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及其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凯,熊保成,刘劲松,王冕,赵逸君,秦丽娟,吴恩政[1](2021)在《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文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地质大数据挖掘分析面临深刻挑战和变革。在总结国内地质大数据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级剖分模型的全新的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论述其空间数据、时间数据及多维度属性数据的数据模型,研究该模型的物理存储模式,提出基于该模型的属性数据服务和数据挖掘服务的应用方案。这种数据模型对于地质大数据的汇聚、标准化和服务具有较好适用性,可供海量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地质大数据挖掘参考。
宋文[2](2021)在《资源描述标准的国际最新进展及对我国资源描述工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关联数据和语义网发展推动下,图书馆资源描述标准和书目数据格式正在发生巨变。本文从资源描述标准和书目数据格式的历史演变出发,重点分析当前书目数据的环境、国际资源描述标准和书目数据技术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标准规范建设和应用、书目数据向关联数据转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王瑶[3](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张云鹏[4](2021)在《批量微纳卫星地面并行自动化测试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杜戈惠[5](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车辆自组网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ANET(车辆自组织网络)作为MANET(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典型应用,是ITS(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旨在为道路上的车辆提供路况预警功能和数据自组织传输能力,通过充分利用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所共享的大量数据,来改善驾驶安全和交通管控状况。然而,当车辆在网络中共享数据时,面临着身份隐私泄露、消息置信度低的问题。同时,车辆转发信息需要消耗自身资源,因此用户通常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拒绝参与会话,需要引入奖惩机制来激励车辆合作。此外,当数据存储和运算都在中央服务器中执行时,维护成本高且易受单点攻击,采用分布式方案则能够高效调控。本文构建了一种VANET中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可信的激励共享分布式架构,包括匿名隐私保护机制、车辆可信管理机制和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激励机制三部分。首先,在隐私保护机制中,引入了阈值环签名技术以避免车辆身份泄露,并使用EC-ELGamal非对称加密算法减少数据遭受攻击和劫持的风险。其次,在可信管理机制中,建立了更新车辆信誉值的管理模型,使用逻辑回归算法计算公平可靠的信誉值,为了更加合理地综合考虑现况和历史因素,加入了恶意标志位;并且设计了消息真伪性判断机制,引入MAD统计量以过滤异常意见。此外,在基于区块链的激励机制中,对参与有效会话的车辆给予一定数额的代币奖励,鼓励车辆主动共享实时交通信息。为了兼顾交易真实可靠和运算效率,采用了 PoW和PBFT混合共识机制。使用基于OMNeT++和SUMO的车辆仿真平台Veins对架构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满足安全性和隐私性要求,有效抵抗各类恶意攻击和隐私泄露隐患,还能高效加密签名会话数据、判定VANET中的消息真伪、对交易达成共识,并追踪恶意车辆。
席少雄[6](2021)在《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而多场景中应用服务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主要难题,为此,中间件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面向多样化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和服务管理,设计基于OCF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系统,研究中间件系统中异构设备的接入识别、服务调用的序列化方法关键技术,为实现上层物联网应用之间的服务共享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互联互通的规范性问题,研究了 OCF协议并结合面向服务架构的原理,设计了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系统,提出了包含设备接入和服务管理功能的中间件系统架构,将异构设备接入到中间件中进行识别、抽象并映射为实体服务,通过中间件系统中统一的服务描述和服务调用实现上层应用中多样化服务的互操作。同时,为中间件系统的设备接入和服务管理提出流程规范。其次,针对中间件设备接入过程中多类型物联网设备的精确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被动指纹的设备接入识别方法。在设备配置阶段,对物联网设备的网络流量数据进行收集和解析,提取流量数据的协议类型特征及统计类型特征,并引入SMOTE算法解决数据样本不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森林算法,以构建被动指纹的方式准确识别并提取设备类型、服务类别等设备特征。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可提升设备识别的准确率,有效支撑中间件系统中的设备接入功能。最后,针对中间件服务调用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开销问题,设计了服务数据的最优序列化分配方案。在设备服务阶段,通过中间件协作完成对接入设备及其多样化服务的管理和相互调用,并对服务调用过程进行建模,建立以时延能耗联合最小化为优化目标的序列化分配问题。本文将其分解为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分别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序列化方法选择算法和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序列化执行决策算法,提取设备服务数据包的特征,为不同特征的数据包选择最优的数据序列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降低时延和能耗,有效提升中间件系统中的服务调用效率。
