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轮廓的 3D 地形重建和飞行路径剖面显示

基于轮廓的 3D 地形重建和飞行路径剖面显示

一、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重建和飞行航路剖面显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星[1](2020)在《中小机场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航线增加、空域调整、空中交通流量增加,我国的现有民用机场的进离场程序大部分有优化的需求。对终端区的进离场程序进行优化的基础有地形限制、禁飞区限制、航线走向限制等等,本研究将复杂的进离场程序简化为中小机场的简单进离场航线优化作为切入点,基于Matlab软件对特定中小机场的终端空域进行模拟,使用A*算法对传统程序与PBN程序的进离场航线进行优化。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对特定机场的终端空域进行仿真模拟,基于地形仿真生成传统程序进离场航线与PBN进离场航线,对新生成的航线和未优化航线进行优化评估。首先,分析民用机场进离场航线具有的特点:进场航线汇聚航空流量、离场航线分散航空流量,并总结中小机场普遍的导航设施布局、航班流特点、航线设置要求,确定航线优化原则和方向以及优化评估的指标。接着对机场的终端区空域进行模拟,使用Matlab编程软件将地形三维呈现,并采用元胞自动机原理将地形进行栅格化处理,根据“三区”的定义将栅格划分可行域与非可行域。在地形处理的基础上,采用A*算法,逐条添加进场或离场航线的起始点坐标,并在可行域内搜索最优航路,逐步形成进离场航线网络。对优化后的进离场网络进行交叉冲突点优化处理,并最终形成终端区进离场航线网络。最后对优化后的进离场航线网络进行航线利用率、航路成本等评价指标进行评估,衡量优劣。本研究采用新疆阿克苏机场的飞行程序优化项目为案例,依据以上研究方法对阿克苏机场的进离场程序进行仿真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程序,从航线利用率、航路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估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进离场航线不仅符合优化的要求,与程序设计人员设计的优化航线也具有很大的共性。基于此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研究可对中小机场的进离场程序优化设计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设计思路,对进离场航线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设计。

黄毅[2](2020)在《无人飞行器地形跟随导引视觉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视觉感知技术和导引技术受到了研究者更加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固定翼无人飞行器地形跟随飞行为应用背景,着重研究机载单目相机对障碍物/地形的探测技术、地形跟随中的导引技术以及导引律参数调节规律。首先,针对基于视觉的固定翼飞行器地形跟随问题,确定了地形跟随导引系统总体方案;分别讨论各种视觉探测技术和导引技术方案的优劣和可行性,确定了本文的地形探测方案和地形跟随导引律类型;然后,面向障碍物/地形深度估计问题,通过序列图像结合组合导航系统对相机位姿进行实时解算,并对求解的相机位姿初值进行非线性优化,降低图像预处理噪声对相机位姿估计的影响;以相邻帧相机位姿构造投影矩阵,逆向求解障碍物/地形的三维坐标,完成障碍物/地形与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关系估计;接着,基于真实的地形高程数据,搭建飞行器地形跟随探测仿真,以适应角法作为地形跟随导引律,针对导引律的多参数调节复杂问题,研究分段参数的初值确定以及调节规律,有效降低导引律参数设计的难度;最后,搭建真实图像序列数据采集平台,进行真实场景深度数据集采集;对本文障碍物/地形深度估计算法进行真实序列集验证;对地形跟随导引律与参数进行真实地形的跟随飞行仿真验证,飞行的实际过载和航迹角均满足机动性能约束,航迹曲线较好地贴合了地形轮廓,证明所设计地形跟随探测仿真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所设计导引律参数的有效性。

周中元[3](2020)在《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和民用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导航信息是船舶航行及海洋开发作业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电子海图能够实时动态显示基于海图背景的导航信息并能辅助航海人员高效的完成各类作业任务,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电子海图仅能提供基本的二维航行信息,对于三维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等信息不能够形象地描述,依然需要航海人员人为处理各种设备所接收的诸多数据。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对整体情况的有效分析把握,同时降低了航海作业实现效率。因此如何在二维电子海图的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显示的同时实现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信息的三维显示,使航海人员运用视觉方式找出规律以及隐藏的内在现象,更好的支撑航海人员进行决策,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电子海图的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温度场信息三维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综述了电子海图、海洋平台及软件、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在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与思路。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电子海图基础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电子海图基本概念及相关坐标系、地形可视化高程模型分类以及三维可视化方法。其次,基于电子海图数据进行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研究主要从三维地形模型实现流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S-57格式电子海图数据获取以及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详细分析了高程数据模型内插方法,并针对单一插值算法应用时的缺陷,提出一种移动曲面拟合与反距离加权平均混合插值的改进方案,设计了仿真验证。再次,对光线投射算法进行分析,针对温度场数据量较大情况下采用传统三线性插值导致重采样过程效率低下的缺点,提出一种利用空间几何中的性质,向量向外延伸确定采样点的方法,实现计算的简化。同时针对图像合成提出变步长采样的方式,实现对采样效率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对改进后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基于S-57电子海图数据,在VS2010及Open GL开发环境中设计实现了海底地形与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融合显示系统软件。系统整体目标是基于电子海图数据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三维地形信息、海洋温度场的融合显示。

