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成茜[1](2021)在《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商环境的优劣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六稳”大局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坚实基础,更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其决议中明确指出,“改善营商环境”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发挥其主导作用。2019年10月,中国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各地为贯彻落实《条例》的相关要求,陆续颁布具体的地区性政策。在此背景下,对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找出其长处和短板,对当地政府找准政策目标和方向,精准施策,有效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公布的营商环境指数和营商环境排名很多,但大多以同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无法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特点,且多数评价采用客观数据做支撑,没有测度对营商环境最有发言权的企业界人士的主观感受,评价结果对政府如何精准施策以优化营商环境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基于优化视角而非比较视角对特定地区的营商环境作出精准评价,就必须根据当地特点设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当地市场的外来客商进行主观评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该地区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进而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更精准的对策建议。本文选取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的具体内容和目前国内外主流营商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归纳影响重庆市营商环境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删减多余的指标,确定筛选优化后的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政务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六个一级指标,下设25个二级指标的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再对重庆市外来客商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当前重庆市的营商环境。研究发现,人文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来渝发展的重要原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营商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和激励外来客商进行创新创业的创新环境,而政务环境和公共环境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六个维度中评价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提出优化重庆市营商环境的具体建议。
马超群[2](2021)在《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转型矛盾凸显,国外经济摩擦持续升级。在这一历史关口,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外资吸引力,既能发挥“内循环”中的巨大市场规模优势,满足国内需求,又能加强国际社会合作,畅通国际循环。创新也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创新的效率和活力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作用,优化营商环境能够释放创新动能,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奠定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基础。营商环境优化已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新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增强创新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因此,研究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对于培育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对其进行效应检验,本研究将企业家精神作为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的中介变量,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10~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总体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营商环境能够显着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在营商环境各维度中,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本地区创新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创新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政务环境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阻碍作用;法律环境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创新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有11.8%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实现的;在营商环境各维度中,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环境和政务环境影响区域创新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8%和36.7%;法律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非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实现的;人文环境对区域创新具有遮掩效应,对企业家精神的控制会提升人文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营商环境能够显着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且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区域创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西部地区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对区域创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和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影响机制的优化策略。优化营商环境要提高市场化程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准入的公平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提高政府效率,构建良性政企关系,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要健全法制规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律环境;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此外,还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制度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问聪[3](2020)在《政府治理视角下扬州市营商环境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经济进入了共同发展的阶段。我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城市化脚步越来越快。从整个世界环境来看,全球正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城市化也成了世界性趋势。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包括市场、人才以及资源等多个方面。要想在这场城市化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首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更多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目前我国各地政府都在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培养本地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扬州市自2014年起将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连续6年以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优化营商发展环境的地方性政策,扬州市政府对营商环境建设十分重视,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影响扬州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成果。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新公共服务理论、行政效能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扬州市营商环境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次分析了扬州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和原因。