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提高成人高等函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曹若兰[1](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美术函授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种拓展教育方式,它具有与全日制教育同等的教育教学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院校附设函授部和美术函授院校(以下简称“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办学模式、课程与学科设置以及教材教法的考察,运用教育学、传播学、文献学、定量定性法、图表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民国时期着名美术教育家和着名画家仿照欧美等国的通函教学方式创办美术函授教育。这些函授教育组织具有个人办学和团队院校式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它缓解了美术院校因全日制教育学生稀少而导致难以维持办学的窘境,也为社会人士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专门美术教育的机会,因此美术函授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职能,为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纯艺术和实用美术人才。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美术函授教育作为民国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近代美术教育史上它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
唐姝敏[2](2020)在《“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互联网+”的形态,网络化已经基本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育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教育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对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别是终身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各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建设搭建了各自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率低下;第二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上都未能跟上网络教学改革的进程;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都为“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带来阻碍,也亟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终身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应用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质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及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出思路建议,以期对“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提供基础,为改革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提供帮助。
王雪茁[3](2020)在《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成人高等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成人函授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专业,其办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成人学生,面对成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教学方面是否达到平衡?供给错位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根据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如何优化教学?是一个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和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从“教”与“学”这对供给和需求矛盾入手,揭示教学内容与实践性、前沿性脱节问题,以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改革途径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成人函授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主题的国内外文献,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师范大学成人函授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目前成人函授体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具有与普通教育“同质化”的问题;成人函授体育教育教学中“教”与“学”存在脱节的问题,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补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出的优化策略:依据政策指引、职业需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精准供给内容,凸显实用性和前沿性;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学;加强供给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评估,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左丰亮[5](2020)在《终身学习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党和国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部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全民共建参与,其重要特征是终身学习,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势必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国家在教育发展规划中,反复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随着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相继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迅速普及和认可。同时,思想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时代的潮流变革,呼唤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潮流推动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革新态势,同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评估机制不全面、政府主导监管不力、政策经费短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单位被边缘化管理混乱等方面,以上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因此,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总结梳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探讨新时代新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对策,紧紧围绕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是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界定研究概念,对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章阐述终身学习型社会与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性,特别是终身学习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第三章介绍辽宁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总结概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制度供给和宏观管理角度,剖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五方问题。第五章针对我国现有的问题及原因,紧紧围绕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终身学习理念转变、完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合理化建设、加强办学单位管理等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建议。希望通过研究能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健康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蓬勃建设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张艳超[6](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周朝晖[8](2019)在《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百多年前,在上海美租界乍浦路成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这便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美术院校,日后名闻遐迩的上海美专。多年以来,对于这所学校进行研究的学术专着和论文车载斗量,但是苦于文献方面的缺失,目前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有关这所学校西洋画教学方面的整体性的研究。近年以来,随着一些有价值的文献,尤其是散失在民间的资料不断被发现、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能。《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一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成的。任何学术研究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翔实、充分的数据的支撑下。由于文献资料动态化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整体性研究的缺位,上海美专在西洋画教学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地位虽已得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上的认同,然而建立在最新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系统性研究,仍然有其必要性。在这几年来的专业理论学习中,一个关于研究方向的核心问题点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成才率和创造力是如何形成的?围绕这个问题寻求答案,须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成就等信息梳理入手,深入分析达到这一高“产值”的内在逻辑。本文正论部分可以概括为“一纵三横再收官”的结构。第一章对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进行了纵向的、学术史方面的梳理。根据美专四十年办学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几次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将西洋画教学史分为“探索期”“酝酿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第三、第四三章,分别就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学术研究三个并列的板块,结合第一章的历史分野,依据大量重要历史文献,对美专在这些关键教学环节上的做法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分析其举措的得失和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影响。关键的第五章,经过前四章“一纵三横”的叙述和分析,对本文的核心问题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将一个具有四十年办学历史,影响巨大的学校,进行完整的数据整理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还存在着严重的文献佚失情况。故本文采取了将覆盖面和典型案例结合的方法,就“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两个层面,对学校的办学成绩进行了总结。至于取得这些成果的内在原因,则是文章研究的难点和要点,经过前文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学术研究等重要环节的梳理,一条隐藏于办学过程中的,体现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特点的逻辑链条已隐约可见,那便是以“宽容”“开放”和“创新”为其主要特色的“海派”办学风格所带来的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环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是办学者通过“体内循环”和“体外循环”有意营造的多种学术观点,多种艺术风格的碰撞和对抗,激活了学校思辨、创新的空气和土壤,并由此为西洋画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推力。本章的最后还对西洋画教学及其所引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形式分析法为主。这两种研究方法对文字和图像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和较高的需求。得益于导师数十年的积累,加上所在教学团队长期在本领域研究所形成的学术资源,使本人能够及时获得文献资料新发现的信息,让课题研究得到了充分的史料支撑。文献的收集和使用,正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在多年的艺术教育工作中,笔者有幸结识了上海美专的毕业生朱瑚教授,朱教授虽已年过九旬,但记忆力过人。他为本文做的口述历史,不仅提供了部分关键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本人对问题点的思考。文章最后对核心问题点所作出的结论,即海派宽容开放的思想,激活了创新的学术氛围,最终对学科发展形成了推力,是在前文所做的大量研究、推论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结果。