鲁晨阳[4](2020)在《基于机载LiDAR与单波束测深数据建立河道DEM的研究》文中认为为向某水利研究机构提供河道DEM及三维模型数据支持,本文采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生成陆域DEM,利用无验潮RTK单波束测深数据生成DDM,并将DEM与DDM进行一体化拼接,生成水上水下一体化DEM及三维地形模型。论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在对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与测区DEM构建问题的研究方面,本文采用三角网迭代加密滤波算法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处理,通过Delaunay三角网将地面点构建为TIN,采用线性内插法对TIN内插生成测区DEM。结果表明,该方法普适性良好,参数设置少,时间效率高,适用于区域面积大的小比例尺测图。(2)在对浅水离散单波束测深数据高程异常改正与DDM内插算法的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基于EGM2008“移去——恢复”法对测深数据进行高程拟合,并对Spline、IDW、Kriging、NNI四种空间插值方法构建DDM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利用浅水离散单波束测深数据构建DDM,与其他三种插值方法相比,Spline具有更好的插值效果。(3)针对传统格网法整合DEM数据存在拼接区域“像元缝隙”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优化格网法的DEM整合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在水陆DEM数据一体化表达中平滑效果良好,具有适用性和优越性。(4)本文采用中误差、拟合优越度、粗差率等质量评价指标对测区DEM进行误差统计分析;采用DEM与测区遥感影像、等高线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果证明,误差统计分析的局限性与三维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5)利用DEM灰度图生成了OBJ格式的测区三维地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建模分辨率高,计算量小,效率高,数据兼容性强,数据冗余量小。

姚文倩[5](2019)在《海原断裂老虎山段及其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几何复杂度研究》文中提出海原断裂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一支大型边界活动断裂,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承载的重要构造之一,也是陆内强震的孕震构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有仪器记录以来,沿断裂上发生过如1920年M8.3海原地震、1927年M7.7古浪地震这样极具灾难性和破坏性的强震,而在两次强震之间存在一段260 km长的“地震空区”,近千年来尚无强震历史记录。因此,深入研究海原断裂该段的构造变形、断裂活动习性等不仅是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机制的关键,也是分析强震复发特征以及评价其地震灾害性的重要基础。海原断裂老虎山段位于广义海原断裂的中段,与狭义海原断裂西段以喜集水盆地相接,该段也是长260 km的“地震空区”的东段,其断裂迹线较为平直,且断裂沿线保存有较多的错断地貌,如被错断的冲沟、山脊和少量的阶地,其中保存较好的断错地貌是位于老虎山段西端松山盆地以北的多级位错阶地,也是研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的理想研究对象。Lasserre et al.(1999)在松山以北该段的马家湾和宣马湾两个研究点位的研究得到了12±4 mm/yr的滑动速率,这与不少国内研究人员在海原断裂上研究得到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滑动速率并不匹配,也远高于该段GPS和InSAR数据反演得到的滑动速率。因此,鉴于该点已有的滑动速率不匹配、位错阶地保存较好、高精度地形数据获取的便捷化以及测年方法和精度上的提高等,我们对其进行了滑动速率再评估的工作。我们首先利用沿该段机载LiDAR获取的高精度DEM数据,结合野外填图对马家湾和宣马湾两个研究点的微地貌进行了精细刻画。在马家湾点位,利用T2/T1阶地陡坎的上界和下界作为位错标志,分别获得了130±10 m、93±15 m的位移量,而在宣马湾利用T4/T1’陡坎获得了68+3/-10 m的位移量。其次,我们在马家湾利用14C、10Be深度剖面和光释光等测年方法得到了T1、T2阶地面年龄分别为9445±30 yr B.P.、26.0±4.5 ka。然后我们通过观察马家湾T2/T1陡坎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演化历史发现,该陡坎上沿位移累积的起始时间是T2阶地面废弃以后,而下沿位移累积的起始时间是T1阶地面废弃以后。结合Lasserre et al.(1999)在宣马湾得到的7624±43 yr B.P.的T1’阶地的年龄,我们综合利用上阶地面重建和下阶地面重建两种模式得到了自26 ka以来海原断裂老虎山段5.0+1.5/-1.18.9+0.5/-1.3 mm/yr的滑动速率,该滑动速率值的下限与大地测量数据揭示的速率值相近。基于该项滑动速率再评估的工作,我们推测青藏高原内部及周缘的主要断裂上存在的滑动速率差异性的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不同研究者对于累积位移的起始年龄的理解上认识不同所造成的。在利用阶地陡坎两侧阶地的废弃年龄作为累积位移的起始时间时,需要详细分析陡坎的形成演化过程,从而确定出正确的位移累积时间起始时间,以便获得更为准确可靠的滑动速率值。海原断裂老虎山段的邻区紫红山断裂,与海原断裂老虎山段东延部分在米家山西侧自然衔接,其切过米家山南麓后,斜穿过老龙湾盆地中央将该盆地一分为二,整体沿其走向连续性好,延伸至窝子滩附近走向由北西西向转为近东西向,并与1920年海原地震破裂带相交。野外填图及基于Sf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DEM数据都显示该断裂整体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断分量,局部发育小型台阶状斜列的正断层。我们在陡沟坪、腰水沟、红柳滩和石门四个研究点观察到多个被错断的阶地、冲洪积扇及规模不同的冲沟,这些位错地貌的左旋走滑位移量最小为2 m,最大为51.6 m,位移集中在4.8 m、7.6 m、15.2 m和18.7 m。依据位移统计结果认为紫红山断裂的左旋走滑位移量的特征差值为2.8 m、7.6 m、3.5 m,推测其可能代表了单次同震位移平均值约为3 m。利用在陡沟坪基于10Be深度剖面方法获取的阶地面暴露年龄我们对紫红山断裂的滑动速率进行了限定,自11 ka以来为1.4-2.6 mm/yr,并结合断裂以北约5 km的海原断裂主断裂上新的研究结果以及另外两支分支断裂上推测的滑动速率值,我们认为海原断裂在该段的滑动速率为≥5.5-7.5 mm/yr。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前人在海原断裂老虎山段及邻区的研究结果发现,海原断裂主要部分的平均滑动速率为7.0±2.0 mm/yr,并且在晚第四纪以来的时间范围内并未出现明显波动。而如果排除缺乏强有力年龄限定的滑动速率值,从沿断裂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情况来看,海原断裂的滑动速率从金强河段向东至1920年海原地震破裂带呈略微递减的趋势。从更大范围的区域尺度的祁连-海原断裂系来看,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过程中的应变传递至海原断裂时,不仅被其北侧线性展布的祁连山逆冲断裂、弧形展布的古浪断裂的左旋走滑以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兼具逆冲性质的活动所吸收,而且在海原断裂的尾端还被六盘山断裂、山体隆升以及新生代沉积盆地所转换。通过本次对于滑动速率的研究,我们认为用于解释青藏高原变形机制的端元模型合理与否的判断与这些块体边界大断裂的滑动速率值的绝对大小并不能完全对等。除了在块体边界主要断裂上尽可能的获取更为可靠的滑动速率以研究块体边界断裂对高原变形的作用以外,还需要重视高原内部的一系列断裂,对这些内部断裂的滑动速率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充分分析和认识板块内的变形特征。

