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燃料汽车的原理和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善宏[1](2019)在《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汽油替代燃料已经获得了大量关注。天然气由于其低排放和高热效率似乎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石油替代燃料。然而,天然气发动机遭受着动力性下降的问题。一些学者试图通过缸内直喷天然气和天然气中加氢等方式,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容积效率和火焰传播速度,以解决纯天然气发动机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又带来了 NOx排放、成本增加以及系统复杂化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一台5A+型汽油发动机为原型机,通过在发动机进气管路上增加一套天然气燃料供给系统,从而改造成为一台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为了摸清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利用GT-POWER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资料调研获得了发动机的基本参数,通过现场测量得到了发动机进、排气门升程随凸轮转角的变化曲线;2、建立了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仿真模型;3、对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4、对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成本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天然气比例的增加,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最高燃烧压力及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动力性下降、经济性提高、成本降低。本研究为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阿衣别克·那斯如拉[2](2017)在《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性能研究及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力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被政府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机动车排放是影响北京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国务院推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后,重点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压缩天然气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不明朗。因此,做为清洁燃料汽车的一员,未来天然气汽车发展何去何从,需要通过研究进行明确。国内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对象主要是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而且大部分是直接由汽油车改装为双燃料汽车。随着国际汽车排放控制标准的日趋严格,在现有发动机基础上改装或改进开发的双燃料或两用燃料发动机汽车已无法满足法规要求,这类汽车如果使用、维护不当,其排放指标改善不明显,有的甚至无改善甚至恶化。因此,燃气汽车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全新的采用先进技术的单一燃料燃气汽车上,其发展前景有赖于我国天然气汽车技术的不断提升。本文基于国家、北京市及欧盟相关轻型汽车标准,构建了用于测试CN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气态污染物、颗粒物、CO2、燃料消耗量及动力性能的测试系统,对试验系统测试方法、主要设备参数及工作原理、气态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燃料消耗及颗粒物排放计算方法等进行叙述,并选择了实验测试的样车。通过分析国内外车用天然气的发展经验及政策支持,通过实例分析论证天然气汽车较燃油车在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方面均存在优势,为解决北京市空气污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范永臻,白海,吉善松[3](2015)在《CNG/柴油发动机油气切换系统的优化控制》文中研究表明CNG/柴油双燃料的出现解决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对燃料的需求,以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它是石油的理想替代品。文章首先研究了C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供给系统的组成和控制原理,并对目前所使用的双燃料发动机的油气切换系统进行了可行的优化控制。
阿里·古巴提(Ali Abdullah Farea Al-Kubati)[4](2014)在《天然气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凸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内燃机的发展使得石油需求量高于煤炭,成为世界首要能源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天然气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成为三大化石能源之一。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再生能源的不懈探索,新能源已占据能源结构格局的一席之地。虽然近20年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不断攀升,应用情况大大改善,但不断增加的燃料消耗量使得世界各国工业和民用天然气技术也不断被开发出来。