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肾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肾病的临床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梦醒[1](2021)在《益肾化瘀方治疗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方对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和中医证候变化等临床疗效,及益肾化瘀方中药方剂的安全性,从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医院肾病科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及门诊的慢性尿酸性肾病(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患者60名,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多饮水、碱化尿液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肾化瘀方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等临床疾病疗效的变化,监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通过IBM SPSS 2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来评价益肾化瘀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的实验室指标降幅比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疾病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积分为(10.50±3.94),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积分为(6.97±4.28),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两组各个单项积分均下降,治疗组在腰膝酸痛、食少纳呆、夜尿频多、关节刺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肌肤甲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结果均未见异常,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益肾化瘀方治疗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明显,能降低患者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尿β2-MG、24h尿蛋白定量指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治疗有提高疗效的优势,可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孙童[2](2021)在《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尿酸性肾病(uric acid nephropathy,UAN)又称高尿酸血症肾病、痛风肾病,是指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晶体沉积于远端小管或集合管管腔所致的肾脏损害。按照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以及尿酸结石三种类型[1]。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和痛风是导致肾脏损害的常见原因之一。并且有研究表明[2]40%以上痛风患者可以发展为慢性肾脏病,而将近有50%的患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尸检发现79%~99%的痛风患者都有尿酸性肾病[3]。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条件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HUA患者已经达到将近1.2亿[4],该数据是我国10年前HUA患病率的10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是决定其预后转归的主要危险因素[5]。因此,加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预防及治疗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尿酸性肾病的治疗及发病机制尚未得到统一认识,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扩大样本量来研究尿酸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以期能够为尿酸性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客观准确分析和评价中药在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中关于疗效及安全性的问题,为今后在临床实际治疗操作中做出可靠的系统评价证据。研究方法:为避免研究的重复性及报告偏差,本研究在文献检索前于Prospero平台完成注册。注册完成后全面检索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包括:(1)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 以及 Cochrane liabrary 数据库。依据在Prospero平台注册时制定的检索策略广泛全面的检索有关中药或中西医结合(试验组)对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CT)。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到Noteexpress文献处理软件中,再结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严格仔细地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研究。对最终纳入的研究依据Coc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出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指标和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对本研究的各项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产生的相应结果进行科学的方法学、医学以及伦理学上的详细解释和讨论。最终得出本篇论文的结果,即中医药治疗尿酸性肾病是否有疗效,其疗效水平如何,具体指标缓解如何,并为以后的临床实际操作做出详细的可靠的决策证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文献74篇,均为中文文献,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共纳入患者5507名,其中试验组2759名,对照组2748名,男:女≈3:1。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30,95%CI(1.26,1.33),z=17.28,P<0.00001]纳入的74篇研究全部报告了血尿酸(SUA)的结果,合并结果示:试验组降低 SUA 水平优于对照组[MD=-38.81,95%CI(-49.01,-28.62),z=7.46,P<0.00001],但异质性大(I2=96%),故根据试验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示:单用中药降低SUA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不显着[MD=-7.2,95%CI(-18.42,4.01),Z=1.26,P=0.21]。而中药联合西药降低SUA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MD=-45.71,95%CI(-56.16,-35.26),Z=8.57,P<0.00001]。共有 70 项研究报告了血肌酐(SCr),依据各对照组阳性药物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对照组阳性药物为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时,试验组降低SCr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阳性药物为氯沙坦钾时,试验组降低SCr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18篇研究报告了中医症候积分,但异质性严重(I2=96%),根据参考标准不同进行亚组分析,8篇中医症候积分参照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1.23,95%CI(-2.25,-2.0),Z=2.34,P=0.02];5 篇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颁布的《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2.35,95%CI(-3.88,-0.81),Z=2.99,P=0.003];5篇未标明出处或未提参考标准或两种参考标准结合使用,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1.35,95%CI(-2.37,-0.32),Z=2.58,P=0.01]。