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mage Science Technology Forecasting on offset printing: A Patent Analysis Approach(论文文献综述)
邢丽娜[1](2021)在《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的推进,工业设备的操作培训越来越多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培训成为当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HoloLens设备,以MRTK和Unity 3D为开发引擎设计开发了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相比传统虚拟操作培训系统,其多模态的交互方式真正实现双手的解放,新颖的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方案,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真实感体验,提高了操作培训的效率。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优化模型,并设计仿真动画。在3ds MAX中,对原有印刷机模型进行尺寸修改处理,1:1构建用于虚实融合的印刷机模型、左控制面板和主控制台模型,设计印刷机主要部件的仿真运动动画。在SolidWorks中构建印版滚筒和橡皮滚筒的三维模型。在Unity 3D中对各个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解决HoloLens设备运行时的卡顿问题。(2)研究印刷机虚实融合关键技术,剖析有标识三维跟踪注册的实现原理,直观比较ARToolkit和Vuforia的识别效率,最终制定和实现了应用Vuforia、HoloLens的SLAM和空间锚点技术实现系统虚实融合的技术路线。(3)研究混合现实场景下的入机交互技术,利用MRTK引擎在培训系统中建立了凝视视线跟踪、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空间音效等多元化的人机交互机制。(4)从实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设计了人性化的GUI界面,重点开发了:①虚实融合的印刷机仿真学习模块。可通过查看印刷机的组成结构及仿真运动动画,更好地理解印刷机的工作原理;②设备互动学习模块。每道工序培训前,可通过全息视频、文字来学习机械设备基础知识,通过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实现对工艺设备部件的缩放、旋转、复位、移动、拆解操作,近距离多维度地了解设备的结构;③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模块。将虚拟设备与真实设备融合,通过全息视频、文字教学、语音提示、操作部件高亮显示、操作动画演示、专家远程指导等引导用户进行操作培训,并在开机印刷工艺培训模块设置分数评价机制,实时监测实训人员的操作行为,给出分数评价。将开发的培训系统部署到HoloLens设备上并进行测试评价,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运行流畅,实现了较好的虚实融合效果,用户可使用多元化交互手段自然地操作培训系统,对设备操作的真实感体验更强,培训效果显着。
王文娟[2](2021)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图像边缘检测技术被应用于印刷网点测量中。当下,学界方面普遍认为相比较其他边缘检测算法而言,Canny边缘检测算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边缘检测性能。但是对在印刷品质量检测系统中经常出现的脉冲噪声(椒盐噪声)的滤除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这一现状,本课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以达到提高印刷品网点图像边缘检测效果的目的。并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的Canny算法的印刷品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论文首先研究和分析了图像边缘检测的常用算法,同时进一步针对自适应中值滤波展开了有关于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探讨和实践应用,对胶印、柔印、凹印、丝网印刷四种印刷品网点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并通过峰值信噪比PSNR对其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对于含有脉冲噪声的印刷品网点图像的边缘检测效果和良好的去噪效果。根据提出的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进行边缘检测,开发出的Android网点图像边缘检测针对含有脉冲噪声印刷品网点图像的检测精确度高,可以应用于印刷品的网点图像边缘检测中。
苏林林[3](2021)在《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教科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本印刷精美、色彩艳丽、安全性好的教科书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同时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现有生产的教科书印刷质量不佳、色彩还原性不足、印刷过程各环节独立未实现数据化规范化控制、教科书安全性未形成体系化管控的问题,通过控制网点变形、色彩还原、重金属含量、VOCs含量,构建教科书印刷复制规范化体系及安全体系,以构建的体系进行规范化印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网点扩大。综合考虑胶印的工艺及印刷过程,分析影响网点变形的因素。使用补偿原理引入网点修正曲线,实现原稿的数字化网点在制版过程的修正,确保原稿的网点和制版的网点相一致。对教科书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构建教科书印刷复制体系并制定印刷规范化流程,将教科书印刷复制过程体系化考虑,消除印刷材料、印刷工艺、印刷参数对网点的影响,确保网点传递过程的一致性,实现教科书印刷复制过程的数据化标准化控制。(2)对现有生产工艺和原辅料及其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体系进行梳理,对教科书印刷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印刷品重金属、有机挥发物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构建教科书生产原辅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安全体系。(3)基于工厂实际生产材料及设备条件,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为对象,在教科书印刷复制体系及数据化流程的指导下,进行样书制版与印刷的数据化规范化控制及安全性指标控制。通过实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用标准化的数据控制教科书的印刷生产,确保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对所生产的教科书进行印刷质量检测及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运用印刷补偿和色彩管理技术生产的教科书墨层厚实、图像色彩饱满、色彩还原性好,重金属含量及VOCs含量远低于所制定的安全标准。