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结肠癌并肝转移姑息性手术和免疫化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耿证琴[1](2021)在《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1.分析十二指肠癌患者发生、发展、转移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2.分析十二指肠癌患者病理组织中HER2、Ki-67、MSI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云南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液学指标、病理学指标及生存指标。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Medcalc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绘制多条ROC曲线,探究各指标对十二指肠癌转移的诊断价值,以及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结 果]1.本研究对88例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转移发生率为64.8%。将有无转移作为反应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KPS评分、原发灶直径、原发灶部位、ALT、AST/ALT、CEA、CA125、NLR、NK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为了排外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LT、NKC、原发灶直径是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对十二指肠癌患者的肝功、凝血相关指标、肿瘤标记物、免疫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得出CA125、ALT、AST/ALT、NLR对诊断转移有低度精确度,原发灶直径、CEA、NKC对诊断转移的诊断价值中等。CEA≥3.56ug/L、CA125≥ 13.51kU/L、ALT≥ 19U/L、AST/ALT≥ 1.15、NLR≥1.64、原发灶直径≥3cm、NKC≤19.6%是十二指肠癌患者发生转移的诊断临界值。其中AUC最大的三个指标依次为NKC、原发灶直径、CEA,是预测十二指肠癌转移发生最好的3个指标。随后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两两比较,得出3个指标预测转移发生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将这三个指标进行组合,得出三指标联合诊断价值优于NKC+原发灶直径(p<0.001)和NKC+CEA(p<0.001),NKC+原发灶直径和NKC+CEA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5768)。三指标联合的AUC为:0.856,灵敏度为:65.71%,特异度为:92.11%。3.对51例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HER2的阳性表达率为15.7%(8/51),HER2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原发灶直径有关(p<0.05),HER2表达阳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38.1%、0.0、0.0,中位生存期为8±1.047;HER2表达阴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74.3%、26.1%、0.0,中位生存期为17±1.939;HER2表达情况对十二指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44,χ2=4.066)。4.在51例十二指肠癌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82.4%(42/51)。Ki-67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转移与否、分化程度、Hp感染有关(p<0.05)。Ki-67表达阳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73.8%、26.3%、0.0,中位生存期为13±4.054;Ki-67表达阴性的十二指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25.9%、0.0、0.0,中位生存期为60±22.146。Ki-67表达情况与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χ2=6.639)。5.在51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Ki67与HER2同时阳性8例,两者同时阴性9例,Ki67阳性同时HER2阴性34例,HER2阳性同时Ki67阴性0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癌中Ki-67与HER2表达暂未发现相关性(p=2,p=0.160)。6.在51例病例中,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仅有1例为dMMR(即MSI-H),其余均为pMMR(即MSS或MSI-L)。7.对88例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73.7%、59.8%。单因素分析提示:转移有无、原发灶大小、临床分期、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种类、手术方式、Hp 感染、CEA、CA199、AST/ALT、NKC、PLT、LMR与十二指肠癌预后相关(p<0.05),其余指标不相关。将这些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转移、手术方式、Hp感染、CA199是影响十二指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LT、NKC、原发灶直径是十二指肠癌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NKC、CEA、原发灶直径三指标联合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癌转移的诊断效能。3.HER2表达对十二指肠癌预后有影响;检测Ki-67的表达,有利于判断十二指肠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且Hp感染可能与Ki-67表达相关;十二指肠癌中Ki-67与HER2表达暂未发现相关性,且MSI-H发生率可能不高。4.有无转移、手术方式、Hp感染、CA199是影响十二指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2](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认为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孙栋[3](2020)在《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探究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具体评价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免疫球蛋白变化、生活质量及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莱州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病房收治的结肠癌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给予补液、护胃、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连续观察4个治疗周期,每周期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4+/CD8+、NK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A、血清免疫球蛋白IgM、血清免疫球蛋白IgG、血清肿瘤标志物CEA、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及化疗毒副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gA、IgG、IgM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均无显着变化(P>0.05),而IgG均显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IgM显着升高,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9.74%VS 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KPS评分改善者9例,稳定者27例,恶化者3例,对照组KPS评分改善者6例,稳定者20例,恶化者12例,观察组KPS评分整体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EA、CA19-9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CEA、CA19-9略有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对比显示,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泻发生率为2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AST升高、肌酐升高、周围神经损伤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加味葛根芩连汤可以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2.加味葛根芩连汤能提高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毒副作用。3.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可以提高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的化疗疗效。
