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膝关节ACL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计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覃志[1](2021)在《中医推拿手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手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9年08月至2020年08月在我科行ACL单束重建患者60例(60膝),按照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院内标准ACL术后运动康复方案,观察组采用院内标准ACL术后运动康复方案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记录并对比患者术后1周、3周、6周VAS评分、膝关节肿胀情况以及膝关节屈伸角度;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2.49±3.94)个月,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17±3.6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对比中,术后1周、3周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术后6周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肿胀程度对比中,术后1周和术后3周时观察组髌骨处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膝角度对比中,术后3周时观察组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ysholm评分对比中,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KDC评分对比中,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患者使用中医推拿手法联合运动康复训练与单独使用运动康复训练进行术后康复,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程度、ROM以及膝关节功能均能有效改善,康复效果确切。中医推拿手法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缩短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ROM恢复以及膝关节功能改善的时间,短期内康复效果较好。中医推拿手法副作用小、安全可靠,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发掘研究。
刘凯燕[2](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对患者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影响;探讨基于“5E”康复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的干预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日常活动能力、体育运动适应能力、疼痛控制、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7月间,宁夏某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符合纳排标准的64例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n=32),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医学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运动医学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过程分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2个阶段。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主动屈膝角度、康复锻炼依从性、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日常活动能力和体育运动适应能力测评和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后2、14天、1个月休息和活动时的疼痛控制效果测评和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的测评和比较,从而评价基于“5E”康复模式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最终有62例患者完成为期6个月的干预,62例ACLR患者平均年龄(33.65±10.38)岁;平均BMI(25.23±3.28)kg/m2;男性损伤者48例(77.42%),女性损伤者14例(22.58%);因运动损伤20例(32.26%),交通损伤6例(9.68%),扭伤、摔伤等意外损伤36例(58.06%),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2.干预结果2.1干预前结果2.1.1ACLR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值为(101.74±16.91),膝关节不稳定症状平均得分为(46.45±20.84),日常活动能力和体育运动适应能力平均得分为(41.71±16.46),均处于差等级水平;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55.91±15.39)。2.1.2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LKS评分、IKDC评分、VAS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干预后结果2.2.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1个月时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101.42±11.95)与干预组膝关节活动度(107.61±14.3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干预组膝关节ROM均高于对照组(P<0.05)。2.2.2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在术后1、3、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膝关节不稳定症状(LK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和体育运动适应能力(IKD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2.3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在术后2天时,因手术创伤因素,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增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14天、1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有所下降,且干预组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比较:术后1、3、6个月时对照组依从率分别为68.32%、68.57%、71.92%,干预组依从率分别为73.97%、78.59%、84.02%,干预组居家康复锻炼依从率优于对照组(P<0.05)。2.2.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均分与各维度比较:术后3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77.76±8.06)优于对照组(64.77±9.62),术后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85.56±8.07)优于对照组(73.9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维度、躯体疼痛维度评分在术后3、6个月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维度仅在术后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CL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日常活动能力和体育运动适应能力评分较低,患者的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受到严重影响。2.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康复锻炼依从行为。3.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通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康复指导和监测,可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侯天晨[3](2021)在《“骨科-康复”一体化流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基于“骨科-康复”一体化管理流程的康复治疗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费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我院运动医学科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实验组39例,严格执行“骨科-康复”一体化流程;对照组41例,术后未能完成“骨科-康复”一体化流程,对比两组干预后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恢复步行(脱拐、脱支具)的时间、Lysholm评分、康复治疗期间总费用。结果:试验组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脱拐、脱支具)恢复步行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前Lysholm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1月和3月的Lysholm评分在分组和时间因素水平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各时间段Lysholm评分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康复期间总费用、直接医疗用、直接非医疗用、间接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骨科-康复”一体化管理流程的康复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高的经济学价值。
