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规划实施的途径──《建设美国城市》一书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李青[2](2021)在《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文中提出
张旭莹[3](2020)在《晋中地区影壁艺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同质化的趋势日渐增长,唯有发展地域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理想。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传统建筑重要构件中的影壁作为研究客体,以历史悠久、晋商故里的晋中地区作为研究客体的区域范围。晋中影壁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礼制与风水的背景下,晋中影壁艺术不仅在空间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还在精神上满足百姓祈福的心理,蕴含了丰富的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本文以理论与应用两个维度阐述与分析晋中影壁艺术的应用。在理论层面,首先本文对晋中影壁艺术的结构与特性进行分析与综述,从晋中影壁艺术的历史形成因素、形制构造、艺术表征与文化特性以及对比国内各地传统影壁艺术这四个角度系统性论述晋中影壁艺术的建构;第二,因晋中影壁艺术的独特性,笔者以晋中大院为研究区域范围,解析晋中影壁艺术营建习俗与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晋中大院影壁的形制与材质、修建的营建机制、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以及呈现的建筑意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晋中影壁艺术隐含的审美观与儒商思想,梳理总结晋中影壁艺术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应用层面,首先分析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价值与呈现形式,论述晋中影壁艺术所体现的各类型空间布局及其营造的空间氛围,解析晋中影壁艺术建筑意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道教风水学、传统文化美学、艺术美学和市场需求四方面阐述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第二,以空间作用与空间形式两个角度阐述了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应用形式,同时阐述了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的应用形式;第三,分析晋中影壁艺术的发展与遗存状况,从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两个维度解析晋中影壁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在乡村空间的应用方面,以晋中许村影壁作为具体案例的研究对象,分析许村影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艺术介入的方式缓解晋中影壁艺术逐渐没落的问题,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在城市空间的应用方面,剖析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布局的应用规律,笔者以晋中影壁艺术中的“三雕艺术”作为应用切入点,分析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案例,获得相关发展经验;第四,针对晋中影壁艺术的现状及梳理的相关案例经验,提出从晋中影壁自身、情感文化以及完善相关保护政策这三个角度展开晋中影壁艺术的保育工作;在发展方面,以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模式为前提,提出晋中影壁艺术的设计发展新模式;第五,基于以上理论知识与案例经验,选取晋中市区的民居作为设计实践基地,通过改变民居内的人行路线、空间布局、空间色调及家具陈设等多种设计手法,反映了笔者对于晋中影壁艺术的发展与应用方式的思考与体会。综上所述,笔者以晋中影壁艺术体现的审美观、装饰艺术、风水文化等因素作为分析晋中影壁艺术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的应用价值与模式,吸取优秀设计案例的经验与教训,为晋中影壁艺术的应用发展做出理论上的指引以及概念设计方案的参考,为我国当下传统地域性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与借鉴意义。
邹大海,潘旭,龚丹丹[4](2019)在《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实施途径与对策探究》文中指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够解决城市集中、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同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涉及专业技术面广、主管部门众多、投资大、回报慢等特点,地下空间的规划实施难一直困扰城市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文章以金华市多湖中央商务区燕尾洲区块地下空间实施过程为例,探索城市新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实施途径,研究每个环节中的具体对策。
孙勇凯[5](2019)在《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为例》文中指出老龄化和城镇化叠加发展背景下,推进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对提升老年人居住品质意义重大。然而实践中由于住户间利益诉求差异,部分住户加装电梯合作意愿低,甚至某些住户强烈阻挠,而加装电梯又是涉及全楼栋住户的大事,只要有一位住户以利益受损等原因不愿参与合作,则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将很难进行。为协调住户关系,促使合作意愿达成,本文对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中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社区、住宅、住户等方面明确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的前提条件,参考相关理论基础,结合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的特殊性,从住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居住特征、居住社区满意度、住户对住宅加装电梯的认知及对住宅加装电梯方案的态度等方面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模型,并通过文献分析,初步选取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2)通过实证研究挖掘显着影响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的因素,并考察各因素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以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广义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研数据分别进行全样本回归分析和分楼层回归分析,从而找到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回归结果表明住户加装电梯合作意愿受个人及家庭特征、居住特征、居住社区满意度、加装电梯认知和态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且楼层不同住户加装电梯意愿影响因素不同。(3)依据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设计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提升对策,并提出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加装电梯项目实施建议。参考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外部环境激励、内部环境影响、加装电梯方案优化”的合作意愿提升对策,从而营造良好的加装电梯环境,增大项目成功实施的可能性。最后针对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从实施主体、资金筹集、协商机制、住户费用分摊与补偿方式、电梯类型、加建方式、维护费用出资方式等方面提出加装电梯项目实施的建议。