本文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及安全性的研究对于确保云南省中小学教科书的安全和高品质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提升书刊印刷品的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葛正斌[4](2021)在《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书帖是按页码及版面顺序把印刷好的大幅面页张多次折叠后形成的多张页的一沓,只有把大幅面的页张制成书贴后,才能进行装订成册的工序。目前书刊印刷企业将书帖添加到装订生产线上的配页工序,长期以手工作业为主,大量的人工重复劳动使得书刊生产质量保障差、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比高、企业经济效益低。书帖加装机构可以减少配页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增加书刊装订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使书刊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水平更佳。本文深入分析了配贴工艺流程、配贴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书帖加装机构的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添加书帖的工艺动作进行分解,找出了手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剖析了书帖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一些独有的特点,确定了基于创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研究路线。综合考虑现有书刊装订线上的可利用空间以及书帖易散落、不易抓取的特性,运用类比法、TRIZ创新理论、原型启发法、多角度思考法等创新理论设计了14个技术方案,并详细描述了各方案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TOPSIS法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并与MATLAB软件相结合完成了方案的评价,确定了最佳方案,该方案先将竖直放置的书帖向前输送,后经鱼鳞转堆叠机构添加至装订生产线上,代替了整理书帖的人工操作,增大了书帖缓存量,减少了配贴人员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结合现有书刊装订场地和设备,对系统机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并利用Proe5.0软件进行了各机构的三维实体建模和整机装配,直观展示了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结构和安装位置,为样机制作和安装提供了有效参考价值。对书帖加装机构进行了运动理论分析,并运用ADAMS软件的ADAMS/View、ADAMS/Solver和ADAMS/Post Processor模块对书帖加装机构各组成部分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其运动过程中机构的位置关系、速度、加速度等,并对系统控制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书帖加装机构的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贾环[5](2021)在《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烟标是卷烟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卷烟的特殊商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卷烟烟标除了满足高品质的包装成型工艺和包装防护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性、文化和品牌属性、独特的防伪功能。某品牌云龙烟标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表面特效“冰花锤纹”以提高其艺术特效和防伪功能。原设计采用“胶印和丝印”组合工艺进行生产,但其工序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导致云龙烟标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针对该烟标的生产需求,创新提出在现有BOBST凹印机的基础上,组合与凹印机连线的UV(Ultraviolet)印刷工艺环节,形成高速凹印与UV集成的云龙烟标的新工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设备改造方案制定、生产工艺参数实验研究。首先,对云龙烟标的表面特性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对烟标的印刷和印后工艺进行了整理,对烟标生产企业的胶印生产工艺和凹印生产设备进行了现场和技术调研,经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云龙烟标的凹版印刷与UV集成的新工艺。其次,在对BOBST凹印机的生产工艺参数、设备结构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BOBST凹印机组的尾部加装UV印刷和光固化单元,形成设备改造方案,并依照整体性最佳的原则,应用评价体系和Matlab软件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设备改造三维实体模型,细化UV印刷和光固化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然后,基于改造后的设备,整理云龙烟标的在线生产工艺参数,制定云龙烟标的凹印与UV集成的工艺参数实验方案,对影响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并测试烟标的质量参数和效果。经过多次生产工艺参数调整和实验,得到其最佳生产参数为:印辊网穴深度70μm,印刷速度130m/min,冰点油墨上机粘度21″~22″(水浴加热80℃),UV引爆灯工作功率为80%(1*480W),固化灯工作功率为80%(3*8KW)。最后,对改造后的凹印与UV集成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和效率与胶印丝印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由“凹印+UV”集成工艺生产的云龙烟标完全满足产品样张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要求,用户上机包装成型性能良好,实现了生产工序由原有的7道生产工序缩减为4道工序、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产品冰花锤纹与工艺样张相似度达95%以上,满足了企业对云龙烟标的生产需求。