陈善创[4](2020)在《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通过对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观察,探讨两种编织方法在ACL重建中的优缺点。为ACL损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对我们制定重建ACL临床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2019年02月至2019年06月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自体腘绳肌腱6股编织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自体腘绳肌腱4股编织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每组22例。术前分别予以评估病情,并对患者的lys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进行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样的术后护理、治疗、康复锻炼等。术后3月、9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行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并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术后9月以Tegner评分、pivot shift试验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记录。结果:对照组一例术后4月出国留学,未能完成门诊随访,通过微信随访,填写调查问卷。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在术后8月运动时再次出现扭伤,查体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建议完善MR检查,患者拒绝,予休息、制动、指导康复锻炼,术后9月完成随访。其余所有患者术后3月、9月均获得了随访。术后3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为(74.91±2.58)分,对照组为(67.59±3.66)分(P=0.00);IKDC评分,治疗组为(71.73±2.73)分,对照组为(64.11±3.88)分(P<0.001),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为(90.68±3.86)分,对照组为(89.91±3.57)分(P=0.49);IKDC评分,治疗组为(89.81±3.28)分,对照组为(88.71±3.66)分(P=0.30);Tegner评分,治疗组(4.55±0.86)分,对照组(4.50±0.96分)(P=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作为ACL重建的移植物,对于患者膝关节稳定的重建及术后的功能恢复均有良好的效果。相对于4股组重建ACL而言,6股组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邢赢[5](2020)在《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最佳康复时间,为临床ACL重建术后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年-2019年天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50名ACL重建术后患者,根据介入康复治疗距手术时间不同进行分组,从中挑选符合实验要求即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8周的40名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康复治疗时间共为8周,随访时间至少为12周,分析每组患者患膝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患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术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治疗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1)在术后2周进行康复介入,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指标,包括降低患膝肿胀程度、疼痛度,同时,患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指标都可以得到显着的改善,患者也可以尽快进入工作岗位中。(2)随着康复介入的时机延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将会出现降低的情况,其中康复介入时机在8周时患膝肿胀程度、疼痛度最高、患者术后重返工作岗位所需时间最长,但患者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则是最低的。结论:因此,为了使得患者尽快康复,尽早回归到工作岗位中,需要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而不是不断推迟康复治疗的时机,以免导致患者的各项指标出现恶化的情况,但康复介入的时机也不是越早越好,尽量在一到两周内,这样的康复介入将会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文光[6](2020)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本次回顾性研究,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与自体 ST/G 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术后至少一年的随访。研究方法:选取从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内由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0例(术前每一个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及其他的影像学资料全部都提示患者的交叉韧带均完全断裂)。手术方式采用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术,采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ST/G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其中LARS人工韧带组与自体ST/G肌腱组各30名患者。我们通过使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国际膝关节文件委员会(IKDC)评分系统和Tegner活动度分级系统对患者的重建结果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至少一年。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及以上进行随访,应用前、后抽屉试验评定患者术后力学稳定性,通过对比患者术后拄拐下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和恢复日常运动时间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对60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所有患者的最后一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有着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韧带自发断裂和韧带松动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指标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访结果显示,应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较自体肌腱(ST/G)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术后早期恢复快,符合骨科快速康复理念,患者满意度高,并且LARS人工韧带作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移植物可减少患者自身组织结构的破坏,可有效降低因取自体肌腱引起的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能够显着减少手术所用的时间。而且患者还能够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来更早的恢复膝关节功能。应用关节镜下使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
