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位组织修补巨大切口疝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孟相真,徐琨,杨福全[1](2021)在《造口旁疝Sublay-Keyhole原位修补术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采用一种造口原位Sublay-Keyhole的新技术修补造口旁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合并切口疝行造口旁疝修补术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9~81岁,平均68.8岁;体质量指数21.5~28.9 kg/m2,平均25.5 kg/m2。所有患者行造口旁疝Sublay-Keyhole原位修补术。结果直肠癌患者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10例,结肠癌患者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1例,结肠穿孔患者行永久性回肠造口术1例。全造口为经腹直肌型,右下腹位2例,左下腹位10例。1例患者曾行单纯缝合修补后复发。缺损直径6~12 cm,平均直径9.7 cm。所有患者均为Ⅲ型疝。术后住院3~9 d,平均6.6 d。随访5~14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无血肿、血清肿、脱垂、狭窄、网片感染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Sublay-Keyhole方式原位修补造口旁疝,效果显着,同时操作简单,费用明显降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明刚[2](2021)在《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79例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腹壁薄弱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诊断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进一步探讨腹壁薄弱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修复材料选择。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共计79例,经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对腹壁薄弱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手术方案、修补材料选择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以电话等随访方式为主。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79例患者包括45例男性,34例女性。腹壁薄弱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医源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43例(54.43%)、外伤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21例(26.58%)、病毒感染9例(11.40%)、先天性因素6例(7.59%),病程为6.3±3.6年(3~11年)。(2)临床特点:医源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发生于胸、腰椎、主动脉、肾脏手术后,既往手术在进行分离操作过程中可能伤及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控制范围的腹壁肌肉组织发生去神经化改变,从而引起腹壁肌肉和相关组织薄弱的发生;而外伤同样可导致相应肋间神经损伤,与医源性腹壁组织损伤出现相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侵犯肋间神经时,受累的肋间神经控制相应的运动神经麻痹,进一步导致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腹壁肌肉和腹壁组织,进而引起腹壁膨出出现腹壁薄弱的临床表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胚胎体腔关闭停顿,可能导致先天性腹壁膨出,表现先天性腹壁薄弱,临床较为少见。(3)诊断:全部79例患者经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可确诊为腹壁薄弱。35例(44.30%)患者术前CT检查存在明确缺损样表现,其余44例(55.70%)患者术前CT检查无明显缺损,表现为腹壁薄弱整体膨出。(4)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34例(43.04%)行Sublay手术,27例行Stoppa手术(34.18%),14例(17.72%)行Onlay手术,4例行组织缝合手术(5.06%)。修补材料方面,使用聚丙烯材料51例(64.56%),脱细胞基质材料13例(16.46%),聚偏二氟乙烯材料10例(12.66%)。(5)随访:66例患者完成不同时间的随访,随访率83.54%,中位随访时间年48个月(6~120月)。有4例患者复发(4/66),复发率为6.06%;5例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切口浅层感染(5/79),浅层感染发生率6.33%;2例患者随访出现深部感染并累及修补材料(2/66),深部感染发生率为3.03%;有5例患者在院期间出现血肿(5/79),血肿发生率为6.33%;19例患者随访期内出现血清肿(19/66),血清肿发生率为28.79%;共计10例患者出现异物感(10/66),异物感发生率为15.15%;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慢性疼痛(1/66),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51%。结论(1)手术治疗腹壁薄弱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腹壁薄弱的手术治疗可以选择多种修复材料;(3)人工合成材料治疗腹壁薄弱存在术后异物感的问题。第二部分脱细胞基质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的应用机制背景腹壁薄弱是普通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壁疝,一般是腹壁的肌肉组织发生萎缩、减少或失去原有的组织强度而导致局部腹壁功能的缺失及外形改变,其发病原因主要可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相关临床因素。当由于患者生理因素或医源性损伤(手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而导致腹壁肌肉组织力量下降时,即出现腹壁薄弱。然而,相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却是复杂的,传统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为了探讨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tissue matrix,ACTM)材料与传统的聚丙烯材料在腹壁薄弱中的作用机理,并讨论其修复腹壁薄弱的根本机制,本研究尝试建立了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通过脱细胞基质材料与聚丙烯材料修补腹壁薄弱的动物实验模型,行随机对照研究,从而监测动物腹壁肌肉强度改善状况,并对反映机制重要实验指标的动态变化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材料对改善实验兔的腹壁肌肉薄弱的重要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只健康雄性实验兔,采用切断实验兔的左侧腹壁运动神经建立腹壁薄弱动物模型,左侧腹壁为试验组,同只实验兔的右侧腹壁为对照组。术后1月观察期内注意伤口愈合及肿胀发生情况。于术后第12周记录双侧腹壁长度,通过对比腹围情况判断是否发生腹壁薄弱。取出实验兔两侧腹壁肌肉组织,行力学测试,包括拉伸应力和拉伸应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后,分别在30只健康的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左、右腹壁的肌后间隙层面分别植入聚丙烯材料和脱细胞基质材料(ACTM),并缝合固定,同时修补腹壁缺损。术后1月观察期内注意实验兔体温及局部伤口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48周分别处死15只实验兔,取出腹壁标本,对其两侧腹壁肌肉组织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比较,以及组织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结果在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2只实验兔均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因术后感染死亡,随后补做3只。其他实验兔均存活超过3个月。非手术侧腹壁腹围长度为17.0±0.7 cm,腹壁薄弱侧腹围长度为19.0±1.2 cm,表明腹壁薄弱动物模型腹围长度平均增加2 cm。腹壁薄弱组的拉伸应力显着降低为1.116±0.221MPa(P<0.001),拉伸应变显着降低为 9.126±2.073%(P<0.001)。