秦佳伟[7](2021)在《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交通出行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生活的便捷性。人们在日常使用移动应用的时候会不经意的将个人的照片、电话号码、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上传到网络环境,这样移动应用的安全性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移动应用的更新发展极快,开发人员主要关注于应用的实现和用户体验的改善,而忽略了安全问题,因此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本文主要关注目前用户量最大的安卓平台的安全性,研究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APP的静态漏洞检测研究中缺少提出一类漏洞分析方法和漏洞验证方法,以及提出的检测方法泛化性差的问题,本文对APP网络功能相关的漏洞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基于污染控制流图提出了一个可扩展性的面向API误用所导致APP漏洞检测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检测工具——VulArcher。通过人工分析的400个应用程序,本文发现API的误用是造成APP存在漏洞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容易由API误用造成漏洞有证书不正确校验风险(CWE-295:ICV)、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14-1939:WRCEV)、Webview不校验证书风险(CVE-2014-5531:WBCVV)和阿里云OSS凭证信息泄露漏洞(CNVD-201 7-09774:ACOCDV)。本文对这些漏洞的严重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四种漏洞所造成的危害,并为每一种漏洞形成一个分析方法、提取修复建议和提出了完整的漏洞验证的工作流。为了使得漏洞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本文将上述四个漏洞根据他们的行为划分为三类:覆盖方法(Catl:OM),使用不安全设置(Cat2:USS)和数据敏感信息泄漏(Cat3:DLSI)。并总结了三种类别漏洞的分析方法。基于这些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可扩展性的面向API误用所导致APP漏洞的检测工具(VulArcher)。VulArcher支持加固和非加固APP的漏洞检测,针对以上四个漏洞,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91%。2.针对由于APP的漏洞表示特征缺乏语义性而导致的漏洞检测误报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码切片的上下文感知的漏洞抽象表示方法,即Code information stack(CIS)。基于学习的APP漏洞检测可以缓解基于规则检测大量依赖人工提取规则导致的耗费人力的问题,但是,目前漏洞表示缺乏语义性。为了在特征化漏洞的时候保留语义信息,我们针对APP的漏洞提出了一个叫做CIS的特征抽象方法。该特征抽象方法可以从APP中提取出只与漏洞相关的代码信息,且为了消除开发者自定义变量的不同命名而影响模型效果,将特征代码中的自定义函数名与变量名进行统一格式化处理。这样特征化的结果既保留语义逻辑性也具有可读性。为了验证CIS的有效性,本文选取Bi-LSTM算法构建了一个针对APP漏洞的深度学习检测模型(VulDGArcher)。实验表明,该模型的漏洞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6%。与基于抽象语法树为特征和直接漏洞源代码为特征的漏洞检测模型相比,VulDGArcher的精确度、召回率和误报率等指标都最优。3.针对安卓应用程序(APP)Web漏洞的动态漏洞挖掘中的自动化驱动方法覆盖率低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基于UI事件调用图的多维度事件的自动化驱动Web漏洞动态检测方法。APP中不包含动态加载的Web功能的源代码,它导致目前自动化动态漏洞检测中无法有效的自动化驱动APP的Web功能。本文在不依赖于APP的源码情况下对APP的每个UI页面的元素识别并构建UI事件调用图的驱动事件,为了丰富驱动事件类型还构建了 APP进程间通信类驱动事件。基于上述提取的驱动事件,本文提出了自动化驱动APP的方法-UIMDroid。该方法有效解决APP动态加载的Web功能的自动化驱动。基于该方法实现了对安卓应用Web漏洞的动态检测方法。本文提出的自动化驱动方法的平均代码覆盖率可以达到57.8%。在相同数据集和测试环境下,与现有的同类型工具Monkey、Dynodroid、GUIRipper和Acteve相比较,代码覆盖率平均值提高了 17%。4.针对安卓本地系统服务中的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和条件逻辑处理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客户端关联关系的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挖掘的模糊测试方法。目前安卓本地系统服务的漏洞发现研究中缺乏对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问题和条件逻辑处理不一致问题的关注。本文深入的研究了安卓本地系统服务的漏洞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从客户端关联关系的角度出发的本地系统服务的模糊测试方法。该方法采用抽象语法树(AST)提取本地系统服务接口的数据类型。针对用例测试覆盖率低及多维参数变换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先级策略的支持多维参数的用例变异方法,实现一种有效的针对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检测的自动化Fuzzing工具-BA rcherFuzzer。BA rcherFuzzer从客户端接口角度可以获取更多的接口参数类型以便于发现深层漏洞,且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变异方法可以加快覆盖率的提高而提高测试效率。利用该工具,本文成功的从几百个异常崩溃信息中发现了 4个漏洞,其中3个被Google确认,1个被分配了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CVE)编号(cve-2020-0363)。
