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2000年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53例评述

1964-2000年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53例评述

一、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153 Cases of Adul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in 1964-2000(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1](2021)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 大多数常见CHD可通过经皮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 我国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也成为近年的发展热点, 但是,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意见仍停留在早期的专家共识阶段。鉴于此, 本指南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针对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随访等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张晶玲[2](2021)在《血红蛋白水平、输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血红蛋白水平、输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相关性,探讨ROP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ROP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并接受ROP筛查的46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ROP筛查结果分为无ROP组(328例)、轻症ROP组(101例)、重症ROP组(36例)。监测所有早产儿的血红蛋白计数、每周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接受输血者同时记录输血日期和次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LSD法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寻血红蛋白水平、输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相关性。结果:(1)三组早产儿出生时、生后第1周和第5周每周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1和0.021),生后第1天和生后第1周,轻症ROP组、无ROP组与重症ROP组比较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0.006,<0.001,0.009);生后第5周无ROP组与轻症ROP组、重症ROP组比较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0.029)。(2)早产儿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120-220g/L)与重症ROP发生呈线性增加趋势;生后第1周时血红蛋白水平与重症ROP发生呈“U”型曲线关系(P=0.0349),当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时(<135g/L)与重症ROP发生呈正相关;关联方向在135~145g/L时发生转变,此后血红蛋白水平越高,重症ROP发生风险越大。生后第5周随着血红蛋白水平升高(60-140g/L),轻症ROP发生呈线性增加趋势;当血红蛋白<100g/L时重症ROP风险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关系,但血红蛋白水平>140g/L时,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增加,重症ROP发生的风险呈下降趋势。(3)轻症ROP组与无ROP组比较:生后第1周、第2周,轻症组输血次数多于无ROP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26)。生后第5周,两组间贫血人数与输血次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15)。重症ROP组与无ROP组比较:生后第1周,重症组贫血人数明显多于无ROP组(P<0.001),贫血是ROP危险因素。生后第2周至第4周,两组间输血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次数多是发生重症ROP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红蛋白水平与ROP发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归因于保护或危险因素,有可能呈曲线关联;贫血不能简单的归因是ROP发病的保护或危险因素,而要结合不同水平血红蛋白进行判断;今后临床医师对输血次数多的早产儿应加强ROP筛查,以期及时发现早期轻症ROP,避免重症ROP的发生。

罗景华[3](2020)在《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通过减少肺表面活性剂降解对脂多糖致新生大鼠ARDS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2017年国际上首次制定新生儿ARDS标准(蒙特勒标准)。由于新生儿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特殊性,其发病机制仍不明。我们前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7月30日925例呼吸窘迫早产儿临床资料,基于新生儿ARDS标准进行分组,发现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相比,ARDS新生儿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剂后氧合改善、临床症状好转,但很快病情反复,需要多次肺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我们推测ARDS患儿体内存在使肺表面活性剂快速灭活的成份,阻断此活性成份,可有效改善ARDS患儿临床症状。研究表明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能够改变肺表面活性剂磷脂的组成、降低肺泡稳定性,且为多种炎性介质的限速酶。另外研究显示ARDS时炎症反应的失控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及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密切相关。故本研究将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Varespladib)对ARDS新生大鼠肺表面活性剂中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等表达的影响,探讨Varespladib对新生大鼠ARDS肺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LPS构建新生儿ARDS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38 只)、LPS 组(41 只)、LPS+sPLA2 阻断剂组(Varespladib)(40 只)。HPLC检测肺组织中DPPC含量;电子天平称量肺组织湿重,称重后干燥48h,称量干重,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例;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及计算肺组织损伤评分: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SP-A、IL-1、IL-4、TNF-a、sPLA2及肺泡灌洗液中SP-A表达。