然而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匮乏以及全球能源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最近二十几年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天然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天然气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把开发和应用天然气作为一项重要的方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而且国内能源需求逐渐膨胀,天然气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在世界各国中最为强劲,CNG和LNG汽车数量迅猛增加。2013年中国的天然气汽车达到157.7万辆,其中CNG汽车保有量所占总数比例较大,主要是出租车和公交车。也门政府最近几年也加大天然气的开发力度,与国外天然气公司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天然气加工厂和加气站,并开始发展本国的天然气汽车。面对天然气汽车存在动力性不足、启动困难等问题,各国汽车生产厂家还是十分看好天然气汽车比传统汽油机和柴油机更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天然气汽车在成本和环保方面的优势使其备受行内企业的青睐。各国学者正努力开发天然气供给控制系统,积极研制天然气轻质气瓶,并在天然气控制技术、天然气液化技术以及天然气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等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果。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天然气应用技术,其中包括针对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开展的发动机润滑油与故障模拟的试验研究、在用汽车改装天然气技术条件的编制以及针对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开展的发动机性能与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两用燃料汽车燃气模式和燃油模式下发动机运行条件略有不同,普通润滑油不适合天然气发动机,而使用研制的两用燃料汽车专用润滑油有助于减少天然气发动机高速运转部件在循环工况的磨损量,也有助于提高发动机各配合部件之间的润滑性能。此外,本文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模拟试验研究可以帮助诊断和解决各种传感器故障或供气系统部件问题对两用燃料汽车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减压器出口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发动机动力性和排放性有较大影响,选择合适的减压器出口压力和准确的点火提前角位置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性能,降低排放污染以及改善天然气汽车整车性能。改装天然气汽车已成一种趋势,为了确保改装车的质量和运行安全,政府规范在用天然气汽车的改装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改装天然气汽车技术条件,提出了适合陕西省推行的在用汽车改装天然气汽车技术条件草案。本文对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应用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保证扭矩不变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外特性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以及负荷特性的经济性和排放。
宋江涌[5](2014)在《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掺烧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导致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代用燃料应用研究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天然气作为汽车代用燃料具有储量丰富、辛烷值高、污染小、技术成熟等优点。开发天然气汽车是汽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LNG/柴油双燃料汽车以其行驶里程长、改装方便、经济性好、排放污染小等优点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双燃料汽车的开发和性能试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详细讨论了天然气供气系统和双燃料电控系统,对试验中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做了详细的介绍,完成了双燃料发动机掺烧特性台架试验。试验的目的是研究LNG/柴油掺烧比对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为LNG/柴油双燃料汽车的发动机优化控制提供研究基础。试验在2200r/min的转速下对双燃料发动机的掺烧特性进行研究。试验主要测试的项目包括有效燃料消耗率、功率、扭矩和排气温度等;排放性能主要测试的项目包括CO2、HC、CO、NOx和碳烟。试验结果表明:双燃料发动机2200r/min转速下,最大掺烧比可达92.3%。在小负荷下使用单一柴油,在中高负荷下使用大掺烧比的LNG/柴油双燃料,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性,降低污染物排放。
樊龙飞[6](2013)在《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油泵供油量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由于各国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替代石化燃料的替代产品。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因为其经济、高效和清洁的特点,成为柴油机可行的替代产品。喷油泵作为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油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喷油泵供油量的多少和其均匀性决定了柴油机的排放性能、经济性和动力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的发展并指出双燃料发动机的优点,接着介绍喷油泵和喷油泵试验台的各种型号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详细介绍了12PSD10055型喷油泵试验台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结合课题需要提出在喷油泵试验台完成喷油泵供油量及其均匀度试验,并设计出一种新的喷油泵油门控制装置,确定了包括角速度传感器、电机等在内的试验附件的规格。接着通过试验得出试验数据,得出不同转速、不同油门开度、不同供油压力、不同增压补偿器压力下的喷油量,为进一步得出30%满负荷喷油量的喷油泵调速手柄开度提供数据依据。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喷油泵喷油量不均匀的原因:各缸柱塞偶件磨损不均、喷油泵调节机件的配合间隙、各缸的出油阀偶件密封性不一致。还有喷油量随增压补偿器压力的变化以及原因。随后试验得出30%满负荷喷油量相对应的调速手柄开度,为下一步试验打下数据支持。