林彩虹[6](2019)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横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水平背景下,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加大,需要党和政府加大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加上医疗卫生产品具有的公共产品本质属性,持续满足人民医疗卫生需求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存在着政府、医疗机构、村民三方建设主体,本文主要研究政府这一建设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政府责任定位一直模糊不清,以研究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责任定位为出发点,合理规范化发挥政府职能,承担起政府必要责任,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同的作用。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是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关键,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否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关系到政府制定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的内容和幅度。因此本文从县级乡镇卫生院实地调研,以广西横县为例,从政府责任视角研究怎样合理发挥政府职责,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本文以政府为重要建设主体角度出发,首先充分学习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政府责任概念,以责任政府、分工协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结合当前我们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与政府责任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其次对广西横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概述,经过选取三个经济、地域、人口有一定差距的三个乡镇(六景镇、那阳镇、平马镇)进行调查和访谈,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科学化设计广西横县医疗卫生服务情况调查问卷,对横县三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于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总结发现广西横县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硬软件设施差,利用率低,医疗政策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人力不足和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借此调研结果和理论基础分析出的农村医疗服务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是政府责任的原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支持。笔者试着从政府制定执行政策偏差,政府对农村医疗运行监管责任不足,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的缺失,政府对基层医务人员管理不完善四个方面原因展开,本文还对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三个国家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表现出来的政府责任进行阐述,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状况,有的放矢提出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能够借鉴国外政府责任经验。例如:完善政策设计,加强执行力与宣传、完善监管责任,保障服务质量、强化政府财政扶持责任、加强农村医务队伍建设责任等。
王操[7](2019)在《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与自然资源部新立的双重语境下,我国现行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痼疾日益暴露。此集中体现于法律体系表层的根本法涵摄狭窄、基本法鸠占鹊巢、单行法缺乏周延,以及法律规范里层的管理体制掣肘、立法理念滞后、内容配置失衡。这显然与自然资源法平衡私权利与公权力、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以及实现自然资源治理机制多元化、内容综合化与目标可持续的目标指向相脱节。而“自然资源基本法”的定立,即是对自然资源法应然价值与实然构成间割裂窘境的必然回应。具体而言,“自然资源基本法”的性质应被界定为具有“私法偏向”属性的“公私法综法”。其以奠立基本理念、界定基础范畴为价值目的,以填补立法空白、优化体系结构、厘清基本原则、建构核心框架为机能目的。定立“自然资源基本法”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进路,借鉴适用“供公因式”技术,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基本法”基本原则的厘定与核心制度的架构。
任跃旺[8](2019)在《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是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等诸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保障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对提高藏区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前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均等的发展态势。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构建西藏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从微观农户需求角度和宏观政府供给角度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措施,从而推动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对已有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本特征与供求特征,进而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评价,分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需求角度与政府供给角度,分别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在微观农户需求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藏自治区农户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和满意度进行联合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当前西藏农户层面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更进一步以回归方法得出当前西藏农户层面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主要矛盾。在宏观政府供给角度,通过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评价模型,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剖析和探讨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其配置效率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实践应用,以前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当前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并提出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和宏观提升路径,并结合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中的经验与启示,从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优化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保障措施。