问题有扬州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政务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市场环境建设不成熟、法治环境建设滞后效率低、人才环境建设不理想。原因有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和服务不到位、营商部门间沟通机制不顺畅、营商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营商监督乏力;最后,提出了扬州市营商环境建设优化的策略。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提升审批服务水平、构建市场健康发展的中介及协调沟通机制、出台各项有利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举措、采取有力举措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侯立行[4](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庄河市城山镇创业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奔小康的目标中,农村农民面临着增收乏力的困局。随着脱贫攻坚的稳步推进,用什么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何提升农村创业活力等问题成为推动“三农”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还是要立足于农村本身,“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号角吹响后,促进农村自主创业已成为我国农村乡镇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战略政策。庄河市城山镇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在全民奔小康和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城山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城山农村选择了创业致富。在全面奔小康的时代感召下,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助推农村农民创业,提升农民创业者成功率,城山镇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共同为农发展村创造一个更好的创业环境,这些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因此研究城山镇创业环境优化对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农民创业对于解决城山镇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全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山是典型的东北地区乡镇,位于碧流河水源地保护区,全镇为丘陵地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论文基于庄河城山的自然资源现状和创业调查数据分析,对庄河农村优化创业环境开展研究。通过走访村镇企业和种植大户,发放调查问卷约270份,大量收集了农村创业者在创业发展中遇到的创业环境问题,对农村创业外部环境优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根据国内外关于农村创业环境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本论文围绕着创业环境的五要素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一是农村创业支持的必要性条件,包括客观的天然环境、当地的技术环境和当地的人才环境;另一种是创业补充性的条件,包括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当地的创业支持制度环境和当地创业氛围的文化环境。通过对城山地区创业者的调查、当地种植户的调查,从创业者的基本情况到创业面临的各项问题,以及对外部创业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对城山镇创业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创业者模型和创业环境五维度模型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调研分析,针对城山镇在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从政策支持、创业文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优化城山镇创业环境优化提出意见和参考。
郭玲玲[5](2020)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干预策略研究 ——以河南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为理论工具,并根据扎根理论构建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类型框架,对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数量变迁、主题结构、频率分布等外部供给特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将返乡创业者作为干预策略的评价主体,对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评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个干预策略在不同维度上的异同。此外,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最终研究发现:(1)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分为制度环境优化策略、金融扶持策略、财税优惠策略、产业平台建设策略、培训干预策略。(2)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于2016-2018达到成熟。从数量变迁上看,各类政策干预策略呈逐年递增趋势;从频率分布上看,财税优惠策略、制度环境优化策略、培训干预策略、金融扶持策略的供给频率相对较高,此外,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以单独主体发文机构为主,以联合颁文机构为辅。(3)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知晓度、利用度、难易度、满意度和重要度等维度比较发现,各类政策干预策略除满意度外,其他维度评价并不理想,如知晓度、利用度和难易度等。(4)就干预策略碎片化、干预策略形式化、干预策略实效性差、缺乏联动效应等政策干预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文章分别从干预策略供需动态化、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协同机制、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实效性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路径。
张雅翔[6](2020)在《温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为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要求,近年来,温州市政府为优化营商环境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但是效果反响有待改进。本文以温州市为例,运用文献检索、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形式,对温州市营商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深入探究了问题的成因,最后从简政放权、政务服务、政府信用、奖励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温州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温州企业的准入便利化、经营规范化水平,为全力打造公平、稳定、高效的营商环境作出一份力量。
李佳桥[7](2020)在《地方治理视角下营商环境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文中提出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营商环境报告(DB2020)》,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去年提升了15位,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31位。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示“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这个概念已然成为我国当下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提升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它受到了全国上下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营商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地区而言,都意义重大,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助力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各个国家的学界积极探索讨论应该如何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并且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以发现其内在逻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实践研究和国内外营商环境测评的概念,然后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公众满意度、营商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政府行为选择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前往温州市实地调研,并且根据前期的实地访谈来设计符合当地实际情形的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问卷,收集问卷以后,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再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构建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运用Logistic回归、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分析以及结构方程等检验方法,对本文所作的假设以及设计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问卷对象的文化程度高低、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的开办时长这三个变量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造成影响,但是企业人员的规模对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未有显着的相关性。当测量的变量单独作用于营商环境满意度时,政府政策、市场监管、法治环境、制度成本及基础设施等因素与营商环境都产生正相关关系。据此,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政府政策、法治环境、市场监管、制度成本及基础设施这几方面着手来改善温州市地方营商环境。
