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程序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敖琪,龚艳[1](2022)在《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癌性疼痛被称为继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后的第五个人体重要生命体征[1]。在肿瘤本身、治疗过程相关操作、心理因素等影响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早期便具有持续性加重的癌性疼痛症状,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并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比较差[2-3]。既往研究指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急性癌性疼痛发生率60%~80%[4]。
黄智慧[2](2021)在《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为疼痛专科护理领域构建一套在普通护士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疼痛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及分层管理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未来能够优化疼痛专科护理领域的资源配置,促进疼痛护理服务同质化,从而改进疼痛护理行业服务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并促进其康复。方法:1.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通过检索与分析关于疼痛、疼痛护理、专科护士、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护士核心能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等文献资料,分析关于疼痛专科护士及其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为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2.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对疼痛专家(包括护理和医疗专家)及疼痛患者、健康人进行面对面访谈,选取与疼痛密切相关的科室:疼痛科、肿瘤科、骨科。探讨疼痛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为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3.Delphi法:对来自江西、山东、江苏等7个省的22位专家进行2轮的专家函询,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整理、分析,最终确定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根据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整理出三大主题(主题一:我国疼痛专科护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容乐观;主题二:疼痛专科护士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主题三:疼痛专科护士在每一能力下,应具备的具体能力),根据主题内容初步建立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草案。2.专家积极性程度:两轮函询表应答率分别为95.5%和90.5%(均大于70%)。函询应答率较高,说明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3.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4(大于0.7),表明专家较为权威,结果较为可靠。4.专家意见协调情况:两轮函询各指标重要程度评分的CV值范围分别为0.000~0.227和0.000~0.225(均<0.30),两轮函询专家的Kendall’s W分别为0.209、0.212,第二轮的协调程度高于第一轮,说明第二轮意见更趋于一致。显着性X2检验均为P<0.01,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各级指标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权重范围在0.1527~0.1727,二级指标权重范围在0.2371~0.5146,三级指标权重范围在0.0881~0.5249。结论: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靠性,可为今后管理者对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及分层管理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分析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为今后评价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侧重点奠定理论基础。
庄敬[3](2021)在《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为癌痛患者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随访服务。旨在将癌痛规范化护理服务从院内延续至院外,以期达到为癌痛患者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减轻癌痛的预期效果。研究方法:基于循证理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质量评价、证据分级等过程,初步拟定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甄选专家,将初步拟定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完成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研究结果:初检文献获得5024篇,经过剔重、初筛及复筛,最终纳入37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0篇、类实验研究6篇、系统评价4篇,指南7篇。通过证据总结,初步拟定了一个包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29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95.4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5和0.90,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9-0.24之间,条目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6-0.23之间,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20-0.21之间,条目可操作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2-0.13之间,p值均<0.001。综合专家意见,一轮函询共调整3项条目,删除1项条目,增加2项条目,二轮函询调整条目2项。最终拟定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30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内容全面、条目清晰,能够规范癌痛随访内容及流程,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便捷的随访工具,提高癌痛随访质量。
闫进琳[4](2021)在《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全息论,通过对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分析探讨穴位按摩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为辅助治疗癌痛提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轻中度癌痛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收纳48例,试验组收纳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息穴位按摩(包括第二掌骨侧和耳部),每天按摩一次,持续20min,一共干预10天。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各项观察指标:疼痛评估量表、体能状况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及疼痛评分(每24h评估一次),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的影响。运用Excel表整理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研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类别、原始病种分布、病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比较:两组在前五天干预时,NRS评分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显示前五天两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六天至第十天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可显着降低癌痛程度。不同方式干预后,两组对疼痛均有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穴位按摩组缓解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疼痛影响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降低B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BP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4.两组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提升患者的体能状况。5.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使患者AI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OL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较干预前均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QO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全息穴位按摩联合常规癌痛护理相对于单一常规癌痛护理方案缓解疼痛更有效,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以显着降低疼痛程度,使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减小,明显改善疼痛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2.全息穴位按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住院期间,睡眠质量得以提升;3.全息穴位按摩可提高轻中度癌痛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医外治法防治癌痛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护理防治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无创伤、方便易操作、人文关怀强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丁蓉[5](2020)在《肿瘤科癌性疼痛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肿瘤科癌性疼痛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肿瘤科7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抽取出38例,设定为A组,开展常规护理,其余38例,设定为B组,开展疼痛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结果。结果:护理后,B组患者的NRS评分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且B组患者的癌性疼痛知识知晓率、SF-36评分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肿瘤科癌性疼痛患者开展疼痛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癌性疼痛知识认知度,促进患者疼痛程度的缓解,建议临床推广。
