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与“赞美之神”

湿婆与“赞美之神”

一、湿婆和“赞辞之王”(论文文献综述)

樊小雪[1](2019)在《湿婆神话中性爱观的矛盾与结合》文中指出印度宗教和神话中,展现了多种形式的性力崇拜。而印度三大教派之一的湿婆教派,就是一个以崇拜男性生殖力为主要特征的教派。湿婆的典型特征是双面性。他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目前国内对印度神话研究并不十分充分,现在研究的最前沿是北京大学,代表作有葛维钧的《湿婆和"赞辞之王"》、尚会鹏的《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但对湿婆作为生殖力的代表,性关系和性爱观的象征的研究尚少。本文从湿婆面相来探究其背后所附着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分析探究印度神话在塑造湿婆时所赋予独特的性意识和性爱观点。

高斯琦[2](2019)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研究视角,探究唐卡的属性问题。唐卡属于宗教艺术范畴,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藏传佛教的信仰、哲理、佛本生故事等,“神圣性”是其根本属性。藏族唐卡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走向大众视野,一方面让唐卡在濒危的传承状态中得到恢复,并且振兴;一方面在商业的推动下唐卡的属性逐渐从神圣性转向了世俗性,出现被歪曲、被商品化、被同质化和去语境化等现象,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初衷相背离。本文以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为题,探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因素和解构的原因,以及解构后的唐卡形态。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提出“神圣性”应作为唐卡保护原则中的“本真性”,是唐卡在传承中不发生嬗变,并且能够在时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再创造”的重要依据。

周广荣[3](2018)在《观音与湿婆——南亚宗教文化交流、互鉴例示》文中研究指明观音与湿婆分别是佛教与印度教诸本尊的核心神只,他们的名号、经典、教法、宗派、道场、流布与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相似甚或相通之处。求诸两种教法体系的源渊与发展演进历史,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的观音(观自在)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湿婆信仰(大自在天)的影响,这一点在6—7世纪以后兴起的观自在密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探讨观音信仰对湿婆信仰行法的吸收与融摄。

李凌加[4](2018)在《统一与破碎 ——论印度教神话原型人物在《午夜之子》的变形》文中认为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将殖民与后殖民印度历史与印度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印度史诗。其中,印度教神话是其创作的重要灵感之源。拉什迪从印度教神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小说《午夜之子》到处可见印度教神话人物的影子,甚至同一个人物身上能见到多个神话人物的混杂。但是,笔者认为,拉什迪从印度教神话中选取原型人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成体系的,他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对印度教三大主神(毗湿奴、湿婆、黛维)的变形。因此,本论文着重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怎样对这三大主神变形以及这种变形在后殖民印度语境下的深意。全文共分三章。论文的第一章致力于探究萨里姆与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关系,主要从萨里姆作为后殖民印度的象征者、后殖民印度的英雄、萨里姆与帕德玛的平衡关系这三个方面论述萨里姆对毗湿奴的变形,并结合后殖民印度语境以及拉什迪的身份、拉什迪“想象的家园”来分析这种变形的深意。论文的第二章着重从毁灭性与生殖创造性两个方面论述小说湿婆对大神湿婆的变形,并将萨里姆和湿婆的“两位一体”关系与大神毗湿奴和湿婆的“两位一体”关系进行比较。在具体分析中,笔者将结合现代国家观念以及帕尔塔·查特吉对后殖民印度精英政治领域与底层政治领域关系的研究来阐释小说湿婆以及萨里姆与湿婆“两位一体”的关系在后殖民印度语境下的寓意。论文的第三章侧重于从印度母亲、萨克提能量这两个层面论述英迪拉、阿米娜和纳西姆这三位女性对黛维女神的变形,并联系帕尔塔·查特吉对殖民与后殖民印度中产阶级女性的研究来探究其政治含义。通过将小说主要人物与印度教三大主神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拉什迪有意将全印度想象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意将在印度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国家想象成民族国家。他在小说中寄托了他的希望,这是他愿意归属的那个印度。但是,在想象的统一中包含的分裂破碎又体现了他对后殖民印度的失望。