农佳松[9](2018)在《“互联网+税务”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以Y省国税局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与互联网相关的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互联网从根本上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倡导结合互联网与税务,打造一套智慧、系统的税务生态系统,可以说,这是税务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计划一经推出,各级税务单位纷纷进行改革试点,部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又面临着诸多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明确“互联网+税务”建设的路径选择十分重要。尽管当下各级税务部门都在强调网络申报、大数据应用等新兴的政务手段,但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仍较为粗浅。本文在梳理税务发展沿革及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Y省作为案例,参考学者后向东对“互联网+政务”的分类,将“互联网+税务”分为税务管理、税务服务、税务管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总结Y省国税“互联网+税务”建设的进展及现状,从中总结出目前“互联网+税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当前“互联网+税务”建设最大的瓶颈在于对“互联网+”的理解过于肤浅表面,尤其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整、共享资源稀缺以及人才梯队断层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在梳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及国内部分城市成功实践基础上,归纳出其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举措,从而提出了要围绕“税务管理作为核心,税务管控作为保障,税务服务作为窗口”的原则来进行建设,并应该以“开放、共享、连接一切”作为目标,切实地推动“互联网+税务”的建设。本文的创新在于将“互联网+税务”分为了三个模块,并梳理了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及区别,使得建设“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与举措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杨海琳[10](2017)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以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昆明市民意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伴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因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引发的城市问题开始越来越多,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前,社会公众利益财富和利益极大丰富带来的利益主体数量激增,各个利益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公众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和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常常因为城市规划问题与政府部门产生分歧,进而导致有关城市规划的公共事件爆发其主要原因正是公共参与度在城市规划中的表现相对薄弱。迄今为止,涉及公共参与城市规划内容的文献中,对理论和政策的探讨较多,对实践的研究较少,且多以街道改造、社区规划等较为微观的层面为主,少有学者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对公众参与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及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后以《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为例,对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内容、技术路线、组织体系和规划实施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及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了解昆明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知程度、公众参与的热心程度和对参与方式的偏好,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对昆明市各行业、各年龄段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收集资料,结合调查研究成果对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城市规划及公共政策层面提出建议和对策,期望能够对政府决策提供可行性意见。
二、城市规划实施的途径──《建设美国城市》一书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途径──《建设美国城市》一书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晋中地区影壁艺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研究对象的区域范围 |
1.3.2 研究客体的范围 |
1.4 研究课题的现状分析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田野调查法 |
1.5.2 文献法 |
1.5.3 归纳总结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晋中影壁艺术的概述 |
2.1 晋中影壁的形成因素 |
2.1.1 晋中影壁形成的文化因素 |
2.1.2 晋中影壁形成的社会地位 |
2.2 晋中影壁的构造及等级制度 |
2.2.1 壁顶 |
2.2.2 壁身 |
2.2.3 壁座 |
2.3 晋中各类型影壁的艺术表征与文化特性 |
2.3.1 皇家影壁 |
2.3.2 寺观影壁 |
2.3.3 晋中民居影壁 |
2.4 晋中影壁艺术与各地传统影壁艺术的比较 |
2.4.1 晋中影壁艺术特性 |
2.4.2 北京四合院影壁艺术特性 |
2.4.3 云南白族影壁艺术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晋中影壁艺术的营建习俗与文化内涵解析——以晋中大院为例 |
3.1 晋中大院影壁的形制和材质 |
3.1.1 晋中大院影壁的布局 |
3.1.2 晋中大院影壁的平面形式 |
3.1.3 晋中大院影壁的材质 |
3.2 晋中大院及影壁营建的民俗原因 |
3.2.1 经济因素 |
3.2.2 风水文化因素 |
3.2.3 晋商人文因素 |
3.3 晋中大院影壁修建的营建机制 |
3.4 晋中大院影壁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
3.4.1 晋中大院影壁装饰纹样及吉祥诉求 |
3.4.2 晋中大院影壁装饰纹样的功能 |
3.4.3 晋中大院影壁的审美观点及居宅营造思想 |
3.4.4 晋中大院影壁装饰的等级制度 |
3.5 晋中大院影壁的“建筑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形式 |
4.1 晋中影壁艺术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营造 |
4.1.1 过渡空间 |
4.1.2 围合空间 |
4.1.3 转折空间 |
4.2 晋中影壁艺术的空间设计手法 |
4.2.1 隔、曲、聚 |
4.2.2 对称与非对称 |
4.2.3 复合界面的中介空间 |
4.3 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 |
4.3.1 道教风水学价值 |
4.3.2 传统文化价值 |
4.3.3 艺术美学价值 |
4.3.4 市场需求价值 |
4.4 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
4.4.1 晋中影壁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形式 |
4.4.2 晋中影壁在现代园林景观的形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晋中影壁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5.1 晋中影壁艺术的现状分析 |
5.2 晋中影壁艺术在乡村空间中的应用分析——以许村为例 |
5.2.1 许村影壁的问题分析 |
5.2.2 许村影壁的再设计 |
5.3 晋中影壁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
5.3.1 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的布局设计 |
5.3.2 晋中影壁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
5.4 晋中影壁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
5.4.1 晋中影壁艺术与晋商文化的联系 |
5.4.2 晋中影壁艺术的保育方法与措施 |
5.4.3 晋中影壁艺术的设计新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晋中市影壁艺术应用的概念方案设计 |
