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

一、《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年[1](2021)在《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南边疆史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持续深化西南边疆史各领域的研究,理论上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科建设、档案文献整理等方面有重大进展。本文简要论述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理论构建、学科建设的进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有关西南边疆史研究的主要成就,还就今后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学术思考。

袁沙[2](2021)在《西南边疆研究的回顾——基于2016~2019年西南边疆研究文献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西南边疆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西南边疆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现状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成果。由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域范围在历史时期变动不居,文中涉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范围包括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西藏兼及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部分地区以及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本文通过对2016~2019年西南边疆研究文献梳理发现,中国边疆学构建缓慢影响西南边疆研究进程;西南边疆研究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高水平研究成果如凤毛麟角,无法适应西南边疆研究的发展,西南边疆研究队伍也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做好西南边疆研究的顶层设计,而且要对症施策,推动西南边疆研究繁荣发展。

陈斌[3](2021)在《人文多样性内生活力与社会治理共生秩序研究 ——云贵高原盘江流域案例及其意义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江流域由南盘江、北盘江及共同交汇而成的红水河和诸支流构成。该水系所覆盖的地理区域,上可经横断山脉承青藏高原,下可凭广西盆地接东南低山丘陵,总体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高原、盆地、丘陵在山脉与河流的交错分布中有序排列。同时,由于该地域主体部分面向海洋,大气湿度极高,导致境内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苗、布依和汉族作为其主体居民,各民族原有的社会文化,在与世居于此的仡佬族相遇之后,再加上多样性生物特征的作用,不仅促生出新文化形态,为多民族共生传统提供人文多样性资源,而且能将人文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很好地契合起来,以创造盘江流域社会文化的内生活力。自秦朝以来的历代王朝国家,或间接、或直接地对此区域实施治理。明清承接前朝遗产,在此综合实施土司、卫所、州县等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统一,为民国和新中国奠定治理秩序框架。社会发展史暨“单线进化论”者认为,这些自上而下的制度,是王朝国家对其实施治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盘江流域发展进步的唯一动力。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认为上述社会发展史叙事有失偏颇。一方面,忽略了当地居民多民族共生传统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文化的内生活力;另一方面,在斗争哲学视野下,有将边疆地方与王朝国家对立二分的嫌疑。美国政治人类学家斯科特(James C.Scott),采用从边疆看中心的范式,先后推出“弱者的武器”、“佐米亚”(Zomia)等创新概念,彰显东南亚山民文化的主体能动性,以此弥补了社会发展史的缺陷。但他又因为片面强调山民与河谷平原王朝国家的矛盾冲突斗争哲学,忽视了国家大传统与地方小传统的兼容共生机制。事实上,双方除了冲突斗争的消极层面,还有在交往交流和交易博弈中构建共生秩序的积极层面。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在对盘江流域文史和社会沿革机制有整体认知的前提下,考察该流域内各民族自明清以来的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一方面,彰显当地居民多民族共生传统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文化的内生活力。另一方面,超越斗争哲学和对立二分视野,在凸显多样主体前提下,通过开放博弈、公平传承方式,实现多元一体的社会治理共生秩序。质言之,探求、理解和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体系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机制,乃本文的主要旨趣。为此,本文进而提出三方面创新观察角度。第一,盘江流域是中国大西南山地诸多类型缩影之一。当地居民依托山地文化生态家园和传统资源,相互之间建立起互动互惠交往模式,且在危机时刻能为外来人提供庇护,由此生成多样化民族文化共生机制;第二,元明清以来的中原王朝强化西南山地开发加深统治。这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又因生计资源过度开发而影响到当地可持续发展。面对新的环境压力,山地民族发挥文化多样性社会整合功能,积极地与王朝国家官吏及其代理展开顽强博弈。其实质是山民希望与王朝国家达成新秩序的维权诉求;第三,王朝/国家面对山民的诉求,应是通过双方代理人理性协商推出新制度,形成“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新治理秩序。唯因形格势禁或双方代理人损公肥私,乃至无论羁縻制到土司制、土司制到改土归流及“改卫设县”的制度升级中,都难免出现“反抗镇压+善后安民”的运作机制。但事后看,王朝开发新边疆拓展政治经济利益的诉求,总要通过包容民众维护生态家园、生存环境和社区、生计资源权益的某种自治诉求,才能基于互惠达成长治久安。盘江流域山民与历代王朝/国家的长时段博弈,凸显出如下两方面特征:第一,理论上,盘江流域山民与中原王朝/国家的互动,既非完全的斗争哲学,又非完全的消极顺从。更具体讲,它是界于斯科特(James C.Scott)的“佐米亚逃避”、宋怡明(Michael A.Szonyi)的“积极被统治”与拉铁摩尔(O.Lattimore)的“贮存地对抗”之间的“就地坚守在服从中博弈”。它为各界思考边疆民族与王朝国家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类型样本。第二,实践上,现代国家应对边疆民族基于文化生态家园权益多样性公平传承的博弈诉求,或可借鉴盘江流域互惠双赢的成功经验,致力于边疆民族社区发展与国家治理秩序共建共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和主体能动性相互包容意识。本文力图展现盘江流域与王朝国家博弈过程,旨在基于长时段历史经验,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丰富内涵和机制结构,以此揭示中国筑牢现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厚文化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建设提供有普遍价值的社会产品,进而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秩序建设。但因笔者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缺陷漏洞在所难免,恳请前辈导师侪辈同仁鞭策提携批评指正。

