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壁坍塌井特殊防砂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龙[1](2021)在《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储层具有埋藏浅、固结弱、渗流难等特点,水合物开采工程面临着较大的地质风险考验,相应的试采方案对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调控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常规油气。特别是储层大规模出砂已导致全球数次水合物试采被迫终止,成为制约海域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工程地质风险之一。厘清水合物开采井控砂介质工况并制定合理的控砂参数对实现科学合理的出砂调控、保证开采井长期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据此,本文聚焦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控砂完井方案与完井参数优选评价问题,重点针对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对控砂完井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规律与主控因素分析;(2)砾石填充类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规律与主控因素分析;(3)水合物试采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挡砂精度优选方法;(4)水合物试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水合物二次生成导致的控砂介质堵塞是现场试采不可回避的工程问题之一,控砂介质中水合物二次富集堆积可导致控砂介质渗透率降低到初始渗透率的1%~2%;泥质在控砂介质表面的堆积导致二次水合物堵塞时间提前,加剧二次水合物堵塞程度;综合控砂介质的挡砂需求和防堵塞要求,推荐南海水合物试采井控砂介质挡砂精度设计采用“防粗疏细”的方法;为满足水合物长水平段水平井开采需求,须保证砾石充填作业的充填延伸极限不小于水平井建井延伸极限。水合物储层中充填延伸极限受地层平均水合物饱和度、滤失速率、充填砾石颗粒密度、砂比、携砂液粘度、携砂液密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轻质砂+低砂比+降粘剂”组合工艺,是延长充填延伸极限、拓宽砾石充填工艺在水合物水平井中应用范围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实验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挡砂精度优选方法,优化了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可为后续水合物开采井完井防砂方案设计和合理的生产制度确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对推进水合物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姚治明[2](2020)在《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需解决的诸多技术问题中,油井的出砂是其普遍存在的难题。对此,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筛管防砂技术进行防砂,提高油井的产油量。因而,开展砂岩油藏的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的研究对砂岩油藏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首先,本文结合砂岩油藏的相关测井资料,对此砂岩油藏的组成、力学、物理特性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山东三合村油田为岩石胶结能力弱、极强水敏、弱酸敏、高孔、高渗的疏松砂岩油藏。其次,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岩油藏的出砂机理进行宏观研究。研究表明:砂岩油藏的出砂机理主要为拉伸、剪切、微粒运移破坏。再次,本文利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来建立3种射孔井(射孔相位角:0°、45°、90°)的出砂预测模型,定量模拟计算研究某些因素与油井出砂的关联、作用。研究表明:(1)射孔井的出砂风险主要集中在井壁与射孔孔道相交处附近,出砂风险从井壁与射孔孔道相交处沿垂直于油井的方向由内到外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增加相关尺寸的大小(射孔直径、射孔长度、射孔孔密)、减小生产压差Δp的大小,可降低油井出砂的危害;(3)油井射孔相位角为45°的出砂风险小于其他两种油井(射孔相位角:0°、90°);(4)油井的出砂风险随地层泊松比ν的大小增加而逐渐快速减小;随摩擦角φ的大小增加而逐渐快速增加;随内聚力C0的大小增加而线性减小。从次,本文以地层砂为研究对象,计算防砂过程中达西流动下的相关表皮系数,分析研究了地层砂侵入对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定向井与直井)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选取筛管砾石充填防砂技术与改善射孔相关参数与工艺的基础上(增大射孔直径、射孔长度、射孔孔密的大小与采用射孔相位角为45°),采取合理设计分级挡砂屏障,进一步提出与阐明大容积防沉排一体化技术,即分级挡砂屏障来防大(大颗粒泥砂)、大容积沉砂管柱来沉中(中等颗粒)、抽油机连续举升泵来排小(小颗粒泥砂)、快速开关充填通道的补砂工具来补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在山东三合村油田的现场实地防砂运用中,大容积防沉排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极好的防砂效果,并优于传统的筛管防砂技术。
姚剑锋[3](2020)在《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洼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储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差,出现了许多影响油井稳产的因素。其中对于疏松砂岩地质油藏而言,油井出砂就是最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大洼油田目前共有采油井213口,开井167口,油井在注水调驱区块和未注水区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出砂现象。通过对防阻砂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一方面“防砂、排砂”,对于出砂程度较轻的井,摸索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采用特种螺杆砂或捞砂方式,避免过度放大生产压差生产,使油井激动生产造成大量出砂;另一方面,“治砂”,对于出砂已导致低产停产的井,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合的区块整体或单井防砂措施,最大限度的挖掘油井产能。