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视眼并非不可治(论文文献综述)
林汉瑜(Lam Hon Yu)[1](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赵思琦[2](2021)在《近代首部日本眼科学着作《眼科锦囊》的传入与流布》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由本庄俊笃撰写的《眼科锦囊》一书,是日本江户时代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医学书籍。通过梳理该书主要内容以及考辨其知识来源,发现此书大部分内容参考了汉籍和西洋书籍,并且具有辩证地吸收了西医与汉医的诸多优点、重视医学解剖、列举了众多医学病案、主张灵活医治等特点。该书传入中国后被诸多医籍收录,同时也是外国医生研究中医的经典着作。可为进一步丰富中西医交流史提供重要参考。
黄燕玲[3](2020)在《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儿童少年眼视力下降,严重影响儿童少年体质健康。目前由于眼科医生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医院的研究和工作重点均集中在治疗方面,难以投入于眼视力低下的预防。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儿童少年的眼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但绝大部分的研究均停留在理论推论与调查报告,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7-9岁视力低下的儿童进行为期8个月的运动实验干预,深入分析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适宜体育运动防治眼视力下降的效果与原理,为体育运动防控儿童视力低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五山小学30名7-9岁视力低下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将其分为近视组和远视组。训练时随机分成4组,3节课/周,90分钟/节,干预时长为8个月。实验前后采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电脑验光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采用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球镜度、柱镜度、眼轴长度等眼视力指标;散瞳后恢复正常状态检查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通过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评定本套乒乓球运动方案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研究结果:一、近视组:与实验前相比,双眼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以及左眼柱镜度均上升,双眼平均眼轴长度均增长,平均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右眼平均柱镜度上升,正相对调节和双眼调节灵敏度实验后有明显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眼平均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负相对调节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远视组:与实验前相比,双眼的平均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均下降,远视程度降低、散光减小,向正视方向发展;双眼平均眼轴长度增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双眼相对调节在实验后提高;以上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双眼调节灵敏度在实验后明显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本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干预,可以改善眼睛调节灵敏度,以及相对调节的功能,进而改善视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视屈光度上升,远视屈光度下降,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本研究的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符合儿童身体发育特点,运动负荷适宜,内容简单,兴趣性强,是有效防控眼视力低下的较好方法。在休闲、业余体育和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可推广运用。
艾家玲[4](2020)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蔡司三焦点人工晶体(AT LISA tri839MP)或福来视-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SBL-3)术后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中医证候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8例(12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2例(5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AT LISA tri839MP三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40例(60眼),SBL-3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48例(6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AT LISA tri839MP三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27例(37眼),SBL-3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15例(19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的裸眼远视力、中视力、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对比敏感度,并对其中医证型进行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或SBL-3 IOL术后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术后1天、1周、1月远、中视力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1月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在暗视条件下3cpd、6 cpd的空间对比敏感度,AT LISA tri839MP组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条件下12cpd、18cpd时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对数函数下面积(AUL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或SBL-3 IOL术后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4.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术后1天、1周、1月远、中视力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近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在暗视条件下3cpd的空间对比敏感度,AT LISA tri839MP组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条件下6 cpd、12cpd、18cpd时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对数函数下面积(AUL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证型分布表明:证型以肝肾亏虚、脾虚气弱型居多。结论: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SBL-3 IOL术后的远、中、近距离视力均明显提高;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SBL-3 IOL术后视觉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者能提供更好的远、中视力,对比敏感度;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肾亏虚、脾虚气弱。