吴敏[7](2012)在《CNG/汽油双燃料汽车仿真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汽车油改气后会出现故障指示灯告警、回火放炮、燃油时加速无力等现象,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设计了一种CNG/汽油双燃料汽车仿真控制器,能有效地消除以上故障,是保障汽车油改气之效果的必要措施。通过仿真与试验,证明了该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赵捷[8](2010)在《LPG双燃料汽车应用与维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油价格不断上涨,环保要求尾气排放标准的升高,LPG燃气汽车应用更加广泛。详细介绍LPG双燃料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有助于车主安全使用LPG双燃料汽车,同时为双燃料汽车修理技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肖华,林松杰,田玉宝,刘才佳,杨俊杰[9](2009)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的技术优势和改装方式,设计开发了柴油-天然气双燃料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改装了槽车和大客车逾20辆,改装效果良好,给用户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张小鹏[10](2007)在《济南公交燃气汽车改造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天然气汽车技术迅猛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本文在公交公司汽油/CNG两用燃料汽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汽油/CNG两用燃料汽车存在的缺陷,介绍和回顾了柴油/CNG双燃料及天然气单燃料公交汽车的改装应用技术。介绍了柴油/CNG双燃料公交汽车的改装及应用技术,根据目前双燃料汽车存在低速控油量较大的缺点,论文设计了一油量限制器,该油量限制器基于喷油泵调速器的工作原理,采用简单机械装置,实现了引燃油量全工况精确控制。为了保证天然气混合的均匀性,使发动机工况过渡平稳,论文设计了天然气混气装置,该混气装置由混合器、混合器座、天然气控制阀、旁通空气阀等组成。为了实现不同工况下,公交汽车能够以不同的燃烧方式运行,还对操纵系统进行了改装,改装后的操纵系统由联动杠杆装置、压缩空气气路装置、电控电路装置组成。该操作系统简单可靠,使用性能良好。改装后,对汽车进行了台架试验、道路试验等研究,改装前后汽车的动力性、排放性及经济性等参数对比结果表明,改装后的柴油/CNG公交车动力性得到了提高,排放明显降低,而经济性和原车相比略有降低,车辆运行效果良好。并对该型公交车进行了推广应用。介绍和回顾了CJ6922客车及JK6800客车改装为天然气单燃料汽车的技术。天然气单燃料车辆的改装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发动机的匹配。因此,在进行改装时,首先根据原车发动机类型,选择了几种认为可以匹配的发动机,然后分别对这几种发动机进行匹配试验,最后根据匹配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性能较好的发动机作为改装匹配发动机。对改装后的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的试验表明,改装后的天然气单燃料发动机比原车有更好的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和可靠性。认为单燃料天然气公交车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进行更广的推广使用。根据多年从事公交汽车改装及应用的经验,制定了适于济南市公交公司的改装及使用安全规范,该规范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改装后公交汽车的运行安全性。就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排除故障的方法,提高了故障车辆的维修效率。
二、双燃料汽车的原理和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燃料汽车的原理和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能源危机 |
1.1.2 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
1.1.3 天然气在可替代能源中的价值 |
1.2 双燃料发动机的分类以及优缺点 |
1.2.1 双燃料发动机的种类 |
1.2.2 双燃料发动机的优点 |
1.2.3 双燃料发动机的缺点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1 主要工作如下 |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GT-power介绍以及模拟理论基础 |
2.1 GT-SUITE软件的分类 |
2.1.1 GT-Power模块的分类 |
2.2 GT-Power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 |
2.2.1 管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
2.2.2 接头设计的基本原理 |
2.2.3 气缸内的流动仿真原理 |
2.2.4 燃油喷射模块基本原理 |
2.2.5 燃烧模型的基本原理 |
2.3 气缸内工作过程基本方程 |
2.3.1 能量守恒方程 |
2.3.2 质量守恒方程 |
2.3.3 气缸壁的传热方程 |
2.3.4 韦伯函数燃烧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GT-POWER双燃料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3.1 GT-POWER的建模流程 |
3.1.1 空气供给系统的设置 |
3.1.2 排气系统的设置 |
3.1.3 进气和排气阀的设置 |
3.1.4 气缸模块的设置 |
3.1.5 曲轴箱模块参数的设置 |
3.1.6 喷嘴模型的设置 |
3.1.7 运行条件的设置 |
3.1.8 整体模型的建立 |
3.2 燃空比的设置 |
3.3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标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天然气比例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