共有 48 篇研究报告了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UTP)的结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对照组阳性药物为别嘌醇、非布司他、氯沙坦钾时,试验组降低24-UTP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阳性药物为苯溴马隆时,试验组降低24-UTP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63篇报告了尿素氮(BUN)的结果,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12=94%),试验组降低BUN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1.95,95%CI(-2.29,-1.62),Z=11.41,P<0.00001]。共有 20 篇报告了尿 β2-微球蛋白(β2-MG)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94%),试验组降低尿β2-MG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29,95%CI(-0.36,-0.22),z=7.62,P<0.00001]。共有 16 篇报告了血β2-MG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95%),试验组降低血β2-MG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1.06,95%CI(-1.38,-0.75),Z=6.63,P<0.00001]。共有 6 篇报告了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0%),试验组提高eGFR 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8.45,95%CI(6.47,10.44),z=8.34,P<0.00001]。共有 6篇报告了血清胱抑素-C(Cys-C)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78%),试验组降低 Cys-C 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19,95%CI(-0.34,-0.04),Z=2.43,P=0.02]。共有30项研究报告了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合并结果示同质性较好(I2=22%),试验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治疗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尿酸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血尿酸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单纯中药治疗降低血尿酸与单纯西药治疗无显着差异。在降低24-UTP、SCr、BUN、尿/血β2-MG、Cys-C,提高eGFR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好。但对照组阳性药物为氯沙坦钾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降低SCr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对照组阳性药物为苯溴马隆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降低24-UTP无显着差异。中药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且中药不良反应较低。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纳入的大多数文献存在异质性且RCT设计的方法亦有缺陷,因此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双盲设计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王海金[3](2021)在《痛风性肾病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探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人民水平日益提升,痛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痛风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发作后可自愈,容易被忽视,并且多数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进展,痛风可造成关节、血管、肾脏等损害。其中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痛风性肾病的因素除血尿酸水平以外,仍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病程、年龄、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等。有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治疗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痛风患者发生GN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体质类型,以期对痛风患者早期干预,预防GN发生或延缓GN进展。研究目的:观察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单纯痛风患者的差异,寻找痛风患者发生肾脏损害危险因素,为痛风性肾病提供预防和治疗的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痛风患者,共164例,按照是否发生肾脏损害分为单纯痛风组101例、痛风性肾病63例。由研究员使用统一的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按照相应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之间的数据。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痛风性肾病确定是血瘀质为18例(28.1%)、湿热质为11例(17.2%)、痰湿质为5例(7.9%)、气虚质为3例(4.7%)、阳虚质为3例(4.7%)、气郁质为3例(4.7%)、阴虚质为1例(1.6%)、特禀质为1例(1.6%)、平和质为9例(14.1%),倾向是湿热体质为20例(31.3%)、痰湿体质为18例(28.6%)、血瘀体质为14例(21.9%)、阳虚体质为14例(21.9%)、气郁体质为14例(21.9%)、气虚质为12例(18.8%)、阴虚体质为8例(12.5%)、特禀体质为3例(6.3%),基本是平和质为13例(20.3%)。2.痛风性肾病患者和单纯痛风患者在体质类型方面比较,结果显示痛风性肾病患者是阳虚体质14(21.9%)及倾向是阳虚体质3(4.7%)、气虚体质12(18.8%)及倾向气虚体质3(4.7%)、血瘀体质14(21.9%)及倾向血瘀体质18(28.1%)均为高于单纯痛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N组患者是13(20.3%)及基本是平和质9(14.1%)少于单纯痛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无显着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痛风性肾病患者和单纯痛风患者在年龄、病程、累及关节、发作频率、吸烟史、合并痛风石、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家族史、饮酒史、冠心病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红细胞、血红蛋白、尿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痛风石(OR=6.523,P=0.006)、高血压史(OR=3.267,P=0.036)、胆固醇(OR=2.342,P=0.018)、尿pH值(OR=0.294,P=0.045)是痛风患者发生痛风性肾病的危险因素,痛风石、高血压、胆固醇与痛风性肾病发病风险成正相关,尿pH值成负相关。结论:1.痛风性肾病以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多数患者为兼夹体质,与单纯痛风患者对比,倾向于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2.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累及关节、发作频率、痛风石、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pH值、红细胞、血红蛋白与痛风性肾病的发生有关。3.高血压、痛风石、高总胆固醇、低尿pH值是痛风患者发生痛风性肾病的危险因素。