赵静如[5](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张旭[6](2020)在《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并分析角膜像差与角膜曲率及眼轴可能的相关性;研究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测量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像差,并转换成光学调制度传递函数(MTF)特点,并探究术后视力(VA)、对比敏感度功能(CSF)与MTF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83例8~18岁的近视患者(183只眼)。使用IOL-Master测得眼轴长度,使用Pentacam眼前节诊断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1、Z3-1和Z40等高阶像差值。分析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全角膜的高阶像差(Z31、Z3-1、Z40)与眼参数(眼轴长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只眼),分别进行验戴角膜塑形镜前及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验戴角膜塑形镜前后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第三部分:横断面研究。选取SMILE术后3个月以上,眼部情况稳定患者34例(68只眼)观测,术后残余屈光度均小于±0.50D。在明视觉下,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VA,用CSV-1000E测量CSF。用Wave Scan测量全眼的波前像差,经matlab编程,将像差进行公式转换成MTF,取(3,6,12,18)c/deg四频区结果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Z31分别为-0.125±0.105μm,0.001±0.001μm,-0.133±0.116μm;垂直彗差Z3-1分别为-0.021±0.164μm,0.000±0.043μm,0.022±0.168μm;球面像差Z40分别为0.224±0.091μm,-0.144±0.029μm,0.189±0.090μm。Z31与后角膜散光(K2b-K1b)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Z3-1与角膜前散光(K2f-K1f)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后表面、全角膜Z40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K1f,K2f,K1b,K2b)(P<0.05)。角膜后表面Z40 b与眼轴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值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值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曲率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0.400,P=0.003);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0.380,P=0.009)。第三部分:SMILE手术后,在(3,6,12,18)c/deg频区CSF值分别为:63.19±3.18,110.25±5.22,57.65±3.76,16.15±1.04;在(3,6,12,18)c/deg频区MTF值分别为:0.80±0.02,0.56±0.03,0.30±0.02,0.19±0.02。在(6,12,18)c/deg频区,VA与CSF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48,0.337,0.324,P<0.001,=0.005,0.007);而在18c/deg频区,CSF与MTF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41,P=0.048)。结论第一部分:在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中,角膜球差是最主要的高阶像差,角膜越平坦,角膜球差正值越低,角膜后表面形态对角膜球差具有补偿作用,眼轴越长,角膜后表面球差的负值减小。角膜彗差补偿角膜后表面散光,这可能有助于改善视觉质量。第二部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SMILE手术矫正后光学质量(MTF)的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视觉质量的变化规律,不同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虽然屈光系统发生低阶和高阶像差等变化,但最终手术对全眼CSF无影响,说明视神经大脑通路对视觉质量具有补偿作用。计算法MTF对评价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滕月[7](2019)在《中医药干预近视发生发展诊疗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小样本小学生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近视发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近视中医综合疗法前瞻性研究,初步开展中医药干预近视发生发展的诊疗模式的研究,为中医防控近视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第一部分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河北省某2所小学一年级小学生近视情况,并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用眼行为,进而分析用眼行为与近视的相关性,探讨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医药近视防控APP。方法:①选取河北省2所小学,为一年级小学生检查远视力(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并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②通过“问卷星”发布《小学生用眼行为评定问卷》,调查小学生用眼情况,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筛查建档(1)河北省某2所小学一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率约为29.52%,其中轻度视力不良占52.50%,中度视力不良占36.87%,重度视力不良占10.62%;以裸眼视力<5.0且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数<-0.50D为近视筛查标准,近视率为12.20%,占视力不良总数的41.30%;(2)建立眼健康电子档案;(3)开发手机护眼软件(慧眼小星APP)。