王豪[7](2020)在《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临床上经辅助内侧入路(Accessory Medial Portal,AMP)与内侧入路(Medial portal,MP)重建ACL的患者股骨隧道的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行ACL重建手术的患者,选取76位患者(76膝)进行研究,按照手术入路分为MP组(40膝)和AMP组(36膝),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使用行三维CT重建,通过应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关节影像重建,切除股骨内髁,对比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股骨侧韧带弯曲角度(bending角)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术后12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关节活动范围,术后使用针灸联合六味地黄丸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2.1)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在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ysholm评分的比较中,AMP组在术后3个月高于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6周、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比较中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股骨隧道位置的比较中,根据Mochizukis定位法发现MP组股骨隧道位置较AMP组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bending角的比较中,AMP组均小于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MP组在bending角劣于MP组,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IKDC评分与MP组无明显差别。AMP组在股骨隧道位置、长度、内口面积、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隧道体积以及术后3个月的Lysholm评分方面均优于MP组,在腱骨愈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同时术后康复建议联合针灸与内服六味地黄丸以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张新岳[8](2020)在《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使用新身痛逐瘀汤合剂的临床观察的研究,评估新身痛逐瘀汤在关节镜微创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联合中药改善术后早期肿痛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二科,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总共纳入66例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Ⅲ度及以上损伤的患者,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在18岁-58岁,平均年龄35.27±10.08岁,对照组采取自体肌腱关节镜下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予常规治疗并积极指导术功能锻练;治疗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岁-60岁,平均年龄37.27±12.44岁,平均体重为70.33±7.85Kg,治疗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二天开始口服新身痛逐瘀汤合剂,早晚各50ml,共14天。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第二天、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以及对患者治疗结束后第一周,治疗结束后第二周进行随访,并记录VAS疼痛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2000IKDC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并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术后第二天VAS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2000IKDC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2000IKDC评分,在术后第二天,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治疗结束后第一周,治疗结束后第二周进行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Lysholm评分和2000IKDC评分在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治疗结束后第一周,治疗结束后第二周时间点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对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好的治疗作用。2.术后配合常规治疗对于术后早期的症状也有改善。3.在重建手术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身痛逐瘀汤,对于患者的术后早期症状有明显缓解,手术与术后中药的结合更具优势。
苏计德[9](2020)在《郑氏3号熏洗药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的防治及对bFGF表达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郑氏3号熏洗药对兔膝关节前交叉重建术(ACLR)后关节粘连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粘连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表达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郑氏3号熏洗药在防治关节粘连的机制。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组(ACLR+郑氏三号熏洗药治疗组)、B组(ACLR+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组(单纯ACLR)三组,每组6只。术后取膝关节伸直位固定,并术后第4天分别对A、B组进行治疗干预,每次20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干预结束后,对膝关节进行大体观察、膝关节屈曲角度测量、组织学观察、成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计数及检测bFGF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兔膝关节造模后,兔的活动、精神状态、饮食、排泄等未见明显异常。实验过程中,兔手术侧膝关节石膏固定均未松脱,固定有效;膝关节术后未出现关节感染、出血、切口不愈合等情况。2.膝关节屈曲角度测量:A、B、C三组屈曲角度分别为92.33°±6.05°、69.67°±4.84°和64.33°±4.92°,在同等牵引力(100g)下,B、C两组活动范围受限明显;而A组屈曲角度、活动范围明显增加,与B、C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B、C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3.HE染色组织学观察:A组可见少量纤维增生,有较多的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B组见不同程度胶原纤维增生,见不等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并可见多量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组见多量纤维增生,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性浸润明显。4.400倍视野内成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计数:A组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分别为10.05±2.28和11.16±3.66,B组分别为32.72±3.45和32.61±2.82,C组分别为35.50±2.77和34.55±2.14。与B、C组相比,A组兔膝关节粘连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炎性细胞数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与C组相比,B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5.b FGF表达:A、B、C三组b FGF浓度分别为34.63±1.62pg/m L,38.66±0.97 pg/m L和40.03±1.61 pg/mL;A组相对于B、C组来说,兔膝关节粘连组织的b FGF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的bF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郑氏3号熏洗药对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的有一定防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膝关节粘连的发生发展;2.郑氏3号熏洗药对粘连的防治作用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炎性浸润有关;3.郑氏3号熏洗药对粘连的防治机制可能与抑制b FGF表达有关;4.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过4周的固定会造成膝关节粘连发生。