蔡润博[6](2019)在《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合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形合成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利用计算机模拟的大场景可用于三维游戏、战场环境、影视特效等领域。当前的地形合成涉及较多计算,用户难以直接控制,合成的地形不够逼真。为了给用户提供一种简洁的、可创意的地形合成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高度图合成技术。最终设计并实现一个可交互的地形高度图合成软件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样本地形图的骨架提取问题,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剖面识别和最小生成树的地形骨架提取方法。扫描地形图,根据采样间隔获得采样点;连接相邻采样点,构建带权无向图;利用最小生成树方法拆解无向图,生成地形骨架雏形;进行剪枝操作,删除地形骨架的冗余枝叶来精简骨架;平滑骨架的特征点,得到地形骨架;(2)针对二维灰度地形图的山脊线提取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漫水填充的山脊线提取方法。通过构建掩膜图像模拟积水淹没山地,在掩膜图像中绘制前景轮廓作为积水与山地的分界线;利用漫水填充收缩掩膜图像的前景轮廓,根据水面交汇条件标记掩膜图像中轮廓交汇的点;待轮廓收缩完毕,提取出山脊线;(3)针对用户草图的骨架提取和骨架特征图构建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漫水填充的骨架特征图构建方法。将图像抽象为地形模型,采用基于漫水填充法的山脊线提取方法提取骨架,得到骨架点集;根据骨架点集构建特征节点,根据特征节点搜索路径构建特征边,最终得到用户草图的骨架特征图;(4)针对基于单样本合成符合用户草图期望的地形高度图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图像块匹配代价函数的地形高度图合成方法。根据地形骨架和草图骨架构建含有骨架的图像块和不含有骨架的图像块;构建图像块匹配代价函数,为每个草图图像块挑选出匹配代价最小的样本图像块,并绘制至合成高度图中对应位置,最终合成基于单样本且符合用户草图期望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5)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合成系统。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详细的需求调研,实现了图像显示、骨架提取、地形高度图合成以及地形渲染等功能模块。该系统实际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

鲁力[7](2019)在《山区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优化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区机场飞行程序设计通常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终端区范围内受到高大自然山体障碍物的限制,人工设计飞行程序计算超障工作量大、效率低等。本研究基于Matlab软件编程对山区机场进行飞行程序设计仿真,并采用噪声影响、燃油消耗、单发爬升性能三种评估模型进行优化。首先,分四步对所研究的山区机场地形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栅格化处理:第一步,对机场地形图进行等距采点,采集点越多仿真出的地形精度越高;第二步,通过比较三次样条插值和双三次b样条插值法,选取精度和平滑度更优的算法,通过编程实现地形可视化;第三步,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地形进行栅格化处理,提取每个栅格中最高地形值,构建地形信息矩阵;第四步,依据DOC8168运行规范以最短稳定距离为限制条件选取航路点。其次,选取A*路径优化算法作为程序设计的核心算法,并对其做二次改进,使其符合DOC8168运行规范。将改进后的A*算法再嵌入到元胞自动机地形模型中,通过Matlab编程仿真可运行出多条进离场航线并可视化呈现。最后,根据BADA(Based Of Aircraft Data,BADA)噪声及燃油评估模型、单发起飞性能评估软件综合评估,选择出最优的进离场飞行程序。本研究采用云南芒市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优化项目作为案例,依据以上研究方法对芒市机场飞行程序进行仿真设计,进一步对各飞行程序的噪声影响、燃油消耗,以及单发起飞性能做权重评估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进离场飞行程序与人工设计的结果有很大共性,符合飞行程序设计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可对山区机场飞行程序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设计思路,从而减小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陈锦生[8](2019)在《大型带状三维地理环境建模及其选线应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绘了“八纵八横”的高铁蓝图,近年来铁路投资的持续增加对铁路设计的周期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铁路建造要求在线路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各个阶段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中,如何融合现代测绘新技术,实现线路的三维地理环境建模是实现智能选线的关键支撑。因此,论文从地形、地质、地物、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出发,研究大型带状三维地理环境建模及其选线应用方法,主要完成以下四方面工作:(1)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三维地形建模方法以地形建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多种主流测绘技术为技术支撑,研究基于无人机数据、既有地图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三维地形建模方法,建立选线区域三维地形。(2)不良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三维地质环境建模方法,借助现代化勘察技术手段,获取选线区域不良地质信息,采用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实现空间与非空间地质数据的存储与查询;从数字高程模型理念出发,在GIS平台中完成选线区域平面及立体不良地质建模工作。(3)大型带状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依据铁路带状选线的特征,运用ArcGIS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建模等功能,在已建立的三维地形上完成选线影响因子动态叠加,构建带状地理环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表面分析得到重要的地形指标,缓冲区分析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选线方法应用地理数据库功能,将各种选线影响因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与融合;采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选线模型,运用成本距离算法获取最优线路方案;对不良地质区域选线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以西康二线某滑坡工程为例,实现立体化的选线思路。