邵杰[8](2020)在《泗水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质量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域间相互竞争的焦点之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构建良好的经济循环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性的成长环境,并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就业民生等众多方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意义重大。泗水县经济落后、资源匮乏,通过营商环境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目标和思路。论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营商环境、政府职能的概念和服务型政府、新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经过调研与数据归纳,对泗水县营商环境现状及县政府营商环境相关工作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分析发现,泗水县在营商环境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过度注重考核评分、缺少相关政策的宣传、队伍组织结构不完备、政策效果对经济运行助力微弱等。分析并归纳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领导人才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执行力较弱、监管组织体系构建不完善、地方政府业务能力欠缺、资源匮乏等。论文选取了美国、上海、青岛、嘉祥县四个相关国家、城市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借鉴的基础上,从泗水县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讨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建议加强政府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改进监管组织体系、提升地方政府行政能力、高效利用县域资源等五个建议。
贾孟其[9](2020)在《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23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制度化消除痛点、激活创新,对外宣示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意志,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更高阶段。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地方经济、增加政府税收、吸纳劳动就业、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营商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对不同地区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状况的比较分析发现各地区的优势和短板,可以为改善地区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状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本文首先利用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相结合的定量指标筛选方法和确定权重方法,构建了囊括30个指标涉及创新发展环境、市场培育环境、融资投资环境、政策服务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环境五个准则层在内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分析了 2003-2017年江西省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状况和障碍因子。其次,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江西和浙江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二者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江西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接着,论文从总体思路、原则、目标、模式、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方案。最后,论文从以下方面提出了营商环境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一,夯实“三基”,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意识;第二,建立健康的引导机制,使企业家从唯利转向创新;第三,借鉴“互联网+”思维,突破企业创新人才瓶颈;第四,强调过程控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第五,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路兴隆[10](2020)在《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本文以市场主体的外部性视角,将营商环境划分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并分析其概念、特征及主要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其次,本文在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品和要素市场均衡和投入产出等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全竞争市场的营商环境模型,并得出了理想状态下企业的利润函数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性因素。通过外部性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因素。借鉴国内外评估体系,本文构建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权重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权重方法为熵值法。借助熵值法,分别对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黑龙江省与部分地区营商环境差距、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分别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并提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需优化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以黑龙江省营商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区域性和功能性为政策建议划分依据,从政府制度创新、多维度要素改善、政府运行效率与方式改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优化建议对策。
二、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营商环境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与交易成本理论 |
2.2.2 管制与企业家精神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营商环境要素研究 |
2.3.2 营商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
2.3.3 营商环境评价研究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3.2 初始评价指标的选择 |
3.2.1 文件文本解读获取指标 |
3.2.2 必要的指标补充 |
3.2.3 指标的初步甄选 |
3.3 优化指标的筛选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3.3 主成分分析 |
3.3.4 筛选优化后的指标体系 |
3.4 确定优化后指标权重 |
第4章 重庆市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过程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2.2 重庆市营商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定 |
4.2.3 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 |
4.2.4 营商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
4.3 评价结果的分析 |
4.3.1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 |
4.3.2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 |
第5章 优化重庆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
5.1 规范市场信息获取渠道,促进市场竞争公平 |
5.2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提高司法效率 |
5.3 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
5.4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关怀程度 |
