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一、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益[1](2021)在《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酵母红素与番茄红素具有相似的结构,拥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抑制肿瘤等功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红酵母红素对多种疾病都有良好的预防和干预作用,但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和机制还未进行系统研究。药物、酒精、化学物质、病毒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均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恰当,急性肝损伤很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本论文旨在研究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为开发功能食品奠定基础。本论文首先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大鼠肝细胞(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四种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探究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和机制。然后利用纳米乳液对红酵母红素进行包埋,通过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和小鼠灌胃模型,研究其体内吸收过程和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发现,红酵母红素能抑制氧化损伤导致的细胞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缓解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从而提高氧化损伤细胞的存活率。另一方面,红酵母红素干预提高了线粒体膜上SOD活性,恢复了氧化损伤导致的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使线粒体膜电位(MMP)恢复正常,从而维持了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功能,抑制了线粒体破裂造成的细胞凋亡。2.基于四种常见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缓解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肿大,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使肝损伤程度得到缓解。对抗氧化酶系活性测定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提升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SOD和GSH-Px的水平、降低MDA的含量,从而缓解模型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对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测定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降低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此外,HE染色观察模型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能够缓解不同诱因导致小鼠肝组织出血、炎症浸入及组织坏死等病理损伤。3.为探究红酵母红素干预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利用RNA-seq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红酵母红素干预细胞损伤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显示,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DEGs共有2808个,其中1334个DEGs表达上调,1474个DEGs表达下调。通过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后发现,红酵母红素主要通过调控抗氧化及抑制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缓解H2O2对肝细胞的氧化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红酵母红素干预抑制了H2O2诱导的p53、Bax、Caspase-3蛋白过量表达,提高了Bcl-2、p-PI3K、p-Akt、p-MTOR以及Nrf2蛋白表达。说明红酵母红素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蛋白m TOR和Nrf2的表达,提高肝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H2O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4.为探究红酵母红素干预几种急性肝损伤的机制,利用RNA-seq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红酵母红素干预急性肝损伤小鼠DEGs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模型中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数量不同。药物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1743个,其中1075个DEGs表达上调,668个DEGs表达下调;化学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1519个,其中263个DEGs表达上调,1256个DEGs表达下调;酒精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806个,其中506个DEGs表达上调,300个DEGs表达下调;免疫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434个,其中72个DEGs表达上调,362个DEGs表达下调。其中药物性急性肝损伤和化学性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组间DEGs数量较多,酒精性急性肝损伤和免疫性急性肝损伤模型组间DEGs数量较少。通过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后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不同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调控的信号通路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影响到细胞凋亡及氧化相关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红酵母红素干预上调了p-PI3K、p-Akt、p-m TOR、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了NF-κB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红酵母红素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m TOR和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提高小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从而缓解急性肝损伤症状。5.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多聚果糖(Polyfructosee)制备一种纳米乳液使红酵母红素纳米载体化,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及小鼠灌胃实验探究包埋对红酵母红素消化吸收及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纳米乳液包埋后,红酵母红素的体外生物可给率由油溶液中的18.62%提升至48.06%;小鼠模型中,小鼠小肠中红酵母红素含量提高2.55倍,肝脏中红酵母红素含量提高2.33倍,肝脏中视黄醇含量提高1.62倍,表明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高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率。基于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发现,相较于油溶液,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升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包括缓解小鼠血清指标、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抑制炎症因子水平。综上所述,红酵母红素对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和小鼠急性肝损伤都有显着的干预效果,但是干预效果明显受到红酵母红素生物利用率的制约。而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升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率,从而提高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本论文不但为急性肝损伤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红酵母红素的资源利用以及开发功能保健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张蕾,王璐瑶,秦心宁,郝婧玮,李金旭,陈研,肖婷婷,吴禹歧[2](2021)在《辣木籽对酒精和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为了研究辣木籽对酒精和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酒精和四氯化碳(CCl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辣木籽灌胃给药后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并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辣木籽高剂量组[200 mg/(kg·bw)]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着降低(P<0.01),TNF-α水平降低(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小鼠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基本恢复到正常组水平。表明辣木籽对CCl4和酒精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

