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质对缕丝花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红,江仲鹏,马良,郑婉铮,冯丽贞[1](2020)在《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生理响应》文中指出以七叶一枝花为试验材料,设置红光、蓝光、白光3种LED光质处理,其中白光为对照(CK),分析不同的LED光质对七叶一枝花生长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的新茎长度表现为红光>白光>蓝光;地径生长表现为蓝光>白光>红光;蓝光处理下叶面积、叶长、叶宽、鲜重的平均值均大于红光和白光处理;红光、蓝光处理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提高,但红光处理提升效果较好,与白光、蓝光相比均呈显着性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在红光处理下增幅为13.36%,而蓝光处理减少8.89%;在蓝光、红光处理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着高于白光处理,其中蓝光处理效果比较好;在3种光质下,叶片中CTK含量在蓝光处理下降低,红光处理则有所提高;叶片中IAA、GA的含量在蓝光处理下显着高于白光处理,但红光处理则无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蓝光处理对七叶一枝花生长形态和生理指标更有益。研究结果可对七叶一枝花栽培提供参考。
汪家哲,刘会超,贾文庆[2](2019)在《不同光质对2个牡丹品种生根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生根能力不同的2种牡丹试管无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对其生根的影响,为牡丹组织培养专用LED光源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在接种后前8 d均无根产生;易生根品种乌龙捧胜在红光和黄光条件下的生根时间主要在接种后11~12 d;生根潜能差的品种璎珞宝珠组培苗红光、黄光、黑暗处理13~14 d时有根产生。乌龙捧胜、璎珞宝珠在黑暗、红光和黄光中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根长、根鲜重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在绿光、蓝光及复合光下组培苗的根长和根鲜样质量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由此说明红、黄光有利于牡丹组培苗生根和生长。
郑梦影[3](2019)在《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光合碳代谢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工厂化育秧是当前水稻生产重要环节,秧苗素质直接影响机插秧的质量,从而影响后续水稻生产。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外界环境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光谱能量分布显着地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调控植物的光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碳代谢是植物基本生理过程之一,其代谢产物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光合作用及与碳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显着地调控碳代谢的过程。植物工厂化育苗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工厂化育苗需要适宜的光环境。因此,探明红光和蓝光对植物光合碳代谢机理的调控是人工生长室育苗光管理策略重要的基础数据。为此,本研究选用了‘宁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人工光照条件下,研究了(1)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和(2)红光和蓝光对四叶期水稻秧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光质的LED光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影响的结果显示:光质显着地影响稻苗的形态。同白光相比,红光处理的稻苗株高、根长和叶厚显着增加,红蓝光显着降低了茎粗。光质变化也影响稻苗的不同器官的物质积累。叶片和总生物量不受光谱变化的影响,但红蓝光和红光处理的茎干重较白光处理显着降低,而红光、蓝光和红蓝光处理的根干重均增大,且红光处理的根干重显着大于白光。光质显着影响稻苗光合色素积累,引起稻苗光合特性变化。与白光相比,红光和蓝光处理的稻苗光合色素含量均增加,红蓝组合光处理稻苗各光合色素含量均减少;红光下稻苗蒸腾速率显着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增加,而蓝光和红蓝组合光下则刚好相反。其它光质处理下稻苗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较白光显着上升,瞬时羧化效率则显着下降。光质对稻苗碳代谢产物积累和关键酶活性也有显着影响。红光处理使稻苗叶片中多种碳代谢产物的积累较白光处理增加,叶中蔗糖合成酶、茎与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提高;蓝光处理使稻苗地下部碳代谢产物的积累受到一定的抑制,茎与叶中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比白光有所提高;红蓝组合光显着增加稻苗各部位糖的积累,提高茎与叶中蔗糖合成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光和蓝光显着的影响水稻秧苗形态建成与光合碳代谢,光质不仅调控了稻苗碳代谢产物积累与转运,对产物合成与降解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也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红光利于稻苗的形态建成,蓝光提高稻苗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红蓝组合光利于稻苗各部位碳代谢产物的积累。(2)在水稻育秧的实际生产中,自然光培育是水稻育秧的一种常见方式。自然光辐射至地面或植物会因气象、粉尘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光谱构成,影响植物生产,所以研究不同时期光谱变化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为应对这种变化建立基础数据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了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的形态建成和光合碳代谢具有调控作用的基础上,研究红光和蓝光对四叶期水稻秧苗生长和光合碳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光质显着地影响四叶期稻苗的形态。同白光相比,红光处理的稻苗株高和茎粗显着增加,叶厚显着降低,红蓝光显着增加了茎粗,蓝光显着降低了茎粗和叶厚。光质变化也影响四叶期稻苗的不同器官的物质积累。不同光质处理显着降低了稻苗总生物量,与白光相比,蓝光显着抑制根、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而红蓝光仅抑制茎的干物质积累。光质显着影响稻苗光合色素的积累,引起稻苗光合特性变化。与白光相比,蓝光处理稻苗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着减少,红蓝光下则显着增多;光质处理均造成蒸腾速率显着上升、水分利用效率显着下降;红光下稻苗净光合速率与瞬时羧化效率显着上升,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显着下降,蓝光下刚好相反;红蓝光处理下稻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显着上升,瞬时羧化效率显着下降。光质对稻苗碳代谢产物积累和关键酶活性也有显着影响。不同光处理均造成稻苗茎与叶中蔗糖合成酶活性较白光处理显着降低,红光处理使稻苗叶中蔗糖、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积累增加,蓝光处理使根与茎碳代谢产物的积累受到一定的抑制,利于叶中产物积累,红蓝光显着促进根中蔗糖和叶中蔗糖、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积累,抑制了茎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光和蓝光显着地影响四叶期水稻秧苗形态建成与光合碳代谢,红光利于四叶期稻苗的形态建成,蓝光对四叶期稻苗的形态建成与光合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红蓝光利于稻苗叶中碳代谢产物的积累,利于稻苗生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光谱处理对稻秧生长的影响发现:红光对四叶期秧苗照射的影响和在育秧起始即采用红光照射的影响的结果相似,而蓝光处理则显着不同,表明稻秧的生长阶段对红光响应不敏感,而不同生长时期的稻秧敏感于蓝光光谱的变化。红蓝复合光处理前期处理稻苗素质明显次于红光处理秧苗,但四叶期红蓝光处理则显着促进了稻苗的形态建成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稻苗的生长时期也同样敏感于红蓝光谱的变化。综上研究发现,红光和蓝光显着影响稻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参与调控稻苗的碳代谢产物合成与降解,影响光合产物的分配和不同器官的物质积累。同时,光质的处理时期影响稻苗的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不同生长阶段的稻苗对相同光谱的响应因光谱不同存在效应差异,稻苗的生长时期对红光不敏感,但敏感于蓝光和红蓝复合光的变化。