5.5 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降低生活及商务成本 |
5.6 树立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客商归属感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重要性判别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2)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创新相关研究 |
1.2.2 营商环境相关研究 |
1.2.3 营商环境对创新的影响机制 |
1.2.4 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的影响机制 |
1.2.5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商环境 |
2.1.2 企业家精神 |
2.1.3 区域创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中国省际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省际营商环境的现状分析 |
3.1.1 整体营商环境 |
3.1.2 市场环境 |
3.1.3 政务环境 |
3.1.4 法律环境 |
3.1.5 人文环境 |
3.2 区域创新的现状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
4.1.1 市场环境与区域创新 |
4.1.2 政务环境与区域创新 |
4.1.3 法律环境与区域创新 |
4.1.4 人文环境与区域创新 |
4.2 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4.2.1 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 |
4.2.2 企业家精神与区域创新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效应检验 |
5.1 总体效应检验 |
5.1.1 计量模型设定 |
5.1.2 变量解释与数据获取 |
5.1.3 基准回归结果 |
5.1.4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 |
5.2 中介效应检验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中介效应模型结果 |
5.3 进一步讨论 |
5.3.1 营商环境指数构建 |
5.3.2 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 |
5.3.3 异质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影响机制的优化策略 |
6.1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6.2 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
6.3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律环境 |
6.4 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
6.5 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制度环境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政府治理视角下扬州市营商环境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商环境 |
2.1.2 政府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行政效能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营商环境现状 |
3.1 扬州市概况 |
3.1.1 扬州市交通发展状况 |
3.1.2 扬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
3.1.3 扬州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现状 |
3.2 扬州市打造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 |
3.3 扬州市营商环境现状的问卷调查 |
3.3.1 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
3.3.3 调查结果 |
第4章 扬州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扬州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政务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 |
4.1.2 市场环境建设不成熟 |
4.1.3 法治环境建设滞后效率低 |
4.1.4 人才环境建设不理想 |
4.2 扬州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和服务不到位 |
4.2.2 营商部门间沟通机制不顺畅 |
4.2.3 营商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
4.2.4 营商环境建设监督不到位 |
第5章 扬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
5.1 扬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 |
5.2 扬州市营商环境建设优化的策略 |
5.2.1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提升审批服务水平 |
5.2.2 构建市场健康发展的中介及协调沟通机制 |
5.2.3 出台各项有利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举措 |
5.2.4 采取有力举措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扬州市营商环境的调查问卷 |
(4)新时代背景下庄河市城山镇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
2.1.1 创业模型中创业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
2.1.2 关于农村创业外部环境的研究综述 |
2.2 农村创业实践进展综述 |
2.2.1 国内外鼓励农村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度 |
2.2.2 国外农村创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及经验 |
3 大连庄河市城山镇农村创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大连庄河市城山镇简介 |
3.1.1 交通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3.1.2 城山镇农村创业情况 |
3.2 城山镇创业者现状分析 |
3.2.1 农村创业者的基本情况 |
3.2.2 城山镇农民创业特征分析 |
3.3 城山镇创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农民创业政策落地难 |
3.3.2 农村创业气氛不够浓 |
3.3.3 农民创业能力不够强 |
3.3.4 创业者缺乏创业资金 |
3.3.5 创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4 庄河城山镇创业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4.1 政府政策落地能力差 |
4.2 创业文化相对保守 |
4.3 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 |
4.4 金融贷款途径少 |
4.5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薄弱 |
5 城山创业环境优化建议 |
5.1 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和法治化软环境 |
5.1.1 建设法制型廉洁型政府 |
5.1.2 打造服务型创新型政府 |
5.1.3 建设高质量村镇干部队伍 |
5.2 加强创业文化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
5.2.1 引导创业树立创业榜样 |
5.2.2 完善农民创业条件 |
5.3 加强创业者的教育培训建设 |
5.3.1 加大农业创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 |
5.3.2 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培训长效机制 |
5.3.3 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
5.4 加大金融等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力度 |
5.4.1 加强补助政策落地 |
5.4.2 与金融部门合作增加融资渠道 |
5.5 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优化 |
结论 |
附录 A 城山镇农村创业环境优化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干预策略研究 ——以河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
1.3.2 政府干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返乡农民工 |
2.1.2 农民工返乡创业 |
2.1.3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
2.1.4 干预策略 |
2.1.5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与其干预策略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理论 |
第3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供给现状 |
3.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文本选择与译码分析 |
3.1.1 研究样本采集 |
3.1.2 政策文本译码分析 |
3.2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类型划分 |
3.2.1 制度环境优化策略 |
3.2.2 金融扶持策略 |
3.2.3 产业平台建设策略 |
3.2.4 财税优惠策略 |
3.2.5 培训干预策略 |
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供给的外部特征 |
3.3.1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数量变迁 |
3.3.2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主体结构 |
3.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频率分布 |