程钟书,颜世明[5](2017)在《《张骞出关志》研究二题》文中研究说明《张骞出关志》是西汉武帝时代继张骞之后,汉遣派使臣出使西域的闻见录。现存酒杯藤、轩渠国、三童国三则佚文,这三则佚文貌似荒诞不经,然其暗含史实与史籍相符。轩渠国在今喀布尔河、恒河流域及印度河上游地区,三童国在今恒河、印度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印度半岛。三童国是雅利安民族,信奉婆罗门教。《张骞出关志》为专载西域的第一部汉文史籍,亦是研究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关系的重要史料。

韩文慧[6](2016)在《佛教文化视域下的西域戏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是在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同样,西域戏的发展也不例外,西域位于中国和西方交流的中间地带,从孕育初期的歌舞小戏直至后世元杂剧角色的形成,其在生成过程中的各戏剧要素都带着佛教文化的烙印。为说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交往所具备的不同点,分析佛教因素在西域戏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西域戏的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入手,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西域与西域戏的界定、西域戏的内涵与生成以及本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西域戏的时空界限,笔者主要将其地区限定在新疆与敦煌两个地区,时间设定在秦汉一直到元代之前这一历史时期。西域戏剧的内涵即产生在该地区、该时期所有的前戏剧形态,包括戏剧孕育期的歌舞小戏,戏剧形成发展期的讲唱艺术,也包括西域戏剧繁荣期的典型剧本《释迦因缘剧本》与《弥勒会见记》。本文的研究现状,笔者也自三方面展开:分别是西域戏与外来文化关系的研究、西域讲唱艺术中戏剧要素的研究以及西域剧本的考证评定。关于本文的研究思路,笔者自西域戏生成的孕育期、形成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展开,进而分析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第一章概括讲了西域戏生成的发生背景。笔者自三方面展开:首先是宗教仪式与戏剧艺术两种形态的依赖与共生关系;其次,西域位于东方和西部地区交往的中间地带西域地区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印度舞蹈、音乐广泛传入西域;最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西域佛教文化异常繁盛。大致体现于两方面:首先是借助佛经翻译,佛教在西域回鹘民族中广泛传播,二是寻迹丝绸之路路线,自西域到中原的远古交通线上出现许多佛教石窟遗址。第二章是西域戏的孕育,主要讲音乐歌舞在戏剧产生前的准备。笔者以四种早期表演形态、戏剧角色、戏剧中的音乐与器乐以及一种初期的西域戏剧傀儡戏为主要内容来谋篇布局。四种与佛教相关的早期表演形态分别为苏幕遮、钵头、弄婆罗门、伎乐。对于西域戏剧角色中的参军与苍鹘,笔者分析后发现了其源头上的佛教文化因素。西域戏中的音乐大多为佛教音乐,主要包括佛教大曲、胡乐大曲、摩柯兜勒等。西域戏的器乐主要包括羯鼓、七弦琴、火不思三种佛教器乐。西域初期戏剧傀儡戏从最早的记载来看,它在形成初期与佛教的关系可以想见。第三章为西域戏的形成,主要从敦煌地区讲唱艺术中的部分代言体形式出发,分析其对戏剧形成所作的形式上的准备。关于讲唱艺术的表演手段,笔者自俗讲、转变、唱词与诸宫调四种形式展开分析。讲唱的道具即指图画,图画分立铺与横铺两种。音乐主要指讲唱音乐到戏曲音乐的过渡。曲辞方面笔者主要考察了敦煌讲唱艺术中的《苏幕遮五台山曲子》和《小小黄宫养赞》两首曲辞。西域戏的形成期较孕育期而言,戏剧艺术在代言体和故事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讲唱艺术成为了西域戏最终形成的踏板。第四章是西域戏剧剧本个案研究。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来看,剧本是戏剧艺术中重要要素之一。笔者从西域地区保存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剧本《释迦因缘剧本》与《弥勒会见记》出发,对剧本的演变过程、戏剧史意义、剧本的情节、对话、独白所表现出的戏剧性作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释迦因缘》与《会见记》两个剧本的被探明,一方面为我国戏剧史增添了新的戏剧形式,从另一点说上,我国戏剧艺术的完成或依赖于它,具有极大的戏剧史意义。第五章是途经西域的佛教文化对后世戏剧的影响。笔者也自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佛教在体例上对元杂剧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脚色和曲调的形成上。二是佛教对后世戏剧剧场的影响。“勾栏”、“瓦舍”等表演场所,从源头上看,都或与佛教文化相关。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对文章归纳后笔者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西域戏孕育期的歌舞小戏推进了戏剧形态的形成;二是西域戏形成与发展期的讲唱文学生成了代言体的表演手段;三是西域戏剧的繁荣期呈现出经典佛戏;四是西域戏从整个方面影对后来戏剧的发展有所借鉴。文化的发展是在交流互鉴中展开的,在我国西域戏的生成历程中,佛教体现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西域戏考证只是在起步时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西域戏研究会呈现出一个光明的前景。