任东美[4](2020)在《血清VEGF、TAP水平与胃腺癌早期诊断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差,胃腺癌是所有胃部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因此,提高胃腺癌(Gastricadenocarcinoma)的早期诊断率对降低整体胃癌的死亡率和改善整体胃癌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胃癌的常用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 125(Carbohydrateantigen125,CA125)、糖链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72-4,CA72-4)、糖链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1 9-9,CA19-9)、糖链抗原 50(Carbohydrate antigen50,CA50),以上指标能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有明确的作用。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s,TAP)是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糖链结构异常的糖蛋白和钙-组蛋白复合物,向血液中释放并存在于外周血液中,其浓度可以间接表示癌变的程度和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内皮调控因子,通过使血管内皮细胞快速增殖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进而促进肿瘤组织血管、淋巴管的增殖、转移。本研究通过比较良性胃病患者、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和胃腺癌患者VEGF、TAP和其他常用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探讨与胃腺癌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对胃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病患者44例、胃上皮内瘤变患者22例和胃腺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血清VEGF、TAP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在胃腺癌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和胃腺癌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已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对纳入研究的对象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应用SPSS 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定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腺癌组年龄(61.48±9.78)高于非胃腺癌组(54.83±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胃腺癌组患者血清VEGF、TAP水平显着高于非胃腺癌组,与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72-4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3.将所有患者分为良性胃病组、胃上皮内瘤变组、Ⅰ、Ⅱ、Ⅲ期胃腺癌组,除了 CA19-9 外,VEGF、TAP、AFP、CEA、CA125、CA72-4表达水平在 5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19,-0.000,0.000,0.000);两两比较发现VEGF、TAP水平随胃部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4.VEGF、TAP、AFP、CAE、CA125、CA72-4 水平与胃部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其中 VEGF、TAP 呈强相关(r=0.909,r=0.714);而 CEA、CA125 呈中等程度相关(r=0.476,r=0.480);CA72-4 和 AFP 呈弱相关(r=0.378,r=0.158);而CA19-9和胃部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33P=0.085)。5.胃腺癌患者血清TAP水平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仅在病理TNM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Ⅲ期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05);胃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病理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6.所有标志物中,VEGF、CEA、CA125、CA72-4水平在胃腺癌淋巴结是否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VEG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其AUC为0.963。血清VEGF对胃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诊断最佳临界值为199.5ng/L,其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90.2%,约登指数为0.883。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步校正年龄、性别、AFP、CEA、CA125、CA19-9、CA72-4等其他危险因素后,血清VEGF、TAP水平升高仍是胃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2P<0.001;OR=1.074 P=0.001)。结论1.血清VEGF、TAP水平升高与胃腺癌发生有关。2.血清VEGF、TAP是胃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考虑作为胃腺癌的肿瘤标志物。3.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着胃腺癌进展、恶性程度增高VEGF呈上升趋势,其水平有助于预测胃腺癌的分期和恶性程度,对评估胃腺癌疾病进展、疗效观察和预后有重要价值。4.血清TAP水平仅与胃腺癌TNM分期密切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对胃腺癌病理分期有一定预测意义,但对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较低。5.血清VEGF对胃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诊断意义,有较高参考价值,考虑作为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对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汪耔璇[5](2020)在《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选择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拟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的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收益评估。比较、分析并评价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及可行性,以期为晚期结直肠癌在临床综合治疗中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方法:选取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拟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n=27)和对照组25例(n=25)。对照组单纯行FOLFIRI方案化疗,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在FOLFIRI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同时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煎剂口服,治疗均以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1个周期,完成连续2个周期的治疗后,2组均进行收益评估并比较,评估项目:实体瘤客观疗效、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体力状况评分、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异常糖链糖蛋白(TAP))、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4/CD8)、安全性指标评价及严重程度。认真跟踪、收集、记录并整理患者数据,待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再次详细记录数据,将所得数据,分类分组输入EXCEL表格进行筛录,并根据数据属性不同,分别将不同类别数据移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结果:1.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均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在实体瘤客观缩小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果为:治疗组RR:25.9%,DCR:81.5%;对照组RR:24%,DCR:76%,上述结果可知,相较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的对照组而言,中药辅助治疗组的实体瘤缩瘤疗效稍有优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就本次研究而言,从总体上来讲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联合FOLFIRI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缩瘤率方面效果欠佳,但相较单纯使用化疗治疗而言,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或可稍有增效。2.中医证候改善评价: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较对照组而言,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完成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患者经治疗,生活质量并无明显改善,结果表明在应用FOLFIRI方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同时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能有效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4.