第4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比较 |
4.1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比较量表的编制 |
4.1.1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比较的目的 |
4.1.2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比较维度的量表设计 |
4.2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比较的问卷预调查 |
4.2.1 预调查样本数据的采集 |
4.2.2 信度检验 |
4.2.3 效度检验 |
4.3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数据来源 |
4.3.2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4 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5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形式化 |
5.1.1 干预策略知晓度低 |
5.1.2 干预策略利用率低 |
5.1.3 干预策略缺乏可行性 |
5.2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碎片化 |
5.2.1 干预策略供给的碎片化 |
5.2.2 干预策略执行的碎片化 |
5.3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实效性差 |
5.3.1 培训干预策略实效性差 |
5.3.2 金融扶持策略实效性差 |
5.3.3 产业平台建设策略实效性差 |
5.4 返乡创业政策中不同干预策略缺乏联动效应 |
5.4.1 干预策略的参与者缺乏有效互动 |
5.4.2 干预策略的参与平台缺乏合理衔接 |
第6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优化路径 |
6.1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供需动态化 |
6.1.1 干预策略目标群体识别精准化 |
6.1.2 干预策略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
6.2 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协同机制 |
6.2.1 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供给协同机制 |
6.2.2 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执行协同机制 |
6.3 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干预策略的实效性 |
6.3.1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
6.3.2 加大政策干预策略的监督力度 |
6.3.3 补齐政策干预策略执行方式的短板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温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关于营商环境的理论分析 |
2.1 营商环境的定义 |
2.1.1 现有的营商环境定义 |
2.1.2 本文所采纳的“营商环境”定义 |
2.2 营商环境的要素分析 |
2.2.1 政务环境 |
2.2.2 市场环境 |
2.2.3 法治环境 |
2.2.4 城市环境 |
2.2.5 社会环境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温州市营商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样本基本信息 |
3.1.3 问卷处理方法介绍 |
3.2 调查结果 |
3.2.1 企业对温州市营商环境总体情况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
3.2.2 温州市企业政务环境现状的调查结果 |
3.2.3 温州市企业市场环境现状的调查结果 |
3.2.4 温州市企业法治环境现状的调查结果 |
3.2.5 温州市企业城市环境现状的调查结果 |
3.2.6 温州市企业社会环境现状的调查结果 |
4 温州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温州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
4.1.1 工作担当意识不足 |
4.1.2 土地、产业、市场等要素制约加剧 |
4.1.3 社会整体法治意识不强 |
4.1.4 城市环境提升压力大 |
4.1.5 社会环境不成熟不利于形成投资氛围 |
4.2 温州市营商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政府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 |
4.2.2 产业规划不理想 |
4.2.3 法治环境管理有所懈怠 |
4.2.4 企业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
4.2.5 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有效的宣传 |
5 温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
5.1 聚焦企业需求,出台切实惠企政策 |
5.2 深化审批改革,塑造高效政务环境 |
5.3 加大产业规划,引导企业产业升级 |
5.4 坚持公平文明,打造良好法治环境 |
5.5 优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商宜居城市 |
5.6 开展各类活动,畅通企业投资通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地方治理视角下营商环境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1)本文的理论意义 |
(2)本文的实践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一、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营商环境 |
2.政府治理 |
3.公众满意度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政府行为理论 |
3.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关于营商环境相关文献综述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1.政府政策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系 |
2.制度性成本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系 |
3.市场监管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系 |
4.法治环境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系 |
5.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关系 |
(二)变量测量 |
三、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实证检验 |
(一)温州市公众对营商环境满意度样本分析 |
1.问卷的设计与收集 |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人口统计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5.关于人口统计变量的Logistic回归 |
(二)温州市营商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1.潜变量相关检验 |
2.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分析 |
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四、研究发现与理论解释 |
(一)研究发现 |
(二)理论解释 |
1.政府与市场的内在逻辑 |
2.政府行为对优化营商环境作用的内在逻辑 |
3.温州市政府行为选择的原因 |
4.温州市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
五、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
(一)营商环境优化的经验借鉴 |
1.上海市营商环境建设实践 |
2.昆山市营商环境建设实践 |
(二)营商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
1.提升公共政策供给水平 |
2.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3.完善市场监管行为 |
4.增强基础设施服务质量 |
5.不断优化法治环境 |
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泗水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营商环境 |
2.政府职能 |
(二)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泗水县营商环境现状及工作成效分析 |
(一)泗水县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
(二)泗水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 |
1.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
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1)制定约束规范性政策法规 |
(2)制定奖励型政策法规 |
3.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
(1)建设监督体系 |
(2)重视第三方评价 |
(3)全覆盖式走访调研 |
(三)泗水县营商环境工作考核省市排名分析 |
四、泗水县政府在开展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1.过度注重考核评分 |
2.缺少相关政策的宣传 |
3.队伍组织结构不完备 |
4.政策效果对经济运行助力微弱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领导人才机制不健全 |
2.政策法规执行力较弱 |
3.监管组织体系构建不完善 |
4.地方政府业务能力欠缺 |
5.资源匮乏限制区域发展 |
五、国内外政府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实践与启示 |
(一)国外先进政府实践与启示 |
(二)国内各省市政府的实践与启示 |
1.省级层面(上海为例)实践与启示 |
2.市级层面(青岛市南区为例)实践与启示 |
3.县级层面(嘉祥县为例)实践与启示 |
(三)案例分析小结 |
六、泗水县政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政府人才队伍的培养 |
1.人才引进 |
2.本地人才培养 |