李立春[9](2009)在《基于无人机序列成像的地形重建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基于无人机序列图像的三维地形重建及视觉导航为应用背景,研究了图像特征点匹配、地面目标和场景的三维重建以及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导航等内容。论文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无人机序列图像特征点自动匹配问题和高精度的多视图三维解算问题,实现了基于无人机图像的地面目标三维重建,以及基于视觉图像的飞行器导航信息获取。在图像匹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线阵像机月面成像的配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月面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针对未知成像相对几何关系的序列图像特征点匹配,提出了一系列匹配算法。具体包括:①鲁棒性特征描述与最小二乘迭代融合的匹配方法,算法采用具有不变性的特征匹配提供位置、旋转等初值参数,用最小二乘迭代匹配获得高精度结果,算法的鲁棒性和精度都较好;②提出了有效特征的概念以及基于有效特征的匹配算法(MBVIFP),算法识别有效特征用于图像匹配,提高了在遮挡、干扰情况下的匹配精度;③提出了一种高次形变补偿的三线阵立体像机成像匹配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嫦娥一号卫星月面图像的处理,实现了月面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2)针对已知成像相对几何关系的序列图像特征点匹配,提出了一系列匹配算法。具体包括:①极线局部校正匹配算法,该算法将待匹配图像上极线两侧局部区域进行校正使极线到达水平状态,在校正后的极线范围内相关搜索最佳匹配点,保证了匹配的极大相似性,从而获得了快速、稳定和高精度的匹配结果;②基于局部平面识别的单应约束与对极约束相融合的匹配算法,该算法根据成像中相邻特征点多对应于空间中实际平面的原理,识别已配准的局部共面点作为种子点,并计算其局部单应矩阵,对空间平面上种子点之间的待匹配点利用局部单应进行匹配点预测,算法具有搜索范围小,速度快的特点,提高了自动匹配的可靠性和精度。(3)提出了匹配测度加权的基础矩阵、单应矩阵参数解算方法。在求基础矩阵、单应矩阵等多视图相对几何关系参数的过程中引入了同名特征点的匹配测度,定义了同名点的互相关系数、特征距离尺度等匹配测度函数,利用匹配测度函数作为匹配点的权值对数据进行加权,同时利用RANSAC算法解决匹配野值问题,提高了解算的精度和鲁棒性。(4)研究了通过机载像机对地序列成像进行实时三维地形重建,利用重建地形图与基准图进行匹配定位的视觉导航方法。提出了基于控制特征点可靠跟踪的关键帧特征点配准方法以及利用控制点确定的最优局部单应来引导密集点匹配的方法,提高了匹配效率,实现了航迹区域的三维地形的实时重建,满足了地形匹配导航的要求。(5)针对地形匹配导航中实时地形图与基准地形图可能存在尺度缩放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形不变性特征描述的地形匹配方法。该方法利用地形关键点的相对位置构造地形的特征向量,基于特征向量间的距离比较实现地形匹配,解决了具有缩放变化的地形匹配问题,拓展了基于序列图像重建三维地形在地形匹配导航中的应用范围。(6)在飞行器视觉导航方面提出了两种基于图像的导航信息获取方法。①提出了一种根据图像边缘与区域特征的地平线检测方法,基于地平线的成像分析实现了飞行器的俯仰角、滚转角的姿态测量。②提出了利用单应诱导视差测量着陆平面内目标起伏尺度的方法。分析了平面单应诱导视差与目标离面距离、成像配置参数等因素的关系,给出了基于单应诱导视差的目标离面距离评估方法,用于降落场的平面平整度评估。在论文研究中,根据这些新算法开发了无人机时序图像三维重建示范性软件系统,完成了基于无人机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本文对无人机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发展以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李健[10](2009)在《空中漫游三维地形实时生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真实感地形是可视化系统及虚拟仿真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未来可视化和仿真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真实自然视觉效果的三维地形生成和建模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着重研究大规模地形实时绘制以及飞行仿真中地形地貌表达,主要工作如下:探讨了典型的获取DEM高程值的方式,主要研究了从等高线地形图提取高程信息和利用分形的方法得到DEM信息的算法。本文用等高线位图作为分形控制面,用四边形中点位移法获取分形数值,得到本文系统中使用的DEM数据。较之传统方法,本文的方法简单易行,能保持真实地形的基本信息和充分的分形细节。研究了常用的地形简化算法,重点研究了基于规则格网的树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本文的自适应三角形二叉树,探讨了视相关判决函数的选取,在传统的考虑距视点距离和地形复杂度的基础上,增加考虑飞行视点速度的变化因素。利用OpenGL函数库在VC++平台上实现了本文的空中漫游系统,完成了场景中的地形、飞机和天空的构建与纹理渲染。

二、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重建和飞行航路剖面显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重建和飞行航路剖面显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机场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文章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原则
    2.1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特点
        2.1.1 传统进离场离场程序航线特点
        2.1.2 PBN程序进离场航线特点
    2.2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与设计原则
        2.2.1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网络优化原则
        2.2.2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设计原则
    2.3 进离场航线网络优化评估方法
        2.3.1 终端区进离场航线交叉点通行能力研究
        2.3.2 航线网络优化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方法
    3.1 地形三维仿真及处理
        3.1.1 地形三维仿真方法
        3.1.2 地形仿真实现
        3.1.3 地形栅格化处理
    3.2 进离场航线优化设计方法
        3.2.1 A*算法
        3.2.2 进离场航线水平方向规划方法
        3.2.3 进离场航线交叉点垂直间隔规划方法
        3.2.4 进离场航线侧向间隔规划方法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模型
    4.1 终端区进离场航线网络规划建模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建立
        4.1.3 模型求解
    4.2 终端区进离场航线网络冲突点优化模型
        4.2.1 合并航线交叉点
        4.2.2 移动航线交叉点
    4.3 终端区进离场航线网络优化评估模型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阿克苏机场简介
    5.2 阿克苏机场终端区空域模型建立
    5.3 阿克苏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线规划
    5.4 阿克苏机场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结果评估
    5.5 验证结果分析与总结
        5.5.1 结果分析