本论文以云龙烟标的高效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工艺创新及对现有设备集成改造,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现有设备改造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同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周忙[6](2021)在《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的图像研究与设计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性课题。人民币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从建国以来的第一套到一五套人民币一直承担着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重任。而当前国内外关于人民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与经济等宏观层面,对作为物质图像载体的功能与美学分析相对较少,恰恰通过聚焦于图像内容与形式的微观层面分析,才能深刻理解人民币对于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笔者以2019年深入参与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设计提升的项目经历为基础,将第五套人民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分析对第五套人民币的图像展开专题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主题图像的象征性研究。基于图像的象征性内涵,探究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主题图像在国家、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2)第五套人民币纸币防伪图像的安全性研究。立足于安全防伪的图像类型,分析199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中的面额、图案、特殊图像等防伪图像元素的安全特性。(3)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主题图像的视觉设计提升。剖析第五套人民币提升品在人像设计、图案设计与视觉信息设计三个方面的变化,探究主景图像设计提升的形式语言。(4)第五套人民币纸币防伪图像的视觉设计提升。分析第五套人民币提升品防伪视觉设计的演变,探究防伪图像设计提升的形式语言。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人民币主题图像与防伪图像的双重交织正是人民币图像区别于一般图像的核心特征,而这两种图像在人民币设计提升过程中呈现的从完整丰富到系统协调的主题图像趋势与从平面识别到立体识别的防伪图像趋势深刻反映了人民币中图像建构国家形象的关键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一个微观视角的物质分析基础,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分析材料。
陈昕[7](2020)在《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结构中,印刷产业占据比重较大,是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的新常态,印刷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环保形势愈加严峻、各种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新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印刷业逐渐告别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慢慢过渡到微利时代,印刷业整体面临的产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改革创新,赢取市场,获得利润,已成为摆在印刷企业面前的头等难题。基于此现状,本文将以L公司为例系统地探讨了L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论文在问题分析过程中,首先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市场营销理论的文献,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用于研究L公司目前的市场营销状况,发现L公司主要存在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定价过高、销售渠道单一、促销手段落后等问题,然后通过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工具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得出L公司应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改进企业管理方法为切入点,首先解决公司内耗严重、运作效率低下、系统张力不足等内部管理问题,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淘汰利润空间小、环境污染大的传统印刷产品,充分发挥研发优势提升主导产品的质量,形成品牌精品,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基于对公司内外部环境问题的分析,对企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进行了细分,并结合4Ps营销组合理论来完善企业的营销策略,认为L公司应采用高质量中档价格策略,以国内包装市场为基础,开发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同时充分把握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机遇,有效拓宽销售渠道,并将其与传统销售渠道并行,相辅相成,使营销方式全方位立体化,促成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L公司产品营销的实施方案和保障举措,主要包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以激发发展活力、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和过程监控等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指导L公司的营销管理,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此外,本论文对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分析过程以及所得的分析结论还可以用于同类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优化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参考价值。