4.1 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4.1.1 气缸压力 |
4.1.2 最大压力升高率 |
4.1.3 排气温度 |
4.2 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影响 |
4.2.1 有效功率 |
4.2.2 发动机扭矩 |
4.2.3 平均有效压力 |
4.3 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 |
4.3.1 油耗 |
4.3.2 比油耗 |
4.3.3 热效率 |
4.4 2bar/2000rpm的工况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5 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使用成本分析 |
5.1 高转速下的燃料成本分析 |
5.2 中转速下的燃料成本分析 |
5.3 低转速下的燃料成本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2)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性能研究及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天然气汽车技术 |
1.3 我国发展天然气汽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4 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 |
1.5 背景分析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NG-汽油双燃料汽车实验测试系统 |
2.1 前言 |
2.2 实验依据标准 |
2.3 实验系统与操作方法 |
2.3.1 气态污染物排放与颗粒物实验系统 |
2.3.2 颗粒物取样 |
2.3.3 动力性能测试系统 |
2.4 排放污染物和能耗测试方法 |
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5.1 气态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2.5.2 燃料消耗量计算 |
2.5.3 颗粒物排放计算 |
2.6 样车的选择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双燃料燃气汽车排放性能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气体污染物排放研究 |
3.3 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颗粒物排放研究 |
3.4 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CO2排放研究 |
3.5 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燃料消耗研究 |
3.6 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动力性能研究 |
3.6.1 最高车速性能 |
3.6.2 爬陡坡性能 |
3.6.3 加速性能 |
3.7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优缺点分析 |
4.3 建议 |
4.3.1 改进建议 |
4.3.2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CNG/柴油发动机油气切换系统的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双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及控制原理 |
2、双燃料发动机油气切换系统的控制原理 |
3、双燃料发动机油气切换系统的优化控制 |
4、结论 |
(4)天然气汽车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世界能源现状 |
1.1.1 世界能源储量 |
1.1.2 世界天然气储量 |
1.1.3 世界能源消耗现状 |
1.2 世界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及现状 |
1.2.1 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
1.2.2 世界天然气汽车现状 |
1.3 中国及也门天然气汽车和加气站的发展现状 |
1.3.1 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 |
1.3.2 中国天然气加气站的发展现状 |
1.3.3 也门天然气汽车与加气站的发展现状 |
1.4 天然气汽车优缺点 |
1.4.1 天然气汽车优势 |
1.4.2 天然气汽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天然气汽车概述 |
2.1 天然气的物化特性 |
2.2 天然气汽车的分类 |
2.2.1 按照燃料种类和储存方式划分 |
2.2.2 按照供气系统和喷射策略划分 |
2.2.3 按照天然气汽车的点火方式划分 |
2.3 天然气汽车结构 |
2.3.1 CNG汽车燃气供给系统组成 |
2.3.2 LNG汽车燃气供给系统组成 |
2.3.3 天然气汽车燃气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润滑油试验研究 |
3.1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的润滑油性能指标 |
3.1.1 黏度和低温动力黏度 |
3.1.2 边界泵送温度和倾点 |
3.1.3 清净分散性、抗氧化性 |
3.1.4 极压抗磨性 |
3.1.5 闪点和泡沫性 |
3.1.6 硫酸盐灰分和元素含量 |
3.1.7 多级油黏度标准 |
3.2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的润滑油技术要求和分类 |
3.2.1 技术要求 |
3.2.2 分类 |
3.3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的润滑油功能添加剂 |
3.4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配制和性能试验 |
3.4.1 基础油的配制 |
3.4.2 润滑油性能对比 |
3.4.3 润滑油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故障诊断模拟试验研究 |
4.1 故障模拟试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4.1.1 故障模拟试验系统的组成 |
4.1.2 故障模拟试验系统的功能 |
4.2 故障模拟试验台 |
4.2.1 试验台架搭建 |
4.2.2 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故障模拟试验台控制面板 |
4.3 故障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燃料转换故障模拟试验 |
4.3.2 减压器出口压力故障模拟试验 |