李思静[4](2018)在《不同LED光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由于柑桔黄龙病的蔓延致使部分柑桔主产区的柑桔园大面积被销毁,使得无病毒苗木的需求量锐增。为了保障苗木的质量安全培育大苗,育苗单位延长苗木在网室内的培育时间,特别是在日照时数和日照强度都严重的不足的重庆、四川等国内重点柑桔育苗区,其培育时间更为延长,因此补光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选择。新型节能光源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具有光谱可调、光利用效率高、功率转换效率大、可控性好、环保等优点,更适于代替传统的人工光源作为植物的补光用灯。LED光对柑桔生长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甜橙类和宽皮柑桔类作为柑桔类水果中最主要的栽培种类,产量和面积占全球柑橘栽培面积的80%以上。本文以砂培先锋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和红桔(C.tangerine Hort.ex Tanaka)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6种LED光处理[红光、蓝光、红蓝1:1(RB1:1)、红蓝4:1(RB4:1)、红黄蓝4:1:1(RYB4:1:1)、白光(W)]和荧光灯(FL)处理为对照,统计并测定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表型、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呼吸速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物质含量,研究不同LED光质配比及不同光强对橙、桔类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筛选出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宜光质,并探究它们在适宜光质的4种不同光强(50μmol·m-1·s-1、100μmol·m-1·s-1、150μmol·m-1·s-1和200μmol·m-1·s-1)下表型、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最后,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筛选出最适于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生长的光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光质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影响(1)相较荧光灯,红光促进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茎宽、根长、叶面积并降低株高和叶片数;蓝光也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茎宽、根长和叶片厚度有促进作用,但降低株高和叶面积。表明红、蓝单色光对先锋橙和红桔生长形态的影响差异主要集中在对叶片的影响上。同时,相比复合光,单色红、蓝光不利于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生长。处理RB4:1最利于先锋橙幼苗形态建成,其对先锋橙幼苗的株高、茎宽、叶面积、叶片厚度和根长均有促进作用;处理RB1:1和W则利于红桔幼苗的形态建成,使红桔幼苗的茎宽、根长、叶片厚度指标显着增加。表明先锋橙和红桔幼苗对复合光质有不同的生长形态响应。(2)单色光影响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光合特性。蓝光比红光更利于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增加,并且蓝光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红光。但是单色蓝光的光合速率显着低于高比例红、蓝光质的复合光。相较于对照FL,复合光RB1:1、RB4:1和RYB4:1:1显着促进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Pn、Gs和Tr的提高,并显着降低了Ci。表明高比例红、蓝光质的复合光对先锋橙和红桔幼的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3)红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膜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先锋橙和红桔幼苗中均高于蓝光,表明相较于蓝光,红光下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叶片易受损害。各LED复合光均使先锋橙幼苗叶片内SOD和POD活性增加,CAT活性以及MDA和H2O2含量降低;而各LED复合光使红桔幼苗的SOD活性升高,CAT活性和H2O2含量降低,且在复合光RB1:1下POD活性显着降低,复合光RB4:1的MDA含量高于荧光灯。表明各复合光处理均提高了先锋橙幼苗的抗性,不易受到过氧化伤害;而复合光RB4:1不利于于红桔幼苗的生长,易受到过氧化伤害。(4)红光有利于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物质积累,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物质分配;并且在红光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蓝光。复合光RB1:1和RB4:1的先锋橙幼苗各部分物质含量均高于荧光灯,而复合光RYB4:1:1仅提高了先锋橙地下部分的物质含量;复合光RB1:1、RYB4:1:1和W显着提高了红桔幼苗各部分的物质含量,而复合光RB4:1各部分的物质积累均显着低于荧光灯,进一步表明复合光RB4:1不适宜红桔幼苗的生长。(5)结合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表型和生理特性指标的14项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先锋橙幼苗生长适宜的LED光质为红蓝4:1复合光,而红桔幼苗生长适宜的LED光质为红蓝1:1复合光。2、不同光强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影响(1)LED红蓝复合光条件下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形态建成同样会受到光强的影响。先锋橙幼苗株高、全株叶面积随着LED复合光RB4:1光强的增加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株高、根长、全株叶面积和叶面积的最小值均在LED复合光RB4:1光强为200μmol·m-2·s-1时出现。红桔幼苗的各形态指标的最大值则在LED复合光RB1:1光强为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时出现,这说明红桔幼苗的最适于形态建成的LED复合光RB1:1光强在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之间。(2)LED红蓝复合光的100μmol·m-2·s-1至150μmol·m-2·s-1光强是先锋橙和红桔光合作用的最适光强范围。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光强下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Pn和Gs高于50μmol·m-2·s-1和200μmol·m-2·s-光强,而Ci则相反;同时,50μmol·m-2·s-1、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光强下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Chla、Chlb及Car含量则均高于200μmol·m-2·s-1光强。(3)4种光强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物质分配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在LED红蓝复合光光强为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时先锋橙和红桔幼苗根、茎、叶的鲜重指标均显着高于50μmol·m-2·s-1和200μmol·m-2·s-1光强处理;且红桔的各项干重指标也在光强处理为100μmol·m-2·s-1和150μmol·m-2·s-1时达到最大值,而在LED复合光RB4:1的各光强处理下先锋橙根、茎、叶的干重指标没有显着差异。(4)结合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表观形态、生物量以及光合特性等11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先锋橙幼苗的LED复合光RB4:1最适光强为100μmol·m-2·s-1,最适红桔幼苗的生长的LED复合光RB1:1光强也是100μmol·m-2·s-1。
尹明华[5](2013)在《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产所需的适宜光质条件,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新生芽数的增加,红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新生根数和新生根长的增加,蓝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新生根粗的增加,红光和黄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株高的增加。同时,白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蓝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红光有利于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脯氨酸含量及SOD和POD活性的增加。
纪思羽,王政,聂世焕,陈颖,何松林,杨博[6](2013)在《不同光质冷阴极荧光灯光照处理对红掌试管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红掌‘骄阳’为材料,研究不同比例光质冷阴极荧光灯(CCFL)光照处理对其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比例的光质处理可有效促进红掌试管苗生长与其品质提高。在100%R(红光)处理下,红掌试管苗的株高、根长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在70%R+30%B(蓝光)处理下,叶数、根数及叶长、试管苗各部分鲜干质量、干物率以及根系活力达到最大值。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在60%R+4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叶绿素a/b比值与红光/蓝光比值呈负相关,在10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70%R+30%B处理较佳,有利于红掌试管苗的形态生长、根部生长以及干物质积累。
胡龙娇[7](2013)在《诱导子及光质对半夏生长与次生代谢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建立半夏类原球茎液体悬浮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浓度的植酸(PA)和茉莉酸甲酯(MeJA)以及高温处理,探讨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的增殖、耐热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光质对半夏组培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抗逆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PA和MeJA的添加可显着提高半夏类原球茎的增殖效应,促进总生物碱、总游离有机酸和鸟苷的积累,但两者并不呈正相关。在MeJA对半夏的处理中,10μmol·L-1时鸟苷含量最高,60μmol·L-l时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最高,100μmol·L-1时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但MeJA的添加抑制类原球茎的增殖。在PA对半夏的处理中,浓度为0.10%时,总生物碱、总游离有机酸和鸟苷含量均最高,且生物积累量也最大。综合评价2个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的增殖和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影响,认为0.10%的PA为较适宜的培养条件。2.在悬浮培养过程中,随PA和MeJA浓度的升高,类原球茎中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PA浓度的升高,SOD.