李敏[8](2021)在《基于地理位置的车联网路由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联网诞生之初,旨在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体验,是为了解决交通出行难和尾气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车联网是构建智慧互联城市的基石,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新基建领域。但是车联网中节点的高速动态性以及拓扑结构频繁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它面临了许多挑战。其中,建立稳定可靠的路由是其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从传统的基于地理位置的贪婪转发路由协议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权重选择路由协议(W-GPCR),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贪婪转发策略选取下一跳最优中继节点,只考虑节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缺乏对其它影响路由协议性能的因素考量,引入节点运动方向和节点密度等因素,设计了一种计算节点综合权值的公式,通过计算综合权值来选取最优的下一跳中继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路由选择的局限性;(2)针对修复策略按照右手定则投递数据包时,可能出现路由环路和数据包投递远离目标节点的情况,将数据包的投递方向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节点之间距离和节点密度作为辅助指标,设计了一种计算权值的公式,权值最大的节点将被选为下一跳节点,能够有效解决按照右手定则投递数据包所伴随的一系列问题;(3)针对稀疏网络中偶遇路由空洞容易导致路由死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路由恢复策略。设计了一种权值计算公式,通过计算节点的权值来选择下一跳节点,能够避免数据包投递再次陷入路由空洞的窘境,并且寻找其它潜在路径去向目标节点投递数据包,增强了路由协议的可靠性。通过仿真结果表明,W-GPCR路由协议相较于GPSR、GPCR、Gpsr J+、GCRP在包投递率、端到端时延和平均跳数方面均更优。最后本文还探讨了W-GPCR路由协议在工程中的实现方法,给出了路由寻优的具体步骤,以及其中的数据交互步骤和流程。并用实车进行了组网实验,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W-GPCR路由协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吴鹏[9](2021)在《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软件代码为载体的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软件代码同源判定作为解决网络攻击溯源等安全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准确定位软件代码来源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当前软件代码具备运行平台多样、变形手段繁多、表现形式复杂等多形态特点,导致其同源判定极为困难。如何有效的发现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对增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力、威慑力至关重要。面向多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首先需厘清软件代码同源的概念及边界,实现其定性定量描述;其次需关注软件代码同源特征表示及其处理效率,研究新方法解决其时空开销大的问题;再次需考虑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损失的应对措施,探索新思路解决其表征困难的问题;最后需针对新形态软件易变形的特点,设计新算法解决其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围绕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问题,深入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研究了多种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方法,并基于此构建了原型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时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otif结构的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通过对大规模软件语义结构图的有效表征,实现了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提出了基于函数调用图Motif结构的特征表示方法以及Motif结构提取算法,实现了Motif结构对软件代码函数调用图的表征,并设计了Motif结构及其频率分布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实现了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准确率、鲁棒性及耗时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使其可应用于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2)针对软件代码变形导致同源特征难以表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多形态二进制代码潜在同源特征挖掘,实现了多形态二进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提出了文本语义及结构语义混合的特征表示方法,实现了文本嵌入与图嵌入相结合的混合语义表达,设计了混合语义模型嵌入孪生神经网络框架的方法,实现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模型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别效果,该算法在多种测试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支持多种形态二进制软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3)针对新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移动应用分区域的特征表示与计算,实现同源移动应用的准确识别。