叶灵毅[7](2016)在《藏文本《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译注与简论》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内容为对藏文原典文本“《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进行藏汉对译,随后加以注释并作简要之论述。公元十二世纪初,由萨迦初祖——萨钦·贡噶宁布所传下的《离四贪恋》修心法要,内容仅有一颂(四句),但已包含了佛教显密三乘的一切精要,并融摄了全部的成佛之道,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之一。后经萨迦三祖——杰尊·扎巴坚赞(1147-1216)加以注释后,成为了史上第一篇对《离四贪恋》修心法要加以注解的释论文本。此后历代萨迦派的祖师大德皆对此《离四贪恋》原颂着述了许多注释本,于篇幅、规模、阐述等角度上,深浅有别,广略不一。在各种藏文注释文本中,数杰尊·扎巴坚赞所造的释论——《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最为独特,由于此文本是以藏传佛教中所谓“口诀”的实修经验角度着写。此文本异于其他多数以学术体例逐字雕琢注解的论述,而是采作者亲身体验的实证经验与口耳相承的诀窍精华,以“道情”的宗教寓言方式创作出唱颂式的歌词,自然流露出实修的明确道路,与究竟证悟的中心思想及要义,内容极为切中要点,且结构完整,次第分明,故此释论文本即常做为后世萨迦派诸上师为弟子宣讲《离四贪恋》修心法要时所选用的底本。此文本至今留存有藏文木刻版、现代新校版、西式装订版及电子数字重新输入校正版等多种版本。本文所采用的藏文版本为《续部总籍》所载录之《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在语言学的翻译方法上,为采藏文文献原典直译成藏汉对照的译文,试图藉此更忠实地体现文献的原意。对于将此释论由藏译中的表现方法为逐句、逐字的详细翻译,并以对照方式对正文中各藏文颂偈的句数、字数等,讲求完全等同相应的汉译。在语文学的训诂方法上,则取中国传统研究古代书籍词义学科中训诂学的治学精神尝试运用于翻译方法中。训诂学为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之一,本文即师法汉语传统经院式的训诂学研究方式,对藏文原典作逐句甚至逐字的翻译及剖析,并对原典中的藏文原文在音韵及文字上稍作比对研究。而由于本文所引之藏文文本释论中原无科判,考传统藏文文献之科判文字亦多随文埋藏于逐行相互贯连不分段的行文之中,不易查验。笔者在充分阅读、掌握了该文本的内容与结构之后,以萨迦派的思想体系为范围,根据其各段章节内容略加分门别类,藉运用此汉学中之传统科判方式做纲举目张之效,期望能帮助读者预先知其概梗。在文字学的转音方法上,本文对于藏文原文的转写方法除了依据美国的威利转写方案、EWTS、USLC等转写系统之外,更参考了多篇中国汉语学界中与藏语文文献在翻译、比较上相关的书籍与论文,从中汲取汉语学界对藏语文转写的经验之后并稍做适度修改。而在不同经学文化的对话与比较上,尝试以不同宗教(文明)之中国传统诗经学的部分概念与本文的诠释方法稍作比较。于思想体系的分析上,本文所依据的主要释论文本内容,实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共通教义,例如:三学、三慧、止观等。并且含摄了大乘佛教的不共哲学思想,例如:菩提心、中道、唯识、中观及空性见。更深入者有藏传佛教金刚乘之不共教义,例如:“止观双运”、“明空双运”以及萨迦派之主要哲学思想“轮涅无别”见。故于本释论中,可说尽含摄了佛教主要的共通与不共教义,以及依序铺陈了由显入密之修心法要,各法要并可从中以纵横交错的方式贯串呈现,实为明确、精妙的道次第。

