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溃坝洪水分析

陕北溃坝洪水分析

一、陕北地区的垮坝与洪水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杭朋磊[1](2020)在《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中的一道防线,通过“拦、蓄、淤”,既能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又能形成坝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但随着运行时间延长,淤地坝运行风险增加,险情屡有发生,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突发性强降雨频发,进一步增加了淤地坝的洪水风险。本文以黄土高原韭园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水文统计、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淤地坝系洪灾溃决过程进行模拟,揭示了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文演变规律分析揭示了流域水文变化规律及关系演变规律,不仅反映了韭园沟流域降雨及径流逐年降低的趋势,也揭示了淤地坝工程建设对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具有显着的作用。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54.4mm,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9.1%,年内降雨分布极度不均;而汛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56.3%,说明淤地坝工程等水保措施在汛期对洪水的拦截效果显着;1977年淤地坝系布局调整后,多年平均产沙量降低了约21倍,成效显着;韭园沟流域连续暴雨过程多集中在6h以内,因此年最大6h降雨频率分析可以反映韭园沟流域设计降雨特征。(2)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对淤地坝风险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淤地坝系编码及分级可以明确淤地坝系拓扑关系,是淤地坝系洪灾溃决过程模拟的基础。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可分为9级;可以抵御20年、50年、500年一遇降雨的淤地坝分别为68.5%、45.2%、35.6%;在遭遇暴雨后,约19.2%的淤地坝在20min内溃决,约42.6%的淤地坝在3h内溃决,占溃决淤地坝的62.2%,多数病险淤地坝难于抵御连续3h的暴雨;说明降雨量的增加不仅增高流域溃坝数量,且加快淤地坝溃决时间,强降雨是淤地坝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是定量评估淤地坝洪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结果表明:5年、20年、100年、500年一遇降雨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分别为:31.2万、51.0万、58.3万、66.5万元,造成生态环境损失分别为:19.0万、31.1万、35.6万、40.6万元;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损失量显着增大,使当地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和谐受到破坏,其中龙王庙坝、韭园坝、马张咀坝、范山大坝、劳里峁坝、蒲家洼大坝、二郎岔1#坝损失较大,应作为重点防护对象。(4)淤地坝洪灾风险因子的提取、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是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流域淤地坝系风险程度定量分析的必要过程。结果显示:淤地坝系洪灾风险可分为4项一级指标及12项二级指标;韭园沟流域24.7%的淤地坝综合风险为中度危险,72.6%的淤地坝综合风险为轻度危险,2.7%的淤地坝综合风险基本安全;对于各项一级风险,工程风险分布较为均匀,环境风险普遍偏大,损失风险较为集中,管理风险普遍较为严重;在后续的淤地坝除险加固及新建淤地坝时,应特别注重淤地坝的管理,加强淤地坝系风险应急预警能力,加快完善淤地坝管理体系,尤其在人群密集区域,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病险淤地坝风险分散与转移,切实保证人民生活及财产安全。

杨建辉[2](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吴凌志[3](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研究表明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王永军[4](2009)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区的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内5条小流域典型坝系的社会经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的调查,结合坝系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理论的分析,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找出小流域坝系垮坝形式及垮坝原因,经过从粗选到精选的过程,从单坝到坝系,最终选定了与之安全密切相关的14项指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坝系工程安全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赋值打分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为进行典型坝系安全计算奠定了基础。分析得出:(1)单个治沟骨干工程:如果安全度B1=1时,则单个治沟骨干工程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安全度B1∈[0.8,1),认为小流域坝系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度B1∈[0.6,0.8),我们认为骨干工程处于近安全状态;安全度B1∈[0,0.6),我们认为骨干工程处于不安全状态。(2)坝系工程安全性评价如果安全度B2=1时,则坝系工程系统处于完全安全的状态;安全度B2∈[0.8,1),认为坝系工程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度B2∈[0.6,0.8),认为小流域坝系处于近安全状态;安全度B2∈[0,0.6),认为坝系工程处于不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将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于韭园沟典型小流域坝系安全评价,计算得出骨干工程安全系数0.94494以及流域坝系安全度为0.89262,证明韭园沟流域坝系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在韭园沟流域坝系评价过程中,计算都是基于保守的计算规则,而计算结果仍然可信的,与绥德水保站多年观测研究结果吻合。因此,认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反映现阶段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安全的基本情况。