        5.5.2 措施及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无人飞行器地形跟随导引视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形跟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视觉深度估计的研究现状
        1.2.3 飞行器导引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形跟随导引系统总体方案
    2.1 总体方案
    2.2 视觉探测方案
    2.3 导引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觉的地形/障碍物深度估计
    3.1 成像几何模型与标定
        3.1.1 成像几何中的坐标系
        3.1.2 相机成像模型
        3.1.3 双视图几何
        3.1.4 相机标定
    3.2 相机位姿估计与分析
        3.2.1 特征提取与匹配
        3.2.2 相对位姿解算
        3.2.3 位姿估计非线性优化
    3.3 相对深度估计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形探测仿真与导引律参数设计
    4.1 地形探测与成像仿真
        4.1.1 地形高程数据
        4.1.2 探测仿真
    4.2 地形跟随导引律
        4.2.1 角指令原理
        4.2.2 适应角指令
    4.3 导引律参数设计
        4.3.1 抑制函数参数设计
        4.3.2 适应角增益参数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法验证与分析
    5.1 深度数据集构建
        5.1.1 采集平台搭建
        5.1.2 数据采集与保存
    5.2 深度估计算法的验证
        5.2.1 位姿估计验证
        5.2.2 深度误差验证
    5.3 适应角参数性能验证
        5.3.1 末段冲刺
        5.3.2 中程拉起
        5.3.3 远程下滑
        5.3.4 适应角增益
    5.4 地形跟随导引律性能验证
        5.4.1 地形跟随最优航迹
        5.4.2 地形跟随系统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海图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海洋平台及软件研究现状
        1.2.3 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基础
    2.1 电子海图基础
        2.1.1 电子海图概念介绍
        2.1.2 三维可视化相关坐标系
    2.2 海图高程模型
        2.2.1 规则网格模型
        2.2.2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2.2.3 等高线模型
        2.2.4 海图高程模型对比
    2.3 三维可视化方法
        2.3.1 面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2 体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3 三维可视化方法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海图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
    3.1 S-57电子海图数据获取
        3.1.1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模型
        3.1.2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结构
        3.1.3 ISO8211Lib函数封装与解析
        3.1.4 电子海图高程数据获取
    3.2 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
    3.3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方法研究
        3.3.1 高程数据内插方法分析
        3.3.2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
        3.3.3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改进
    3.4 高程数据模型仿真实验
        3.4.1 算法仿真实现流程
        3.4.2 高程数据仿真图像对比
        3.4.3 高程数据仿真数据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概述
    4.2 海洋标量场可视化方法基本流程
    4.3 海洋温度场三维可视化模型
        4.3.1 海洋温度数据类型及采样形式
        4.3.2 海洋温度场散乱数据插值
    4.4 海洋温度场可视化算法
        4.4.1 光线投射算法原理
        4.4.2 光线投射算法基本流程
        4.4.3 数据分类与传输函数
        4.4.4 重采样与插值计算
        4.4.5 图像合成
    4.5 基于光线投射算法的优化
        4.5.1 光线投射算法分析
        4.5.2 光线投射算法改进
    4.6 仿真实验
        4.6.1 重采样过程改进方案改进验证
        4.6.2 图像合成改进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概述
    5.2 开发环境设置
    5.3 软件结构
    5.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系统整体功能
        5.4.2 地形三维可视化实现
        5.4.3 温度场三维可视化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机载LiDAR与单波束测深数据建立河道DEM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DEM获取
        1.3.2 DEM构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测区概况
第2章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与RTK单波束无验潮测量模式
    2.1 机载LiDAR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点云数据
        2.1.1 机载LiDAR系统组成
        2.1.2 机载LiDAR系统工作原理
        2.1.3 机载LiDAR数据组织
        2.1.4 点云滤波分类
    2.2 RTK单波束无验潮测量模式原理与数据插值方法
        2.2.1 RTK单波束无验潮测量模式
        2.2.2 单波束数据空间插值方法
第3章 陆域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3.1 机载LiDAR点云数据信息
    3.2 机载LiDAR点云数据地面点提取
        3.2.1 TerraScan简介
        3.2.2 基于TerraScan的点云数据地面点提取
    3.3 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DEM构建
        3.3.1 LiDAR点云生成陆域栅格DEM
        3.3.2 数据预处理
        3.3.3 点云构建TIN
    3.4 陆域DEM精度评价
        3.4.1 精度评价方法
        3.4.2 测区陆域DEM精度评价
    3.5 小结
第4章 数字水深模型的建立
    4.1 单波束测深数据信息
    4.2 单波束测深数据高程拟合
        4.2.1 EGM2008 模型
        4.2.2 “移去——恢复”法
        4.2.3 高程拟合精度
    4.3 单波束测深数据的DDM构建
    4.4 DDM精度评价
        4.4.1 试验区误差统计分析
        4.4.2 试验区三维可视化分析
