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刁河板梁式渡槽仿真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克孜河渡槽充水载荷试验与承载力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李传喜[2](2019)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具有桥墩高而柔、墩与主梁固结、跨越能力强、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随着连续刚构桥跨度不断增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实际施工时遇到的困难也将不断增多,因此施工监控等关键技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孜州境内两河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县道XV02线密贵沟至瓦日乡段新建的(92+172+92)m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扎拖特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来分析悬臂施工过程中主梁线形及应力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进一步验证施工监控仿真模型的正确性。(2)运用施工监控仿真模型对不同合龙温度下的顶推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合龙顶推力对主梁以及主墩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3)对Midas FEA建立0#块局部模型的过程及荷载工况的确定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工况下各部位空间应力分布来分析裂缝可能发生的位置。(4)根据扎拖特大桥0#块一次浇筑面临的困难提出分层浇筑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建立0#块水化热模型来分析该方案下各部位温度场的分布情况。(5)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分层浇筑方案下各部位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提出有效的温控措施,并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提出的温控措施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佳温控方案。
董玉乐[3](2015)在《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动力分析及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渡槽是一种较复杂的水工建筑物,在水利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跨越山谷、河流、道路等,普遍用于输水、排洪、导流等。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特别是输水量较大时,渡槽内流体对渡槽结构的动力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渡槽的正常运行。本文以漂塘钨矿渡槽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建立拱式渡槽的动力分析模型,研究了该大型渡槽结构动力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进行结构模态计算,得到该拱式渡槽的结构自振特性;对渡槽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反应谱分析;同时也对渡槽工程施工中的部分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渡槽槽内水体的作用会明显降低结构的刚度;地震作用对渡槽结构的稳定性有显着影响;2.随着模态的增加,渡槽结构的频率逐渐递增,周期是随着模态的增加不断递减,渡槽的振型变形首先以横向振动为主,然后出现渡槽的整体竖向振动和扭转振动,渡槽在地震作用下横向刚度明显降低,所以在渡槽设计施工中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增强渡槽的横向刚度;3.渡槽自重、槽内水量、地震力对渡槽内力、应力及位移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渡槽的自重和外在荷载的影响;4.对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工程一些关键施工过程、技术及施工要点进行了研究,以供类似渡槽工程及相关工程借鉴参考.
曾丹丹[4](2013)在《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全评估》文中认为渡槽是以明渠方式,引导渠水,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山沟、洼地和道路等障碍而修建的架空交叉输水建筑物,是输水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统计,渡槽支承结构的塑性失稳是渡槽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之一,因此对渡槽支承结构进行塑性极限分析,保证其在运行阶段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弹性模量缩减法(Elastic Modules Reduction Method,简称EMRM)根据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和广义屈服准则,利用单元承载比和承载比均匀度确定基准承载比,结合基于应变能守恒定理的弹性模量调整策略,进行线弹性迭代以获取结构的最大容许应力场及极限承载力,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极限分析数值方法,已成功应用在土木和水利工程中钢结构的极限分析与安全评估中。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材料特性和截面屈服准则较钢结构复杂得多,如何准确模拟钢筋与混凝土相结合的材料特性,根据单元截面内力和截面强度的关系,建立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元承载比的计算表达式,是基于弹性模量缩减法进行渡槽支承结构进行塑性极限分析和安全评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本论文研究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进而获得了渡槽支承结构的塑性极限承载力,并对其构件与整体安全性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工作有:1.