防砂井的产能预测和评价对于选择与设计合理的防砂措施,选择防砂生产工艺的调整,充分提高油气井的经济潜力有着很大的意义。油井防砂后的产能及经济预测评价对于选定的防砂方案是否有效果具有决定意义。对于油井日产而言,其防砂的目标是达到井筒中不出现地层砂或者细微出砂,同时不影响油井的正常情况下的生产,并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选择具体的防砂工艺时,不仅要考虑挡砂效果明显的防砂工艺,还需要考虑采取防砂措施后油气井的产能和经济效果,找出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分层防砂技术的调研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机械防砂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技术已日趋完善。国内外油气田、油气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械防砂工具,措施。机械防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产量影响了油田的正常开采和经济效益。这使得人们开始化学防砂工艺的研究。辽河油田老区块进入开采末期,以大洼油田为例出砂油井已占开井数的21.2%,防砂综合治理工作是影响老区生产的重大课题。机械防砂与化学防砂相结合的复合防砂工艺近年来广泛应用,具有更好的前景,是选题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实验井的效益分析形成同时完成深部防砂和机械阻砂的挤压充填防阻砂一体化技术,逐步建立防阻挡排“四位一体”综合防砂技术体系,有效解决类似于大洼油田注水砂岩老区油藏中后期开发出砂日益严重,常规技术针对性治理效果差的难题。并且在提高防砂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施工作业成本。
史亚红[4](2019)在《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三压力剖面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页岩地层在水平井钻进过程中易发生井眼坍塌、破裂漏失等井壁失稳问题。本文针对长宁地区页岩地层水平井钻井中出现的井塌、井漏等复杂工况,以岩石力学、钻井工程、测井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岩石力学特性和破坏准则研究入手,充分利用分辨率高和连续性好的测井曲线,重点计算页岩水平井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三压力和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并应用于页岩钻井的井壁稳定性评价,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计算水平井孔隙压力和上覆岩层压力时,如果将测深当做垂深则造成水平井孔隙压力和上覆岩层压力偏大。为此,首先开展页岩水平井斜深校正,然后进行上覆岩层压力计算,再然后优选伊顿法计算其孔隙压力。(2)在Thiercelin地应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页岩层理面倾角和倾向对水平地应力的影响,建立了页岩水平地应力计算新模型。(3)针对现有的评价水平井井壁坍塌和破裂位置角方法过于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 一种相对简便的数值分析法,对三种常见地应力状态下的水平井井壁坍塌位置角和破裂位置角进行了确定,为页岩水平井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计算提供了重要参数。(4)基于斜井井壁应力分布,结合 Mohr-Coulomb、Drucker-Prager 和 Mogi-Coulomb三种岩石强度破坏准则,给出了水平井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计算模型;编程计算与作图模拟研究了不同破坏准则下的井斜角和井斜方位角对坍塌压力当量密度值和破裂压力当量密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三种剪切破坏准则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预测的新方法。(5)结合岩石强度单一弱面剪切破坏准则和井壁应力分布状态,建立了含弱面地层斜井坍塌压力计算模型;通过编程、计算和模拟,研究了不同井斜角和方位角下,层理面产状对页岩井壁稳定的影响规律。(6)利用所建立的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水平地应力比、泊松比、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及孔隙压力对页岩水平井坍塌压力当量密度、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以及安全钻井液窗口的影响规律。基于以上方法模型研发了一套适用于长宁工区页岩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和地层三压力剖面计算及井壁稳定性分析的测井评价软件。将其用于长宁工区多口水平井的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和三压力剖面及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计算,以及井壁稳定性分析中,结果合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王玎珂[5](2019)在《易钻磨防砂筛管在塔河油田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碳酸盐裸眼储层井壁容易出现坍塌,进而影响油井产量,引发众多相关的工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塔河油田探索了多种坍塌治理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塔河地层地质复杂且特殊,这些坍塌治理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易钻磨防砂筛管是采用特殊易钻材料制成的新型筛管,主要作用是悬挂在裸眼段,起到支撑井壁防止坍塌的作用,同时满足酸化作业的要求,并在后期井下作业时便于钻磨。因此本文针对现有井壁坍塌治理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提出了一套新型解决方案,通过材质优化研发出新型铝合金易钻磨防砂筛管,其具有易钻磨、耐腐蚀、承压高的特点。现场应用证明,易钻磨筛管管柱对裸眼段的井壁稳定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试验井投产初期日产增油20t,综合效益达1825万元,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许声瑞[6](2018)在《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海上疏松砂岩气藏在开采中后期,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地层见水及生产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部分气井频繁出砂,砂粒堆积堵住射孔段,造成气井产量下降,同时高速流动的砂粒会冲蚀并损坏沿程的生产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海上气田出砂井防砂技术主要以高级优质筛管防砂及砾石充填防砂为主,其在中粒度(粒径大于90 μm)出砂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治理粒径小于90 μ m的细粉砂出砂井时现场应用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型气藏的气井防砂开展研究。