        4.4.3 测区DDM构建
        4.4.4 测区DDM精度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水上水下一体化DEM与三维地形模型构建
    5.1 水上水下一体化DEM的构建
        5.1.1 基于格网法的DEM整合
        5.1.2 基于优化格网法的DEM整合
        5.1.3 DEM精度评价
    5.2 三维地形模型构建
        5.2.1 DEM灰度图
        5.2.2 OBJ格式简介
        5.2.3 三维地形模型
        5.2.4 三维地形模型构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海原断裂老虎山段及其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几何复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1.1 青藏高原变形模式的争论
        1.1.2 海原断裂滑动速率—青藏高原变形机制讨论的关键
        1.1.3 海原断裂老虎山段地震活动性—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关键
        1.1.4 海原断裂米家山多级阶地的形成演化历史—揭示区域断层活动性的关键
        1.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主要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貌与沉积地层分布
        2.1.1 区域地质地貌概述
        2.1.2 区域地层格架
    2.2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发育情况
    2.3 区域内主要活动断裂
        2.3.1 海原断裂
        2.3.2 古浪断裂
        2.3.3 香山-天景山断裂
    2.4 海原断裂老虎山段蠕滑特征研究
第三章 研究技术与方法
    3.1 三维结构运动重建技术(SfM)
        3.1.1 SfM技术介绍
        3.1.2 SfM技术主要工作流程
    3.2 Openness可视化技术和Red Relief Image Map(RRIM)技术
        3.2.1 Openness可视化技术
        3.2.2 Red Relief Image Map(RRIM)技术
    3.3 测年技术
        3.3.1 光释光(OSL)测年
        3.3.2 宇宙成因核素~(10)Be深度剖面测年
第四章 老虎山段松山点第四纪滑动速率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
    4.3 LiDAR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
    4.4 构造地貌填图
    4.5 阶地面定年
        4.5.1 T1阶地~(14)C定年
        4.5.2 T2阶地定年
    4.6 结论
        4.6.1 位移量确定
        4.6.2 研究区滑动速率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紫红山断裂(老虎山段东延部分)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5.1 引言
    5.2 地质背景
    5.3 陡沟坪点构造地貌填图及错断位移
    5.4 腰水沟构造地貌填图及错断位移
    5.5 红柳滩研究点和石门研究点构造地貌填图及错断位移
    5.6 阶地面年代限定
    5.7 滑动速率的限定
    5.8 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老虎山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的讨论
    6.1 海原断裂滑动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6.2 对高原变形模式的启示
第七章 米家山多级阶地发育及复杂断裂几何学特征研究
    7.1 引言
    7.2 阶地半自动提取与划分
        7.2.1 阶地半自动提取的技术流程
        7.2.2 利用Arc GIS对原始DEM数据进行预处理
        7.2.3 利用R语言完成阶地面自动提取
    7.3 阶地发育特征分析
    7.4 米家山隆起区复杂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机制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发表论文目录

(6)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合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关键技术
        1.3.1 地形骨架提取技术
        1.3.2 图像块匹配技术
        1.3.3 纹理合成技术
        1.3.4 数字地形可视化技术
        1.3.5 三维地形漫游技术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剖面识别和最小生成树的地形骨架提取方法
    2.1 问题描述
    2.2 研究动机
    2.3 基于剖面识别和最小生成树的地形骨架提取算法
        2.3.1 选取骨架特征点
        2.3.2 构建带权无向图
        2.3.3 生成最小骨架树
        2.3.4 删减特征树枝叶
        2.3.5 平滑骨架树节点
    2.4 实验验证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漫水填充的山脊线提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研究动机
    3.3 基于漫水填充的山脊线提取算法
        3.3.1 预处理地形图
        3.3.2 构建掩膜图像
        3.3.3 构建轴线图
        3.3.4 基于漫水填充提取山脊线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4.1 基于漫水填充的山脊线提取实验
        3.4.2 与现有方法对比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漫水填充法的骨架特征图构建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研究动机
    4.3 基于漫水填充的骨架特征图构建算法
        4.3.1 提取图像骨架点集
        4.3.2 构建特征节点
        4.3.3 构建特征边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4.1 基于漫水填充的骨架特征图构建实验
        4.4.2 与现有方法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图像块匹配代价函数的地形高度图合成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研究动机
    5.3 基于图像块匹配代价函数的地形高度图合成算法
        5.3.1 构建骨架样本块
        5.3.2 挑选最佳骨架样本块
        5.3.3 构建非骨架样本块
        5.3.4 填充草图非骨架区域
    5.4 实验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合成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问题描述
    6.2 系统模块划分
    6.3 系统模块实现
        6.3.1 图像显示模块
        6.3.2 地形骨架特征提取模块
        6.3.3 用户草图骨架构建模块
        6.3.4 地形高度图合成模块
        6.3.5 地形可视化模块
    6.4 系统运行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山区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优化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山区地形处理