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特点及破坏机理,提出了只考虑截面弯矩屈服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单元承载比计算表达式,进而结合EMRM的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建立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EMRM。2.结合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结构特性,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限分析的EMRM,获得了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塑性极限荷载、构件安全系数和整体安全系数,进而对其进行安全评估。3.基于弹性模量缩减法,对满足安全限值要求的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了槽架高度、立柱截面强度、槽身跨度等参数,对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极限承载力、构件和整体安全性的影响。4.基于本文建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EMRM,在工程允许的取值范围内快速、准确地确定了渡槽槽架支承结构的高度,为工程中确定槽架的合理高度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裴欢[5](2013)在《山西某大跨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静动力分析》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在当今作为一种新型的组合材料,具有经济效益高、塑性韧性好、承载力高、施工简便等诸多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领域和高层建筑领域,但在水利建设上极少用到。由于桥梁与渡槽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借鉴渡槽的结构特点和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一些理论经验,发展一种新式的渡槽—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结构的一些受力性能。本文以山西某水利工程为设计背景,结合钢管混凝土拱桥与渡槽的结构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该工程进行了设计与分析,旨在通过对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的结构特点、静力特性与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为今后该结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确定了不同跨度的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的结构型式。本文通过对钢管混凝土拱式结构与渡槽结构特点的分析,确定了每跨结构的构造型式以及各构件的布置方式与截面尺寸。2.对每跨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进行了静力分析。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不同跨度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各跨结构的位移、变形以及结构的受力性能,同时分析了随着跨度的增加结构的各指标的变化情况。3.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结构主要的振动形式:面内振动、面外振动与局部振动,局部构件扭转。同时又将各跨钢管混凝土结构与其相应的纯钢结构做比较,得到了刚度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4.对各跨钢管混凝土渡槽结构进行了地震分解反应谱与弹性时程分析。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别对各跨结构进行了三向地震单独作用与地震组合作用。得到了在各种地震工况下,结构关键部位的位移与内力响应,并进一步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结构对横向地震作用的响应较为敏感,对竖向地震作用不敏感。在双向地震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与单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相差不大,但是内力却有较明显的增大。经过对比分析可知,随着跨度的增加,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越明显拱肋的面外弯矩越大。5.在各种地震作用下,结构关键部位产生的应力均小于各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说明各跨结构均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是安全的。
陈浩[6](2012)在《山西大跨度钢结构渡槽静、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为了调节水资源而造福于人类,实施水资源的跨地区、跨流域的输送,国家计划实施南水北调计划工程,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需要修建大量的渡槽,这些渡槽所建地区大部分位于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区域,有的还在地震高发区;因此这些渡槽的抗震设计,对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南水北调运城引黄西杜村工程为背景,采用上承式钢管与钢管混凝土复合拱结构作为支撑结构。根据结构构件的单元模拟,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结构的空间整体模型,运用力学知识对模型结构的整体性能进行分析:1)分析渡槽内水位为空水位、设计水位和满水位时,三种不同荷载工况下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得到渡槽结构的静力性能及变化图形。2)对渡槽结构整体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有限元模型前20阶自振特性及相应的振型特征。3)反应谱及时程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针对三种不同荷载工况进行动力反应谱分析,然后输入Taft波对渡槽结构进行地震动力时程分析。4)得到静、动力分析数据,对渡槽进行稳定计算。通过以上分析,得到渡槽整体的最不利荷载工况、位移最大处、最大弯矩、最大轴向应力及其薄弱环节,为以后相似工程做个参考。