郑瑞鹏[3](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李靖国[4](2020)在《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驱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病理学过程。肝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病人常常因各种并发症及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但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因此,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防止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而对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针对肝纤维化机制的大量研究使得人们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日益加深,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满意的防止肝纤维化形成和进展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有抗氧化、保护细胞膜、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抑制纤维化等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泮托拉唑的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以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预后。方法:1.建立两种C57BL/6J雄性小鼠肝纤维化模型(CCL4诱导和TAA诱导),进行泮托拉唑预防小鼠肝纤维化实验,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泮托拉唑不同浓度处理组,观察泮托拉唑在动物模型中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HE,天狼星红染色,马松染色等实验技术观察泮托拉唑是否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及其相关分子机制。2.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LX2,利用TGFβ1诱导其活化从而模拟人肝纤维化的细胞过程,经过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处理后,利用Western Blot,CCK8等技术观察泮托拉唑对活化LX2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3.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LO2,利用TGFβ1诱导其活化,经过泮托拉唑处理后观察LO2细胞形态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纤维化小鼠体内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泮托拉唑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4.运用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对LX2细胞周期的影响。5.运用流式双染法(Annexin V-FITC/PI)检测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对LX2凋亡的影响。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HE,天狼星红染色,马松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在预防组中,泮托拉唑组对小鼠的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并且通过TGFβ1-Smad3通路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上皮间质化转移相关指标的检测中也显示泮托拉唑对上皮间质转化有抑制作用。2.在体外实验中,通过Western Blot,CCK8等技术检测,泮托拉唑对活化的LX2中纤维化的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TGFβ1-Smad3通路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泮托拉唑对LX2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3.在对LO2细胞形态的观察中,正常组中细胞形态扁平,TGFβ1刺激组中大量细胞形态呈梭形,泮托拉唑处理组中梭形细胞占比减少。经WB检测发现泮托拉唑抑制了N-cadherin的表达,促进了E-cadherin的表达,说明泮托拉唑对人正常肝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有抑制作用。4.在流式细胞周期实验中,泮托拉唑组的LX2细胞周期G2/M期占比明显高于正常组LX2,这表明泮托拉唑组的LX2被阻滞在了G2/M期,表明泮托拉唑能够抑制LX2的细胞周期。5.在流式双染发凋亡实验中,泮托拉唑组LX2细胞的凋亡占比明显低于正常组LX2细胞,这说明泮托拉唑能抑制LX2的凋亡。结论:在CCL4和TA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泮托拉唑能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泮托拉唑能抑制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活化。两者的机制均可能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表明泮托拉唑是一个潜在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药物。

陈友霞[5](2020)在《地参主要酚类化合物单体对肝细胞损伤体外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体外四氯化碳(CCl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实验,明确地参主要酚类化合物单体咖啡酸(CA)和迷迭香酸(RA)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地参主要酚类化合物单体的生物活性,为地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设置对照组、CCl4模型组和CA/RA样品干预组。以13.79 mmol/L的CCl4诱导建立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样品干预组为CA和RA预处理后再行CCl4暴露。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细胞色素C(Cyt c)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测定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还原酶(GS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 RNA表达量;采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检测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白细胞介素-6(IL-6)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A和RA浓度在1.6 mg/m L时具有细胞毒性,0.2~0.8 mg/m L的CA和RA可有效提高CCl4损伤时的肝细胞存活率(P<0.05)。其对CCl4模型组细胞培养液中AST、ALT和LDH水平以及细胞中ROS、Cyt c和8-OHDG水平的异常升高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中Nrf2、HO-1、NQO1、GSR和SOD的m RNA表达情况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A和RA干预组中各检测基因的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中COX-2、i NOS、IL-6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A和RA干预组的细胞中各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CCl4暴露可以引起BRL大鼠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凋亡,CA和RA可有效抑制CCl4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通过增强大鼠肝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或上调细胞中Nrf2的表达水平,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在转录水平上提高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从而减少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发生。