RT-PCR、WB检测肺组织中sPLA2、p38 MAPK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p-NF-κB p65)表达;体外LPS干预肺Ⅱ上皮细胞(A549),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LPS组、LPS+Varespladib 组、LPS+Varespladib 组+p38 MAPK 激动剂(Anisomycin)组、LPS+Varespladib 组+NF-κB p65 激动剂(Betulinic acid)。通过 CCK8 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p38 MAPK、NF-κB p65mRNA的表达,WB检测p38 MAPK、p-p38MAPK(Thr180+Tyr182),NF-κB p65,p-NF-κB p65(Ser536)蛋白表达。结果:LPS可减少新生大鼠肺组织中DPPC、SP-A表达及促进IL-1、IL-4、TNF-a、sPLA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导致肺损伤;Varespladib可上调DPPC、SP-A的表达,抑制IL-1、IL-4、TNF-a、sPLA2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肺损伤、降低死亡率(P<0.05);LPS可显着上调新生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mRNA、NF-κB P65mRNA表达和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值(p-p38MAPK/p38MAPK、p-NF-κB p65/NF-κB p65)(P<0.05),促进其磷酸化(P<0.05)。Varespladib 可下调新生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NF-κB P65mRNA表达和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值(P<0.05),抑制 P38 MAPK 及 NF-κB P65 磷酸化(P<0.05)。LPS 促进肺 Ⅱ型上皮细胞系(A549)的贴壁生长、促进细胞异常增殖;LPS促进A549细胞中P38 MAPKmRNA、NF-κB P65mRNA和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值增加(P<0.05),促进其磷酸化(P<0.05);Varespladib抑制肺Ⅱ型上皮细胞(A549)异常增殖、下调A549细胞中P38 MAPKmRNA、NF-κB P65mRNA和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值(P<0.05),抑制 P38 MAPK 及 NF-κB P65 磷酸化(P<0.05)。结论:sPLA2阻断剂通过减少肺表面活性物的降解,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对ARDS新生大鼠肺起保护作用;sPLA2阻断剂可能通过阻断P38MAPK/NF-κB p65信号通路减少ARDS新生大鼠肺损伤。

袁淑华[4](2020)在《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而持续开放的病理状态,是早产儿的常见心脏疾病,与胎龄及出生体重成负相关,发生率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降低而显着提高。血流动力学异常的PDA(hemodynamic significant PDA,hsPDA)由导管水平的持续分流所导致,可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等,是影响早产儿生存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PDA的首选方式,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和布洛芬为常用药物,研究发现吲哚美辛具有较多的不良发应,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布洛芬在治疗PDA的疗效上与吲哚美辛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少,近年来广泛应用。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研究方法:(1)计算机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数据平台、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EMBASE等,收集国内外所有已发表的关于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均从2000年1月截止至2019年12月.(2)分别由两个互不干扰的人单独提取数据,互相核对,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3)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计算机共检索到文献274篇,经过筛选最终有14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1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531名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干预措施为静脉或口服标准剂量布洛芬,对照措施为安慰剂或静脉应有吲哚美辛,不同给药途径(静脉应用对比口服应用)的布洛芬,不同给药方式(间断输注对比连续滴注)的布洛芬,及不同给药剂量(标准剂量10-5-5 mg/kg/day对比大剂量20-10-10 mg/kg/day)的布洛芬。Meta分析结果显示:(1)3项研究(303名极早产儿)比较了布洛芬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发现布洛芬组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RR=1.63,95%CI=1.33-2.0,P<0.00001);(2)5项研究(674名极早产儿)比较了布洛芬治疗组与吲哚美辛对照组发现动脉导管闭合率无显着差异(RR=0.98,95%CI=0.9-1.07,P=0.62),布洛芬组治疗后少尿发生率显着减少(RR=0.39,95%CI=0.19-0.81,P=0.01),有统计学意义;(3)3 项研究(236名极早产儿)比较了静脉应用布洛芬与口服应用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PDA的闭合率,发行口服应用布洛芬组动脉导管闭合率较高(RR=0.72,95%CI=0.62-0.85,P<0.0001);(4)连续输注布洛芬与间断输注布洛芬,大剂量布洛芬与标准剂量布洛芬比较的研究太少,无法对任何临床结果进行精确评估。结论:(1)与安慰剂相比,布洛芬在关闭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方面更有效。(2)布洛芬、吲哚美辛治疗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相似。(3)口服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PDA疗效优于静脉用药。(4)布洛芬引起少尿的副反应比吲哚美辛更少。

闫东亚[5](2020)在《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瞻性收集胎龄≤32周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生后危险因素;探索早期心脏超声三尖瓣反流流速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pro-B-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分析其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分析,探索相关指标对早产儿BPD发生的早期预测作用,以期指导临床预防BPD发生,改善早产儿预后。方法:将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于生后24小时内转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结局是否发生BPD将早产儿分为BPD和非BPD两组,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早产儿作为非BPD组。