单光[8](2020)在《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机构的设计与仿真》文中提出在我国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下,纸质考试不可避免和替代。试卷袋是一种容纳试卷或答题卡的牛皮纸袋,更是进行纸质化考试保密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性,杜绝任何形式的试题泄露,实现试卷袋的防伪唯一性,需要在试卷袋上粘贴特制密封签,但是因试卷印制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其生产工作长期停留在手工上,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保障快节奏的考试需求。因此,急需创新设计研发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自动化生产设备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试卷生产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首先,由于密封设备创新设计过程具有信息组成复杂、设计过程复杂、涉及学科众多的特点,为系统的实现密封设备的创新设计,论文在传统的试卷生产、密封签印刷与试卷袋密封工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地梳理和分解,构建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及自动贴封的新工艺生产流程,系统地规划总体设计方案。其次,为提高密封设备设计的创新效率,论文利用TRIZ理论对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设备系统进行相关方案的创新设计和研究,基于系统集成设计理论整机性能最优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数学Matlab软件分析出最佳的组合方案。最后,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和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总体布局,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系统机构三维实体模型和系统整机总装配。通过Solidworks Motion插件对系统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验证系统机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根据仿真结果进行控制工艺参数研究,实现整个系统机构低、中、高三速控制,为下一步控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论文通过对企业生产需要的分析,引入系统集成设计理论、TRIZ创新理论来指导和提供解决问题思路,集成创新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机构,用定量的数据科学地评价了创新设计方案,通过计算机辅助建模和仿真验证最优组合方案,为相关机械自动化产品设计、评价和验证提供了一套科学、简单的操作方法,也对相关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清峰[9](2020)在《基于自编码器的胶印机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印刷行业兼具加工制造和文化输出两种属性,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规划中,印刷行业将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持续发展,可靠稳定的印刷设备是实现印刷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滚动轴承是印刷机中的关键基础件,对印刷机性能的保障至关重要,为实现印刷机的长期稳定运行,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印刷机轴承部件的故障诊断技术,旨在预防印刷机械故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以胶印机着墨辊中的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对轴承振动信号的特征进行无监督学习,通过搭建的神经网络结构实现对故障类型的识别,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稀疏自编码器、堆栈式自编码器的理论原理和算法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应用于西安交通大学——昇阳数据库以及西储大学轴承数据库数据。通过实验分析了两种自编码器对原始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能力,并计算了两种方法对数据故障类型的分类准确率,证明了深度的网络较浅层的网络能挖掘更深层次的特征。(2)提出了基于自编码器和最大相关熵准则结合的故障特征识别方法,实现了对原始信号的故障分类识别,且正确率可保持在98%左右。轴承振动信号在未被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输入搭建好的网络结构中,通过网络自身函数及结构进行无监督的学习并提取数据的特征,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分类。通过实验分析了隐含及输入层节点数、学习率等参数对网络特征提取能力的影响。(3)将所提出的方法运用于印刷机轴承的故障类型识别中。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证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并获取了最优的故障分类网络模型。为信号加入高斯白噪声以分析网络的范化能力,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网络能适用于具有噪声干扰情况下的印刷机故障轴承识别任务。相关研究为印刷机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信息获取与识别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Image Science Technology Forecasting on offset printing: A Patent Analysis Approac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age Science Technology Forecasting on offset printing: A Patent Analysis Approach(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合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合现实介绍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印刷机仿真培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功能框架及设计流程 |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2 系统的功能框架 |
2.2.3 系统设计流程 |
2.3 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混合现实眼镜Holo Lens |
2.3.2 混合现实场景下的交互技术 |
2.3.3 空间映射技术 |
2.3.4 空间锚点技术 |
2.3.5 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印刷机模型构建及动画设计 |
3.1 虚拟印刷机的模型优化 |
3.1.1 印刷机模型介绍 |
3.1.2 模型优化 |
3.2 具体装置部件真实感建模 |
3.3 虚拟印刷机仿真动画设计 |