提出了移动应用整体、资源及代码等多维度的特征表示及针对性的处理算法,实现了不同侧面的同源判定,设计了多种相似度算法的联合及优化策略,实现了移动应用同源的准确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同源判定准确率和速度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并在真实环境中表现良好,且不依赖有监督数据,可作为移动应用市场安全策略的有效补充。
于碧辉[10](2021)在《语义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作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多模式、智能化等典型特征逐步展现,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往往会涉及到遵循不同体系和标准的相互独立的物联网系统,其设备连接方式、通信协议、数据产生格式以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均有较大差别。然而,相互独立的物联网系统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烟囱式系统的构建及升级模式缺陷明显,技术迭代将致使系统架构复杂度不断提高,最终将导致系统重建。同时,信息共享困难、异构系统间互操作性不足等问题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语义技术是联系计算机形式化表示和现实世界的具体方法,因此也成为解决异构系统集成和协作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语义物联网是物联网的改进形式,是物联网与语义技术的多层次融合,通过语义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实现物联网信息的语义描述、物联网结构化数据的语义标注和语义数据解析、语义信息存储、语义查询、语义推理和语义流处理等核心功能,解决物联网异构系统间语义互操作和协同等问题,进而实现物联网应用的智能化。本课题将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为依托,针对智能化专业科研仪器控制相关问题,深入研究语义技术与物联网融合应用方法以及工程化过程的关键应用技术,具体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语义建模方法研究。面向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构建了具有多层次抽象能力的、层次间低耦合的物联网语义描述框架,明确框架内各部分语义范畴及相互关系,为对语义描述框架中的各部分进行形式化语义模型(本体)设计奠定基础。然后,研究了适用于物联网应用场景的事件语义表示方法,设计了用于表示物联网中的抽象事件以及事件关系的物联网事件本体;接下来,基于物联网事件本体构建了具备物联网感知与控制事件表示能力的领域本体,在这一过程中,遵循本体复用原则,对可用于物联网应用的典型领域本体(SSN)进行改进和扩展,以支撑对事件类型及事件间关系的描述,通过本体对齐方法,将物联网事件模型和改进的物联网基础本体进行关联。最后,面向X射线单晶衍射仪监控的具体场景,基于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本体对设备构成、部件关系、运行过程等进行语义建模,对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本体进行了验证。2.物联网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与查询技术研究。基于语义描述框架设计并构建物联网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概念知识存储以及事件逻辑知识存储,并提供知识查询能力。具体根据物联网感知与控制应用的特点,将物联网应用知识系统分解以概念为核心的知识图谱以及以事件为核心的事理图谱两部分,实现对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本体、概念模式层本体和事理模式层本体等形式化语义模型以及知识实例和事件实例的存储和查询等专用知识管理功能。具体解决了事理图谱和知识图谱中的的知识组织问题,以及基于语义网技术的概念与事件知识的存储与查询问题。最终,采用BSBM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实际数据集对查询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结果证明了物联网知识管理系统查询性能可以满足需要。3.流数据实时语义标注技术研究。为了解决在物联网应用中语义流构建中语义标注方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据流语义化处理方法。以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高精度Kappa几何测角仪的运行状态控制为应用背景,针对数据流获取、创建语义映射文件、语义标注和语义数据流化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在X射线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Kappa几何测角仪传感器数据集上对标注方法进行了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语义标注方法的有效性,为语义流处理引擎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4.语义流处理技术及应用方法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语义流连续查询语言,设计并实现了RDF流处理引擎,并针对语义流处理过程中的连续查询执行优化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提出了语法级优化和逻辑查询计划优化的相关方法。最后,针对X射线单晶衍射仪状态监控和Kappa几何测角仪防碰撞控制等典型场景,对语义流处理引擎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了语义流处理引擎在处理物联网语义流数据方面的有效性。