何云[6](2020)在《NADPH联合VE在治疗CCl4肝损伤时产生协同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NADPH或者VE以及NADPH联合VE在使用四氯化碳构建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究。方法:使用CCl4溶剂来构建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给与药物NADPH和VE以及NADPH联合VE来评价两种药物及其联合使用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试剂盒和全自动生化仪来检测血清中肝损伤标志物的变化,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方法,油红O染色的方法来观察小鼠肝损伤状态。使用蛋白质定量分析(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有关蛋白的水平变化,使用免疫荧光技术用来观察在小鼠肝组织细胞中Nrf2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首先我们证明了 NADPH和VE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发现了在NADPH联合VE的情况下较单独使用NADPH或是VE的效果更好,并且经过评价协同作用效果的金氏定律的计算后得出NADPH联合VE较单独使用NADPH或者VE具有协同作用。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相关凋亡蛋白在CCl4组显着升高,经NADPH联合VE治疗后明显降低了 CCl4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相关凋亡蛋白升高。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到NADPH联合VE能够激活转录因子Nrf2的入核,并且引起下游蛋白GCLC水平升高;结论:NADPH和VE可以保护由于CCl4诱导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并且NADPH联合VE使用对CCl4引起的肝损伤中具有协同作用。

钟培生[7](2020)在《ADMSCs对CCl4致犬急性肝损伤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肝损伤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急性病变。在兽医临床上,对于急性肝损伤或者慢性肝衰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仍在强调积极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总体预后较差。近年来,在人类医学上,干细胞移植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优势。但在兽医临床上,研究不多。本文旨在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所致犬急性肝损伤中的治疗效果,为犬肝脏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药物。本试验首先建立安全可靠的犬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选取20只年纪体重(约8 kg)相似的中华田园犬,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只,A为对照组,B、C、D为试验组,试验组B、C、D以50%CCl4花生油溶液(CCl4:花生油=1:1)分别以0.5 m L/kg、1.0 m L/kg、1.5 m L/kg体重腹腔给药,A组不使用药物,连续7 d监测各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监测各组造模第3、7天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其次研究ADMSCs对CCl4所致犬急性肝损伤的疗效,并与普通对症治疗开展疗效对比。将15只使用1 m L/kg剂量50%CCl4(CCl4:花生油=1:1)造模成功的急性肝损伤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只,E组为对照组,F、G为试验组,E组不治疗,F组为经静脉移植犬ADMSCs组,G组为普通对症治疗组,连续10 d监测各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监测各组治疗第5、10天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A组试验犬造模期间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无异常变化;B组试验犬造模期间临床症状,肝脏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后又逐渐恢复正常,可能是CCl4剂量较小,对肝脏造成的损伤程度低于肝脏自我修复能力;C组试验犬造模期间临床症状发生改变,肝脏生化指标发生异常,肝脏组织病理学也发生改变,同时无犬只发生死亡;D组试验犬造模期间临床症状,肝脏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发生异常,出现试验犬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造模剂量过大,造成试验犬死亡。即1m L/kg腹腔注射50%CCl4花生油溶液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犬急性肝损伤模型。2.E组试验犬治疗期间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持续恶化,出现4只死亡;F组试验犬治疗期间,5只试验犬临床症状缓解,无死亡,血清ALT、AST分别于第2天显着下降,肝脏组织病理学好转;G组试验犬治疗期间,2只试验犬临床症状缓解,无死亡,血清ALT、AST分别于第2~3天出现显着下降,肝脏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好转。即经静脉途径移植的ADMSCs对CCl4所致犬急性肝损伤有治疗效果,且比普通对症治疗效果更佳。综上所述,1.使用1ml/kg腹腔注射50%CCl4花生油溶液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犬急性肝损伤模型。2.静脉途径移植的ADMSCs对CCl4所致犬急性肝损伤有治疗效果,且比普通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李晨曦[8](2020)在《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芝麻籽粒富含多种营养和功能性成分,具有很高的经济、食用、营养以及药用价值。目前,关于芝麻籽粒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熟的芝麻籽粒,而对于成熟过程中芝麻籽粒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题以豫芝11号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所取的7次样品为原料,研究各样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对各样品中所含多糖进行提取、纯化,对比分析各样品多糖的组成、结构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出一个相对较好的多糖样品,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实验来研究芝麻籽粒多糖在体内延缓衰老和保肝护肝的效果。(1)研究七种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芝麻籽粒的干基千粒重逐渐增大,最终稳定在3.16 g/1000粒。粗脂肪含量先上升后缓慢下降,授粉后第30天时其含量达到最高水平55.91 g/100g。蛋白质含量稳定在20 g/100g左右。总糖和粗纤维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相反。各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不大。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物质积累关系,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和精氨酸。灰分和有益成分(木酚素、生育酚、总酚)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总糖、粗纤维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成分呈显着负相关;千粒重与总糖、粗纤维、灰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维生素E和总酚均呈显着负相关;总糖和粗纤维含量与灰分、芝麻林素和总酚均呈显着正相关;灰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维生素E和总酚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2)研究七种多糖样品(SSPs)的组成、结构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成分分析显示SSPs均为存在糖-蛋白复合结构的酸性多糖。单糖组成分析表明,SSPs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其含量不尽相同。体外抗氧化指标(DPPH·、·OH、FRAP)结果显示,盛花期后第25天芝麻籽粒分离的多糖(SSPC)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进行后续研究。(3)研究SSPC延缓2BS细胞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之内,SSPC处理的2BS细胞活力优于空白组。SSPC各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性升高(P<0.05),而丙二醛(MDA)和单胺氧化酶(MAO)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性降低(P<0.05)。细胞周期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G1和增加S期分布,促进2BS细胞从G1期进入S和G2/M期。衰老相关蛋白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p21和p53活性水平(P<0.05)。此外,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表明,SSPC-60和SSPC-80组阳性染色细胞占比与空白组相比均呈显着或者极显着性降低(P<0.05)。这些结果均表明SSPC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2BS细胞衰老。(4)利用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来探索SSPC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SSPC可以显着降低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P<0.05),并显着增加了肝脏的氧化应激参数(P<0.05),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酶(CAT)。