于抹灰层的厚度和质量均较小,因此其增加的面密度对隔声量的改善有限。高校图书馆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对图书馆室外空间的声舒适性做了相关研究,表明主观声舒适度评价会受到声源类型和声压级的影响,对于以大多数人喜欢的自然声为主的声环境,主观声舒适度受声压级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对于以人们喜欢的人造声为主的声环境,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主观声舒适度受声压级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超过该阈值,则会引起人们烦扰;而对于以人们不喜欢的声音为主的声环境,声压级与主观声舒适度评价间则呈现较强相关性。调查还显示,人们对安静的声环境有较多的偏好,而对于有舒适背景声的声环境,喜好性的选择则表现的多样化,这和一些其它空间的调研结果不太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使用功能的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声压级、空气质量、温度、照度、风速和湿度等都是建筑物理环境舒适度整体评价的主因子,但这些因素的贡献率仅有52.9%左右,也就是说还有其它因素会影响该评价。论文还在声舒适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室内外声景模型。本文针对室内空间的的声环境、建筑特征、个体因素等进行分析;并具体对声环境和建筑特征做了物理和心理声学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人流量对声压级和响度的影响显着;同时,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以及双因素的交叉作用对声压级和响度的影响显着。论文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声环境做了一系列研究,对其它类型图书馆、教育类建筑、办公类建筑等的声环境研究和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吴刚[2](2008)在《海洋工程结构振动与声学特性计算》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对海洋工程结构振动与声学特性计算为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大型集装箱船中高频域振动及舱室噪声数值计算的建模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计算,以及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特性。结构超大型化、大舱室、大开口和弱扭转刚度等结构特点导致只能采用统计能量方法进行全船中高频域振动与噪声分析。另外,占总载重量和总容积绝大部分的集装箱的模拟、船舶装载状态等,对全船振动和噪声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本文探讨了大型集装箱船统计能量分析模型的建模特点,通过考察子系统模态密度,确定了统计能量方法在集装箱船振动噪声预报中的适用范围。初步揭示了超大型集装箱船舱室振动、空气噪声分布与传播机理,为超大型集装箱船减振与声学设计与提供指导。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产业向深水进发的持续加温,过去十年中关于VIV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尽管在数值方法和试验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就,但是我们对于VIV现象的理解仍然有限。同时,钢悬链线立管这一新的深水立管形式给VIV动力响应的预测和相应的抑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水立管的VIV研究仍然是海洋工程中最需要拓展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中,对深水立管的VIV机理和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对过去关于深水立管VIV的一些研究工作和成果做了些总结,包括已经存在的VIV分析工具的评估,数值方法以及试验研究的总结。同时,本文对于CFD技术对VIV相应分析的贡献做了比较多的介绍。最后是结论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议。
李凌志[3](2005)在《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要想有效地控制行驶车辆的噪声源,首先要识别出其位置。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2][3][4][5],其中多数是应用近场声全息法重建车体侧面处的声场分布,从而推测出噪声源位置,近场声全息法的应用范围局限于稳态噪声源和静止噪声源。在实际中,有许多运动噪声源和非稳态噪声源,比如车辆的加速通过噪声,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识别加速运动车辆的通过噪声。本文建立并试验了一个用于测定加速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的方法。该方法使用车道旁的十字接受器阵列来记录运动车辆的辐射噪声及其携带的参考声源的信号。分析声波信号的瞬时相关函数可以获得参考声源和最大噪声源的瞬时时延[6],从而确定最大辐射噪声源的位置。模拟仿真试验和实车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准确识别出加速运动的最大噪声源。实车试验中对一车辆的加速通过噪声进行了计算,发现该车最大辐射噪声源在距车头1.0 ±0.3米处,是该车的动力总成部分。
李建宇,田振清,李改梅[4](2003)在《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60的一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用常规仪器设备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混响时间T60的一种简便方法.实际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一般声室T60的估算要求.