本文选取海上A气田实际出砂井为研究对象,以化学防砂适应性为主题,应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详细分析A气田的储层物性、岩性、温压等特征,结合该区域出砂和防砂特点,探讨了 A气田采用化学固砂的可行性。(2)选择天然露头岩心为固结基础,利用“注入法”制作固结岩心,建立了气井化学固砂模拟评价方法。(3)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前置液配方为:水+3%KCl+5%互溶剂PCS+2%SH降压助排剂。(4)通过室内实验,确定YH微乳水基固砂液配方为:8%树脂YH-01+12%固化剂YH-02+4%调节剂 YH-03+0.5%偶联剂 YH-04+75.5%稀释剂(3%NaCl 盐水)。(5)针对A1出砂井,设计了单井化学固砂技术方案并开展现场应用。
韩玲[7](2018)在《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蒙古林油田的不断开发,出灰浆井日趋增多,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油井的产能和油田的产量,而且由于出灰浆导致的停产停注井造成了地下注采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本文以蒙古林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地质构造、储层特征、流体特征和出砂(灰浆)机理,依次介绍了该油田采用过的三种机械防砂技术和准备引进试用的三种化学防砂技术。一方面,实地选取井号现场施工,取得第一手的录取资料;一方面,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固化剂的有效性相关实验、固化剂配方的优化实验、充填介质的优选实验、纤维各参数对砂体稳定性影响的系列实验、纤维砂体性能的研究等实验项目。根据现场和实验结果,制定合理的防砂方案,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类型:双效胶结砂工艺和高弹胶工艺治理,以已经关停的单井为主要治理对象,进行施工。通过治理和一年的采出量观察,对关停井恢复生产,并保持合理油气生产,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了减缓油水井出灰浆,延长生产时间的目的,但是对于正常生产的出灰浆井效果并不明显,这些为最终形成适合蒙古林油田的治理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贾海民[8](2018)在《哈拉哈塘油田井筒堵塞机理及解堵防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拉哈塘油田是塔里木油田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哈拉哈塘油田工区面积为3717.4平方千米,下辖七个区块,远景资源量巨大。由于受井筒出砂、胶质沥青质析出影响,部分油井出现了井筒堵塞,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针对哈拉哈塘油田井筒堵塞难题,本文开展了堵塞物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研究,分析了十口井堵塞物成分和类型,为下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沥青分散剂KFJ-1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沥青分散剂KFJ-1对于沥青质堵塞具有较好的分散溶解、解堵、抑制能力。开展了单井KFJ-1沥青分散剂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分散剂具有良好的防堵、降粘、降掺稀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总结了哈拉哈塘胶质沥青质井筒解堵化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胶质沥青质堵塞防治的有效技术手段,研制了可高效分解沥青质堵塞物的化学助剂,探索出一套理化并举的一体化技术措施,为其它油田提高开发效益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哈拉哈塘油田井筒砂堵原因的分析,建立了“捞防酸抽”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应用了高“捞”砂效率的随钻分体巨型捞杯,检验该治理模式解决碳酸盐岩油井的垮塌出砂的效果。
张海洋[9](2018)在《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及参数设计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水平井已得到大范围推广,水平井完井工程衔接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其在油田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完井方式优选及完井参数设计是在完井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在完井设计中,需要考虑多个参数及多个指标,所以建立水平井多参数多指标的完井方式优选及完井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分别建立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及完井参数设计方法。在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中,通过对目前水平井完井方式的优缺点分析,建立考虑地质因素的流程图法进行初选,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的Vague集方法实现在经济和技术等多指标下的完井方式优选,并编制了软件进行实例计算。在水平井完井参数优化设计中,建立了水平井油藏-井筒一体化耦合模型,然后针对射孔完井、割缝衬管完井、裸眼砾石充填和管内砾石充填四种完井方式分别建立产能模型、套管(衬管)强度模型和防砂(出砂预测)模型,并对完井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设计建立多参数多指标的完井参数设计方法,并编制软件。最后应用软件进行了完井参数设计实例运算分析,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张怀文[10](2018)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天然气水合物被公认为是具有良好前景的重要后续能源,它具有分布广、资源量大、能量密度高和无污染等特征。全球范围内至今还没有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只有少数国家进行了试验性开采,在已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在试采过程中都遇到不同程度的地层出砂现象。然而,要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长期商业化开采,地层出砂问题是必须攻克的关键点。