安全性指标评价方面:在连续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具佳,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顺利完成本次研究。但是,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治疗相关副反应,相关症状主要集中在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等血液学毒性及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副反应方面,治疗组出现腹泻/便秘症状的有7例(25.9%),有5例(18.5%)患者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数量下降的有11例(40.7%)、贫血的有9例(33.3%),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有12例(44.4%)。对照组中有15例(60.0%)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症状且有2例(8.0%)症状较重,有11例(44.0%)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在骨髓抑制方面,统计到白细胞数目下降的有13例(52.0%)、贫血的有9例(36.0%),在肝损害方面,统计到有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有12例(48.0%)。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能降低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出现的概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对于单纯使用FOLFIRI化疗方案的患者来讲,同时口服补中益气汤能明显减少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等肠道副反应的几率,进一步证实了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5.在肿瘤指标方面: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CEA、CA125、CA19-9、TAP等观察的肿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CEA及CA19-9下降幅度小,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CA125、TAP指标上,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下降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对于单纯使用FOLFIRI方案,加用补中益气汤能使肿瘤指标呈下降趋势。6.在免疫指标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在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的CD3指标数值较前上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而CD4、CD8、CD4/CD8等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免疫指标方面未得出阳性结果,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的免疫指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结论:目前临床上晚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常因可选用治疗方法很有限,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中治疗的有效率不高,肿瘤细胞在患者体内分布广、总负荷大、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负担重,对可选方案耐受度低等原因,常常面临生活质量差、心理负担重、预后不佳、生存期短等问题。而本次研究发现,相比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虽在客观临床疗效上无明显优势,但是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伴随症状的发生,降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负担,改善食欲、增加食量,辅助规律生活作息,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同时还能够辅助降低肿瘤指标,改善机体免疫。
奚士航[6](2020)在《改良FOLFIRIN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胰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分析本单位改良FOLFIRINOX方案(modified-FOLFIRINOX,mFOLFIRINOX)治疗进展期胰腺癌(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AP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进展期胰腺癌患者33例,其中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18例,转移性胰腺癌(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MPC)15例,均予以mFOLFIRIN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68mg/㎡,伊立替康135mg/㎡,亚叶酸钙400mg/㎡,氟尿嘧啶400mg/㎡,均静脉滴注;之后持续静脉滴注氟尿嘧啶2400mg/㎡,46h,每两周重复,2疗程视为一周期)。每疗程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指标及胸片、心电图等,每两周期复查全腹部增强薄层CT,必要时行三维影像重建,以评估化疗疗效,最终观察并分析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疾病客观缓解率、化疗不良反应、手术转化情况等。结果:最终接受化疗并完成评估者共25例,其中LAPC16例,MPC9例。中位化疗时间4周期,疾病客观缓解率36%;LAPC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5个月,而MPC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11个月和8个月。本次研究共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48%),LAPC组7例,MPC组5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达6例(24%),其余包括贫血3例(12%)、呕吐1例(4%)等。另外,本次研究中16例LAPC患者完成转化手术者4例(25%),R0切除率75%。结论:本单位改良FOLFIRINOX方案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高,推荐做为体力条件较好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使用;改良FOLFIRINOX方案能够使LAPC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后续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阐述。
葛少华[7](2018)在《健脾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位居第3,在我国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每年约有25万新发CRC病例,占所有新发肿瘤的8.3%,其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分别为14.7万/10.7万,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肝转移是其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其死亡率升高的首要原因,约30%~50%的患者无法避免肝转移的结局。对于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isi,CLM)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及中医中药等。疗效方面,可行手术治疗的CLM患者预后也较好,其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与之相比,无法手术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因此,手术是CLM患者的首选手段,但是由于肝脏转移灶的大小和部位、肝脏以外的转移灶、身体状况是否耐受手术、心理因素、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大多数的患者无法行手术治疗。近年来,中医中药对于肿瘤病人的临床疗效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对于无法手术的CLM患者。中医认为,CLM患者病机为正虚与邪实共存,正虚主要表现为脾虚,邪实主要为湿、热、痰、火、瘀、毒,根据其病因病机,治法有健脾益气、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泄火,抗癌消毒等。健脾法在中医临床治疗肿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项研究发现,人参、黄芪等这类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单味中药,其中的一些生物活性因子能够调节自身免疫,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调节肿瘤的微环境等。广泛的临床实践发现,健脾法能够明显改善CLM患者的临床症候,对辅助术前准备工作,促进术后各项机体功能的康复,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树立治疗信心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目的]通过比较以健脾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探索对于结直肠癌伴随肝转移更有疗效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收纳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之间在江苏省中医院初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60例。通过抽签法将60名确诊的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对照组:原发灶手术切除+术后m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香菇多糖静脉滴注;实验组:原发灶手术切除+术后全身静脉化疗+健脾方为主的中药煎剂口服。