李晨[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整理近20年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统计其中药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总结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特点,及前后十年、沿海与内陆的用药规律对比,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发表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中文数据库(VIP)中关于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收集文献进行筛选核对并最终确认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及中药处方等数据进行提取,统一规范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将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药物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的分布情况,及组方规律分析、高频药对、核心组合、新方等数据结果。以时间和地域进行分组,分别对2000-2010年、2010-2020年,及沿海组、内陆组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主要功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结果:1本研究最终收集中药处方96首,涉及142味中药,用药频次累计1133次。用药频次≥15次共有中药24味,前十位高频药物为土茯苓、薏苡仁、萆薢、黄芪、牛膝、苍术、威灵仙、丹参、大黄、黄柏。药物四气以温性药、平性药和寒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药和辛味药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药物主要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补气药、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清热解毒药、祛风寒湿药分别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中占比最高,均在50%以上。基于关联规则,调整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0.8时,得到高频药对39组,药物组合6组。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法,调整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3时,得到核心组合8组,新方4首。2前后十年用药规律对比:2000-2010年纳入文献40篇,涉及中药103味,用药频次累计456次,2010-2020年纳入文献56篇,涉及中药122味,用药频次累计675次。2000-2010年高频药物前三位为薏苡仁、萆薢、黄芪,2010-2020年为土茯苓、牛膝、薏苡仁。前10味高频药物中相同的有薏苡仁、萆薢、黄芪、土茯苓、牛膝、苍术、威灵仙;2000-2010年高频药物还包括丹参、大黄、车前子,2010-2020年还包括黄柏、白术、泽泻。两组药物性味、归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功效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沿海与内陆用药规律对比:沿海地区纳入文献51篇,涉及120味中药,用药频次累计591次,内陆地区纳入文献45篇,涉及106味中药,用药频次累计542次。沿海地区高频药物前三位为薏苡仁、土茯苓、萆薢,内陆地区为土茯苓、薏苡仁、苍术。前10味高频药物中相同的药物有薏苡仁、土茯苓、萆薢、牛膝、黄芪、威灵仙、苍术、丹参;沿海地区高频药物还包括大黄、白术,内陆地区还包括黄柏、山茱萸。两组药物性味、归经及主要功效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尿酸性肾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病位在肾,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2总体治疗突出补虚祛邪并重,动静相伍,调补结合,湿热瘀毒并治,肝脾肾同调。用药以补气药、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清热解毒药、祛风寒湿药为主,多选甘平、甘温之品,代表药物为土茯苓、薏苡仁、萆薢、黄芪、牛膝、苍术、威灵仙、丹参等,且以黄芪为中心组成土茯苓-薏苡仁等核心药对。3近20年间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发生了变化:治疗仍以补虚泻实为根本大法,但逐渐偏向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突出疾病早期的辨证治疗,湿热内蕴证、瘀血阻络证、痰浊内阻等标实证逐渐增多,以清热化湿、利尿泄浊、活血祛瘀,行气利水,宣肺解表等治法祛除邪毒。4内陆和沿海地区用药在性味、归经及主要功效上均无明显差异。

崔玥[5](2020)在《益气养阴活血除痹法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临床研究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益气养阴活血除痹法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24-hour urine total protein quantity,24h UTP)和中医症候变化,分析中药方剂的安全性,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石家庄市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非布司他片40mg/日口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水煎剂,日一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尿酸、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和24h尿蛋白定量变化,监测其血压、体重、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记录、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间血尿酸、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观察组SUA、SCr、BUN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变化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对照组SUA水平变化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SCr水平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UN与24h UTP水平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SUA、SCr、BUN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 UTP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组内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间症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研究期间,两组均未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异常变化,及明显不良反应和严重副作用。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除痹法能有效改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严重副作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唐宇[6](2020)在《尿酸性肾病的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100例尿酸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以及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对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共识度较高的结论,以帮助指导临床辩证分型,为尿酸性肾病临床路径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整理出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型,通过对100例尿酸性肾病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四诊信息等,得到尿酸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的数据资料,而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最终得出尿酸性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2.应用德尔菲法,根据尿酸性肾病研究的需要,遵循权威性、代表性、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来自各地区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风湿病专业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50名,其中肾病科教授占70%(35位),风湿科教授占30%(15位),制作专家调查问卷,归纳总结出共识度较高的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如果此二轮问卷中,专家意见有较大差异,可进一步进行多轮问卷调查,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3.将临床中中医证候与专家意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结果间的异同,即此方法研究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的准确性。结果:1.