姚望[10](2020)在《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6自由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关节镜下重建ACL是公认针对ACL断裂最具临床疗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是否保留胫骨残端重建ACL在国内外各学者观点中尚无定论。研究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的手术方式。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0pti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前角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研究结果: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22;t=-3.123,P=0.003;t=-2.419,P=0.019);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03)。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 2.512,P=0.015;t=2.428,P=0.019;t=2.267,P=0.028)。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28)。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40),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04),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12),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45;t=-2.147,P=0.037)。研究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前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
二、膝关节ACL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计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ACL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推拿手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剔除、脱落标准 |
1.6 分组情况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2.3 术后康复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质量控制措施 |
2.7 脱落病例处置 |
2.8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
2.9 样本量估算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术后一般情况 |
3.2 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
3.3 膝关节肿胀差值比较 |
3.4 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3.5 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
3.6 膝关节IKDC评分比较 |
3.7 随访结果 |
3.8 疗效评定结果 |
4 讨论 |
4.1 ACL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 |
4.2 ACL断裂的诊断与治疗 |
4.3 ACL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
4.4 ACL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
4.5 中医推拿的作用及机理 |
5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5.1 疼痛和肿胀情况 |
5.2 膝关节活动度 |
5.3 功能指标 |
6 主要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VAS评分 |
2 Lysholm评分 |
3 IKDC评分 |
4 术后患者随访登记表 |
5 知情同意书 |
缩略词表 |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骨科-康复”一体化流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的收集、随访 |
2 内容及方法 |
2.1 康复措施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4.质量控制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术期康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病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 |
1.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 |
1.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
1.3.1 病史 |
1.3.2 症状 |
1.3.3 体征 |
1.3.4 辅助检查 |
1.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 |
1.4.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
1.4.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方案选择 |
1.4.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移植物选择 |
1.5 膝关节ACL损伤疗效评估 |
1.5.1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价表(IKDC) |
1.5.2 Lysholm膝关节评分 |
1.5.3 Tegner活动水平量表 |
1.5.4 KTl000/KT2000 测量仪 |
1.5.5 其它 |
1.6 中医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受试者中止研究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干预措施 |
2.2.4 康复方案 |
2.2.5 资料收集 |
2.2.6 结局评价指标 |
2.2.7 技术路线图 |
2.2.8 安全性评价 |
2.2.9 数据管理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2.11 保密措施 |
2.2.12 伦理标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2.3.2 两组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 |
2.3.3 两组手术前后Tegner评分,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 |
2.4 讨论 |
2.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2.4.2 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分析 |
2.4.3 两组患者术后Tegner评分、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ACL重建术 |
1.2.2 ACL重建术后康复与早期康复 |
1.2.3 ACL重建术后的膝关节关节活动度的康复评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1.1 患膝肿胀程度比较 |
3.1.2 VAS疼痛评分比较 |
3.1.3 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3.1.4 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 |
3.1.5 术后重返工作岗位所需时间比较 |
3.1.6 术后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 |
3.2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讨论 |
3.2.1 研究结果总结 |
3.2.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参考文献 |
(6)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分组情况 |
2.5 一般指标 |
2.6 疗效性指标 |
2.7 术前工作 |
2.8 手术方法 |
2.9 康复训练 |
2.10 随访与评估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移植物的选择 |
4.2 本次试验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 |
1 交叉韧带的解剖特点 |
2 膝关节损伤的因素及临床表现 |
3 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
3.1 保守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例来源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情况 |
2 治疗方法 |
2.1 麻醉方法与体位摆放 |
2.2 手术方法 |
2.2.1 MP组手术方式 |
2.2.2 AMP组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3.1 术后复查及用药 |
2.3.2 术后功能锻炼 |
3 观察指标 |
3.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
3.2 股骨隧道位置、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股骨侧韧带弯曲角度(bending角)的比较 |
3.3 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IKDC评分、Lachman实验及轴移实验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