    2.1 地形可视化呈现
        2.1.1 采集地形点
        2.1.2 地形可视化算法
        2.1.3 样例仿真
    2.2 地形栅格化处理
    2.3 选择地形可行域
        2.3.1 PBN最短稳定距离
        2.3.2 确定航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程序设计算法与优化评估模型
    3.1 飞行程序设计算法
        3.1.1 经典A~*算法
        3.1.2 A~*算法的一次改进
        3.1.3 A~*算法的二次改进
        3.1.4 样例仿真
    3.2 飞行程序优化评估算法模型
        3.2.1 航空器噪声评估算法
        3.2.2 燃油消耗评估算法
        3.2.3 单发起飞性能评估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案例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与仿真
    4.1 芒市机场简介
    4.2 芒市机场进离场程序仿真
        4.2.1 芒市机场地形建模
        4.2.2 芒市机场地形处理
        4.2.3 改进A~*算法仿真设计芒市机场飞行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案例机场飞行程序优化评估
    5.1 噪声影响评估
    5.2 燃油消耗评估
    5.3 单发性能评估
    5.4 优化结果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芒市机场05号跑道PBN离场图
    附录B:芒市机场23号跑道PBN离场图
    附录C:芒市机场05/23号跑道PBN进场图
    附录D:芒市机场23号跑道PBN进近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大型带状三维地理环境建模及其选线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铁路工程勘测设计技术发展概况
        1.2.2 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概况
        1.2.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现代三维地形建模理论及方法
    2.1 三维地形建模理论
    2.2 基于无人机的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2.2.1 无人机航测技术简介
        2.2.2 三维地形构建
    2.3 基于既有地形图的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2.3.1 基于既有电子地形图的三维地形建模
        2.3.2 基于数字栅格地图的三维地形建模
    2.4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2.4.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2.4.2 基于点云数据的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不良地质建模理论及方法
    3.1 三维地质建模理论
    3.2 不良地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3.2.1 不良地质信息获取
        3.2.2 地质数据规范化处理
    3.3 三维不良地质建模
        3.3.1 平面不良地质建模
        3.3.2 立体不良地质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大型带状地理环境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
    4.1 数据准备
    4.2 带状DTM构建
    4.3 地理环境建模
        4.3.1 概述
        4.3.2 选线影响因子的构建和叠加
    4.4 带状三维实体模型分析
        4.4.1 基于栅格数据的表面分析
        4.4.2 缓冲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选线方法研究
    5.1 综合选线模型的建立
        5.1.1 地理数据库简介
        5.1.2 基于AHP的线路影响因素分析
        5.1.3 模型构建
    5.2 基于GIS的线路决策方法实现
        5.2.1 理论及方法
        5.2.2 最优成本路径分析
    5.3 不良地质区域选线方法研究
        5.3.1 滑坡区选线
        5.3.2 风沙区选线
        5.3.3 泥石流区选线
        5.3.4 岩溶区选线
        5.3.5 采空区选线
    5.4 选线应用
        5.4.1 工程概况
        5.4.2 滑坡体三维建模
        5.4.3 立体化线路方案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无人机序列成像的地形重建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基于无人机序列成像的三维重建
        1.1.2 视觉导航
        1.1.3 基于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1.4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对地三维重建和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本文的核心内容及技术贡献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贡献
        1.3.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机序列图像对地三维测量与重建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摄像机成像模型
        2.2.1 成像几何中的几种坐标系
        2.2.2 摄像机透视成像几何模型
        2.2.3 成像畸变讨论
        2.2.4 摄像机标定
    2.3 多视图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多视图像的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2.3.2 基于多视图几何的三维重建基本原理
    2.4 无人机对地序列成像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2.4.1 无人机对地序列成像系统的构成
        2.4.2 无人机对地序列成像系统的工作模式及特点
    2.5 基于无人机序列图像对地三维重建的技术途径
        2.5.1 无人机序列图像处理
        2.5.2 无人机序列图像的三维解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像基本属性约束的序列图像特征点匹配
    3.1 引言
        3.1.1 已有算法概述
        3.1.2 本文算法
    3.2 不变性特征描述与最小二乘结合的特征点匹配方法
        3.2.1 图像特征点提取
        3.2.2 特征点的不变性特征描述和匹配
        3.2.3 最小二乘图像匹配(LSM)原理
        3.2.4 不变性特征描述与最小二乘结合的匹配算法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有效特征的特征点匹配方法
        3.3.1 目标点的不变性特征描述分析
        3.3.2 基于不变性特征的目标匹配及精确定位方法
        3.3.3 有效特征的识别及其在匹配定位中的应用
        3.3.4 基于有效特征匹配的跟踪方法
        3.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视图几何约束的图像特征点匹配