于明慧[4](2021)在《西南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润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调查发现,位于民族边疆地区的勐润村有着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治理中各有分工但相互协作,各有侧重又互相型塑,建设了乡村的治理共同体。笔者重点调查的勐润村民小组多次被评为州级“文明村”,并于2020年成功申报为省级“边境小康示范村”,这都是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治理乡村的取得成果。本文以笔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润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该村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设问题。首先,介绍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过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历史及田野点社会治理的概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接下来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三个方面深描了勐润村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过程。勐润村社会治理主体包括国家基层权力组织、乡村社会自治组织、群众传统文化组织,这些治理主体充分参与、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表明“人人有责”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勐润村在明确各社会治理主体责任的同时,各组织之间也互相协作、互相配合,达到三治融合,共同完成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表明“人人尽责”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勐润村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乡村,形成了人人享有社会治理美好成果的良好局面,表明“人人享有”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最后,总结了该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意义,以及对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启示。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深描了边疆民族乡村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勐润个案”。研究发现,该村的乡村组织通过互助、协商、合作等各种机制,在促进各主体协调利益、规范秩序、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形成了乡村社会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融合”,实现了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路径创新。勐润村的个案可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

杨宝康[5](2021)在《彭桂萼与云南边疆民族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表明彭桂萼是近代云南知名的边疆民族问题专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彭桂萼对云南边疆问题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对边疆调查研究的必要性、边疆建设如何推进、如何实施边疆教育、基督教在边疆的传播影响及治理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是其主要成果。彭桂萼的云南民族研究涉及的民族,主要有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和彝族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彭桂萼边疆民族研究的特点,可概括为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经世致用"之道钻研边疆民族问题、力求让研究"以作实施政教的参考"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预见性。

钟荣帆,汪洪亮[6](2020)在《徐益棠对边疆民族研究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学者徐益棠在民国边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惜因英年早逝,学脉中断,成了民族学/人类学史上的失踪者。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梳理,重建其人生与学术的相关史实。徐益棠具有多学科研究能力,致力于边疆研究与民族志,广泛联系和密切团结边疆学人,重视边疆学术和民族学科发展历史梳理,力图构建边疆民族学术共同体。徐益棠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推介西方民族学成果,培养边疆民族研究人才,力行边疆民族调查,办理边疆民族研究社团和期刊,推动边疆民族研究本土化。