冀小辉[7](2011)在《渡槽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一个典型特点,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我国一直在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中尤以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为突出。渡槽又称高架渠,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其他水道、洼地、公路和铁路、山川等的架空桥式交叉建筑物,除输水之外还可作为排洪以及导流之用,是调水、供水工程和灌区水工建筑物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交叉建筑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需要修建大量的渡槽,这些渡槽所建地区大部分位于地震烈度为Ⅶ度及以上区域,有的还在地震高发区;因此这些渡槽的抗震设计,对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百泉引水渠渡槽实际工程为例,首先,根据其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进行了结构选型及设计计算。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该渡槽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三种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变形、位移和受力,获得渡槽结构的静力性能。第三,进行了渡槽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模态分析,列出了有限元模型前20阶自振特性及相应的振型特征;反应谱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针对三种不同工况进行分析;时程分析,输入Elcentro波对渡槽结构进行地震动力时程分析。通过以上静力及地震反应分析对该工程设计计算进行了验证。
徐梦华,莫海鸿[8](2011)在《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静力响应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计算,研究了渡槽内流速对其横、竖向结构静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流速对渡槽横向位移以及横向弯矩的静力响应虽然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且随着槽内流速的增大,影响也在加大,但是,在1.0~2.5 m/s的流速范围内,影响很小,不会产生危害;高流速对渡槽竖向位移以及竖向弯矩影响要比低流速大,但是,在1.0~2.5 m/s的范围内,对渡槽的竖向位移及竖向弯矩的影响也很有限。
徐梦华,莫海鸿[9](2010)在《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渡槽内流速对其横、竖向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流速对渡槽位移以及弯矩动力响应的影响虽然随着槽内流速的增大而加大,但是在1.0-2.5m/s的范围内,流速所产生的附加数值很小,影响也很有限,不会产生危害。
管俊峰[10](2010)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水利工程各领域探索并应用大型复杂混凝土结构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保证所建混凝土工程的可靠性、适用性及经济性,在结构研究领域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技术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4120002300)和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基金(豫教高[2004]294号),基于28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实测成果,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双洎河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结构为例,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弹塑性相似理论与仿真模型试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1)根据各条裂缝的产生机理、延伸发展的特征和宽度变化规律,阐述和进一步明确了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分类统计分析原则,进行了各类型裂缝数量、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及最大裂缝宽度分布规律的分类统计分析。明确了结构设计中裂缝宽度验算对应的裂缝形态特征,即该裂缝为在后续各级荷载作用下,因开裂截面钢筋拉应力和混凝土受拉区高度的持续增大而得以持续延伸到中和轴附近的主裂缝。(2)结合钢筋混凝土梁试验成果,对现行规范裂缝宽度验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范在计算大保护层和高截面梁的裂缝宽度时存在一定的误差,钢筋有效影响区计算方法的不同使得各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值产生差异。考虑保护层厚度与有效配筋率及截面高度等因素的裂缝宽度验算公式更加合理。提出了裂缝宽度验算模式的改进建议。(3)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梁保护层厚度、配筋和截面高度变化对钢筋水平位置处的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以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和间距为变量的纵向受拉钢筋有效影响区即有效受拉截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建议了考虑截面高度与有效配筋指数耦合影响的平均裂缝间距计算模式。改进了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模式。与实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建议公式精度较好,且更适用于大保护层和高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梁。(4)系统地量测了正常使用各级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内不同高度处的裂缝间距与裂缝宽度。分析了保护层厚度、配筋及截面高度变化对受拉区内各位置处裂缝间距和宽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受拉区范围内各个高度处与钢筋重心水平对应的梁侧面裂缝宽度之间的比值关系,提出了该比值的计算方法。(5)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梁开裂后正常使用阶段各级荷载下裂缝延伸高度的发展规律。