记录入组早产儿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孕母一般情况、入院时基础疾病、住院期间出现的合并症、治疗措施、入院时实验室检查、28天内营养情况等资料,分析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分析入院24小时内的心脏超声结果,探讨三尖瓣反流流速与BPD的相关性;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的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两组间及不同程度BPD之间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及生后危险因素对BPD的早期预测效能,进一步多指标联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BPD早期预测模型。结果:一、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比较:研究期间本中心共收治232例≤32周早产儿,排除12例自动出院,32例住院时间不足28天,15例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发生BPD的有40例,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42例作为非BPD组。82例入选患儿中,男50例(60.98%),女32例(39.02%),平均胎龄(30.15±0.91)周,平均出生体重(1372.87±193.38)g。BPD组40例,男25例(62.50%),平均胎龄(29.96±1.10)周,平均出生体重(1353±198.18)g;非BPD组42例,男25例(59.52%),平均胎龄(30.34±0.06)周,平均出生体重(1410±196.75)g。BPD组中,轻度BPD 19例,中度BPD 15例,重度BPD 6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史、是否为小于胎龄儿、是否为试管婴儿、是否为双胎或多胎均无显着差异(P>0.05)。二、收集患儿及孕母的临床资料并比较:(1)两组早产儿母亲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胎次、产次、生产方式、胎膜早破≥18小时、有无使用产前激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羊水污染、羊水少、妊娠期贫血、产前感染及母亲基础疾病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比较:BPD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频发呼吸暂停、败血症、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新生儿肺炎、气胸、化脓性脑膜炎、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比较:BPD组咖啡因使用率、白蛋白使用率、丙种球蛋白使用率、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Fi O2≥40%天数(d)、吸氧时间、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及有创通气时间>7天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4)两组早产儿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比较:BPD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早产儿营养管理比较:BPD组早产儿开始肠内喂养和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显着晚于非BPD组(P<0.05);BPD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7天、14天、21天及28天口服液体量及热卡均显着少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的静脉液体和热卡摄入量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BPD组患儿生后第3天、7天及14天的总热卡摄入显着低于非BPD组(P<0.05);两组在生后第3、7、14、21及28天的总液体摄入量、生后第3天的静脉热卡摄入量和生后第21天、28天的总热卡摄入量无显着差异(P>0.05)。三、早产儿发生BPD独立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OR=14.443,95%CI:1.045~199.522)、Fi O2≥40%天数(d)(OR=0.664,95%CI:1.047~3.608)、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OR=1.108,95%CI:1.044~1.175)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OR=7.683,95%CI:1.320~44.714)是早产儿生后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四、两组早产儿心超结果比较:(1)BPD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发生率显着高于非BPD组[65%(26/40)VS 14.3%(6/42)、27.5%(11/40)VS 2.4%(1/42),均P<0.05],而两组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ing fraction,LVFS)均无显着差异[35%(14/40)VS 33.3%(14/42)、67.5%(27/40)VS 66.7%(28/40)、0 VS 0、70.16±6.84 VS 67.74±4.90、36.84±5.26 VS 34.95±3.59,均P>0.05];(2)BPD组存在三尖瓣反流的比例显着高于非BPD组,且三尖瓣反流流速显着高于非BPD组[70%(28/40)VS 45.2%(19/42);2.36±0.77(m/s)VS 1.33±0.53(m/s),均P<0.05];(3)三尖瓣反流流速越快,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388,P<0.05);(4)三尖瓣反流流速预测BP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5,当反流速度为1.45m/s时,敏感度为88.1%,特异性为62.5%。五、两组早产儿间NT-Pro BNP比较:(1)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4610.5(3102.3,11403.5)pg/ml VS 1928.9(1207,3472.5)pg/ml,P<0.05],重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轻度、中度组BPD早产儿[15851(6389,34400)pg/ml VS 4029(2257,8770)pg/ml,15851(6389,34400)pg/ml VS4173(2883,9496)pg/ml,均P<0.05],轻度、中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4029(2257,8770)pg/ml VS 4173(2883,9496)pg/ml,P>0.05];(2)NT-Pro BNP水平越高,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 BNP(pg/ml)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543,P<0.05);(3)NT-Pro BNP水平预测BPD发生的AUC为0.802,当NT-Pro BNP水平为2688.3pg/ml时,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80%。