孙喆,许会娟[7](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焦点与困境——以对中国民族学会的考察为中心》文中提出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民族""中华民族"等概念的阐释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如何使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其拥有现代国家的国民意识,从而拉近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将其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是辛亥革命以来历届中央政府为之努力的重要政治目标,九一八事变爆发特别是全面抗战开始后,更是成为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亟须推进的重大问题。中国民族学会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一个以研究民族及其文化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它所关注的问题及遭遇的困境均与抗战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从另一个视角别开生面地具体呈现了全面抗战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样态及其时代特征。其对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王乃荣[8](2020)在《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凉山彝区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山川广布、河流纵横的特征造成该地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凉山彝族特殊的政治经济形态,政府难以对凉山地区实行管控,凉山一度成“独立”之态。历史上地方政府一贯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是造成与凉山彝族的关系一直紧张对立的原因。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要的转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下,川康地方势力兼具地方政府与军阀的双重色彩。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既有向近代民族关系转型的趋向,又有历史的痕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研究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本文从三个部分来论述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对凉山彝区封闭状态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区隔的状态进行呈现。首先对凉山彝区的传统的社会秩序与民族关系进行叙述。之后,当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之后,将清末民初的凉山彝区的所发生的社会流变进行逐一阐述。最后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边地整合诉进行叙述。第二部分是在中央政府势力未深入四川之前,将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对凉山彝区所统辖的川省地方军阀以及对凉山彝区介入的其他地区的军阀与凉山彝族所发生的关系进行阐述。在该时期,四川省实行防区制,凉山地区在刘文辉所属的二十四军的管辖之内。刘文辉对该地区的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对夷态度与治夷政策都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凉山地区地处川滇交界之处,滇军势力对凉山地区进行数次侵扰,加剧了该地区的民族矛盾与隔阂。第三部分是对中央势力入川之后,对30年代中期之后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进行阐述。30年代中期,中央势力深入四川地区,打破原有的防区制,扶持刘湘为四川省主席,并命各军交出防区统归四川省政府管辖。原管辖凉山地区的刘文辉在与刘湘的争斗中退居西康,中央政府为分化刘湘势力敦促刘文辉加快建立西康省的步伐,1938年刘湘死后,刘文辉在与川省军阀、中央政府的权力角逐与博弈中将凉山地区的宁属划归西康。1939年西康建省,刘文辉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凉山地区被川康两省分省而治。川康两省改变以往的对夷态度,根据各省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宜的对夷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与民族隔阂,打破以往混乱的格局,逐渐地将处理与彝族的关系步伐迈入正轨。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之下,凉山彝族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谋求政治承认的诉求和从各方面支援抗战。总之,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既有激烈的对抗冲突,也有不断地妥协磨合与认同。中央政府的宏观把控与地方政府的着眼于实际的治理,使得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改变,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与民族隔阂。但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川康地方势力,在处理与凉山彝族关系中对夷的歧视与政策上的不平等,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缓和矛盾对立的关系。

章彤晖[9](2020)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边疆(1922-1950) ——以中国籍学者群体为中心》文中提出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成立于1922年,是由传教士为主的西方学者发起组建的,以华西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学会早期主要由西方学者主导,对华西边疆地区展开一系列人类学、自然科学、宗教学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创办学术期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是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学会为适应政局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革,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籍学者开始入会并在抗战爆发后,中国籍学者入会人数逐年增长,入会的中国籍学者以学会为依托,积极开展边疆研究,日渐成为学会边疆研究的主力军,为近代中国的边疆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战时中国籍学者在学会体量上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会的发展,也形成了中国籍学者边疆研究团体,形成了中国籍学者齐聚华西,集体作战的边疆研究繁荣局面。笔者将目光聚焦入会的中国籍学者团体,通过整体把握和个例分析的方式,理清中国籍学者在华西边疆研究会中对本土边疆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展现当时国人视野下的边疆研究风貌。

孙宏年[10](2019)在《新世纪中国西南边疆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中国西南边疆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现状研究,都取得一系列新成果。鉴于"中国西南边疆"的地域范围在历史时期的盈缩、变迁,(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组织"新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栏时又有地域的分工,本文所涉及"中国西南边疆"的地理范围以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为主体,兼及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部分地区和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本文回顾、梳理1998—2018年中国西南