此外,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SSPC减轻了CCl4诱导的肝损伤。这些发现表明SSPC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赵胜男[9](2019)在《不同尺寸纳米硒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出不同尺寸的纳米硒,在确定其粒径大小,形貌及硒含量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尺寸纳米硒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保肝、降糖活性。方法:以PEG2000为模板,亚硒酸为硒源,采用超声辅助Vc还原亚硒酸的方法制备不同尺寸纳米硒;以纳米硒的粒径大小为指标,先采用单因素的方法,考察PEG2000的浓度、Vc与亚硒酸的摩尔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等因素对形成纳米硒粒径的影响;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出小尺寸纳米硒的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改变合成的工艺条件制备出尺寸不同的纳米硒。以粒径仪、胶体溶液的双波长法、扫描电镜等对不同尺寸的纳米硒进行表征。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硒含量;以Vc为对照,采用水杨酸法测定不同尺寸纳米硒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尺寸纳米硒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采用普鲁士蓝法测定不同尺寸纳米硒的还原能力。取SPF级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组、阴性组、阳性组、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纳米硒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除正常组外,其他小鼠用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末次给药24 h后,取血,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来评价肝损伤程度,取肝组织,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取SPF级昆明种小鼠,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以四氧嘧啶诱导小鼠糖尿病,将确定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阴性组、阳性组、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纳米硒组,连续灌胃给药21 d,末次给药24 h后,取血,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取小鼠肝、肾组织,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以评价不同尺寸纳米硒的体内保肝、降糖作用。结果:根据正交结果制备小尺寸纳米硒条件为30℃下超声0.5 h,Vc与亚硒酸比为3:1,PEG2000浓度为3.0 mg·mL-1,粒径约为60 nm左右;改变制备条件筛选中尺寸纳米硒粒径约为80 nm左右;大尺寸纳米硒粒径约为100 nm左右。经扫描电镜测定不同尺寸的纳米硒形貌均为球型,且分散均匀。经测定小尺寸、中尺寸、大尺寸纳米硒硒含量分别为130.89μg·mL-1,221.67μg·mL-1,392.94μg·mL-1。纳米硒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Vc及小尺寸纳米硒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75 mg和0.122 mg;Vc与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纳米硒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Vc 0.027 mg,小尺寸纳米硒0.025 mg,中尺寸纳米硒0.035 mg,大尺寸纳米硒0.038 mg;Vc及纳米硒的还原能力大小为Vc>小尺寸>中尺寸>大尺寸纳米硒。小鼠体内保肝实验表明,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小鼠肝重指数和小鼠血清中ALP活力,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白球比和胆红素指标(P<0.01),升高TP和HDL-C含量;通过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可知,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可以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其效果与联苯双酯相当,小尺寸纳米硒效果强于中尺寸强于大尺寸纳米硒。小鼠体内降糖结果表明,纳米硒可以有效增加糖尿病小鼠的体重,并且在糖尿病第一周到第二周对糖尿病治疗效果与阳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纳米硒在糖尿病给药第一周后能显着降低小鼠血糖,其中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在第二周到第三周与阴性组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饮食量上,纳米硒始终与阴性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饮水量上,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均与阴性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与阳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尺寸纳米硒能升高小鼠血清中TG、TP、TC含量,且与阴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UREA含量(P<0.01);从糖尿病小鼠的组织HE染色观察可知,糖尿病未对小鼠肝脏有过多损害,但阴性组的肾组织遭到破损严重,不同尺寸纳米硒组及阳性组肾细胞损伤较小,其中小尺寸和中尺寸纳米硒肾细胞形态与阳性组相当。结论:该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制备的纳米硒粒径集中,形貌稳定,分散均匀。不同尺寸的纳米硒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且抗氧化作用强度与纳米硒粒径呈负相关,即粒径越小,效果越好,此外,纳米硒对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及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及治疗作用,且效果均以小尺寸纳米硒显着,因此,在保肝和降糖作用上也存在纳米硒粒径越小疗效越好的结果。这为纳米硒在今后的延缓衰老、保肝及降糖等生物活性的研究上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贾礼[10](2018)在《富硒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及其缓解小鼠肝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萝卜芽苗菜是一种四季都能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蔬菜,在东亚国家广受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的营养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萝卜芽苗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长寿元素”和“抗癌之王”的美称,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硒在被植物吸收后会转化为活性更高、更利于人体吸收的有机硒形式。硒在提高萝卜茅苗菜硒含量的同时能否提高萝卜芽苗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尚未报道,本研究以萝卜芽苗菜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茅苗菜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探究了富硒萝卜茅苗菜对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亚硒酸钠处理组中萝卜芽苗菜总硒含量显着低于硒酸钠处理组,但其有机硒转化率显着高于硒酸钠处理组;15 μM的亚硒酸钠处理显着提高了萝卜芽苗菜中花青苷、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提升了萝卜芽苗菜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能力;此外,SOD、POD和GSH-Px的酶活性也显着提高;以上结果表明15 μM的亚硒酸钠显着提高了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提升了萝卜芽苗菜的抗氧化能力。2.利用Illumina 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硒诱导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合成的机理。共设置了 3个处理,分别为0 μM、15 μM Na2SeO4和15 μM Na2SeO3。通过对转录组序列进行拼接,一共得到100727个功能基因和125970个转录本。通过两个处理间对比发现Con与Se(Ⅵ)有534个差异基因,Con与Se(Ⅳ)处理间有3254个差异基因;KEGG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合成、苯丙烷代谢、总黄酮化合物合成、硫代葡萄糖合成、光合合成、硫代谢等途径;15μM亚硒酸钠显着提高了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参与花青苷合成相关的MYB、bHLH、NAC、bZIP转录因子和WD40类转录因子表达量也显着上调;GO Enrichment对三个处理间表达量都有差异的55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基因响应ABA信号通路;采用qRT-PCR技术对转录组中12个与花青苷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验证,两者存在一致性,表明硒可以显着上调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表达来促进花青苷的合成。