6.1 方案基地分析 |
6.2 方案户型 |
6.3 现状分析 |
6.4 方案设计与分析 |
6.4.1 平面布置图 |
6.4.2 方案俯瞰图 |
6.4.3 方案效果图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实施途径与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
2 地下空间概念方案设计 |
3 地下空间概念方案成果转化 |
4 公共地下空间实施方案设计 |
5 结束语 |
(5)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两化叠加”发展,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需求量大 |
1.1.2 部分住户合作意愿低,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推进缓慢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概念界定、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旧小区、老旧小区改造 |
2.1.2 老旧多层住宅、既有多层住宅 |
2.1.3 住户意愿、住户合作意愿 |
2.2 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发展现状 |
2.2.1 我国老旧多层住宅及其加装电梯现状 |
2.2.2 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加装电梯现状 |
2.3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3.1 有机更新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集体行动理论 |
2.3.4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3.1 理论框架构建的前提条件和原则 |
3.1.1 理论框架构建的前提条件 |
3.1.2 理论框架构建的原则 |
3.2 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基础 |
3.3 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
3.4 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构成分析 |
3.4.1 个人特征 |
3.4.2 家庭特征 |
3.4.3 居住特征 |
3.4.4 居住社区满意度 |
3.4.5 住户对住宅加装电梯的认知 |
3.4.6 住户对住宅加装电梯方案的态度 |
3.5 本章小结 |
4 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与内容 |
4.1.2 数据收集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统计分析 |
4.2.2 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4.3 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回归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自变量选取 |
4.3.3 全样本回归分析 |
4.3.4 分楼层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 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提升对策 |
5.1.1 外部环境激励 |
5.1.2 内部环境影响 |
5.1.3 加装电梯方案优化 |
5.2 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实施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论文中相关表格 |
附录 B 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一、关于农村医疗服务的研究 |
二、关于农村医疗服务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医疗卫生服务 |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
三、政府责任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分工协同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节 研究的现实依据 |
一、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责任 |
二、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及政府责任问题 |
第三章 广西横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
第一节 广西横县概况 |
一、地理概况 |
二、经济概况 |
三、医疗卫生概况 |
四、医疗政策概况 |
第二节 广西横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情况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
三、影响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总体评价的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横县农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责任因素 |
第一节 横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医疗卫生服务硬软件设施差 |
二、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率低 |
三、居民对农村医疗政策知识获取渠道单一 |
四、农村医务人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够 |
第二节 、横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因素 |
一、政府制定执行政策责任偏差 |
二、政府对农村医疗运行监管责任欠缺 |
三、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不足 |
四、政府对农村医务队伍建设责任不到位 |
第五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国外政府责任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农村医疗服务的政府责任 |
一、英国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责任 |
二、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责任 |
三、日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责任 |
第二节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政府责任的启示 |
一、重视政府责任与市场结合 |
二、强化农村服务资源配置 |
三、农村医疗服务人员培育 |
四、完善建设分级诊疗制度 |
第六章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政策设计,加强执行力与宣传 |
一、提高医疗卫生政策科学性 |
二、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
三、提高政策宣传力度 |
第二节 完善监管责任,保障服务质量 |
一、明确落实监管责任 |
二、提高对农村药品的监管 |
第三节 强化政府财政扶持责任 |
一、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
二、优化财政卫生供给支出结构 |
第四节 抓好农村医务队伍建设责任 |
一、加强医疗队伍培训再教育 |
二、提高农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
三、提升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服务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梳理 |
1.2 研究历史回溯 |
1.3 研究范围廓清 |
1.4 研究路径探寻 |
第2章 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应然价值分析 |
2.1 溯本求源:法益分析视角的审视 |
2.1.1 私权利与公权力之衡平 |
2.1.2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统一 |
2.2 治理革新:演进趋势视角的审视 |
2.2.1 治理机制:从一元至多元 |
2.2.2 治理方式:从分散至一体 |
2.2.3 治理目标:效益优先至可持续 |
第3章 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实然构成评价 |
3.1 表层静态视角:自然资源法体系的构成样态 |
3.1.1 根本法层面:涵摄狭窄与原则抽象 |
3.1.2 基本法层面:鸠占鹊巢与范畴争议 |
3.1.3 单行法层面:体系混乱与缺乏周延 |
3.2 里层动态视角:自然资源法规范的内核机制 |
3.2.1 体制层面:各行其是与互为掣肘 |
3.2.2 理念层面:目的单一与严重滞后 |
3.2.3 内容层面:规范失衡与配置偏颇 |