通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主裂缝间距稳定时的荷载水平与开裂荷载之间的经验公式。依据裂缝延伸机理,指出纵向受拉钢筋有效影响区的存在是裂缝延伸高度产生差异性的根本原因。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延伸不同状态下高度的解析解,其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研究成果为评估钢筋混凝土梁服役期内的工作性能提供了依据。(6)引入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裂弯矩的相似比计算方法。根据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截面高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配筋率等参数的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计算公式。(7)结合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相似理论,依据裂缝宽度计算理论与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分别推导出钢筋混凝土梁平均裂缝间距与最大裂缝宽度的相似比计算公式。使模型钢筋混凝土试验得到的裂缝间距与宽度可以反演到原型梁中去。(8)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原型及其仿真试验模型的受力性能。研究了以面力模拟渡槽自重、以等效集中荷载或阶梯形均布荷载模拟渡槽横向水荷载对渡槽结构变形和混凝土应力的影响规律,对模型试验加载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9)通过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仿真模型与原型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相似比,将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模型受力性能实测结果反演为原型受力状态。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渡槽原型在自重荷载、设计水位荷载、校核水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并与原型反演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渡槽模型试验测得的纵横梁和侧墙截面开裂荷载、应力及渡槽竖向位移和支座反力的合理性,反演计算后可用于正确评价渡槽原型的正常使用状态的受力性能。(10)从便于进行大型复杂结构优化设计运用的角度出发,基于钢筋混凝土梁正常使用阶段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推导出裂缝截面混凝土名义拉应力与最大裂缝宽度的理论关系公式。基于大量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名义拉应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和实用公式。(11)以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的三维实体有限元参数化模型为基础,以截面抗裂原则控制侧墙和底板的应力值,以结构变形协调调整各纵横梁的间距大小,由名义拉应力法约束各纵横梁跨中底部应力值,以结构自重最轻为目标函数对渡槽进行寻优分析,使得渡槽各主要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布置为最优。采用三维梁壳有限元模型计算出优化渡槽各构件内力值并对其进行配筋。与原设计方案比较,优化后的渡槽结构自重轻、刚度分布合理、变形协调一致且配筋经济。
二、刁河板梁式渡槽仿真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刁河板梁式渡槽仿真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桥梁施工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分析 |
2.1 施工监控的内容与方法 |
2.1.1 施工监控的内容 |
2.1.2 施工监控的方法 |
2.2 施工过程仿真模拟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3 施工阶段划分 |
2.3 主梁的线形控制 |
2.3.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2.3.2 位移测点的布置及量测内容 |
2.3.3 线形控制 |
2.3.4 线形控制结果 |
2.4 主梁的应力控制 |
2.4.1 应力测点的布置及测试内容 |
2.4.2 应力测试原理 |
2.4.3 应力控制 |
2.4.4 应力控制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合龙温度下顶推力的取值研究 |
3.1 不同合龙温度下顶推力的研究意义 |
3.2 合龙顶推力的确定 |
3.2.1 顶推的目的 |
3.2.2 永久作用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3 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4 实际顶推力的确定 |
3.3 合龙顶推力对桥梁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
3.3.1 合龙顶推力对主墩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
3.3.2 合龙顶推力对主梁线形及内力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0#块受力分析 |
4.1 0#块空间应力分析的重要性 |
4.2 0#块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局部对象的选取 |
4.2.2 实体建模 |
4.2.3 网格划分 |
4.2.4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施加 |
4.2.5 荷载施加 |
4.3 荷载工况的建立 |
4.3.1 0#块应力分析工况 |
4.3.2 各分析工况荷载的确定 |
4.4 施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4.1 悬臂施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4.2 成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 成桥运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1 成桥运营状态下局部模型荷载分析 |
4.5.2 墩顶梁段最大负弯矩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3 墩顶梁段最大剪力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扎拖特大桥0#块现浇方案优化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0#块现浇方案的提出与分析 |