3.3.1 印刷机仿真运动时间设计 |
3.3.2 运动动画的设计实现 |
3.3.3 运动动画的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印刷机虚实融合技术的研究 |
4.1 有标识的三维跟踪注册原理 |
4.2 不同跟踪注册方法的比较 |
4.3 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的虚实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2 系统设计 |
5.2.1 基础场景介绍 |
5.2.2 运行控制管理 |
5.2.3 GUI交互界面设计 |
5.3 人机交互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5.3.1 手势交互设计实现 |
5.3.2 语音交互设计实现 |
5.3.3 空间音效互动设计实现 |
5.4 虚实融合的印刷机仿真学习模块的实现 |
5.5 设备互动学习模块实现 |
5.5.1 设备知识理论学习的实现 |
5.5.2 设备互动功能实现 |
5.5.3 实现结果 |
5.6 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模块实现 |
5.6.1 装版工艺操作培训设计实现 |
5.6.2 开机印刷工艺操作培训设计实现 |
5.6.3 专家远程指导模块 |
5.7 系统部署测试及比较评价 |
5.7.1 系统部署 |
5.7.2 系统测试 |
5.7.3 不同虚拟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使用平台比较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2.2 中值滤波研究现状 |
1.2.3 网点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内容 |
2 印刷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理论基础 |
2.1 图像边缘检测的基本理论 |
2.1.1 图像边缘检测定义 |
2.2 几种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 |
2.2.1 Roberts边缘检测算法 |
2.2.2 Sobel边缘检测算法 |
2.2.3 Prewitt边缘检测算法 |
2.2.4 LOG边缘检测算法 |
2.2.5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
2.3 图像边缘检测的难点和算法优缺点比较 |
2.3.1 图像边缘检测的难点 |
2.3.2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优缺点比较 |
3 几种常用边缘检测算法的效果验证实验 |
3.1 几种常用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1.1 Roberts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1.2 Sobel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1.3 Prewitt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1.4 LOG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1.5 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 |
3.2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性能客观评价指标 |
3.3 基于几种经典边缘检测算法的网点图像边缘检测 |
3.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 |
4.1 印刷品网点图像灰度化处理 |
4.2 印刷品网点图像降噪 |
4.2.1 传统中值滤波 |
4.2.2 中值滤波的改进—自适应中值滤波 |
4.3 印刷品网点图像边缘提取 |
4.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印刷品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实现 |
5.1 Android平台简介 |
5.1.1 平台简介及特性 |
5.1.2 Android平台架构 |
5.2 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实现 |
5.2.1 项目搭建 |
5.2.2 系统界面的实现 |
5.2.3 图像裁剪 |
5.2.4 系统图像处理机制 |
5.3 软件操作 |
5.4 仿真实验验证 |
5.4.1 测试工具 |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印刷网点图像检测样品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复制及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2.1 印刷复制原理及工艺 |
2.1.1 印前加网原理 |
2.1.2 教科书印刷复制工艺 |
2.2 印刷质量评价基础理论 |
2.3 色彩管理理论 |
2.3.1 色彩管理概述 |
2.3.2 色空间理论 |
2.3.3 色彩管理系统基本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刷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体系构建 |
3.1 影响印品质量的性能参数分析 |
3.1.1 印品质量性能评价参数 |
3.1.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
3.1.3 实验 |
3.1.4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及结果分析 |
3.2 印刷网点扩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印前制版 |
3.2.2 印刷材料 |
3.2.3 印刷条件 |
3.3 控制印刷网点扩大的方法 |
3.3.1 印刷补偿方法及原理 |
3.3.2 印刷补偿实验 |
3.4 印刷体系构建 |
3.4.1 印刷体系构建 |
3.4.2 印刷复制规范化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学教科书安全性分析及安全体系的建立 |
4.1 影响中小学教科书安全性因素分析 |
4.1.1 印刷主要材料 |
4.1.2 印刷辅料 |
4.1.3 印刷过程 |
4.2 中小学教科书安全体系建立 |
4.2.1 材料选择 |
4.2.2 纸张油墨及成品安全性规范 |
4.2.3 纸张油墨安全性检测实验 |
4.3 印刷过程安全性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实验研究 |
5.1 教科书印刷实验方案设计 |
5.2 印前设备调整与校准 |
5.2.1 印刷机性能调整 |
5.2.2 色彩管理设备校准及特征化 |
5.3 CTP制版实验 |
5.3.1 实验设备材料及参数设定 |
5.3.2 测试文件制作及检查 |
5.3.3 印版线性化 |
5.4 测试版印刷实验 |
5.4.1 实验设备材料及参数设定 |
5.4.2 印刷反补偿曲线建立 |
5.4.3 印刷ICC特性文件制作 |
5.4.4 印刷质量综合评价 |
5.5 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及安全性评价 |
5.5.1 教科书印刷质量评价 |