二、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及其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及其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时空地质大数据概述 |
1.1 国内地质大数据建设的现状 |
1.2 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的定义 |
2 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的模型 |
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 时间属性模式 |
2.3 维度属性模式 |
3 时空地质大数据的物理模式 |
3.1 数据存储模式 |
3.2 数据管理系统 |
4 数据服务 |
4.1 专题地质属性数据服务 |
4.2 数据挖掘服务 |
5 结论与展望 |
(2)资源描述标准的国际最新进展及对我国资源描述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描述标准的国际发展概述 |
1.1 编目规则的萌芽阶段 |
1.2 国际编目标准的形成和自动化阶段 |
1.2.1 国际编目规则的标准化 |
1.2.2 计算机可读目录的发展 |
1.3 数字化和语义化的资源描述阶段 |
2 我国文献着录国家标准的历史和现状 |
3 资源描述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 |
3.1 书目模型的研究 |
3.1.1 FRBRoo模型 |
3.1.2 IFLA LRM模型 |
3.1.3 LRMoo模型 |
3.1.4 BIBFRAME模型 |
3.2 资源描述标准和书目模型的关联数据表示 |
3.2.1 关联数据表示的意义和方法 |
3.2.2 国际资源描述标准和模型的RDF表示 |
3.2.2. 1 ISBD和书目模型的术语表 |
3.2.2. 2 RDA和BIBFRAME模型的术语表 |
3.3 术语表的互操作 |
3.4 BIBFRAME书目数据转换项目 |
4 对我国资源描述工作的思考 |
4.1 人才队伍建设 |
4.2 标准规范研制 |
4.3 MARC书目数据向关联数据转换 |
4.4 业务工作流和服务模式转变 |
4.4.1 资源描述方面 |
4.4.2 服务方面 |
(3)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区块链的车辆自组网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VANET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区块链的VANET研究现状 |
1.3 文章主要内容和组织架构 |
第二章 车辆AD HOC网络与区块链研究综述 |
2.1 无线车辆AD HoC网络 |
2.1.1 网络架构及特点 |
2.1.2 VANET中的攻击模型与安全挑战 |
2.2 区块链相关技术研究 |
2.2.1 Merkle哈希树 |
2.2.2 共识机制 |
2.3 加密与数字签名研究 |
2.3.1 阈值环签名技术 |
2.3.2 EC-ElGamal加密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可信和激励公告VANET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基于区块链的VANET的系统设计 |
3.2.1 整体架构简述 |
3.2.2 架构模型与角色分析 |
3.2.3 交互流程整体设计 |
3.3 各模块机制具体设计 |
3.3.1 匿名隐私保护机制设计 |
3.3.2 车辆可信管理机制设计 |
3.3.3 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激励机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具体实现及仿真分析 |
4.1 仿真平台及部署 |
4.1.1 OMNeT++与Veins框架 |
4.1.2 Veins仿真基本流程与架构 |
4.1.3 仿真系统实现 |
4.2 匿名隐私保护机制具体实现 |
4.3 可信管理机制具体实现 |
4.3.1 回复消息预判及过滤 |
4.3.2 判定消息的真伪性 |
4.3.3 计算并更新车辆信誉 |
4.4 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激励机制具体实现 |
4.4.1 地址生成和P2PKH交易标准 |
4.4.2 激励代币交易流程 |
4.4.3 区块链构造 |
4.5 仿真及性能评估分析 |
4.5.1 安全性能评估 |
4.5.2 系统性能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OCF协议 |
2.2 物联网服务中间件 |
2.3 物联网设备指纹 |
2.3.1 设备指纹的含义 |
2.3.2 指纹识别的分类 |
2.3.3 指纹识别的方法 |
2.4 序列化 |
2.4.1 序列化概述 |
2.4.2 序列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CF的服务中间件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中间件架构设计 |
3.3 流程设计 |
3.3.1 设备接入 |
3.3.2 服务描述 |
3.3.3 服务调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间件设备接入识别研究 |
4.1 设备接入识别技术选型 |
4.2 基于被动指纹的设备接入识别方法 |
4.2.1 设备流量获取 |
4.2.2 特征提取 |
4.2.3 设备识别算法 |
4.2.4 样本平衡优化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实验数据与实验设置 |
4.3.2 实验结果评估方法 |
4.3.3 数据包数量对设备识别性能的影响 |
4.3.4 非OCF设备和OCF设备识别结果 |
4.3.5 数据预处理对设备识别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件服务调用中序列化的研究 |
5.1 中间件服务调用场景 |
5.2 中间件服务调用优化模型 |
5.2.1 整体方案 |
5.2.2 时延模型 |
5.2.3 能耗模型 |
5.2.4 优化建模 |
5.3 服务数据最优序列化分配方案求解 |
5.3.1 序列化方法选择算法设计 |
5.3.2 序列化执行决策算法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实验数据与实验设置 |
5.4.2 序列化方法对比实验 |
5.4.3 序列化方法选择对服务调用性能的影响 |
5.4.4 序列化执行决策对服务调用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安卓的应用层漏洞的静态检测研究 |
1.2.2 安卓的自动化的动态漏洞检测研究 |
1.2.3 安卓的系统层漏洞模糊测试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安卓可执行文件结构 |