马飞[5](2003)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发动机噪声测试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Virtual Instrument,简称VI)构建针对汽车或摩托车发动机的噪声测试系统。 本文首先分析了发动机噪声的组成和产生机理;发动机的噪声可分为表面噪声和直接向大气辐射噪声,表面噪声又可分为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本文指出发动机噪声与发动机转速的直接关系,并且着眼于从发动机整体噪声测试入手,找到发动机噪声源。 其次本文提出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了发动机噪声测试,先后设计和选择了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在硬件设计方面,先是选用Microphone作为传声器、完成设计了信号放大电路、选择了合适的数据采集卡,然后是提出利用个人计算机自带的声卡作为简单数据采集卡。在软件设计方面,提出了使用被CAT(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领域广泛采用的美国NI公司的LabVIEW作为本测试系统软件部分的开发程序,并且编写了一组程序完成测试的控制、信号的滤波、信号的频谱变换以及屏幕显示面板。 最后本文通过采用本测试系统和Spectralab针对某型号发电机用发动机试验,测试了发动机在零负荷和外带400W负荷下的发动机噪声,进行了频谱分析。证明本测试系统能够满足噪声测试及频谱分析的需求,为在发动机测试领域里采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测试技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_(60)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_(60)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图书馆对声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
1.1.2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的必然 |
1.1.3 声环境控制和设计技术发展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声环境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图书馆声环境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图书馆与声学 |
2.1 图书馆的发展史 |
2.1.1 西方图书馆的发展史~[57-59] |
2.1.2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60] |
2.1.3 电子时代的图书馆 |
2.2 现代图书馆的声学问题 |
2.2.1 图书馆与声学 |
2.2.2 现代图书馆的声学问题调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选址、规划和设计对高校图书馆声环境的影响 |
3.1 对高校图书馆室外声环境的要求 |
3.1.1 室外声环境的评价指标 |
3.1.2 与图书馆有关的室外声环境标准 |
3.2 对图书馆室内声环境的要求 |
3.2.1 室内声学发展历程 |
3.2.2 室内声学评价指标 |
3.2.3 与图书馆有关的室内声环境标准 |
3.3 高校图书馆室外噪声控制 |
3.3.1 已建好图书馆的声环境控制 |
3.3.2 新建图书馆的声环境控制 |
3.4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阶段的噪声控制策略 |
3.4.1 图书馆功能分区需考虑的因素 |
3.4.2 图书馆功能分区案例分析 |
3.5 高校图书馆室外噪声控制案例 |
3.5.1 室外声环境概况 |
3.5.2 声屏障降噪计算 |
3.5.3 声屏障降噪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建筑构件的隔声、隔振与室内吸声 |
4.1 墙体的隔声 |
4.1.1 墙体隔声特点 |
4.1.2 轻质墙体的隔声预测 |
4.2 门窗的隔声 |
4.3 楼板隔振 |
4.3.1 楼板隔振介绍 |
4.3.2 楼地面构造对隔振影响的预测 |
4.4 室内声场的预测 |
4.4.1 室内声学辅助设计方法~[86] |
4.4.2 室内声场的案例研究 |
4.4.3 声场预测在阅览室、自习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4.5 图书馆建筑声学案例 |
4.5.1 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介绍 |
4.5.2 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建筑声学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的声景营建 |
5.1 基于声舒适性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室外声景营建 |
5.1.1 高校图书馆室外空间声舒适性研究 |
5.1.2 高校图书馆室外声景营建 |
5.2 高校图书馆室内声景营建 |
5.2.1 室内声景观介绍 |
5.2.2 室内声景观的设计因素 |
5.2.3 室内声景观案例研究 |
5.2.4 声环境与建筑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5.2.5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海洋工程结构振动与声学特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和声学概述 |
1.1.1 噪声的概念及分类 |
1.1.2 船舶噪声概述 |
1.1.3 船舶噪声传播路径 |
1.1.4 船舶舱室噪声标准 |