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1.1尿酸性患者男女比例为4.5:1,平均年龄47.23±11.9岁,统计学结果显示性别与年龄均为疾病影响因素,男性患病率要显着高于女性,该病在40-50岁发病率最高。1.2临床患者的症状中关节灼热肿痛占比75%,关节痛风石形成占比73%,占较高比例,此二类症状最为常见。1.3中医证候统计中,虚实夹杂证证候多见,占总数的53%,其中湿热内蕴、脾肾气虚证者最多;单纯实证次之,占总数的38%;单纯虚症患者数量最少,仅9例,占比9%。证候要素上湿热证占比26.8%,脾肾气虚证占比24.2%,其余因素占比均小于20%。2.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结果:2.1此次专家意见共识中,关节灼热肿痛与关节痛风石形成的症状最为多发;实证症状以关节灼热肿痛、关节痛风石形成、口中黏腻为代表;虚证症状以乏力、浮肿、舌质淡胖为代表;2.2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型专家意见趋向为湿热内蕴证、痰浊内阻证的为多发;实证候中湿热内蕴证及痰浊内阻证较为多发,虚症证候中肝肾阴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常见;2.3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病位为肾,与肝、脾、心有关。结论:1.尿酸性肾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发病年龄中,41-50岁段发病率最高。3.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症状以关节灼热肿痛,关节痛风石形成多见。证候上多见虚实夹杂证,湿热内蕴、脾肾气虚为多见;证候因素上湿热、脾肾气虚者多见。专家意见中,虚症证候中肝肾阴虚证较脾肾气虚证出现更频繁,而在临床调查结果中则是脾肾气虚证较多见。

李阳[7](2020)在《萆薢分清丸对于脾肾阳虚型高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TNF-α、MCP-1的影响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萆薢分清丸治疗脾肾阳虚型高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评价萆薢分清丸治疗高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扩大应用范围,为治疗高尿酸性肾病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的脾肾阳虚型高尿酸性肾病患者90人,随机分为萆薢分清丸组,非布司他组,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组,每组各30人,进行治疗4周后,观察本次试验患者的尿酸、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TNF-α和MCP-1等指标、中医证候等方面进行评估,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结果:在临床研究前,三组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方面,性别是有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尿酸性肾病患者发病率受性别影响;但三组之间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不会干扰三组之间的比较。同时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1.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组患者改善明显,提示萆薢分清丸治疗高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明确。2.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尿酸下降明显(P<0.05),说明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均有降尿酸作用,单纯萆薢分清丸降尿酸能力弱于非布司他。治疗后萆薢分清丸组、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组血肌酐下降明显(P<0.05),非布司他组有所下降,说明萆薢分清丸能显着改善血肌酐水平。3.治疗后三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均有所下降,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组与单纯非布司他组比较,降尿蛋白作用更明显(P<0.05)。4.治疗后三组TNF-α、MCP-1均有所下降,萆薢分清丸+非布司他组与单纯非布司他组比较,改善炎症及纤维化指标明显(P<0.01)。结论:1.萆薢分清丸适用于急慢性高尿酸性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酸、肌酐等水平,可能与减少肾脏尿酸盐沉积有关,具有延缓、保护肾功能的作用。2.萆薢分清丸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MCP-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尿酸性肾病的进展。3.萆薢分清丸可能是通过减轻肾脏炎症和改善肾脏纤维化来达到治疗高尿酸性肾病的目的。4.萆薢分清丸联合非布他司治疗高尿酸性肾病疗效最佳,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崇胜[8](2020)在《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分析清利通痹汤对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收集72例符合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同期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等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前者基础上加予清利通痹汤,连续观察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生命体征、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肾功,及血常规、粪常规、肝功、心电图及泌尿系B超等项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清利通痹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性别、中医症状积分、血常规、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血β2-微球蛋白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78.13%,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尿酸、血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等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尿潜血、血尿酸、血尿素氮、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为83.87%,对照组为6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颜面或下肢浮肿、咽喉肿痛、小便灼热或涩痛不利、大便黏滞不爽、便秘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四肢沉重、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皮肤疖肿或疮疡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关节肿胀、大便黏滞不爽、便秘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四肢沉重、咽喉肿痛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利通痹汤能有效缓解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其尿蛋白、尿潜血,改善其肾功能、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具有提高疗效的优势,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晓波[9](2020)在《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辨证分型与氧化应激及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的收集整理,将实验室检验指标融入中医学,从分子水平角度探查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分析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型与氧化应激和肾损伤指标之间的联系;希望本研究可以加快挖掘中医辨证的物质基础,推进中医辨证规范化、客观化进程,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客观性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并由2位中医内科医师(副高及以上职称)进行最后的辨证保证本研究纳入的患者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病例纳入后,按照要求详细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及尿液标、本,进行氧化应激及肾损伤指标的检测,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尿素(BUN)、肌酐(Cr)、尿酸(UA)、β 2微球蛋白(BMG)、α 1微球蛋白(A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乳酸(LAC)电解质和24h尿蛋白定量(mTP/24h)等18项指标的相关数据。