5.3 优化方案下0#块水化热分析 |
5.3.1 水化热分析的意义 |
5.3.2 水化热分析模型的建立 |
5.3.3 扎拖特大桥0#块关键温度节点选取 |
5.3.4 水化热温度场分析 |
5.4 0#块温度场控制措施研究 |
5.4.1 常用的温度场控制措施分析 |
5.4.2 背景桥温度场控制措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动力分析及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该项目研究的背景目的及重要意义 |
1.4 该项目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工程概况 |
2.1 渡槽总体布置 |
2.2 工程地质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基土的构成及工程特性 |
2.3 渡槽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
2.4 渡槽主要技术指标及材料 |
2.4.1 主要技术指标 |
2.4.2 主要材料 |
2.5 渡槽工程施工要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动力分析 |
3.1 动力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选择 |
3.1.1 概述 |
3.1.2 特征值分析 |
3.1.3 时程分析方法 |
3.1.4 反应谱分析 |
3.2 Midas 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3.2.1 Midas Civil 简介 |
3.2.2 Midas Civi 基本过程 |
3.2.3 Midas Civil 结构动力模型 |
3.2.4 Midas Civil 程序中特征值计算方法 |
3.3 基于 Midas 的拱式渡槽有限元动力模型的建立 |
3.3.1 漂塘钨矿拱式渡槽工程 |
3.3.2 漂塘钨矿拱式渡槽模型的建立 |
3.4 漂塘钨矿拱式渡槽动力反应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工程施工技术 |
4.1 渡槽施工方案比选 |
4.2 渡槽基础开挖及回填施工 |
4.3 渡槽拱架搭设 |
4.4 渡槽拱圈的施工 |
4.5 渡槽立柱的施工 |
4.6 渡槽槽身的施工 |
4.7 渡槽支架卸落及拆除 |
4.8 渡槽钢筋、模板控制要点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渡槽支承结构简介 |
1.2.1 重力式槽墩 |
1.2.2 槽架 |
1.2.3 桩柱式槽架 |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的发展 |
1.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的现状 |
1.4 渡槽支承结构的极限承载力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结构塑性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2.1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1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基本原理 |
2.1.2 弹性模量调整法 |
2.2 弹性模量缩减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 |
2.2.1 弹性模量缩减法的基本原理 |
2.2.2 弹性模量缩减法的主要参数 |
2.2.3 弹性模量缩减法迭代流程及步骤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
3.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3.1.1 分离式模型 |
3.1.2 整体式模型 |
3.1.3 组合式模型 |
3.2 单元承载比 |
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渡槽单排架支承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
4.1 渡槽单排架支承结构的计算模型 |
4.1.1 结构计算模型 |
4.1.2 荷载计算 |
4.2 渡槽单排架支承结构的工程实例 |
4.2.1 计算参数 |
4.2.2 荷载情况 |
4.2.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3 渡槽单排架支承结构的计算结果 |
4.3.1 塑性极限荷载 |
4.3.2 高低承载单元的判别 |
4.3.3 单元承载比和弹性模量的迭代过程分析 |
4.3.4 承载比均匀度的迭代过程分析 |
4.3.5 塑性极限失效模式 |
4.3.6 安全评估 |
4.4 渡槽单排架支承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槽架高度的影响 |
4.4.2 立柱截面强度的影响 |
4.4.3 槽身跨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渡槽A字形架支承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
5.1 渡槽A字形架支承结构的计算模型 |
5.2 渡槽A字形架支承结构的算例分析 |
5.2.1 计算参数 |
5.2.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3 渡槽A字形架支承结构的计算结果 |
5.3.1 塑性极限分析 |
5.3.2 高低承载单元的判别 |
5.3.3 单元承载比和弹性模量的迭代过程分析 |
5.3.4 承载比均匀度的迭代过程分析 |
5.3.5 塑性极限失效模式 |
5.3.6 安全评估 |
5.4 渡槽A字形架支承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
5.4.1 槽架高度的影响 |
5.4.2 柱截面强度的影响 |
5.4.3 槽身跨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 |
(5)山西某大跨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静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渡槽应用及发展趋势 |
1.2.1 渡槽在国内外的应用 |
1.2.2 渡槽的发展趋势 |
1.3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形式与基本概念 |
1.4 钢管混凝土拱结构的现状以及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
1.4.1 国外发展及应用 |
1.4.2 国内发展及应用 |
1.5 钢管混凝土拱结构的优缺点 |
1.5.1 钢管混凝土拱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组合结构的特点 |
1.5.2 钢管混凝土拱结构的弊端 |
1.6 目前国内外有关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与规程 |
1.7 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1.7.1 刚度取值问题 |