魏霞,李占斌,武金慧,李斌斌,杜中[5](2007)在《淤地坝水毁灾害研究中的几个观念问题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给淤地坝的水毁灾害进行定义。对淤地坝水毁灾害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将自然灾害中的两重性和共发性等基本概念引入淤地坝水毁的灾害研究中。认为从长时间尺度、大范围来看淤地坝的水毁并非是件坏事,这些概念的建立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建设、淤地坝的水毁灾害研究、淤地坝水毁灾害的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博[6](2007)在《黄土高原淤地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有效控制和治理沟道泥沙成为解决黄河问题的关键。长期实践证明,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等综合功能。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和关键性措施。为此,国家明确提出把淤地坝建设列为我国水利建设的“亮点”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这必将对黄土高原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淤地坝施工技术、监理制度、运行管理、淤积小流域保水能力与抗侵蚀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1、施工准备、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控制、加固处理是淤地坝施工的关键环节,从施工准备、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控制、淤地坝的加固处理阐述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的一般方法和原理,以及工程实践现状。2、开展监理工作是保障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得有效措施。阐明了现代淤地坝工程建设期的有效管理体系。3、从分析存在问题着手,确立了工程管理与工程检查观测的技术要求,阐述了运行过程坝体、放水设施、溢洪道、坝地养护维修的具体内容,分析坝系中骨干工程与支沟淤地坝协调蓄洪、排水、种植的运行模式,探讨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淤地坝管理机制。4、淤地坝工程不仅减少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淤地种植面积,而且具有转化洪水为可利用水资源及提高小流域抗侵蚀能力的积极作用。依据韭园沟基流量的逐年上升的实测结果,论证了洪水转化为地下水资源及小流域整体抗侵蚀的良好效果。

付明胜,金孝华,高银富[7](2005)在《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的提出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根据多年坝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近年来对陕、晋、蒙、甘、宁、青、豫7省(区)坝系形成过程的深入调研,提出了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即1个坝系内的若干个坝系单元中,若有1个坝系单元内的骨干坝防洪标准低于设计(校核)洪水标准,则认为这个坝系就不安全。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以整体坝系中防洪能力最弱的坝系单元为基准,以防止产生垮坝流量为原则,以保证坝系安全运行为目标,为坝系的调整及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还介绍了坝系单元现状防洪能力的具体计算方法等。

付明胜,金孝华,张霞,罗西超[8](2005)在《浅谈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及其应用和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 ,是经过几十年的坝系建设实践和总结坝系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垮坝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提炼概括而提出的。它将为坝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发挥强有力的理论导向作用。它的独特性和创新点 ,就是科学地预测了坝系水毁事件的发生机率 ,特别是连锁垮坝的发生机率。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 ,从理论上揭示了坝系防洪标准的独特内涵 ,根据这一理论 ,可以使坝系建设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促进坝系安全稳定的发展。笔者还论述了承担坝系防洪任务的坝型和坝系整体安全的内涵 ;介绍了坝系单元现状防洪能力计算方法、防洪校核安全性判别计算方法 ;以及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在坝系防洪能力评价、坝系加固配套中的应用。