2、《小学生用眼行为评定问卷》调查(1)本次问卷共回收655份,全部为有效问卷;(2)近视学生中,男生占比41.67%,女生占58.33%,在性别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多于男生;(3)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学生的年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近视人数随年级升高逐渐上升,非近视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低;(4)已经发生近视的小学生当中,2/3左右的学生其父母至少有一方为近视;近视组与非近组视学生相比,父母患近视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学生的父母患近视比例更高;(5)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在读写姿势、读写时长、读写习惯及读写环境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在拥有电子设备和使用视频设备后自觉视力情况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中拥有电子设备的比例更高,使用视频设备后自觉视力下降更明显;(7)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在户外活动时长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非近视组户外活动时间更长、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更高;(8)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在饮食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近视组更喜欢甜食和肉食,非近视组营养摄入更均衡;(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级、父母亲近视、读写距离短、读写时间长、用眼习惯不良、读写环境不适宜、眼保健操不规范、喜吃甜食肉食、拥有电子设备、使用视频设备后自觉视力下降等都是近视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周末平均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10)多因素回归分析,年级、性别、母亲是否近视、每天读写总时间、读写间隙有休息习惯、使用视频设备后自觉视力有下降、课间到室外远眺、经常吃肉食、周末平均每天连续看电视时间等指标对近视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河北省某2所小学一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近视率与同期数据接近;(2)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众多,早期干预和行为控制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第二部分小样本近视中医综合疗法前瞻性研究目的: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中医综合疗法对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由于眼科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双眼屈光度可能不完全相同,故将入组患者以近视度数较高的一只眼为准分为<-1.00DS及-1.00DS~-3.00DS两层,每层120例,再将两层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前期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组及对照组每层各组分别纳入60例。目前纳入6~12岁青少年患者156例(312只眼),将符合分层要求的治疗组78例(141眼)、对照组78例(146眼)纳入统计。治疗组健康宣教、常规配镜,予耳穴压豆、梅花针叩刺、脉冲、中药外敷,每周2次,共3个月;对照组健康宣教、常规配镜;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根据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屈光度数稳定率为36.88%,对照组稳定率为21.23%;治疗组进展率为63.12%,对照组进展率为78.77%,两组的稳定率和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屈光度数更稳定;(2)各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自身前后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裸眼视力下降、屈光度增加、眼轴长度增长,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角膜曲率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干预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后两组的角膜曲率、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调节参数自身前后对照:干预后<-1.00DS的治疗组、-1.00DS~-3.00DS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和对照组调节参数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论:本研究初步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全程防控、科学干预、中医参与、分级管理”的防-控-治相结合的青少年近视干预诊疗模式。
常枫[8](2018)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文中提出引言近视是当前世界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目前的研究多注重戴镜后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来观察对近视控制效果的观察,研究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结膜并发症来观察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但对戴镜后眼的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多。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设计这个课题,拟研究戴镜前后眼的调节功能改变、对角膜散光改变的矢量分析、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改变与眼内压改变的关系,从生物测量参数方面来研究塑形镜的安全性,完善其控制近视效果的理论论证。第一部分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目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单焦点框架眼镜2种矫正方法,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角膜塑形组(Ⅰ组)50人,框架眼镜组(Ⅱ组)50人。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屈光度、眼轴、调节参数的变化。结果:调节滞后量:1年后复查Ⅰ组的调节滞后量明显较矫正前显着降低(P<0.05),Ⅱ组无统计学改变。Ⅰ组的调节滞后量降低较Ⅱ组更显着(P<0.05);调节灵敏度变化:1年后复查,2组调节灵敏度均较矫正前有提高(P<0.05),Ⅰ组较框架眼镜组Ⅱ组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镜后1年观察,角膜塑形镜组较框架眼镜组,更显着改善调节功能,显着降低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的改善也是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矢量分析法比较环曲面和普通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的散光变化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观察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结果:配戴前Ⅰ组、Ⅱ组近视度数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J45均无差别(P>0.05)。戴镜1晚、1周、1月后,Ⅰ组、Ⅱ组裸眼视力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有差别,Ⅰ组大于Ⅱ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戴镜3月后裸眼视力Ⅱ组好于Ⅰ组、角膜散光J0Ⅱ组小于Ⅰ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Ⅰ组中14.8%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Ⅱ组未述明显视觉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第三部分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变化的分析目的: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儿80例。