王静芬,陈哲萱[8](2015)在《不空羂索观音新探》文中指出不空羂索观音爲变化观音之一,主要法器爲羂索,用以拯救诸有情。自7世纪後期,流行於印度、喜马拉雅地区、东亚与南亚。不空羂索观音信仰在东亚的展开并不明确,因现见定年7至8世纪的造像例子不多。印度地区早於东亚的例子,更是从缺。资料缺乏,难免影响有关不空羂索观音的研究。不过,研究印度艺术的学者现倾向认爲,不空羂索观音造像应

黄家庭[9](2015)在《浅析吴哥建筑雕刻艺术的宗教内蕴》文中研究说明吴哥时期的建筑雕刻艺术是当时国家精神生活领域里宗教信仰的物化存在和生动体现,高耸的寺山建筑形式昭示着"提婆罗阇"崇拜的新信仰,成为神王合一的标志。具有民族特色的蛇神那伽造型艺术体现着本土的神灵信仰元素,这种信仰也融汇到国家的信仰体系中。在建筑与雕刻所营造的神圣空间中,君王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自己与印度教的神王、佛教的转轮王、菩萨以及本士信仰的那伽蛇神相联系,世俗的王权通过宗教的神权表现出来。

黄家庭[10](2013)在《也谈吴哥宗教文化》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东南亚就是宗教的乐园,宗教信仰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虔诚的信仰物化为一座座石构的建筑设施,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凝固着神圣的信念。通过对吴哥古迹宗教文化含义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吴哥王朝时期,国家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紧密

二、湿婆和“赞辞之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婆和“赞辞之王”(论文提纲范文)

(1)湿婆神话中性爱观的矛盾与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半女之相———男性主导下的一体两性
二.苦行相———禁欲和纵欲的矛盾
    1.纵欲
    2.禁欲
三.舞王之相———柔和力的矛盾