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对本文研究内容展开数据分析,探讨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氧化应激及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中以6069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对纳入研究对象所有高尿酸家族史、高血压病史、不良饮食习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尿酸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高尿酸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有可能是诱导慢性尿酸性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入选的58例患者中,仅有1例纯虚证,属于脾肾气虚证;4例纯实证,分别是寒湿痹阻证2例,瘀血阻络证2例;其余53例都是本虚标实证。在54例本虚证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依次是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57例标实证患者中,湿热内蕴证最多,其次是瘀血阻络证,寒湿痹阻证、痰浊内阻证;在53例本虚标实证患者中,最常见的是气阴两虚证伴发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伴发瘀血阻络证;4.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分析显示:标实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且浓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瘀血阻络证<寒湿痹阻证<痰浊内阻证<湿热内蕴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证型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湿热内蕴证与寒湿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OD可能与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标实证有关;5.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肾损伤指标的分析显示:血尿酸和24h尿蛋白定量在本虚证型从高到低依次是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各证型组间两两比较,脾肾气虚与阴阳两虚证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血尿酸和24h尿蛋白定量可能与慢性尿酸性肾病分型中的本虚证有关。其余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慢性尿酸性肾病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临床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协助临床辨证治疗。

姜南[10](2019)在《膏摩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正以每年极大的速率递增并趋于年轻化。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新发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引起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极易误诊和漏诊,患者多以长期痛风后出现蛋白尿、血尿、腰痛等为首发症状就诊于肾病科,此时肾功能多有下降,常已进展为慢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危害性极大,一旦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且常并发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目前针对慢性尿酸性肾病,西医主要有降低血尿酸、保护残存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等治法,降尿酸获效明显,但在大量药物使用的同时,不良反应随之而来,西医无法改善患者的多种临床症状,患者周身乏力、食欲减退、腰部酸痛等症状常常出现,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优势愈发凸显,导师组临床以活血化瘀、利湿化浊为法,运用加味活血四妙汤,临床及动物实验均取得明确疗效。同时,导师组在临床运用具有补益脾肾、化瘀泄浊功效的中药膏摩治疗多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证属脾肾亏虚、湿浊瘀阻的患者时,同样取良好临床疗效,患者腹部胀满、腰酸乏力等症状得以显着缓解。因此,本课题探讨了中药膏摩外用联合中药内服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效果。另一方面,加味活血四妙汤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显着,然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课题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加味活血四妙汤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临床试验:临床观察中药膏摩外用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内服及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脾肾亏虚、湿浊瘀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效果,并与加味活血四妙汤联合西药内服相比,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尿酸、血肌酐的变化,并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2.动物实验:建立慢性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予加味活血四妙汤灌胃进行干预,4周后取材,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活血四妙汤组大鼠之间的血清代谢轮廓进行系统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加味活血四妙汤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试验: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脾肾亏虚、湿浊瘀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膏摩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内服进行干预,膏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膏摩外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尿酸、血肌酐等血生化指标,并进行疗效评定。2.动物实验:采用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诱导慢性尿酸性肾病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加味活血四妙汤灌胃进行干预,并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活血四妙汤组大鼠血清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代谢组学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试验:(1)膏摩组及对照组血尿酸均显着降低,其中膏摩组尿酸较治疗前平均下降29.80%(t=4.453,P=0.001),对照组下降13.73%(Z=4.453,P=0.001)。(2)治疗后,膏摩组患者Scr水平较前平均下降34.78%(Z=-3.408,P=0.001),对照组在减轻患者Scr水平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Scr均值较治疗前呈现下降趋势。(3)膏摩组在改善检验结果方面,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膏摩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其中膏摩组症状总积分较前下降71.14%(t=19.572,P=0.00),对照组下降66.20%(t=14.981,P=0.00);膏摩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膏摩组优于对照组(P=0.00)。2.动物实验:经加味活血四妙汤干预后,经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鉴定了 42种潜在的病理标志物,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及磷脂酰丝氨酸等14个代谢物呈现出显着下调,色氨酸、吲哚等28个差异代谢物出现出显着上调。研究结论:1.临床试验:西医基础治疗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口服、膏摩外治法对脾肾亏虚、痰瘀湿阻型CUAN较单纯药物内服具有更好的降低血尿酸、血肌酐效果,且能更显着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动物实验:慢性尿酸性肾病大鼠体内存在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泛酸盐及辅酶A合成等代谢通路的紊乱,加味活血四妙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紊乱的代谢途径,进而延缓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肾化瘀方治疗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样本量估计