4.3.3 点火提前角故障模拟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用汽车改装天然气汽车技术条件的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适用范围 |
5.3 天然气供给系统技术要求 |
5.3.1 CNG储气瓶安装技术要求 |
5.3.2 LNG储气瓶安装技术要求 |
5.3.3 天然气气瓶再次使用的技术要求 |
5.3.4 天然气加气口技术要求 |
5.3.5 天然气管路技术要求 |
5.3.6 供气系统其它部件技术要求 |
5.3.7 燃气控制单元及燃料转换开关技术要求 |
5.4 主要零部件技术要求 |
5.4.1 主要零部件标准 |
5.4.2 改装部件安装技术要求 |
5.5 整车及检验技术要求 |
5.5.1 改装前的汽车技术条件 |
5.5.2 天然气汽车的整车技术要求 |
5.5.3 天然气汽车检验技术要求 |
5.5.4 标志的技术要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 |
6.1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的研究现状 |
6.2 试验台架 |
6.3 试验发动机供气系统 |
6.4 试验发动机控制系统 |
6.4.1 控制系统组成 |
6.4.2 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6.5.1 动力性和经济性 |
6.5.2 碳烟和HC排放 |
6.5.3 CO和NO_x排放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掺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天然气作为汽车代用燃料的特点 |
1.3 LNG 汽车及 LNG 加气站发展 |
1.3.1 LNG 汽车种类 |
1.3.2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的优势 |
1.3.3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技术性分析 |
2.1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改装方案 |
2.1.1 改装原则 |
2.1.2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改装流程 |
2.1.3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供气方案 |
2.2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燃气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 |
3.1 控制系统组成 |
3.1.1 双燃料控制单元 |
3.1.2 模拟负载盒 |
3.1.3 状态控制盒 |
3.2 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组织及数据处理 |
4.1 试验用发动机 |
4.2 发动机试验台架 |
4.3 试验用仪器设备 |
4.3.1 发动机功率测量 |
4.3.2 柴油消耗量测量 |
4.3.3 NG 消耗量测量 |
4.3.4 发动机烟度测量 |
4.3.5 发动机气态污染物测量 |
4.4 研究目的和试验方法 |
4.4.1 研究目的 |
4.4.2 试验方法 |
4.5 数据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引燃柴油量 |
5.2 过量空气系数 |
5.3 喷油正时 |
5.4 经济性 |
5.5 排放 |
5.5.1 碳烟排放 |
5.5.2 HC 排放 |
5.5.3 CO 排放 |
5.5.4 CO_2排放 |
5.5.5 NO_x 排放 |
5.5.6 排气温度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油泵供油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 |
1.2 柴油机的特点 |
1.3 排放法规和柴油化趋势 |
1.4 天然气汽车 |
1.5 喷油泵 |
1.5.1 喷油泵的分类 |
1.5.2 柱塞式喷油泵的分类 |
1.5.3 柱塞式喷油泵的工作原理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喷油泵试验台 |
2.1 喷油泵试验台的类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状况 |
2.2.2 国外发展状况 |
2.3 喷油泵试验台的发展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装置和方法 |
3.1 喷油泵试验台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3.2 喷油泵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3.2.1 滑差电机调速及传动系统 |
3.2.2 主轴转速显示电路原理 |
3.2.3 量油计数系统工作原理 |
3.2.4 供油系统 |
3.2.5 强电及备用线路板 |
3.3 喷油泵试验台的安装和调试 |
3.3.1 安装 |
3.3.2 转速的调整 |
3.3.3 供油压力的调整 |
3.3.4 限压阀的调整 |
3.3.5 温度控制范围的调整 |
3.3.6 皮带的调整 |
3.3.7 测量机构的调整 |
3.3.8 计数器的操作 |
3.3.9 输出轴转速电路的校正 |
3.4 喷油泵的特点 |
3.5 喷油泵总成的调试 |
3.5.1 调试实验的要求与实验条件 |
3.5.2 调试试验前的准备 |
3.5.3 调试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
3.6 油门调节装置的选用 |
3.6.1 柴油机的油门调节装置 |
3.6.2 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油门调节装置 |
3.6.3 本文使用的油门调节装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CNG/汽油双燃料汽车仿真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目前汽车油改气后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油气混烧 |
1.2 烧气时回火放炮 |
1.3 烧油时怠速不稳、供油不畅、加速无力、行驶中“顿车” |
2 所研究的仿真控制器应具备的功效及作用 |
3 仿真器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 喷油嘴仿真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2 氧传感器仿真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4 仿真控制器的安装与调试 |
4.1 安装注意事项 |
4.2 接线 |
4.3 开关设定 |
4.4 车辆氧传感器信号输出线的判定 |
4.5 车辆氧传感器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
4.6 仿真器控制器信号频率的调整方法 |
5 结束语 |