蔡姣[9](2018)在《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文中指出函授教学站点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也设立了大量的函授教学站点以扩大教学规模。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大批的函授教学站点,它们连接着成人学员和高等院校,负责成人学员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教学管理等工作,为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但由于各函授教学站点远离高校本部,管理有限,加之函授教学站点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学员特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及其学员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函授教学站点具有教学开放、服务便民、管理集约等特点,但现阶段面临着函授教学站点数量达到一定的饱和度、设立权限门槛低等现状,其教学问题应运而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各函授教学站点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学员主体动力不足、教学师资建设落后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探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办学定位层面来看,有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影响来看,有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法律政策缺失、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从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来看,有教学日常管理松懈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的原因。解决当前函授教学站点所面临的以上问题,需要办学高校、函授教学站点自身和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统筹完善。首先主办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合理设站、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其次函授教学站点应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最后政府层面考虑逐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等以促进函授教学站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君艳[10](2017)在《人本视角下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对教育目的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般而言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本体价值取向主张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使学生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成人学生的现实需求,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函授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立足成人的学习特点,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理论基础,对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教学质量研究的现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采取保障和评估教学质量的时候都很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分析了学者对函授和人本主义的文献研究。然后定义函授教育、人本主义等相关概念;阐述成人学习理论,分析成人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再结合人本主义的理论,追根溯源,分析西方古代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以及现代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再次立足成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结合实际,总结出人本视角下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具有的内涵。按照人本主义视角下成人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标准,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联系云南的现实情况,针对成人函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要树立正确的人性观,明确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目标定位;改革课程体系,选择适切性的课程;改变教学策略,严把教材选用关,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评价。
二、浅谈如何提高成人高等函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提高成人高等函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 |
一、函授生生源以成年人为主 |
二、函授生生源地遍及海内外 |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个性 |
一、名人办学模式 |
二、学院化办学模式 |
小结 |
第二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第一节 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一、学科意识不强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
二、以专业代学科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
第二节 综合类的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一、以课程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
二、以画种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
小结 |
第三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与教法 |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 |
一、美术函授院校(部)教师绘制范画 |
二、讲义的结构与内容 |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法 |
一、发课 |
二、覆课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3 评价与反思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成人高等教育 |
2.1.2 教学改革 |
2.1.3 互联网+ |
2.2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
2.2.1 分散性 |
2.2.2 规模性 |
2.2.3 特殊性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终身教育理论 |
2.3.2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
2.3.3 资源共享理论 |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回溯 |
3.1.1 探索初建时期 |
3.1.2 改革发展时期 |
3.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
3.2.1 传统教学手段时期 |
3.2.2 现代技术教学阶段 |
3.3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
3.3.1 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
3.3.2 教学手段转变 |
3.3.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特点 |
3.4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支持 |
3.4.2 信息技术的支持 |
3.4.3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
第4章 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
4.1 “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
4.1.1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
4.1.2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
4.1.3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
4.2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
4.2.2 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 |
4.2.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 |
4.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
4.3.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
4.3.2 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
4.3.3 资源共享建设不完善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
5.1 改革提升网络教学质量 |
5.1.1 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
5.1.2 提升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 |
5.1.3 完善网络教学评价管理 |
5.2 改革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5.2.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
5.2.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建设 |
5.2.4 推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
5.3 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
5.3.1 针对学员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
5.3.2 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 |
5.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成人高等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本人的实习经历 |
1.1.2 高质量发展成人函授教育的推动 |
1.1.3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成人函授体育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概述 |
2.1 成人函授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运用的理论基础 |
2.1.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1.2 成人学习理论 |
2.2 成人函授教育供给的特性 |
2.2.1 办学理念突出开放性 |
2.2.2 大学品格突出保守性 |
2.2.3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
2.2.4 价值取向突出职业性 |
2.3 影响体育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因素 |
2.3.1 供给的主体 |
2.3.2 供给的对象 |
2.3.3 供给的要素 |
3 成人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
3.1 调查工具的设计及实施 |
3.1.1 内容设计 |
3.1.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1.3 实施程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从需求侧角度对成人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 |
3.2.2 从供给侧角度对成人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 |