因此,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南海北部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试采为工程背景,采用模拟实验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强度准则和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合岩石力学、渗流力学、热力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利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变的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系统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过程中的地层物理、力学响应,构建了完整的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方法理论体系,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过程中的出砂影响因素及出砂规律,评价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降压开采出砂危害程度,为今后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大规模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首先,结合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项目的经验,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特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特点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对地层影响,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形成机理及出砂影响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是一个多相态变化、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过程,与常规油气藏出砂具有明显区别。其次,通过模拟南海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物理力学实验,可以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的压密阶段,弹性阶段较短,屈服阶段较长,峰值强度不明显,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假定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内摩擦角不变,引入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影响,以及有效围压对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非线性影响,推导建立了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强度准则。同时,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双曲线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黏土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在特定条件下的应变硬化特征,可准确计算峰前应力-应变关系。再次,在考虑热传导、热对流、天然气水合物地层上下岩层及井眼处能量补给,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吸热等因素的条件下,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温度场模型;构建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变特性模型,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模型和分解热模型;基于广义达西定律,结合地层骨架及孔隙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推导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流体渗流场模型,模型考虑了气、水两相渗流以及地层各向异性;基于固体力学小变形理论和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推导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地层变形场模型;给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分析各物理场的定解条件,主要包括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两部分。综合以上各模型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分析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模型,全面反映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地层应力状态变化等因素对物性参数的影响,也是体现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评价问题是受多因素耦合作用的一个方面。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模型,对生产因素和地质因素两类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塑性应变以及出砂量的演化过程,分析总结灾害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最大等效塑性应变也随之变大,即地层破坏出砂的风险程度增加;同一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范围增大,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出砂范围和出砂的严重程度都将增大,且最大塑性应变随生产压差增大的增幅也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变化对地层开采出砂的影响有限,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骨架基质性质对地层开采出砂影响很大;水平地应力差异导致井眼附近地层最小水平地应力方向所受压应力最集中,是地层最易出砂的位置,水平地应力非均程度越大,井眼附近地层最大塑性变形区域越大,地层出砂可能性越大。同时模拟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降压开采,结果显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水合物地层因地应力非均程度较小,井周围岩塑性屈服范围较为均匀;采用直井裸眼完井方式开采时,降压开采法最大生产压差不应超过5 MPa;采用水平井筛管完井方式开采时,水合物地层的产液量比直接裸眼完井方式开采时大幅度提高,而含砂量有所降低,降压开采法最大生产压差为8.6 MPa。