5.2 股骨隧道位置 |
5.3 股骨隧道长度(L)、bending角及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 |
5.4 股骨隧道内口长轴、短轴、面积及体积 |
5.5 膝关节活动范围、Lachman试验及轴移实验 |
5.6 Lysholm评分 |
5.7 IKDC评分 |
5.8 并发症 |
6 讨论 |
6.1 研究结果分析 |
6.1.1 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位置、长度、α角、bending角比较 |
6.1.2 两组患者股骨隧道内口长轴、短轴、面积、体积及形状比较 |
6.1.3 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KT-2000及VAS疼痛评分比较 |
6.2 ACL损伤的中医治疗 |
6.2.1 针灸治疗对ACL重建术后康复的作用 |
6.3 ACL重建股骨隧道定位方法 |
6.3.1 四格表法 |
6.3.2 Watanabe法 |
6.3.3 Mochizuki法 |
6.3.4 Takahashi法 |
6.4 移植物的编织方式及长度对ACL重建的影响 |
6.4.1 不同移植物编织方式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
6.4.2 移植物长度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
6.4.3 移植物直径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
6.5 股骨隧道外口位置与术中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关系 |
6.6 骨道位置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
6.7 中老年患者行ACL重建术的术后效果 |
6.8 青少年患者行ACL重建术的术后效果 |
6.9 ACL损伤手术技术新进展 |
7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郑氏3号熏洗药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的防治及对bFGF表达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研究进展 |
2.1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概况 |
2.2 ACLR术后的康复 |
2.2.1 膝关节支具的应用 |
2.2.2 术后疼痛控制 |
2.2.3 血栓形成 |
2.2.4 关节功能训练 |
2.2.5 负重 |
2.2.6 肌力 |
2.2.7 本体感觉 |
2.2.8 步态调整 |
2.2.9 心理因素 |
2.3 中医药对ACLR后康复的意义 |
2.4 快速康复外科 |
2.5 结语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动物饲养 |
3.2 动物造模与干预 |
3.2.1 动物分组 |
3.2.2 动物造模 |
3.2.3 实验干预方法 |
3.2.4 一般情况观察 |
3.3 取材与处理 |
3.3.1 取材与处理过程 |
3.3.2 兔膝关节屈曲角度测量 |
3.4 标本检测方法 |
3.4.1 组织学观察及细胞分析 |
3.4.2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观察 |
4.2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
4.3 HE染色结果观察 |
4.4 成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分析 |
4.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分析 |
5 讨论 |
5.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的概述 |
5.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
5.3 成纤维细胞 |
5.4 粘连的机制 |
5.5 粘连的防治 |
5.5.1 麻醉下手法松解 |
5.5.2 关节镜微创手术 |
5.5.3 股四头肌经皮pie-crusting技术 |
5.5.4 股四头成形术 |
5.5.5 手术方式、手术过程的改善 |
5.5.6 持续被动运动(CPM)的应用 |
5.5.7 药物应用 |
5.5.8 物理治疗 |
5.6 中药对粘连的作用 |
5.7 中药熏洗法 |
5.8 关于实验造模的说明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之处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6自由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发展 |
1.1.2 前交叉韧带残端本体感受器研究 |
1.1.3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
1.1.4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独眼并发症研究 |
1.1.5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道变化研究 |
1.1.6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滑膜覆盖研究 |
1.1.7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人工韧带研究 |
1.1.8 前交叉韧带残端免疫组化及基因表达研究 |
1.1.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像学评估 |
1.1.10 膝关节运动学评估 |
1.1.11 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研究背景总结 |
1.2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康复 |
2.4.1 水肿炎性反应期(0-2周) |
2.4.2 保护性康复训练期(3-6周) |
2.4.3 强化肌力训练期(6-12周) |
2.4.4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期(3-6个月) |
2.4.5 恢复运动期(7个月-1年) |
2.4.6 全面恢复期(1年后) |
2.5 膝关节6-自由度运动功能分析 |
2.6 本体感觉测试(位置觉与运动觉) |
2.7 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Tegner评分 |
2.7.1 Lysholm评分 |
2.7.2 IKDC评分 |
2.7.3 Tegner评分 |
2.8 胫骨隧道位置精确度评价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各项临床基本资料 |
3.2 膝关节6-自由度运动功能分析 |
3.2.1 6自由组度主体间效应检验 |
3.2.2 术前各组6自由度 |
3.2.3 术后3月各组6自由度 |
3.2.4 术后6月各组6自由度 |
3.2.5 术后12月各组6自由度 |
3.2.6 各组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 |
3.3 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Tegner评分结果 |
3.4 本体感觉测试结果 |
3.5 胫骨隧道位置精确度评价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四、膝关节ACL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计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推拿手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D]. 覃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D]. 刘凯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骨科-康复”一体化流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D]. 侯天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自体腘绳肌腱4股与6股编织方法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疗效对比[D]. 陈善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D]. 邢赢.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6]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比较[D]. 文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7]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D]. 王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D]. 张新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郑氏3号熏洗药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的防治及对bFGF表达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D]. 苏计德.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10]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6自由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D]. 姚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前交叉韧带损伤论文;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论文; 韧带断裂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症状论文; 关节镜手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