(2)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四、田野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探究
    第一节 《公约》语境下的唐卡保护
        一、唐卡保护的现状分析
        二、对唐卡“大热”的思考
    第二节 唐卡的“神圣性”与《原则》中的“本真性”
第二章 唐卡的属性解析
    第一节 唐卡的精神母题
        一、藏传佛教与密宗
        二、唐卡图像的出处
        三、唐卡圣像的意义
    第二节 佛像的意义
    第三节 作为宗教艺术的唐卡
        一、宗教艺术的界定
        二、宗教艺术中的神圣性
        三、以唐卡为例的宗教艺术保护
第三章 唐卡“神圣性”的建构
    第一节 佛的骨骼
        一、唐卡的量度概述
        二、量度对唐卡神像的建构
        三、量度之美
    第二节 佛的身色
        一、画佛的“技艺”
        二、唐卡色彩的神圣性象征
        三、唐卡图像中的神圣“符号”
    第三节 绘画唐卡的仪式
        一、绘画中的仪轨
        二、画师、仪式与图像的转换
        三、仪式在唐卡绘画中的意义
    第四节 被膜拜的唐卡
        一、作为“装藏”的圣物
        二、开光与供奉
第四章 唐卡“神圣性”的解构
    第一节 解构之因
        一、藏族社会的现代化变迁
        二、淡化的宗教信仰
        三、画师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被歪曲”的唐卡
        一、画面形态的变化
        二、仪式的隐退
    第三节 “商品化”的唐卡
        一、“供与施”的精神交换
        二、唐卡的“象征性价值”
        三、唐卡的商品化
    第四节 唐卡的世俗化——写实唐卡的个案分析
        一、安多强巴与“写实唐卡”
        二、唐卡的“创新”
        三、唐卡的“边界”
第五章 唐卡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唐卡在当代的传承
        一、保有“神圣性”的传承
        二、对唐卡“文化空间”的重建
    第二节 唐卡“社区”身份的重构
        一、“社区”的释义
        二、唐卡社区的职责
        三、社区在唐卡实践中的意义
    第三节 对唐卡嬗变问题的探讨
    第四节 唐卡的发展
        一、神圣性的旨归
        二、神圣性的存续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统一与破碎 ——论印度教神话原型人物在《午夜之子》的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论文研究缘起意义及方法思路
第一章 从大神毗湿奴到萨里姆
    一 破碎的后殖民印度象征者
    二 悲剧式的后殖民印度英雄
    三 苍白无力的平衡关系
第二章 从大神湿婆到小说湿婆
    一 小说湿婆:集毁灭生殖于一体
    二 萨里姆与湿婆:牵强的两位一体
第三章 从黛维女神到英迪拉、阿米娜和纳西姆
    一 印度母亲与英迪拉:虚假的统一
    二 萨克提与阿米娜、纳西姆:女性能量的两极化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5)《张骞出关志》研究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辑文三则
    1. 藤实杯
    2. 轩渠国
    3. 三童国
二、文本时代

(6)佛教文化视域下的西域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域与西域戏的界定
    二、西域戏的内涵与生成
    三、本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域戏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宗教仪式与戏剧艺术的同质诉求
        一、宗教仪式与戏剧艺术的普遍联系
        二、“扮演”在二者关系中的同质诉求
    第二节 西域戏的丝路文化背景
        一、“汉代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二、“汉代西域”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西域戏的佛教文化背景
        一、佛经在回鹘民族中的翻译
        二、丝路交通线上的佛教遗址
第二章 西域戏的孕育
    第一节 西域戏的早期表演形态
        一、西域早期的歌舞小戏
        二、西域戏早期的角色
    第二节 西域早期表演中的音乐与器乐
        一、西域戏剧音乐
        二、西域戏剧器乐
    第三节 西域傀儡戏
        一、西域出土初唐傀儡戏墓俑
        二、佛教文化对西域傀儡戏的影响
第三章 西域戏的形成
    第一节 西域敦煌讲唱艺术中的演出方式
        一、俗讲与转变
        二、唱词与诸宫调
    第二节 西域敦煌讲唱形式的道具
        一、西域敦煌讲唱艺术的工具、演出形式
        二、佛教讲唱音乐与戏曲的生成
        三、敦煌讲唱艺术的曲辞
    第三节 西域敦煌讲唱艺术的戏剧性
        一、敦煌讲唱艺术与戏曲
        二、敦煌讲唱艺术的戏剧性因素
第四章 西域戏剧本个案研究
    第一节 《释迦因缘剧本》分析
        一、《释迦因缘剧本》文本探析
        二、《释迦因缘剧本》的演变及意义
    第二节 西域剧本《弥勒会见记》
        一、《弥勒会见记》的戏剧性
        二、《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
第五章 途经西域的佛教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对后世戏曲体例上的影响
        一、佛教对元杂剧脚色的影响
        二、西域佛教对戏曲曲调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对后世戏剧剧场的影响
        一、戏场的佛教源头
        二、勾栏、瓦舍与佛教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专着
    期刊