3.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探究了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15 μM亚硒酸钠处理的萝卜芽苗菜显着缓解了四氯化碳对小鼠造成的肝损伤;HE染色表明富硒萝卜芽苗菜显着减少了小鼠肝细胞坏死面积,降低了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喂食富硒萝卜芽苗菜后小鼠肝脏中的SOD和GSH-Px酶活性明显提升,MDA含量显着下降;同时小鼠肝脏中的NO含量和iNOS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qRT-PCR定量分析发现:富硒萝卜芽苗菜显着抑制了炎症相关基因IL-6,IL-1β,iNOS,TNF-α,COX-2 和 MCP-1 的表达;降低了促凋亡基因TGF-β1,Smad3,Caspase-3和Bax的表达,提高了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的表达;Tunel染色结果表明:喂食富硒萝卜茅苗菜后小鼠肝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富硒萝卜芽苗菜显着提高了小鼠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缓解了四氯化碳对小鼠造成的肝损伤。

二、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肝损伤概述
        1.1.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1.1.2 化学性肝损伤概述
        1.1.3 酒精性肝损伤概述
        1.1.4 免疫性肝损伤概述
    1.2 类胡萝卜素概述
        1.2.1 红酵母红素概述
        1.2.2 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
        1.2.3 影响红酵母红素生物利用率的因素
    1.3 类胡萝卜素纳米载体概述
        1.3.1 生物聚合物纳米载体
        1.3.2 脂质纳米载体
    1.4 红酵母红素研究基础
    1.5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红酵母红素对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 不同H_2O_2 浓度损伤测定
        2.3.4 红酵母红素作用浓度确定
        2.3.5 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建立
        2.3.6 细胞形态学观察
        2.3.7 红酵母红素干预BRL细胞损伤氧化酶系测定
        2.3.8 荧光法(DCFH-DA)测定BRL细胞内ROS水平
        2.3.9 免疫荧光法观察BRL细胞内线粒体及线粒体上SOD水平
        2.3.10 荧光法测定BRL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建立
        2.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3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ROS的影响
        2.4.4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氧化酶系的影响
        2.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4.6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SOD和线粒体的影响
        2.4.7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形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酵母红素对四种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与饲养方法
        3.3.2 不同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红酵母红素的干预
        3.3.3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重比测定
        3.3.4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测定
        3.3.5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酶系水平测定
        3.3.6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3.3.7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HE染色组织学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重比的影响
        3.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影响
        3.4.3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指标的影响
        3.4.4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酵母红素对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红酵母红素干预BRL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建立
        4.3.2 细胞总RNA提取
        4.3.3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4.3.4 细胞蛋白质提取
        4.3.5 Western blot分析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转录组样本聚类分析
        4.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于H_2O_2致BRL细胞损伤基因影响
        4.4.3 通过GO富集分析干预组与模型组DEGs的功能
        4.4.4 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干预组与模型组DEGs的功能
        4.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损伤BRL细胞中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影响
        4.4.6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损伤BRL细胞中PI3K/Akt相关信号通路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酵母红素对四种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红酵母红素干预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5.3.2 小鼠肝脏细胞总RNA提取
        5.3.3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5.3.4 肝脏组织蛋白提取
        5.3.5 Western blot分析
        5.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转录组样本聚类分析
        5.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于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基因影响
        5.4.3 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5.4.4 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中干预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不同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内PI3K/Akt/m TOR和 Nrf2/HO-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载体化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制备
        6.3.2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建立
        6.3.3 不同形式载体下红酵母红素体外生物可给率测定
        6.3.4 红酵母红素载体体外脂肪酸释放速度测定
        6.3.5 荧光法观察不同红酵母红素载体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6.3.6 红酵母红素体内消化相关模型建立
        6.3.7 红酵母红素提取与HPLC测定
        6.3.8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干预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6.3.9 各模型小鼠血清中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测定
        6.3.10 各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酶系水平测定
        6.3.11 各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6.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粒径及Zeta结果
        6.4.2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在模拟小肠中脂肪酸释放率结果
        6.4.3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对模拟肠道消化中生物可给率的影响