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类原球茎收获时培养液中pH相对于初始pH5.8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随MeJA浓度的升高,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收获时培养液中pH较初始pH5.8也呈上升趋势。说明适宜浓度诱导子能提高半夏类原球茎的抗氧化能力,延缓类原球茎细胞的衰老。3.在半夏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系统中加入适宜浓度的诱导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类原球茎的胁迫。SOD.POD活性增大,MDA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大,提高半夏类原球茎的抗高温能力,提高其增殖效应。当MeJA浓度为10μmol·L-1时,缓解高温胁迫效果较好,而高浓度诱导子(MeJA≥60μmol·L-1,PA>0.15%时)则会加剧对类原球茎的胁迫,褐化时间缩短,增殖效应降低。35℃处理下,类原球茎生长曲线呈“S”型,但在25d左右即进入静止期,且生物积累量远远达不到25℃处理下的水平。说明PA和MeJA虽然对缓解高温胁迫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无法恢复类原球茎的正常生长。4.红、黄、蓝、绿4种光质均能有效地诱导并促进半夏叶片中光合色素的产生相对于白光处理,黄光处理效果较佳,红光次之;蓝光处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较其他处理低,Chla/Chlb比值却最大。白光处理的半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其他处理高;红光处理的半夏叶片,胞间CO2浓度和暗呼吸速率较高,而净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低;蓝光处理的半夏叶片表观量子效率最高,绿光次之。5.光质对半夏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有显着影响。红光处理有利于半夏组培苗叶柄的伸长生长,生理指标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高,但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蓝光处理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其他处理少,但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其他处理高,且半夏植株的生物量积累最多,含水量最少。白光处理不利于半夏叶柄的伸长生长,POD活性较低,MDA含量较其他处理高。黄光处理的半夏植株含水量最高,生物量积累最少。同时发现,不同光质处理后,半夏叶片和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不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主要积累在半夏块茎内。6.蓝光可有效促进半夏块茎中总生物碱的累积,而绿光抑制总生物碱的积累,红光、黄光和白光则无明显作用;红、黄、蓝、绿4种单色光处理均可促进半夏中总游离有机酸的积累,以红光效果较佳,白光则不利于有机酸的积累;红、黄、蓝、绿4种单色光处理块茎中鸟苷的含量均较白光低,白光有利于鸟苷的积累,红光次之,黄光则不利于鸟苷的积累。
李丽秀[8](2013)在《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首先以“早钟6号”枇杷为材料,进行胚培养及其试管苗保存条件的优化研究,并离体保存了21份枇杷资源的试管苗;同时,以“早钟6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的cDNA全长序列,并以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不同时期叶片为材料,进行ETR、ERS、CAT等3个基因及本实验室音建华(2010)已克隆的2个基因ACS和ACO在离体保存过程中表达量的qPCR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枇杷胚培养及试管苗的获得以早钟6号枇杷幼胚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GA3及光质对幼胚萌发率的影响。不同浓度GA3对幼胚的萌发影响较大,其中1/2MS+0.2mg·L-1NAA+0.5mg·L-16-BA+0.5mg·L-1GA3的萌发率最高;不同光质对枇杷幼胚对幼胚萌发率影响不大,红光、蓝光均促进幼胚萌发。在枇杷成熟胚培养中,6-BA对枇杷成熟胚萌发率影响最大,NAA影响最小,适合的萌发培养基为MS+0.5mg·L-12,4-D+1.0mg·L-16-BA+0.5mg·L-1NAA。2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将枇杷幼胚萌发得到的试管苗,接入添加不同浓度的TDZ或KT的增殖培养基中,研究TDZ或KT对枇杷试管苗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合枇杷试管苗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0.1mg·L-1NAA+1.0mg·L-1TDZ或MS+0.1mg·L-1NAA+0.5mg·L-1KT。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0.5mg·L-1NAA+0.2mg·L-1IBA+1/2MS,生根率为93.095%。321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研究本试验将枇杷试管苗接入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分别置于4种不同光质下培养,探讨不同光质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红光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的离体保存,枇杷试管苗在红光条件下,离体保存效果较好,保存11个月时,试管苗存活率仍有70%以上。另外,收集21份枇杷资源,将枇杷胚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萌发,并直接对21份枇杷资源进行离体保存,21份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存在差异。4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TR基因的克隆以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得到3条ETR1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1a、Ej-ETR1b、Ej-ETR1c,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4条ETR2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2a、Ej-ETR2b、Ej-ETR2c、Ej-ETR2d,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各基因cDNA序列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4、JX307087、JX996185、JX307089、JX307090、JX307091、KC709505。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两类ETR蛋白均是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在N-端疏水区存在3个跨膜区,属于跨膜蛋白;有一个螺旋卷曲结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中,具有8个保守结构域,均属于ethylene sensor家族;ETR1蛋白具有30个功能位点,32个磷酸化位点,ETR2蛋白有28个功能位点,35个磷酸化位点,两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28%,均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5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RS基因的克隆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克隆得到1条ERS cDNA序列,全长2170bp,编码673个氨基酸,GenBank检索号为JX307088。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该蛋白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除了近N-端的3个跨膜区域外,Ej-ERS蛋白还有294-315aa及320-341aa两处跨膜区;该蛋白有1个螺旋卷曲结构,28个功能位点,26个磷酸化位点,与枇杷ETR1、ETR2同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6枇杷试管苗叶片CAT基因的克隆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得到6条CAT cDNA序列全长,其中1条CAT1序列、5条CAT2序列,分别命名为Ej-CAT1、Ej-CAT2、Ej-CAT2-2、Ej-CAT2-3、Ej-CAT2-4、Ej-CAT2-5。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6、JX307085、JX996184、JX996186、JX996187、JX996188。对CAT1及CAT2推到的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两个蛋白均编码492个氨基酸,是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螺旋卷曲结构,是非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CAT1及CAT2蛋白分别有18、17个功能位点,22、19个磷酸化位点,是以Ser为主,Thr、Tyr为辅发生磷酸化反应。7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的qPCR分析本试验以在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离体保存的不同时期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以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qPCR方法分析枇杷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ACS、ACO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在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6个不同保存时期均有表达。其中,ETR基因整体表达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后趋向平稳,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表达量最低;ERS基因表达量呈“W”状,保存7个月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时表达量相对最低;ACS基因表达量变化较复杂,整体趋势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有所上升,最后又开始下降直至降到最低值(保存11个月);ACO基因的表达量在保存1个月及4个月时较高,其后的4个时期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CAT基因表达量的整体趋势呈字母“W”形状,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7个月时表达量最低。