5.5.2 教科书安全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4)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书刊装订设备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2 研究方法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云南国方印刷有限公司书刊生产现状分析 |
2.1 书刊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分析 |
2.1.1 印前制版工艺及设备分析 |
2.1.2 印刷工艺及设备分析 |
2.1.3 印后装订工艺及设备分析 |
2.2 配贴工艺流程分析 |
2.3 现有书刊生产线分析 |
2.4 配贴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2.5 书帖性能特点分析 |
2.5.1 书帖基本特性的调研分析 |
2.5.2 书帖摩擦系数测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书帖加装机构方案设计与评价 |
3.1 方案设计需求 |
3.2 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 |
3.2.1 基于自动分拣设备的类比方案 |
3.2.2 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加贴方案 |
3.2.3 基于乳胶制品乳胶浸润机构的类比方案 |
3.2.4 基于配页机叼页机构的原型启发方案 |
3.2.5 基于多角度思考法的加贴方案 |
3.3 书帖加装机构技术方案评价 |
3.3.1 评价原则和指标 |
3.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3 TOPSIS法的评价模型 |
3.3.4 基于TOPSIS法的方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帖加装机构布局与建模 |
4.1 总体方案布局 |
4.2 气缸推板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3 水平输送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4 卡爪及链条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5 侧挡板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6 鱼鳞转堆叠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7 储页格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
4.8 基于总体方案布局整机装配及分析 |
4.8.1 基于总体布局的机构总装配 |
4.8.2 书帖加装机构整机总装评价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书帖加装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控制工艺研究 |
5.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
5.1.2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 |
5.1.3 Adams软件介绍 |
5.1.4 系统运动分析研究 |
5.1.5 运动仿真分析一般流程 |
5.2 气缸推板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3 水平输送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4 卡爪链条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5 卡爪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6 鱼鳞转堆叠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7 系统控制工艺研究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印刷工艺油墨选用研究现状 |
1.3.2 丝网印刷工艺研究现状 |
1.3.3 组合式印刷工艺及设备改造研究现状 |
1.3.4 印刷工艺改进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烟标生产工艺原理及特点 |
2.1 烟标生产工艺 |
2.1.1 印刷工艺 |
2.1.2 烫印工艺 |
2.1.3 覆膜与上光工艺 |
2.1.4 模切压痕工艺 |
2.2 烟标印刷原理 |
2.2.1 胶版印刷 |
2.2.2 凹版印刷 |
2.2.3 丝网印刷 |
2.2.4 UV印刷 |
2.3 冰花锤纹印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改造研究 |
3.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 |
3.1.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现状分析 |
3.1.2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思路 |
3.1.3 BOBST LEMANIC820凹版印刷机组调研分析 |
3.1.4 樱井丝印机调研分析 |
3.2 设备改造的可性分析 |
3.2.1 凹印车间及印刷设备调研分析 |
3.2.2 墨层厚度的可替代性 |
3.2.3 印刷速度的可配合性 |
3.3 设备改造方案的拟定 |
3.3.1 设备改造思路 |
3.3.2 方案一:基于“凹印+丝印”的“塔式”设备连线改造 |
3.3.3 方案二:基于“凹印+丝印”的“环形”设备连线改造 |
3.3.4 方案三:基于设备加装的“水平式”设备改造 |
3.3.5 方案四:基于设备加装的“空间式”设备改造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备改造方案评价 |
3.4.1 设备改造方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3.4.2 方案评价的原则与指标 |
3.4.3 设备改造最优方案的分析及评价 |
3.5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方案具体实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线控制模型参数分析 |
4.1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析研究 |
4.1.1 云龙烟标凹印印刷参数分析 |
4.1.2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类 |
4.2 烟标印刷生产前提——印刷色序 |
4.3 印刷套准精度参数——印刷张力 |
4.4 油墨转移量相关参数 |
4.4.1 印刷速度 |
4.4.2 印刷压力 |
4.4.3 油墨粘度 |
4.4.4 网孔载墨量 |
4.5 UV灯的选择与参数拟定 |
4.6 烘箱温度 |
4.7 环境因素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烟标印刷工艺改进实验 |
5.1 墨层厚度相关实验研究 |
5.1.1 实验研究参数的拟定 |
5.1.2 墨层厚度实验整体思路 |
5.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1.4 实验步骤 |