        6.4.4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微观机构变化
        6.4.5 不同载体中红酵母红素在小鼠小肠内吸收情况
        6.4.6 不同载体中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血清情况
        6.4.7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肝脏中积累情况的影响
        6.4.8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肝脏中长期积累情况的影响
        6.4.9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干预急性肝损伤效果的影响
    6.5 结果与讨论
主要结果与展望
    主要结果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辣木籽对酒精和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肝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
    1.3 血清指标检测
    1.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辣木籽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1.1 辣木籽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肝指数的影响
        2.1.2 辣木籽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和ALP水平的影响
        2.1.3 辣木籽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2.1.4 辣木籽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2.2 辣木籽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2.1 辣木籽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肝脏指数的影响
        2.2.2 辣木籽对小鼠血清中AST、ALT和ALP水平的影响
        2.2.3 辣木籽对CCl4肝损伤小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2.2.4 辣木籽对CCl4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3)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性肝病
        1.1.2 酒精性肝病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 药物性肝病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2.2 肠-肝轴学说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
附录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地参主要酚类化合物单体对肝细胞损伤体外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咖啡酸和迷迭香酸毒性试验及对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样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3.2 BRL大鼠肝细胞的培养
        2.3.3 CA和RA的细胞毒性测定
        2.3.4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2.3.5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AST、ALT和 LDH水平的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4.1 CA和RA的细胞毒性
        2.4.2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存活率的影响
        2.4.3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AST、ALT和 LDH水平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对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样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3.3.2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ROS水平的测定
        3.3.3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Cyt c和8-OHDG水平的测定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
        3.4.1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ROS水平的影响
        3.4.2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Cyt c水平的影响
        3.4.3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8-OHDG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对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抗氧化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要样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4.3.2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抗氧化基因m RNA水平的检测
        4.3.3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
        4.4.1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抗氧化基因m RNA水平的影响
        4.4.2 CA和 RA对 CCl_4所致BRL大鼠肝细胞损伤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植物化学物对肝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NADPH联合VE在治疗CCl4肝损伤时产生协同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CCl4诱导的肝损伤
    2.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肝损伤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NADPH联合VE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的作用
    第一节 NADPH联合VE降低CCl4诱导的血清标志物增加
    第二节 NADPH联合VE改善CCl4诱导的肝组织损伤
第二部分 NADPH联合VE改善CCl4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第一节 NADPH联合VE改善了CCl4诱导的氧化应激
    第二节 NADPH联合VE降低了CCl4引起的细胞凋亡
第三部分 NADPH联合VE对转录因子Nrf2的影响
    第一节 NADPH联合VE在体外细胞中改善细胞存活率
    第二节 NADPH联合VE促进Nrf2的入核
    第三节 NADPH联合VE上调P62蛋白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简介
    一、慢性肝损伤(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
        2) 酒精性肝病(ALD)
    二、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
        1)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
致谢

(7)ADMSCs对CCl4致犬急性肝损伤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试剂及耗材
        2.2.2 试验仪器
    2.3 方法
        2.3.1 CCl_4致犬急性肝损伤模型最佳剂量的获取
        2.3.2 ADMSCs治疗CCl_4 致犬急性肝损伤效果对比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Cl_4致犬急性肝损伤模型最佳剂量的获取试验结果和分析
        3.1.1 血清ALT、AST浓度分析
        3.1.2 临床症状分析
        3.1.3 病理切片分析
    3.2 ADMSCs治疗CCl_4 致犬急性肝损伤效果对比试验结果和分析
        3.2.1 血清ALT、AST浓度分析
        3.2.2 临床症状分析
        3.2.3 病理切片分析
4 讨论
    4.1 犬急性肝损伤后体内指标变化情况
    4.2 CCl_4致犬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势
    4.3 最佳CCl_4致犬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剂量获取
    4.4 干细胞在肝损伤后发挥的作用
    4.5 干细胞治疗CCl_4致犬急性肝损伤疗效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概述
        1.1.1 多糖的研究简介
        1.1.2 植物多糖的提取、纯化
        1.1.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芝麻籽粒概述
        1.2.1 成熟芝麻籽粒研究
        1.2.2 成熟过程中芝麻籽粒的研究
        1.2.3 芝麻籽粒多糖的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干基千粒重的测定
        2.3.3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成分含量的测定