二、井壁坍塌井特殊防砂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壁坍塌井特殊防砂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 |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2.1.1 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 |
2.1.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3 实验方案 |
2.2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过程分析 |
2.2.1 堵塞过程中筛网介质拟渗透率的演化规律 |
2.2.2 堵塞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演化规律 |
2.3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介质堆叠层数的影响 |
2.3.2 温度的影响 |
2.3.3 流速的影响 |
2.4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机理其现场调控启示 |
2.4.1 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机理探讨 |
2.4.2 对水合物试采现场调控的启示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砾石填充类控砂介质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与泥质堵塞耦合效应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
3.1.1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3.1.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
3.2 典型砾石充填层中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 |
3.2.1 陶粒中的典型水合物堵塞特征 |
3.2.2 石英砂中的典型堵塞特征 |
3.2.3 石英砂与陶粒堵塞特征差异 |
3.3 温压条件对水合物堵塞影响规律 |
3.3.1 初始压力的影响 |
3.3.2 温度的影响 |
3.4 砾石颗粒性质对水合物堵塞影响规律 |
3.4.1 砾石粒径的影响 |
3.4.2 颗粒类型的影响 |
3.5 预充填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经验预测模型 |
3.5.1 堵塞机理 |
3.5.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6 泥质堵塞与二次水合物堵塞耦合特征 |
3.6.1 典型水合物-泥质双重堵塞特征 |
3.6.2 双重堵塞与纯水合物堵塞特征差异 |
3.6.3 泥质-水合物堵塞耦合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合物试采井控砂筛管最佳缝网孔径优选方法 |
4.1 目标区储层粒度分布特征 |
4.1.1 区域地质背景 |
4.1.2 地层砂粒度分布特征 |
4.2 “防粗疏细”筛管控砂精度设计方法 |
4.2.1 “防粗疏细”的基本原理 |
4.2.2 “防粗疏细”控砂精度优选步骤 |
4.2.3 分层控砂条件下的控砂精度优选方法 |
4.3 算例分析 |
4.3.1 特定层位的最佳控砂精度设计 |
4.3.2 分层控砂精度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分析 |
5.1 水合物开采水平井完井方式 |
5.1.1 常用的控砂完井方式简介 |
5.1.2 水合物开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的挑战 |
5.1.3 目标区地层及虚拟水平井信息 |
5.2 充填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
5.2.1 α波砂床高度 |
5.2.2 充填循环压耗计算 |
5.2.3 安全作业窗口 |
5.2.4 泵注程序的设计 |
5.3 充填延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
5.3.1 充填延伸极限的定义 |
5.3.2 地层因素的影响 |
5.3.3 充填工艺参数的影响 |
5.4 多级β波充填拓宽安全作业窗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及出砂危害 |
2.1 砂岩油藏地质特性 |
2.2 砂岩油藏出砂原因 |
2.3 砂岩油藏出砂机理 |
2.4 砂岩油藏出砂类型及特征 |
2.5 砂岩油藏出砂危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层出砂预测方法研究 |
3.1 现场预测法 |
3.2 经验法 |
3.3 实验研究法 |
3.4 理论计算模型法 |
3.5 神经网络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出砂预测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4.1 出砂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 出砂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筛管防砂技术研究 |
5.1 防砂方法分类及特点 |
5.2 筛管防砂方法分类及特点 |
5.3 防砂方法的选择 |
5.4 防砂效果评价 |
5.5 地层砂对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场应用效果 |
6.1 三合村油田地质特性 |
6.2 射孔防砂工艺参数设计 |
6.3 防砂技术的选择 |
6.4 防砂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油井出砂特点分析 |
2.1 大洼油田开发历程 |
2.2 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
2.3 大洼油田出砂现状 |
2.4 油井出砂特点分析 |
2.5 出砂原因分析 |
2.6 其他存在问题和难点 |
第三章 前期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
3.1 砾石充填防砂技术 |
3.2 树脂防砂技术 |
3.3 高温人工井壁防砂技术 |
3.4 筛管防砂技术 |
3.5 高温固砂剂的固砂原理 |
第四章 实验井防砂技术应用 |
4.1 高压砾石充填防砂 |
4.2 挤压充填防砂技术 |
4.3 地层深部纤维压裂防砂技术 |
4.4 机械防砂 |
4.5 氟硼酸防砂 |
第五章 防砂工艺完善分析 |
5.1 规模化应用螺杆泵排砂工艺,恢复油井产能 |
5.1.1 完善螺杆泵在出砂井生产应用中的配套工艺 |
5.1.2 优化防砂泵配套技术,突破“排砂难”瓶颈。 |
5.2 因井制宜多种防砂措施齐发力 |
5.2.1 优化机械防砂筛管 |
5.2.2 引入氟硼酸防砂技术 |
5.2.3 完善后的砾石充填防砂规模化应用 |
5.2.4 地层深部纤维防砂稳步推进 |
5.3 突破化学防砂和压裂防砂技术的瓶颈,治理出砂疑难井见成效 |