赵录宇[9](2004)在《陕西省水灾损失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对1960年至2000年的41年水灾文献资料按灾害的不同成因类型进行系统地统计分析,揭示了水灾损失的权重,从而为防治水灾方略的制定,调整主攻方向,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使有限的投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李靖,张金柱,王晓[10](2003)在《20世纪70年代淤地坝水毁灾害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黄河中游地区连降几次较大暴雨,该地区的淤地坝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破坏。学术界 因此也对淤地坝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偏见。在大量调查水毁实例,客观分析灾害原因,总 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淤地坝建设在防治洪水灾害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二、陕北地区的垮坝与洪水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北地区的垮坝与洪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溃坝风险识别研究进展
        1.2.2 溃坝概率分析研究进展
        1.2.3 淤地坝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标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流域水文演变规律分析
        1.3.2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
        1.3.3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计算
        1.3.4 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淤地坝工程建设概况
        2.2.1 试验示范阶段(1953-1963年)
        2.2.2 坝系发展阶段(1964-1977年)
        2.2.3 坝系骨干控制阶段(1978-1983年)
        2.2.4 相对稳定阶段发展(1984年以后)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 韭园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
    3.1 前言
    3.2 韭园沟流域水文变化规律
        3.2.1 降雨变化特征
        3.2.2 径流变化特征
        3.2.3 泥沙变化特征
    3.3 韭园沟流域水文关系演变规律
        3.3.1 降雨-径流关系
        3.3.2 径流-泥沙关系
        3.3.3 降雨-泥沙关系
    3.4 韭园沟设计降雨量计算
        3.4.1 年最大时段降雨量的提取
        3.4.2 统计参数趋势性检验
        3.4.3 统计参数突变点检验
        3.4.4 降雨序列频率分布
        3.4.5 统计参数设计值估计
    3.5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
    4.1 前言
    4.2 流域编码及坝系分级方法
        4.2.1 水系提取及编码
        4.2.2 淤地坝系编码
        4.2.3 淤地坝分级方法
    4.3 淤地坝系网络拓扑模型
        4.3.1 淤地坝级联拓扑关系构建
        4.3.2 淤地坝间沟道长度构建
        4.3.3 淤地坝系网络拓扑模型
    4.4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模拟
        4.4.1 数据基础
        4.4.2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模拟
        4.4.3 淤地坝系溃决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计算
    5.1 前言
    5.2 淤地坝溃决洪水淹没范围计算
        5.2.1 数据基础
        5.2.2 洪水淹没范围计算方法
        5.2.3 不同设计频率下的洪水淹没范围
    5.3 淹没损失分层网络
        5.3.1 数据基础
        5.3.2 淹没损失分层网络划分方法
        5.3.3 损失量计算方法
    5.4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
    5.5 本章小结
6 淤地坝系洪灾风险分析与评价
    6.1 前言
    6.2 淤地坝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1 工程风险(R_a)
        6.2.2 管理风险(R_b)
        6.2.3 环境风险(R_c)
        6.2.4 损失风险(R_d)
    6.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6.3.1 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的建立
        6.3.2 由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求指标权重
        6.3.3 淤地坝系洪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6.4 淤地坝系风险分析与评价
        6.4.1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洪灾风险计算
        6.4.2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风险等级划分
        6.4.3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风险分析与评价
    6.5 淤地坝系风险防控措施
        6.5.1 工程措施
        6.5.2 管理措施
        6.5.3 风险淤地坝修复加固措施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内容
        1.2.1 典型坝系调查
        1.2.2 黄河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1 收集资料与典型调查
        1.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3.3 创建评价方法
    1.4.研究背景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研究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地形地貌
    2.3.降雨
    2.4.土壤
    2.5.植被
    2.6.社会经济状况
3.坝系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典型调查
    3.1.典型小流域的选择
    3.2.调查方法
    3.3.调查结果
        3.3.1 山西中阳洪水沟流域
        3.3.2 陕西绥德韭园沟流域
        3.3.3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坝系
        3.3.4 山西康和河沟流域
        3.3.5 内蒙古准格尔川掌沟流域
4.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1 坝系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坝系工程建设理论分析
        4.1.2 典型坝系调查结果分析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确定
        4.2.1 评价因子选取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
    5.1.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5.2.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法
6.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6.1.指标的计算方法
        6.1.1.治沟骨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1.2.坝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1.3.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6.2.坝系工程安全度的计算方法
        6.2.1.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骨干工程安全度和坝系工程安全度的评价
7.坝系安全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7.1.韭园沟流域基本概况及坝系发展过程
        7.1.1.韭园沟流域基本概况
        7.1.2.韭园沟流域坝系发展过程
    7.2.韭园沟流域坝系安全指标计算
        7.2.1.各单坝工程指标得分值的确定
        7.2.2.坝系工程安全指标体系计算
    7.3.坝系安全评价及结果分析
8.结论与讨论
    8.1.结论
    8.2.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淤地坝水毁灾害研究中的几个观念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现状
2 淤地坝水毁灾害定义及基本特性
    2.1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定义
    2.2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两重性
    2.3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共发性
3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研究方法与防治对策
    3.1 淤地坝水毁灾害的研究方法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淤地坝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