二、《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3)人文多样性内生活力与社会治理共生秩序研究 ——云贵高原盘江流域案例及其意义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边疆发展和治理研究前沿探索
    一、选题定义:边疆发展与治理研究
    二、理论成果综述
        (一) 政治人类学
        (二) 边疆治理研究
        (三) 贵州特色经验
    三、本文创新进路
    四、资料来源概说
    五、总体研究框架
第一章: 盘江流域人文生态
    第一节: 区位沿革与居民构成
        一、内涵四至
        二、边关通道
        三、居民层累
    第二节: 资源耕作与混融秩序
        一、山水田土资源
        二、生计耕作结构
        三、治理秩序混融
第二章: 集市、生计与互惠
    第一节: 集市类别与功能
        一、形成机理
        二、集市类别
        三、集市功能
    第二节: 族际互惠:青岩案例
        一、名称及区位
        二、形成及变迁
        三、辐射及职能
        四、物源及去向
    第三节: 社会互惠:营屯案例
        一、区位.村名.村史叙事
        二、集市、物产与社会关系
        三、为社会而互惠:WXH的生活史
第三章: 社会整合绘事后素
    第一节: 拟血亲拓展村寨圈
        一、源起与内涵生成
        二、云顶村案例
        三、营屯村案例
        四、鸟王村案例
    第二节: 结姻亲拓展交际网
        一、婚姻制度与结构功能
        二、“坐花园”
        三、“射背牌”
        四、姻亲即社会
    第三节: “主客-陪客”丧葬礼制
        一、内涵概说
        二、传统形式
        三、现代沿革
        四、文化逻辑
第四章: 维权抗争:卫所制度下的民意表达
    第一节: 被“再域化”的日常生活
        一、卫所营建及过程
        二、“借地设防”以牟利
        三、被“再域化”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原住民维权抗争类别
        一、常态抗争
        二、非常态抗争
        三、逻辑特征
    第三节: 天顺石门战事
        一、事件过程
        二、社会背景
        三、边政疏失
        四、经验教训
第五章: 博弈求秩序:流官治理下的民意表达
    第一节:“改土归流”得失辨析
        一、土司制属性
        二、招抚之策
        三、改土归流
    第二节 :控告土官
        一、韦清澜联名控告
        二、云顶村民联合智斗
        三、“均衡三角”
    第三节 :抵制胥吏
        一、村名叙事
        二、村庄茶产
        三、胥吏苛征
        四、案例启示
第六章 :观念秩序:民间传说中的共生超越
    第一节 :背牌图案印章叙事
        一、背牌型构
        二、隐序图案
        三、认同与区分体系
    第二节 :印章起源传说与衍文
        一、青山长官司与副长官司
        二、“倒停王”与“看家虎”
        三、牛作为山民祖先化身
        四、“牛虎相争”
结语:内生活力与共生秩序
    一、盘江流域的发展与治理
    二、边疆发展与治理研究的主要范式
    三、盘江流域发展与治理中的共生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4)西南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润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六、研究综述
        (一)关于边疆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
        (三)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章 “治国先治边”: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回顾
    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过程
        (一)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
        (二)民国时期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四)改革开放以来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五)新时代西南边疆的治理政策
    二、田野点概况
        (一)村庄概况
        (二)建置沿革
        (三)乡村组织
第二章 人人有责:勐润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一、基层权力组织
        (一)党组织
        (二)村民委员会
    二、乡村社会组织
        (一)妇女联合会
        (二)民兵连
        (三)团总支
        (四)老年协会
        (五)专业合作社
    三、传统文化组织
        (一)四大长老
        (二)波么、波章
        (三)佛教组织
第三章 人人尽责:勐润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一、以基层权力组织为核心的“法治共同体”
        (一)基层权力组织的核心作用
        (二)多方参与的乡村法治体系
    二、以乡村社会组织为核心的“自治共同体”
        (一)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
        (二)合作共治的乡村自治体系
    三、以传统文化组织为核心的“德治共同体”
        (一)传统文化组织的德治功能
        (二)守正创新的乡村德治体系
第四章 人人享有:勐润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一、共享小康社会
        (一)共享脱贫战果
        (二)共享公共服务
        (三)共享优美环境
    二、共享社会发展
        (一)文化振兴
        (二)产业振兴
        (三)组织振兴
    三、共享边疆稳定
        (一)民族团结进步
        (二)社会和谐和睦
        (三)边疆安全稳定
第五章:“多元共治”: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一、建设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意义
        (一)实现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意
        (三)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实践路径
    二、建设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边疆民族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边疆民族乡村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
        (三)边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三、建设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优化路径
        (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二)积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三)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彭桂萼与云南边疆民族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彭桂萼学术研究生平述略
二、彭桂萼的云南边疆研究
三、彭桂萼的云南民族研究
四、彭桂萼云南边疆民族研究的特点