3.培养营商环境工作专业人员 |
(二)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
1.完善相关约束性政策法规 |
2.落实相关奖励型政策法规 |
(三)改进监管组织体系 |
1.设立行政审批监管机构 |
2.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
(四)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 |
(五)高效利用县域资源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1.2.1 营商环境概念研究现状 |
1.2.2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
1.2.3 营商环境问题及改进研究现状 |
1.2.4 营商环境与企业行为研究现状 |
1.2.5 江西民营经济与营商环境研究现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内涵 |
2.2 国内外相关体系构建成果 |
2.3 相关统计分析基础 |
2.3.1 聚类分析 |
2.3.2 因子分析 |
2.3.3 层次分析 |
2.3.4 障碍因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和思路 |
3.1.1 指标体系构建总体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2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
3.2.1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
3.2.2 基于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的评价指标筛选 |
3.2.3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3.3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障碍因素诊断 |
3.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3.2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动态评价 |
3.3.3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障碍因素诊断 |
3.3.4 结论 |
第4章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比较与差异分析 |
4.1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宏观评价比较 |
4.1.1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得分 |
4.1.2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得分的动态比较 |
4.2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微观差异分析 |
4.2.1 研究问卷设计与调查 |
4.2.2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调查分析 |
4.2.3 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调查分析 |
4.2.4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微观比较分析 |
4.3 江西与浙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差异的诱因分析 |
第5章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方案 |
5.1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 |
5.2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的原则 |
5.3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的目标 |
5.4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模式 |
5.5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路径 |
第6章 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夯实“三基”,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意识 |
6.2 建立健康的引导机制,使企业家从唯利转向创新 |
6.3 借鉴“互联网+”思维,突破企业创新人才瓶颈 |
6.4 强调过程控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6.5 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
6.6 完善监督机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海选指标体系 |
附录B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初筛量化结果 |
附录C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及标准化结果 |
附录D 系统聚类—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 |
附录E 2018年度营商环境评价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概述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研究涉及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研究涉及的概念 |
一、营商环境 |
二、政务环境 |
三、市场环境 |
四、法治环境 |
五、人文及自然环境 |
六、评估体系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环境与生产力理论 |
一、环境与劳动生产力 |
二、市场价格与劳动生产力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环境与经济增长理论 |
一、要素环境与经济增长 |
二、制度环境与经济增长 |
三、区位环境与经济增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 |
一、政务营商环境现状 |
二、黑龙江省市场营商环境现状 |
三、黑龙江省法治营商环境现状 |
四、自然营商环境现状 |
五、人文营商环境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二、营商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评估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
一、完全竞争的营商环境理论模型 |
二、营商环境评估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三、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估 |
一、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基本框架 |
三、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结果 |
四、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总结 |
第三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的评估 |
一、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的指标体系 |
三、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的结果 |
四、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总结 |
第四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的评估 |
一、营商环境发展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 |
三、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评估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对策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的一般性对策 |
一、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
二、优化要素循环能力 |
三、促进制度创新 |
第二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的特殊性对策 |
一、提升政务透明度 |
二、转变发展的方式 |
三、提升市场化程度 |
四、完善基础服务能力 |
五、逐步优化人文环境 |
六、明确综合治理的权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D]. 何成茜.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中国省际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 马超群.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政府治理视角下扬州市营商环境优化对策研究[D]. 问聪. 湘潭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背景下庄河市城山镇创业环境优化研究[D]. 侯立行.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干预策略研究 ——以河南为例[D]. 郭玲玲. 广西大学, 2020(07)
- [6]温州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D]. 张雅翔.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地方治理视角下营商环境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D]. 李佳桥.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泗水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对策研究[D]. 邵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江西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D]. 贾孟其. 南昌大学, 2020(01)
- [10]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D]. 路兴隆. 黑龙江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