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从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目变化、血清CEA、CA199水平、实体瘤疗效评价、临床症候症状改善情况、化疗副反应改善情况、KPS评分、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方面,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综合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服用中药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升高不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值都有下降,实验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实验组的实体瘤的治疗有效率(CR+PR+SD)高于对照组(86.67%&56.67%,P<0.05);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及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Karnofsky(KP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18个月生存率63.33%,中位PFS为13.5个月,对照组18个月生存率为40%,中位PFS为8.5个月,实验组比对照组中位PFS提高了 7.0个月(P<0.05)。[结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以健脾法为基础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可提高CLM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临床症候症状,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因此,以健脾法为基础的中医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对转移灶不可手术的CLM患者的一种较好的补充。
邹富年[8](2018)在《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12017.1期间在我院住院手术并术后病理确诊结肠癌患者共2297例,通过数据检索,查询到60例数据完整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倾向分数匹配分析法,从除60例后的数据库中匹配性别和年龄,1:2匹配出120例数据完整的原发结肠癌患者。我们对此次研究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临床表现(肠梗阻,腹水,结肠息肉,肝硬化,脂肪肝);血生化检查(肝功,肝炎五项,肾功,血红蛋白,肿瘤系列);病理(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可能会影响肝转移因素作为协变量,按是否合并肝转移分为两组,然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有:结肠多发息肉,脂肪肝,术前ALT、AST、CEA、CA199,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大小、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多因素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CEA,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淋巴结清扫数目是结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CEA,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淋巴结清扫数目。
王凯星[9](2018)在《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16488例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外科治疗,为进一步为提高胃癌的外科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66年至2015年行胃癌手术的患者16488例。分组标准:A时间段(1966-1975)、B时间段(1976-1985)、C时间段(1986-1995)、D时间段(1996-2005)、E时间段(2006-2015)。收集总体、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5个时间段的资料分析:1、胃癌生物学特性;2、手术治疗方式。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分析,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癌生物学特性1)性别: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男性均高于女性,但50年来其构成比无明显变化。2)年龄: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的平均年龄5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3)肿瘤发生部位: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肿瘤好发部位50年来均呈上移趋势。4)肿瘤大小: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肿瘤大小以≥5cm为主,但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早期胃癌以<5cm为主,其构成比呈上升趋势。5)Borrmann分型:50年来BorrmannⅠ、Ⅱ型呈上升趋势,Ⅲ型呈下降趋势,Ⅳ、Ⅴ型无明显变化。6)浸润深度: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均以T4为主,但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总体胃癌T1呈上升趋势。7)淋巴结转移: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2%、65.6%,但50年淋巴结转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10.1%,且呈下降趋势。8)TNM分期:50年来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Ⅳ期呈下降趋势,Ⅰ-Ⅲ期均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Ⅰ期呈上升趋势。9)分化程度:总体胃癌、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均以中高分化型为主,50年来其构成比呈上升趋势。10)早期胃癌发病率7.96%,50年来呈上升趋势;进展期胃癌为92.04%,50年来呈下降趋势。2.手术治疗方式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50年来根治性切除术呈上升趋势,姑息性切除术、减瘤性切除术及单纯探查术呈下降趋势。结论:1.胃癌患者中男女构成比均无明显变化。2.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3.胃癌患者的肿瘤好发部位呈上移趋势。4.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肿瘤长径以≥5cm为主,早期胃癌患者以<5cm为主。5.BorrmannⅠ型、Ⅱ型呈上升趋势,Ⅲ型呈下降趋势,BorrmannⅣ型、Ⅴ型无明显变化。6.总体胃癌及进展期胃癌患者T1、T2呈增加趋势,T4呈下降趋势,目前以T4为主;早期胃癌患者均为T1。7.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呈下降趋势。早期胃癌患者以无淋巴结转移为主,呈增加趋势。8.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Ⅳ期呈下降趋势,Ⅰ期、Ⅱ期、Ⅲ期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患者以Ⅰ期为主,呈增多趋势。9.肿瘤分化程度均以中高分化型为主,且呈上升的趋势。10.早期胃癌发病率7.96%,50年来呈上升趋势;进展期胃癌为92.04%,50年来呈下降趋势。11.总体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呈上升趋势。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10](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二、晚期结肠癌并肝转移姑息性手术和免疫化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结肠癌并肝转移姑息性手术和免疫化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
编审人员名单: |
(3)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治疗前后免疫细胞功能对比 |
2.3 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对比 |
2.4 中医症候对比 |
2.5 治疗前后KPS评分对比 |
2.6 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对比 |
2.7 治疗安全性对比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结肠癌治疗的研究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药物治疗 |
2 中医对老年中晚期结肠癌的认识 |
3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研究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配伍意义 |
4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提高结肠癌术后患者化疗疗效 |
5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改善结肠癌术后患者CD3+、CD4+、GD4+/CD8+、NK细胞水平 |
6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改善结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7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减轻化疗毒副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血清VEGF、TAP水平与胃腺癌早期诊断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结直肠癌在中医学历史中的发展及认知 |