根据临床诊断标准,通过对其术后的腹围长度和生物力学特性都证实成功建立了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植入性修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后,聚丙烯组和ACTM材料组均有2只兔共4只因麻醉意外死亡,随后补做4只兔。材料植入术后,聚丙烯组有4只兔和ACTM组1只兔发生切口感染,经敞开清创换药后痊愈。两种材料植入体内的成功率为100%。补充标本后30只实验兔均存活。与聚丙烯组相比,ACTM组24周后平均拉伸应力比聚丙烯组低2.409±0.806MPa(P=1.482E-08),48周后平均拉伸应力比聚丙烯组低2.319±0.486 MPa(P=3.093E-11);ACTM组24周后平均拉伸应变比聚丙烯高15.259±6.499%(P=2.992E-07),48周后平均拉伸应变比聚丙烯组高15.845±6.731%(P=3.093E-11)。需要注意的是,从24周到48周,聚丙烯组和ACTM组拉伸应力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01±0.321 MPa(P=0.004)和1.1±0.244 MPa(P<0.001),增长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聚丙烯组和ACTM组拉伸应变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 0.111±1.195%(P=0.926)和0.697±2.104%(P=0.743),变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聚丙烯周围组织见轻微炎症反应,ACTM周围组织几乎无炎症反应,还可见毛细血管的长入。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ACTM材料植入术后的24周,纤维组织排列和走向相对整齐、正常,还可看到细胞粘附在ACTM材料上。ACTM材料植入术后的48周,材料外缘可见一定程度降解,周围组织长入。可见,ACTM材料植入后组织结构变化较小,束状结构仍然紧密相连。结论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实验兔的腹壁薄弱模型。植入性修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后,证实ACTM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学材料,有进一步应用于腹壁薄弱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可能。
佟贵繁[3](2021)在《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治疗造口旁疝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我院普外科收集的49例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复合术式在造口旁疝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修补手术或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复合手术的造口旁疝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9例,按所行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修补手术,共纳入27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复合手术,共纳入22例。比较两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疝环直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术后复发情况,并比较造口旁疝排便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CT疝环直径、CT疝囊面积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术中资料: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16.2±22.3)min、(107.4±15.4)min,术中疝环直径分别为(8.5±3.7)cm、(8.9±3.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4.3±21.3)ml,大于腹腔镜组(52.6±1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3.1±4.8)h、(21.4±4.4)h,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恢复进食时间分别为(49.1±8.6)h、(48.8±8.4)h,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2±2.1)d、(7.4±1.9)d,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慢性疼痛、浆液肿及肠梗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狭窄及造口缺血方面无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4.5%,低于对照组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观察组术后造口排便功能评分在感觉能力、排便次数及如无造口袋是否会弄脏衣服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3、0.0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术后复发率低;3.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术式可增强腹壁美观度、改善造口排便功能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卢荣闯,赵永奎,屈振武[4](2020)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赤峰市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巨大切口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满意率,统计2组患者手术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高于观察组发生率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巨大切口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值得推广。
黄永刚,叶静,张方捷,郭自成,吴浩,高国栋,王平[5](2020)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14例患者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采用补片行加强修补。补片均为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放置于肌后、腹膜前间隙。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3±34)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9)mL,补片大小为(450±156)cm2。(2)术后情况:14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d。14例患者中,1例发生Ⅲ型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梗阻或肠瘘等并发症。(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14例患者术前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为(38±8)分,术后12个月为(7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9,P<0.05)。(4)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可应用于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并发症较少,可改善患者疝相关生命质量。