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整个过程中,乙烯受体基因ETR、ERS与ACS表达模式基本相似,但在保存4个月、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与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4个月ACS表达量增加,而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则降低;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下降,ETR、ERS表达量则略升。枇杷ACO基因除了在4、7个月表达量动态变化不一致外,其余几个时期的变化规律几乎与ETR、ERS表达量变化趋势类似。ACS与ACO表达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ACS每个时期表达量均高于ACO的表达量。前2个时期表达量增加,可能是由于试管苗生长发育进入叶片成熟和衰老阶段,乙烯合成量增加;而在离体保存后4个时期,试管苗新的侧芽开始生长,抽出新的枝叶,并慢慢发育成熟,但ACO表达量却无明显变化,乙烯生成量趋于稳定,这可能跟乙烯受体表达量变化有关。ACS处于ACO的上游,每个时期的ACS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ACO基因的表达量,说明经ACS合成的ACC可能除了生成乙烯外,还转化成N-丙二酰-ACC进行分流,从而调节乙烯的生物合成。离体保存条件下,乙烯受体基因ETR和ERS基因表达量整体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而且两个受体基因ETR、ERS可能除了结合乙烯外,还起到调节乙烯敏感性的作用。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文芳[9](2012)在《光环境调控对冬青组织培养的影响》文中指出冬青(llex chinensis Sims)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乔木,是重要的药用和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冬青种苗生产的一种快速有效繁殖方式,传统组织培养过程采用荧光灯管作为培养光源,而且全程封闭式有糖培养,不只大大增加了培养成本,更直接导致了污染率高、生长缓慢和形态生理畸形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LED光质对冬青试管苗增殖、生根和移栽各个生长阶段的影响,并研究了无糖培养条件下光周期对其光合自养能力的影响。1.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了LED不同光质对冬青试管苗增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冬青试管苗的增殖系数大小依次为:红光>红蓝光>荧光>蓝光>黄光,其中红光处理相比对照高66.7%;红光和黄光下试管苗株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而红蓝光下新生叶片数目最多且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荧光灯显着提高了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红蓝光和红光都促进了碳氮物质的积累。2.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了LED不同光质对冬青试管苗生根诱导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的根系活力和生根数目分别在高红蓝比和低红蓝比下达到最大,其中高红蓝比处理下试管苗根系活力比对照高出33.9%;荧光灯和红光下试管苗生根率较高,均达到100%;茎的鲜/干重、株高、节间距以及叶面积等生长指标都在红光下达到最大;低红蓝比处理后的试管苗SOD和POD活性较高,荧光灯处理后的试管苗MDA含量较高;所有处理下试管苗的色素含量都显着高于荧光灯对照。3.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了LED不同光质对冬青移栽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蓝组合光下试管苗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5%;红光显着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和根的干、鲜重、株高和节间距;蓝光有助于提高冬青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但却显着地抑制了株高、茎粗和根长;而红蓝组合光不只有利于冬青移栽苗的生长,提高其物质积累,也有利于提高其根系活力和色素形成,同时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4.应用LED调制红蓝组合光光强和光周期,研究不同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h·一到14h.d-1光周期范围内,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的株高、新生叶片数、叶片面积和地上部鲜重、干重等生长指标郝与光周期呈正相关;14h.dq光周期处理显着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和根的伸长;长光周期处理显着提高了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光合色素的含量,却不利于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积累;另外,长光周期下植株气孔导度显着高于短光周期处理,光化学淬灭系数也有同样的结果,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变化规律与之相反。
谷艾素[10](2011)在《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花烛(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又名红掌,安祖花,为天南星科(Araceae)花烛属植物。目前,花烛的销售量在热带花卉中仅次于热带兰。近年来,花烛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产量和销售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花卉。花烛繁殖最早主要利用实生繁殖和分株繁殖,但由于种子数量少,且需随采随播,目前主要用于育种工作;而分株法繁殖速度较慢,因此种苗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花烛种苗生产已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繁殖方式。而在组织培养中,试管苗周围的光环境和气体环境调控尤为重要。本试验系统研究了花烛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各个阶段的影响因子,为花烛种苗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并且采用新型LED光源及无糖组培技术对花烛生长发育及光合自养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花烛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试验表明,将硝酸铵用量减少至MS配方用量的1/4时,花烛愈伤组织诱导率显着提高;当TDZ浓度为0.4 mg·L-1时花烛叶片形成愈伤组织能力较强;叶片在改良MS(1/4 NH4NO3)+TDZ 0.4 mg·L-1+2,4-D 1.0 mg·L-1培养基中培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2 MS+BA 0.2 mg·L-1+KT 0.5 mg·L-1;培养基1/2 MS+BA 0.2 mg·L-1+KT 0.5 mg·L-1有利于花烛试管苗的增殖,添加适量生长素(IBA 0.2 mg·L-1)有利于试管苗生长。2、LED光质对花烛试管苗的试验表明,红光最有利于花烛叶片愈伤的形成,与黑暗相比,光照处理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其中红光和荧光灯下不定芽分化率最高;红光下可溶性糖含量和气孔密度最大,单色蓝光导致试管苗徒长,红蓝光下叶面积、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指标最高。与荧光灯相比,在鲜质量、干质量,光合色素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指标上,红蓝组合光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移栽成活率并降低能耗成本。3、LED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红蓝光下花烛叶面积、根长以及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光质处理,且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蓝光处理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且显着高于红光处理;蓝光、红蓝光及荧光灯处理下Fv/Fo、ΦPSⅡ、ETR显着高于其他光质处理,红蓝光显着提高了花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4、增施CO2对花烛无糖培养的试验表明,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在1000μmol·mol-1 CO2环境条件下培养30 d后,其株高、叶面积、根系活力、叶片及根的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增加。表明增施CO2可使试管苗发育提前,显着提高试管苗的光合自养能力,加快花烛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提高种苗质量,缩短植株的生长周期。5、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的试验表明,光照14h·d-1处理的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的株高、叶面积、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含量、净光合速率、Fv/Fm、FV/Fo、ΦPSⅡ、qP均显着高于光照12h·d-1处理,但与16h·d-1处理无显着差异,可见,光周期14h·d-1即可显着提高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的光合自养能力,加快无糖培养试管苗的生长。
二、光质对缕丝花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质对缕丝花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形态指标测定 |
1.2.2 生理指标测定 |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LED光质对七叶一枝花新茎长度、地径的影响 |
2.2 不同LED光质培养对七叶一枝花叶片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叶绿素含量差异 |
2.4 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2.5 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