1.1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命名 |
1.2 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
1.3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治则 |
2、现代医学对晚期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学治疗 |
2.3 靶向药物治疗 |
2.4 免疫治疗 |
3、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单体研究 |
3.2 中药复方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资料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来源 |
2.3 一般资料比较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客观及主观疗效方面 |
3.2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讨论 |
1.1 对中医证候改善的影响 |
1.2 对肿瘤客观疗效的影响 |
1.3 对KPS评分的影响 |
1.4 对肿瘤指标的影响 |
1.5 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
1.6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1.7 安全性分析 |
2、方药及药理分析 |
2.1 方义探析 |
2.2 方药分析 |
3、肿瘤与“脾气虚证”的探讨 |
3.1 肿瘤与“脾气虚证”的关联紧密 |
3.2 补益脾气法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与运用 |
4、临床体会 |
4.1 补气健脾是治疗恶性肿瘤之要 |
4.2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恶性肿瘤之可用良方 |
4.3 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辨证论治 |
5、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改良FOLFIRIN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胰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入组和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估方法 |
2.4 化疗不良反应记录 |
2.5 随访 |
3.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结果 |
1.患者资料特征 |
2.化疗疗效评估 |
3.化疗不良反应 |
4.生存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健脾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中医学对结直肠癌及转移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及传变的探讨 |
1.2 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研究 |
1.3 健脾法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
1.3.1 健脾法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
1.3.2 健脾法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
2 西医学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2.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流行与发病特点 |
2.2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与免疫功能 |
2.2.1 结直肠癌肝转移与T淋巴细胞 |
2.2.2 结直肠癌肝转移与细胞因子 |
2.3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
3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实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分组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 |
2.2 血清CEA、CA199水平变化 |
2.3 实体瘤疗效评价 |
2.4 临床症状及化疗副反应改善评价 |
2.5 KPS评分改善评价 |
2.6 无进展生存期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与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 |
3.2 临床化验资料与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相关性 |
3.3 临床病理资料与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相关性 |
3.4 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结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
4.2 肝脏微环境的改变 |
4.3 代谢综合征 |
4.4 肠梗阻和结肠息肉 |
4.5 肿瘤标记物 |
4.6 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 |
4.7 病理因素 |
4.8 阳性淋巴结及清扫淋巴结数目 |
5 结论 |
6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
(二) 辅助化疗 |
(三) 姑息治疗 |
(四) 支持治疗 |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
(三) 常用化疗方案 |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三、规范的检查 |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一、不良反应分类 |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
一、化疗药物 |
(一) 氟尿嘧啶类 |
(二) 铂类 |
(三) 伊立替康 (CPT-11) |
(四) 表柔比星 |
(五) 紫杉烷类 |
(六) 雷替曲塞 |
二、靶向药物 |
三、常用方案 |
第四节辅助用药 |
一、止吐药物应用 |
二、止泻药物应用 |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管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病理诊断 |
(三) 分期诊断 |
三、治疗原则 |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
1.单药方案 |
2.联合方案 |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
一、食管腺癌 |
二、食管鳞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胃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体征 |
(三) 辅助检查 |
(四) 病理诊断 |
三、分期诊断 |
四、总体治疗原则 |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新辅助化疗 |
二、辅助化疗 |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一线治疗 |
(二) 二线治疗 |
(三) 三线治疗 |
(四) 最佳支持治疗 |
三、评估与调整 |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结直肠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
(一) 一般情况评估 |
(二) 诊断和分期 |
二、治疗原则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
(三) 随访 |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诱导治疗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评估时间 |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
(一) 种类 |
(二) 作用机制 |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一) 不良反应 |
(二) 禁忌证 |
(三) 停药指针 |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参考文献 |
四、晚期结肠癌并肝转移姑息性手术和免疫化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指肠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D]. 耿证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3]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D]. 孙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血清VEGF、TAP水平与胃腺癌早期诊断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任东美. 郑州大学, 2020(02)
- [5]补中益气汤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D]. 汪耔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改良FOLFIRIN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胰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奚士航.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健脾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D]. 葛少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临床危险因素分析[D]. 邹富年.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9]胃癌50年外科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附16488例临床分析)[D]. 王凯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