        2.3.4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2.3.6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木酚素含量的测定
        2.3.7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2.3.8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2.3.9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蒴果采集量及其籽粒质量统计
        2.4.2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干基千粒重动态变化分析
        2.4.3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成分(干基)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2.4.4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动态变化分析
        2.4.5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组成动态变化分析
        2.4.6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有益成分(木酚素、生育酚、总酚)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2.4.7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芝麻籽粒成熟过程中多糖的提取、组成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芝麻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3.3.2 芝麻多糖成分的测定
        3.3.3 芝麻多糖的表面特征测定
        3.3.4 芝麻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3.3.5 芝麻多糖的紫外光谱测定
        3.3.6 芝麻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3.3.7 芝麻多糖单糖组成的测定
        3.3.8 芝麻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3.9 芝麻多糖·OH清除率的测定
        3.3.10 芝麻多糖铁离子还原能力法(FRAP)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芝麻多糖成分分析
        3.4.2 芝麻多糖的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
        3.4.3 芝麻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4 芝麻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4.5 芝麻多糖的分子量分析
        3.4.6 芝麻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4.7 芝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4.8 芝麻多糖对·OH的清除作用
        3.4.9 芝麻多糖的FRAP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芝麻籽粒多糖(SSPC)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细胞)衰老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2BS细胞培养
        4.3.2 2BS细胞活力测定
        4.3.3 2BS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4.3.4 2BS细胞形态学观察
        4.3.5 延缓2BS细胞衰老生化指标的测定
        4.3.6 流式细胞周期检测
        4.3.7 Western blot检测2BS细胞p21与p53 蛋白表达
        4.3.8 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
        4.3.9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SSPC对2BS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不同组别2BS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4.4.3 SSPC对2BS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4.4.4 SSPC对2BS细胞上清液T-AOC、SOD、MDA和 MAO水平的影响
        4.4.5 SSPC对2BS细胞周期的影响
        4.4.6 SSPC对2BS细胞衰老相关蛋白的影响
        4.4.7 SSPC对 SA-β-gal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芝麻籽粒多糖(SSPC)对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与饮食
        5.3.2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肝毒性作用的实验设计
        5.3.3 生化检查血清AST、ALT、AKP和 LDH水平
        5.3.4 测定肝脏T-AOC、SOD、MDA、GSH和 CAT水平
        5.3.5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估
        5.3.6 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体重,食物和水摄入量的影响
        5.4.2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SSPC对 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肝脏氧化应激参数的影响
        5.4.5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尺寸纳米硒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
        1.1.1 硒的来源
        1.1.2 硒的生物活性
        1.1.3 硒的毒性
    1.2 纳米硒
        1.2.1 纳米硒的生物活性
        1.2.2 纳米硒的制备
    1.3 聚乙二醇的理化性质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纳米硒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评价粒度大小的方法
        2.2.2 纳米硒的制备方法
        2.2.3 PEG2000浓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2.4 Vc与亚硒酸的摩尔比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2.5 超声温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2.6 超声时间对纳米硒的形成的影响
        2.2.7 纳米硒的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2.2.8 验证实验
        2.2.9 纳米硒的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评价纳米硒尺寸的双波长选择
        2.3.2 PEG2000浓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3.3 Vc与亚硒酸的摩尔比对纳米硒粒径的影响
        2.3.4 超声温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3.5 超声时间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2.3.6 制备不同尺寸纳米硒工艺优化结果
        2.3.7 纳米硒的电镜表征
        2.3.8 粒径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尺寸纳米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硒含量测定
        3.2.2 对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
        3.2.3 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3.2.4 还原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0 硒含量测定结果
        3.3.1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3.3.2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3.3.3 不同尺寸纳米硒还原性测定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CCl_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仪器、试剂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4.2.2 CCl_4溶液的配制
        4.2.3 小鼠血清样本的制备
        4.2.4 小鼠相关指标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肝重指数的影响
        4.3.2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尺寸纳米硒的体内降糖活性研究
    5.1 仪器、试剂与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给药与造模
        5.2.2 小鼠血清样本的制备
        5.2.3 小鼠外观变化的监控
        5.2.4 小鼠血清指标测定
        5.2.5 小鼠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外观的影响