1.7.2 钢管混凝土拱式结构的模态分析 |
1.7.3 钢管混凝土拱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的模型建立及结构分析 |
2.1 模型的建立 |
2.1.1 建立模型的工程背景 |
2.1.2 参数选取 |
2.2 荷载组合 |
2.3 结构设计指标 |
2.4 自振特性分析 |
2.5 各跨度钢管混凝土渡槽结构的最大位移以及构件的设计应力 |
2.6 自振特性的影响因素 |
2.6.1 各跨原模型与各自纯钢结构自振频率的增量 |
2.6.2 各跨度钢管混凝土结构相应的纯钢结构的最大位移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
3.1 概述 |
3.2 反应谱曲线的确定 |
3.3 荷载工况的选取 |
3.4 纵向、横向和竖向地震单独作用下的响应 |
3.4.1 关键位置的位移响应分析 |
3.4.2 关键部位的内力响应 |
3.5 水平和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3.5.1 关键位置的位移响应分析 |
3.5.2 关键位置的内力响应分析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的时程分析 |
4.1 地震波 |
4.1.1 地震波的确定方法 |
4.1.2 地震波的选取与组合 |
4.2 三向地震单独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4.2.1 关键部位的位移响应分析 |
4.2.2 关键部位的内力响应分析 |
4.3 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响应 |
4.4 地震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与时程分析的比较 |
第五章 总结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山西大跨度钢结构渡槽静、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渡槽的基本形式 |
1.3 国内外渡槽的发展及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静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单元选取与荷载指标 |
2.3.2 钢管混凝土建模问题的处理 |
2.3.3 材料属性与截面选择 |
2.3.4 有限元计算模型 |
2.4 设计计算 |
2.4.1 水力计算 |
2.4.2 稳定计算 |
2.5 静力性能分析 |
2.5.1 结构自重的分析 |
2.5.2 设计水位时工况分析 |
2.5.3 满槽水位时工况分析 |
第三章 渡槽结构的稳定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态分析 |
3.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3.2.2 MIDAS中反应谱和时程方程 |
3.2.3 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反应谱分析 |
3.3.1 地震作用下的自重分析 |
3.3.2 设计水位时地震作用分析 |
3.3.3 满槽水位时地震作用分析 |
3.4 时程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4.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渡槽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2 工程概况及设计计算 |
2.1 工程概况 |
2.2 设计计算 |
2.2.1 槽身纵向结构型式的选择 |
2.2.2 槽身横向结构型式的选择 |
2.2.3 水力设计 |
2.2.4 稳定计算 |
2.2.5 主要结构计算 |
3 渡槽结构有限元建模及静力性能分析 |
3.1 渡槽结构有限元建模 |
3.1.1 渡槽结构几何尺寸 |
3.1.2 分析软件说明 |
3.1.3 有限单元类型 |
3.1.4 边界条件 |
3.1.5 材料参数 |
3.1.6 模型种类 |
3.1.7 工况类型 |
3.2 渡槽结构静力性能分析 |
3.2.1 工况1(结构自重) |
3.2.2 工况2(结构自重+半槽水位) |
3.2.3 工况3(结构自重+满槽水位) |
4 渡槽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态分析 |
4.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4.2.2 渡槽结构特征方程 |
4.2.3 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反应谱分析 |
4.3.1 工况1(结构自重+地震作用) |
4.3.2 工况2(结构自重+半槽水位+地震作用) |
4.3.3 工况3(结构自重+满槽水位+地震作用) |
4.4 时程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静力响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渡槽三维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4] |
2.1 结构部分的动力控制方程 |
2.2 流体域控制方程 |
2.3 流体自由液面 |
2.4 耦合条件 |
3 流固耦合分析 |
4 结 论 |
(9)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渡槽三维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6] |
1.1 结构部分的动力控制方程 |
1.2 流体域控制方程 |
1.3 流体自由液面 |
1.4 耦合条件 |
2 流固耦合地震动力仿真分析 |
3 结论 |
(10)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
1.3 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
1.3.2 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
1.4 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
1.4.1 相似的基本概念 |
1.4.2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
1.4.3 结构静力相似模型设计 |
1.4.4 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的相似要求 |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2 钢筋混凝土梁抗裂度及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计及实测结果 |
2.1.1 试验构件参数设计 |
2.1.2 试验测试内容及加载装置 |
2.1.3 实测抗裂度及裂缝分布 |
2.2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类统计分析 |
2.2.1 各类型裂缝的定义 |
2.2.2 裂缝分类统计分析 |
2.2.3 裂缝截面有效受拉高度的确定 |