5.4 改进完善了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安全稳定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三压力剖面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孔隙压力和地应力研究现状 |
1.2.2 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及井壁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长宁井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背景和基本特征 |
2.2 地层特征 |
第3章 页岩水平井地应力计算模型建立 |
3.1 页岩岩石力学特性 |
3.1.1 页岩岩石力学参数实验分析 |
3.1.2 岩石力学参数测井计算 |
3.1.3 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转换 |
3.1.4 工区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实例分析 |
3.2 页岩地层孔隙压力的测井解释方法 |
3.2.1 斜深校正和上覆岩层压力计算 |
3.2.2 孔隙压力计算方法概述 |
3.2.3 孔隙压力计算方法优选 |
3.3 页岩水平地应力计算模型 |
3.3.1 水平地应力计算常见模型 |
3.3.2 页岩TIV水平地应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章 页岩水平井井壁稳定性评价模型 |
4.1 任意斜井井壁围岩应力分布 |
4.1.1 井周坐标关系 |
4.1.2 井周应力分布模型 |
4.1.3 井壁主应力状态分析 |
4.2 井壁失稳破坏模式与井壁破坏准则 |
4.2.1 井壁失稳破坏模式 |
4.2.2 岩石强度破坏准则 |
4.3 水平井井眼坍塌位置角和破裂位置角的确定 |
4.3.1 特殊位置分析法 |
4.3.2 数值分析法 |
4.4 水平井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计算模型 |
4.4.1 井壁坍塌压力计算模型 |
4.4.2 井壁破裂压力计算模型 |
4.4.3 含弱面地层水平井坍塌压力计算模型 |
4.4.4 坍塌压力模型和破裂压力的求解 |
4.5 破坏准则选取及井眼稳定性分析 |
4.5.1 破坏准则选取及井眼轨迹优化 |
4.5.2 层理面产状对页岩井眼轨迹方位的影响 |
第5章 页岩水平井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不同断层页岩水平井坍塌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5.2 不同断层页岩水平井破裂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5.3 不同断层页岩水平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水平地应力比 |
5.3.2 泊松比 |
5.3.3 内聚力 |
5.3.4 内摩擦角 |
5.3.5 孔隙压力 |
第6章 软件研制及其在长宁地区的应用 |
6.1 软件设计流程 |
6.2 软件主要模块功能及使用介绍 |
6.2.1 页岩TIV水平地应力计算模块SWPU-SH12A |
6.2.2 页岩岩石力学、地应力和三压力等参数计算模块SWPU-9P-MW |
6.3 在页岩水平井钻井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6.3.1 页岩地应力解释及地层各向异性分析 |
6.3.2 页岩水平井三压力剖面的建立及井壁稳定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易钻磨防砂筛管在塔河油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现有技术及局限性 |
3 易钻磨防砂筛管技术 |
3.1 易钻磨防砂筛管性能参数 |
3.2 易钻磨防砂筛管结构及管柱组成 |
3.3 易钻磨防砂筛管管柱施工工艺 |
4 现场应用 |
4.1 现场管柱组成结构 |
4.2 施工过程 |
4.3 应用效果 |
5 结论 |
(6)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油气井防砂技术发展历程 |
1.2.2 化学固砂技术发展历程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研究路线 |
第2章 A气田防砂工艺筛选 |
2.1 油气井防砂技术对比分析 |
2.1.1 砂拱(桥)防砂 |
2.1.2 化学固砂 |
2.1.3 热力焦化防砂 |
2.1.4 机械防砂 |
2.2 化学固砂技术分类与存在问题分析 |
2.2.1 化学固砂工艺技术种类 |
2.2.2 化学固砂剂的结构及作用原理 |
2.2.3 化学固砂配套处理剂的组成及用途 |
2.2.4 目前化学防砂固砂技术存在的问题 |
2.2.5 化学固砂技术的发展方向 |
2.3 A气田防砂工艺筛选 |
2.3.1 储层特征 |
2.3.2 气藏特征 |
2.3.3 A气田防砂工艺的筛选 |
第3章 气井化学固砂评价方法的建立 |
3.1 露头岩心的选择 |
3.1.1 储层物性 |
3.1.2 储层岩性 |
3.1.3 单轴抗压强度 |
3.2 气体冲刷实验方法 |
3.2.1 A气田生产气井情况分析 |
3.2.2 气体冲刷实验方法 |
3.3 露头岩心固结实验流程 |
3.3.1 实验温度的确定 |
3.3.2 具体实验流程 |
第4章 前置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4.1 前置液选用原则 |
4.2 前置液的组成及性能 |
4.2.1 互溶剂性能评价 |
4.2.2 降压助排剂性能评价 |
4.2.3 防膨性能评价 |
4.2.4 前置液与地层流体的配伍性评价 |
4.2.5 前置液对固砂性能影响 |
第5章 适合于A气田固砂液体系构建及性能评价 |
5.1 固砂液体系构建 |
5.1.1 化学固砂液基本要求 |
5.1.2 YH微乳水基固砂液基本组成 |
5.1.3 YH微乳水基固砂液的作用原理 |
5.1.4 YH微乳水基固砂液的特点及性能 |
5.1.5 YH微乳基固砂液对A气田的适应性评价 |
5.1.6 构建思路 |
5.2 固砂液体系配方的确定 |
5.2.1 粘度计注入压力 |
5.2.2 固结性能评价 |
5.2.3 安全施工时间性能评价 |
5.2.4 固砂液与地层岩石配伍性评价 |
5.2.5 固砂液与地层流体配伍性评价 |
5.3 固结性能评价 |
5.3.1 时间对固结性能的影响 |
5.3.2 温度对固结性能的影响 |
5.3.3 固结体老化稳定性能评价 |
5.3.4 储层岩屑固结实验 |
5.3.5 长岩心固结实验 |
5.3.6 固结体微观分析 |
第6章 A气田化学固砂施工工艺及现场应用 |
6.1 固砂液适应范围 |
6.1.1 储层物性条件 |
6.1.2 储层温度条件 |
6.1.3 防砂井段的长度 |
6.2 固砂液体系的用量计算 |
6.3 固砂液体系的配制工艺 |
6.3.1 前置液 |
6.3.2 YH微乳水基固砂液 |
6.4 固砂液体系的注入工艺 |
6.4.1 注入压力要求 |
6.4.2 注入工艺 |
6.4.3 顶替工艺 |
6.5 固化及恢复生产工艺 |
6.5.1 固化要求 |
6.5.2 恢复生产工艺 |
6.6 A1井化学固砂技术方案 |
6.6.1 生产情况 |
6.6.2 出砂情况 |
6.6.3 化学固砂方案 |
6.7 A1井化学固砂技术现场应用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出砂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和防砂工作的现实意义 |
1.1.2 出灰浆对蒙古林油田的影响 |
1.2 国内外出砂机理研究 |
1.2.1 根据地层特点分析出砂机理 |