徐云飞[6](2020)在《腹腔镜IPOM术与开放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修补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腹膜前间隙补片置入术(Sublay)是开放切口疝修补术中最有效的手术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也更加成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本研究通过比较腹腔镜IPOM修补术与开放式Sublay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治疗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腹腔镜IPOM修补术,40例行开放Sublay修补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三天疼痛VAS评分、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总住院费用,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肠管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疝位置及大小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4.4±14.6)ml、术后第三天VAS评分(2.5±0.6)、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9±0.6)d、术后住院时间(6.2±1.4)d 均低于 Sublay 组的(42.5±18.2)ml、(3.3±0.6)、(2.9± 1.0)d、(9.1 ±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34.4±39.7)min 长于 Sublay 组(119.2±31.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总住院费用(38052.0±2987.5)元高于Sublay组(19729.2±2716.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低于Sublay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年,Sublay组1例(2.5%)复发,腹腔镜组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IPOM修补术和开放Sublay修补术同样安全有效,腹腔镜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修补腹壁切口疝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2.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费用较高,对于复杂切口疝治疗也有一定限制,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李浩天,万智恒[7](2020)在《混合技术应用于腹壁切口疝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腹壁切口疝是临床较常见的疝与腹壁外科疾病,该疾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随着材料学的进步,补片修补技术开始运用于临床,国内外研究者有机的将开放技术与腹腔镜技术结合,形成新型混合技术作为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新方法。本文通过对比两类主要术式,探究混合技术的特点、优劣性及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有效性、合理性。
姜亮[8](2020)在《补片法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腹壁巨大切口疝行补片法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时间段以2016年1月~2019年5月为止,选取患者为腹壁巨大切口疝56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补片法治疗,总结分析其治疗情况。结果本组5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补片排异反应。患者住院1~3 w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4.3±2.1)d,随访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巨大切口疝行补片法治疗的效果确切,是一种有效、合理、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熊伟[9](2020)在《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影响因素,使临床医务人员提前做好患者的围术期准备,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本院进行“开放式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治疗的患者。按标准筛选78例患者,分析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参考*根据《腹部切口疝诊疗指南(2018版)》[1],按照一定入组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筛选出78例患有腹壁切口疝患者进行研究,将这78例患者术后情况分为两组,分别为术后出现血清肿组为实验组和非血清肿组为对照组,同时记录需要研究的患者基本信息和术前以及术后观察指标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单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体重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切口疝大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将单因素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分析得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收集的78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中有14例发生术后血清肿,64例患者术后未发生血清肿,对于78例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共4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2例,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患者共3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2例,男性患者5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0例,女性患者2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4例,患有基础疾病患者4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3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2例,BMI大于24共2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8例,BMI小于或等于24共5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6例,白蛋白水平大于30g/L共7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9例,白蛋白水平小于或者等于30g/L共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5例,术后感染共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3例,无术后感染共7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1例,切口疝大于8cm共48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3例,切口疝小于或者等于8cm共30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例,手术时间大于180分钟共19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8例,手术时间小于或者等于180分钟共59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6例,前腹壁中央区共5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9例,非前腹壁中央区共2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5例。把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体重体重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切口疝大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进行卡方检验,经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切口血清肿与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切口疝大小、术后感染(POI)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切口部位无关(均p>0.05),将以上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是患者年龄(OR=0.334,P=0.030)基础疾病(OR=0.115,P=0.023)、和术后感染(OR=0.017,P=0.041),提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后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影响因素较多,患者的年龄、BMI、基础疾病、切口疝大小、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手术时间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发生有关,而性别、切口部位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发生无关。