        1.2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入选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4.2.1 基础治疗
        4.2.2 对照组治疗
        4.2.3 治疗组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观察
        5.2 疗效性观察
    6 疗效判断标准
        6.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统计
        1.1 患者性别比较
        1.2 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实验室指标比较
        2.1 SUA比较
        2.2 SCr指标比较
        2.3 BUN指标比较
        2.4 尿β2-MG指标比较
        2.5 24h UTP指标比较
    3 疾病疗效比较
    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1 中医主症积分比较
        4.2 次症积分比较
        4.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3 本研究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3.1 脾肾气虚为本
        3.2 瘀血内阻为标
    4 益肾化瘀方的方药分析
        4.1 药物组成
        4.2 方解
        4.3 各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结果分析
        5.1 实验室指标及西医疗效结果分析
        5.2 中医证候积分及证候疗效分析
    6 益肾化瘀方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尿酸性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尿酸性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5 诊断标准
        6.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证型分布
        4. 中医药治疗
        5. 导师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2. 纳入排除标准
        3 文献选择和质量评价
        4. 资料提取和偏倚分析
        5. 资料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检索流程和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RCT的偏倚评价
        4. 结局指标
    三、讨论
        1. 临床总有效率
        2. SUA
        3. 中医症候积分
        4. 肾功能
        5. 安全性
        6. 偏倚分析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附录2

(3)痛风性肾病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3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正态性检验
    3 中医体质
    4 单因素分析
    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GN与中医体质
    2 GN危险因素分析
    3 创新点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1 目前西医对痛风性肾病的认识
    2 西医治疗痛风性肾病现况
    3 中医对痛风性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尿酸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尿酸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尿酸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检索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 资料筛选与提取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
        2.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用药统计分析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新方分析
        3.5 前后十年间的用药统计
        3.6 沿海与内陆的用药统计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1.1 高频药物分析
        1.2 性味、归经分析
        1.3 主要功效分析
        1.4 关联规则分析
        1.5 新方分析
    2 前后十年间的用药规律分析对比
    3 沿海与内陆的用药规律分析对比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益气养阴活血除痹法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6 临床研究方法
        6.1 分组方案
        6.2 治疗方案
        6.3 观察疗程及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7.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7.2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7.3 症状分级量化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2 一般资料统计
    3 实验室指标统计
        3.1 两组治疗前后SUA变化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SCr变化分析
        3.3 两组治疗前后BUN变化分析
        3.4 两组治疗前后24hUTP变化分析
    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变化分析
    5 疗效分析
        5.1 症候疗效分析
        5.2 疾病疗效分析
    6 安全性监测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CUAN的实验室指标
        1.3 CUAN的现代医学治疗
    2 中医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本研究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2.3 遣方用药原理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实验室指标及疾病疗效结果分析讨论
        3.2 中医症候积分及症候疗效分析讨论
        3.3 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讨论
    4 研究不足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6)尿酸性肾病的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第一章 横断面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信息采集
        4 结果
        5 小结
    第二章 德尔非法专家问卷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专家选择
        4 调查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统计结果
        7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7)萆薢分清丸对于脾肾阳虚型高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TNF-α、MCP-1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与选择
    2.入选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6 中止试验标准