1.2.2 由砂粒从骨架脱附情况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3 根据出水后岩石性能的变化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4 外在人为因素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3 国内外防砂工艺技术研究 |
1.3.1 机械防砂 |
1.3.2 化学防砂 |
1.3.3 其它防砂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古林油田地质特征和出灰浆机制分析 |
2.1 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2.2 蒙古林油田基本储层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沉积 |
2.2.3 储层 |
2.3 蒙古林油田流体特征 |
2.3.1 流体性质 |
2.3.2 渗流规律 |
2.4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机制分析 |
2.4.1 蒙古林油田灰浆物性概述 |
2.4.2 地质因素 |
2.4.3 工程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 |
3.1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情况统计和分析 |
3.1.1 类型统计和分析 |
3.1.2 特征统计和分析 |
3.2 机械治理出灰浆工艺 |
3.2.1 筛管悬挂式治理工艺 |
3.2.2 治理泵治理工艺 |
3.2.3 简易治理工艺管柱 |
3.2.4 现场应用情况 |
3.3 化学治理的研究与应用 |
3.3.1 双效胶结砂防砂 |
3.3.2 高弹胶治理 |
3.3.3 纤维复合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效果评价 |
4.1 油气井防砂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思路 |
4.1.1 挡砂效果评价方法 |
4.1.2 增产效果评价方法 |
4.1.3 改善井底流动条件效果评价方法 |
4.2 蒙古林油田防砂效果综合评价指标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哈拉哈塘油田井筒堵塞机理及解堵防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层出砂原因 |
1.2.2 机械防砂技术研究 |
1.2.3 石油沥青质沉积机理研究 |
1.2.4 石油沥青质沉积实验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井筒堵塞物物性研究及形成原因分析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堵塞物外观及性质 |
2.2.2 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分析 |
2.2.3 无机物矿物组成分析 |
2.2.4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 |
2.2.5 高温模拟蒸馏测碳数分布 |
2.3 沥青质析出原因研究及主要影响因素 |
2.3.1 地层水性质研究 |
2.3.2 温度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测定 |
2.3.3 原油PVT分析 |
2.4 井筒砂堵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分散剂研制及性能评价 |
3.1 高效沥青分散剂研制 |
3.2 沥青分散剂性能评价 |
3.2.1 材料和仪器 |
3.2.2 沥青分散剂评价方法 |
3.3 沥青分散剂性能评价结果 |
3.3.1 观察法 |
3.3.2 溶解速率法 |
3.3.3 浊度法评价KFJ-1 沥青分散剂抑制性 |
3.3.4 沥青分散剂溶解量的测定 |
3.3.5 含水率对解堵效果的影响 |
3.3.6 沥青分散剂的配伍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FJ-1 沥青分散剂试验方案设计及效果评价 |
4.1 稠油井生产分析 |
4.2 药剂性质 |
4.3 X15 井试验方案设计 |
4.3.1 X15 井下管柱图及参数计算 |
4.3.2 现场加药量设计 |
4.3.3 现场加药工艺 |
4.3.4 评价方法 |
4.4 X16 井试验方案简述 |
4.5 施工安全及设施准备 |
4.6 X15井KFJ-1 现场试验效果及评价 |
4.6.1 X15 井加KFJ-1 期间生产数据 |
4.6.2 X15 井采出液监测数据 |
4.6.3 X15 井防堵和节约稀油效果评价 |
4.6.4 X15 井现场试验经济评价 |
4.7 X16 井现场试验情况和认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捞防酸抽”综合治理模式应用研究及评价 |
5.1 ”捞防酸抽”综合治理模式 |
5.2 “捞防酸抽”综合治理模式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及参数设计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存在的问题 |
1.1.2 水平井完井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完井方式优选研究现状 |
1.2.2 水平井完井参数设计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重点难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方法及应用 |
2.1 水平井完井方式简介 |
2.2 流程图法初步优选 |
2.2.1 井眼稳定性 |
2.2.2 出砂预测 |
2.3 改进的Vague集方法精确优选 |
2.3.1 改进的Vague集方法 |
2.3.2 完井方式优选流程 |
2.3.3 完井指标的确定及定量化计算 |
2.3.4 完井指标权重计算 |
2.4 完井方式优选方法实例应用 |
2.4.1 完井方式优选软件介绍 |
2.4.2 完井方式优选软件实例应用 |
第3章 水平井油藏-井筒耦合模型 |
3.1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2 数学模型的差分离散 |
3.1.3 数值模型的求解 |
3.2 水平井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章 水平井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射孔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射孔完井产能模型 |
4.1.2 射孔完井套管强度模型 |
4.1.3 射孔完井出砂预测模型 |
4.1.4 射孔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 割缝衬管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1 割缝衬管完井产能模型 |
4.2.2 割缝衬管完井衬管强度模型 |
4.2.3 割缝衬管完井防砂模型 |
4.2.4 割缝衬管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砾石充填完井敏感性分析 |
4.3.1 砾石充填完井产能模型 |
4.3.2 砾石充填完井防砂模型 |