1.2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声学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船舶结构振动噪声研究方法概述 |
1.2.2 大型集装箱船振动声学计算研究现状 |
1.2.3 深海海洋立管VIV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振动噪声理论基础 |
2.1 噪声及其基本物理量度 |
2.1.1 声压、声强、声功率 |
2.1.2 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分贝 |
2.1.3 计权声级 |
2.1.4 频谱分析 |
2.2 工程结构振动理论基础 |
2.2.1 涡激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2.2.2 涡激振动的危害 |
2.3 振动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
2.3.1 噪声源识别技术 |
2.3.2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
2.3.3 在传播路径上降低噪声 |
2.4 减振降噪措施 |
2.4.1 吸声材料和结构 |
2.4.2 隔声 |
2.4.3 隔振 |
2.4.4 阻尼 |
第三章 10000TEU 集装箱船中高频域统计能量分析 |
3.1 统计能量方法基本理论 |
3.1.1 统计能量分析的含义 |
3.1.2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基本假设 |
3.1.3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3.2 ESI/AUTOSEA2004 软件介绍 |
3.2.1 产品简介 |
3.2.2 AUTOSEA2 软件主要模块 |
3.2.3 软件特色 |
3.2.4 AUTOSEA2 一般建模过程 |
3.3 10000TEU 集装箱船统计能量分析 |
3.3.1 MSC/NASTRAN 与ESI/AUTOSEA2 模型转换方法 |
3.3.2 集装箱船统计能量分析建模 |
3.3.3 集装箱船统计能量分析计算结果比较 |
3.3.4 集装箱船统计能量分析结论 |
3.4 10000TEU 集装箱船上层建筑统计能量模型 |
3.4.1 减振降噪措施 |
3.4.2 10000TEU集装箱船上层建筑统计能量分析结果 |
3.4.3 上层建筑的中高频域振动声学计算方法实用性 |
第四章 海洋立管纯耦合模型计算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海洋立管流固耦合计算基本理论 |
4.3 COMSOL3.3 多物理场软件介绍 |
4.3.1 产品简介 |
4.3.2 COMSOL3.3软件主要模块 |
4.3.3 软件特色 |
4.3.4 COMSOL3.3一般建模过程 |
4.4 海洋立管纯耦合计算模型及结果 |
4.4.1 均匀来流绕定常圆柱体问题 |
4.4.2 海洋立管纯耦合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分析 |
4.4.3 海洋立管纯耦合模型分析计算结论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1章 声波与噪声的基本知识 |
1.1 内容简介 |
1.2 声波及声波方程 |
1.2.1 声波(acoustic wave) |
1.2.2 声波方程(acoustic wave equation) |
1.3 噪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1.3.1 噪声的物理量度 |
1.3.2 噪声的主观评价 |
1.4 噪声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
1.4.1 噪声测量仪器 |
1.4.2 汽车噪声测量环境(measure environment) |
1.4.3 汽车噪声测量方法及相关标准 |
第2章 汽车噪声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 |
2.1 内容简介 |
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2.2.1 几个定义 |
2.2.2 不同角度对信号的大致分类 |
2.2.3 平稳随机信号和非平稳随机信号的区别 |
2.3 平稳随机信号功率谱估计 |
2.3.1 功率谱基本定义和功率谱估计的分类 |
2.3.2 非参数(经典)功率谱估计 |
2.3.3 参数模型估计:最大熵谱(Burg)法 |
2.4 非平稳随机信号的谱估计 |
2.4.1 短时傅里叶分析 |
2.4.2 连续时间维格纳时频分布(WD) |
2.4.3 离散时间维格纳时频分布(WD)及其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
第3章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及 MATLAB实现 |
3.1 内容简介 |
3.2 无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 |
3.2.1 滤波器简介 |
3.2.2 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
3.2.3 数字滤波器原理 |
3.3 无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 |
3.3.1 IIR DF 结构 |
3.3.2 IIR DF 的设计 |
3.4 FIR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3.4.1 FIR DF 基本结构 |
3.4.2 FIR DF 的设计 |
3.4.3 FIR DF 的MATLAB 实现 |
第4章 运动车辆车内噪声试验测量和分析 |
4.1 内容简介 |
4.2 车内噪声测量 |
4.2.1 试验条件 |
4.2.2 试验过程 |
4.2.3 两车车内噪声测量位置、测量量及数据采样频率 |
4.3 数据处理过程 |
4.3.1 速度域分析 |