六、早产儿发生BPD的早期预测:ROC曲线分析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预测BPD发生的AUC分别为:0.735、0.802、0.638、0.846、0.903、0.780,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的灵敏度分别为:88.1%、69%、85.7%和88.1%,特异性分别为:62.5%、80%、87.5%和85%,可早期预测BPD;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和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86,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7.5%,显着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结论:(1)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是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高危因素;(2)BPD组早产儿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反流流速明显高于非BPD组,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三尖瓣反流流速>1.45m/s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3)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T-Pro BNP(pg/ml)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且其水平随BPD的严重程度而升高,NT-Pro BNP(pg/ml)水平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NT-Pro BNP>2688.3pg/ml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4)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构建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BPD的发生。

徐佳俊[6](2020)在《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27例,其中男性患儿75例,女性患儿52例。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行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结果依据心脏大血管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和心外畸形,分别计算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27例患儿年龄3天-24月,平均年龄6.3±6.2月,体重2.8-12.5 kg,平均体重6.6±2.8 kg。127例患儿最终经手术确认病变409处,其中心内畸形174处,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2处,心外畸形173处。CT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68处,漏/误诊6/4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0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外畸形166处,漏/误诊7/1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72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59处,漏/误诊3/0处,确诊心外畸形147处,漏/误诊26/0处。CT和超声在诊断所有病变类型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9.8%,98.7%,99.5%和92.4%,100%,100%,98.9%。CT总体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96.3%vs.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在诊断心外畸形中,CT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95.9%vs.84.9%(χ2=15.42,P<0.05),在诊断心内畸形中,CT敏感度稍低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vs 98.8%(χ2=1.12,P>0.05)。研究结论: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在心外畸形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内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CT联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复杂先心诊断准确率。第二部分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1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获取患儿术前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和3-Matic 11.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图像后处理,以STL格式保存数据,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个性化心脏实体模型。打印方法为光固化立体成型,打印材料为光敏树脂。医生团队根据患儿个性化心脏模型以及病史,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具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结果: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15例患儿的个性化心脏模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3D心脏模型等综合评估,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备手术指征并最终实施手术治疗,1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诊断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左心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因家长放弃治疗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余2例因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暂无手术指征。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儿手术方案与术前规划保持一致,术中探查证实患儿心脏解剖与3D打印模型一致。其中1例诊断为主动脉弓离断(A型)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11例手术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顺利出院。两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6月随访时打印出3D心脏模型,其中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稍狭窄,另1例无明显狭窄。研究结论:3D打印技术可帮助实施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规划,辅助个性化诊疗,有效提高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水平。第三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的准确性。研究方法:获取8个新鲜离体猪心,切除心房结构,保留左、右心室结构,往左、右心室塞入医用纱布以形成心室腔容积,并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10天,固定完成后往左、右心室灌注可固化硅胶并进行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通过阈值分割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取出固化的心室硅胶铸模,硅胶铸模使用排水法测量所得体积作为心室容积的金标准,每个体积数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CT测量结果与硅胶铸模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与硅胶铸模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12.9±1.2 ml vs.13.2±1.3 ml(t=-1.059,P=0.325),右心室27.7±3.6 ml vs.28.2±3.2 ml(t=-1.121,P=0.299),CT测量与硅胶铸模排水法测得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左心室r=0.845,P=0.008;右心室r=0.933,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具有高度准确性。