4.3.3 砾石充填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章 水平井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
5.1 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
5.1.1 正交表 |
5.1.2 正交试验设计的优点 |
5.1.3 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
5.2 水平井完井多指标权重计算 |
5.3 水平井完井参数设计软件介绍 |
5.4 水平井完井参数优化设计实例应用 |
5.4.1 射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
5.4.2 割缝衬管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
5.4.3 裸眼砾石充填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
5.4.4 管内砾石充填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天然气水合物及其赋存地层的物性研究 |
1.2.2 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近井地层稳定性研究 |
1.2.3 油气地层出砂预测研究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研究 |
2.1 国内外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地层出砂情况 |
2.2 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机理 |
2.2.1 剪切破坏机理 |
2.2.2 拉伸破坏机理 |
2.2.3 水合物骨架作用及分解效应 |
2.3 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影响因素 |
2.3.1 水合物饱和度 |
2.3.2 地应力状态 |
2.3.3 孔隙流体和孔隙压力 |
2.3.4 完井方式 |
2.3.5 生产压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实验 |
3.1 南海北部水合物地层地质概述 |
3.2 南海北部水合物地层物理力学特性实验 |
3.2.1 实验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分析 |
3.3 南海黏土质粉砂水合物地层强度准则建立 |
3.4 南海黏土质粉砂水合物地层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建立 |
3.4.1 双曲线本构模型 |
3.4.2 地层弹性模量 |
3.4.3 破坏比 |
3.4.4 径向应变与泊松比 |
3.4.5 模型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数学模型 |
4.1 水合物地层开采过程 |
4.1.1 水合物分解过程 |
4.1.2 传热过程 |
4.1.3 多相渗流过程 |
4.1.4 地层变形过程 |
4.2 数学模型基本假设 |
4.3 水合物地层温度场模型 |
4.4 水合物分解相变特性模型 |
4.4.1 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 |
4.4.2 水合物相平衡模型 |
4.4.3 水合物分解热模型 |
4.5 水合物地层渗流场模型 |
4.5.1 水合物地层骨架连续性方程 |
4.5.2 水合物地层流体渗流运动方程 |
4.5.3 水合物地层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 |
4.5.4 水合物地层流体渗流方程 |
4.5.5 水合物地层流体渗流方程的简化 |
4.6 水合物地层变形场模型 |
4.6.1 水合物地层骨架平衡方程 |
4.6.2 水合物地层骨架几何方程 |
4.6.3 水合物地层本构方程 |
4.7 水合物地层出砂控制方程 |
4.7.1 水合物地层出砂控制方程 |
4.7.2 水合物地层出砂风险等级评价标准 |
4.8 水合物地层物性参数辅助模型 |
4.8.1 地层渗透率和毛管力 |
4.8.2 地层热物性参数 |
4.8.3 甲烷气密度及逸度系数 |
4.8.4 地层有效孔隙度 |
4.8.5 地层弹性参数 |
4.8.6 地层强度参数 |
4.9 水合物地层各物理场模型定解条件 |
4.9.1 边界条件 |
4.9.2 初始条件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评价有限元模型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5.2 ABAQUS软件的二次开发 |
5.2.1 UMAT子程序 |
5.2.2 USDFLD子程序 |
5.2.3 UMESHMOTION子程序 |
5.2.4 软件计算流程 |
5.3 水合物地层出砂评价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1 零平衡校验 |
5.3.2 地应力平衡 |
5.3.3 水合物分解效应 |
5.3.4 地层出砂风险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评价 |
6.1 南海北部水合物地层基本参数 |
6.2 水合物地层有限元模型 |
6.3 开采因素对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的影响 |
6.3.1 开采时长的影响 |
6.3.2 生产压差的影响 |
6.4 地质因素对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的影响 |
6.4.1 地层初始水合物饱和度的影响 |
6.4.2 地层骨架岩性的影响 |
6.4.3 地应力非均程度的影响 |
6.5 完井方式对水合物地层开采出砂风险的影响 |
6.5.1 水平井完井方式开采 |
6.5.2 大井眼多分支径向井完井方式开采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井壁坍塌井特殊防砂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D]. 李彦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D]. 姚治明. 长江大学, 2020(02)
- [3]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D]. 姚剑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三压力剖面的建立及应用[D]. 史亚红.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易钻磨防砂筛管在塔河油田的研制与应用[J]. 王玎珂. 中外能源, 2019(04)
- [6]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D]. 许声瑞.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D]. 韩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哈拉哈塘油田井筒堵塞机理及解堵防堵研究[D]. 贾海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及参数设计方法与应用[D]. 张海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风险评价[D]. 张怀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