王云,陈蕾[6](2020)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痛管理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癌性疼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使其生活质量提升。
徐国君,冯海莹,翁巧丽[7](2020)在《循证理念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循证理念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实施诊治的肿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的先后顺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循证组与常规组,各33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循证理念。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分析,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实施比较。结果护理后,常规组与循证组患者疼痛评分、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均降低,且循证组上述指标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常规组高,二者数据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应用循证理念,除可缓解疼痛外,还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施桂灵,陈环球,李惠明[8](2020)在《循证健康教育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循证健康教育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有66例癌性疼痛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遵循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将患者分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实施循证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教育效果。结果:教育前,两组患者的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入院7 d、入院14 d后的NRS评分显着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育后的癌性疼痛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育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性疼痛患者应用循证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癌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提高患者的癌性疼痛知识掌握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
喻艺梅[9](2020)在《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的肺癌伴腰椎癌性疼痛患者,用Excel将编号1-66随机分为3组,再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将66例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及观察B组,每组22例。对照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商品名奥施康定(Oxycodone)及常规护理;观察A组使用腕踝针加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常规护理;观察B组使用腕踝针加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及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三组患者均治疗7天。记录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数字疼痛评分(NRS),治疗期间每次治疗后15分钟、30分钟、45分钟、1小时、2小时及12小时的疼痛评分治疗后数字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0天数字疼痛评分。并分析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10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和和疗程结束后10天的疼痛疼痛满意评分。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疼痛评分和患者疼痛疼痛满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转移部位、经济收入、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前疼痛评分与患者疼痛疼痛满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2)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效(均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A组与观察B组缓解疼痛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每天治疗后15分钟,30分钟,45分钟,1小时,2小时,12小时多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任意两个治疗时间点对照组与观察A组及对照组与观察B组之间疼痛评分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在疼痛缓解速度和疼痛缓解效果上都优于对照组。(3)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对照组与观察A组之间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0天观察A组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疼痛满意评分比较,三组患者的疼痛满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10天疼痛满意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腕踝针及针对性护理,能够缓解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因用止痛药而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谭延芹[10](2020)在《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手机杏仁医生app移动网络平台,制定并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干预前后变化,探讨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护理的更多措施和建议,提高难治性癌痛居家患者社区护理水平,为下一步构建适合我国居家癌症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规范植入rDDS癌痛患者延续护理常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的时间连续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6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植入IDDS后居家癌痛患者88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基于杏仁医生app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中4周、干预后8周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ANOVA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晚期癌痛患者88例,年龄37岁-72岁,均为汉族患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37人。文化程度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43人,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婚姻状况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其中离异或丧偶者归为无伴侣者,所占比例为1 5.92%,余为有伴侣者所占比例为84.08%。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21.59%,3000到5000元间占38.64%,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39.77%。医保支付方式构成中职工医疗保险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8.18%,自费支付患者比例最小,为6.82%。(2)干预前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疼痛评分为4.05±1.45分,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疼痛评分为3.0±1.06分,干预8周后疼痛评分为1.05±0.76分,患者疼痛评分随干预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39.49±7.14)分,有伴侣者生存质量满意度和生存质量总分高于无伴侣者,其余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生存质量各维度产生影响。生存质量总分干预4周后为(50.89±5.59)分,干预8周后生存质量总分为(62.28±7.30)分,患者生存质量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便秘的发生率最高,所占比例为60.23%,恶心呕吐次之,比例为46.59%,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分别占1 5.91%和13.64%,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便秘发生率降低15.91%,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12.5%,皮肤瘙痒发生率降低4.55%,尿潴留发生率降低6.82%;干预8周后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较干预前分别降低48.87%、39.77%、1 3.64%、12.5%。结论:(1)干预前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程度,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较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余癌症患者;(2)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针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3)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显着降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二、护理程序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程序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性疼痛的定义 |
2 癌性疼痛的临床评估方法 |
3 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