(6)黄土高原淤地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淤地坝概述
        1.1.1 淤地坝
        1.1.2 淤地坝的分类
        1.1.3 淤地坝的作用
        1.1.4 淤地坝的效益
        1.1.5 淤地坝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淤地坝施工技术
    2.1 施工准备
        2.1.1 淤地坝淹没损失及土地赔偿问题的解决
        2.1.2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顺序
        2.1.3 建立临时施工组织
        2.1.4 施工场地布置
        2.1.5 备料
        2.1.6 施工测量与放线
    2.2 淤地坝施工方法
        2.2.1 坝基与岸坡处理
        2.2.2 土坝的碾压施工
        2.2.3 定向爆破与水力冲填结合筑坝技术
        2.2.4 放(泄)水、溢洪道工程施工
        2.2.5 反滤体铺筑要求
        2.2.6 护坡要求
    2.3 淤地坝施工质量控制
        2.3.1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任务、方法、依据和流程
        2.3.2 淤地坝施工质量控制
    2.4 淤地坝的加固配套施工
        2.4.1 土坝的加高
        2.4.2 土坝坝体加固处理
        2.4.4 放水建筑物加固改造施工
    2.5 施工安全控制与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
        2.5.1 施工安全控制
        2.5.2 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
    2.6 工程实例
        2.6.1 工程概况
        2.6.2 施工方法
        2.6.3 施工经验总结
第三章 监理制度与实例分析
    3.1 监理单位
        3.1.1 监理单位的确定
        3.1.2 监理单位的职责
        3.1.3 工程监理中应注意事项
    3.2 监理合同和监理程序
        3.2.1 监理合同
        3.2.2 监理程序
    3.3 监理工作任务
        3.3.1 进度控制
        3.3.2 质量控制
        3.3.3 投资控制
    3.4 监理工作报告
        3.4.1 监理月报的主要内容
        3.4.2 监理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3.4.3 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3.4.4 特拉沟小流域坝系监理工作实例
第四章 运行管理
    4.0 淤地坝(系)可持续发展运用的意义
    4.1 淤地坝运行管理概述
        4.1.1 淤地坝运行管理现状
        4.1.2 淤地坝运行管理内容
    4.2 工程养护维修
        4.2.1 一般要求
        4.2.2 养护维修内容
    4.3 淤地坝工程的运行利用
        4.3.1 运用要求
        4.3.2 运用方式
        4.3.3 淤地坝的防洪保收
    4.4 淤地坝防汛
        4.4.1 汛期
        4.4.2 防汛主要任务
        4.4.3 防汛标准
        4.4.4 防汛管理
    4.5 建立淤地坝运行管理新机制
第五章 淤地坝保水能力与抗侵蚀分析
    5.1 淤地坝对沟道径流的影响分析
    5.2 淤地坝水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5.2.1 上世纪80年代前淤地坝水毁灾害比较严重
        5.2.2 淤地坝水毁灾害原因分析
        5.2.3 提高淤地坝防洪能力避免水毁的措施
    5.3 沟道侵蚀分析
        5.3.1 分析实例
        5.3.2.淤地坝减蚀机理分析
        5.3.3 淤地坝减蚀量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陕北地区的垮坝与洪水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D]. 杭朋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王永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5]淤地坝水毁灾害研究中的几个观念问题讨论[J]. 魏霞,李占斌,武金慧,李斌斌,杜中.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6)
  • [6]黄土高原淤地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D]. 王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1)
  • [7]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的提出及其应用[J]. 付明胜,金孝华,高银富. 人民黄河, 2005(04)
  • [8]浅谈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及其应用和计算[J]. 付明胜,金孝华,张霞,罗西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01)
  • [9]陕西省水灾损失特征[J]. 赵录宇. 西北水力发电, 2004(03)
  • [10]20世纪70年代淤地坝水毁灾害原因分析[J]. 李靖,张金柱,王晓. 中国水利, 2003(17)

标签:;  ;  ;  ;  ;  

陕北溃坝洪水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