4.3.2 车内噪声功率谱分析 |
4.3.3 车内噪声的时频分析 |
4.4 结论和建议 |
4.4.1 结论 |
4.4.2 讨论和建议 |
第5章 运动车辆车外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 |
5.1 内容简介 |
5.2 方法和原理 |
5.2.1 信号模型 |
5.2.2 运动车辆辐射噪声信号特征 |
5.2.3 多普勒频移校正的讨论 |
5.2.4 运动车辆辐射噪声瞬时功率谱分析 |
5.2.5 基于时域互相关的最大噪声定位原理 |
5.3 现场试验设计及声源定位参数 |
5.3.1 运动汽车系统参数 |
5.3.2 测量场地系统参数 |
5.3.3 试验参数 |
5.4 信号处理过程 |
5.4.1 信号预处理 |
5.4.2 信号分离 |
5.4.3 瞬时互相关函数 |
5.4.4 提取时延及反演 |
5.4.5 结果分析 |
5.5 结论及试验建议 |
5.5.1 结论 |
5.5.2 试验建议 |
第6章 运动车辆车外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软件使用说明 |
6.1 内容简介 |
6.2 生成参考信号和全信号数据 |
6.3 生成相关矩阵 |
6.4 反演参考声源及最大噪声源位置 |
6.5 基于车道、车速的反演 |
第7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7.1 内容简介 |
7.2 数字录波器的基本原理及MATLAB 实现 |
7.3 运动车辆车内噪声试验测量和分析 |
7.4 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 |
7.5 运动车辆车外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软件使用说明 |
附录I. Hilbert变换 |
附录II. 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
附录III. 几种常见的窗函数 |
附录IV. 彩色时频分布图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 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4)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60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T60?的测定方案 |
1.1 测定方案的确定 |
1.2 声波信号幅度的控制 |
1.3 混响时间的测定 |
2 实测举例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发动机噪声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噪声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噪声研究现状 |
1.1.2 噪声测试及控制标准 |
1.2 虚拟测试仪器基础 |
1.2.1 测试系统的发展阶段 |
1.2.2 传统仪器与虚拟仪器比较 |
1.2.3 虚拟仪器组成结构 |
1.3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2章 发动机噪声源及噪声评价指标 |
2.1 发动机噪声源 |
2.1.1 发动机噪声源的组成 |
2.1.2 发动机噪声源的噪声机理分析 |
2.2 噪声的评价指标 |
2.2.1 声压及声功率概念 |
2.2.2 声压级及声功率级概念 |
2.2.3 噪声频谱的概念 |
2.2.4 声压级的加法和减法 |
2.3 测试系统设计步骤 |
第3章 虚拟测试系统硬件部分 |
3.1 噪声信号的测量原理 |
3.1.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3.1.2 测量环境 |
3.1.3 测点布置 |
3.2 测试系统信号采集传感器 |
3.2.1 传声器 |
3.2.2 转速传感器 |
3.3 测试系统信号放大电路 |
3.4 测试系统数据测控硬件 |
3.5 测试系统硬件的研究 |
第4章 测试系统软件部分 |
4.1 测试系统软件框图 |
4.2 虚拟软件--LabVIEW |
4.3 测试系统的程序主体 |
4.3.1 数据采集与记录 |
4.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3 数据的频谱分析 |
4.4 测试系统控制面板 |
4.5 测试系统软件的研究 |
第5章 噪声测试方案及测试运行分析 |
5.1 测试方案确定 |
5.2 测试方法介绍 |
5.2.1 分部运转法 |
5.2.2 频域分析法 |
5.2.3 定转速变功率频谱分析法 |
5.3 测试系统的标定 |
5.3.1 标定测量系统 |
5.3.2 确定环境噪声 |
5.4 发动机噪声测试试验 |
5.4.1 基于LabVIEW测试系统的测试试验 |
5.4.2 基于Spectralab的测试试验 |
5.5 测试系统运行分析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_(60)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声环境研究[D]. 籍仙荣.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 [2]海洋工程结构振动与声学特性计算[D]. 吴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3]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D]. 李凌志. 吉林大学, 2005(06)
- [4]用声级计和PC机测定声室T60的一种方法[J]. 李建宇,田振清,李改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3(04)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发动机噪声测试系统[D]. 马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