比较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角膜曲率在戴镜1周后较戴镜前下降(P<0.05),后面的随访中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在1周时较配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1个月及以后较配戴前减小(P<0.05),但趋于稳定(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前及戴塑形镜后,患者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变化,戴后1周及以后复查均较戴前下降(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生物测量参数和眼压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王聪聪[9](2018)在《实验性高度近视眼巩膜胶原及弹性模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巩膜组织的生长变化在眼球的正视化过程和高度近视眼发生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性高度近视眼巩膜组织的胶原及弹性模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高度近视眼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眼睑缝合法建立高度近视眼动物模型,建模60天后,测量眼轴长度确定建模成功;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摘取实验动物眼球,获得不同部位巩膜组织(前部、赤道部和后部巩膜),一部分巩膜制成巩膜条带,用Instron5544试验机检测巩膜的弹性模量,一部分巩膜组织固定后进行HE染色观察巩膜结构,一部分巩膜组织固定后通过电镜观察胶原原纤维,一部分巩膜组织匀浆后检测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浓度,确定胶原含量。结果:(1)随着月龄增加,巩膜组织弹性模量不断增加(P<0.05);巩膜组织胶原含量不断增加(P<0.05);胶原原纤维的平均直径不断增大。(2)HE染色后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分布在各组织的不同部位,随月龄的增加,各部分巩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数目减少,纤维束变多而且变粗;高度近视组相比于3月龄组的成纤维细胞较多,纤维束也较细。(3)透射电镜对不同月龄巩膜组织的胶原原纤维进行观察,巩膜组织胶原原纤维直径大小不均一,胶原原纤维的直径和数量随月龄增加而改变,且不同部位之间存在差异,各组中后部巩膜的胶原原纤维平均直径均小于前部和赤道部巩膜。(4)通过眼睑缝合法建立高度近视眼动物模型,眼轴相对延长。高度近视眼后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明显小于正常眼弹性模量(P<0.05);而前部和中部巩膜组织的弹性模量与正常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5)高度近视眼后部巩膜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小于正常眼羟脯氨酸含量(P<0.05),而前部和中部巩膜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与正常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近视眼组前部和赤道部巩膜的胶原原纤维平均直径均较对照正常眼无明显差异,而后部巩膜胶原原纤维平均直径较正常眼小。结论:(1)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部分巩膜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构、胶原原纤维直径和胶原含量不断发生改变,且不同部位巩膜之间存在差异。(2)巩膜组织的弹性模量和胶原含量均随着月龄增加而增加,各部分巩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数目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减少。巩膜组织中分布着直径不均一的胶原原纤维,平均直径随月龄增加而增加。(3)在高度近视发生过程中,后部巩膜发生重塑,胶原原纤维的平均直径减小和胶原含量减少,导致后部巩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容易发生扩张和变形,而前部和中部巩膜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4)实验结果可进一步解释眼球正视化机制和高度近视眼的发生机制,为后续以胶原为靶点,在生长发育早期防治高度近视眼奠定基础。
施靖容(Shih ChingJung)[10](2016)在《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3D-MRI眼球建模及OCTA探讨高度近视眼球及CNV的形态特征,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分型的临床意义,与接受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139例267眼入选,其中124例240眼为高度近视,其中100例195眼进行眼部B超检查。磁共振图像经处理为眼球模型。高度近视患者按年龄、眼轴、眼底分级、眼底病变、病灶位置与黄斑中心凹的关系、对抗VEGF治疗的敏感性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中眼球及mCNV类型的分布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五种眼球类型的不同径线值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MRI与B超对于后巩膜葡萄肿的检出率、FFA与Angio-OCT对于高度近视CNV的检出率、不同高度近视CNV形态接受抗VEGF治疗后的差异。结果非高度近视眼球形态近似球型,高度近视眼球表现为各径线的扩张。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可分为球型、锥型、碗型、柱型、不规则型,其中碗型、锥型、不规则型视为后巩膜葡萄肿存在。另外设立“附加”项为眼外肌压迹。不同眼球类型仅在球镜度组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径线与比值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B超与MRI对后巩膜葡萄肿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CNV可分为点状、分枝状、团状。所有组别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后,病灶面积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球与高度近视CNV有不同形态特征,与眼底病变相关性高,接受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有差异。3D-MRI眼球建模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检查,Angio-OCT可早期发现高度近视CNV,辨别病灶,可作为高度近视眼科检查的新手段。
二、近视眼并非不可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视眼并非不可治(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
1.3.1 针刺治疗近视 |
1.3.2 艾灸治疗近视 |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
1.3.4 推拿治疗近视 |
1.3.5 中药治疗近视 |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
2.2.3 其他危险因素 |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
2.4.1 配镜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常规治疗 |
2.4.4 手术矫正 |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