        5.3.2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3.3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5.3.4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饮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5.3.5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血清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5.3.6 不同尺寸纳米硒对小鼠肝、肾等组织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富硒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及其缓解小鼠肝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硒的研究进展
        1.1.1 硒的生物学功能
        1.1.2 硒的缺乏症
    1.2 硒与肝脏疾病
        1.2.1 肝脏的功能与肝损伤的机制
        1.2.2 与肝损伤相关的酶类
        1.2.3 与肝损伤相关的炎症因子与细胞凋亡基因
        1.2.4 硒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1.3 植物中花青苷合成与调控研究现状
        1.3.1 花青苷的功能
        1.3.2 花青苷合成代谢的研究现状
        1.3.3 花青苷合成代谢途径中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
    1.4 芽苗菜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1.4.1 芽苗菜的特点
        1.4.2 芽苗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培养条件和处理
        2.2.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2.3 总硒无机硒和有机硒的测定
        2.2.4 总酚含量的测定
        2.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6 花青苷含量的测定及下胚轴横切观察
        2.2.7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2.2.8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的测定
        2.2.9 H_2O_2和TBARS含量的测定
        2.2.10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硒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总酚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3.5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2.3.6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2.3.7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8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H_2O_2和TBARS含量的影响
        2.3.9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转录组分析硒促进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合成的作用机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3.2.2 花青苷的含量测定及下胚轴横切观察
        3.2.3 花青苷单体含量的测定
        3.2.4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转录组分析
        3.2.5 转录本拼接
        3.2.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7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2.8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2.9 NR库注释结果
        3.2.10 KOG分类
        3.2.11 总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和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单体的影响
        3.3.3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转录组序列拼接结果
        3.3.4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转录组NR库注释统计
        3.3.5 萝卜芽苗菜转录组KOG注释
        3.3.6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转录组中的差异基因分析
        3.3.7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转录组中差异基因的韦恩图和聚类分析
        3.3.8 转录组韦恩图中55个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及GO富集分析
        3.3.9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3.3.10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3.11 萝卜芽苗菜下胚轴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3.12 黄酮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13 花青苷合成过程中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分析
        3.3.14 qRT-PCR验证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3.4 讨论
第四章 富硒萝卜芽苗菜缓解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理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总酚总黄酮花青苷抗坏血酸的测定
        4.2.2 有机硒的测定
        4.2.3 硒形态分析
        4.2.4 动物分组及喂养
        4.2.5 肝脏切片HE染色
        4.2.6 小鼠血清中转氨酶ALT和AST的测定
        4.2.7 NO含量测定
        4.2.8 Western bloting
        4.2.9 Tunel染色
        4.2.10 免疫组织学染色
        4.2.11 小鼠肝脏中GSH-Px SOD和MDA的测定
        4.2.12 qRT-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量
        4.2.1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及形态的硒对萝卜芽苗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4.3.2 萝卜芽苗菜可食部分中的硒形态分析
        4.3.3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4.3.4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的影响
        4.3.5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4.3.6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中iNOS蛋白表达量和NO含量的影响
        4.3.7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中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8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9 富硒萝卜芽苗菜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佳益. 江南大学, 2021(01)
  • [2]辣木籽对酒精和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张蕾,王璐瑶,秦心宁,郝婧玮,李金旭,陈研,肖婷婷,吴禹歧. 中国兽医杂志, 2021(02)
  • [3]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4]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靖国.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5]地参主要酚类化合物单体对肝细胞损伤体外保护作用的研究[D]. 陈友霞. 大理大学, 2020(05)
  • [6]NADPH联合VE在治疗CCl4肝损伤时产生协同作用及机制[D]. 何云. 苏州大学, 2020(02)
  • [7]ADMSCs对CCl4致犬急性肝损伤的疗效研究[D]. 钟培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芝麻籽粒成熟过程成分分析、多糖的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D]. 李晨曦.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9]不同尺寸纳米硒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赵胜男. 佳木斯大学, 2019(01)
  • [10]富硒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及其缓解小鼠肝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D]. 贾礼.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维生素E和硒对CCl_4大鼠急性肝损伤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