5.1.5 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1.6 油墨粘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1.7 网穴深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2 UV灯功率对冰花锤纹印刷效果的影响 |
5.2.1 印刷效果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2 最佳UV灯功率的选定 |
5.3 烟标印后加工 |
5.4 工艺对比分析 |
5.4.1 工艺转序次数 |
5.4.2 印刷速度与效率 |
5.4.3 工艺改进成本 |
5.4.4 卫生安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6)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的图像研究与设计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主题图像的象征性研究 |
2.1 图像与象征的内涵 |
2.1.1 图像的象征观念 |
2.1.2 图像的象征载体 |
2.2 主景图像的象征性研究 |
2.2.1 肖像与国家象征 |
2.2.2 建筑与社会象征 |
2.2.3 风景与文化象征 |
2.3 主题图案元素的象征性研究 |
2.3.1 国徽与国家象征 |
2.3.2 团花与艺术象征 |
2.3.3 文字与民族象征 |
2.4 小结 |
第3章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防伪图像的安全性研究 |
3.1 面额防伪图像的安全性研究 |
3.1.1 光变油墨面额数字 |
3.1.2 隐形面额数字 |
3.2 图案防伪图像的安全性研究 |
3.2.1 手工雕刻凹版头像图案 |
3.2.2 固定水印图案 |
3.3 特殊防伪图像的安全性研究 |
3.3.1 胶印对印图案 |
3.3.2 开窗图案 |
3.4 小结 |
第4章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主题图像的视觉设计提升 |
4.1 从精确到精微的人像设计提升 |
4.1.1 整体样式的调整 |
4.1.2 肖像细节的提升 |
4.2 从稳重到明快的图案设计提升 |
4.2.1 票面色彩的提升 |
4.2.2 图案层次的提升 |
4.3 由繁至简的视觉信息设计提升 |
4.3.1 元素构成的简化 |
4.3.2 整体版式的统一 |
4.4 小结 |
第5章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防伪图像的视觉设计提升 |
5.1 从单向到动感的视觉设计提升 |
5.1.1 光彩光变数字防伪图像 |
5.1.2 动感光变镂空开窗 |
5.2 从单立到融合的视觉设计提升 |
5.2.1 凹印对印水仙图案 |
5.2.2 凹印对印面额数字 |
5.3 从单一到丰富的视觉设计提升 |
5.3.1 白水印防伪图案 |
5.3.2 胶印对印数字防伪图案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发表成果统计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7)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 STP营销理论 |
2.1.1 市场细分 |
2.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4Ps理论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促销策略 |
2.2.4 渠道策略 |
2.3 相关分析方法和模型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PES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3 公司概况和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产品介绍 |
3.1.4 销售业绩 |
3.2 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3.2.1 L公司产品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2 L公司价格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3 L公司渠道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4 L公司促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4 L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2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
4.2.3 买方的议价能力 |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5 现有竞争者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5 L印刷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及保障措施 |
5.1 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优化 |
5.1.1 L公司市场细分分析 |
5.1.2 L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 |
5.1.3 L公司产品市场定位选择 |
5.2 L公司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价格策略优化 |
5.2.3 渠道策略优化 |
5.2.4 促销策略优化 |
5.3 L公司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3.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5.3.2 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
5.3.3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和过程监控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L公司营销策略现状调查 |
致谢 |
(8)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机构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3 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试卷袋密封签印刷与粘贴技术研究现状 |
1.4.2 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粘贴设备研究现状 |
1.4.3 TRIZ理论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4 国内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基于TRIZ理论和系统整机性能最优方案的创新设计 |
2.1 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粘贴工艺分析和创新 |
2.1.1 试卷袋印制与密封工艺分析 |
2.1.2 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及自动贴封工艺创新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目标分析 |
2.2.2 创新构思 |