3.1 纳入标准 |
3.1.1 文献类型 |
3.1.2 研究对象 |
3.1.3 干预措施 |
3.1.4 语言 |
3.2 排除标准 |
3.2.1 文献类别 |
3.2.2 文献内容 |
3.3 文献检索 |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
3.3.2 检索时间 |
3.4 结局指标 |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5.1 文献筛选 |
3.5.2 记录文献数据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敏感性的评价 |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
3.10 结果 |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
3.10.6 疗效评价 |
3.11 讨论 |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
3.11.2 临床疗效 |
3.11.3 不良反应 |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3.11.6 结论 |
3.11.7 创新点 |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
4.2 文献纳入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排除标准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4.1 小结 |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近代首部日本眼科学着作《眼科锦囊》的传入与流布(论文提纲范文)
1《眼科锦囊》基本情况 |
1.1《眼科锦囊》写作背景 |
1.2《眼科锦囊》作者简介 |
1.3《眼科锦囊》刊刻情况 |
2《眼科锦囊》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2.1《眼科锦囊》主要内容 |
2.1.1 介绍眼睛结构及视物原理 |
2.1.2 详述眼科疾病及诊疗方法 |
2.1.3 对病名、药物加以辨伪、考证 |
2.1.4 分论方剂、制剂的配比细则 |
2.1.5 提出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
2.2《眼科锦囊》的主要特点 |
2.2.1 辩证吸收西洋医学与汉方医学的优点 |
2.2.2 列举众多实例,汇集经验成书 |
2.2.3 摒弃五轮八廓之说,重视解剖 |
2.2.4 主张灵活医治,变通用药 |
3《眼科锦囊》的术语处理与知识来源 |
3.1 眼睛结构名称考源 |
3.2 眼科病症名称考源 |
3.3 其他可考知识来源 |
4《眼科锦囊》的价值与流传情况 |
5 结语 |
(3)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外儿童眼视力情况的概述 |
3.1.1 国内研究现状 |
3.1.2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儿童眼视力影响因素的综述 |
3.2.1 基因遗传 |
3.2.2 生长发育规律 |
3.2.3 学业负担过重 |
3.2.4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
3.2.5 不良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 |
3.2.6 营养膳食不平衡和睡眠不足 |
3.2.7 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 |
3.2.8 学校、社会、家庭预防近视工作不到位 |
3.3 运动对儿童少年眼视力影响的研究 |
3.4 乒乓球运动特点及与眼视力研究概述 |
3.5 反映眼视力指标的综述 |
3.5.1 屈光度 |
3.5.2 等效球镜度 |
3.5.3 眼轴长度 |
3.5.4 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
3.5.5 相对调节 |
3.5.6 调节灵敏度 |
3.5.7 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 |
3.6 评定运动负荷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概述 |
3.7 发展趋向 |
3.8 小结与展望 |
3.8.1 小结 |
3.8.2 展望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专家访谈法 |
4.2.4 实验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专家调研结果 |
5.2 《儿童少年视力低下影响因素》家长调研结果 |
5.3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近视眼的影响结果 |
5.4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远视眼的影响结果 |
5.5 运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
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1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评定分析与讨论 |
6.1.1 “科学训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6.1.2 训练内容简单、基础性强 |
6.1.3 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
6.1.4 与眼睛调节理论相符 |
6.1.5 游戏充分,兴趣性强,适合推广 |
6.2 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6.2.1 屈光不正的发生机制 |
6.2.2 近视组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6.2.3 远视组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
6.3.1 实验条件的控制 |
6.3.2 受试者生长发育规律 |
6.3.3 多种干扰眼视力变化因素相互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10 附录 |
附录 A《乒乓球运动防控儿童少年近视眼的训练效果预测及运动方案评估》 |
附录 B《儿童少年视力低下影响因素调查》 |
附录 C《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一》 |
附录 D《乒乓球运动方案二》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仪器设备 |
1.3 术前检查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评估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视力(LOGMAR视力) |
2.3 等效球镜 |
2.4 对比敏感度 |
2.5 中医证型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术前检查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及随访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视力(LOGMAR视力) |
2.3 等效球镜 |
2.4 对比敏感度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5 视疲劳的治疗 |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随机分组 |
3 入组 |
4 治疗方法 |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
3 随访期比较 |
4 相关性结果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
3 干眼疗效分析 |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
前言 |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青少年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一般情况与眼参数(屈光度、眼轴、曲率与屈光度)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