2.6 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内源激素含量差异 |
2.7 主成分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不同光质对2个牡丹品种生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培养基配方 |
1.2.2 不同光质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试验设计 |
1.2.3 不同光质对牡丹组培苗根长和根鲜重的影响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质对牡丹组培苗茎段根系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光质对牡丹组培苗根数增加的影响 |
2.3 不同光质对牡丹组培苗根长和根鲜重的影响 |
3 讨论 |
(3)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光合碳代谢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 |
2.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光合色素积累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2.1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3.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碳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4. 红光和蓝光对植物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5. LED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进展与现实应用 |
6.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7.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培养环境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水稻秧苗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 |
2.2 光质对水稻秧苗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光质对水稻秧苗碳代谢产物积累日变化的影响 |
2.4 光质对水稻秧苗SS和SPS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红光和蓝光对四叶期水稻秧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培养环境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四叶期水稻秧苗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 |
2.2 光质对四叶期水稻秧苗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光质对四叶期水稻秧苗碳代谢产物积累日变化的影响 |
2.4 光质对四叶期水稻秧苗SS和SPS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光质对水稻秧苗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 光质对水稻秧苗光合色素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1.3 光质对水稻秧苗碳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1.4 光质对水稻秧苗SS和SPS活性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3. 创新点 |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LED光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
1.1.1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光质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 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光强对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预期结果 |
第3章 不同LED光质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幼苗生长形态的变化 |
3.2.2 幼苗生物量的变化 |
3.2.3 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2.4 幼苗光合参数的变化 |
3.2.5 幼苗呼吸速率的变化 |
3.2.6 幼苗根系活力的变化 |
3.2.7 幼苗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3.2.8 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2.9 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物含量变化 |
3.2.10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
3.3 讨论 |
3.3.1 不同LED光质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2 不同LED光质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3 不同LED光质对幼苗物质分配策略的影响 |
3.3.4 不同LED光质对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LED光强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幼苗生长形态的变化 |
4.2.2 幼苗生物量的变化 |
4.2.3 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2.4 幼苗光合参数的变化 |
4.2.5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3.1 不同LED光强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2 不同LED光强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3 不同LED光强对幼苗物质分配策略的影响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
(5)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6)不同光质冷阴极荧光灯光照处理对红掌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指标测定与统计分析 |
1.3.1 形态指标 |
1.3.2 生理指标 |
1.3.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比例光质对红掌试管苗形态的影响 |
2.2 不同光质对红掌试管苗鲜质量、干质量及干物率的影响 |
2.3 不同光质对红掌试管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光质对红掌试管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光质对红掌试管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诱导子及光质对半夏生长与次生代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半夏研究概况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分布及产地 |
3 化学成分 |
4 药理作用 |
4.1 镇咳祛痰 |
4.2 镇吐 |
4.3 抗肿瘤 |
4.4 胃肠道 |
4.5 抗早孕 |
4.6 其它作用 |
5 半夏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5.1 半夏外植体的选择 |
5.2 半夏的再生途径 |
5.3 半夏培养条件的选择 |
第二节 诱导子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研究进展 |
1 诱导子的分类 |
1.1 生物诱导子 |
1.2 非生物诱导子 |
2 诱导子的作用机制 |
3 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3.1 诱导子对植物细胞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三节 植物生长发育的光质调控 |
1 光质在植物形态建成中的作用 |
2 光质对植物光合特性的调节作用 |
3 光质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调控 |
4 光质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
4.1 光质对植物碳代谢的影响 |
4.2 光质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
4.3 光质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诱导子对悬浮培养中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生长曲线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 |
2.1 SOD活性测定 |
2.2 POD活性测定 |
2.3 MDA含量测定 |
2.4 脯氨酸含量测定 |
2.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培养液pH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SOD、POD活性的影响 |
3.3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MDA、Pro含量的影响 |
3.4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培养液pH的影响 |
4.2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MDA、Pro含量的影响 |
4.4 诱导子对类原球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三节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 |
2.1 半夏类原球茎悬浮培养条件与处理 |
2.2 半夏类原球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2.3 半夏类原球茎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测定 |
2.4 半夏类原球茎鸟苷含量测定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鸟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生物碱的影响 |