(8)LPG双燃料汽车应用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LPG双燃料汽车应用 |
1.1 双燃料汽车来源 |
1.2 改装LPG系统所需要的主要零部件 |
1) LPG ECU (LRE184) |
2) 过滤器FJM101G (标准型) |
3) 燃气喷嘴及导轨XJM544.09型 (标准型) |
4) 减压蒸发器 (LI02) |
5) 转换开关 (OMEGES) |
6) 组合阀 (360/30) |
7) 电磁阀 (MED) |
1.3 改装LPG系统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
1.4 LPG系统工作原理 |
1.5 LPG系统电路分析 |
2 使用与维修 |
2.1 燃气系统运行条件 |
2.2LPG ECU特点 |
2.3 维修 |
2.3.1 燃气装置常规保养 |
2.3.2 发动机燃油电控系统维修 |
2.3.3 发动机燃气控制系统维修 |
3 总结 |
(9)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
2 技术优势和改装方式 |
2.1 技术优势 |
2.2 改装方式 |
① 改装成天然气单燃料发动机 |
② 改装成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 |
3 研究概述 |
① 柴油-CNG双燃料汽车系统构成 |
② 柴油-LNG双燃料汽车系统构成 |
③ 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原理 |
4 技术经济分析 |
4.1 主要技术指标 |
4.2 经济方面 |
4.3 实际案例 |
① 某次路试试验报告 |
② 路试经济性分析 |
5 结语 |
(10)济南公交燃气汽车改造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燃气汽车术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燃气汽车发展现状 |
1.2.1 燃气汽车分类 |
1.2.2 燃气汽车发展现状 |
1.2.3 我国燃气汽车技术发展必要性 |
1.3 济南公交燃气汽车发展情况 |
1.3.1 LPG汽车改装应用 |
1.3.2 汽油/CNG两用燃料汽车改装应用 |
1.3.3 柴油车改装汽油/CNG两用燃料汽车改装应用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柴油/CNG双燃料汽车改装研究及推广应用 |
2.1 引言 |
2.2 改装目标及技术路线 |
2.2.1 改装目标 |
2.2.2 技术路线 |
2.3 改造技术方案 |
2.3.1 可行性试验 |
2.3.2 初步设计方案 |
2.3.3 关键技术方案 |
2.3.4 改装后双燃料发动机工作过程 |
2.4 性能测试实验及分析 |
2.4.1 双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 |
2.4.2 整车道路试验 |
2.4.3 改装技术的应用推广及经济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2.5.1 柴油车改装双燃料车的技术特点 |
2.5.2 改装后双燃料车的性能特点 |
2.5.3 改装后双燃料车存在的缺点 |
第三章 天然气单燃料客车改装技术研究 |
3.1 长江 CJ6922客车单燃料发动机选型匹配试验 |
3.1.1 匹配发动机的选型 |
3.1.2 匹配试验 |
3.2 JK6800型单燃料发动机匹配试验 |
3.3 长江 CJ6922天然气单燃料车的推广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然气汽车的应用保障技术 |
4.1 车辆改装注意事项 |
4.1.1 天然气气瓶改装 |
4.1.2 气瓶支(吊)架及包箍 |
4.1.3 气瓶罩 |
4.1.4 高压管线 |
4.1.5 加气箱 |
4.1.6 电器 |
4.2 车辆使用注意事项 |
4.2.1 车辆充气 |
4.2.2 出车前 |
4.2.3 运行中 |
4.2.4 收车后 |
4.3 CNG汽车燃料系统维修保养注意事项 |
第五章 天然气车辆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
5.1 双燃料汽车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
5.1.1 双燃料汽车双燃料工作方式,踏下油门踏板无任何反应 |
5.1.2 踏下油门踏板,有天然气工作声音但发动机转速不起 |
5.1.3 车辆起步加速过程犯闯 |
5.1.4 发动机排气有“突、突”声(混合气过浓) |
5.1.5 发动机排气管有“突、突”声伴有放炮 |
5.1.6 排气烟度大 |
5.1.7 由怠速工况加速时,发动机转速突然提高。(加速不平稳) |
5.1.8 抬油门放炮 |
5.1.9 因原柴油机供给系统故障造成的故障 |
5.1.10 油、气耗量过大 |
5.2 天然气单燃料汽车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
5.2.1 启动困难 |
5.2.2 发动机动力不足 |
5.2.3 耗气量高 |
5.2.4 热车不易启动 |
5.2.5 高压电磁阀打不开 |
5.2.6 怠速不稳 |
5.2.7 气量显示不准 |
5.2.8 压力表指针变化 |
5.2.9 混合器回火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双燃料汽车的原理和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气比例对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D]. 张善宏.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压缩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性能研究及发展分析[D]. 阿衣别克·那斯如拉.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6)
- [3]CNG/柴油发动机油气切换系统的优化控制[J]. 范永臻,白海,吉善松. 汽车实用技术, 2015(09)
- [4]天然气汽车应用技术研究[D]. 阿里·古巴提(Ali Abdullah Farea Al-Kubati). 长安大学, 2014(12)
- [5]LNG/柴油双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掺烧研究[D]. 宋江涌. 长安大学, 2014(03)
- [6]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油泵供油量分析[D]. 樊龙飞. 长安大学, 2013(05)
- [7]CNG/汽油双燃料汽车仿真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J]. 吴敏. 制造业自动化, 2012(12)
- [8]LPG双燃料汽车应用与维修[J]. 赵捷. 汽车电器, 2010(12)
- [9]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技术研究[J]. 肖华,林松杰,田玉宝,刘才佳,杨俊杰. 煤气与热力, 2009(06)
- [10]济南公交燃气汽车改造及应用研究[D]. 张小鹏. 山东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