3.3 供给与需求矛盾分析 |
3.3.1 供给对象自身所包含的特殊性 |
3.3.2 供给主体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 |
3.3.3 供给内容有待完善和补充利用 |
3.3.4 供给方式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 |
4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优化策略 |
4.1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提高供给质量 |
4.1.1 依据政策指引设计目标 |
4.1.2 依据职业需求设计目标 |
4.2 精准供给内容 |
4.2.1 构建特色化课程内容 |
4.2.2 加强实用性课程内容 |
4.2.3 渗透前沿性课程内容 |
4.3 优化供给方式 |
4.3.1 “七步走”问题导向面授教学方式 |
4.3.2 “互联网+”网上教学方式 |
4.3.3 加强混合式教学方式 |
4.4 加强供给队伍的建设 |
4.4.1 打造合理的师资结构 |
4.4.2 制定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
4.4.3 组织教师定期培训 |
4.5 强化教学质量评估,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
4.5.1 建立评估反馈交流平台 |
4.5.2 高校自身成立质量监控督查小组 |
4.5.3 第三方参与评估 |
5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终身学习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终身学习 |
1.2.2 终身教育 |
1.2.3 终身学习型社会 |
1.2.4 成人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终身学习型社会下的成人高等教育 |
2.1 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
2.1.1 成人高等教育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 |
2.1.2 成人高等教育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
2.1.3 成人高等教育提高成人生活质量 |
2.1.4 成人高等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
2.2 实现终身学习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 |
2.2.1 对政府的新要求 |
2.2.2 对教育机构的新要求 |
2.3 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阶段 |
2.4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3章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3.2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政策监管体系不完善 |
3.2.2 专业设置无特色管理方案趋同 |
3.2.3 办学被动盈利性 |
3.2.4 教育对象功利性 |
3.2.5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管理工作被动 |
第4章 成人高等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
4.2 专业设置缺乏合理性 |
4.3 国家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
4.4 校外函授站管理松散 |
4.5 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渠道狭隘 |
第5章 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
5.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转变成人高等教育认识 |
5.1.1 树立正确终身学习理念 |
5.1.2 转变成人高等教育认识 |
5.2 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
5.2.1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
5.2.2 转变政府职能 |
5.2.3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
5.2.4 建立完善监督评估制度 |
5.3 完善合作办学及校外教学站点建设和管理 |
5.4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化建设 |
5.4.1 树立质量意识 |
5.4.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化 |
5.5 完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 |
5.5.1 优化学籍管理流程 |
5.5.2 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
5.5.3 拓宽成人教育管理渠道 |
5.5.4 提高师资储备加强队伍建设 |
5.5.5 建立健全学员监督机制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
三、文献综述 |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
一、启蒙到专业 |
二、探索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
一、综合化 |
二、开放化 |
三、高端化 |
四、一体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
一、师范专业设置 |
二、师范专业认证 |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前期相关研究综述 |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历史分野 |
第一节 筚路蓝缕——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探索阶段” |
第二节 初露峥嵘——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酝酿阶段” |
第三节 艺术策源——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成熟阶段” |
第二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课程体系 |
第一节 写生教学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特色课程在美专西洋画教学中的历史作用 |
第三节 美专西洋画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涵分析 |
第三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教师团队 |
第一节 核心人物对于教学理念形成的引领地位 |
第二节 中坚力量的构成和教学核心作用 |
第三节 从教师团队结构的变化看教学理念的成熟 |
第四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学术研究 |
第一节 技法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二节 艺术创作观念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学术研究对实践教学的反哺作用 |
第五章 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
第一节 对成才率和创造力之形成的分析 |
第二节 对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的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相关人名录 |
附录二: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年表 |
附录三: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名师统计表 |
附录四:上海美专西洋画优秀学生统计表 |
附录五: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方面的重要学术活动 |
附录六:上海美专师生入选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西洋画作品统计 |
附录七:朱瑚教授口述历史(根据录音整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综述 |
二、有关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
三、有关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综述 |
四、对国外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 |
二、函授教学站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概述与调查 |
第一节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案例分析 |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概况 |
二、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结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时间与实施 |
第三节 调查学员基本情况概述 |
一、学员基本情况 |
二、学员的学习支持情况 |
三、学员对教学站点的了解与学习情况 |
四、学员对教学站点管理的建议 |
第三章 H大学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 |
第一节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
一、办学特色不明显 |
二、学生主体的内部动机不足 |
三、教学师资建设落后 |
第二节 教学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
一、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 |
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问题归因 |
第一节 办学定位不明确 |
一、对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 |
二、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规范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影响 |
一、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 |
二、法律政策缺失 |
三、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
第三节 教学管理系统缺乏 |
一、教学日常管理松懈 |
二、管理体制落后 |
第五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
第一节 办学高校加强监管 |
一、明确办学定位 |
二、合理设站 |
三、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
第二节 函授站点创新管理模式 |
一、更新教学理念 |
二、实现科学管理 |
三、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
第三节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
一、改革教育体制 |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10)人本视角下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函授教育 |
二、教学质量 |
三、人本主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念 |
第三章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人本主义视角下成人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内涵 |
第二节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
三、调查的结论 |
第三节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信仰的缺失 |
二、人本主义观念淡薄 |
三、教师队伍素质不佳,师生关系有待改进 |
四、管理方式落后,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四章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
一、树立正确的人性观,确立人本化的教育目的 |
二、改革课程体系,树立人本化课程观 |
三、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人本化教学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本化师生关系 |
五、改进教育评价,建立人本化教育评价 |
结语 |
主要结论 |
存在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提高成人高等函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D]. 曹若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唐姝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3]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成人高等函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D]. 王雪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终身学习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D]. 左丰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上海美专的西洋画教学研究[D]. 周朝晖. 上海大学, 2019(02)
- [9]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D]. 蔡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人本视角下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研究[D]. 王君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