第四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在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23例,所有患儿于术前和术后6月随访时行CT扫描,获取CT图像,通过阈值分割三维重建方法评估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对比分析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与术后6月左、右心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CT基于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同时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左、右心功能参数。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23.93±7.44 ml/m2 vs.19.80±6.52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49.67±14.82 ml/m2vs.46.59±14.46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术后右心射血分数低于术前51.83±4.26%vs.57.50±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准确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左、右心功能,可以早期发现术后右心功能下降,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王凤双,肖雷,黄蓉,唐莹,彭涛,彭枭然,管文齐,李春龙,张松建,李印东,孙美平,周高俊[7](2020)在《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难题。2015年以来,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建立流行病、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论证模式,在充分考虑接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建议,并以指导性文件下发,开展专项培训,指导接种单位实施疫苗接种。本项目已形成30种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建议,为顺义区408名基础疾病儿童接种了2 548剂次疫苗,随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本项目初步解决了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难题,提高了预防接种单位服务能力,保证了高水平免疫接种率。接种建议在全国其他一些接种单位得到了应用,部分已在期刊上发表,为全国制定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政策提供了借鉴。

张贤丽[8](2019)在《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早产儿临床特点、短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1848例早产儿回顾性研究背景: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长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而早产相关并发症是早产儿死亡率较高的最重要原因。早产儿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欧美人群,中国人群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医疗水平的进展,早产儿的存活率和临床转归在得到改善,因此,我们设计了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探究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的病例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早产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13-2018年期间在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1848例。平均胎龄31.35±2.95周,平均出生体重 1651.68±620.63g,SGA180例(9.8%),其中男性1133例(61.3%)。常见早产可能原因依次为胎膜早破(31.0%)、自发性早产临产(30.8%)、多胎妊娠(24.2%)、胎儿窘迫(12.7%)、胎盘异常(10.7%)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2%)。常见并发症依次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IVH-PV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呼吸道UU定植、显着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完成治疗出院的有1476例(79.9%),自动出院的有200例(10.8%),放弃治疗死亡的有140例(7.6%),住院期间死亡的有32例(1.7%),自动出院和放弃治疗的患儿中包括外院转入的处于疾病终末期的早产儿和患有难治性先天性畸形的早产儿。出院的1676例早产儿中,416例(24.8%)出院体重低于同性别同纠正胎龄的第10百分位,其中141例(33.9%)是SGA患儿。完成治疗出院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是41.32±24.68天。男性(OR=1.312,95%CI:1.077-1.597,P=0.007)、剖宫产(OR=1.237,95%CI:1.012-1.513,P=0.038)、产次(OR=1.172,95%CI:1.008-1.362,P=0.039)是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OR=0.654,95%CI:0.530-0.880,P<0.001)、入院体温(OR=0.803,95%CI:0.747-0.864,P<0.001)是RDS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OR=l.472,95%CI:1.038-2.087,P=0.030)、5分钟 Apgar 评分≤7分(OR=1.823,95%CI:1.230-2.702,P=0.003)、合并RDS(OR=1.844,95%CI:1.303-2.608,P=0.001)、合并呼吸道UU定植(OR=1.961,95%CI:1.294-2.973,P=0.002)、合并PDA(OR=2.300,95%CI:1.488-3.555,P<0.001)、有创机械通气天数(OR=1.153,95%CI:1.109-1.199,P<0.001)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OR=0.273,95%CI:0.142-0.523,P<0.001)、胎龄(OR=0.843,95%CI:0.756-0.940,P=0.002)是BPD的独立保护因素。共有115例(6.2%)发生VAP。其中细菌感染112例(6.1%),真菌感染4例(0.2%),常见的病原体依次有鲍曼不动杆菌(43例,38.4%)、肺炎克雷伯菌(43例,38.4%)、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 6例,14.3%)、大肠埃希菌(7例,6.3%)、阴沟肠杆菌(7例,6.3%)、产气肠杆菌(6例,5.4%)和铜绿假单胞菌(6例,5.4%)。共283例(15.3%)早产儿发生呼吸道UU定植,其发生比例随胎龄、出生体重的增长呈下降趋势。1 分钟Apgar评分≤7分(OR=1.437,95%CI:1.137-1.815,P=0.002)、机械通气天数(OR=1.010,95%CI:1.004-1.017,P=0.002)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胎龄(OR=0.902,95%CI:0.862-0.943,P<0.001)是IVH的独立保护因素。