3.3 从实然至应然:自然资源基本法之孕育 |
第4章 自然资源基本法的功能定位与技术选择 |
4.1 法律属性之界定 |
4.1.1 公私法综合属性 |
4.1.2 私法偏向属性 |
4.2 法律目的之奠立 |
4.2.1 价值目的:奠定基本理念与界定基础范畴 |
4.2.2 机能目的:优化体系构造与提供规范支撑 |
4.3 立法体例之选择 |
4.3.1 域外:历史变迁及其镜鉴 |
4.3.2 本土:道路对比及其选择 |
4.4 立法技术之运用 |
4.4.1 别于污染防治立法: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进路 |
4.4.2 似于民法总则编纂:提取公因式模式的借鉴适用 |
第5章 自然资源基本法的价值旨趣与原则厘定 |
5.1 根本价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元统一原则 |
5.2 秩序价值:自然资源权属国家控制原则 |
5.3 效率价值:有偿使用与最优利用原则 |
5.4 正义价值:统一规划与利益衡平原则 |
5.5 自由价值:公众参与原则 |
第6章 自然资源基本法的功能场阈与制度架构 |
6.1 权属配置功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
6.1.1 自然资源产权主体制度 |
6.1.2 自然资源产权体系 |
6.1.3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 |
6.1.4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
6.1.5 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 |
6.2 空间配置功能: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
6.2.1 国土空间规划制度 |
6.2.2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
6.3 激励功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
6.3.1 自然资源利用许可制度 |
6.3.2 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制度 |
6.3.3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制度 |
6.4 保险功能:自然资源保护恢复制度 |
6.4.1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
6.4.2 自然资源恢复制度 |
6.4.3 生态补偿制度 |
6.5 约束功能:自然资源监管与责任制度 |
6.5.1 自然资源核算与考评制度 |
6.5.2 自然资源督察制度 |
6.5.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
6.5.4 自然资源法律责任制度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农村公共服务 |
2.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 |
2.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理论 |
2.2.4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
3.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 |
3.1.1 和平解放初期 |
3.1.2 人民公社时期 |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前 |
3.1.4 农村税费改革至今 |
3.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主体 |
3.2.1 中央政府 |
3.2.2 西藏地方政府 |
3.2.3 内地援藏省份政府 |
3.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础特征分析 |
3.3.1 社会特征 |
3.3.2 文化特征 |
3.3.3 经济特征 |
3.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供求特征分析 |
3.4.1 需求特征 |
3.4.2 供给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分析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评价 |
4.1.4 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的模型对比检验分析 |
4.1.5 评价结果分析 |
4.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存在的问题 |
4.2.1 农户的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
4.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农力量薄弱 |
4.2.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权责不明 |
4.2.4 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有待加强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农户需求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
5.1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
5.2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
5.2.3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偏好度与满意度联合分析 |
5.3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3.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
5.3.3 Logistic回归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政府供给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
6.1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
6.2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
6.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3 宏观配置效率的纵向分析 |
6.2.4 宏观配置效率的横向分析 |
6.3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指标体系构建 |
6.3.2 Tobit模型构建 |
6.3.3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 |
7.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
7.1.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内在需求 |
7.1.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外在条件 |
7.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
7.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 |
7.2.1 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 |
7.2.2 建立农户需求表达机制 |
7.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宏观提升路径 |
7.3.1 促进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主体的多元化 |
7.3.2 加强政府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建设 |
7.3.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责任分配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8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经验及其启示 |
8.1 国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1.1 美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1.2 德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1.3 印度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2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2.1 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2.2 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2.3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