        2.7 不良事件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
        4.1 一般性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比较
    2.观察指标的比较
        2.1 西医疗效指标比较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三组治疗前后患者TNF-α、MCP-1 比较
        2.5 三组治疗前后患者尿酸、肌酐、尿素氮比较
        2.6 三组治疗前后患者24小时尿蛋白比较
    3.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高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1.高尿酸性肾病的概述
        2.高尿酸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3.TNF-α、MCP-1 的研究进展
        4.高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5.非布司他的研究进展
    二 传统医学对高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1.高尿酸性肾病的病名认识
        2.高尿酸性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萆薢分清丸的方解
        4.萆薢分清丸组方的的现代研究
    三 小结
    四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临床观察表
综述 中药单药及复方治疗高尿酸性肾病进展
    参考文献

(8)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二 研究内容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时间
        4 观察指标
        5 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完成情况
        2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 临床资料分析
        4 安全性评价指标变化对比
    四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导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
        3 清利通痹汤的分析讨论
        4 对本次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五 结论
    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 慢性尿酸性肾病西医研究进展
        1 危险因素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治疗
    二 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三 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录3 :不良事件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着作(任编委)
致谢

(9)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辨证分型与氧化应激及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研究及进展
        1 现代医学研究
        2 病因及肾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临床表现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西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学发展概况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分型与分期
        3 中医药治疗
        4 中医药治疗优势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
    前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3 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
    4 病例脱落标准
    5 研究流程图
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样本采集
    3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氧化应撖指标的对比
    4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肾损伤指标的对比
讨论
    1 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2 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证候分布
    3 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氧化还原指标的相关性
    4 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
    5 小结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膏摩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尿酸性肾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1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 尿酸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 尿酸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二、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诊治概述
        1 尿酸性肾病的病名
        2 历代医家对尿酸性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现状与机理探讨
        4 中药膏膜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疗效判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2 安全性评价
    讨论与分析
        1 实验室指标分析
        2 治疗后两组西医临床疗效分析
        3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 中医疗效机制的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CUAN模型评价
        2 CUAN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平台系统的方法学评价
        3 血清代谢组学数据的分析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甘油磷脂代谢
        2 色氨酸代谢
        3 泛酸及辅酶A合成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肾化瘀方治疗脾肾气虚兼瘀血内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梦醒.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D]. 孙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痛风性肾病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探究[D]. 王海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李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益气养阴活血除痹法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临床研究观察[D]. 崔玥.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尿酸性肾病的证候学研究[D]. 唐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萆薢分清丸对于脾肾阳虚型高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TNF-α、MCP-1的影响观察[D]. 李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D]. 杨崇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58例慢性尿酸性肾病辨证分型与氧化应激及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相晓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膏摩联合加味活血四妙汤干预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研究[D]. 姜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肾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