多胎妊娠(OR= 1.534,95%CI:1.094-2.152,P=0.013)、5分钟Apgar评分≤7分(OR=1.473,95%CI:1.039-2.089,P=0.030)、合并RDS(OR=2.025,95%CI:1.479-2.772,P<0.001)是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OR=0.655,95%CI:0.610-0.704,P<0.001)是PDA的独立保护因素。胎龄(OR=0.756,95%CI:0.680-0.840,P<0.001)、出生体重(OR=0.236,95%CI:0.116-0.479,P<0.001)、男性(OR=0.702,95%CI:0.505-0.977,P=0.036)是ROP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OR=1.464,95%CI:1.055-2.029,P=0.022)、多胎妊娠(OR=1.428,95%CI:1.023-1.995,P=0.036)是NEC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OR=0.434,95%CI:0.316-0.598,P<0.001)是NEC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早产儿最常见的短期并发症是呼吸系统疾病。2男性、剖宫产、产次大、入院体温低是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则是其独立保护因素。3出生体重低、胎龄小、男性、生后5分钟Apgar评分≤7分、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呼吸道UU定植、合并血流动力学显着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有创机械通气天数长是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NICU早产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5早产儿呼吸道解脲脲原体定植常见,其发生比例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减小呈增加趋势。6胎龄小、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机械通气天数长是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7胎龄小、多胎妊娠、生后5分钟Apgar评分≤7分、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发生血流动力学显着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的独立危险因素。8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女性是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男性、出生体重低、多胎妊娠是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和生长的影响背景: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所有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因为它对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有益。母乳喂养在胃肠功能、宿主防御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公认的益处,但同时也和早产儿院内生长不良相关。本中心自设立母乳库以来,鼓励和支持住院患儿母乳喂养,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占比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估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和对生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入院日龄≤24h。2、出生体重<1500g。排除标准:1、入院72小时内放弃治疗出院或死亡2、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根据母乳喂养量占肠内喂养总量的比例分为≥75%母乳组、<75%母乳组、配方奶组。结果:共纳入383例早产儿,≥75%母乳组、<75%母乳组和配方奶组分别有133例、65例和185例。≥75%母乳组Ⅱ-Ⅲ期NEC发生的比例低于另外2组(1.5%vs6.8%,P=0.023)。母乳喂养量占肠内喂养量的百分比增加和Ⅱ-Ⅲ期NEC(OR=0.985,P=0.028)发生风险降低相关。配方奶组达全肠内喂养明显早于<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30.73±17.68vs41.16±19.62,38.80±17.41)。出院时≥75%母乳组的平均体重比<75%母乳组低145.63g,比配方奶组低195.57g。出院时≥75%母乳组的体重z值、身高z值、头围z值分别明显小于配方奶组。出院时体重<第10百分位的比例明显比配方奶组高(41.4%,38.2%vs21.3%),≥75%母乳组出院时头围<第10百分位的比例明显高于<75%母乳组和配方奶组(32.0%vs23.6%,19.1%)。所有的早产儿出院时的生长指标z值都较入院时有明显的下降(P<0.001)。≥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出院时体重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0.83±0.67,0.78±0.78vs0.18±0.64)。≥75%母乳组出院时身高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0.79±1.44vs0.33±1.38)。<75%母乳组出院时头围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1.04±1.50vs0.56±1.28)。≥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院内体重增长率低于配方奶组(24.27±4.50,25.19±5.89vs29.87±5.22)。≥75%母乳组院内身高增长率低于配方奶组(1.05±0.43vs 1.19±0.50)。结论:1母乳喂养和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生风险相关。2在母乳喂养时应同时保证蛋白质和热卡充足以发挥母乳喂养的最大优势。由于疾病所致的肠外营养时间延长可能部分导致添加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生长较迟缓,难以发挥单纯母乳喂养的最大优势。

李晴晴[9](2019)在《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心功能及整体心肌灌注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联合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新生儿心功能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多普勒超声探讨正常及合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新生儿左室整体及局部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于我院心超室检查非CHD的新生儿36例为正常组,另选取同期患左向右分流型CHD的新生儿58例(PDA14例、VSD11例、ASD33例)为CHD组。获取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PSE)、TDI-Tei指数,并分别存储三个连续心动周期胸骨旁左室短轴基底部、乳头肌、心尖水平,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切面的二维动态图像,使用QLAB(8.1)软件分析,获得左室心肌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S)、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RS),计算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平均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aRS)、平均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aLS)。