1.2.3 角膜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与各个眼参数(眼轴、角膜曲率、屈光度等)的相关性分析 |
1.2.4 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一般情况对眼屈光度的影响分析 |
1.3.2 眼轴长度与角膜前表面、后表面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
1.3.3 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眼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
1.3.4 角膜球差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
1.3.5 角膜彗差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
1.3.6 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1.4 小结 |
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 |
2.2.2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形态的变化 |
2.2.3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 |
2.3.2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变化特点 |
2.3.3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像差变化的影响因素 |
2.4 小结 |
三、评价SMILE术后视觉质量与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关系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
3.1.3 手术及手术后处理 |
3.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一般情况结果 |
3.2.2 UCVA与 CSF相关性分析 |
3.2.3 UCVA与 MTF相关性分析 |
3.2.4 MTF与 CSF相关性分析 |
3.2.5 Zernike单项高阶像差与MTF、CSF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SMILE术后像差特点 |
3.3.2 SMILE术后MTF特点 |
3.3.3 SMILE术后CSF特点 |
3.3.4 SMILE术后MTF与裸眼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
3.3.5 SMILE术后裸眼视力与对比敏感度的相关性分析 |
3.3.6 SMILE术后MTF与像差、CSF的相关性分析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觉质量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医药干预近视发生发展诊疗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进展 |
一、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
二、近视的矫治方法 |
三、青少年近视防控诊疗模式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结果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小样本近视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前瞻性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六、技术路线 |
七、结果 |
八、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增高,高度近视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
二、用眼行为与近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行为控制是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 |
三、中医对近视早有认识,在近视防控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
四、初步形成中医药干预近视发生发展的诊疗模式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生用眼行为评定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
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青少年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的变化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
(9)实验性高度近视眼巩膜胶原及弹性模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10)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近视性眼底病变的相关分析 |
1.1 引言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对象及分组标准 |
1.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3 检查方法与评价指标 |
1.2.4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非高度近视眼球形态 |
1.3.2 高度近视眼球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型 |
1.3.3 高度近视眼球分型与患者资料配对的统计学结果 |
1.3.4 B超与MRI图像结果比较 |
1.4 讨论 |
1.4.1 非高度近视眼球形态 |
1.4.2 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及后巩膜葡萄肿研究现况 |
1.4.3 不同高度近视眼球形态的临床意义 |
1.4.4 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眼底病变的联系 |
1.4.5 3D-MRI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分型与对抗新生血管药物敏感性的初步探讨 |
2.1 引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对象及分组标准 |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3 检查方法与评价指标 |
2.2.4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高度近视CNV的影像学表现及分型 |
2.3.2 高度近视CNV分型与患者资料配对的统计学结果 |
2.3.3 FFA与 Angio-OCT图像结果比较 |
2.3.4 特殊病例 |
2.4 讨论 |
2.4.1 不同高度近视CNV形态的临床意义 |
2.4.2 Angio-OCT检查的临床价值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近视眼并非不可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近代首部日本眼科学着作《眼科锦囊》的传入与流布[J]. 赵思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3]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燕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D]. 艾家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中医药干预近视发生发展诊疗模式的研究[D]. 滕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D]. 常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9]实验性高度近视眼巩膜胶原及弹性模量的变化[D]. 王聪聪. 潍坊医学院, 2018(04)
- [10]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D]. 施靖容(Shih ChingJung).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