4 癌性疼痛的护理 |
4.1 心理护理 |
4.2 专科护理 |
4.3 路径化健康宣教模式 |
4.4 综合护理 |
4.5 中医护理 |
4.6 癌性疼痛护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6.1 国内外癌性疼痛治疗药物护理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4.6.2 癌性疼痛患者院外生活质量分析 |
4.6.3 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能力 |
5 小结 |
6 展望 |
(2)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 |
调查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
2.2 半结构式访谈 |
2.3 Delphi法 |
3 研究过程 |
3.1 成立研究小组 |
3.2 构建核心能力框架 |
3.3 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
3.4 制定函询表并进行预调查 |
3.5 进行专家函询 |
3.6 进行统计及结果处理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1.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
1.2 访谈结果 |
2 预调查结果 |
3 Delphi法函询结果 |
3.1 专家基本情况 |
3.2 专家积极性程度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协调情况 |
3.5 专家函询意见结果 |
3.6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7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讨论 |
1 科学性、可靠性分析 |
2 各级指标权重分析 |
2.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
2.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2.3 三级指标权重分析 |
3 局限性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癌痛治疗及护理现状 |
1.2 癌痛规范化管理现状 |
1.3 癌痛随访现状 |
1.4 随访清单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2.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3 研究方案 |
3.1 成立研究团队 |
3.2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3.2.1 文献检索 |
3.2.2 文献筛选 |
3.2.3 资料提取 |
3.2.4 证据分级及评价 |
3.2.5 证据综合 |
3.3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3.3.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3.3.2 甄选函询专家 |
3.3.3 第一轮函询问卷 |
3.3.4 第二轮函询问卷 |
3.3.5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5.1 研究设计阶段 |
3.5.2 专家函询阶段 |
3.7 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 |
4.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4.1.1 文献检索及评价 |
4.1.2 文献资料提取及证据分级结果 |
4.1.3 证据综合 |
4.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
4.2.1 第一轮函询问卷 |
4.2.2 第一轮函询结果 |
4.2.3 第二轮函询问卷 |
4.2.4 第二轮函询结果 |
4.2.5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确定 |
5 讨论 |
5.1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
5.2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5.2.1 构建过程的科学性 |
5.2.2 清单条目的科学性 |
5.3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可靠性分析 |
5.3.1 专家代表性 |
5.3.2 专家积极程度 |
5.3.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5.3.4 专家权威程度 |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6 小结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痛规范化护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西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病因 |
2.2 发生机制 |
2.3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
3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3.1 病因病机 |
3.2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
4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现状 |
4.1 全息理论 |
4.2 全息穴区及选穴依据 |
4.3 生物全息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5 小结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意义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样本量计算依据 |
4 病例分组方法 |
5 干预方案 |
5.1 对照组 |
5.2 试验组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
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2.1 两组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比较 |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比较 |
2.6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
3 干预后临床各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 |
3.1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天NR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I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I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穴位按摩缓解癌痛的作用机理 |
2 全息理论的机理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3.2 评价指标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局限性与展望 |
2.1 局限性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穴位相关护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
(5)肿瘤科癌性疼痛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指标观察 |
1.4 数据分析处理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NRS评分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癌痛知识知晓率 |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 |
3 讨论 |
(7)循证理念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常规组 |
1.3.2 循证组 |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8)循证健康教育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教育前后的NRS评分比较: |
2.2 两组癌性疼痛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
2.3 两组QOL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三组疼痛评分比较 |
3.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比较 |
3.4 三组疼痛满意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缓解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作用 |
4.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腕踝针在肺癌癌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资料表 |
附录2 疼痛评分表 |
附录3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理论依据 |
1.6 文献回顾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干预方法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问题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 |
3.3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分析 |
4.2 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
附录B 调査问卷 |
附录C 文献综述(己发表)植入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延续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护理程序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J]. 敖琪,龚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3)
- [2]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黄智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D]. 庄敬.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4]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D]. 闫进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肿瘤科癌性疼痛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价值[J]. 丁蓉.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24)
- [6]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痛管理中应用[J]. 王云,陈蕾.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22)
- [7]循证理念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徐国君,冯海莹,翁巧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4)
- [8]循证健康教育在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施桂灵,陈环球,李惠明. 吉林医学, 2020(06)
- [9]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D]. 喻艺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D]. 谭延芹.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