4.2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3 诱导子对半夏类原球茎中鸟苷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诱导子对悬浮培养中半夏类原球茎耐热性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悬浮培养中半夏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生长曲线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半夏类原球茎生理指标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中SOD、POD活性的影响 |
3.2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中MDA、Pro含量的影响 |
3.3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酶促系统稳定的影响 |
4.2 诱导子对高温胁迫下类原球茎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LED不同光质对半夏组培苗生长及次生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LED不同光质对半夏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测定项目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质对半夏株高的影响 |
3.2 光质对半夏生物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光质对半夏株高的调节作用 |
4.2 光质对半夏生物量的影响 |
第二节 LED不同光质对半夏组培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测定项目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光质对半夏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响应参数的影响 |
3.3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 光质对半夏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响应参数的影响 |
4.3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三节 LED不同光质对半夏组培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测定项目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
3.2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
3.3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
3.4 光质对半夏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5 光质对半夏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光质对半夏叶片中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 光质对半夏中初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节 LED不同光质对半夏组培苗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质对半夏块茎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 光质对半夏块茎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 光质对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光质对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 光质对半夏块茎总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3 光质对半夏块茎鸟苷含量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8)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
1.1 植物离体保存的优缺点 |
1.2 植物离体保存方法 |
1.2.1 限制生长保存 |
1.2.2 低温保存 |
1.2.3 超低温保存 |
2 植物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 |
2.1 乙烯代谢 |
2.2 ACS 和 ACO 基因研究 |
2.3 乙烯受体基因 ETR 和 ERS |
3 植物 CAT 基因研究进展 |
3.1 CAT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3.2 CAT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4 枇杷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4.1 枇杷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4.1.1 胚培养 |
4.1.2 茎尖培养 |
4.1.3 花药培养 |
4.1.4 原生质体培养 |
4.1.5 胚乳培养 |
4.2 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
4.3 枇杷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5.1 本研究的意义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枇杷离体培养 |
第一节 枇杷胚培养与试管苗的获得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枇杷幼果的处理 |
1.2.2 枇杷胚萌发 |
1.3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A3对枇杷幼胚萌发率的影响 |
2.2 光质对枇杷幼胚萌发率的影响 |
2.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枇杷成熟胚萌发的影响 |
3 讨论 |
3.1 GA3有利于枇杷幼胚的萌发 |
3.2 红光能够促进幼胚萌发 |
第二节 枇杷试管苗增殖培养与生根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 |
1.2.2 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
1.3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DZ 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2 KT 对枇杷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 枇杷试管苗的生根 |
3 讨论 |
3.1 适当浓度的 TDZ 或 KT 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的增殖 |
3.2 枇杷试管苗生根培养中激素的作用 |
第三章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21 份枇杷资源在同一培养基离体保存的时间差异 |
1.2.2 不同光质条件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1.3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1 份枇杷资源在同一培养基离体保存的时间差异 |
2.2 不同光质条件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基因型枇杷试管苗的保存时间存在差异 |
3.2 红光有利于枇杷试管苗保存 |
第四章 枇杷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一节 枇杷 ETR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剂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的提取和检测 |
1.2.2 cDNA 第一链合成及 5’RACE cDNA 合成 |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试管苗总 RNA 的提取 |
2.2 枇杷 ETR 基因 cDNA 保守区的克隆 |
2.3 枇杷 ETR 基因 3’RACE 扩增 |
2.4 枇杷 ETR 基因 5’末端的获得 |
2.5 枇杷 ETR 基因全长序列 ORF 及分析 |
2.6 枇杷 ETR 不同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1 蛋白质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
2.6.2 蛋白质亲疏水特性预测 |
2.6.3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
2.6.4 蛋白质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 |
2.6.5 蛋白质信号肽预测与分析 |
2.6.6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6.7 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和分析 |
2.6.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2.6.9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
2.6.10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2.6.11 蛋白质家族及保守结构域分析 |
2.6.12 蛋白质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枇杷总 RNA 提取的技术关键 |
3.2 Ej-ETR1a、Ej-ETR2a 预测结果符合已报道 ETR1 结构和功能 |
3.3 枇杷 ETR 蛋白的功能多样性 |
第二节 枇杷 ERS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的提取和检测 |
1.2.2 cDNA 第一链合成和 5’RACE cDNA 的合成 |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 ERS 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2.2 枇杷 ERS 基因 ORF 分析 |
2.3 枇杷 ERS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1 Ej-ERS 蛋白理化性质预测 |
2.3.2 Ej-ERS 蛋白亲疏水特性预测与分析 |
2.3.3 Ej-ERS 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
2.3.4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
2.3.5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 |
2.3.6 蛋白质信号肽的预测 |
2.3.7 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 |
2.3.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2.3.9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 |