    4.1 引言
        4.1.1 目前已有算法概述
        4.1.2 本文算法
    4.2 基于极线局部校正的图像特征点匹配
        4.2.1 对极几何约束的直接相关匹配性能分析
        4.2.2 基于极线局部校正的特征点匹配算法
        4.2.3 极线局部校正的特征匹配算法实现及实验结果
    4.3 局部单应与极线约束融合的图像特征点匹配
        4.3.1 特征点匹配中的对极几何约束与单应约束
        4.3.2 局部平面单应和对极约束融合的特征点匹配算法原理
        4.3.3 算法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视图相对几何关系解算研究
    5.1 引言
        5.1.1 现有算法概述
        5.1.2 本文算法
    5.2 两视图几何关系的匹配测度加权解算方法
        5.2.1 基础矩阵及单应的解算过程分析
        5.2.2 匹配测度信息加权的基础矩阵F和单应矩阵H求解算法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序列图像三维地形重建系统实现研究
    6.1 引言
        6.1.1 无人机序列图像处理概述
        6.1.2 本文方法
    6.2 无人机序列图像实时三维地形重建的关键算法
        6.2.1 序列图像关键帧的选择方法
        6.2.2 控制特征点的选择方法
        6.2.3 基于控制点确定局部单应矩阵的兴趣点密集匹配方法
    6.3 无人机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实现
        6.3.1 处理流程
        6.3.2 关键技术实现
        6.3.3 处理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视觉导航研究
    7.1 引言
        7.1.1 地形匹配导航定位基本原理
        7.1.2 基于序列图像地形重建的地形匹配视觉导航概述
        7.1.3 本文方法
    7.2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导航定位
        7.2.1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导航原理
        7.2.2 知相对距离条件下基于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导航实现方法
        7.2.3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地形匹配导航验证实验分析
    7.3 重建地形的多自由度地形匹配研究
        7.3.1 基于序列成像重建地形的匹配定位所面临的问题
        7.3.2 基于有向特征描述的条带地形匹配定位方法
        7.3.3 基于尺度不变性地形描述的区域地形匹配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图像的飞行器姿态测量及着陆区测量
    8.1 引言
        8.1.1 基于图像的飞行器姿态确定方法概述
        8.1.2 飞行器着陆区域场景分析测量概述
        8.1.3 本文方法
    8.2 基于图像中地平线分析的飞行器定姿方法
        8.2.1 基于地平线成像的定姿原理
        8.2.2 基于边缘与区域特征检测地平线的姿态确定方法
    8.3 基于单应诱导视差的着陆区起伏结构离面距离测量
        8.3.1 基于单应诱导视差的着陆区平面场景分析
        8.3.2 应用单应诱导视差的着陆区域目标离面尺度测量的实现方法
        8.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8.4 基于单应诱导视差的着陆区平坦性评估
        8.4.1 着陆区平坦性评估方法
        8.4.2 基于特征点离面距离的局部着陆区域识别方法
        8.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高次形变模型的嫦娥一号月面成像匹配及超分辨率重建
    9.1 引言
    9.2 三线阵像机立体成像的图像配准
        9.2.1 三线阵像机月面成像的特征分析
        9.2.2 图像中形变区域的识别
        9.2.3 二次函数形变补偿的图像匹配方法
    9.3 基于小波函数的非均匀样本内插超分辨率重建
        9.3.1 采用小波函数的图像高分辨率插值
        9.3.2 高分辨率图像的复原处理
    9.4 实验结果及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0.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空中漫游三维地形实时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形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背景
    1.3 空中漫游三维地形实时生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框架
第二章 DEM的获取
    2.1 DEM概述
    2.2 分形理论及其在地形中的应用
    2.3 等高线位图获取DEM
    2.4 基于等高线位图的分形插值技术
    2.5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分辨率的构建技术
    3.1 多分辨率模型与LOD
    3.2 地形多分辨率模型简化技术
    3.3 自适应三角形二叉树的构建
    3.4 评价函数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中漫游三维地形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实现平台
    4.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 纹理技术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重建和飞行航路剖面显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机场传统与PBN程序进离场航线融合优化研究[D]. 王冬星.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2]无人飞行器地形跟随导引视觉技术研究[D]. 黄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D]. 周中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基于机载LiDAR与单波束测深数据建立河道DEM的研究[D]. 鲁晨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5]海原断裂老虎山段及其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几何复杂度研究[D]. 姚文倩.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02)
  • [6]基于单样本的大场景地形高度图合成技术研究[D]. 蔡润博.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2)
  • [7]山区机场飞行程序设计优化与仿真研究[D]. 鲁力.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9(08)
  • [8]大型带状三维地理环境建模及其选线应用方法研究[D]. 陈锦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基于无人机序列成像的地形重建及其在导航中的应用研究[D]. 李立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10]空中漫游三维地形实时生成技术研究[D]. 李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基于轮廓的 3D 地形重建和飞行路径剖面显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