(7)藏文本《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译注与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概要凡例
    二、 本文的研究过程与文字内容的铺陈关系
第一章 《离四贪恋》修心法要概说、缘起及相关研究动态概述
    第一节 《离四贪恋》修心法要概说
        一、 新译派密乘的修心法要
        二、 含摄三乘之修行次第
        三、 从语言学及文字学等视角作概略分析
    第二节 《离四贪恋》修心法要的缘起:原典所载缘起识语之藏汉对译与译注
        一、 原典所载《离四贪恋》缘起识语
        二、 《离四贪恋》缘起识语之藏汉对译与译注
        三、 《离四贪恋》修心法要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离四贪恋》修心法要的佛教哲学思想分析与各种藏文释论版本之概略比较
        一、 从佛教哲学思想中的“二谛”分析《离四贪恋》修心法要
        二、 《离四贪恋》的各种藏文释论版本概略比较
        附录:萨迦派《离四贪恋》的各种现存藏文释论文本(公元 1949年以前)
    第四节 国内外对于《离四贪恋》的相关研究动态概况
        一、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方法
        二、 本文的研究特点
        三、 本文所采用的藏文版本
        四、 本文所采用的藏文版本与其它藏文版本之概略比较
第二章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作者与创作缘起
    第一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造论者萨迦三祖——杰尊·扎巴坚赞之家族背景
        一、 萨迦三相——杰尊·扎巴坚赞之家族背景
        二、 萨迦三相——杰尊·扎巴坚赞及其师承与思想传承体系
        三、 《离四贪恋》在萨迦教派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创作意义与影响
        一、 承先之职志
        二、 启后之功效
第三章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文本结构、思想体系与诠释方式
    第一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文本结构
        一、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结构分析
        二、 本文对《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另作增补科判之意义
    第二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主要思想体系浅析
        一、 如何从凡夫登至佛果的修道次第
        二、 藏传佛教三乘概念的共通与不共教义
    第三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诠释方式浅析
        一、 从东西方经学比较的对话意义上
        二、 从诠释学的如何诠释问题上
第四章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的译注与佛教思想分析
    第一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科判
    第二节 《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译注
        甲○、 释论题目
        甲一、 祈请文(分二)
        甲二、 发愿与造论目的
        甲三、 正文(分四)
        甲四、 回向
结语
藏文原文附录
    附录一:《离四贪恋》缘起识语之藏文原文
    附录二:《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藏文原文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四、湿婆和“赞辞之王”(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婆神话中性爱观的矛盾与结合[J]. 樊小雪. 文学教育(上), 2019(06)
  • [2]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D]. 高斯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3]观音与湿婆——南亚宗教文化交流、互鉴例示[J]. 周广荣. 世界宗教文化, 2018(06)
  • [4]统一与破碎 ——论印度教神话原型人物在《午夜之子》的变形[D]. 李凌加.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2)
  • [5]《张骞出关志》研究二题[J]. 程钟书,颜世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6]佛教文化视域下的西域戏生成研究[D]. 韩文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7]藏文本《杰尊·扎巴坚赞造:离四贪恋》释论之译注与简论[D]. 叶灵毅.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8]不空羂索观音新探[J]. 王静芬,陈哲萱.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5(02)
  • [9]浅析吴哥建筑雕刻艺术的宗教内蕴[J]. 黄家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1)
  • [10]也谈吴哥宗教文化[J]. 黄家庭. 美苑, 2013(03)

标签:;  ;  ;  ;  ;  

湿婆与“赞美之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