2.3.10 蛋白质三级结构的预测 |
2.3.11 蛋白质家族及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3.12 氨基酸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
3 讨论 |
3.1 Ej-ERS 的结构与功能 |
3.2 Ej-ERS 蛋白可能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 |
第五章 枇杷 CAT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cDNA 第一链合成和 5’RACE cDNA 的合成 |
1.2.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1.2.3 目的片段的扩增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 CAT 基因保守区的克隆 |
2.2 枇杷 CAT 基因 3’RACE |
2.3 枇杷 CAT 基因 5’端扩增 |
2.4 枇杷 CAT 基因 ORF 验证及分析 |
2.5 枇杷 CAT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1 枇杷 CAT 蛋白理化性质预测 |
2.5.2 蛋白亲疏水性预测与分析 |
2.5.3 蛋白质跨膜结构预测 |
2.5.4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 |
2.5.5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预测 |
2.5.6 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 |
2.6.7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
2.6.8 蛋白质信号肽预测 |
2.6.9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2.6.10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2.6.11 蛋白质家族与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 |
2.6.12 氨基酸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
3 讨论 |
3.1 枇杷 CAT 在试管苗离体保存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
3.2 枇杷 CAT 蛋白质的可能翻译后修饰方式 |
3.3 枇杷 CAT2 基因 3’UTR 的多态性调控 |
第六章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枇杷叶片总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合成 |
1.2.2 引物设计 |
1.2.3 Real Time PCR 反应 |
1.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叶片不同时期总 RNA 提取 |
2.2 各目的基因 qPCR 引物特异性及扩增效率分析 |
2.3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ACS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2.4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ACO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2.5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TR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2.6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RS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2.7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CAT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的 ACS、ACO 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互联系 |
3.2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TR、ERS 表达量具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
3.3 枇杷 CAT 基因在试管苗离体保存中的作用 |
第七章 小结 |
1 枇杷胚培养及试管苗的获得 |
2 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 |
3 21 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研究 |
4 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 ETR 基因的克隆 |
5 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 ERS 基因的克隆 |
6 枇杷试管苗叶片 CAT 基因的克隆 |
7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的 qPCR 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 2 枇杷 Ej-ETR1a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3 枇杷 Ej-ETR1b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4 枇杷 Ej-ETR1c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5 枇杷 Ej-ETR2a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6 枇杷 Ej-ETR2b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7 枇杷 Ej-ETR2c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8 枇杷 Ej-ETR2d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9 枇杷 Ej-ERS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0 枇杷 Ej-CAT1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1 枇杷 Ej-CAT2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2 枇杷 Ej-CAT2-2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3 枇杷 Ej-CAT 2-3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4 枇杷 Ej-CAT 2-4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5 枇杷 Ej-CAT 2-5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
附录 16 枇杷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 qPCR 分析相关曲线图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9)光环境调控对冬青组织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冬青属植物概述 |
1.1 冬青属植物资源利用价值 |
1.2 冬青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1 外植体的选择 |
1.2.2 启动培养基 |
1.2.3 继代增殖培养基 |
1.2.4 生根培养基 |
1.2.5 其它因素对冬青离体培养的影响 |
2 光环境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1 光质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1.1 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1.2 蓝光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1.3 红蓝组合光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1.4 其他光质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2 光周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2.3 光强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3 光环境对冬青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无糖培养 |
4.1 无糖培养的发展过程 |
4.2 小型培养容器的自然通风 |
4.3 大规模培养容器的强制通风 |
4.4 支撑材料 |
4.5 无糖培养的最新进展 |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质对冬青试管苗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光谱能量分布 |
1.3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冬青增殖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2 光质对冬青增殖试管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光质对冬青增殖试管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4 光质对冬青增殖试管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质对冬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2 光质对冬青增殖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质对冬青试管苗生根诱导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光谱能量分布 |
1.3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冬青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2.2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3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5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质对冬青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3.2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3.3 光质对冬青生根试管苗根碳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光谱能量分布 |