2.2 安卓系统服务 |
2.3 安卓安全机制 |
2.4 安卓漏洞分析技术 |
2.4.1 静态分析技术 |
2.4.2 动态分析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安卓应用源码Web API误用漏洞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漏洞分析 |
3.2.1 证书校验不当漏洞(ICV) |
3.2.2 WebView绕过证书漏洞(WBCVV) |
3.2.3 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WRCEV) |
3.2.4 阿里巴巴OSS凭证信息泄露漏洞(ACOCDV) |
3.2.5 漏洞特征 |
3.3 方案设计 |
3.3.1 基于污染控制流图分析的漏洞检测方法 |
3.3.2 提取可疑代码段 |
3.3.3 验证漏洞的方法及流程 |
3.4 实验分析 |
3.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下文感知的安卓应用程序漏洞检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代码语义特征化构建 |
4.2.1 漏洞语义特征——(CIS) |
4.2.2 构建CIS |
4.3 基于语义代码片段的漏洞识别模型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4.4.2 评价指标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I事件调用图的安卓应用Web漏洞检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方案设计 |
5.3 实验分析 |
5.3.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的模糊测试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动机 |
6.2.1 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漏洞 |
6.2.2 客户端与服务端数据处理逻辑不一致漏洞 |
6.3 方案设计 |
6.3.1 提取接口 |
6.3.2 提取客户端发送数据的类型 |
6.3.3 构造测试用例 |
6.3.4 服务调用 |
6.4 实验分析 |
6.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动化测试使用的APP |
附录B 人工分析APP的漏洞结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地理位置的车联网路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车联网的国内外现状 |
1.2.2 车联网路由协议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章节安排 |
第2章 车联网路由技术基础 |
2.1 车联网概述 |
2.1.1 车联网架构 |
2.1.2 车联网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
2.1.3 车联网的相关应用 |
2.2 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
2.2.1 DSRC |
2.2.2 C-V2X |
2.2.3 DSRC与C-V2X技术比较 |
2.3 车联网路由协议 |
2.3.1 基于拓扑的路由协议 |
2.3.2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
2.3.3 基于集群的路由协议 |
2.3.4 基于地理广播的路由协议 |
2.3.5 基于广播的路由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车联网路由协议优化 |
3.1 基于地理位置的贪婪转发路由算法描述 |
3.1.1 贪婪转发策略 |
3.1.2 边缘转发策略 |
3.2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案 |
3.3 W-GPCR路由算法设计 |
3.3.1 权重选择的贪婪转发策略 |
3.3.2 权重选择的修复策略 |
3.3.3 权重占比分配策略 |
3.3.4 受限转发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仿真工具介绍 |
4.1.1 SUMO介绍 |
4.1.2 NS3介绍 |
4.2 仿真平台与交通模型的搭建 |
4.3 仿真参数和性能指标 |
4.3.1 仿真参数设置 |
4.3.2 性能指标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包投递率 |
4.4.2 平均端到端时延 |
4.4.3 平均跳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路由协议实现方法 |
5.1 实现步骤 |
5.1.1 权重选择的贪婪转发策略实现步骤 |
5.1.2 权重选择的修复策略实现步骤 |
5.1.3 受限转发策略实现步骤 |
5.2 路由协议的数据交互 |
5.3 路由协议在实车上的组网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研究 |
1.2.2 软件代码相似度研究 |
1.2.3 软件代码抄袭及克隆研究 |
1.3 研究面临的挑战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创新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件代码同源理论模型 |
2.1 软件代码同源定义 |
2.2 软件代码同源模型 |
2.3 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模型 |
2.4 软件代码相似度度量模型 |
2.5 软件代码同源判别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otif结构的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 |
3.1 引言 |
3.2 方法框架描述 |
3.2.1 总体框架 |
3.2.2 软件Motif结构及频率分布 |
3.3 基于软件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算法 |
3.3.1 函数调用图构建 |
3.3.2 Motif结构构建 |
3.3.3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 |
3.4 实验评估 |
3.4.1 实验数据集 |
3.4.2 源代码同源实验 |
3.4.3 可执行代码同源实验 |
3.4.4 混淆代码同源判定实验 |
3.4.5 方法对比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 |