8.3 国内外经验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启示 |
8.3.1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化管理 |
8.3.2 合理划分农村公共服务的事权 |
8.3.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
8.3.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 |
8.4 本章小结 |
9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
9.1 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 |
9.1.1 全面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
9.1.2 着力提升农户参与能力 |
9.2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 |
9.2.1 完善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
9.2.2 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财政绩效预算 |
9.3 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 |
9.3.1 边境地区按带状分布 |
9.3.2 腹心地区向行政中心集中 |
9.3.3 因地制宜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
9.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
9.5 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
9.5.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9.5.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
9.5.3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投资法制化 |
9.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互联网+税务”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以Y省国税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及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二、Y省国税互联网+税务建设的进展 |
(一) Y省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沿革 |
(二) Y省互联网+税务建设现状及成效 |
三、Y省“互联网+税务”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一) Y省“互联网+税务”建设评价分析 |
(二) Y省“互联网+税务”面临的困境 |
(三) Y省“互联网+税务”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四、Y省“互联网+税务”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
(一) 税务管理 |
(二) 税务服务 |
(三) 税务管控 |
五、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以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昆明市民意调查为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公众参与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的研究综述 |
1.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理论与典型案例 |
2.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综述与案例 |
(三)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的研究意义 |
(四)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 相关概念 |
1. 城市总体规划 |
2. 公众参与 |
3. 公共政策 |
(六) 选昆明市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的原因 |
一、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公众参与 |
(一)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概述 |
1.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
2.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的修编 |
(二) 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关于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和要求 |
(三) 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
1. 公众参与主体 |
2. 公众参与方式 |
3. 参与结果和效应 |
二、昆明市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一) 公众参与范围小,参与面窄 |
(二) 公众参与程度低,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
(三) 参与方法少,公众参与方式单一 |
(四) 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实质性不足 |
(五) 公众参与成效低,参与结果缺乏反馈 |
三、昆明市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制度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不够明确 |
(二) 公众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
(三) 政府及规划部门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足 |
(四) 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缺失 |
四、基于昆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公众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
(一)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办法 |
(二) 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组织机制管理 |
(三)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
(四) 发展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方式,鼓励公众参与 |
(五)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途径──《建设美国城市》一书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D]. 李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晋中地区影壁艺术的应用研究[D]. 张旭莹.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实施途径与对策探究[J]. 邹大海,潘旭,龚丹丹. 安徽建筑, 2019(06)
- [5]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住户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某大学教职工社区为例[D]. 孙勇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横县为例[D]. 林彩虹.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研究[D]. 王操. 天津大学, 2019(06)
- [8]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D]. 任跃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税务”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以Y省国税局为例[D]. 农佳松. 厦门大学, 2018(02)
- [10]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以昆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昆明市民意调查为基础的研究[D]. 杨海琳. 云南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