1.3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2.2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根生长的影响 |
2.3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4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2.5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3.1.1 红光对冬青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3.1.2 蓝光对冬青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3.1.3 红蓝组合光对冬青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3.2 光质对冬青移栽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2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根生长的影响 |
2.3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4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2.5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6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3.2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 光周期对冬青无糖培养试管苗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之处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烛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方法 |
2 花烛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2.1 器官发生途径 |
2.1.1 茎尖直接获得无菌苗途径 |
2.1.2 外植体直接再生不定芽途径 |
2.1.3 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途径 |
2.2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
3 光调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和前景 |
3.1 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组培植物的影响 |
3.1.1 光照强度对组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1.2 光周期对组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2 光质对组培植物的影响 |
3.2.1 光质对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
3.2.2 光质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2.3 光质对原球茎和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3.2.4 光质对组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3.2.5 光质对组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6 光质对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3.3 前景展望 |
4 无糖培养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和前景 |
4.1 传统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4.1.1 传统组培环境的特征 |
4.1.2 传统组培技术的缺陷 |
4.2 植物组培新技术—无糖培养 |
4.2.1 无糖培养技术的概念 |
4.2.2 无糖培养技术的特征 |
4.2.3 无糖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
4.2.4 无糖培养技术的影响因子 |
4.2.5 无糖培养技术的综合环境控制 |
4.2.6 无糖培养技术在工厂化种苗生产中的应用 |
4.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硝酸铵含量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1.2.2 TDZ浓度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1.2.3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1.2.4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1.2.5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1.3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硝酸铵含量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 TDZ浓度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4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5 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花烛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三章 光质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1.4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花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3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鲜质量、干质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
2.4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5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2.6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7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3.2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4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3.5 光质对花烛试管苗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影响 |
3.6 LED光调控在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四章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发育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1.4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2.2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2.4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5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五章 增施CO_2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条件 |
1.3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施CO_2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2 增施CO_2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 |
2.3 增施CO_2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4 增施CO_2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六章 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及光合自养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条件 |
1.3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2 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4 光周期对花烛无糖培养试管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全文总结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四、光质对缕丝花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LED光质培养下七叶一枝花生理响应[J]. 李丽红,江仲鹏,马良,郑婉铮,冯丽贞. 福建林业科技, 2020(02)
- [2]不同光质对2个牡丹品种生根的影响[J]. 汪家哲,刘会超,贾文庆.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9)
- [3]红光和蓝光对水稻秧苗光合碳代谢的调控[D]. 郑梦影.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不同LED光对先锋橙和红桔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李思静. 西南大学, 2018(01)
- [5]光质对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尹明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1)
- [6]不同光质冷阴极荧光灯光照处理对红掌试管苗生长的影响[J]. 纪思羽,王政,聂世焕,陈颖,何松林,杨博.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3)
- [7]诱导子及光质对半夏生长与次生代谢影响研究[D]. 胡龙娇.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8]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D]. 李丽秀.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9]光环境调控对冬青组织培养的影响[D]. 刘文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D]. 谷艾素.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