其中,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后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靳璐源[10](2020)在《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与腹腔镜Sugarbaker术在修补造口旁疝中的临床治疗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与腹腔镜Sugarbaker术在修补造口旁疝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福全教授团队收治的实施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及腹腔镜下Sugarbaker术的造口旁疝患者临床资料2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患者接受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的患者18例(n=18)、接受腹腔镜下Sugarbaker术的患者11例(n=1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拔出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日、出院前术区感染情况、医疗费用。并对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手术时间(95.83±25.34)min短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100.91±29.14)min(z=-0.521,P=0.0.602>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患者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为轻度占比(13/18)明显高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0/11)(?2=14.399,P=0.000<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3)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33±0.485)d早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2.82±0.751)d(z=-4.160,P P=0.000<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4)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7.33±2.249)d晚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1.55±2.876)d(z=-3.754,P=0.000<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5)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术后住院日(8.56±3.634)d长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8.55±2.806)d(z=-0.136,P=0.891>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组医疗费用(4.16±1.028)万元低于腹腔镜Sugarbaker组(8.93±1.818)万元(z=-4.388,P=0.000<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在不伴有切口疝的造口旁疝患者中,相对于使用腹腔镜Sugarbaker术,使用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可以在保证造口旁疝复发率低、补片感染率低及切口感染率低的基础上,又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使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肠道恢复功能明显加快,并且大幅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原位组织修补巨大切口疝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组织修补巨大切口疝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造口旁疝Sublay-Keyhole原位修补术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79例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脱细胞基质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的应用机制 |
背景 |
动物实验一 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动物实验二 聚丙烯材料和脱细胞基质材料修复动物腹壁薄弱模型的对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壁薄弱诊疗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3)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治疗造口旁疝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及排 除标 准 |
2.3 手术步骤 |
2.4 观察指标 |
2.5 随访方式 |
2.6 统计学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附图 |
七 参考文献 |
综述 造口旁疝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6)腹腔镜IPOM术与开放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壁切口疝的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混合技术应用于腹壁切口疝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片修补技术 |
1.1 开放技术(open |
1.2 全腔镜技术 |
1.3 混合技术 |
2 应用补片修补技术相关并发症 |
2.1 疼痛 |
2.2 感染 |
2.3 出血及血清肿 |
2.4 复发与补片膨出 |
2.5 肠道相关并发症 |
3 混合技术研究进展 |
3.1 混合技术的有效性研究 |
3.1.1 混合技术对腹壁不同缺损的临床研究 |
3.1.2 混合技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
3.2 混合技术的合理性研究 |
3.2.1 手术时间 |
3.2.2 学习曲线及手术操作难度 |
4 小结 |
(8)补片法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腹壁切口疝的形成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与腹腔镜Sugarbaker术在修补造口旁疝中的临床治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2 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手术过程 |
2.2.3 腹腔镜Sugarbaker术手术过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VAS疼痛评分内容 |
2.3.2 术区感染评定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术后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原位组织修补巨大切口疝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造口旁疝Sublay-Keyhole原位修补术的疗效[J]. 孟相真,徐琨,杨福全.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5)
- [2]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D]. 王明刚. 山东大学, 2021(11)
- [3]腹腔镜修补联合腹壁及造口重建治疗造口旁疝的疗效分析[D]. 佟贵繁.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疗效[J]. 卢荣闯,赵永奎,屈振武.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5)
- [5]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J]. 黄永刚,叶静,张方捷,郭自成,吴浩,高国栋,王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7)
- [6]腹腔镜IPOM术与开放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比较[D]. 徐云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7]混合技术应用于腹壁切口疝的研究进展[J]. 李浩天,万智恒. 当代医学, 2020(15)
- [8]补片法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J]. 姜亮. 心理月刊, 2020(09)
- [9]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D]. 熊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原位造口重做腹膜前修补术与腹腔镜Sugarbaker术在修补造口旁疝中的临床治疗比较[D]. 靳璐源.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