(6)徐益棠对边疆民族研究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徐益棠的边疆学术历程
二、徐益棠的边疆学术贡献
    1.积极引入西方边疆民族研究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方法。
    2.注重培养边疆民族领域的人才。
    3.积极创办边疆民族研究团体和期刊。
    4.努力推进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本土化。
三、徐益棠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7)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焦点与困境——以对中国民族学会的考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学术史回顾
二、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民族学会及其学术活动
三、学会发展遭遇的困境及原因
四、从中国民族学会看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特点

(8)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地理空间范围界定
        (三)川康地方势力
        (四)民族关系
        (五)夷人、夷务、夷族
    三、文献综述
        (一)政府、学术团体和学者个人对凉山彝族的考察研究
        (二)凉山彝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议的研究
        (三)关于凉山彝族的社会制度研究
        (四)关于民国政府对凉山治理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凉山彝区的区隔
    第一节 凉山彝区的传统社会秩序和民族关系
        一、凉山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
        二、凉山彝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清末民初凉山彝区的社会场阈变化
        一、晚清凉山彝区的政治经济场阈流变
        二、国家政治场阈的介入:中华民国的建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边地整合诉求
第二章 动荡与失序: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地方政治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
    第一节 西南军阀势力在凉山彝区的介入
        一、刘文辉对凉山地区的统辖
        二、胡若愚势力进驻盐源、盐边
        三、龙云统治集团在凉山地区的介入
    第二节 凉山彝族的治理回应
        一、与国民党武装的斗争
        二、夷患事件频发
第三章 冲突与整合:30年代中期之后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
    第一节 对凉山地区的考察
        一、对凉山地区考察的背景
        二、政府、学术团体、个人对凉山地区的考察及其影响
    第二节 鸦片种销经济中的彝汉关系
        一、宁属地区鸦片的种销情况
        二、小凉山地区的种销情况
        三、鸦片的种销对凉山地区的影响
    第三节 武力冲突与妥协调适
        一、凉山彝族与政府的武装冲突
        二、凉山彝族与政府的相互妥协与调适
    第四节 凉山地区夷卡制度的改造与更新
        一、雷马峨屏夷卡:由坐质夷卡向夷差的转变
        二、宁属地区夷卡:对夷人进行汉化教育
    第五节 全面抗战背景下凉山彝族的政治诉求与建设行动
        一、凉山彝族的政治承认诉求不断上升
        二、凉山彝族参加支援抗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边疆(1922-1950) ——以中国籍学者群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 文章的框架结构
2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本土化转型
    2.1 学会本土化的动因
    2.2 学会本土化进程及影响
3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中国籍学者群体的形成
    3.1 学会中国学者群体体量的变化
    3.2 在学会中的学术活动
4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中国籍学者的边疆研究
    4.1 成立边疆研究机构
    4.2 开展边疆考察活动
    4.3 边疆自然科学研究
    4.4 边疆人文社科研究
5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中国籍学者的边疆思想
    5.1 对边疆问题的认识
    5.2 对边政改良的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10)新世纪中国西南边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四、《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学, 2021(01)
  • [2]西南边疆研究的回顾——基于2016~2019年西南边疆研究文献的分析[J]. 袁沙. 中国边疆学, 2021(01)
  • [3]人文多样性内生活力与社会治理共生秩序研究 ——云贵高原盘江流域案例及其意义阐释[D]. 陈斌.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西南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润村为例[D]. 于明慧. 大理大学, 2021(10)
  • [5]彭桂萼与云南边疆民族研究述论[J]. 杨宝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6]徐益棠对边疆民族研究的贡献[J]. 钟荣帆,汪洪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7]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焦点与困境——以对中国民族学会的考察为中心[J]. 孙喆,许会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8]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D]. 王乃荣.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边疆(1922-1950) ——以中国籍学者群体为中心[D]. 章彤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世纪中国西南边疆研究回顾与展望[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02)

标签:;  ;  ;  ;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