研究正常新生儿左室整体功能及局部心肌径向、纵向应变的超声表现,并对PDA、ASD、VSD患儿分别建立正常对照组,使其与对照组之间保持年龄、胎龄、出生体重、BSA上无统计学差异,比较CHD组与其正常对照组之间心室整体功能及心肌应变的差异。结果:(1)所有新生儿(CHD组与正常组)同一心室节段aRS较aLS绝对值大,aRS、aL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梯度增加,aRS数值变化更大。(2)正常组中足月儿LVDd、LVSd、FS较早产儿高,左心室aRS-bas、aRS-mid、aRS-api较早产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正常组新生儿左心室基底段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aRS-bal)与心率(r=0.362)具有相关性,左心室中间段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aRS-mid)与出生体重(r=-0.353)、年龄(r=-0.356)、BSA(r=-0.336)均有相关性,心尖段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aRS-api)与出生体重(r=-0.350)、胎龄(r=-0.355)、BSA(r=-0.479)均有相关性,P<0.05。(4)VSD组新生儿与其正常对照组相比,心率明显增快,LVDd、LVSd、TDI-Tei数值增大,左室aRS-bas、aRS-mid、aRS-api、aLS-mid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DA组、ASD组新生儿在左室整体心功能指标及心肌应变上与其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左心室心肌aRS较aLS绝对值大,aRS、aL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梯度增加,aRS数值变化更大。(2)正常新生儿aRS-bal与心率具有相关性,aRS-mid与出生体重、年龄、BSA均有相关性,aRS-api与出生体重、胎龄、BSA均有相关性(P<0.05)。新生儿RS与出生体重、BSA相关性最好,随新生儿生长发育,心肌应变增强。(3)VSD影响新生儿左心室整体功能及局部心肌运动,TDI-Tei及2D-STI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心功能异常的有效手段。(4)PDA、ASD对新生儿左室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心肌应变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经胸部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整体心肌灌注目的:应用经胸部超声心动图(TTE)观察并测量正常及合并左向右分流型CHD新生儿冠状静脉窦,并分析影响新生儿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的因素,评估新生儿整体心肌灌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于我院心超室检查非CHD的新生儿36例为正常组,另选取同期患左向右分流型CHD的新生儿58例(PDA14例、VSD11例、ASD33例)为CHD组。获取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频谱,描记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血流量(Q),研究正常新生儿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的超声表现,并对PDA、ASD、VSD患儿分别建立正常对照组,使其与对照组之间保持年龄、胎龄、出生体重、BSA上无统计学差异,比较CHD组与其正常对照组之间CS内径及血流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中早产儿及足月儿在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量上存在差异(P<0.05);(2)正常组新生儿冠状静脉窦最大内径(Dmax)、最小内径(Dmin)均与出生体重、胎龄、BSA具有相关性,速度时间积分(VTI)与BSA相关,血流量(Q)与出生体重、胎龄、年龄、BSA、心率均相关,新生儿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量随BSA增加而增加。(3)室间隔缺损(VSD)组新生儿心率、舒张期血流峰值(VD)、速度时间积分(VTI)及血流量(Q)较对照组升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PDA组、ASD组新生儿与其对照组之间在心率、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新生儿出生后整体心肌灌注随BSA增加而增加;(2)室间隔缺损组新生儿心肌储备被动用,心功能处于代偿状态。TTE测定冠状静脉窦内径及血流对分析整体心肌灌注,评估新生儿心功能代偿状态有重要意义。(3)PDA、ASD对新生儿整体心肌灌注无明显影响。(4)冠状静脉窦血流的超声评估是新生儿整体心肌灌注的潜在检测指标。

王道斌[10](2018)在《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和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5例接受机器人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行三尖瓣成型术7例,肺动脉狭窄矫治术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1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右胸4个小孔(0.8-2.5cmm)下完成手术。对比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完成的35例全胸腔镜,经右胸3个2cm左右微创切口,行不停跳房缺修补术患者,其中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同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毕食道超声评估两组患者心内畸形均成功矫治,无术式转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上较全腔镜组明显延长(P<0.05),在术后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引流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全部患者原增大的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两组患者间右心改善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手术方式无关。出院后随访复查1-6个月,无伤口愈合不良、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心功能(NYHA)均为I级。机器人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着增加(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考虑机器人使用费为独立项目后,差异更为显着(P<0.0001)。结论:机器人和全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可重复性高,疗效满意,微创效果佳,机器人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心脏手术。

二、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153 Cases of Adul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in 1964-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153 Cases of Adul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in 1964-2000(论文提纲范文)