2.2.3 方案拟定 |
2.2.4 方案评价与决策 |
2.3 基于TRIZ理论各子系统创新方案设计 |
2.3.1 试卷袋自动输送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2 基于物-场模型试卷袋自动施胶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3 绵纸输送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4 绵纸定长裁切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5 单张绵纸输送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6 密封签印刷子系统方案设计 |
2.3.7 密封签压合子系统方案设计 |
2.4 基于系统集成设计理论各子系统创新方案分析与评价 |
2.5 系统集成方案的整体性设计 |
2.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系统集成创新方案评价 |
2.6.1 系统集成方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2.6.2 评价原则及指标 |
2.6.3 系统集成最优方案的分析及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机构的布局与建模 |
3.1 系统机构建模设计流程与总体布局 |
3.2 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机构子系统建模 |
3.2.1 试卷袋输送子系统建模 |
3.2.2 试卷袋施胶子系统建模 |
3.2.3 绵纸输送子系统建模 |
3.2.4 绵纸定长裁切子系统建模 |
3.2.5 单张绵纸输送子系统建模 |
3.2.6 密封签印刷子系统建模 |
3.2.7 密封签压合子系统建模 |
3.3 基于总体布局的系统集成机构总装配及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机构的仿真分析 |
4.1 运动仿真工具Solid Works Motion简介 |
4.2 试卷袋输送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4.2.1 试卷袋输送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4.2.2 试卷袋输送机构运动仿真 |
4.3 施胶机构作用时间分析 |
4.4 绵纸输送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4.4.1 理想纸卷展开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
4.4.2 绵纸输送机构运动仿真 |
4.5 定长裁切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4.6 单张绵纸输送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4.7 印刷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4.7.1 叼牙辊筒的运动仿真分析 |
4.7.2 印刷部件运动仿真 |
4.8 整个系统协同运动仿真 |
4.8.1 试卷袋输送与定制印刷速度关系的研究 |
4.8.2 系统仿真各控制工艺参数分析 |
4.8.3 整个系统机构运动仿真与控制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9)基于自编码器的胶印机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着墨辊滚动轴承分析 |
1.2.1 着墨辊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 |
1.2.2 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类型及分析 |
1.3 印刷机械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于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研究 |
2.1 稀疏自编码器方法研究 |
2.1.1 稀疏自编码器的原理及结构 |
2.1.2 稀疏自编码器的算法及流程 |
2.1.3 稀疏自编码器的训练 |
2.2 堆栈式自编码器方法研究 |
2.2.1 堆栈式自编码器的结构 |
2.2.2 堆栈式自编码器的算法流程 |
2.2.3 堆栈式自编码器的训练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MSDA的滚动轴承故障识别方法研究 |
3.1 基于MSDA的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识别模型的建立 |
3.1.1 最大相关熵准则的概念 |
3.1.2 MSDA的结构 |
3.1.3 MSDA的算法流程 |
3.2 基于MSDA的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 |
3.2.1 MSDA网络的搭建与实验方案 |
3.2.2 MSDA的逐层故障特征提取能力研究 |
3.3 实验分析 |
3.3.1 数据库的描述及分析 |
3.3.2 不同参数对网络能力的影响 |
3.3.3 不同自编码器的比较 |
3.3.4 故障识别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胶印机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备与仪器介绍 |
4.2 轴承振动信号 |
4.3 轴承故障诊断实验及分析 |
4.3.1 轴承数据集的描述及分析 |
4.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3 故障识别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四、Image Science Technology Forecasting on offset printing: A Patent Analysis Approach(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D]. 邢丽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文娟.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3]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及其安全性研究[D]. 苏林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D]. 葛正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D]. 贾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的图像研究与设计提升[D]. 周忙.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7]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探究[D]. 陈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8]试卷袋密封签定制印刷与贴标机构的设计与仿真[D]. 单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自编码器的胶印机着墨辊滚动轴承故障分类方法研究[D]. 张清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