4.1 引言 |
4.2 方法框架描述 |
4.2.1 总体框架 |
4.2.2 语义结构图表征 |
4.3 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算法 |
4.3.1 文本语义表征 |
4.3.2 结构语义表征 |
4.3.3 端到端孪生网络模型 |
4.4 实验评估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
4.4.3 不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
4.4.4 恶意软件家族实验 |
4.4.5 方法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 |
5.1 引言 |
5.2 方法框架描述 |
5.2.1 总体框架 |
5.2.2 联合策略原理 |
5.3 多维相似度判定算法 |
5.3.1 基于LSH头部索引相似度 |
5.3.2 基于Minhash相似度 |
5.3.3 基于Motif结构相似度 |
5.3.4 多维度算法联合规则 |
5.4 实验评估 |
5.4.1 实验数据集 |
5.4.2 多维度算法有效性实验 |
5.4.3 多维度算法时间开销实验 |
5.4.4 方法对比实验 |
5.4.5 恶意软件家族及应用市场环境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原型系统 |
6.1 引言 |
6.2 原型系统架构 |
6.2.1 需求分析 |
6.2.2 系统架构选型 |
6.3 原型系统功能 |
6.3.1 原型系统框架 |
6.3.2 基于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模块 |
6.3.3 基于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模块 |
6.3.4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同源判定模块 |
6.4 原型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
7.2 下一步工作开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语义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物联网语义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语义网概述 |
1.2.2 语义物联网发展概述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语义建模方法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语义描述框架 |
2.3 物联网事件本体设计研究 |
2.4 基于物联网事件本体的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本体设计 |
2.4.1 面向事件非分类关系表达的SSN本体扩展 |
2.4.2 EO-SSN与 IoT-EO的本体对齐 |
2.5 测试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联网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与查询技术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物联网知识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3.2.1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事理图谱研究 |
3.2.2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知识图谱研究 |
3.3 融合式知识存储与查询技术研究 |
3.4 测试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流数据实时语义标注技术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高精度Kappa几何测角仪结构 |
4.3 语义标注方法研究 |
4.3.1 语义建模 |
4.3.2 基于语义信息标记符的语义映射 |
4.4 测试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语义流处理技术及应用方法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语义流连续查询语言形式化 |
5.2.1 数据流 |
5.2.2 RDF流 |
5.2.3 连续查询 |
5.3 面向RDF流的语义流处理引擎设计 |
5.4 面向RDF流的连续查询语法优化 |
5.4.1 查询语句重写 |
5.4.2 查询语句标准化转换 |
5.5 基于启发式方法的逻辑查询优化 |
5.6 测试与分析 |
5.6.1 X射线单晶衍射仪状态监控 |
5.6.2 Kappa几何测角仪防碰撞控制过程检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及其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J]. 黄家凯,熊保成,刘劲松,王冕,赵逸君,秦丽娟,吴恩政.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6)
- [2]资源描述标准的国际最新进展及对我国资源描述工作的影响[J]. 宋文.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11)
- [3]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4]批量微纳卫星地面并行自动化测试应用技术研究[D]. 张云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区块链的车辆自组网技术的研究[D]. 杜戈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D]. 席少雄.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秦佳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地理位置的车联网路由方法研究[D]. 李敏.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9]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D]. 吴鹏. 四川大学, 2021(01)
- [10]语义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于碧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