(2)血红蛋白水平、输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3)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通过减少肺表面活性剂降解对脂多糖致新生大鼠ARDS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剂在新生儿ARDS中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对新生大鼠ARDS肺损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在新生大鼠ARDS肺损伤中保护作用的体外实验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分泌型磷脂酶A2及其在ARDS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简要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及分组
    3.研究方法
    4.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早产儿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
    2.早产儿发生BPD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两组早产儿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4.NT-ProBNP在两组早产儿的比较
    5.指标预测早产儿发生BPD的效能比较
    6.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
讨论
    1.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危险因素
    2.早产儿心脏问题与BPD发生的关系
    3.血清NT-ProBNP与早产儿BPD之间的关系
    4.早产儿发生BPD的联合预测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BNP及NT-ProBNP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6)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目标
    2.1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2.2 提高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服务能力,保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病例收集
        3.1.1 病例要求
        3.1.2 接种单位收集病例
        3.1.3 区CDC直接接受家长咨询
        3.1.4 建立咨询案例数据库
    3.2 专家论证
        3.2.1 论证会前期准备
        3.2.2 论证会专家遴选
        3.2.3 召开专家论证会
    3.3 接种实施
    3.4 安全性观察
    3.5 接种资料收集
    3.6 模式效果评价
4 研究成果
    4.1 模式建立并顺利运行
        4.1.1 模式建立
        4.1.2模式特点
        4.1.3 形成预防接种建议
    4.2 部分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建议
        4.2.1 癫痫(形成时间2015年6月)
        4.2.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形成时间2015年11月)
        4.2.3 过敏性紫癜(形成时间2015年11月)
        4.2.4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形成时间2016年3月)
        4.2.5 先天性食道闭锁(形成时间2016年3月)
        4.2.6 先天性心脏病(形成时间2018年4月)
        4.2.7 肥厚型心肌病(形成时间2018年4月)
        4.2.8 心律失常(形成时间2018年4月)
        4.2.9 病毒性心肌炎(形成时间2018年4月)
        4.2.1 0 再生障碍性贫血(形成时间2018年9月)
        4.2.1 1 其他基础疾病儿童接种建议
5 研究成果的应用
    5.1 本地区接种实施情况
    5.2 推广使用情况

(8)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早产儿临床特点、短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1848例早产儿回顾性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定义
        2.3 患儿临床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ICU早产儿基本信息
        3.2 NICU早产儿常见并发症
    4 讨论
    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和生长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定义
        2.3 营养管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短期并发症的影响
        3.2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心功能及整体心肌灌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联合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新生儿心功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胸部超声评估新生儿整体心肌灌注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技术在研究新生儿心功能方面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153 Cases of Adul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in 1964-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血红蛋白水平、输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晶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分泌型磷脂酶A2阻断剂通过减少肺表面活性剂降解对脂多糖致新生大鼠ARDS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罗景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布洛芬治疗极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袁淑华. 山东大学, 2020(11)
  • [5]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D]. 闫东亚.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D]. 徐佳俊. 浙江大学, 2020(01)
  • [7]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J]. 王凤双,肖雷,黄蓉,唐莹,彭涛,彭枭然,管文齐,李春龙,张松建,李印东,孙美平,周高俊.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0(01)
  • [8]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D]. 张贤丽. 浙江大学, 2019(03)
  • [9]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心功能及整体心肌灌注的应用[D]. 李晴晴. 苏州大学, 2019(02)
  • [10]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D]. 王道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1964-2000年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53例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