2.2.4 平均裂缝间距的统计分析 |
2.2.5 裂缝宽度的统计分析 |
2.2.6 裂缝宽度扩大系数的统计分析 |
2.2.7 统计分析结果总结 |
2.3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2.3.1 现行规范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验算公式的对比分析 |
2.3.2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拉钢筋水平位置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2.3.3 保护层厚度不同钢筋混凝土梁的任意位置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2.3.4 配筋不同钢筋混凝土梁的任意位置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2.3.5 高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任意位置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2.4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延伸高度计算方法 |
2.4.1 裂缝延伸高度特征 |
2.4.2 裂缝延伸机理分析 |
2.4.3 裂缝延伸高度的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 |
2.4.4 工程检测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筋混凝土梁抗裂度及裂缝宽度相似理论 |
3.1 引言 |
3.2 钢筋混凝土梁抗裂度相似性与计算方法 |
3.2.1 理论分析 |
3.2.2 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 |
3.2.3 抗裂性相似仿真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3.3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布和宽度相似性与计算方法 |
3.3.1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布的相似性与计算方法 |
3.3.2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相似性与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结构仿真模型设计与试验研究 |
4.1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结构原型及仿真模型 |
4.1.1 原型结构内力计算模型 |
4.1.2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仿真模型试验 |
4.2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仿真模型试验加载方法分析评价 |
4.2.1 渡槽结构弹性相似比计算方法 |
4.2.2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3 原型与模型有限元对比分析 |
4.3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仿真模型试验成果反演分析 |
4.3.1 渡槽原型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 |
4.3.2 渡槽原型反演计算方法 |
4.3.3 渡槽原型开裂荷载反演分析 |
4.3.4 渡槽原型应力反演分析 |
4.3.5 渡槽原型变形反演分析 |
4.3.6 渡槽原型支座反力反演分析 |
4.3.7 渡槽原型裂缝分布形态反演与裂缝宽度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5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5.1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名义拉应力控制法 |
5.1.1 基于半理论半经验裂缝宽度公式的名义拉应力 |
5.1.2 基于数理统计裂缝宽度公式的名义拉应力 |
5.1.3 名义拉应力与最大裂缝宽度关系的简化公式 |
5.1.4 名义拉应力的实用公式 |
5.1.5 名义拉应力公式的应用 |
5.2 三维梁壳单元渡槽内力计算模型 |
5.2.1 三维梁壳单元模型 |
5.2.2 三维梁壳单元计算精度验证 |
5.3 钢筋混凝土多纵梁渡槽优化设计方法 |
5.3.1 优化设计原则 |
5.3.2 多纵梁渡槽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5.3.3 优化过程及结果 |
5.3.4 基于三维梁壳单元内力计算值配筋 |
5.3.5 多纵梁渡槽优化设计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附录 钢筋重心水平处的裂缝宽度实测值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刁河板梁式渡槽仿真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克孜河渡槽充水载荷试验与承载力安全评价[D]. 刘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传喜.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漂塘钨矿大跨度渡槽动力分析及施工技术[D]. 董玉乐. 南昌工程学院, 2015(07)
- [4]渡槽槽架式支承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全评估[D]. 曾丹丹. 广西大学, 2013(03)
- [5]山西某大跨钢管混凝土拱式渡槽结构静动力分析[D]. 裴欢.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6]山西大跨度钢结构渡槽静、动力分析[D]. 陈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7]渡槽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冀小辉. 郑州大学, 2011(04)
- [8]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静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 徐梦华,莫海鸿.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03)
- [9]渡槽内流速对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仿真分析[J]. 徐梦华,莫海鸿.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20)
- [10]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D]. 管俊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